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1
初中地理教案: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分布格局

初中地理教案: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分布格局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分布格局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土地和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国家。
中国地理形态多样,拥有丰富的地理景观和资源。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分布格局,包括中国的地形特征、气候类型、水资源分布以及土壤类型等。
一、地形特征中国地理位置广泛,西部是高原和山脉,中部是平原,东部是海岸线。
中国的地形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1. 高原和山脉:中国西部地区主要由高原和山脉构成,包括青藏高原、祁连山、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等。
这些山脉拥有众多的高峰和深谷,形成了中国西部壮丽的自然景观。
2. 平原:中国中部地区是广阔的平原地带,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等。
这些平原地区土壤肥沃,适合发展农业和人口聚居。
3. 海岸线:中国东部是辽阔的海岸线,包括渤海湾、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这些海岸线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并且是重要的港口和沿海经济发展带。
二、气候类型中国气候类型多样,受到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主要的气候类型包括:1. 寒冷气候:中国的北部地区属于寒冷气候区,冬季严寒,夏季短暂而凉爽。
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等地气温较低,常年有较长时间的积雪。
2. 暖温带气候:中国中部地区属于暖温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华北、长江中下游以及陕西等地属于这一气候类型。
3. 亚热带和热带气候:中国南部地区属于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区,气候湿润和温暖。
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等地气温较高,降雨充沛。
三、水资源分布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地区相对较多,北方地区相对较少。
主要的水资源分布如下:1. 长江: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位于中国中部,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交通干线,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2. 黄河: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位于中国北部。
黄河的水流量较大,是北方地区重要的水资源供应来源。
3. 长白山和云南高原:中国东北的长白山和西南的云南高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这些地区的山脉冰川融化和降雨形成了众多的河流和湖泊。
中国地理概况及其特点

中国盆地众多,分布广泛,如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等。盆地地貌通常为凹陷的 地形,被周围的山脉和丘陵所环绕。这些盆地形成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具有独特的地
气候多样
中国地理概况与独特地貌丰富多样,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多样,导致了独特的自然和地貌特征。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地理的详细数据: 气候多样: 中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各种气候类型。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数据,中国年平均气温在-8℃至32℃之间,年降水量在 200毫米至2,000毫米之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此外,中国还有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等特殊气候类 型。 地貌多样: 中国地貌的多样性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拥有丰富的地形和地貌类型,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中国的山脉数量众多,其中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 玛峰,海拔8,848米。中国的盆地类型多样,如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等。中国的平原面积广阔,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等。此外,中国还有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如黄土 高原、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
地理 高原
多样性
中国
河流及湖泊分布
1. 黄河:源自青海省,流经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等6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黄河全长约5,464 公里,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也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河流。 2. 长江:源自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九个省市区,最终注入 东海。长江全长约6,300公里,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3.淡水湖泊:中国有众多大型淡水湖泊,如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浙江)、饿卜鄂(内蒙古)等。 这些湖泊分布在中国的不同地区,丰富了中国的水资源,同时也成为当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咸水湖泊:中国的咸水湖泊有西藏的纳木错湖、青海的青海湖、新疆的巴音布鲁克湖等。这些咸水湖泊不但具有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也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边境河流:中国的边境河流包括黑龙江、珠江、澜沧江等,这些河流不仅是中国的重要水资源,也是中国与邻国 之间的重要纽带,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6.内陆河流:中国的内陆河流有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巴颜喀拉河等。这些内陆河流不但在地理上起到了重要的 连通作用,也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水资源,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1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精品资料

新 生 代 陷 落 盆 地 中 堆 积 了 一 套 陆 相 为 主 的 红 色 岩 系 。
在 长 江 以 南 地 区 , 从 白 垩 纪 直 至 现 在 气 候 湿 热 , 故 在 中
而 的岩 红性 色比 丘较 陵松 ,软 构的 成砂 了页 江岩 南因 独流 具水 一侵 格蚀 的而 红形 层成 地比 貌较 。低
三、地貌组合
三、地貌组合
中国地貌的类型,按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 盆地和平原五大类型,其中以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
盆地、丘陵和平原所占的比例都较小。
因此,山地和高原是构成我国地貌基本轮廓的主体, 尤其是纵横交错的山系构成了巨地貌轮廓的基本骨架,
控制着盆地、平原与丘陵空间分布的形式。
中国主要地貌类型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
大陆性河流水文动态的特点。
地
西北区:高山冰雪资源与山前绿洲呼应,
理
是干旱区水资源的重要来源。
意
青藏高原地区:形成特殊的高原季风环流,使得西北干
义
旱化,东部大陆性季风显著,三大自然去差异加大。
区域
横断山区:南北走向山脉阻隔了东西向交通,
形成南北向交通效应。
巨大的地势高差形成显著的垂直带谱与景观空间递变。
缓
云 贵 高 原 、 广 形西 成一 喀带 斯古 特生 地代 貌碳 。酸 盐 岩 层 深 厚 ,
地 表 支 离 破 碎 , 形 成 了 塬 、 梁 、 峁 等 地 貌 形 态 。
北 方 的 第 四 纪 黄 土 构 成 了 独 特 的 黄 土 地 貌 区 。
我 国 山 地 常众 构多 成, 崇岩 山浆 峻岩 岭和 、变 危质 崖岩 陡常 壁大 。面 积 出 露 ,
地貌类型
山地 高原 盆地 平原 丘陵
中国地理复习

1、中国地理区位及其意义(1)中国处在亚洲的东部,西连西亚,东北接东北亚,东南为东南亚,南接南亚,具有方便的交通和区域协作的地缘优势,在亚太地区,乃至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2)中国处在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是北亚、西北亚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南下印度洋与大洋洲的陆上、海上交通经过之地。
2、中国的地貌大势及其地理意义;(1)地貌大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形成了一个逐级降低的阶梯状斜面,这是中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2)地理意义:①中国西高东低、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控制着大河的走向;②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峡谷栉比,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发;③陡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
4、为什么中国和美国的荒漠区位置都在西部,而且中国的荒漠区位置偏北,美国的荒漠区位置偏南?①中国的西部沙漠成因是由于青藏高原的抬升作用和山脉的阻隔作用,青藏高原将同纬度的西风分为南北两支,从周边绕了过去,而我国的原生沙漠都在盆地里面,蒸发大,降水少。
②美国西部沙漠有两个成因,一个是低纬度沿海地区的温带沙漠气候,一个是内陆的背风坡现象,温带沙漠气候就是常年受副高控制,高温少雨,加上附近的加州寒流,降温减湿,更加减少了降水。
美国西海岸有纵贯南北的落基山脉,主脉平均海拔5000米,太平洋水汽在西面的迎风破抬升的过程中,已经有过一次降雨,因此在翻过山后,水汽含量大大减少,而且随着海拔的降低,温度增加,变成焚风,所经之处,又干又热。
另外美国西部地区海拔较高也是原因之一,因为地表水都流到低处去了。
③中国沙漠偏北的原因之前已经提到,是地形原因,青藏高原的抬升,阻隔了干燥的西风,向南的一支吹到印度,向北的一支吹到蒙古,形成戈壁。
在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的合围下,新疆内陆形成盆地,由于远离海洋,季风难以到达,所以降水少,加上蒸发大,形成荒漠。
藏北高原的荒漠是由于低温和少雨共同形成的,类似于苔原。
中国地理

第一章中国的地理位置与地貌特点§1.1 中国的国情与国际地位一、中国的国情1. 历史悠久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5000多年,是世界四大文明起源国之一,是东方文明的起源地,为世界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人口众多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世界人口大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4左右,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载体。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为12.95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21%。
(05年11月1日根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为130756万人) 3.面积辽阔中国陆地面积约为960×104km2,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
中国有领海面积473 ×104km2,被称为蓝色国土。
4.海陆兼备的发展中大国中国陆地有陆地疆界22230km,海疆32000km,海陆兼备,为对外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刚刚超过1000美元。
二、中国的国际地位1.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GDP总量:1978年3624.1亿元,2002年102398亿元,2005年182321亿元,1978—2002年均递增率14.94%GDP世界排位:2000年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六;年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五预计:2005年超过法国居世界第四;2020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 205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人均GDP:1978年379元,2002年7972元,24年增长21倍。
05年人均GDP1352美元,居世界第12位2.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中、俄、巴、澳、美,世界上5个能独立供给资源的国家)3.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外汇储备持续增加200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6208亿元,占世界的4%。
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的排名:95年第11位;97年第10位;99年第9位;00年第8位;02年第6位。
中国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比重不断增长,2001年达674亿美元。
《中国地理》王静爱

《中国地理》王静爱第⼀章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第⼀节中国地理区位与国⼟⼀,中国在地理坐标系中的位置我国位于亚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候温和,区位优越。
⼆,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中国位于亚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南临近印度洋,西部和北部深⼊内陆,远离海洋。
中国处在最⼤陆地与最⼤海洋之间,海陆热⼒对⽐强烈,东部地区盛⾏东南季风,加上青藏⾼原季风和来⾃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是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国家。
中国国⼟辽阔,西部深⼊内陆,且⾼⼭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有东南向西北减少,由湿润、半湿润向半⼲旱、⼲旱⽓候逐渐更替,⾃然景观呈现出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
中国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相交汇的位置,中国所处的这⼀全球⼤地构造板块位置,就决定了其境内⼭系的⾛向,以贺兰⼭为界,东部⼭系⼤为北东向,西部⼭系则⼤多为北西向。
从海陆分布看,我国位于全球最⼤陆地与最⼤海洋之间,季风⽓候明显,加以青藏⾼原的影响,使季风⽓候更加显著,季风在⼀年内的交替与进退,对我国⾃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及地域差异,起着⾮常重要的作⽤。
由东部海洋性湿润⽓候⾄西部⼤陆性⼲旱⽓候间的⽔平变化,使得⾃然景观的经度⽅向的⼲湿带性差异颇为显著。
此外,我国⼤陆东海岸的地理位置,使得西风带影响微弱,即使在东部季风区,⼤陆性⽓候也有所表现,夏季较世界同纬度地区⽓温⾼,⽽冬季较同纬度地区⽓温低。
我国国⼟约有98%的地区位于北纬20°~50°之间,温带和亚热带所占⾯积⼴阔。
在⾏星风系影响下,亚热带在世界⼤多数地区属回归带信风带,⼲燥少⾬,往往形成⼴阔的荒漠带,但在我国受季风影响,⽔分条件和温度条件都较好,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基地。
和其他国⼟⾯积较⼤的国家对⽐,没有像俄罗斯、加拿⼤那样具有⼴阔的严寒冻⼟地区,也不像位于热带的巴西、印度尼西亚那样湿热,相⽐之下,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是明显的。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北半球、东半球是地球陆地最集中的两个半球,我国就在此。
景观生态学 第三章 景观结构与格局

2.常见的干扰
① 火干扰 ② 放牧干扰 ③ 土壤物理干扰:翻耕、平整 ④ 土壤施肥干扰 ⑤ 践踏干扰 ⑥ 外来物种入侵干扰 ⑦ 其他干扰:洪水、森林采伐、旅游等
3.干扰的特征因子与性质
• 干扰的特征因子可由4个方面分析:①干扰频率,或称干 扰演替之间的时间间隔;②恢复速率,或称为从受干扰状 况中恢复所需的时间长短;③干扰事件影响的空间范围; ④景观范围的大小。
• 柯本气候类型分类法:
– 首先按最冷月温度、最热月温度和年降水量将赤道至 极地分为5种气候带(热带多雨气候、干燥气候、温带 气候、寒冷气候、冰雪气候);
– 然后再根据季节雨量及干湿的程度等指标进行二、三 级划分出亚类等,综合为12个气候类型。
中央气象台采用三级指标 将全国划分为9个气候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域(1966)
气候带
≥10℃天数
≥10℃积温
最冷月平均气温
备注
Ⅰ寒温带 Ⅱ中温带
Ⅲ暖温带
Ⅳ北亚热带
﹤100 100-171
171-218
218-239
﹤1 600℃ 1 600℃至3 200-3
400℃
3 200—3 400℃ 4 500-4 800℃
4 500-4 800℃ 3 500-4 000℃
﹤-30℃ -30℃至-16
• 也有人指出,无论干扰怎样定义,它都强调干扰和干扰对 象的结构状态及动态变化密切相关,并进而得出干扰是能 够改变景观组分或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重要生态因素, 并且是促进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整个景观生态变化的 驱动力。
• 在景观生态学中,干扰因其普遍存在和重要性而一直受到 重视,但对这一明显的生态过程的定义至今尚没有形成统 一的认识。
• 在景观中,地貌的作用有以下3点:
中国地理_名词解释

中国地理一、名词解释1、地貌格局: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垂直向上的高低起伏。
P202、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3、高原季风:从高原热力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来看,青藏高原地区冬季盛行辐散气流,夏季盛行辐聚气流,称“高原季风”。
P334、山谷季风:由于山谷及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夜晚从山顶吹向山谷。
5、干燥度:是年潜在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用来表示某个地区的干湿状况的综合特征。
P456、积温: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P407、华西秋雨:我国西部地区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气现象。
?8、凌汛:俗称冰排,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9、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10、伏旱: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称为伏(夏)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
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
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11、径流深:在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上指定断面的径流总量(W,单位:3m)除以该断面以上的流域面积(F,单位:2km)所得的值。
12、河道频率: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求取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
13、清洁能源:指在能源生产、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可循环再生使用的能源。
14、植被净第一性生长力(NPP):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总量中扣除自养呼吸后的剩余部分。
15、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16、胡焕庸人口界限:是一条大致相当于黑龙江省爱辉与云南省腾冲之间的连线,是东西人口分布的界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壳稳定性
属于地台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地 区。
构造与山文 方向 深大断裂 新近纪(晚 第三纪)以 来升降运动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一节 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中国东部与西部地质构造与宏观地貌特点的差异
特点
地壳厚度
东
部
西
部
由 东 向 西 大 致 从 3 0 km 增 加 到 50 km。
在昆仑山以南的西藏地壳厚度为50~70 km, 尤其在雅鲁藏布江一带,是世界上地壳最厚的 部分;昆仑山以北的西域断块上为55~60 km。
人
土地利用
人 文 景 观 分 异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
第一节 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第二节 季风气候与水热结构 第三节 自然地带
第四节 土地利用/覆盖及其变化
第五节 地理景观格局演变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一节 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六盘山
六盘山六盘山是中国西 部山脉,位于宁夏、甘 肃、陕西交界地带。逶 迤200余公里,海拔 3000米左右。它以磅礴 的雄姿,横贯陕、甘、 宁三省区,既是关中平 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 方重要的分水岭。黄河 水系的泾河、清水河、 葫芦河发源于此山。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一节 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一)山脉
山地格局特征
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中国地貌的骨架。 广义的山地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3
中国中部地区自北向南主要有: 贺兰山、六盘山和横断山脉 西部多为海拔超过3 500 m的高山和高逾5 000 m的极 高山,走向主要为北西或北西西 东部多为海拔3 500 m以下的中山和低山,以北北东 走向为主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一节 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一节 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二)地势高大的地理意义
西高东低的地势趋向,使得水循环呈反时针方向,加强 了东部季风的大陆性;控制着大河的走向;便于东西航运 地形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 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障碍 地势高及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不相同。三大自然区差异 加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呈现出多样化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关键词
青藏高原隆起(uplif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季风气候(monsoon climate) 三大阶梯(staircase terrain,three stairs) 土地利用与覆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三大自然区域(three natural areas) 三大经济地带 (three economic regions ) 景观地带性 ( landscape zonality ) 景观演变 ( landscape development )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山脉定向排列,地形分布呈网格状 1、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六盘山以及著名的横断山脉等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1、贺兰山
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 处。山势雄伟,若群马奔腾。蒙古语称骏马为“贺 兰”,故名贺兰山。 1、贺兰山脉气势雄伟,如万马奔腾 贺兰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 处,海拔2000-3000米,它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 区的分界线当中的重要一环,夏季季风到了贺兰山 一带,降雨云系已成末势。贺兰山不仅挡住了季风 ,在古代,她还一度阻挡过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 南下的步伐。 2、五彩斑斓的贺兰山滚钟口山麓 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3、画山贺兰:史前人类艺术长廊
第一节 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一节 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墨脱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一节 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一节 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三级阶梯地貌特征
青藏高原, 是长江、黄河等 著名的亚洲大河 发源地。大地貌 特征为山原,巨 大的高原、盆地 与近东西走向或 西北—东南走向 的山脉相间。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山地纵横构成地貌骨架 平原低地集中于东部,盆地长轴方向近东西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2、地貌格局形成原因: 地质力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槽台学说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3、对大地貌类型和展布方向的解释
宽广的平原与丘陵,由海拔不及200 m的东北平原、 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与江南广大地区海拔普遍 不超过500 m的丘陵所构成。 大陆架 位于沿海丘 陵山地的外 侧,实际上 是大陆向海 洋平缓扩展 的部分,水 深不超过 200 m,宽 度一般为 400~600 km。
青藏高原外缘至大兴安岭、太 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主要由广 阔的高原和大盆地组成,其间也 有许多高大山地。
一、大地构造
宏观地貌格局:以内营力为主的常态地貌,在垂直方向上 的起伏与水平方向上的排列组合规律 主要受到地壳运动的控制和影响
大地构造格局显著特点
一是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 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二是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主要地貌单元 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线吻 合,且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第一节 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二、地势
(一)地势特征
Hale Waihona Puke 基本特征:地势高,高差巨大,地表起伏度大, 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中国不同高程所占面积及其百分比 海拔/m <500 500~1 000 1 000~1 500 1 500~2 000 2 000~3 000 面积/104 km2 241.7 162.5 174.6 65.3 67.6 占全国总面积/% 25.2 16.9 18.2 6.8 7.0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天山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天山雪岭云杉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天山雪莲,又名叫“雪 荷花”,当地维吾尔语 称其为“塔格依力斯” 。属菊科凤毛菊属多年 生草本植物。它是新疆 特有的珍奇名贵中草药 ;生长于天山山脉海拔 4000米左右的悬崖陡壁 之上、冰渍岩缝之中; 那里气候奇寒、终年积 雪不化,一般植物根本 无法生存,而雪莲却能 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 和空气稀薄的缺氧环境 中傲霜斗雪、顽强生长 。这种独有的生存习性 和独特的生长环境使其 天然而稀有,并造就了 它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神 奇的药用价值,人们奉 雪莲为“百草之王”、 “药中极品”。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以北东到北北东占绝对优势。
较少,分布较稀。 除华北地区外,一般比较微弱, 因而地形的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差都 不太大。
地貌类型
在秦岭 — 大别山以北,平原、高 原为主;以南,除云贵高原以外, 绝大部分是山地、丘陵和小型盆 地。
在昆仑山以北多为高山所夹持的大型盆地。 以南几乎全属大高原,高原上有极高山,高原 边缘地带有深切峡谷。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贺兰山岩画属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 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 。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 、鲜卑、突厥、回鹘、 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 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 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 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 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 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 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 活情趣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横断山脉,世 界年轻山系之 一。中国最长 、最宽和最典 型的南北向山 系,唯一兼有 太平洋和印度 洋水系的地区 。位于青藏高 原东南部,通 常为四川、云 南两省西部和 西藏自治区东 部南北向山脉 的总称。因“ 横断”东西间 交通,故名。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中国主要山系
第一节 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二章 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地理意义 ①我国的山地具有多旋回的地质发展过程,在不同的 时代的地壳运动中有大量的火成岩体侵入,形成极其 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 ②山地的垂直高度制约着热量、水分的再分配,形成 自然景观垂直带谱,它与水平地带性犬牙交错,使我 国地理环境更加复杂。 ③高山和极高山冰雪储水量成为旱区宝贵的水资源。 ④山地往往导致两侧气候条件的差异,而成为区域分 异的明显界限。 ⑤山地多,高差大,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说是弊多利 少 山地坡度大,土层薄,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还有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温度低,生长季节短,不 利于农林牧业; 山区交通不便利,影响其开发程度 ;由于平地少,使耕地相当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