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走滑活动与辽河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

合集下载

小洼地区古潜山裂缝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

小洼地区古潜山裂缝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

小洼地区古潜山裂缝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于蓬勃【摘要】辽河盆地中部小洼地区古潜山裂缝系统主要由中生代台安-大洼断层左行走滑活动形成,新生代强烈伸展对裂缝产生叠加改造作用,改善了裂缝储集性能.岩心薄片鉴定表明古潜山岩性主要为混合花岗岩,潜山裂缝发育较规则、连通性较好、开度大,裂缝倾角多在60°~85°,以高角度缝为主,油气显示良好.油气成藏研究表明,小洼古潜山靠近生油洼陷,油气供给充足,存在断层运移、顶部不整合面运移、内部裂缝运移等多种油气运移通道及多套储集体系,具有较大的油气成藏潜力.【期刊名称】《石油地质与工程》【年(卷),期】2015(029)004【总页数】4页(P54-56,59)【关键词】辽河盆地;小洼地区;太古界潜山;裂缝特征;成藏机理;构造演化【作者】于蓬勃【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辽河油田金马油田开发公司,辽宁盘锦12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222小洼地区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中央凸起南部倾没带的北端,西边界为台安-大洼断裂带,与大洼油田和清水洼陷相临,西南侧为海外河油田,东北部为冷家油田[1],钻井揭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中生界、古近系沙河街组、东营组、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和第四系地层。

该区1991年投入开发,主要开发目的层为沙河街组沙三段和东营组,目前油田处于吞吐开发末期,储量接替成为制约油田开发的关键问题。

因此,深化小洼地区古潜山裂缝成因及成藏模式研究对区块勘探增储有重要意义。

辽河盆地是受郯庐断裂带北段控制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大洼断层是郯庐断裂带在辽河盆地延伸的分支。

小洼古潜山位于台安-大洼这一深大断裂的上升盘,其形成演化受大洼断层的控制。

因此,从源头上看,郯庐断裂带中生代以来的活动对小洼古潜山裂缝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

平衡地质剖面分析表明[1],小洼地区经历了三期的伸展构造和挤压抬升、暴露剥蚀历史,其中第一期中生代伸展裂陷与郯庐断裂带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大规模左行走滑及随后的伸展有关;第二期新生代伸展构造是辽河盆地大陆裂谷作用的结果,是辽河盆地主要的伸展构造期;第三期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的伸展与郯庐断裂带右行走滑及其派生拉张有关。

辽河盆地构造特征及活动性分析

辽河盆地构造特征及活动性分析

辽河盆地构造特征及活动性分析
刘贵和;佟凤兰;张振岭;曾庆红
【期刊名称】《防灾减灾学报》
【年(卷),期】2003(019)004
【摘要】系统地研究了辽河裂谷盆地构造的组成形式、活动形式与地震背景.认为盆地内存在Ⅰ、Ⅱ、Ⅲ级断层290余条,主要为正断层组合.东西两边Ⅰ、Ⅱ级断裂的两侧及交点和端点处有发生中强级地震的历史背景.
【总页数】5页(P45-49)
【作者】刘贵和;佟凤兰;张振岭;曾庆红
【作者单位】辽河油田地震台,辽宁,盘锦,124010;辽河油田地震台,辽宁,盘
锦,124010;辽河油田地震台,辽宁,盘锦,124010;辽河油田地震台,辽宁,盘锦,12401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2
【相关文献】
1.断陷盆地构造样式与油气--以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段为例 [J], 任德生;刘立
2.辽河盆地构造样式与圈闭发育特征 [J], 胡望水;卫拥军;张自其
3.郯庐断裂走滑活动与辽河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 [J], 李宏伟;许坤
4.成煤环境的演替及其对盆地构造活动性的响应──以塞文盆地为例 [J], 王华
5.辽河盆地构造分析 [J], 姚继峰;廖兴明;于天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北汎河裂陷盆地沉积型铜矿找矿预测

辽北汎河裂陷盆地沉积型铜矿找矿预测

55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辽北汎河裂陷盆地沉积型铜矿找矿预测孙立军(辽宁省有色地质一〇六队有限责任公司,辽宁 铁岭 112000)摘 要:汎河中新元古代裂陷盆地位于燕辽古裂谷带的东部尾端,盆地内沉积了一套浅海相、滨海相沉积地层,包括海相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海相火山岩,其中陆源碎屑岩的物质来源主要为周边太古宙古陆清原群地层中,该地层含有丰富的Au、Cu、Zn、Fe 成矿物质,经长期风化剥蚀沉积于汎河裂陷盆地内,经过后期的活化迁移,富集成矿。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汎河裂陷盆地内的沉积型铜矿进行找矿预测。

关键词:汎河裂陷盆地;沉积型铜矿;找矿预测;沉积演化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20-0055-2收稿日期:2020-10作者简介:孙立军,男,生于1969年,汉族,辽宁铁岭人,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勘查。

1 大地构造背景区域大地构造背景为Ⅲ柴达木—华北板块、Ⅲ-5华北陆块、Ⅲ-5-7辽东新元古代—古生代坳陷带、Ⅲ-5-7-1龙岗隆起、Ⅲ-5-7-1-3汎河中新元古代裂陷盆地。

汎河中新元古代裂陷盆地位于燕辽古裂谷带的东部尾端,该裂谷带向西经辽宁西部进入河北境内,总体延长约1200km,主体呈北东向,内沉积一套巨厚的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

汎河中新元古代裂陷盆地内沉积的地层统称为汎河群,总厚8000m~10000m,总延长110km,主体宽25km。

汎河中新元古代裂陷西为郯庐断裂之北延部分长春-营口深大断裂所截,与下辽河新生代断坳盆地地一“线”之隔,南、东两侧为抚顺-红旗寨-蓝旗寨断裂所断与抚顺太古宙花岗-绿岩地体相连,北侧则为孟家寨-山城镇断裂所限与北侧所称的辽北辽河群相临。

2 区域地质特征2.1 地层中新元古代,汎河太古宙基底发生裂解,形成裂陷盆地,盆地内堆积了巨厚的沉积岩系夹基性火山岩。

出露地层分别为太古代深成变质岩、中新元古代沉积岩及中生代沉积岩。

郯庐大断裂

郯庐大断裂

郯庐断裂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2010年,由合肥市地震局和沈阳市地震局联合发起成 立了郯庐断裂城市灾情合作组织,联合了郯庐断裂沿 线的9个省20余市参与。
郯庐断裂城市合作组织对郯庐地震的预防工作有 很重大的意义,解决了以往各省市分段研究,资 料、资源不共享的局面,未郯庐大断裂的研究开 启了新的篇章。 这个组织的成立很好的解决了现在郯庐断裂带上 所遇到的工程建设问题,像京沪高铁等必须要穿 越郯庐断裂带的重大工程,只有跨省份、跨部门 的合作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是 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 运动方式,目 前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 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 活动带。
郯庐大断裂分布范围、特点
郯庐断裂并不仅存于郯城与庐江之间,向 南到湖北省长江北岸的武穴,向北北东方 向经安徽省的宿松、潜山、庐江、嘉山, 江苏省的泗洪、宿迁,山东省郯城、沂水、 潍坊,进渤海,然后过辽东半岛,穿过东 北三省去了俄罗斯。在中国境内长达2400 千米,宽几十至200千米,总体走向北东 10-20度。现今的郯庐断裂水平滑移速率 约为2.3 毫米/年。
郯庐断裂的形成原因、活动历史
245-230Ma年开始,随着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挤压的深入 发展,郯庐断裂开始形成,并向NE方向传播延伸,同时由于 这段时间内扬子板块强烈的挤压,使华北板块呈现了近东西 向的拉伸。160-90Ma年时,太平洋板块快速地向NNW俯冲到 欧亚大陆下面,郯庐断裂继续做左旋剪切,郯庐断裂在这一 段时间里拉伸了整个华北地块,形成了渤海湾、松辽、冀中 拉张盆地,90-75ma,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转为W向,郯庐断 裂转为右旋移动,整个山东半岛随着郯庐断裂往南侧移动, 挤压断裂的东南侧,即现在山东临沂、江苏徐州、连云港地 区,形成苏鲁造山带,大家熟悉的沂蒙山区由此形成。

辽河西部凹陷陈家反转断层构造特征与油气的关系

辽河西部凹陷陈家反转断层构造特征与油气的关系

2 反转构造特征
反转构造是断层 面上两种力学性质逆转而成 的叠加构造 。反转构造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为:基底波 呈 明显 “ 盆状” ;断层上盘发生反转 ,断面两侧地层厚度差异明显 , 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 :即正反转构造 和负反转构造 。前者为正断层逆转活动 ,使得半地堑 、地堑等构造 的同期沉积层序 向外凸出。当反转作 用强烈时,可使整个半地堑 、地堑同期沉积层序全部愈出,形成强烈反转构造。后者是逆断层转化为正 断层 ,即先挤压 、后伸展形成半地堑 、地堑。负反转构造多发生在早期逆冲断裂的基础之上 ,由于应力 场的转化 ,断面发生反向活动,形成断陷边界正断层 。其 中正反转构造更利于油气的聚集 。 3 . 1构造 几何 学分 析 陈家 断层 为研究 区 内主要 断层 。它是 台安 —— 大洼 断 裂 所 派生且 是该 断裂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陈家断 层与 区域 构 造走 向一 致 ,剖 面呈上 陡下 缓 的逆 冲断层 。陈家 断层在 区 内延伸长度超过 2 5 k m,断距一般在 1 0 0 ~ 1 0 0 0 m 。陈家断 层在 中部的位移量最大 , 因此本文选取研究区域中部的地 震剖面 A B与剖面 C D进行构造分析。( 图2 、图 3 ) 陈家断层为北东走 向, 断面东倾 ,向深部切穿台安一 大洼断层 。断面上部陡 6 0 。 8 0 。 ,下部较缓 3 0 。~ 4 0 断层两侧地层厚度差异明显 。陈家断层切穿地层至下 而上依次为 A r 、M z 、E s 、E 2 s 、E 3 d 、N 。 g 。陈家断层上 图 2 地 震解 释 剖面 A B 下盘的次级断层较为发育。从 A B 、 C D两张地震剖面的相 对 厚度来 看 ,E : S ” ~E S ” 期 间 ,断层 上盘 的厚 度 比其 在 下盘 的厚度较小 , 说明 E s "至 E s 冲沉积期间 ,陈家断层 上盘沉积物相对较少 , 或者因挤压抬升作用而使岩层遭受 剥蚀 。该时段 的陈家断层表现为挤压作用形成的逆 冲断 层 ,其倾角较小 3 0 。~ 4 0 。。E : s 抻~ E z s 沉积期间,断 层上盘厚度却 明显大于下盘对应 的地层厚度 , 说明该时期 内断层上盘沉积物较多 , 陈家断层表现为拉张作用形成 的 正断层。倾角为 4 0 。~ 6 O 。 ,比之前 的逆 冲断层较陡。 E z s h ~N 倡沉积期间 ,断层上盘厚度相对小于下盘对应的 地层厚度 , 倾角为 7 0 。~ 8 0 。。 说 明该时期 内地层遭受挤 压 、抬升 或者剥 蚀作 用 ,该 时期 内陈 家断层 活 动 陛质 为拉 张作用形成 的正断层 。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 陈家断层具 图 3 地 震 解 释 剖 面 CD 有 多期 反转 的性 质 。 3 . 2 构造 运动学 模 拟 构造变形 的运动学数值模拟是指在断层的几何形态已知的情况下, 按照对应构造几何模 型编制 的计 算机软件, 计算不 同位移量下上盘地层的几何变形。 如果模拟的构造叠加变形与实际剖面对应的几何形态 致, 说明原始未变形剖面按照相应 的构造几何模型能够达到现今的变形状态,因此其构造解释是合理 的。反之则表明断层的形态勾画或构造模型出现问题, 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嘲 。 为验证 陈家断层多期反转叠加 的合理 I 生 并再现其构造变形的运动学过程 ,笔者结合地震剖面 ,利用 计算机模拟技术对陈家断层活动解释方案进行几何变形模拟 ( 图4 ) 。 从模拟的构造变形剖面可以看出 E z s "至 E s 冲陈家断层活动 l 生 质为早期挤压的逆冲断层( 图4 , 1 2 ) 。 E z s ~ E z s 期间,陈家断层继续活动 , 断层上盘沉积物不断增多 , 其厚度最终明显大于下盘厚度 , 这恰 好是生长正断层的特征 ( 图4 ,3 - 6 ) 。在 E s "至 E s ¨ 时期内,陈家断层的力学性质由之前的挤压转为 拉张,表明陈家断层具有正反转构造 的特征 。它是陈家断层 的第一期构造反转。卷入地层为受挤压剥蚀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
FWSchroeder ‘06
郯庐断裂带新第三纪以来的挤压活动
进入中新世,郯庐断裂带由早期的伸展活 动转变为受压逆冲,同时所控制的断陷盆地 因构造反转而受压、抬升、消亡。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早期的断陷沉 积转变为N-Q 时拗陷下的披 盖式沉积,其 间出现区域性 不整合。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左行 平移中旁侧出现了 一系列的左行 平移断裂——郯庐断裂系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郯庐断裂带的 周缘前陆变形 构造
1西侧出现徐淮弧形 逆冲构造; 2东侧出现受郯庐影 响的前陆变形,显示 主动盘变化特征,而 不是后期牵引
徐淮弧形 逆冲-推覆构造
FWSchroeder ‘06
淮南地区 前陆逆冲-推覆构造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桐城老丁两期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桐城程坂 两期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桐城长冲水库两期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No.1 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No.2 糜棱岩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FWSchroeder ‘06

辽河滩海东部凹陷古地貌特征及其对沉积-层序的制约

辽河滩海东部凹陷古地貌特征及其对沉积-层序的制约

辽河滩海东部凹陷古地貌特征及其对沉积-层序的制约高志前;侯伟;樊太亮;王恩辉;贺永奎【摘要】采用三维地震资料分析定性、层序地层格架定时、构造演化定发展、古厚度定量和三维地貌建模技术可视化成图的综合研究方法对辽河滩海东部地区古近系关键构造期古地貌进行恢复.研究结果表明:辽河滩海古近纪经历了伸展裂陷幕、第一裂后热沉降幕、走滑伸展再次裂陷幕和裂陷收敛幕4个构造演化阶段,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古地貌特征不同,由其制约的层序构成和沉积体系展布也显著不同.伸展裂陷期古地貌具有坡陡盆深的特点,层序体系域构成齐全,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第一裂后热沉降期古地貌具有坡缓沟多的特点,层序体系域构成齐全,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走滑伸展再次裂陷期古地貌具有坡陡盆深,沟梁斜列的特点,层序体系域构成较齐全,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裂陷收敛期地形变化平缓,趋向于平原地貌,层序构成不全,整体缺失低位体系域,以曲流河和辫状河沉积为主.【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46)002【总页数】10页(P561-570)【关键词】辽河滩海;古近系;古地貌;古构造;坡折带【作者】高志前;侯伟;樊太亮;王恩辉;贺永奎【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石油煤层气责任有限公司,北京,100028;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油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盘锦,124010;中石油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辽宁盘锦,12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古地形地貌是盆地所受构造活动、沉积充填、差异压实、风化剥蚀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层序发育的背景,古地貌控制着后期层序的发育及沉积体系形成和展布。

古地貌单元在基准面变化过程中对沉积物体积分配和相分异作用的影响, 直接决定了沉积地层在平面上的展布和纵向上的组合规律、结构特征[1−2]。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成藏的控制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成藏的控制⼀、松辽盆地区域构造背景松辽盆地是中国最主要的含油⽓盆地之⼀。

它位于我国东北部的⿊龙江及其⽀流勾勒出的“鸡⾸”的中部,主要由⼤⼩兴安岭、长⽩⼭环绕的⼀个⼤型沉积盆地。

该盆地跨越⿊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积约26万平⽅公⾥,松花江和辽河从盆地中穿过,这⾥埋藏着⼀个巨⼤的⿊⾊宝库——⼤庆油⽥和吉林油⽥。

中国盆地分布⽰意图作为⼀个侏罗——⽩垩纪沉积盆地,松辽盆地曾是⼀个⼤型的内陆湖盆,湖中和四周繁衍着丰富的浮游⽣物和其他动植物,其北部与现代的松嫩平原范围⼤体重合,唯独南部边界与当今地貌⼤相径庭。

原因是侏罗纪和⽩垩纪时,古辽河与古松花江、古嫩江同⼊古松辽湖,来⾃东⽅的挤压⼒使盆地渐渐整体上升和萎缩,辽河⽆⼒逾越重重丘陵,只得回⾸南流,最终使得松辽盆地超出松嫩平原。

松辽盆地从古⽣代以来,主要经历了中⽣代及新⽣代⼆次板块运动。

中⽣代的板块运动产⽣了安第斯⼭型的锡霍特——阿林弧及弧后松辽—三江盆地。

新⽣代板块运动塑造了现今亚洲东北部⼤陆边缘岛弧—海沟系。

松辽盆地形成时与三江盆地连在⼀起,均属弧后盆地。

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郯—庐断裂的北部分⽀伊兰—伊通断裂的平移运动,使松辽盆地与三江盆地在发展过程中,彼此逐渐错开并在扭动断裂牵引作⽤下,松辽盆地东侧及三江盆地西侧逐渐隆起,使其成为各⾃独⽴的盆地。

因此,松辽盆地是⼀个与扭动断裂有关的弧后盆地,具有边形成、边扭动、边发展的特点。

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本的地质⼯作者都曾在这⼀带进⾏过⽯油调查和勘探,但没有发现⽯油。

1959年9⽉26⽇,松基3井是打出了第⼀⼝喷油井。

这⼝井的喷油标志着⼤庆油⽥的发现,在我国⽯油⼯业的发展史上具有⾥程碑的意义。

⼆、原型盆地类型松辽盆地的形成与发展与亚洲东北部地区的地质发展有密切关系。

通过对亚洲东北部地区古⽣代以来的板块构造演化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松辽盆地属于在晚古⽣代冒地槽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个中⽣代弧后盆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郯庐断裂走滑活动与辽河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李宏伟1,2,许 坤2(11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地质系,北京100083;21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研究院,辽宁盘锦124010)摘 要:渐新世晚期,郯庐断裂的右行走滑活动控制了辽河盆地的构造古地理格局。

研究认为,岩石圈断块沿郯庐断裂的走滑活动与大型板块构造的活动方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伴随着郯庐断裂的右行走滑,从断裂的增压弯曲部位到断裂的释压拉张部位将发生岩石圈断块的汇聚与离散现象,由此造成了走滑断裂带上增压弯曲部位与释压拉张部位局部应力场性质的不同:增压弯曲部位应力相对集中,岩石圈断块发生汇聚、挤压、隆升;而释压拉张部位由于应力释放,岩石圈断块发生离散、伸展、沉降。

岩石圈断块的隆升与沉降造成了渐新世晚期辽河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的巨大差异。

关键词:郯庐断裂;右行走滑;增压弯曲;释压拉张;断块汇聚;断块离散中图分类号:P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1)04046704收稿日期:20010420;修订日期:20010904作者简介:李宏伟(1968— ),男,工程师,博士研究生,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

0引言郯庐断裂是中国东部的一条巨型走滑断裂带,该断裂带自南而北穿越渤海湾盆地,辽河盆地位于该断裂带之上[1](图1)。

中、新生代以来,随着区域应力场的变化,郯庐断裂带发生了复杂多变的断裂走滑活动,前人对此图1 郯庐断裂带(左)及其在辽河盆地的展布(右)Fig.1 T an 2Lu fault zone (left )and its distributionin Liaohe Basin (right )做了大量的工作[2,3]。

他们主要运用重力、磁力、电法、遥感及天然地震结合地面地质资料的方法,侧重于断裂带走滑与地震事件、金属矿床及岩石圈动力学的研究,相应的研究区也多集中于前第三系基岩出露区。

但由于受资料所限,对渐新世晚期以来郯庐断裂在巨厚沉积岩覆盖区的走滑活动研究相对较少。

1994年笔者利用最新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与钻井资料对辽河盆地构造进行了分析,发现郯庐断裂的主干断裂沿走向出现明显的产状与性质的转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渐新世晚期张性构造与压性构造在辽河盆地同期并存、辽河盆地构造古地理面貌差异显著等现象[4],这些现象用单纯的拉张作用或挤压作用等观点很难给予合理的解释。

通过开展地下地质与三维地震数据体的构造分析,笔者认识到上述现象与渐新世晚期郯庐断裂在辽河盆地的右行走滑活动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透过这些现象,剖析郯庐断裂在辽河盆地的活动规律,探讨其对渐新世晚期之末辽河盆地构造古地理的控制作用,对于指导走滑型断陷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1 渐新世晚期辽河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 辽河盆地是在郯庐断裂带的控制下发育起来的走滑型断陷盆地,渐新世晚期辽河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与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活动密切相关[4]。

第8卷第4期2001年10月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Beijing )V ol.8N o.4Oct.2001111 断裂构造特征渐新世晚期,辽河盆地发育了北东向和近东西向两组断裂。

其中北东向断裂为郯庐断裂带的主干断裂,其特点是:在三维地震剖面上,郯庐断裂多为断面陡直、倾向多变、正逆交替的断裂,断面为宽达数百米不等的强烈破碎带。

位于此破碎带之上的钻井常常发生泥浆的严重漏失,表明郯庐断裂主干断面附近地层由于受到走滑剪切而发生强烈破碎。

局部地区主干断裂与渐新世晚期近东西向张性断层在图2 郯庐断裂在三维地震剖面上的反映Fig.2 Image of T an 2Lu Fault on 32D seismic section ,showing theshear zone and the flower structure剖面上常常呈花状构造组合(图2)。

这些现象不是局部的,沿着郯庐断裂带多处可见地层的剪切破碎以及断层的花状构造组合等现象。

这些现象是右行走滑断裂的典型特征。

平面上,郯庐断裂呈S 型与反S 型交替的波状展布,断裂性质沿走向发生正、逆交替与转换,其中S 型弯曲部位发育逆冲断裂,反S 型弯曲部位发育伸展性断裂;另一组近东西向断裂均为渐新世晚期发育的伸展性断裂,与北东向郯庐断裂的主干断裂以锐角斜交,平面上呈雁行状或帚状展布,这表明,郯庐断裂在辽河盆地曾经发生过断裂走滑活动(图3)。

112 构造古地理特征渐新世晚期,辽河盆地最显著的古构造特征为近南北走向的背斜构造沿北东向郯庐断裂呈雁行状展布。

背斜构造多发育于郯庐断裂呈S 型弯曲的部位,并与逆冲性质的郯庐断裂相伴生。

此期的沉降中心则受到近东西向的伸展性断裂与反S 型伸展性质的郯庐断裂的联合控制,表现为沿郯庐断裂反S型弯曲部位呈近东西向展布,从而使辽河盆地的构图3 辽河盆地渐新世晚期郯庐断裂带构造古地理图Fig.3 Sketch map of tectono 2paleogeography in Liaohe Basin alongT an 2Lu fault zone during Late Olig ocene epoch造古地理格局呈现出构造差异升降、古地貌隆洼相间的态势[4](图3)。

2 构造古地理成因分析大量的构造模拟实验证实,造成不同性质的断裂与构造同期并存的原因是由于郯庐断裂右行走滑过程中局部应力场性质的变化所致。

渐新世晚期,受周边板块活动的影响,中国东部受到了近东西向的挤压与近南北向的伸展[2],导致郯庐断裂带表现出明显的右行走滑特征。

对于走滑方向与断裂走向平行的北东向走滑断裂,在断裂右行走滑过程中,应力可以分解为两个方向的分力———压应力(σ1)和张应力(σ2),伴随着这一走滑过程,应变的结果是:在压应力(σ1)的作用下,产生一组近南北走向的(伴生)逆冲断裂与褶皱;而在张应力(σ2)的作用下,则产生一组近东西走向的(伴生)伸展性断裂(图4A )。

事实上,断裂沿走向上并不能始终都与断块走滑的方向平行,随着断裂两盘边界条件的变化,走滑断裂在平面上通常呈S 型弯曲和反S 型弯曲展布,由此造成了沿走向上走滑断裂不同部位的应变不同[5]:(1)增压弯曲部位(constraining bend ):位于右行走滑断裂的S 型弯曲部位。

此部位张应力(σ2)方向与断面近于平行而趋于零,而压应力(σ1)在此最为集中(图4B )。

因此,以走滑断裂为边界的两盘断块在压应力(σ1)作用下,应变的结果是走滑断块在增压弯部位发生汇聚、挤压、增厚、拱升,形成背斜构图4 沿右行走滑断裂带上的应力与应变分析Fig.4 Analysis of tectonic stress and tectonic strain along the dextral strike 2slip fault造,同时使S 型断裂弯曲部位向挤压性逆冲断裂方向发展,断面或陡立,或反转而倒向塑性较强一侧。

(2)释压拉张部位(releasing bend ):位于右行走滑断裂的反S 型弯曲部位。

此部位张应力(σ2)达到最大,而压应力(σ1)则趋于零(图4B )。

因此,以走滑断裂为边界的两盘断块在张应力(σ2)作用下,应变的结果是走滑断块在释压拉张部位发生离散、伸展、沉降,形成向斜构造,同时使断裂向伸展性断裂方向演化。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郯庐断裂的右行走滑活动使其增压弯曲部位(S 型弯曲部位)的岩石圈断块受到近东西挤压应力的作用,造成了逆冲断裂与背斜构造在此部位的形成以及古地貌在此部位的隆升;与此同时,在郯庐断裂释压拉张部位(反S型弯图5 构造古地理格局沿右行走滑断裂上变迁Fig.5 Variation of tectono 2paleogeography distributionalong the dextral strike 2slip fault zone曲部位)岩石圈断块受到近南北向挤压应力的作用,造成了伸展断块与向斜构造在释压拉张部位的发育(近南北向伸展与沉降)(图5)。

辽河盆地渐新世晚期的差异构造升降、古地貌隆洼相间排列的构造古地理格局,正是郯庐断裂右行走滑活动发展与演化的必然结果。

这一规律在张文佑、钟嘉猷(1965)[6],车尔尼雪夫B.<(1957)[7]及万天丰(1988)[8]的专著中均有详尽的论述。

3 关于走滑时期的探讨从盆地构造分析的角度,构造控制沉积,沉积反映构造,因此断裂走滑的时期可以利用其伴生构造的形成期以及派生断裂对其所控制的沉积地层的形成期来确定[5]。

辽河盆地右行雁列构造(雁行断裂与雁列褶皱)及花状构造均形成于东营组沉积晚期(渐新世晚期),而终止于东营组沉积末期,右行走滑图6 辽河盆地构造古地理立体图Fig.6 Cubic tectono 2paleogeography of Liaohe Basin所派生的近东西向伸展断裂仅对东营组晚期沉积起控制作用,因此可以确定郯庐断裂在辽河盆地的右行走滑时期应为渐新世晚期(图5,6),这一观点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相一致[9\〗。

4结论断裂走滑活动与构造古地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走滑断裂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构造古地理的格局。

渐新世晚期,郯庐断裂两盘的走滑断块在释压拉张部位不断地发生离散,沉积地层因拉张而沉降,古地貌相对低洼,向斜构造开始形成;与此同时,增压弯曲部位郯庐断裂两盘的走滑断块则在挤压应力作用下,不断地发生着汇聚,古地貌因挤压而隆升,逆冲构造和背斜构造也因此而形成。

在此背景下,奠定了渐新世晚期辽河盆地的构造古地理格局。

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万天丰教授的精心指导,特此致谢!参考文献:[1] 万天丰.郯庐断裂带的延伸与切割深度[J].现代地质,1996,10(4):5182525.[2] 万天丰.郯庐断裂带的演化与古应力场[J].地球科学,1995,20(5):5262534.[3] 徐嘉炜,马国锋.郯庐断裂带研究的十年回顾[J].地质论评,1992,38(4):3162324.[4] 李宏伟.郯庐断裂对辽河盆地发育的控制作用[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1995.[5] 王燮培,费琪,张家骅.石油勘探构造分析[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6] 张文佑,钟嘉猷.锯齿状断裂的力学形成机制[A].构造地质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3214.[7] 车尔尼雪夫B<.羽状剪裂隙与羽状张裂隙的位置规律[A].矿田与矿床构造研究问题[M].北京:地质出版社,1957.1712176.[8] 万天丰.古构造应力场[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35239.[9] 万天丰.郯庐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综述[J].现代地质,1996,10(2):1592167.THE DEXTRA L STRIKE2S LIP FAU LTING OF T AN—LUFAU LT Z ONE AND THE STRUCT URA L OI L FIE LDSDISTRI BUTION IN LIAOHE BASINLI H ong2wei1,2, X U K un2(11Energy Resources Department,China Univer sity o f G eosciences,Beijing100083,China;21Liaohe Petroleum Company,CN PC,Panjin124010,China)Abstract:Liaohe Basin is situated on the T an2Lu fault zone.The distribution of oil fields in Liaohe Basin was closely controlled by the dextral strike2slip faulting of T an2Lu fault during the Late Olig ocene.M ore similar to the plate tecton2 ic activity,the fault blocks between the strike2slip fault plane converge near the constraining bend and diverge near the releasing bend.Therefore,the character of local stress field was different between the constraining bend and the re2 leasing bend.As a result,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and the strata com pression occurred and the folding structures de2 veloped near the constraining bend,while the stress relaxation and the strata extension happened and the syncline de2 veloped near the releasing bend.S ome other geological phenomena als o show that the thrust and the extensional fault, the anticline and the syncline,the geom orphic high area and the geom orphic low area were formed alternatively from the constraining bend to the releasing bend.Mainly g overned by these principles,the oil and gas generated from Liao2 he Basin migrated mainly from the syncline near the releasing bend to the anticline near the constraining bend during the Late Olig ocene.Therefore,anticline traps and the anticline reserv oirs were developed along the T an2Lu fault zone, and the m odern framew ork of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in Liaohe Basin was established.K ey w ords:T an2Lu fault zone;dextral strike slip;constraining bend;releasing bend;fault blocks convergence;fault blocks diverge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