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研究分析

合集下载

朔州地区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的研究

朔州地区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的研究
对朔州地区农 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 的研究采用遥感 分析和
像解译数据和有关各地类面积相互转化的面积表格 。
33 进 行 朔 州 地 区 景观 格 局 特 征 分 析 .
实地调查 等相结合的方法 。遥感分析选取 E D SI A I E和 R A GN M
Ac I rG S软件系统完成对朔州地区景观解译及数量化分析 ,探讨 朔州地区景观演变 的规律。实地调查采用统计报表法 , 利用政府
个矿 田规模均 为 1 x O 。矿区是 以一年一熟农 田种植业为主 . l t 5
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总会存在一定 偏差 ,采用实地观 察、 测量的方法可 以纠正误差 , 有助于了解真实情况。
3 研 究步 骤
31 选 取信 息 源 .
的农业结构 , 处于一个农 、 、 林 牧结合 的农业生态体系之 中。由于 林业 所 占比重小 , 、 农 林业之 间物质能量转化关 系极不协调 , 导
软件制图 , 形成朔州地 区 3 个时段 的土地利用 、 覆盖遥感 影像 解
释图。根据遥感解译结果 , 对各种专题图件进行校正 , 同时查 阅相
关统计资料和文献 , 对数据进行对 比验证。利用 A c I rGS软件对各 地类属性数据进行提取分析 , 最终 获得 了 3个时段的卫星遥感影
2 研究 方法
计好 的调查表格 ,通过居 民自己填写的方式来 了解居 民对 目前
求景 观指数不但要有较强 的纵 向比较能力 ,即相同景观不 同时 期的景观 指数 的比较 , 同时还要求它有较强 的横 向比较 能力 , 即
相同时期不 同景观之间的比较。
朔州地 区建设 的意见 、 想法 以及 当前地 区改造 中存在 的困难 、 急
形图 、 政区划图 、 行 土地利用 图 、 地貌分 区图 、 土壤类型 图 、 系 水

土地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安全研究

土地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安全研究

土地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安全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土地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对生态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土地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安全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土地景观格局变化的原因1.1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进程是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大量农村土地被用来建设工厂、办公楼和住宅区,导致农田面积减少,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1.2 工业化发展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大量工业用地的建设,使得原本的自然景观被破坏。

工厂的建设和运营会排放大量污染物,对土地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

1.3 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量土地被割裂和破坏,原本连续的自然景观遭到了破坏。

例如,修建高速公路会对山地造成破坏,使山体易于滑坡,给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二、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安全的影响2.1 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导致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和减少,使得许多物种失去了居住地。

同时,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的砍伐和破坏,破坏了植被的连续性,使得物种迁移和扩散受阻。

2.2 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景观格局变化使得原本稳定的土壤被打破,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原本连续的植被遭到破坏,导致土地表面裸露,雨水冲刷土壤,进而引发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2.3 土地污染增加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导致了大量的工业用地建设,这些地区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水,使得土地受到污染。

废弃物和污水的排放会对周边的土地和水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威胁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

三、如何保障土地景观格局与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3.1 加强土地规划管理政府应加大对土地规划的管理力度,合理划定各类用地区域,避免农田和自然景观的过度开发,确保其永续利用。

此外,应加强对各类用地的监管,防止违规建设的发生。

3.2 推动生态修复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恢复被破坏的土地景观,提升生物多样性和水土保持能力。

江苏沿海农村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分析

江苏沿海农村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分析

江苏沿海农村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分析——以赣榆宋口村为例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联合团队2010年8月31日江苏沿海农村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分析——以赣榆宋口村为例金鑫,黄家柱,刘忠华,徐祎凡,殷成敏摘要:将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引入到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当中,通过对原有方法的整合改进以及新研究方法的引入,以江苏省连云港赣榆县宋口村为研究对象,对该村新农村建设以来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模拟。

本文以宋口村2006年ALOS 数据、2008年QuickBird数据以及2009年SPOT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图像融合、波段组合等遥感影像的预处理过程,根据人机结合的影像解译方式得到2006、2008以及2009年度宋口村土地利用类型图,并根据该村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资料得到该村土地利用类型规划数据,在此基础上,对宋口村2006-2009年新农村建设以来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数量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整体上对宋口村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强度进行了数量变化研究,同时利用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平均斑块分维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等五个指标的景观指数对宋口村的土地利用总体空间格局的变化进行了宏观分析,并在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以及新农村建设意见的指导下,从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四个微观方面对该村的发展规划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大力推进江苏沿海新农村建设。

结果表明,2006-2009年度,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潮的拉开,该村对原有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整合,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以及产业生产结构,水域面积不断减小,耕地面积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工矿仓储用地先增大后来趋于稳定,住宅用地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公共基础设施用地的面积则变化较小,且该村此时不存在商业服务用地,其他用地的面积也不断增加;而根据规划图显示,水域将呈现很大幅度减小的趋势,而耕地面积、工矿仓储用地则出现大幅度上升,住宅用地的面积也上升较快,添加了休闲娱乐广场后,公共基础设施的面积也上升,商业服务用地更是实现了零的突破,由于规划图中其他用地的设计为零值。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从人类存在的起源至今,土地就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资源和环境的载体。

土地利用的方式不仅直接影响着生产力和人类居住环境,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涉及到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通过研究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演变,可以为土地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土地利用的含义与重要性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

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期,土地利用的方式有所不同。

农业、工业、建设用地、水域、森林、草原等都属于土地利用的范畴。

土地利用直接关系到农田和城市的规划、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景观格局的含义与特征景观格局是指由各种地物组合而成的空间形态,是一定范围内可观察到的地表面貌和地物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

景观格局包括景观类型、景观边界、景观片段形状、景观连通性等。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构成了不同的景观格局,而景观格局的变化也反映了土地利用的演变情况。

研究景观格局的演变,可以揭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为生态保护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指导。

三、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演变研究方法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演变研究方法较为复杂,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数学模型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通过获取历史土地利用数据,可以从时间维度上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

其次,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当前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数据,通过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可以研究景观格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最后,利用数学模型可以模拟土地利用的演变规律,预测未来的土地利用情况。

四、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演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演变对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优化的景观格局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

土地整治区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土地整治区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土地整治区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摘要:本文利用施工前、后实测1∶2000土地利用现状图、GIS分析技术及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土地整治前后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情况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通过对水田、旱地、道路、田土坎、裸岩石砾地、荒草地等的综合整治,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新增水田2.1255hm2,新增水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8%,与整治前相比,增加了3.40%;旱地增加了0.9344hm2,占研究区总面积0.9584%,与整治前相比,增加了10.72%;农村道路增加1.1114hm2,面积增量占研究区总面积1.14%。

经过土地整治,土壤质量有明显改善;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景观优势度,增加景观稳定性;水利系统和道路系统的重新设计,促进了生物之间的交流、物质能量的流动和传递,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关键词:土地整治;景观格局;景观指数引言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1],也是导致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和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城镇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成为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紧张程度的重要指标。

优化土地结构,规划道路系统、水利系统,为农业耕作提供方便,是土地整治的目的。

在土地整治中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即对研究区整治中的各项要素进行优化,充分地考虑规划设计中土地整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土地的最大生态效益,促进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因此,分析景观格局的目的又可以理解为是了解产生和控制景观空间结构的因子和机制,比较不同的景观格局及其生态效应,最终为景观的合理利用与规划提供依据。

本文以旁海镇为例,分析其景观格局的变化,有利于土地结构优化利用,土地集约化的形成,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1 研究区概况旁海镇地处凯里市东北部,地理坐标位于E108°02′57″~108°03′40″,N26°43′55″~26°44′50″,全镇总面积96.54km2。

绵阳市涪城区耕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绵阳市涪城区耕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s e a r c h o f t h e 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e n t l a c h ng a e , i n w h i c h t h e t e mp o r l a e v o l u t i o n f o c u l i t v a t e d l nd a h s a d r a w n s p e c i l a a t -
m e c h a n i s m( d r i v i g n f o r c e ) b y u s i n g t h e l nd a u s e d a t a b s a e( 1 9 9 6 , 2 1 3 O O , 2 O 0 5 nd a 2 O O 9 )a nd o h t e r r e l a t e d g e o - r g a p i h c d a t a . T h e r e s l u t i n d i c a t e s ha t t :( 1 )D u r i n g t h e p st a 1 3 y e a r s , t h e e r i s a s h a r p d e c l i n e i n a r a b l e l nd a i n
水平 、 G D P、 起伏度等负向驱动力和灌溉 条件 、 等级公路水平 、 土地整理程度等正 向驱动力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 关键词 : 耕地 R S与 G I S 空间格局 文献标志码 : A 时空演变 川西北丘 陵区 中图分类号 : ¥ 2 9 文章编号 : 1 6 7 1 —8 7 5 5 ( 2 0 1 3 ) 0 2— 0 0 1 6— 0 8
第2 8卷
第 3期
西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分析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分析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分析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进程,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目的和强度,而景观格局则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类景观元素的分布、形态和相互关系。

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地区的面貌。

首先,土地利用对景观格局产生了直接影响。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决定了各类景观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布。

例如,在城市中,由于工商业用地的集中分布,建筑和道路成为了主要的景观元素,大片的绿地和农田被压缩成为小片或者稀疏的存在。

而在农村地区,农田和自然景观则占据了主要位置。

因此,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可以对景观格局进行调控和优化,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景观格局也反过来影响了土地利用的选择和布局。

景观格局的形态和特征直接影响到土地的生产力和资源价值。

例如,如果一个地区的景观格局呈现出破碎化和不连贯的特点,而且土地利用方式没有很好的适应这种特点,将会出现土地浪费和资源损失的情况。

因此,必须根据具体地区的景观格局特点,合理选择和布局土地利用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

此外,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调整还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土地利用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然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可能导致资源过度开采,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

因此,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通过合理选择和布局土地利用方式,可以优化景观格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良好的景观格局也能推动土地利用的选择和布局,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因此,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分析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仍然需要不断深入探讨和改进。

我们要致力于寻求一种能够符合经济、社会和环境需求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农田景观格局是人类及其环境空间分布差异的表现,是由人为干扰形成的,规模、形状、结构和质地各异,排列不同的农田景观要素共同作用的表现,是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农田景观格局也制约和影响着各种生态过程。

农田斑块的大小、形状和廊道的构成将影响到农田内农作物和其他物种的丰度、分布、生产力及抗干扰能力。

农田景观格局是包括干扰在内的一切生态过程作用于农田景观的结果。

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不同农田生态学过程的作用结果也不同。

因此,理解与把握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学规律和研究农田景规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相互关系对重建农田景观格局、预测农田景观发展趋势和农田景观管理有重要意义。

1 农田景观演变过程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种植业生产的场地是农田,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从而获得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耕地。

作为农作物生产的农田还要有人类生产劳动对其景观过程的干预,这种干预必须符合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干预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景观演变规律的认识程度和干预手段的先进程度;另一方面又必然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样就构成了农田景观过程的二重性。

受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影响,农田生产规模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人类对农田景观过程的干预能力,是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集中体现了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的特点,在农田建设的初级阶段,农田景观格局明显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特征,随着人们生产技术的进步,农田景观格局更多的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这样的过程下,农田景观格局大致经历了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长期集中连片农田和配套集约化农田的发展历程。

1.1 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Forman在系统总结景观与区域生态学的一般原理中指出,景观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解释地球表面动态变化的一种途径,可以从景观的穿孔、分割、破碎化、收缩、消失等方面描述景观的动态变化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作者:————————————————————————————————日期:2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农田景观格局是人类及其环境空间分布差异的表现,是由人为干扰形成的,规模、形状、结构和质地各异,排列不同的农田景观要素共同作用的表现,是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时,农田景观格局也制约和影响着各种生态过程。

农田斑块的大小、形状和廊道的构成将影响到农田内农作物和其他物种的丰度、分布、生产力及抗干扰能力。

农田景观格局是包括干扰在内的一切生态过程作用于农田景观的结果。

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不同农田生态学过程的作用结果也不同。

因此,理解与把握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学规律和研究农田景规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相互关系对重建农田景观格局、预测农田景观发展趋势和农田景观管理有重要意义。

1 农田景观演变过程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种植业生产的场地是农田,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从而获得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耕地。

作为农作物生产的农田还要有人类生产劳动对其景观过程的干预,这种干预必须符合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干预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景观演变规律的认识程度和干预手段的先进程度;另一方面又必然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样就构成了农田景观过程的二重性。

受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影响,农田生产规模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人类对农田景观过程的干预能力,是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集中体现了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的特点,在农田建设的初级阶段,农田景观格局明显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特征,随着人们生产技术的进步,农田景观格局更多的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这样的过程下,农田景观格局大致经历了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长期集中连片农田和配套集约化农田的发展历程。

1.1 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Forman在系统总结景观与区域生态学的一般原理中指出,景观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解释地球表面动态变化的一种途径,可以从景观的穿孔、分割、破碎化、收缩、消失等方面描述景观的动态变化类型。

农田景观的形成过程中原始本底的消失正是与Forman的描述相同。

反之农田景观的形成过程则表现为楔入、扩大、连片、本底化等动态变化类型。

农田是农作物生长的立足之本,不同的种植方式必然造成不一样的农田景观,于是农田景观格局与作物种植制度自然地连在一起。

《尔雅·释地》有“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畲”,揭示了新垦农田景观演变和熟化的过程,即“菑”是生满杂草的“不耕地”;“新”是已经撂荒二年,正在复壮的土地;“畲”是经过撂荒、复壮,准备耕垦的土地。

西汉中期为了便于地力的恢复,代田制一改原来的漫撤制,在农田中起垄作圳。

庄稼种在垄下的沟即圳中,第二年垄圳互易,地力得到局部的休整[1],形成新的种植方式和农田景观。

在实际垦荒过程中规律是相同的,经过除草及杂物—翻土压草—晒土—新田—部分种植—熟田—全部种植过程,将其他自然斑块改造成为人工景观的农田,出现撂荒也是人口稀少的关系。

1855年以前的黄河在北到海河、南抵淮河之间的广大华北平原上迁徙、漫流,而华北大平原又是由黄河、海河和淮河合力冲积而成的。

大量资料表明,第四纪以来,华北平原的沉积速度愈来愈快。

根据张天曾的资料推算[2],华北平原的沉积速率在更新世时为0.15mm/a,全新世时3.03mm/a,近代大致为3.70mm/a,经过长期的沉积,经历滩涂—湿地—苇地—草甸沼泽,形成早期的华北沿海平原。

随着人口的迁移、定居和围垦,则出现了较早的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景观,没有配套的田间设施,完全靠天吃饭,农作物产量非常低,而且不稳定。

1.2 长期集中连片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人类生产技术的进步,对自然景观农田化的改造进一步扩大,零散的农田不利于抵御动植物的侵袭和自然灾害的破坏,也不利于农田设施配套和管理,需要对农田进行集中连片,由星点式或斑块式开发转为大规模连片开发,构造更大尺度的农田斑块或本底。

从我国农业发展史看,开荒垦殖,扩大耕地面积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特别是1949年以后更进一步促进农田的集中连片。

1955年开展蓬勃迅速的合作化运动,并出台了《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把“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作为重要目标之一[3]。

开垦荒地主要是通过移民和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新的国营农场和扩大现有农业社的耕地面积来实现,消除农田的插入、过远、楔入、插花等现象,尽量做到农田集中连片和外形整齐,这对于促进农田集中化和规模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开展农业合作社前,农民的私有农田一般面积较小,并且常由一些分布零散的若干小田块和窄条地组成,为了适应生产的要求,必须将农田合并起来。

因此,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展了“方田”、“条田”规划和工程实施,对农田进行集中化和规则化,改良土壤,配套建设田间道路、防护林、沟渠等,为集约化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

1.3 配套集约化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21世纪上半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人口增长的高峰期,为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国开展了农田整理以及中低产田改造工作。

农田整理是指归并畸零不整的农田、沟渠和田间道路。

根据土地资源详查,全国田坎面积0.12×109hm2,沟渠0.05×109hm2,分别超过集约化水平中等国家的1-2倍。

据典型调查,通过对地块、沟渠的平整、归并,可增加耕地面积5%-10%左右。

各地实践表明,农田整理不仅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还能提高耕地质量,降低生产成本[4]。

整理后的农田全部成为地块平整、沟渠配套的配套集约化农田景观。

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灌渠已由土质结构改为PVC管材或防渗渠、地下暗管、喷灌、微灌等节水设施,农田景观更加集约化,农田设施高标准配套,农田景观的生产功能得到有效保障。

1.4 未来“天地人和”的绿色休闲农田景观格局发展趋势农业中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天、地、稼的关系,天人关系为中心的可持续农业,使中华文明古国长达数千年而不衰。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田生产力将有更高的上升空间,而且农田的替代基质也会不断增多,扩大新的食品来源,农田的历史任务有所改变,保护环境和提供休闲服务的功能将相对提高。

因此,未来农田景观的格局将随之变化,农田斑块的基质得到进一步改良,并以增施有机肥料和农作物品种改良作为增产的主要保障,以多样化的种植方式和廊道结构生物防治病虫害,秀丽的农田风光给人陶醉,达成人与自然、人与田园的“天地合一”。

当前出现的观光农业的景观,可谓是未来农田景观之早期雏形的体现。

2 现代农田景观演变的过程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

目前,我国农业吸取“石油农业”的教训,正向知识高度密集型现代农业发展,相继出现了“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持续农业”和“精准农业”等替代型现代农业。

同时,与之发展相配套的农田景观也悄然向现代农田景观方向演变。

2.1 现代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农业虽是初见端倪,但已展示其鲜明特征和绚丽前景。

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科技型产业;是面向全球经济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现代企业;是正在拓展中的多元化和综合性的新型产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是以生物为中心的一种优化的生物—技术—经济—社会复合人工生态系统[5]。

农田是农业耕作的场所,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特点是“精准”生产,精准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6]。

“精准农业”按照田间每一个操作田块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种农业投入,以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的效果,农业可持续地发展下去[7]。

精准农业表现出良种选育精准化、模式栽培精准化、平衡施肥精准化、农业灌溉精准化、病虫害防治精准化和作物收获精准化等特点。

农田景观则属于经营景观中的人工经营景观,景观构图的几何化与物种的单纯化是其显著特征。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演进,原有分散和形状不规则的耕作斑块向着线形和规则多边形的方向演变,斑块的大小、密度和均匀性都会发生变化[8],特别是精准农业的发展,要求农田进一步集约化、田面平整化、田块规则化和设施配套化与智能化。

2.2 现代农田景观格局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精准农业要求农业集约化,可能导致原动植物生境破碎化、田块扩大、植被类型减少和农田景观中动植物多样性亟剧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能通过削弱生态系统天敌与害虫间自调节功能,降低农业可持续性[9]。

在现代农业景观中,农田景观格局仍然是控制农作物和其他物种时空分布和生态学过程重要的因素,其景观格局变化受自然环境、农作系统、农业耕作活动、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景观格局的变化又能反映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现代农业景观格局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1)农田斑块内部均质性增强,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田面平坦,形状规则精准农业的实施重要条件是作业对象的标准化,在作物品种选择、品种布局、栽培方式、栽植密度等环节上,要求同一作业农田斑块的农作物的一致性和田面平整,清除田块内残留的其他斑块和障碍物,田块规则化,利于机具的生产作业。

这些要求已经在机械化作业实施中得到体现和证明,机械化使农业景观趋于一致或相似[10]。

在育种环节上,要求农作物品质适合精准农业的管理要求,进行工厂化精准育种,标准化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和加工等,使农作物田间生长形态均质和分布密度一致。

另外,在田间管理环节上,为实现平衡施肥精准化、灌溉精准化、病虫害防治精准化和作物收获精准化等作业的高精度要求,需要对现有农田基质条件不断改造,使农田斑块基质达到均质。

(2)农田廊道结构简单化,各种生态流稳定、畅通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田中小的或零星的斑块(如林地、防护林、沟渠、草地等)大量地从现代农业景观中消失。

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增加,田块边缘带急剧减少,如防护林和沟渠密度在减少(如图1)[11]。

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必然促进农田景观格局的演变,其中变化最大的算是廊道结构。

按照精准农业生产要求,仅灌溉精准化一方面就需要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对原有灌溉系统提出挑战,固定的明渠将消失,被地下暗管、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设施取代。

从适合精准农业作业角度出发,部分为小农具和人畜服务的田间道路会被整理为农田,部分田间道路将拓宽改造适宜大型农机具作业,由较宽廊道围成的农田斑块规模扩大,各种生态流更加稳定和畅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