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生物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普通生物学是一门介绍生命科学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物体的基本特征。
本课程涵盖了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等多个层次的生命现象,以及生物进化、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知识。
二、课程目标
1. 掌握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理解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意义,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意识。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 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2. 细胞膜和细胞器
3. 细胞代谢和能量转换
4. 细胞分裂和增殖
第二章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1. 组织的类型和特点
2. 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3. 组织与器官的互动关系
第三章生物体的系统与功能
1. 消化系统
2. 呼吸系统
3. 循环系统
4. 排泄系统
5. 神经系统
6. 内分泌系统
7. 生殖系统
第四章生物多样性与进化
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2. 生物进化的历程和机制
3. 物种的形成与演化
4. 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五章科学探究方法与实验技能
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实验设计和操作规范
3. 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
4. 研究报告的撰写技巧
5. 安全意识和实验素养的培养。
普通生物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物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普通生物学英文名:Essential Biology课程性质:普通教育选修课适用对象:非生物科学类专业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无特别要求编写人:审定人:编写日期: 2012.1.12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一)教学目的《普通生物学》是非生物科学类专业的一门普通教育选修课,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整个生物界和生命科学的概况,拓宽知识面,提高整体素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为重点,以生物的演化为主线贯穿始终,以期让学生了解整个生命世界的发生、发展及演化规律,了解生命科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树立辨证的、发展的和普遍联系的观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以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
(二)教学要求1、拓宽学生知识面,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生命科学不同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
2、掌握动、植物个体发育中组织、器官的形态建成及其对机能和环境适应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了解生物界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4、了解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三、主要参考书《普通生物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顾德兴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教学内容绪论本章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什么是生命理解:生命的结构层次。
了解:关于生命本质的一些理论。
一、什么是生命二、关于生命本质的一些理论三、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四、生物学的分科五、生命的结构层次第一章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本章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细胞结构:细胞膜和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理解:细胞大小和数目,物质的穿膜运动:扩散、渗透、主动运输、内吞作用、外排作用。
了解:细胞连接一、细胞大小和数目二、细胞结构:细胞膜和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器三、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四、物质的穿膜运动:扩散、渗透、主动运输、内吞作用、外排作用五、细胞连接第二章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本章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有丝分裂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
《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50372课程名称:普通生物学英文名称:General Bi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81学分:4.0适用对象: 生物技术等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二、课程简介《普通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等的专、本科开设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
《普通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基础科学,它包含生物学的多个分支学科,是生物学的一个缩影和通论。
本课程着重从生命活动的共同规律来讲授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选取细胞与生物大分子、高等植物的结构与功能、高等动物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与变异、生物多样性的进化等五大版块作为讲授的核心内容。
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整个生物界和生命科学的概况,拓宽知识面,打下扎实的生物学基础,提高整体素质,为今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普通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等的专、本科开设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
教学目的:1 .掌握生命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学的分科,研究方法和发展动向;2 .掌握细胞与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知识;3 .掌握高等动物的形态与功能的基本知识;4 .掌握高等植物的形态与功能的基本知识;5 .了解生物遗传与变异的基本规律与技术;6 .掌握生物分类的原则,了解生物界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属种,各类群生物在自然界的位置;7 .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机理,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过程;8 .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1 绪论(一)目的与要求概括地介绍了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生物科学能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为学习后续章节打下了基础。
尽可能结合讲述一些生物科学在各个学科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
(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1.1 生命的特征1.2 分类阶元和界的划分1.3 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1.4 生物学分科1.5 生物学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命的特征和稳态;五界系统;3、问题与应用惠特克用哪几条标准将生物划分为五界?(三)课后练习惠特克用哪几条标准将生物划分为五界?(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运用多媒体教学,讲授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学习方法。
《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doc

《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31211课程名称:普通生物学总学时数:72后续课程: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普通生物学是高等院校理工类生物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首先必须达到的知识平台。
按照教学计划,本课程安排在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等基础课程之后专业课程之前开设。
2、教学目标及意义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反映了近代生物科学的成就和发展动向,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物科学是一内容丰富、完整的和系统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并将所学知识较好地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与生产实践中。
3、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本课程介绍的生物科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细胞与生物大分子、动物的形态与功能、植物的形态与功能、遗传与变异、生物进化、生物的类群、生物与环境等方面内容。
教学要求:在教学上强调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性、生物科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相互影响,适当介绍学科领域取得的成就和进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能够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理论和研究方法。
4、教学重点、难点在结构上调整好与后续课程的配合,为避免与以后所学课程内容重复,教学内容上以植物的形态与功能、动物的形态与功能、生物的类群、生物进化和生物与环境为主要讲授重点,其他内容在教学上力求少而精,深入浅出,突出核心。
由于该课程开设在生物化学课程之后,教学难点体现在动、植物生理功能的作用机制及物质与能量代谢的理解和掌握。
5、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适当安排课堂讨论或专题讲座。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吴相钰主编《普通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十五”规划教材主要参考书:[1]陈阅增主编《普通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刘凌云等编《普通动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周云龙主编《植物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4]张宪省等编《植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5]王镜岩主编《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翟中和主编《细胞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7]李合生主编《现代植物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8]沈萍主编《微生物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9]刘祖洞主编《遗传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0]李博等《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11]C.丹尼斯,R 加拉格尔编 J D 沃森序《人类基因组—我们的DNA》北京:科学出版社二、正文部分第一章绪论一、教学要求了解:生物学分支学科、生物学研究方法、生物学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掌握:生命的基本特征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生物学概述知识要点:概念、任务、方法、意义第二节生命的基本特征知识要点:组成、结构、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进化、应激和运动三、本章学时数(1学时)第二章细胞与生物大分子一、教学要求了解:细胞的化学物质组成及功能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胞的主要物质组成知识要点:无机物、有机物第二节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知识要点:生物膜系统、细胞骨架系统、遗传信息表达系统第三节细胞代谢(略)第四节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知识要点:分裂方式、细胞周期三、本章学时数(5学时)第三章动物的形态与功能一、教学要求了解:动物的形态及功能、动物行为、动物的社群生活与通讯、人类的营养、保健与健康掌握:人的形态与功能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营养与消化知识要点: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节血液与循环知识要点:循环系统组成、结构与功能第三节呼吸:气体交换知识要点:呼吸系统组成、结构与功能第四节内环境的控制知识要点:排泄系统组成、结构与功能第五节内分泌系统与化学调节知识要点:内分泌腺组成、激素的作用第六节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知识要点:神经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第七节感觉器官与感觉知识要点:感觉器官的组成、结构与功能第八节运动系统知识要点:骨骼类型、构成、骨骼肌第九节免疫系统(略)第十节生殖系统知识要点:男性、女性生殖系统结构特点第十一节动物的行为与通讯知识要点:先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通讯方式三、本章学时数(14学时)第四章植物的形态与功能一、教学要求了解:植物的生殖与发育、植物的生长响应与生物节律、植物对植食动物和病菌的防御掌握:植物结构与功能、植物的营养、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激素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的结构与功能知识要点:根、茎、叶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节植物的生殖与发育知识要点:无性繁殖、有性生殖第三节植物的营养知识要点:水分、矿质元素、有机物质的运输第四节植物的光合作用知识要点:光反应、暗反应第五节植物激素知识要点: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生理作用第六节植物的生长响应与生物节律知识要点:向性运动、感性运动第七节植物对植食动物和病菌的防御知识要点:生物胁迫、防御方法、抗性基因三、本章学时数(10学时)第五章遗传与变异一、教学要求了解:高等植物的细胞质遗传、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遗传物质及其结构、人类遗传性疾病与优生等。
普通生物学教学大纲(生物技术专业)(精)

普通生物学教学大纲(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目的:本课程着重介绍生命科学的普通规律,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其发展趋势。
主要内容:生命的自然史、细胞学基础、高等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高等动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繁殖和发育,动物的行为,生命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等。
教学时数:讲授72课时绪论0.1生物学内涵及任务0.2生物学的发展概况0.3生物学的分科0.4生物学的研究方法0.5生物学的目的和方法一、生物体的层次结构第一章、细胞1.1细胞的生命物质1.1.1细胞的元素组成1.1.2细胞的分子组成1.2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1.2.1细胞的形态和大小1.2.2原核细胞1.2.3真核细胞1.2.4生物膜1.2.5细胞连接(不讲授)1.3细胞代谢1.3.1生物的代谢类型1.3.2细胞内能量的释放1.3.3光合作用1.4细胞周期和细胞分裂(不讲授)第二章、组织器官和系统2.1组织2.1.1植物组织的基本特征和功能2.1.2动物组织的基本特征和功能2.2被子植物的器官系统2.2.1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和结构2.2.2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态和结构2.2.3植物系统2.3动物的器官系统2.3.1皮肤系统2.3.2运动系统2.3.3消化系统2.3.4循环系统2.3.5呼吸系统2.3.6泌尿系统2.3.7生殖系统2.3.8神经系统2.3.9内分泌系统二、生物的能量、物质交换和生殖第三章、能量和物质交换3.1生物的营养3.1.1绿色植物的营养3.1.2动物的营养3.2生物的呼吸3.2.1植物的气体交换3.2.2动物的呼吸3.3物质运输3.3.1植物的物质运输3.3.2动物的物质运输3.4生物的调控3.4.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控3.4.2动物生命活动的调控第四章、生物的生殖4.1生物的生殖的基本类型4.1.1无性生殖4.1.2有性生殖4.2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与发育4.2.1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4.2.2被子植物的生活史4.3哺乳动物的生殖与发育4.3.1哺乳动物的生殖概述4.3.2受精4.3.3胚胎发育4.3.4胚后发育4.3.5衰老和死亡三、遗传、变异和进化第五章、遗传与变异(不讲授) 第六章、生物的进化6.1生物进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6.1.1生物进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6.1.2进化论的先驱者与最早的进化学说6.1.3达尔文及其生进化理论6.1.4达尔文以后的进化理论的发展6.2生物进化的基本研究方法6.2.1古生物方法6.2.2胚胎学方法6.2.3比较解剖学学方法6.2.4细胞遗传学方法6.2.5分子生物学方法6.2.6生态系统学方法6.3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6.3.1从分子到第一个细胞6.3.2丛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6.3.3丛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6.4物种的形成6.4.1物种的概述6.4.2物种形成的方式6.4.3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6.5影响生物进化的主要因素6.5.1变异6.5.2选择6.5.3隔离6.5.4绝灭四、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的环境第七章、生物的类群7.1生物分类概述7.1.1生物分类的意义7.1.2分类的依据7.1.3生物的分界7.1.4生物分类等级7.1.5生物的命名7.2病毒7.2.1亚病毒7.2.2病毒与人类的生活7.2.3原核生物界7.3细菌7.3.1古细菌7.3.2蓝藻7.3.3其它原核生物7.4原生生物界7.4.1主要特征7.4.2主要类群7.4.3原生生物与人类的关系7.5真菌界7.5.1真菌门7.5.2地衣门7.6植物界7.6.1多细胞的藻类植物7.6.2苔藓植物7.6.3蕨类植物7.6.4裸子植物7.6.5被子植物7.6.6植物界的发展7.7动物界7.7.1海绵动物7.7.2腔肠动物7.7.3扁形动物7.7.4原体腔动物动7.7.5环节动物7.7.6软体动物7.7.7节肢动物7.7.8棘皮动物7.7.9脊索动物7.7.9.1低等脊索动物7.7.9.2脊椎动物7.7.9.2.1原口纲7.7.9.2.2鱼纲7.7.9.2.3两栖纲7.7.9.2.4爬行纲7.7.9.2.5鸟纲7.7.9.2.6哺乳纲第八章、生物与环境8.1环境因素及其对生物的影响8.1.1生物圈8.1.2生物与无机环境8.1.3生物与有机环境8.2种群生态8.2.1种群概念8.2.2种群的基本特征8.2.3性别比例8.2.4存活曲线8.3生物群落8.3.1生物群落概述8.3.2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8.3.3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8.3.4生物群落的演替8.3.5生物群落的类型和分布8.4生态系统8.4.1生态系统的概念8.4.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8.4.3生态系统的功能8.4.4生态系统的平衡8.5人与环境8.5.1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8.5.2人类发展对环境的影响8.5.3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主要参考文献1.《普通生物学生命科学通论》陈阅增主编2.《现代生物学概论》戴尧仁主编3. Biology: A Journey Into Life4.《普通生物学》顾德兴主编5. 《现代生物学》胡玉佳主编6. 《生命科学导论》张惟杰主编。
《普通生物学I》课程教学大纲文档

《普通生物学I》课程教学大纲闫云君、付春华、马富英、刘勇、徐莉、杨江科一、课程名称:普通生物学General Biology二、课程编码:0701542三、学时与学分:72/4.5四、先修课程:无五、课程教学目标:全面系统地了解动植物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规律、生态系统进化以及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及基础理论,为后续课程学习及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六、适用学科专业:生物技术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一)动物学部分●绪论(1学时)动物学及其意义动物的基本生命特征动物的多样性动物学相关学科●动物的结构和功能(1学时)动物细胞动物细胞的形态和大小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动物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动物的组织概述动物的组织动物的器官与系统(概述)●原生动物门(3学时)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和进化原生动物的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中生动物●海绵动物门(1学时)海绵动物的主要特征海绵动物的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海绵动物的进化●腔肠动物门(2学时)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腔肠动物的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腔肠动物的进化●扁形动物门(3学时)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扁形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扁形动物的进化●线虫动物门(2学时)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线虫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线虫动物的进化●环节动物门(2学时)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环节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环节动物的进化●软体动物门(2学时)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软体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软体动物的进化●节肢动物门(3学时)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节肢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节肢动物的进化●棘皮动物门(1学时)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棘皮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棘皮动物的进化●脊索动物门(1学时)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脊索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脊索动物的进化●鱼纲(2学时)鱼纲动物的主要特征鱼纲动物主要种类鱼纲动物的洄游鱼纲动物的经济意义●两栖纲(2学时)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两栖纲动物的主要特征两栖纲动物主要种类两栖纲动物的洄游两栖纲动物的经济意义●爬行纲(2学时)爬行纲动物的主要特征爬行纲动物主要种类爬行纲与人类的关系●鸟纲(2学时)鸟纲动物的主要特征鸟纲动物主要种类鸟类的繁殖、生态及迁徙鸟纲与人类的关系●哺乳纲(2学时)哺乳纲动物的主要特征哺乳纲动物主要种类哺乳类的保护、持续利用与害兽防治的生物学基础●动物的进化基本原理(2学时)生命起源动物进化的例证进化原因与学说动物进化形式与种系发生物种形成●动物的进化(1学时)起源和进化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动物地理学(1学时)生物圈动物的分布世界及我国动物地理区系划分(二)植物学部分●绪论(1学时)植物在生物分界中的地位植物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植物细胞形态结构(2学时)●植物细胞的繁殖植物组织(1学时)●植物组织(1学时)●种子的萌发和营养器官的发生(1学时)●根(2学时)●茎(2学时)●叶(2学时)●营养器官内部结构上的关系(2学时)●繁殖的类型(2学时)●花(2学时)●被子植物的生殖结构与发育(2学时)●传粉与受精(2学时)●种子和果实(2学时)●植物的分类和进化(1学时)●藻类植物(2学时)●苔藓植物(2学时)●蕨类植物(2学时)●裸子植物(2学时)●被子植物(2学时)●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1学时)八、教材及参考书:1.普通动物学,刘凌云郑美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植物生物学,杨世杰,科学出版社,2000年3.普通动物学,张训蒲朱伟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4.植物生物学,周云龙,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九、考核方式书面考试+作业《普通生物学II》课程教学大纲余龙江、刘木根、袁明雄、张智红、栗茂腾、任翔、杜伟、杨英;涂知明(全英语教学)、刘笔锋、刘剑锋一、课程名称:普通生物学General Biology二、课程编码:0701542三、学时与学分:理论课72学时/4.5学分,实验课24学时/1.5学分四、先修课程:无,可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同学期开设五、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平台课程。
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它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旨在通过教授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并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研究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5.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1. 生物的组成和结构1.1 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1.2 细胞器的形成和功能1.3 组织器官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生物的功能和调节2.1 新陈代谢和能量传递2.2 生物的生长和发育2.3 生物的感知和运动2.4 生物的免疫和防御机制3. 遗传与进化3.1 DNA的结构和功能3.2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变异3.3 进化理论的基本原理和证据4.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4.1 生物分类和系统发育4.2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保护4.3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概念。
2. 实验研究:设计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研究能力。
3. 讨论和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上机实践:通过计算机模拟和生物数据处理,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
5. 观察和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观察和研究真实的生物现象和生态环境,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五、考核方式1. 期中考试:覆盖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概念。
2. 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分析和讨论。
3. 课堂参与:参与讨论和案例分析,能够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问题。
4.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课程的学习成果,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 《生物学原理》2.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3. 《生态学导论》4.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七、学分分配本课程为一门3学分的选修课程。
(完整)普通生物学教学大纲

徐州医学院《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普通生物学英文名称:课程类型:专业基础总学时: 60 讲课学时: 48 实验学时:18适用对象: 生物学科课程简介:普通生物学是一门讲授关于生命的起源,生物的基本构成,生命的运动、代谢及进化。
同时涵盖生物的遗传及进化的一门学科。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黑体,小4号字)普通生物学是高等生物类专业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系统介绍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反映近代生物科学的成就和发展动向,不仅是生命科学各分支学科、生物工程技术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医学、农林牧、食品、环境等科学的重要基础,学好普通生物学将为学习这些学科奠定基础,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普通生物学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生命科学的全貌,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包括生物分子、细胞的结构功能、个体生物学(高等动植物的结构、功能、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生态学、现代生物技术等基本内容,使学生了解当前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和生物学的发展现状. 强调结构和机能的统一、生物与环境的统一,理论联系实际,以联系的观点认识生命现象和过程,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以及生命科学的分支与相互关系。
掌握生物学常规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有5%左右的大纲外内容.本大纲的参考教材是普通高等学校“十五”规划教材《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二版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黑体,小4号字)(适用于以讲授为主的课)普通生物学教学总学时数为6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48学时,实验学时为18学时),共分36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50372课程名称:普通生物学英文名称:General Bi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81学分:4.0适用对象: 生物技术等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二、课程简介《普通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等的专、本科开设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
《普通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基础科学,它包含生物学的多个分支学科,是生物学的一个缩影和通论。
本课程着重从生命活动的共同规律来讲授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选取细胞与生物大分子、高等植物的结构与功能、高等动物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与变异、生物多样性的进化等五大版块作为讲授的核心容。
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整个生物界和生命科学的概况,拓宽知识面,打下扎实的生物学基础,提高整体素质,为今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普通生物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生物科学专业等的专、本科开设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
教学目的:1 .掌握生命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学的分科,研究方法和发展动向; 2 .掌握细胞与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知识;3 .掌握高等动物的形态与功能的基本知识; 4 .掌握高等植物的形态与功能的基本知识;5 .了解生物遗传与变异的基本规律与技术;6 .掌握生物分类的原则,了解生物界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属种,各类群生物在自然界的位置;7 .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机理,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过程;8 .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容及要求1 绪论(一)目的与要求概括地介绍了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生物科学能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为学习后续章节打下了基础。
尽可能结合讲述一些生物科学在各个学科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
(二)教学容1、主要容1.1 生命的特征1.2 分类阶元和界的划分1.3 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1.4 生物学分科1.5 生物学和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命的特征和稳态;五界系统;3、问题与应用惠特克用哪几条标准将生物划分为五界?(三)课后练习惠特克用哪几条标准将生物划分为五界?(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运用多媒体教学,讲授学科的主要研究容及学习方法。
2、以具体事例让学生了解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篇细胞与生物大分子2 生命的化学基础(一)目的与要求概括地介绍了组成生命的化学基本基础,使学生了解生命分子的特性,认识细胞组成物质的特性及功能;掌握细胞由哪些元素及物质组成。
(二)教学容1、主要容2.1 原子和分子2.2 组成细胞的大分子2.2.1哪些元素参与生物体的组成?2.2.1 碳是组成细胞中各种大分子的基础2.2.2 细胞利用少数种类小分子合成许多种大分子2.3 糖类2.3.1 单糖2.3.2 多糖2.4 脂类2.4.1脂类的生物学功能2.5蛋白质2.5.1蛋白质仅由20中氨基酸组成2.5.2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2.6 核酸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脂质的类型;蛋白质的结构;3、问题与应用蛋白质的结构如何决定其功能?(三)课后练习蛋白质的结构如何决定其功能?(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与课堂提问,运用多媒体教学。
3 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一)目的与要求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能够区别动物细胞、植物细胞(二)教学容1、主要容3.1 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3.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3.3 物质的跨膜转运3.4 细胞连接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染色质、染色体、线粒体、质体3、问题与应用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在结构与功能上的基本区别是什么?(三)课后练习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简述细胞质膜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与课堂提问,运用多媒体教学。
4 细胞代(一)目的与要求掌握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二)教学容1、主要容4.1 能与细胞4.2 酶4.3 细胞呼吸4.4 光合作用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细胞呼吸、光合作用、光反应、碳反应3、问题与应用人体的细胞不会用核酸作为能源。
试分析其理由。
(三)课后练习人体的细胞不会用核酸作为能源。
试分析其理由。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与课堂提问,运用多媒体教学。
5 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一)目的与要求知道细胞的分裂的概念;知道细胞的分化的概念;知道细胞分裂与分化的意义。
(二)教学容1、主要容5.1 细胞分裂和细胞周期5.2 细胞分化5.3 细胞衰老与细胞凋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细胞周期、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3、问题与应用怎样理解细胞的全能性?(三)课后练习简述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凋亡以及细胞衰老等生命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整个细胞生命活动中的生物学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与课堂提问,运用多媒体教学。
第二篇动物的形态与功能6. 高等动物的结构与功能(一)目的与要求了解高等动物体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掌握动物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理解稳态的含义。
(二)教学容1、主要容6.1 动物是由多层次的结构所组成的6.1.1 组织是有一种或多种细胞组合而成的细胞群体1.上皮组织 2.结缔组织 3.肌肉组织 4. 神经组织6.1.2 多种组织构成有特定功能的器官6.1.3 若干个相关的器官又组成一个能完成特定任务功能的系统6.2 动物的结构与功能对生存环境的适应6.3 动物的外部环境与部环境6.3.1 动物必须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新代6.3.2 动物必须维持部环境的稳定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组织、器官、系统;四大组织的特征、功能及分布;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的比较;3、问题与应用简述动物的多层次结构?动物为什么必须维持体环境的相对稳定?(三)课后练习简述动物的多层次结构?动物为什么必须维持体环境的相对稳定?稳态与化学平衡有什么不同?简述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的异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与课堂提问,运用多媒体教学。
7. 营养与消化(一)目的与要求掌握人的消化系统各器官的结构功能,掌握异养及动物和人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二)教学容1、主要容7.1 营养7.1.1 人体需要哪些营养素7.1.2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食物中的化学能7.1.3 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服从能量守恒定律7.1.4 糖类脂质都是构建身体所必需的7.1.5 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人体的原料7.1.6 蛋白质中的10种氨基酸是必需的营养素7.1.7 营养过剩是现在常见的病态7.2 动物处理食物的过程7.3 人的消化系统及其功能7.3.1 消化从口腔开始7.3.2 食物通道与呼吸通道在咽部交叉7.3.3 食管蠕动将食物挤入胃7.3.4 胃贮存食物并消化一部分食物7.3.5 消耗性溃疡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7.3.6 小肠是消化食物与吸收营养素的主要器官7.3.7大肠吸收水和各种电解质并排出粪便7.4 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食物的适应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异养,胞消化,胞外消化;胃消化哪些食物;小肠是消化食物与吸收营养素的主要器官。
3、问题与应用为什么胃液不消化胃壁自身呢?胃在消化过程中起哪些作用?小肠在消化过程中怎样起重要作用?为了身体健康,在膳食方面应该遵守哪些原则?(三)课后练习为什么胃液不消化胃壁自身呢?胃在消化过程中起哪些作用?小肠在消化过程中怎样起重要作用?哪些营养素可以在胃吸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与课堂提问,运用多媒体教学。
8 血液与循环(一)目的与要求掌握人的血液循环系统组成及特点,了解哺乳动物心脏血管系统的基本结构。
(二)教学容1、主要容8.1 人和动物体含有大量的水8.2 血液的结构与功能8.2.1 血液是由血细胞悬浮在血浆中构成的8.2.2 白细胞是胞外身体的卫士8.2.3 血管破损时血液凝固可以堵塞漏洞8.3 哺乳动物的心脏血管系统8.3.1 血液在人的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8.3.2 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心脏的搏动8.3.3 起搏点决定心脏搏动的节奏8.3.4 血管的结构与他们的功能相适应8.3.5 毛细血管网是物种交换的场所8.3.6 人体血压的测量8.3.7 高血压和粥样动脉硬化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起搏点,血压,心肌的特殊传导系统;血液的细胞成分,凝血过程;3、问题与应用为什么适量献血有益健康?凝血过程与哪些主要因素有关?简述组织液在人体的重要作用。
(三)课后练习为什么适量献血有益健康?凝血过程与哪些主要因素有关?简述检查血型的原理?(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讲授,部分容学生自习。
9 呼吸:气体交换(一)目的与要求了解人的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了解危害呼吸系统的疾病。
(二)教学容1、主要容9.1 人的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9.1.1 人的呼吸系统包括口、鼻、喉、气管、肺9.1.2 肺的换气活动依靠骨骼肌的收缩与舒9.1.3 血液运送呼吸其他9.1.4 呼吸运动的调节9.2 人体对高山的适应9.3 危害身体健康的呼吸系统疾病9.3.1 由吸烟引起的慢性肺气肿9.3.2 感冒与流行性感冒是开始于上呼吸道的最常见的传染性疾病9.3.3 矽肺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肺活量,胸式呼吸与腹式呼吸;气管的结构;3、问题与应用呼吸运动是怎样进行调节的?(三)课后练习呼吸运动是怎样进行调节的?为什么运动员要到高原去训练?(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讲授。
10 环境的控制(一)目的与要求掌握排泄与水盐平衡的相辅相承关系及脊椎动物排泄器官——肾的结构及作用机制,尿的生成过程。
了解动物的体温调节机制。
(二)教学容1、主要容10.1 体温调节10.1.1 按照调节体温能力的不同动物可以分为3类10.1.2 恒温动物通过调节产热与散热来维持稳定的体温10.1.3 发热是一种病理反应:调定点学说10.2 渗透调节和排泄10.2.1 渗透调节的必要性10.2.2 必须排除体的含氮废物10.2.3 排泄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10.2.4 肾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10.2.5 尿是怎样生产的10.2.6 尿渗透压的调节10.2.7 水重吸收的控制—抗利尿激素的作用10.2.8 泌尿系统的功能障碍及肾功能减退的救治10.3 肝在稳态中的重要作用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变温动物、恒温动物、肾单位;尿生成过程;尿渗透压的调节;3、问题与应用试述人体是怎样通过反馈调节机制来维持体温的稳定的?尿是作用生成的?(三)课后练习试述人体是怎样通过反馈调节机制来维持体温的稳定的?大量喝水则引起大量排尿,不喝水或少喝水则尿量减少,试述其调节机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讲授,课堂提问。
11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一)目的与要求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与功能,了解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抗体的产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