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完整word版)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第五节《宇宙航行》重点讲述了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推导了第一宇宙速度,介绍了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
本节内容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具体运用,是航天科学技术理论基础。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究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进行知识的正向迁移,顺利、流畅地推导第一宇宙速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另外,学生通过对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的了解,也将潜移默化地产生对航天科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平抛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万有引力定律已有一定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合理诱导,按照迁移规律科学地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探究,获得新知。
尽管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知识储备不足,猜想可能缺乏科学性,表达也许欠妥。
但只要始终参与到学习情境中,五官体验激活思维,大胆猜想,敢于表达,就都能获得发展和提高.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思考、合作探究使学生知道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原理;2.通过阅读、合理诱导与精心研究使学生掌握三个宇宙速度,学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的两个求解公式;3.通过公式分析、练习反馈使学生掌握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求解有关卫星运动的基本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和第一宇宙速度公式推导的学习,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分析、归纳的思维过程;2.教育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
从而对学生进行物理研究方法的培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过程中,体验和谐、流畅、民主、愉悦的学习情境,在满怀热望的探究中不断获得美的感受和成功的喜悦。
2.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热爱科学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热情。
四.教学重点1.人造卫星的发射原理,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2.卫星做圆周运动时,各运动量与轨道半径r的关系。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宇宙航行》,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实验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宇宙航行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太空飞行器、火箭原理、太空站等。
2. 宇宙探索的历史和现状:人类的太空探索历程、目前已经实现的太空探索计划。
3. 宇宙航行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太空食品、太空旅游等。
三、教学方法: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通过引入《宇宙航行》的一些有趣的事例和图片,让学生产生兴趣。
2. 探究和实践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宇宙航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和创造的成就感。
3. 讨论和合作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和提出创新的想法。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知识1. 引入:通过播放宇宙飞船发射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和想象力。
2. 讲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太空飞行器、火箭原理、太空站等。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4. 总结和检查:通过提问和答题的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二课时:宇宙探索的历史和现状1. 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 讲解宇宙探索的历史:人类的太空探索历程,从最早的人工卫星到人类登月。
3. 讲解宇宙探索的现状:目前已经实现的太空探索计划,如国际空间站等。
4.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展示一个宇宙探索计划,并进行演讲。
5. 总结和反思:每个小组进行演讲,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评价。
五、课堂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听取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演讲,评价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提问和答题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为《宇宙航行》,主要包括宇宙飞船、太空站、太阳系、星系
和宇宙的探索与认识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知识,包括宇宙飞船的构造和功能、太空站的作用和组
成等;
2. 能够认识太阳系、星系和宇宙的基本概念,并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
3. 能够培养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学习激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宇宙航行的基本知识和太阳系、星系和宇宙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宇宙航行的基本知识和太阳系、星系和宇宙的
基本概念;
2.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展示宇宙航行和太阳系、星系、宇宙的相关知识;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宇宙航行和宇宙的奥秘,激发学生的
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2. 实验器材,包括模型、仪器等;
3. 图片、视频资料。
七、教学评估:
1.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心得和体会,加深对宇宙的认识;
3.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八、教学反思:
1. 鼓励学生多参与实验演示,让他们亲身体验宇宙的奥秘;
2. 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
3. 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兴趣。
宇宙航行-精品教案

宇宙航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知识。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我国在卫星发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教学建议】随着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人造地球卫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从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来看,要求高考试题具有时代气息,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动向,因此有关卫星的问题将继续是高考的热点问题。
解决卫星的运动问题,其依据都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列出相应的方程,就可得出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跟轨道半径的关系.通过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一基本方法。
【教学片段】一、提出问题1.月球也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为什么月亮不会落到地面上来?2.物体做平抛运动时,飞行的距离与飞行的水平初速度有何关系?3.若抛出物体的水平初速度足够大,物体将会怎样?二、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1.由于月球在绕地球沿近似圆周的轨道运转,此时月球受到的地球的引力(即重力),用来充当绕地运转的向心力,故而月球并不会落到地面上来。
2.由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知:x =v 0t①h =221gt ②联立①、②可得: x =v 0gh 2 即物体飞行的水平距离和初速度v 0及竖直高度h 有关,在竖直高度相同的情况下,水平距离的大小只与初速度v 0有关,水平初速度越大,飞行的越远。
3.当平抛的水平初速度足够大时,物体飞行的距离也很大,由于地球是一圆球体,故物体将不能再落回地面,而成为一颗绕地球运转的卫星。
三、学生活动:阅读找出答案。
1.卫星绕地球运转时做匀速圆周运动,此时的动力学方程是:G rv m r Mm 22= 2.向高轨道发射卫星时,火箭须克服地球对它的引力而做更多的功,对火箭的要求更高一些,所以比较困难。
高中高一下册物理教学设计:宇宙航行2篇

高中高一下册物理教学设计:宇宙航行高中高一下册物理教学设计:宇宙航行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 认识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其他媒体工具;2. 示意图或图片展示宇宙航行的相关知识;3. 相关的实验工具或模型。
教学过程:第一步: 引入 (5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宇宙航行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激发学生对宇宙航行的兴趣。
第二步: 导入 (10分钟)通过讲述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史,介绍宇宙航行的起源和发展,包括火箭原理及发展、载人航天飞行和航天站等内容,以增强学生的背景知识。
第三步: 探究 (15分钟)1. 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火箭能够在宇宙中飞行?”、“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讨论。
2. 展示火箭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解释推力产生的原理,并使用实验模型或示意图进行演示和说明。
第四步: 学习 (20分钟)1. 介绍宇宙航行中常用的推进器技术,如常压发动机、涡扇发动机、离子推进器等,并讲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2. 解释航天器的轨道选择和调整、速度和能量管理等关键技术,以及航天飞行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第五步: 实验 (20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展示火箭发射和空间舱的设计与制造,例如使用烟花模型进行火箭发射的示范,或使用简易模型展示航天器的设计原理。
第六步: 拓展 (10分钟)讨论宇宙航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和人类想象力等方面,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
第七步: 小结 (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解答他们的问题。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了解更多有关宇宙航行的知识,并撰写研究报告或主题论文。
2. 组织学生参观航天科技展览或相关实验室,增强他们对宇宙航行的实际了解。
宇宙航行教案范文

宇宙航行教案范文一、课程目标:1.通过学习宇宙航行教案,学会宇宙和太阳系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了解人类的探索宇宙的历史和成就。
3.培养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索欲望。
二、教学准备:1.课件、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2.世界地图、宇宙图表等教具。
3.多媒体资料、实物模型等辅助教材。
三、教学过程:活动一:前导活动(15分钟)1.学生观看一段有关宇宙航行的视频片段,引起他们的兴趣。
2.向学生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并让他们标出各个国家的名称。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中是否有学到了其他国家?活动二:知识讲授(30分钟)1.通过课件和投影仪,呈现宇宙和太阳系的相关知识,包括宇宙的起源、星系、行星等。
2.讲解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史,包括太空竞赛、阿波罗登月计划、国际空间站等。
3.介绍有关宇航员和宇宙飞船的知识,包括宇宙飞船的构造、宇航员的培训和任务等。
活动三:合作探索(30分钟)1.学生分为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一幅宇宙图表。
2.学生根据宇宙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合作探索。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星球或行星,了解并介绍其特点和可探索性。
3.学生利用多媒体资料、实物模型等辅助教材,进行合作讨论和展示。
活动四:创造性任务(30分钟)1.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艘宇宙飞船,并给它起一个名字。
要求飞船能够在宇宙中进行探索,并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如何保证飞船的稳定性、如何应对太空辐射等。
2.学生需要为飞船的设计和功能提供理论支持和解释,并利用物品进行模型展示。
3.每个小组展示他们设计的飞船,并介绍其特点和功能。
活动五:展示和总结(15分钟)1.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飞船设计,并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
2.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并总结宇宙航行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3.以游戏、小测验等方式进行知识回顾和巩固。
四、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有关太空探索和宇宙航行的书籍或文章,增加他们对宇宙航行的知识和了解。
2.组织学生观看与宇宙航行有关的电影或纪录片,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知识,包括宇宙飞船的构造、发射原理、轨道运行等内容;b. 掌握宇宙航行的相关术语和概念;c. 能够描述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b. 利用真实案例和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c.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爱;b.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和探索精神;c. 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增强对宇宙探索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宇宙航行的定义和概念;2. 宇宙飞船的构造和发射原理;3. 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4. 宇宙探索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宇宙中的星际飞船、宇宙站、地球卫星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为引入宇宙航行的相关知识做铺垫。
2. 讲授a. 介绍宇宙航行的定义和概念,让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范畴和意义;b. 介绍宇宙飞船的构造和发射原理,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不同类型的宇宙飞船,让学生了解宇宙飞船的构造和发射过程;c. 分析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介绍宇宙探索的里程碑事件和未来发展规划;d. 探讨宇宙探索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宇宙探索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
3. 拓展小组活动: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特定的宇宙航行项目或事件进行研究,如月球登陆、国际空间站、火星探测等,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探讨宇宙航行的相关内容。
4. 总结总结宇宙航行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强调宇宙探索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对科学探索保持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展示;2. 视频资料播放;3. 教科书教材;4. 图表和图片展示。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a. 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b. 小组活动的成果展示;c. 对宇宙航行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宇宙航行的定义、历史和意义;2.了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3.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术语和常用知识;4.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影片,引入宇宙航行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展开(30分钟)(1)讲解宇宙航行的定义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宇宙航行对人类的影响和重要性。
(2)介绍宇宙航行的历史与进展,从阿波罗登月计划到国际空间站的建立,帮助学生了解宇宙航行的发展历程和里程碑。
(3)讲解宇宙航行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如火箭发动机、航天器的轨道控制和重力平衡等,让学生掌握宇宙航行的基本知识。
(4)引导学生学习宇宙航行的常用术语和知识,如轨道、航天器、太空漫步等,加深学生对宇宙航行的理解。
3.活动(3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关于宇宙航行的话题,可以是宇宙探索、太空旅行、月球基地等,要求每个小组根据所讨论的话题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并在课堂上展示。
(2)实践活动:设计一个模拟宇宙航行的实验活动,如通过制作纸板火箭模型,让学生学习火箭发射原理,并通过比赛测量火箭飞行的高度和距离。
4.总结(15分钟)(1)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归纳总结宇宙航行的定义、历史、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2)思考问题:请学生思考宇宙航行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可能遇到的挑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讨论。
5.拓展(15分钟)通过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继续深入了解宇宙航行相关的知识和研究,可以是阅读相关的科普材料、观看相关的记录片,或是访问相关的网站和论坛。
四、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宇宙航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个关于宇宙航行的小议论文,包括对宇宙航行意义的思考以及未来宇宙航行的发展展望。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如电视、投影仪);2.相关图书、杂志和报纸等资料;3.纸板、剪刀、胶水等制作火箭模型的材料;4.网络资源(如科普网站、视频网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宇宙航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人造地球卫星的有关知识和航天发展史。
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理解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牛顿对卫星发射的思考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
2.通过对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展示人类在宇宙航行领域中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2.通过介绍我国在航天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
2.卫星运行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关系。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
教学过程
动,则有
可得:
结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都与卫星的质量无关,仅由轨道半径决定。
当卫星环绕地球表面运行时,轨道半径最小为地球半径(r=R ),此时线速度最大为7.9km/s 。
,角速度最大,周期最小。
4、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 (播放嫦娥一号发射的模拟视频。
) 1.发射速度
发射速度是指卫星在地面附近离开发射装置的初速度,一旦发射后再无能量补充,要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速度不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2.运行速度
运行速度指卫星在进入运行轨道后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当卫星“贴着”地面飞行时,运行速度等于第一宇宙速度,当卫星的轨道半径大于地球半径时,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提问: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解答:人造卫星的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运
发射v v >≥>km/s 9.7km/s 2.11
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卫星发射的全过程
思考、讨论与交流 激发兴趣的同时,了解发射速度和运行速度。
使学生加深对第一宇宙速度的确切理解
认清发射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关系,突破难点。
(二)、梦想成真
其实早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一个名叫万户的人就曾有“飞天”的壮举,但最终未能成功,并为之付出了生命。
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向太空搏击的英雄。
他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创想是世界上第一个,因此他被世界公认为“真正的航天始祖”,为了纪念这位世界航天始祖,世界科学家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火山命名为“万户山”。
19世纪中叶,俄罗斯学者,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利用喷气推进的多级火箭,运载发射卫星。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在苏联发射成功。
1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次载人飞行,苏联。
1969年7月16日,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美国。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学生阅读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激发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后反思
这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没有让学生机械的记忆,而且给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学生的思考、动手、观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