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部编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考点总结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人教版必修1)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人教版必修1)
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 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 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万隆精神”。(人民版)

► 思维启迪1:新中国成立后面临怎样的国际环境?实行了什 么样的外交政策? 答案:国际环境: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社会主义超 出一国范围,形成世界体系。②亚非拉许多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①“另起炉 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
【解析】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我国的外交政策,根 据材料“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等可以分析到指导思想是 “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 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 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本题选A项。 【答案】 A
1.(浙江省海盐市元济中学2012届高三摸底,15)“不承认国民 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 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一表述指的是 新中国的哪一外交方针( )
一、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 外交,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受尽帝国主义的凌辱。 2.新中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 国,对新中国采取封锁、孤立、包围和敌视的政策,妄图扼杀新政 权。
3.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已形成一个世界体系。欧洲、亚 洲建立起许多人民民主国家,并和苏联一起形成社会主义阵营; 亚、非、拉美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帝国 主义的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所有这些都为新中国奉行独立 自主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4.自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政治上已日趋成熟,善于把马 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独立自 主的道路,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总结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总结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欢迎大家阅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必考知识点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建国—50年代)1、建国初的环境1)国际形势: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A、有利形势:1) 资本主义阵营(削弱)2) 社会主义阵营(壮大)3)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 4)新中国的成立B、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建国后采取的外交政策必须巩固政权、保卫和平、卫主权、打破封锁)2)国内形势: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2、外交方针的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①另起炉照,这就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

②打扫屋子干净再请客,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③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建国初的外交建树1)、建国后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建国一周年,中国已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2)、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原则③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国家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世界上解决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 、日内瓦会议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问题)1954年,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955年,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同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中历史《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归纳 人民版必修1 (1)

高中历史《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归纳 人民版必修1 (1)

江苏省连云港市田家炳中学高一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归纳人民版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新中国的外交成就:A、苏联等10个国家相继与新中国建交。

B、1949年12月,毛泽东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莫斯科访问。

C、1950年2月14日,中苏领导人在克里姆林宫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于加强忽然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D、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E、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大国省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

F、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周恩来并且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2、“万隆精神”: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人民誉为“万隆精神”3、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突破的关键。

4、《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成为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

5、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6、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华,同周恩来举行会谈。

会谈结束后,中美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

7、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会见毛泽东主席,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8、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两国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美国再次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高一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人教版】

高一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人教版】

高一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人教版】高一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人教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点知识点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旧中国的反动统治者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出卖国家主权。

如清朝末年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5年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46年蒋介石政府为了求得美国的支持,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所以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怎样的外交方针?知识归纳1.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

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②社会主义形成世界体系;③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赢得了独立;④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和革命运动。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这一建交原则是: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

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表示。

3.建国初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对外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3)“一边倒”: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 人民版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 人民版必修1

专题五新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考点说明1.新中国从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及其意义、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及其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其意义;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3.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努力的国内、国际意义。

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50年代外交)★基础过关一、外交方针的制定1.背景:(1)二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格局由向转变(2)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3)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赢得民族独立。

2.总原则是3.主要内容(基本方针):(1)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的方针是“”。

这改变了中国的地位,政治上建立起的外交关系;(2)先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在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方针是“”,这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3)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方针是“”。

使新中国在斗争中不至于处于的地位;4.外交成果:(1)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随后、匈牙利等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2)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_____ __ _ 》。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目的:为争取的进一步好转;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2.内容与提出过程:五项项原则是指、、、、。

最初提出的时间是年,周恩来在我国与印度两国就问题时首次提出。

第二年,周恩来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再次确定。

2.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三、走向国际舞台(一)日内瓦会议:(年在举行)1.目的:为了和平解决和问题;2.成果:周恩来提出建设性意见并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3.意义:新中国第一次以身份参加,进一步缓和了和世界的紧张局势;(二)万隆会议1.背景:亚洲、非洲的运动不断高涨;2.召开:1955年4月,个国家在(国家)的万隆召开,讨论的问题主要由问题和问题。

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一轮复习)

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一轮复习)

1. 1949.10—1950.10与17国建交
苏联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匈牙利 朝鲜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 蒙古 民主德国
阿尔巴尼亚 越南 印度 瑞典 丹麦 缅甸 瑞士 芬兰
2.1950.2.14《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定
促进中国经济的恢 复和发展,打破帝 国主义孤立封锁中 国的政策
2、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自自主的是
A “另起炉灶”
B 团结世界人民
C “一边倒”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一边倒”是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 A 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 B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 站在亚非拉美被压迫民族一边 D 站在苏联一边
4.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 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 回。这表明了新中国外交政策是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 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 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 立与主权,奠定了 与世界各国建立平 等互利外交关系的 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 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 不致孤立无援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政治外交领域:取消领事裁判权等 • 军事领域:取消外国在华驻军等 • 经济领域:收回海关主权等 • 文化领域:停止西方在华新闻、出版等机构的
③意义: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 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的 国际会议
中国发挥了积极作用,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背景: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目的: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 万 隆 会 议 】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 ——印尼总统苏加诺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新中国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目标的原因1.新中国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度,必然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度的独立和主权完整,故而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目标。

2.旧中国接纳屈辱的外交政策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新中国为稳固新生的政权必然要破除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也必然要求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目标。

3.新中国的成立完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汗青,开始了独立成长的新时期,这为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目标提供了可能。

二、理解新中国三大外交政策1.“一边倒”因为新中国建立之初面临纷乱的国际形势,新中国明确地宣布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为了保护革命的胜利果实,中国必须站在世界无产阶级一边,互助制止帝国主义国度的干扰和毁坏。

该外交目标的实行,制止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度对新中国的干扰和毁坏,使人民革命的胜利果实得以稳固。

2.“另起炉灶”新中国不承认百姓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外交干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干系。

敷衍驻守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人民政府把他们当做平庸外侨看待,不妥作外交代表看待。

这一政策消除了帝国主义国度在华的政治经济势力,做到了真正的独立自主。

3.“排除干净屋子再宴客”便是先把帝国主义在华渣滓势力消除掉。

帝国主义在华的渣滓势力对中国社会存在一定影响,这对新中国的独立必然会产生影响。

因此,在建立外交干系之前有步骤地把“屋子”排除一下,然后再“宴客”是十分必要的。

三、新中国初期实施“一边倒”的原因:(1)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两大阵营的坚定,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度针对新中国接纳了政治上孤独、经济上封闭、军事上威胁的政策,计划把新中国抹杀在摇篮里。

(2)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阅历的总结: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仇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

(3)从目的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独,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毅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提纲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新人教版必修1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①国际: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②国内: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2、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①基本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②主要内容(三大政策):另起炉灶,这就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美国对华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①政治:不承认(承认蒋介石集团,助其非法占据联合国席位)②经济:封锁禁运③军事:包围威胁(2)成就:建国第一年与苏联等17国建交,冲破了美国外交孤立政策。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一边倒)(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目的: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的友好关系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①标志新中国外交成熟;②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③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①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②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③成果:《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④意义: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中国代表团对协议的达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显示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议题:讨论共同关心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2)贡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3)影响:①这是亚非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由亚非国家自己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的发展问题的会议,代表着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特征】【考点分析】【重难点解析】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和相互关系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是统一的,领土完整是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互相尊重国家主权,才能保证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才能真正维护国家主权。

互不侵犯原则是由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派生出来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互不侵犯原则是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只有恪守互不侵犯原则,才能实现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达到和平共处的目标。

互不干涉内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要求。

坚持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才能真正尊重他国的主权,才能实现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目标。

平等互利原则包括平等原则和互利原则,因为二者彼此联系,相互补充,平等是互利的前提和基础,互利是平等的必然结果。

只有真正实现国家平等,才能真正实现国家间的互利互惠;只有真正实现互利,才能体现国家平等。

和平共处是指在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或在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之间,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一切争端和分歧,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国家间和睦相处,密切合作,共同发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主权国家一律平等为根本出发点,高度概括了国际关系首先是双边关系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包容性: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为国际关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一,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

其二,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

其三,它有利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其四,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知识梳理】一、“另起炉灶”、“一边倒”⑴新中国外交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

⑵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①“;”②“”③“”。

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①开国大典的次日就同建立外交关系。

随后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波兰等10个国家建交。

②1949年12月,毛泽东率中国政府代表团乘专利前往访问。

③1950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兼外长出访苏联,中苏签订了。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⑴提出: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时,首次提出。

⑵内容:。

⑶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成为。

三、走向国际舞台⑴日内瓦会议:为和平解决和问题,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于年4月至7月在日内瓦举行外长会议。

这是新中国首次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⑵万隆会议①背景:在亚洲、非洲不断高涨的形势下召开。

②召开: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会议,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和问题。

⑶意义:这是第一次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鲜明地提出“”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巩固练习】1.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

右图是新中国第一号国书的局部,该国书的接受国应是A.朝鲜 B.苏联 C.印度 D.日本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 B.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3.斯塔夫里阿洛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投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

”这里“改变”指①“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展到每个城市、村庄和家庭。

”②“削弱陈旧的家庭体制、结束妇女的低下地位。

”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④“将统治权力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4. 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泽东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叫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

”文中的“礼物”指的是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 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5.下列关于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 B.会议旨在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C.最终就朝鲜停战问题达成了一致协议 D.会议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6. 1950年,中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占到当年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7.3%,此后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

1951年—1956年的六年间分别是49%、28.4%、35.4%、25.8%、25.7%、34.2%。

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纷纷撤离 B.中国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模式C.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D.中国实行了“一边倒”的政策7.抗美援朝,是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统称(多指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开始。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

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胜利结束。

这一历史事件从国际角度体现了A.维护新中国利益,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B.遏制美国“扶蒋反共”政策C.“一边倒”,反击美国在亚洲的“包围圈”D.为解决朝鲜问题会议召开奠定了条件8.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同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积极同领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C.解决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问题D.推行“一大片”外交方针,积极和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外交关系9.“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

这样的评价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

其演说的宗旨是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B.亚非各国坚持反帝反霸的方针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解决亚非尤其是印度的和平问题10.《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

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根据以上材料判断“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是①新中国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②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建交③指与外国(主要指帝国主义)建立外交关系需要合适时机和条件④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国家建交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11.菲律宾前外长卡洛斯·罗慕洛在谈到一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是我去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

”这次会议应该是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26届联大 D.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12.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对于“一边倒”外交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 B.是新中国根据当时形势做出的正确选择C.有利于中国的经济恢复发展和国家安全D.“一边倒”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13.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A.“一边倒”政策 B.不结盟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多边外交政策14.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

”这主要是因为A.中苏两国制度性质相同 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方针 D.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15.(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

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8分)(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8分)(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2分)1-5-1参考答案BBABC DCBCD BACC15【命题立意】本题以中国古今外交为切放点,体现能力和知识立意相结合,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概括提炼能力,中等难度。

【规范解答】第一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两个问题,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和对外关系的影响,注意分析归纳概括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