头皮针(研究荟萃)

合集下载

?头皮针疗法

?头皮针疗法

头皮针疗法[FS:CONTENT_START]头皮针疗法(简称头针),是用针刺头皮的某些特定区域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是运用祖国医学的针灸学及现代医学的大脑皮层定位理论的一种新型疗法。

具有进针快、捻针快、起针快的「三快」特点。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脉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其中督脉「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手少阳三焦经「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足少阳胆经「上抵头角,下耳后」;足阳明胃经「循发际至额颅」;足厥阴肝经「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阳跷绕头,「在项中两筋间入脑」;阳维脉绕头「会哑门、风府,复入风池」,亦通脑。

此外,十二经别和十二经筋中,分布于头部者亦多,如手少阳经别,「指天,别于巅」;「足太阳之筋……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足少阳之筋……上额角,交巅上」,「手太阳之筋……上颌,结于角」;「手少阳之筋……上乘颌,结于角」;「手阳明之筋……上左角,络头,下右颌」;足阳明之别,「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

这些分布于头的经别、经筋、.络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脑联系。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惫矣」,亦即髓脑的内在变化,通过经络气血反映于头部。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上属于脑。

」这就是说,诸脉皆上系于目,会于脑。

头脑是脏腑、经络之气血汇聚的部位,它们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也密切相关。

针刺头部*** 区,不仅能疏通气血,调理阴阳,且可系统调节各脏腑的功能,从而治疗全身各种疾病。

【操作方法】一、标准线的定位与主治头针施术部位是按区定穴,联穴划线,以线归经。

标准线分为4个区,共14条。

1.额区(1)额中线:额部正中发际内,自发际上0.5寸,即神庭穴向下针1寸。

属督脉经。

主治神志病及头、鼻、舌、咽喉病等。

(2)额旁1线:额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角,自发际上o.5寸,即眉冲穴沿经向下针1寸。

头皮针(人中针疗法)

头皮针(人中针疗法)

头皮针(人中针疗法)【概述】头皮针法又称头针法,是通过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头皮针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人提出,但真正在临床上推广则在70年代以后。

通过大量病人的治疗,证明头皮针法不仅方法简便安全,而且对脑部引起的多种疾病有独特的效果。

◆ 常用头皮针刺激部位和体针取穴不同,头皮计穴位有着六大不同的体系,且各有特点。

主要的为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和方云鹏头皮针穴名体系三家。

其中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但对初学者来说,掌握上有一定难度。

而实际;临床上,以山西焦顺发所提出的头皮针穴位影响较大,且取穴方法简便,特别适合于初学者,故本节仅介绍焦顺发头皮针穴名体系,头皮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则作为课外部分附于本节之后,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现将主要头皮针穴介绍如下: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

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

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互乃,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感觉区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

舞蹈震颤控制区自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本区。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

晕听区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足运感区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

头皮针疗法

头皮针疗法

(五)语言二区 部位:从顶骨结节向后下方2引一平行于
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3长直线(图中 2—131)。 主治:命名性失语。 (六)语言三区 部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长的水平线(图 中2—131)。 主治:感觉性失语。
13
(七)运用区 部位: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
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长度均为3(图中2—131)。 主治:失用症。 (八)足运感区 部位: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向后
8
二、焦氏头针刺激区和主治
(一)运动区 部位: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0.5处;
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下两 点连线即为运动区。运动区上1/5是下肢、躯干运 动区;中间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头面运 动区,也称语言1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及躯干部瘫 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 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 流涎、发音障碍等(图中2—130)。
3
(二)顶区
1、顶中线 在头顶部正中线,自百会穴向前至前 顶穴(图中2—125)。主治腰腿足病症,如瘫痪、 麻木、疼痛、脱肛、阴挺、尿频、眩晕、头痛等。 属督脉。
2、顶颞前斜线 在头部侧面,即自前顶穴起, 止于悬厘穴的连线(图中2—126)。将全线分五 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中2/5治疗对侧 上肢瘫痪,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 语、脑动脉硬化。该治疗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 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134)。 主治:支气管哮喘,胸部不适等症。 (十三)生殖区 部位: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长直线(图中2—134)。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配足运感区治疗子宫脱垂等。 (十四)血管舒缩区 部位:在舞蹈震颤控制区向前移1.5的平行线。 主治:皮层性水肿、高血压。

朱明清教授朱氏头皮针精髓

朱明清教授朱氏头皮针精髓

朱明清教授朱氏头皮针精髓目录一. 朱氏头皮针的特色二. 头皮组织的认知三. 手法1、针具2、角度、深度、方向、针数3、补泻①补泻②行针③行意4、针感、留针、出针四. 朱氏治疗带的名称、定位、主治、经络等关系五. 配带原则六. 禁忌七. 适应症八. 附件1、附件图2、病名与治区朱明清朱氏头皮针一. 朱明清教授朱氏头皮针的特色通过头部特定的穴位和适量的刺激来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达到疏通经络调理血气的作用。

依据中国传统医统理论为指引,脏腑经络学为基础,西医颅部解剖及神经学为用,一同发挥。

在头部用浅刺、透穴刺治疗全身的病。

采独创的抽气法、进气法为运针手法。

(各式头皮针法皆不采提插法)配合吐吶、导引、引气至病所。

不受体位影响,患者可自由动活患部,减少心理障碍,增进疗效。

治疗危、急、重、瘫、痛诸症更见卓效。

二. 头皮组织的认知1 西医:外有头发,中有头皮,内有颅骨。

头皮又分皮肤、皮下组织、肌纤维组织、结缔组织、颅骨外膜。

1.1 头皮约分三层皮肤第一层皮下组织肌纤维组织第二层结缔组织(头皮针刺位置)第三层颅骨外膜①皮肤­­有发囊、汗腺、皮质腺、血管、淋巴管、末稍神经等。

②皮下组织­­为坚韧的浅筋膜组织层,神经、血管、都行于此层,故出血多,要压迫才能止血。

③肌纤维组织­­为浅筋膜的深层处,有帽状腱膜及额枕肌。

额枕肌由前向后则较厚,两颞侧处较薄。

④结缔组织­­在腱膜下疏松的一层,是连接头皮外三层与颅骨外膜的,为海绵状软组织,含有连接至颅内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组织,即头皮针刺位置。

故针具要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⑤颅骨外膜­­此层薄而致密连着于颅骨。

1.2 颞部软组织①皮肤与浅筋膜­­前薄后厚,有血管及神经。

②颞浅筋膜­­为帽状筋膜的延续,向下渐消失于面部。

③颞深筋膜­­其筋膜与骨膜紧密相连。

【针刺技术】头皮针刺法及临床应用

【针刺技术】头皮针刺法及临床应用

【针刺技术】头皮针刺法及临床应用订阅话题阅读精华头皮针刺法头皮针又称头针,是针刺头部发际区域经络穴,以治疗全身病证的方法。

因头部肌肉浅薄、血管丰富,在临床上常采用沿皮刺透穴的针法,结合捻转、提插、徐疾等施术。

01PART头皮针刺激部位除传统经络腧穴之外,头皮针常以国际通用的头皮针标准治疗线(图1-1)为刺激部位,沿皮透刺。

图1-11.额中线在额部正中发际内,自发际上5分处即神庭穴起,向下刺1寸。

功能醒神开窍,祛风止痛。

主治神志病,头、鼻、舌、眼、咽喉病等,如神昏、失眠、头痛、鼻塞、目赤、咽痛。

属督脉。

2.额旁1线在额部,位于额中线外侧,直对眼内角(目内眦);自发际上0.5寸处即眉冲穴起,沿经向下刺1寸。

功能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宁心安神。

主治肺、心等上焦病证,如咳嗽、胸痛、感冒、气喘、失眠、眩晕、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

属足太阳膀胱经。

3.额旁2线在额部,位于额旁1线外侧,直对瞳孔,自发际上5分处即头临泣穴起,沿经向下刺1寸。

功能健脾和胃,疏肝利胆。

主治脾、胃、肝、胆等中焦病证,如胃痛、脘痞、泄泻、腹胀、胁痛等。

属足少阳胆经。

4.额旁3线在额部,位于额旁2线外侧,直对眼外角,从头维穴内侧0.75寸处起(即本神穴与头维穴之间发际上5分处),向下刺1寸。

功能补肾固精,清利下焦湿热。

主治肾、膀胱等下焦病证,如遗精、阳痿、癃闭、尿频、遗尿等。

属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

5.顶中线在头顶部,位于前后正中线上,百会穴与前顶穴的连线。

功能疏经通络,升阳益气,平肝息风。

主治腰腿足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及脱肛、阴挺、小儿遗尿、尿频、眩晕、头痛等。

属督脉。

6.顶颞前斜线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自前神聪穴起至悬厘穴的连线。

功能疏经通络。

主治运动功能障碍病证如瘫痪等。

可将全线分为3等分,上1/3治下肢瘫痪,中1/3治上肢瘫痪,下1/3治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该治疗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7.顶颞后斜线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位于顶颞前斜线之后,与之相距1.5寸,即自百会穴起至曲鬓穴的连线。

头皮针简介

头皮针简介

头皮针简介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头皮针疗法头皮针又称头针,是针刺头部经络腧穴,以治疗全身病症的方法。

因头部肌肉浅薄,血管丰富,在临床上常采用沿皮刺透穴的方法,并结合捻转、提插等手法施术。

一、理论基础《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指出:“头者,精明之府。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行于头面。

六阴经中手少阴心经与足厥阴肝经直接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相合后上达于头面。

督脉上至风府,入脑上巅。

阳维脉至项后与督脉会合。

阳跷脉至项后合于足少阳胆经。

因此,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皮部等联系集中于头面部。

头皮针14条治疗线也隶属于上述经络之中。

由于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能运行气血,濡养周身,同时又能反映病候,传注病邪。

而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所以针刺头皮针治疗线,不仅可疏通气血,调理阴阳,治疗经脉病症,同时也可以治疗脏腑病症。

二、操作技术(一)进针法一般选用28-30号毫针,根据治疗需要,常用寸针,。

在进针前,首先要暴露头皮,分开局部头发,以免刺入毛囊而引起疼痛。

在病人体位合适的前提下,取穴定位并进行局部消毒。

1.快速进针法用一手拇指、食指捏住针体下端,针尖对准进针点,快速进针,使针尖快速冲进头皮下或肌层,如此减少进针疼痛。

2.快速推针法进针后,一手拇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

(二)针刺手法1.快速捻转手法食指呈半屈曲状态,用食指第一节桡侧面和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捏住针柄,利用食指掌指关节的伸屈动作,使针体快速旋转。

每分钟使毫针左右捻转达200次左右,持续2-3分钟。

2.抽添手法(1)抽提法: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指、食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皮肤,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以紧提慢插为主,是为泻法。

头皮针简介

头皮针简介

头皮针简介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头皮针疗法头皮针又称头针,是针刺头部经络腧穴,以治疗全身病症的方法。

因头部肌肉浅薄,血管丰富,在临床上常采用沿皮刺透穴的方法,并结合捻转、提插等手法施术。

一、理论基础《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指出:“头者,精明之府。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行于头面。

六阴经中手少阴心经与足厥阴肝经直接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相合后上达于头面。

督脉上至风府,入脑上巅。

阳维脉至项后与督脉会合。

阳跷脉至项后合于足少阳胆经。

因此,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皮部等联系集中于头面部。

头皮针14条治疗线也隶属于上述经络之中。

由于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能运行气血,濡养周身,同时又能反映病候,传注病邪。

而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所以针刺头皮针治疗线,不仅可疏通气血,调理阴阳,治疗经脉病症,同时也可以治疗脏腑病症。

二、操作技术(一)进针法一般选用28-30号毫针,根据治疗需要,常用1-1.5寸针,。

在进针前,首先要暴露头皮,分开局部头发,以免刺入毛囊而引起疼痛。

在病人体位合适的前提下,取穴定位并进行局部消毒。

1.快速进针法用一手拇指、食指捏住针体下端,针尖对准进针点,快速进针,使针尖快速冲进头皮下或肌层,如此减少进针疼痛。

2.快速推针法进针后,一手拇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

(二)针刺手法1.快速捻转手法食指呈半屈曲状态,用食指第一节桡侧面和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捏住针柄,利用食指掌指关节的伸屈动作,使针体快速旋转。

每分钟使毫针左右捻转达200次左右,持续2-3分钟。

2.抽添手法(1)抽提法: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针体平卧,用右手拇指、食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皮肤,用爆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以紧提慢插为主,是为泻法。

第七章头皮针法2课件

第七章头皮针法2课件

注意事项
腕踝针法进针一般不痛不胀不麻等,如出 现上述症状,说明进针过深,须调至不痛 不胀等为宜。
把握准确的针刺方向。 有几种症状同时存在时, 如症状中有痛的
感觉,首先按痛所在区选点。 出现晕针、滞针、血肿等现象者,按毫针
刺法中的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腕踝针临床应用
选点原则
➢上病取上、下病取下 ➢左病取左、右病取右 ➢区域不明、选双上1 ➢上下同取 ➢左右共针
处方示例
感冒 胁痛 眩晕 腹痛 呃逆
上1,配上2、上5、上4。 下2,配下1、下3或上2。 上1,配上3。 下1、下2,配下3。 下l,配上1。
处方示例
痛经 下l,配下2。 带下病 下l,配下2。 肩周炎 上4、上5,配上6。 荨麻疹 上l。 肾绞痛 下5、下配下6。
上段分区
下段分区
腕踝针进针点 --腕部进针点
左右两侧共6对,约在腕横纹上2寸(相当于 内关穴与外关穴)位置上,环前臂做一水平 线,从前臂内侧尺骨缘开始,沿前臂内侧 中央,前臂内侧桡骨缘,前臂外侧桡骨缘, 前臂外侧中央,前臂外侧尺骨缘顺序六等 分,每一等分的中点为进针点,并分别称 之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快速捻转手法
抽提法
抽添手法
进插法
施术要领:一是要用全身力量带动肩、肘、腕, 运气于指,行抽提或进插;二是每次抽提或进插 都要迅速,要在1分范围的幅度内进行,针体勿左 右转动。
头皮针临床应用 --头皮针适应范围
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精神病症 疼痛和感觉异常 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患
头皮针临床应用 --头皮针注意事项
4.额旁3线 本神穴与头维穴之间发际上5 分处,向下刺1寸。
5.顶中线 自百会穴至前顶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专业
2
3、额旁2线 在额部额旁l线的外侧,直对瞳孔, 自发际上0.5寸,即头临泣穴沿经向下针1寸(图中 2—124)。主治脾、胃、肝、胆、胰等中焦病证, 如胃痛、脘痞、泄泻、腹胀、胁痛等。属足少阳 胆经。
4、额旁3线 在额部额旁2线的外侧,直对目外 眦角,自头维穴内侧0.75寸处,即本神穴与头维穴 之间发际上0.5寸,向下针1寸(图中2—124)。主 治肾、膀胱、生殖系统等下焦病证,如遗精、阳 痿、癃闭、尿频、遗尿等。属足少阳胆经和足阳 明胃经。
相关专业
14
(九)视区
部位:在枕外粗隆水平线上,旁开枕外粗隆lcm, 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4cm长的直线(图中2— 133)。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十)平衡区
部位:在枕外粗隆水平线上,旁开枕外粗隆 3.5cm,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4cm长直线(图中 2—133)。
主治:小脑疾患引起的平衡障碍。
主治:耳鸣、听力减退、头晕、耳源性 眩晕等。
相关专业
12
(五)语言二区 部位:从顶骨结节向后下方2cm引一平行
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3cm长直线(图 中2—131)。 主治:命名性失语。 (六)语言三区 部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cm长的水平线 (图中2—131)。 主治:感觉性失语。
相关专业
8
二、焦氏头针刺激区和主治
(一)运动区 部位: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0.5cm处;
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下两 点连线即为运动区。运动区上1/5是下肢、躯干运 动区;中间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头面运 动区,也称语言1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及躯干部瘫 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 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 流涎、发音障碍等(图中2—130)。
2、颞后线 在头部侧面,颞部耳尖直上 方,即自率谷穴起,止于曲鬓穴的连线 (图中2—127)。主治偏头痛、眩晕、耳聋、 耳鸣等。属足少阳胆经。
(四)枕区
相关专业
7
(四)枕区
1、枕上正中线 在枕部,为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 垂直线,即自强间穴起至脑户穴的连线(图中2— 128)。主治眼病,腰脊痛。属督脉。
相关专业
15
(十一)胃区
部位: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取平行于前后正中线2cm 长直线(图中2—134)。
相关专业
3
(二)顶区
1、顶中线 在头顶部正中线,自百会穴向前至前 顶穴(图中2—125)。主治腰腿足病症,如瘫痪、 麻木、疼痛、脱肛、阴挺、尿频、眩晕、头痛等。 属督脉。
2、顶颞前斜线 在头部侧面,即自前顶穴起, 止于悬厘穴的连线(图中2—126)。将全线分五 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中2/5治疗对侧 上肢瘫痪,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 语、脑动脉硬化。该治疗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 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相关专业
4
3、顶颞后斜线 在头部侧面,位于顶颞前斜线之 后,与之相距l.5寸,在百会穴与曲鬓穴的连线上 (图中2—126)。将全线分五等份,上1/5治疗对 侧下肢感觉异常,中2/5治疗对侧上肢感觉异常, 下2/5治疗对侧头面部感觉异常。贯穿督脉、足太 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4、顶旁1线 在头顶部,位于顶中线外侧,距顶 中线1.5寸,即自承光穴起沿经往后针1.5寸(图中 2—127)。主治腰腿足病症,如下肢瘫痪、麻木、 疼痛等。属足太阳膀胱经.
相关专业
13
(七)运用区 部位: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
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长度均为3cm(图中2— 131)。 主治:失用症。 (八)足运感区 部位: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lcm,向 后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3cm长的直线(图中2— 132)。 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急性腰扭伤、 皮层性多尿、夜尿、子宫脱垂等。
感觉区配合内脏区(胸区、胃区、生殖区)可以用 于有关部位外科手术的头针麻醉(图中2—131)。
相关专业
10
(三)舞蹈震颤控制区
部位:在运动区向前移1.5cm的平行线。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综合征(一侧的病
变针对侧,两侧都有病变针双侧)( 图中2— 131)。耳尖直上1.5cm处,向前及向后各 引2cm的水平线(图中2—131)。
2、枕上旁线 在枕部,与枕上正中线平行,距 枕上正中线 0.5寸(图中2—128)。主治皮层性视 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等。属足太阳膀胱经。
3、枕下旁线 在枕部,为枕外粗隆两侧向下的2寸 长的垂直线,即自玉枕穴起止于天柱穴的连线 (图中2—128)。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 后头痛等。属足太阳膀胱经。
相关专业
9
(二)感觉区 部位:在运动区向后移1.5cm的平行线上,上
1/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中2/5是上肢感觉 区;下2/5是面部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 感觉异常、后头部、颈项部疼痛和耳鸣;感觉区 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 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三 叉神经痛、牙痛、颞颌关节炎等。
头皮针疗法
相关专业
1
一、国际标准化头皮刺激线的定位 和主治
(一)额区 1、额中线 在额部正中发际内,自发际上0.5寸,
即神庭穴向下针1寸(图中2—124)。主治神志病, 头、鼻、舌、咽喉病,如神昏、失眠、头痛、鼻 塞、目赤、咽痛等。属督脉经。 2、额旁1线 在额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角 自发际上0.5寸,即眉冲穴沿经向下针l寸(图中 2—124)。主治肺、支气管、心脏等上焦病证, 如咳嗽、胸痛、感冒、气喘、失眠、眩晕、心悸 怔忡、胸痹心痛等。属足太阳膀胱经。
相关专业
5
5、顶旁2线 在头顶部,顶旁1线外侧,距 顶中线2.25寸处,即自正营穴起沿经往后针 1.5寸(图中2—127)。主治肩、臂、手的
病症,如上肢瘫痪、麻木、疼痛等。属足 少阳胆经。
相关专业
6
(三)颞区
1、颞前线 在头部侧面,颞部两鬓内,即 自颔厌位起,止于悬厘穴的连线(图中2— 127)。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 面瘫及口腔疾病等。属足少阳胆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