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
余光中《乡愁》公开课教案

余光中《乡愁》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乡愁》,使学生了解作者余光中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乡愁情感,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乡土观,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乡愁》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乡愁情感。
2. 分析《乡愁》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3. 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 深入体会作者乡愁情感的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乡愁》原文及其注释,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乡愁》,了解作者生平,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余光中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台湾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分享预习所得,共同了解作者。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乡愁》,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解析诗歌内容(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每节的内容。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
4. 深入探讨乡愁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表达乡愁情感的词句。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乡愁情感。
5. 欣赏诗歌艺术特点(1)教师分析《乡愁》的语言、形象、情感等艺术特点。
(2)学生讨论诗歌的审美价值,提高鉴赏能力。
6. 小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乡愁情感的表达。
(2)学生课后搜集其他表达乡愁情感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7. 作业布置(1)熟读《乡愁》,背诵诗歌。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内容和鉴赏方法,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乡愁》教学设计文档精篇三篇

《乡愁》教学设计文档精篇三篇《乡愁》教学设计文档1教材分析:《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二.作者简介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三.指导朗诵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3.划分诗的节奏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5.指名朗读四.分析、解读本诗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大家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五.激情抒怀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六.迁移拓展1.仿句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很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乡愁余光中课程设计

乡愁余光中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掌握其文学特点及修辞手法。
2. 学生能够分析《乡愁》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 学生能够了解余光中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乡愁》,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篇以“乡愁”为主题的作文,展现自己的写作技巧。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乡愁》,培养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2. 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余光中先生的文学成就,培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激发对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语文阅读课,旨在通过阅读余光中的《乡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学生特点:七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感兴趣,但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关注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使教学设计和评估更具针对性。
二、教学内容1. 诗歌阅读:《乡愁》全文阅读,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2. 作者介绍:介绍余光中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 主题分析:深入探讨《乡愁》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4. 文学鉴赏:指导学生如何鉴赏现代诗歌,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5. 写作技巧:学习并运用《乡愁》的写作手法,创作一篇以“乡愁”为主题的作文。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情感表达及文学价值,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诗歌阅读,了解《乡愁》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

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3)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的理解。
(2)诗歌的语言和节奏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讲解材料。
(3)准备朗读和讨论的指导。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准备朗读和讨论的发言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回顾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提问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和记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示范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
(3)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4)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和理解。
3. 讨论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以故乡为题材,写一段描写或抒情的文字。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1)评价学生的朗读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评价学生的背诵记忆和理解程度。
2. 学生讨论和分析的评价:(1)评价学生的理解和感受的深度和准确性。
余光中 《乡愁》 教案

余光中《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乡愁》;(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3)了解作者余光中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2.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3. 作者余光中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理解;2. 诗歌韵律的把握;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2. 相关资料:关于余光中的生平介绍、诗歌鉴赏方法等;3. 学生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2)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现代诗歌《乡愁》。
2. 诗歌鉴赏(1)让学生自由朗读《乡愁》,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邮票”、“船票”、“坟墓”等;(3)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4)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 作者简介(1)介绍作者余光中的生平背景;(2)分析作者的文学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4. 诗歌拓展(1)让学生收集其他表现乡愁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乡愁故事,感受乡愁的情感内涵。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2)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6. 作业布置(1)背诵《乡愁》;(2)写一篇关于乡愁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经历或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乡愁》的情况以及乡愁短文的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

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能够分析并描述《乡愁》的主题、情感和意境。
能够解析《乡愁》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乡愁》的内涵和外延。
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乡愁》的诗意和主题的理解。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应用。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教学难点:理解《乡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诗歌情感的表达和体验。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乡愁》的背景和作者余光中的生平。
准备相关的文学评论和解析文章。
准备教学PPT和多媒体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乡愁》,了解作者和诗歌背景。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课堂内容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余光中的照片和简介,引起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乡愁的含义和个人对乡愁的理解。
2. 朗读与感悟:学生齐读《乡愁》,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闭眼聆听,想象诗歌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3. 内容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乡愁》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解析《乡愁》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
学生举例并分析修辞手法的效果和意义。
5. 写作与表达:教师引导学生以《乡愁》为启发,写一段个人对故乡的感悟和描述。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 写作表达:评估学生在写作中对《乡愁》的理解和个人的感悟表达。
3. 背诵与默写:检查学生对《乡愁》的背诵和默写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六、教学延伸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余光中的《乡愁》与其他乡愁主题的诗歌,如《登高》等。
乡愁 教案优秀10篇

乡愁教案优秀10篇乡愁教案篇一《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乡愁》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3、体会台湾同胞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教学重点: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毛啊敏演唱的《乡愁》,创设情景)据说毛啊敏在中央电视台一次大型晚会上演唱这首歌时,曾使全场观众潸然泪下。
这收首歌何以如此感人?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一起走进《乡愁》作者余光中简介(大屏幕显示)二、诵读乡愁1、生自由朗读,根据课文提示划分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师示范朗读后,师生共同总结朗读要求(感情深沉语速舒缓)3、生朗读(齐读、分组读或指名个人读)三、解读乡愁(一)、欣赏图文并茂的录音朗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他是通过哪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2、分析四种意象,每种意象各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乡愁?3、想景悟情,通过想象,演绎诗歌内容,感受表达诗人情感。
(二)、欣赏诗歌这首诗美在哪里?从结构、修辞、意境等去欣赏。
(三)背诵诗歌四、拓展训练1、仿句,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乡愁是。
2、诗词积累,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诗名句。
附:板书设计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家愁乡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愁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海峡离开大陆对故土的眷恋国愁托物寄情《乡愁》反思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
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
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
余光中 《乡愁》 教案

余光中《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乡愁》;(2)理解《乡愁》的主题和情感;(3)分析余光中的诗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2)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家乡,珍惜家乡的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乡愁》的朗读和背诵;(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分析余光中的诗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的运用;(2)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乡愁》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乡愁》;(2)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和作品;(3)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余光中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对其有直观的了解;(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乡愁》,感受其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互相评价和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析,进行点评和讲解;(2)详细讲解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表达技巧;(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和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歌默写和朗读练习;(2)选取相关题材的诗歌,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光中之《乡愁》教学设计
郧县杨溪中学程国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导入
师:同学们,有谁会唱《我的中国心》吗?
师:好,请我们一起唱这首歌。
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黄山”“黄河”“长江”“长城”“中国心”九个大字。
师:同学们,这是香港歌手张明敏的一首抒情歌曲。
请问,此曲中抒的是什么情?明确:“中国心、爱国情”
师:(表情变得严肃)是的,是中国心、爱国情。
也是归国梦。
香港已经回归祖国,你们知道邓小平爷爷还有什么心愿没完成吗?
明确:“台湾还没有回归”
师:是啊,台湾,和大陆仅一水相隔的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那台湾人民会不会想念祖国呢?
明确:“会”
师:当然会,有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证,请大家翻到书,我们一起来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体会诗中的感情。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
2、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
福建永春人。
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
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
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3老师指导
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
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
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
5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4、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划分节奏和重音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5、师:好,读完了,大家知道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吗?
“知道,也是爱国情,归国梦”
6、师:很好,你们真聪明,我现在再给大家朗诵一首诗,请大家仔细听,感受它里面的感情。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解,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为餍yàn中国的眼睛,饕餮tāo tiè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7.练读、展示。
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
8.学生试着课堂背诵。
三、赏析诗歌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
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
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
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
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
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四、课堂小结
师:好,我的可上到这里,我有最后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我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吗?二组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说:“教我们领会诗中的爱国情”。
是的,《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
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忆写乡愁的古诗,看看谁的积累最多,阅读面最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月是故乡明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板书设计
乡愁(爱国情,归国梦)
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思亲、思乡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 ------坟墓------ 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思念祖国时间为序感情为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