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数据处理

8.6
8.8
8.9
亏氧值Cs-C
2.2
2.0
1.8
1.7
ln(Cs-C)
0.79
0.69
0.59
0.53
2
溶氧量(mg/L)
7.8
8.0
8.1
8.2
8.3
8.5
8.6
8.7
8.7
8.8
8.9
9.0
亏氧值Cs-C
2.8
2.6
2.5
2.4
2.3
2.1
2.0
1.9
1.9
1.8
1.7
1.6
ln(Cs-C)
1.03
0.96
0.92
0.88
0.83
0.74
0.69
0.64
0.64
0.59
0.53
0.47
3
溶氧量(mg/L)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5
9.6
9.6
亏氧值Cs-C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1
1.0
1.0
ln(Cs-C)
0.64
0.59
8.3
8.4
8.6
亏氧值Cs-C
4.5
4.1
3.9
3.6
3.3
3.1
2.9
2.7
2.5
2.3
2.2
2.0
ln(Cs-C)
1.5
1.4
1.4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是一项使用曝气设备进行测试其充氧效能的实验,是生物氧化反应保证平稳进行所必需的实验步骤。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曝气装置进行试验来测量其充氧效能,以确定该装置是否具有足够的氧气供应量。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主要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对样品进行前处理以及参数优化、测量曝气系统的充氧能力和测量耗气率。
在样品的前处理部分,首先要用冻干机将样品体积减少到最低,从而获得最佳的参数,以确保曝气系统的容积足够大以及放入的样品充分混合。
接下来,使用曝气设备将样品均匀地注入实验管中,以确保样品的一致性。
然后进入曝气设备充氧能力测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为测量曝气系统吸入的气体浓度,并通过检测不同参数,如气体流量、气温、气体压力,以确定曝气系统最佳工作状态,以及持续运行时间。
最后,当曝气系统达到其最佳运行状态时,通过对样品含氧量的测量来评估其效能。
最后是测量曝气设备的耗气率。
在这一部分,测量设备的耗气情况,包括给定负载时的气体流量和气体温度,以及曝气设备在不同负载和工作条件下的耗气量。
综上所述,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可以通过对曝气系统进行测试,从而评估其充氧效能以及对样品的生物氧化反应的影响。
实验二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实验二 曝气设备的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实验项目性质:验证性 所属课程名称:水污染控制工程 实验计划学时:41、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曝气充氧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2)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的方法。
(3)测定曝气设备的氧的总转移系数KLa (20)、氧利用率EA 、动力效率Ep 。
2、实验原理曝气的作用是向液相供给溶解氧。
氧由气相转入液相的机理常用双膜理论来解释。
双膜理论是基于在气液两相界面存在着两层膜(气膜和液膜)的物理模型。
氧在膜内总是以分子扩散方式转移的,其速度总是慢于在混合液内发生的对流扩散方式的转移。
所以只要液体内氧未饱和,则氧分子总会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
曝气设备氧总转移系数KLa 的计算式:CtCs CoCs t t a o ---=ln 1KL 式中: KLa —氧总转移系数,l/min ; t 、t 0—曝气时间,min ;C 0 —曝气开始时烧杯内溶解氧浓度( t 0=0时,C 0=?mg/L ),mg/L ; Cs —烧杯内溶液饱和溶解氧值,mg/L ;Ct —曝气某时刻 t 时,烧杯内溶液溶解氧浓度,mg/L 3、实验设备与试剂(1)曝气装置,1个; (2)大烧杯;1000mL ,1个; (3)溶解氧测定仪,1台; (4)电子天平,1台; (5)无水亚硫酸钠;(6)氯化钴; (7)玻璃棒1根。
4 实验步骤(1)用1000mL 烧杯加入清水,测定水中溶解氧值,计算池内溶解氧含量G=DO·V 。
(2)计算投药1)脱氧剂(无水亚硫酸钠)用量: g=(1.1~1.5)×8·G2)催化剂(氯化钴)用量:投加浓度为0.1mg/L(3)将药剂投入烧杯内,至烧杯内溶解氧值为0后,启动曝气装置,向烧杯曝气,同时开始计时。
(4)每隔1min (前三个间隔)和0.5min (后几个间隔)测定池内溶解氧值,直至烧杯内溶解氧值不再增长(饱和)为止。
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实验指导书

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一、[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曝气充氧的机理及影响因素(2)掌握曝气设备的氧总转移系数和充氧能力的测定方法 (3)了解各种数据整理方法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曝气是人为地通过一些设备加速向水中传递氧的过程,常用的曝气设备分为机械曝气与鼓风曝气两大类,无论那种曝气设备,其充氧过程均属传质过程,氧传递机理为双膜理论,双膜理论认为,当气液两相作相对运动时,其接触界面两侧分别存在气膜和液膜。
气膜和液膜均属层流,氧的转移就是在气液双膜进行分子扩散和在膜外进行对流扩散的过程。
由于对流扩散的阻力小得多,因此传质的阻力主要集中在双膜上。
在气膜中存在着氧的分压梯度,在液膜中存在着氧的浓度梯度,这就是氧转移的推动力。
对于难溶解的氧来说转移的决定性阻力又集中在液膜上,因此通过液膜是氧转移过程的限制步骤,通过液膜的转移速率便是氧扩散转移全过程的控制速度。
氧向液体的转移速率可由下式表达:)(C C K d d s La tc-= (1) 式中 C s —氧的饱和浓度,mg/L ; C —氧的实际浓度,mg/L ;K La —氧的总转移系数,1/min 或1/h 。
积分得: lg (C C C C s s --0)=t KLa 3.2 (2)式中 C o —t=0时液体溶解氧浓度,mg/L 。
由上式可见,影响氧传递速率K La 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曝气设备本身结构尺寸,运行条件外,还与水质水量等有关。
曝气设备充氧性能测定实验,一种是间歇非稳态法,即实验时一池水不进不出,池内溶解氧随时间而变,另一种是连续稳态测定法,即实验时池内连续进出水,池内溶解氧浓度保持不变。
目前国内外多用间歇非稳态测定法,即向池内注满所需水后,将待曝气之水以无水亚硫酸钠为脱氧剂,氯化钴为催化剂,脱氧至零后开始曝气,液体中溶解氧浓度逐步提高,液体中溶解氧浓度C 是时间t 的函数。
曝气后每隔一定时间t 取曝气水样,测定水中溶解氧浓度,从而利用上式计算K La 值。
实验二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

实验二 曝气设备的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实验项目性质:验证性 所属课程名称:水污染控制工程 实验计划学时:41、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曝气充氧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2)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的方法。
(3)测定曝气设备的氧的总转移系数KLa (20)、氧利用率EA 、动力效率Ep 。
2、实验原理曝气的作用是向液相供给溶解氧。
氧由气相转入液相的机理常用双膜理论来解释。
双膜理论是基于在气液两相界面存在着两层膜(气膜和液膜)的物理模型。
氧在膜内总是以分子扩散方式转移的,其速度总是慢于在混合液内发生的对流扩散方式的转移。
所以只要液体内氧未饱和,则氧分子总会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
曝气设备氧总转移系数KLa 的计算式:CtCs CoCs t t a o ---=ln 1KL 式中: KLa —氧总转移系数,l/min ; t 、t 0—曝气时间,min ;C 0 —曝气开始时烧杯内溶解氧浓度( t 0=0时,C 0=?mg/L ),mg/L ; Cs —烧杯内溶液饱和溶解氧值,mg/L ;Ct —曝气某时刻 t 时,烧杯内溶液溶解氧浓度,mg/L 3、实验设备与试剂(1)曝气装置,1个; (2)大烧杯;1000mL ,1个; (3)溶解氧测定仪,1台; (4)电子天平,1台; (5)无水亚硫酸钠; (6)氯化钴; (7)玻璃棒1根。
4 实验步骤(1)用1000mL 烧杯加入清水,测定水中溶解氧值,计算池内溶解氧含量G=DO·V 。
(2)计算投药1)脱氧剂(无水亚硫酸钠)用量: g=(1.1~1.5)×8·G2)催化剂(氯化钴)用量:投加浓度为0.1mg/L(3)将药剂投入烧杯内,至烧杯内溶解氧值为0后,启动曝气装置,向烧杯曝气,同时开始计时。
(4)每隔1min (前三个间隔)和0.5min (后几个间隔)测定池内溶解氧值,直至烧杯内溶解氧值不再增长(饱和)为止。
随后关闭曝气装置。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实验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测定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测定曝气设备的氧总传递系数和充氧能力的方法,了解该试验数据整理方法的特点以及充氧全过程。
二、实验原理:评价曝气设备的实验方法有两种:(1)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试验(2)稳定状态下进行试验。
本实验采用不稳定状态下测定。
用还原剂使曝气设备中水的溶解氧初始为零,然后再曝气,直至溶解氧升高到接近饱和水平,假定该过程液体是完全混合的,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dC/dt=KLa (Cs-C) (1)其中: dC/dt――――氧转移速率(mg/l·h)KLa――――氧的总传递系数(1/h)KLa 可以认为是一混合系数。
它的倒数表示水中的溶解氧由C变为Cs所需要的时间,是气液界面阻力和界面面积的函数。
Cs――――试验条件下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mg/l) C――――相应于某一时刻t的溶解氧浓度(mg/l)将(1)积分可得:ln (Cs -C) = -KLa·t+常数通过试验测定Cs 和相应于某一时刻t的溶解氧浓度C值后,绘制ln (Cs-C)与t的关系曲线,其斜率即为KLa。
三、实验装置及材料:1、模型曝气池2、泵型叶轮铜制3、电动机4、调速变压器5、溶解氧测定仪6、秒表,卷尺四、实验步骤:1、测定曝气池容积2、曝气池加入水,并进行曝气,半小时后,用溶解氧测定仪测定实验条件下水的溶氧饱和浓度Cs和水温,继续曝气。
3、将Na2SO3与CoCl2溶解后加入曝气池。
Na2SO3投加量为:W( Na2SO3)=V×Cs×7.9×(150%~200%)×10-3(g)V―――曝气池有效体积(l)7.9―――每去除1mg溶解氧需要投加7.9mg Na2SO3CoCl2投加量为:W(CoCl2)=V×0.5×129.9/58.9×10-3(g)V―――曝气池有效体积(l)0.5――钴离子浓度维持在0.5mg/l4、待溶解氧降到零时,定期测定曝气池中溶解氧浓度,大约0.5-1分钟测定一次,直到溶解氧接近溶解氧饱和值后结束试验。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报告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曝气设备充氧能力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主要旨在通过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实验,研究曝气设备在不同条件下的充氧效果,并探讨影响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曝气设备是一种常用的水处理设备,常用于水体增氧以提高水质。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气泡的运动将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在水中。
曝气设备一般由气泵、气管和曝气装置等组成。
曝气装置通常采用气泡产生器,气泡产生器内有大量小孔,通过气泵将气体推入气泡产生器,气体从小孔中逸出形成气泡进入水中。
气泡进入水后会随着水流的带动移动,从而增加水中氧气的含量。
三、实验步骤1.搭建实验装置:将曝气装置与气泵相连,连接气管后将气泵的出气口置于曝气装置的进气孔上。
2.准备实验样品:准备一定量的水样,并测定水样的初始溶解氧含量。
3.开始实验:打开气泵,使气泡进入水中。
根据需要,可调整气泡的密度和大小。
4.定时测定溶解氧含量: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取样并测定水样中的溶解氧含量。
5.数据记录与分析:将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四、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气泡密度对充氧能力的影响:实验中通过调节气泡的密度,发现气泡密度较大时,充氧效果更好,溶解氧含量也相应增加。
2.气泡大小对充氧能力的影响:实验中通过调节气泡的大小,发现气泡较大时,充氧效果较好,溶解氧含量也相对较高。
3.曝气时间对充氧能力的影响:实验中通过调节曝气时间,发现曝气时间越长,充氧效果越好,溶解氧含量也随之增加。
五、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曝气设备的充氧能力与气泡的密度、大小和曝气时间有关。
气泡密度较大、气泡较大且曝气时间较长时,充氧效果更好。
2.曝气设备的充氧能力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例如水的温度、压力、溶解氧初始含量等都会对充氧效果产生影响。
3.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曝气设备的工作参数,以达到最佳的充氧效果。
六、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

实验三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希望达到下述目的:(1)掌握测定曝气设备的氧总传递系数和充氧能力的方法;(2)对比表面曝气器在不同位置下的曝气效果;(3)了解各种测试方法和数据整理方法的特点。
二 实验原理活性污泥法处理过程中曝气设备的作用是使空气,活性污泥和污染物三者充分混合,使活性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促使氧气从气相转移到液相,从液相转移到活性污泥上,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氧进行物质代谢。
由于氧的供给是保证生化处理过程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工程设计人员和操作管理人员常需通过实验测定氧的总传递系数K La 、评价曝气设备的供氧能力和动力效率。
评价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试验方法有两种:(1)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试验,即试验过程水中溶解氧浓度是变化的,由零增到饱和浓度;(2)稳定状态下的试验,即试验过程水中溶解氧浓度保持不变。
试验可以用清水或在生产运行条件下进行。
下面分别介绍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
(一)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试验在生产现场用自来水或曝气池出流的上清液进行试验时,先用亚硫酸钠(或氮气)进行脱氧,使水中溶解氧降到零,然后再曝气,直至溶解氧升高到接近饱和水平。
假定这个过程中液体是完全混和的,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水中溶解氧的变化可用式(1)表示()C C K dtdCs La −= (1) 式中:dt dC /——氧转移速率(mg/L .h);K La ——氧的总转递系数(1/h);可以认为是一混和系数,其倒数表示使水中的溶解氧由C 变到C s 所需要的时间,是气液界面阻力和界面面积的函数。
C s ——试验条件下自来水(或污水)的溶解氧饱和浓度(mg/L); C ——相应于某一时刻t 的溶解氧浓度(mg/L). 将式(1)积分得()常数+⋅−=−t K C C La s ln (2) 式(2)表明,通过试验测得C s 和相应于每一时刻t 的溶解氧C 值后,绘制1n(C s 一C)与t 的关系曲线,其斜率即K La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实验记录及处理分析...........................................................................................15
(一)穿孔曝气法 ...........................................................................................................16 (二)微孔曝气法 ...........................................................................................................19 (三)表面曝气法 ...........................................................................................................22
说到曝气,就不得不介绍一下气体传递理论。现最受公众接受的是 1923 年 由惠特曼(W.G.Whitman)和刘易斯(L.K.Lewis)提出的双膜理论:作为界面 传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该理论较好地解释了液体吸收剂对气体吸收质吸收的 过程。
气体吸收是气相中的吸收质经过相际传递到液相的过程。当气体与液体相 互接触时,即使在流体的主体中已呈湍流,气液相际两侧仍分别存在有稳定的 气体滞流层(气膜)和液体滞流层(液膜),而吸收过程是吸收质分子从气相主体 运动到气膜面,再以分子扩散的方式通过气膜到达气液两相界面,在界面上吸 收质溶入液相,再从液相界面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液膜进入液相主体。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试剂.............................................................................................6
(一)溶解氧测定仪.........................................................................................................6 (二)空压机......................................................................................................................7 (三)曝气机......................................................................................................................9
3 诚信做人;数据真实;分析合理;富于创新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测定曝气设备的 KLa 和充氧能力 α、β 的实验方法及计算 Qs; 2.评价充氧设备充氧能力的好坏; 3.掌握曝气设备充氧性能的测定方法。
二、 实验原理
活性污泥处理过程中曝气设备的作用是使氧气、活性污泥、营养物三者充 分混合,使污泥处于悬浮状态,促使氧气从气相转移到液相,从液相转移到活 性污泥上,保证微生物有足够的氧进行物质代谢。由于氧的供给是保证生化处 理过程正常进行的主要因素,因此工程设计人员通常通过实验来评价曝气设备 的供氧能力。 (一)气体传递理论
《环工综合实验 (2)》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
实验报告
专业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成绩
环境工程 环工 0902
王健 余阳
1 诚信做人;数据真实;分析合理;富于创新
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 二 0 一二 年 五 月
2 诚信做人;数据真实;分析合理;富于创新
实验题目 实验室 实验环境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3
(一)气体传递理论.........................................................................................................3 (二)操作原理..................................................................................................................5
实验类别
综合
学院楼 2136 温度: 23.6℃
实验时间 相对湿度:51 %
2012 年 5 月 4 日 13:00 时~ 16:20 时
同组人数
4 人(王玉佳、马莉、 孙扬雨、王玥力)
承诺人签名
目录
一、实验目的..................................................................................3
七、实验注意事项..........................................................................................................25
八、思考题.........................................................................................................................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