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合集下载

马原复习

马原复习

第一章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联系的含义、特点;发展的含义、实质等)联系的含义: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发展的含义: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3.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量变质变规律(质、量、度等范畴的含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①矛盾是反应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问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二、量变质变规律:①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两边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②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度”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有两个,一个是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有两个,一个是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有两个,一个是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
(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区分的标准不在于产生时间的新旧,而在于是否符合历史必然性。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事物是永恒发展的表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一切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中灭亡。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1.5分)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1.5分)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1.5分)题目: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矛盾B. 实践C. 对立统一D. 联系和发展答案解析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两大观点、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

两大观点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对范畴是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题目: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对立统一观点D.全面的观点[答案]A[详解]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A正确。

B:该选项属于认识论,排除B。

CD:这两项虽然属于辩证法范畴,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排除CD。

故本题选A。

扩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和历史,指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反对以片面或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指出: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包括横向的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也包括纵向的与历史未来的联系。

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及其内部各要素、部分、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联系的多样性:从大的方面说,联系可分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等。

唯物辩证法指出:世界是一个过程,过程是由状态组成的,状态是过程中的状态;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事物,有生必有灭,无灭必无生;旧事物灭亡的同时,就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观【单元线索】本单元讲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唯物的辩证法,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第一,世界是辩证的。

即世界本身是联系、发展、矛盾着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

第二,世界是唯物辩证的。

即世界的联系、发展、矛盾是客观的,既不是“绝对精神”赐予的,也不是主观臆造的。

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如下: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和根本分歧。

一、知识要点(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的观点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注意:哲学上的联系与具体联系有什么区别?哲学上讲的联系是对万事万物具体联系的抽象与概括,是一种抽象联系。

它与具体联系的关系是:抽象联系是具体联系的抽象与概括,具体联系是抽象联系的具体表现。

简单地说就是一般与个别或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联系的普遍性(1)含义: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2)方法论要求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提示】“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不等于“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

3、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提示】联系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观上贯彻了唯物论思想。

注意: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联系具有客观性,但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表现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疑点】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1)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2)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3)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3)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答: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

唯物辩证法就是对物质世界的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的反映。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答: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二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同时也形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发展水平以及发展要求决定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因而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着人们对产品的分配关系。

唯物辩证法看问题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看问题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看问题的观点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1. 联系的观点- 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例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存在着客观的联系,如食物链的联系。

- 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也是相互联系的。

- 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例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的是间接联系。

- 题目解析- 例题:“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不仅体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它揭示了()-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 答案:①④。

解析:“蝴蝶效应”表明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南美洲蝴蝶扇动翅膀这一微小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美国的天气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体现了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说法错误,重大事件的发生是偶然与必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③说法错误,普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想象和推论的结果。

2. 发展的观点- 含义-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哲学习题精华版

哲学习题精华版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绝对和相对的观点B 有限和无限的观点C 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1 D【解析】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所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的总特征,绝对与相对、有限与无限、共性与个性是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但不是总特征。

2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A 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B 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 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D 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2 B【解析】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在本题中,只有命题B是辩证法论思想的。

命题A是虚无主义的,命题C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命题D是不成熟的命题,所以不选。

3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实质()A 否定一切B 把肯定与否定绝对对立起来C 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D 否定中包含着肯定的因素3 B【解析】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实质是割裂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肯定就是肯定一切,否定就是否定一切。

本题中否定一切只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一个特点,即在强调否定时就会否定一切,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本质是把肯定与否定绝对对立起来,所以本题选B。

4 “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句话的实质是()A 唯心主义B 形而上学C 辩证唯物主义D 相对主义4 B【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的典型的名言,体现的形而上学思想的实质,即把对立的东西绝对的对立起来,在对立中看不到统一,在统一中看不到对立。

所以本题选B。

5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 事物的普遍联系B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C 事物的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D 事物的发展经量变过渡到质变5 C【解析】是否承认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以及量变和质变,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但是二者分歧的核心是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所以本题选C。

6 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的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

第3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必背知识清单)

第3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必背知识清单)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⑴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⑵联系的特征:【特别提示】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只有条件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

②否定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主观臆造联系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③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观点是主观的。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⑴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⑵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①区别:a.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b.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务和服从于整体。

②联系:a.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b.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c.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⑶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②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③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⑷方法论意义: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要立足整体,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特别提醒】①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②部分优化组合形成整体时,才能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③部分以无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联系与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正如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的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的交织起来的画面。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造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便显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很显然,自觉地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是反应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