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问题与解决探究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问题与解决探究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问题与解决探究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而综合性的过程,旨在为人们提供美丽、舒适和可持续的环境。

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1. 空间布局问题: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如何合理地布局空间。

可能面临的挑战包括如何平衡不同功能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等。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是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分析,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偏好,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布局。

借助技术手段如景观建模等,可以对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和测试,找出最佳的布局方案。

2. 生态保护问题: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生态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面对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生态破坏问题,如何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包括合理选址,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环境,选择适宜的植被和动物物种,建立合理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等。

通过合理设计排水系统,减少景观对水资源的消耗,也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3. 可持续发展问题:持续发展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原则之一,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均衡发展。

可能面临的问题包括如何在设计中兼顾社会需求和经济效益,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等。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包括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可持续性原则,如利用可再生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等。

与社区居民和相关利益相关方紧密合作,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当地需求和利益。

4. 文化传承问题: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以提升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可能面临的问题包括如何融合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设计理念,如何保留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等。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包括在设计中融入当地的传统元素,如建筑风格、装饰艺术、庭院布局等。

通过设置象征性的标识和展示区域,可以增强人们对当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5. 用户体验问题: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体验。

生态环境中的景观格局变化

生态环境中的景观格局变化

生态环境中的景观格局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中,景观格局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景观格局是指地表形态、植被分布、土地利用等因素共同构成的地物空间配置的总体特征。

因此,生态环境中的景观格局变化不仅与自然资源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还与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生态环境中景观格局变化的原因、影响以及如何保护景观格局的稳定。

一、原因分析1.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用地、开发和建设使得原有的生态环境和生物栖息地被破坏。

特别是在城市周边和郊区,农村居民建房、开荒种地、养殖等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导致原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进而影响到整个景观格局的稳定性。

2.农业生产方式变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的推广和发展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大规模农业生产模式下的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和粗放式农业生产模式造成的土壤流失等现象,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景观格局的稳定性。

3.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地质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对景观格局的稳定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譬如,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水资源短缺、温度升高等变化将进一步影响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到景观格局的稳定性。

二、影响分析1.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是保障生物多样性、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的重要基础。

当生态环境中的景观格局开始发生变化时,这意味着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受到了威胁。

当生态环境的物种种群、地表水、空气、土地、气候等基本要素发生改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威胁,生态环境会受到破坏。

2.资源的浪费与损失景观格局的变化还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比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景点周边的自然环境和景观格局可能出现严重的破坏,这样既浪费了资源,也损失了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3.经济与社会发展受阻景观格局的变化会对当地的发展产生影响,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

景观格局演变分析开题报告

景观格局演变分析开题报告

景观格局演变分析开题报告景观格局演变分析开题报告一、引言景观格局演变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在长时间内,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景观特征和组成要素发生变化的过程。

景观格局演变的研究对于地理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景观格局演变的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二、自然因素对景观格局的影响自然因素是景观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气候变化、地质构造以及水文条件等自然因素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地貌特征。

例如,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会改变高山地区的景观格局;地质构造的变化会导致地壳运动,进而影响地形地貌的演变;水文条件的改变会影响湖泊、河流等水域景观的分布和形态。

因此,了解自然因素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未来的变化。

三、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人类活动是景观格局演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和开发不断加强,导致了景观格局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农业发展以及工业化等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农田逐渐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导致了城市扩张和郊区化的现象;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大规模种植和农药使用改变了乡村地区的景观格局;工业化带来的大规模工厂和污染物排放,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进而改变了景观格局。

因此,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四、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除了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因素会对景观格局的演变产生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以及政策法规等因素,都会对景观格局的形成和演变起到重要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带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从而改变了景观格局;文化传统的影响则体现在建筑风格、园林设计等方面,对景观格局产生了独特的影响;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起到了引导作用,从而影响了景观格局的演变。

五、结论景观格局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景观格局演变开题报告

景观格局演变开题报告

景观格局演变开题报告景观格局演变开题报告一、引言景观格局是指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塑造的地表特征的总体组合。

它是地理学、生态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景观格局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探讨景观格局的演变过程以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二、景观格局演变的原因1.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是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建设活动导致了景观格局的改变。

城市的扩张使得农田、森林和湿地等自然景观逐渐被人工建筑和道路所取代,导致了景观的碎片化和破碎化。

2. 自然因素的作用自然因素也对景观格局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气候变化、地质活动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都会对景观造成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进而改变了海岸线的位置和形态,影响了沿海地区的景观格局。

三、景观格局演变的过程1. 碎片化和破碎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片的自然景观被分割成小块,形成了碎片化的景观格局。

道路和建筑的扩张使得原本连续的自然景观被切割成孤立的小片,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城市化和乡村化城市化和乡村化是景观格局演变的重要过程。

城市的建设和扩张导致了农田和森林的减少,而乡村地区的农田和村庄则逐渐向城市化发展。

这种转变改变了农村地区的景观格局,使得农田和自然景观的比例发生了变化。

3. 生态修复和保护随着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生态修复和保护成为了景观格局演变的重要环节。

通过植树造林、湿地恢复和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可以减缓景观格局的破碎化和碎片化。

生态修复和保护不仅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还可以改善人类居住环境。

四、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1. 生态影响景观格局的改变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碎片化和破碎化的景观格局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导致物种迁移和基因流动受到限制。

这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2. 社会影响景观格局的演变也对社会产生了影响。

城市化和乡村化使得城乡差距加大,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而城市地区的人口增加。

浅谈庭院景观设计的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

浅谈庭院景观设计的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

浅谈庭院景观设计的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浅谈庭院景观设计的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庭院是园林中较为常见的形式,特别是在中国园林中,庭院更是一种蕴涵建筑技术、审美文化和设计创造的园林形式,常见于小区中心配套和别墅的设计中。

目前,我国独居的花园虽还未普及,但正向着此趋势逐步发展。

而现有的居家建筑都会有一些附属的延伸,可建成小庭院。

如家住底楼有天井或院子,家住楼上有阳台或屋顶,都可视为小庭园的范畴。

庭院景观设计就是借助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各种手法,使得庭院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满足人们的各方面需求。

本文将就庭院景观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作探讨。

一、庭院景观设计的现存问题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时代,不断趋于文明和理性的社会越来越关注人的需求和健康,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建筑区域的绿化与景观配置,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庭院景观的发展。

然而,伴随着庭院景观设计的飞速发展和激烈的竞争,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1、过度设计现象我国的庭院景观设计出现了过度重视景观的现象,在景观营造中,出现了过于强调形式主义的潮流,从而带来了一股完全脱离景观营造本质意义的设计风气。

这股设计风气使设计师们并不是更多地专注于解决庭院品质的问题,而是迎合商业目的,沉迷于过度、造作的设计表达之中,造成过度设计现象。

而且,这种现象在全国呈现了从南到北、从东向西蔓延的趋势。

无论是概念设计还是施工图设计均存在过度设计现象,现将部分现象细述如下:(1)过度强调庭院景观主题的设计,造成对场所精神、地域精神的忽视;任何地方,在长期生态力量的综合作用下,基本形成了本土的、鲜明的特征,成为其视觉资源,成为一种独一无二的场所精神,而建筑及景观设计师的任务就是保留或发挥这种场所精神。

然而,现今的设计多数“三通一平”,大破大立,很难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

尤其是庭院的规划,很少结合原有地形地貌,充分发挥有限的资源优势,而是对地形地貌进行大肆改建,添加了更多人为的景观痕迹。

景观生态学5 景观格局分析

景观生态学5 景观格局分析
① 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 Shannon-Weaver 指数或 Shannon指数)
式中,Pk是斑块类型k在景观中出现的频率,n是景观中斑块类 型的总数。
5.2 景观指数
Landscape Ecology
5.2.1 常用的景观指数 (3)景观多样性指数(landscape diversity index)
5.2 景观指数
5.2.1 常用的景观指数
Landscape Ecology
(1)斑块形状指数(patch shape index) 通过计算某一斑块形状与相同面积的圆或正方形之间的偏
离程度来测量起形状复杂程度。 常见的斑块形状指数S有两种形式:
(以圆为参照几何形状)
(以正方形为参照几何形状)
其中,P是斑块周长,A是斑块面积。
景观指数不是万能的,景观生态学有很多内容用景观 指数是表征不出来的;
景观指数与景观格局并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而是 多对多的关系,我们分析的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要陷入指数这样变就一定对应什么结论的思维定势;
我们计算指数,主要通过定量的依据来证明定性的结 论,不能为计算而计算,玩数字游戏,如果某个指数 说明不了什么问题,那么这个数字就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我们要关心具体的生态过程,多观察几个指数, 结合起来说明问题。
5.2 景观指数
5.2.2 景观指数应用举例 (1)用于两种景观的对比
Landscape Ecology
5.2 景观指数
Landscape Ecology
5.2.2 景观指数应用举例 (2)景观格局指数可以用来定量地描述和监测景观的结构特 征随时间的变化。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观察几个指数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从人类存在的起源至今,土地就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资源和环境的载体。

土地利用的方式不仅直接影响着生产力和人类居住环境,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涉及到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通过研究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演变,可以为土地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土地利用的含义与重要性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

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期,土地利用的方式有所不同。

农业、工业、建设用地、水域、森林、草原等都属于土地利用的范畴。

土地利用直接关系到农田和城市的规划、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景观格局的含义与特征景观格局是指由各种地物组合而成的空间形态,是一定范围内可观察到的地表面貌和地物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

景观格局包括景观类型、景观边界、景观片段形状、景观连通性等。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构成了不同的景观格局,而景观格局的变化也反映了土地利用的演变情况。

研究景观格局的演变,可以揭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为生态保护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指导。

三、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演变研究方法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演变研究方法较为复杂,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数学模型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通过获取历史土地利用数据,可以从时间维度上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

其次,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当前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数据,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可以研究景观格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最后,利用数学模型可以模拟土地利用的演变规律,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情况。

四、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演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演变对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优化的景观格局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景观格局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景观格局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 = 60
6 < 0 1 0 66
; >
=
6
7 7 8>
Ρ 72 /5 6 2
0
7 ; 2
701
0 =6 /01 2 06
#
; 5 ’ ∀ ≅
6 7<
6 Κ = 5 78 2
>6 65 1
2> 7 25 ;
=0 ∀ 5 ;6 7 2 > 6<
/ 2 8
/∀ ; 7 >
0 3
0
076
∃∋
7 >;7 3 5 而 /5 =
6 >
< =0 4 0
2 ;
,
Θ0
#
; 7= 5 ? < 2
> Α > 0 < 4 /∀ ? 尸7 > 7∀0 76 2; ;
= => = 0
27=5 75
2 1 >∀ > 0 826 75 = ; ; ?7 Θ
;
67 = 02 = 2Α < 725 ; 9 > ; ?2 = =0 6 75 = 0
6 < 0 00 66 5
3
=> = 0 > ;
?
0;
?
>;
≅ 0=0?
/ 24 ∀ = ; 2
<
≅ 0; Φ 2比= ≅ Δ
Μ1 >
>
> Α> 1< 4 Β 7
< Η >; Ι 2
> ; 00
> Β
8 石 弘 “7
2 Χ 0 ∀∀
Δ< 58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2-03-13;修订日期:2002-06-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批准号:90102018)资助。

作者简介:张秋菊(1974-)女,辽宁营口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生态。

E -mail:z hangqiujv@163.c om文章编号:1000-0690(2003)03-0264-07关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的几个问题张秋菊,傅伯杰,陈利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摘要:针对特定的生态过程,将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相结合的格局分析是未来景观格局研究发展的方向。

景观格局变化与景观过程改变互为因果,了解格局演变时空规律及其演变驱动机制是结合生态过程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的前提与基础。

文章归纳了景观格局演变分析方法有景观格局指数与景观空间统计特征比较法、马尔柯夫转移矩阵法和主要以细胞自动机理论为基础的景观格局动态模拟。

主要分析了景观格局演变的人文驱动力系统,介绍典型相关分析与逐步回归分析两种定量判别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力的方法,简要总结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

最后提出今后研究所要突破的方面。

关 键 词:景观格局;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因子;驱动机制中图分类号:Q149 文献标识码:A景观格局是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嵌块体在景观空间上的排列[1]。

它既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体现者,同时又是各种自然与人为因素在不同时空尺度上作用的最终结果。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结合,成为探讨景观格局演变、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建立其变化驱动力模型的有力分析手段。

多学科合作对景观格局演变时空规律及其演变驱动机制进行多尺度、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方面,景观元素的数量、种类、形状及分布特征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2~4],对景观格局动态的把握,尤其是在大尺度景观监测的基础上对景观格局变化定量预测预报及对景观的规划与管理、资源的有效利用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景观格局演变驱动机制研究还很不充分,没有成形的理论框架与较系统的方法体系,深入研究景观格局演变驱动机制将有助于对人-地关系的深刻理解,有利于对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

目前景观格局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问题(包括景观指数及其空间统计特征分析);另一方面是景观格局演变即时间异质性问题。

空间异质性是景观格局的静态分析,是时间异质性的反映,是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的基础。

已有的关于景观格局的研究多是对格局几何特征的分析与描述,这种趋势因数字化景观数据的容易获取和应用GIS 快速计算景观格局指数而日益明显,不与具体问题)))某一生态过程相结合,使格局分析跳不出几何特征的研究范畴,这是目前景观格局研究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景观格局分析的目的不是描述景观,而是要解释和理解其中出现的过程。

景观格局作为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个解释性参数(exploratory variable),格局的解释性价值比描述性价值更重要[5]。

只有针对特定的生态过程或特定的地理位置,景观格局指数的含义与意义才能凸显出来。

因此格局分析首先要明确所解释的问题,在对某个生态过程进行考察的前提下,将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相结合的格局分析是景观格局研究的发展方向。

1 景观格局演变分析景观格局的时间异质性)))格局演变研究包括解释景观格局演变时空规律及对其演变驱动机制的总结。

目前景观格局演变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景观格局指数与空间统计特征比较,马尔柯夫转移矩阵法和主要以细胞自动机理论为基础的景观格局动态模拟。

第23卷第3期2003年6月 地 理 科 学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Vol.23 No.3June,20031.1景观格局指数与景观格局空间统计特征比较景观格局指数是高度浓缩的景观格局信息,是反映景观结构组成、空间配置特征的简单量化指标[6]。

通过比较景观格局指数在时间维上的变化反映景观格局演变趋势,研究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7~10]。

所选择比较的景观指数主要有:斑块水平(如斑块面积、周长、斑块形状指数及其平均值与标准差);景观水平(包括景观丰富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指数等)。

尽管所比较的景观指数数目繁多,但大多属于以下几类:信息论类型、面积与周长比类型、简单统计学指标类型、空间相邻或相关类型及分维类型,这些指数之间的相关性较高,因此同时采用多个指数(尤其是同一类型的指数)进行比较往往并不增加新的信息[6,11~13]。

这些景观格局指数的比较只是格局几何特征变化的反映,这仅仅是对景观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变化的描述。

发展能够反映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指数对其进行比较,或将景观格局变化与其所引起的生态过程变化相结合进行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的解释性的深入研究也许会使景观格局指数的比较更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由于受到地域分布上具有连续性的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过程影响[14],实际景观中的斑块与斑块之间的界限并不总是截然分明的。

景观结构变量在空间分布上往往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存在着显著的自相关关系。

空间自相关(Spatial autocorrelation)是景观格局的最大特征之一[6]。

比较景观格局的空间统计特征来揭示景观格局演变的时空规律的研究已有尝试,曾辉等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对深圳市龙华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格局空间自相关特征作了比较分析[15]。

Bai-Lian Li运用分形几何学(fractal geometry)对美国德克萨斯州萨瓦纳景观斑块动态进行研究[16]。

空间统计特征变化的比较结果是景观格局梯度变化的反映,能够进一步对引起景观格局梯度的环境梯度变化进行分析将是深入解释该区域生态过程变化的基础,这应该是景观格局演变的空间统计特征比较应该深入的方向。

1.2运用马尔柯夫(MARKOV)转移矩阵(trans-i tion matrix)分析景观格局变化景观中基质、斑块与廊道间的相互转化,可以采用生态学中的马尔柯夫(Markov)转移矩阵模型来确定其变化的方向和速度[7]。

马尔柯夫链是一种特殊的随机运动过程,它反映的是系统由T时刻向T+1时刻状态转化的一系列过程。

这种转化要求T+1时刻的状态只与T时刻的状态有关。

以景观中的基质、斑块与廊道的相互转换概率为元素构建的转移矩阵模型为P ij=P11P12,,P1nP21P22,,P2n,,,,,,,,P n1P n2,,P nn其中,P ij为景观要素i转为景观要素j的转移概率,0[P ij[1,且6nj=iP ij=1。

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调查、监测资料以及航片与卫片,运用马尔柯夫模型能够定量地描述景观斑块动态。

张明运用马尔柯夫转移矩阵不仅定量地描述了榆林地区不同沙漠化土地之间的相互转化情况,而且也定量描述了沙漠化土地与其它各类斑块(耕地、草地和林地等)的转化状况[7]。

史培军[17]、陈浮[18]、田光进[19]等也运用马尔柯夫转移矩阵分别对深圳市、无锡马山区及海口市做了景观斑块动态研究。

Daiyuan Pan等应用马尔柯夫转移矩阵分析了加拿大魁北克Haut-Saint-Laurent地区1958~1965年、1965~1973年、1973~1983年、1983~1993年4个时段的景观单元转换情况[20]。

马尔柯夫转移矩阵只是对景观斑块动态的定量化,若能对多个时段的转换概率进行比较并进一步解释这一变化的生态意义,会使景观斑块动态定量化研究更有价值。

1.3模拟景观格局动态无论是景观格局指数与空间统计特征比较法还是马尔柯夫转移矩阵法,反映的都是景观格局演变的结果。

地理学者与自然科学者已开始对景观格局演变的过程进行模拟[21~27]。

这些模拟大多是以细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理论为基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28]:模拟(simulation)、评估(est-i mation)和综合法(include estimated parameters with simulation)。

Clarke K. C.[23]与White R.[26]分别运用细胞自动机模型模拟了城市的发展过程,这些尝试很有启发性。

由于GIS与遥感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广泛采用,为应用细胞自动机数量化景观格局动态模拟带来极大方便。

模拟景观格局动态将有助于对未来景观格局演变方向的把握,尤其2653期张秋菊等:关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的几个问题是对较大时空尺度景观格局动态的定量预测预报,将为景观规划与管理、资源使用与保护提供科学的指导。

要模拟景观格局动态不仅需要了解一种景观现状变化到另一种景观现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清楚景观格局变化的原因。

景观格局演变是自然、经济、社会与文化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引起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出发,确定不同驱动因子在景观格局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建立景观格局演变驱动机制的模拟模型,也许是景观格局演变模拟的发展趋势。

当前限制景观格局动态模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对景观过程与景观格局相互作用的认识以及如何在模型中融合这些知识[11]。

由于景观格局演变与景观过程变化互为因果,因而需要发展将空间属性与过程相结合的模拟模型,目前至少可以应用统计、几何与数学模型等方法将它们融合在一个模型中,统计用于分析景观格局,几何方法用于描述生态过程,数学模型用来联合二者并用于模拟。

2景观格局演变动力机制景观格局演变的动力学研究对于揭示景观格局变化的原因、基本过程、内部机制、预测未来变化方向以及制订相应的管理对策至关重要。

关于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子的研究较多,尽管具体的区域特定的时段内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子随着研究区域的不同而异,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子仍具有一定的时空规律,较大的时空尺度上,地貌与气候等自然因子和人口、文化与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等人文驱动因子对景观格局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在中小时空尺度上,植被与土壤和技术革新等因子起主导作用。

关于景观格局演变驱动机制的研究刚刚起步,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及其比较来进行,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动力学机制研究还没有形成较系统的方法。

2.1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力系统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力是导致景观发生变化的主要生物物理和社会经济因素,傅伯杰等将引起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归纳为自然与人文因子两类[11]:(1)自然驱动因子,气候、水文、土壤等被认为是主要的自然驱动力类型;(2)人文驱动因子,包括人口变化、技术进步、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文化价值观念改变等因子。

在景观格局演变的过程中,这两种驱动因子往往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发挥不同层次的功能。

如肖笃宁对辽东湾滨海湿地土地资源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表明[9],辽东湾滨海湿地演变过程中同时受到自然与人为两种不同性质驱动力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