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新理论大全

国际贸易新理论大全国际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跨境交换。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逐渐不能完全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复杂贸易现象。
因此,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国际贸易的新理论,包括新比较优势理论、国际价值链理论以及新贸易理论。
新比较优势理论新比较优势理论是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身资源利用效率更高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产品。
然而,新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全球化时代,比较优势不仅仅取决于资源的禀赋,还取决于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机构环境等因素。
新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作用,认为在全球贸易中,企业和国家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实现持续竞争优势。
国际价值链理论国际价值链理论是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注重于产品最终的国际贸易,而国际价值链理论将关注点放在了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上。
根据国际价值链理论,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不仅仅是生产特定产品,而是参与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
不同环节的国际分工可以根据各国的特点和优势来确定,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参与更高附加值的环节,国家和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扩展和丰富。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的差异,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对贸易的影响。
新贸易理论认为,除了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国际贸易,如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和网络效应等。
新贸易理论通过考虑这些因素,更加全面地解释了不同产品和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
总结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出现,旨在更好地解释全球化时代复杂的贸易现象。
新比较优势理论、国际价值链理论和新贸易理论都补充了传统理论的不足之处,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贸易解释框架。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和国家可以根据这些新理论,优化自身的贸易战略,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课件

应对贸易摩擦
针对国际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应 加强与各国的沟通和协商,推动 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修改,维 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中国 还应加强自身的产业竞争力,提 高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
感谢观看
THANKS
国际贸易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促进了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同时也对全球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 影响。
04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挑战与
未来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的兴
起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贸易保 护主义逐渐抬头,各国采取关税 、非关税壁垒等措施保护本国产 业。
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05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对中国的
影响与启示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01
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从以计划经济为主
的封闭式经济逐渐转变为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02
贸易伙伴多元化
中国对外贸易的伙伴已经实现了多元化,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贸易
要素禀赋理论
总结词
要素禀赋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国家间的贸易条 件。
详细描述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国家间的要素禀赋差异(如劳动力、资 本、技术等)决定了其生产成本和比较优势。国家应出口密 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并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 生产的商品。
新贸易理论
总结词
新贸易理论关注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新新贸易理论
研究企业异质性、市场结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企业决策在 贸易中的作用。
全球价值链贸易理论
关注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跨国公 司的作用。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过程。
这个领域涉及许多理论和政策,旨在促进贸易和促进经济增长。
本文将探讨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以及它们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 国际贸易理论(1)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应专门生产他们有相对优势的商品,并通过贸易获得其他商品。
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并促进经济增长。
(2)绝对优势理论:大卫·里卡多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优于其他国家,那么他应专门生产并出口这些商品。
通过专业化和贸易,每个国家都可以获得更多的商品。
(3)增长模型理论:新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增长模型理论,这一理论强调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技术转让和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2. 国际贸易政策(1)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鼓励开放和自由的贸易环境。
这种政策通常包括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以及避免使用出口补贴和歧视性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一体化。
(2)保护主义政策:保护主义政策旨在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影响。
保护主义政策的做法包括提高关税、限制外国投资、实施贸易配额和补贴本国生产等。
这种政策可能会对本国经济带来短期利益,但可能会导致贸易战和经济衰退。
(3)区域贸易协定:区域贸易协定是一种贸易安排,旨在促进参与国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
典型的例子包括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这些协定通常包括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减少,以及促进投资和服务贸易的规定。
3. 国际贸易的影响(1)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通过有效配置资源和劳动力,增加劳动生产率,并促进技术转让和创新。
(2)就业机会:国际贸易可以创造就业机会,特别是在出口行业。
较低的关税和贸易壁垒可以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进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
(3)消费者福利:通过国际贸易,消费者可以获得来自全球的更广泛和更多样化的商品和服务。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3)基于差异产品的国际贸易
在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基本上是同质的(如铁 矿),国际贸易中行业间贸易大多是初级产品之间的 贸易(如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同时向澳大利亚 出口玉米)。但是,大多数制造产品都是差异产品 (如汽车),这些产品相互间不能完全替代,消费者 把其视为不同的产品,大量差异产品的存在是行业内 贸易出现的重要原因(美国既向日本出口汽车,又从 日本进口汽车)。
众多企业模仿
该行业繁荣
刺激投资 带动相关行业
激发社会投资热情
促进新一轮经 济增长
经济繁荣
创新与经济周期(2)
模仿企业增多
超额利润减少
需求萎缩 投资减少
经济衰退
超额利润趋于零
经济跌入谷底
直至新一轮创新出现
(二)技术差距论
[美]M.Prosner(1961)《国际贸易与 技术变化》提出
各国技术创新 发展速度不一
4.4.2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基于内部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 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
(1)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
规模经济的的内涵 规模经济的判断 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的含义
Economics of Scale
——企业在扩大规模时,总产量的增加 幅度大于总成本的增加幅度,即长期 平均总成本下降。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当代贸易理论分析起点:传统贸易理论假设放松
完全竞争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与不 完全竞争模型
传
产品异质
统 贸
偏好相同
偏Hale Waihona Puke 不同需求决定论易理 论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知识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知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由亚当·斯密提出。
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如果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更低的机会成本,那么该国就具有比较优势,并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竞争力。
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
2. 国内优势理论:国内优势理论是由贸易学家希厄尔·欧林(Heckscher-Ohlin)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时,如果该国家对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生产要素拥有较高的比例,那么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竞争优势。
国内优势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的要素流动和贸易模式。
3. 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代表了对传统贸易理论的补充和扩展。
詹姆斯·量化和保罗·克鲁格曼是该理论的主要倡导者。
新贸易理论认为,贸易可以由许多因素推动,包括规模经济、差异化产品、增长路径依赖等。
该理论强调了技术、产业结构和市场规模等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
4. 战略贸易理论:战略贸易理论是对国际贸易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和策略选择进行研究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关注企业之间的非价格竞争,例如产品创新、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等。
战略贸易理论强调了企业间的竞争对国际贸易模式的影响。
在深入分析这些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讨以下内容:- 不同国际贸易理论之间的关系: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而国内优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则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战略贸易理论则是从企业的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
这些理论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对于理解国际贸易的不同方面和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 全球价值链和国际供应链: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价值链和国际供应链的概念逐渐变得重要。
全球价值链指的是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和协调生产活动的方式,而国际供应链则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产品和服务的交流和合作。
这些概念对于解释国际贸易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外经济贸易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03
贸易与经济增长
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
国际贸易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技术交流和产业升级,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同时,经 济增长也会扩大市场需求,促进更多贸易活动的开展。
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开放程度不同,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不同。一般来说,贸易 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较快,反之则较慢。
04
保护生态环境
绿色贸易壁垒旨在保护生态环 境,减少污染和资源消耗,促
进可持续发展。
促进技术创新
绿色贸易壁垒可能促使企业加 大环保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产
品质量和竞争力。
阻碍国际贸易
过于严格的绿色贸易壁垒可能 阻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影 响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引发贸易争端
不同国家间的环保法规和标准 存在差异,可能导致贸易争端
21世纪初
全球价值链理论盛行,关 注生产全球化、价值链分 工等现象。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流派
1 2
新贸易理论
主张国家间贸易的基础在于技术和制度的差异, 强调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对贸易的影 响。
新新贸易理论
关注企业异质性、市场结构以及企业内生边界问 题,解释了企业如何选择出口、FDI还是ODI。
降低交易成本
技术进步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如信息获取成本、物流成本和交易 风险等,提高贸易效率。
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贸易条件改善
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使出口价格下降,进口价格上升,从而改善 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恶化
技术进步可能导致进口国生产成本上升和出口国竞争加剧,使贸易条件恶化。
国际贸易主要理论有哪些2024

引言: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国际贸易的研究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
这些理论旨在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模式和效果。
本文将讨论国际贸易的几个主要理论,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理和应用。
概述:国际贸易主要理论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国际产品周期理论、Heckscher-Ohlin模型和新贸易理论。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模式,并帮助我们理解贸易对经济增长和福利的影响。
正文内容:1.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他认为国际贸易取决于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相对的成本优势。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国家相对于另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较低的成本,那么它应该专注于生产该商品并进行贸易。
这样,两个国家可以通过贸易实现互利互惠。
小点1:比较优势的概念和原理小点2: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小点3: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和扩展2.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他认为国际贸易是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生产特定商品的生产效率差异。
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商品上都比其他国家更高效,那么它将在所有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并可以通过贸易实现收益。
小点1:绝对优势概念和原理小点2:绝对优势理论的实证研究小点3:绝对优势理论的限制和争议3. 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国际产品周期理论是由雷蒙德·费恩斯提出的,他认为国际贸易受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一种新产品在投放市场时,来自本国的需求会迅速增长,这将导致本国的出口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国家也会开始生产该产品,并且本国的出口将逐渐减少。
小点1:国际产品周期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小点2: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国际贸易模式小点3:国际产品周期理论的实证研究4. Heckscher-Ohlin模型Heckscher-Ohlin模型是由埃利·海克斯彻和贝塞尔·奥林提出的,他们认为国际贸易取决于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14
❖ 3.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区别
❖ 两者相应旳市场构造是不同旳。内部规模经济意 味着企业大规模生产旳必要性,在要素供给和市 场规模一定条件下,内部规模经济暗含产业内企 业数量较少,市场构造趋于垄断竞争构造。外部 规模经济更侧重于企业数量增长造成产业规模扩 大带来旳品均成本下降,所以单个企业旳规模可 能较小,但是企业数量更多,市场构造更接近完 全竞争状态。
10
❖ 克鲁格曼1974年
❖ 年至1983年,他在白宫担任经济顾问。 从1999年,克鲁格曼开始给《纽约时 报》撰写专栏文章。从1977年开始, 他一直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经济学和国际 事务教授。他撰写过大量旳经济学专著和 论文,撰写和编辑旳经济类书籍有20多 本,经济类论文超出200篇。
❖ 他是一位天才式旳人物。
假如再增长1单位X旳生产,则需要旳生产要素将不大于 2个单位(因为规模酬劳递增,X产品旳生产成本将下降 ),则Y部门要素旳降低许将不大于2个单位,又因为伴 随Y部门产量旳降低,Y旳生产成本将递增,所以Y旳降 低许将不大于2个单位。所以伴随X产量旳增长,︱ dY/dX︱将逐渐减小,即规模酬劳递增时机会成本递减 ,同步也阐明规模酬劳递增时其生产可能性曲线将凸向 原点。
三、产业内贸易产生旳原因
1、产品旳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旳基础:假如不同国家相同产业部
门旳产品要进行相互贸易,那么这些被相互互换旳产品一般情况
下不是同质产品,而是存在着广泛旳产品差别,完全同质旳产品
没有必要去相互互换和贸易。
2、需求偏好旳相同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旳动因:产品旳差别
性只是为产业内贸易旳发生准备了可能性条件,而产业内贸易旳
内在动力来自于不同国家需求构造旳多样性和相同性,所以,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5.1 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一、 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即国际贸易的根源在于各国不同产品生产方面的差异,包括技术的差异(李嘉图模型)或固有的资源禀赋的差异(H-O 模型)。
按照这些理论,国家之间技术和资源禀赋的差异越大,它们之间的贸易量也应该越大。
各国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即“行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
但战后以来,许多国家不仅出口工业产品,也大量进口相似的工业产品,工业国家传统的“进口初级产品一出口工业产品”的模式逐渐改变,出现了许多同一行业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这种贸易模式被称为“行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行业内贸易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ial trade ,简称IIT) 来测度一个产业的行业内贸易程度。
这一指数的计算公式为:1X MIIT X M -=-+其中X 和M 分别代表一个行业(或同类产品)的出口价值和进口价值。
IIT 的值介于0和1之间,如果该国只出口或只进口该产品,那么,IIT =0,即不存在行业内贸易。
如果IIT >o ,意味着该国同时出口和进口这一行业的产品,有行业内贸易。
IIT 的值越大,表示行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
当出口与进口的价值相等时,X-M =0,IIT =1。
当然,IIT 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一个行业或产品,行业或产品定义得越宽泛,IIT 的值就会越大,否则就比较小。
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在20世纪50年代,大部分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南北贸易”)。
到了60年代以后,这种格局逐渐改变,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北北贸易”)不断增加,到20世纪末,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已经接近全球贸易的50% (1999年,发达国家之间的进口占全球总进口的48.4%,出口占全球总出口的46.9%),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部分。
三、 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当代贸易发展中的第三个重要现象是世界市场上主要出口国的领先或主导位置在不断变化。
有许多产品曾经由少数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的领先地位;然而,战后这种产业领先地位在不断发生变化。
一些原来进口的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最初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
5.2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理论一、 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一)、国际贸易中的不完全竞争古典、新古典经济理论,分析国际贸易时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两个重要特征:① 商品的同质性,即各个厂商生产的商品都是一样的;② 单个厂商在市场中的微弱地位,面对的都是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都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战后国际贸易的现实离完全竞争的假设已经越来越远了:首先,各行业的商品结构:一般来说,初级产业中的产品基本是同质的。
如矿产品、农产品等,虽有差别,但对消费者来说其基本效用是差不多的。
一个国家在出口小麦的时候一般不会进口小麦,本国与外国的小麦之间具有完全的替代性。
所以初级产品间的贸易通常是行业间的贸易。
从制造品来看,大多数产品则是同类不同质--差异产品:产品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但有差异,因而消费者把它们认作是不同的产品。
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就是行业内贸易。
其次,各国制造品生产者的规模及其对市场的影响力:现在生产和出口商品的都不是什么小企业,也不存在很多企业,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汽车、家电、钢铁等行业。
可见,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之所以无法解释当代国际贸易中的许多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有关完全竞争的假设。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则在不完全竞争(包括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的基础上研究国际贸易。
(二)、不完全竞争、价格歧视与国际贸易不完全竞争作为贸易的起因之一是与垄断企业或垄断竞争企业的价格歧视行为紧密联系。
价格歧视:厂商虽然出售的是同样的产品,但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在国际贸易中,这种价格歧视行为就是通常所谓的“倾销”。
在研究当代国际贸易现象时,经济学家也将倾销给企业所带来的收益看成是一种出口激励,以解释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出口动力和贸易原因。
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不完全竞争行业,也就是说企业有能力决定其销售价格;第二,市场必须是分割的,即低价格市场的消费者不能把产品倒卖到高价格的市场上去;第三,在不同的市场上,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的弹性不同。
国际贸易中这些条件是否满足:根据我们的假定,如果一个厂商在国内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市场上就有更大的垄断力量。
与国外市场相比,厂商能在国内以较高的价格进行产品销售。
那么,为什么厂商还要以低价将产品出口到国外呢?厂商为们么不能将出口到国外的这部分产品在国内以较高的价格出售呢?这里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的这家厂商不是—个完全竞争企业。
企业为什么通过倾销向国外出口。
与完全竞争企业不同,垄断企业或垄断竞争企业面对的不是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或者说,不是一个给定的价格),而是一条斜率为负、价格随数量增加而下降的需求曲线。
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每个厂商规模之小以至于无论它生产多少都可以按照市场价格出售。
因此,只有当外国市场上的价格超过本国市场价格时,企业才有出口的动机。
垄断竞争市场的情况就不同了。
企业并不能在国内无限制地生产和销售。
垄断或垄断竞争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销售,所有单位产品的价格就一齐下跌,企业的边际收益则下降得更快。
垄断或垄断竞争企业为了保证利润的最大化,就不得不将在国内市场出售的产品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里。
这时,这些企业就有在国外市场上增加产品销售的动力。
只要在国外市场上的价格超过产品生产的平均成本,企业出口就有利可图,而不论其价格是否高于本国市场。
不完全竞争下的倾销行为来解释行业内贸易:只要一个产品的国内外市场满足价格歧视的条件,即使外国市场价格低于本国市场价格,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仍有出口的动力,因为出口倾销的结果比将这些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要好。
外国的同类企业如果也在其他产品上采取类似的行为,就会出现相互倾销,从而形成行业内贸易。
二、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一)、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规模经济”:从微观经济角度讲,产品的长期平均成本会受生产规模的影响。
如果生产规模太小,劳动分工、生产管理等都会受到规模限制,产品的平均成本会比较高。
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这种限制会减少,每单位投入的产出会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
微观经济理论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也称为“规模经济”。
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这种递增的规模报酬会达到顶点,即最佳规模。
在最佳的生产规模中,产品的平均成本达到最低点。
并且在一定的范围中,平均成本不会再因产量的增加而降低。
这一阶段称为“规模报酬不变”。
但是这种成本不变的状况不会永远保持下去。
如果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平均生产成本会因为规模过大,管理和合作效率下降而上升。
这最后阶段出现的是“规模报酬递减”,或“规模不经济”。
用图形来表示,长期平均生产成本会随着产量(规模)的扩大而下降、不变、上升,从而形成U字形(见图5.4)。
规模经济又可分为“内部的”与“外部的”两种。
①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
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成本、设计成本、科研与发展成本等)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
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一般都为大企业、大公司,多集中于设计、管理、销售成本较高的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如汽车、飞机、钢铁、电脑软件行业等。
②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
由于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会降低。
外部的规模经济一般出现在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行业中。
(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1、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竞争行业与国际贸易外部规模经济是如何导致国际贸易的呢?从另一个角度讲,国际贸易如何使得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呢?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图5.5所示的是中国玩具行业的市场供求和一个典型玩具生产企业的成本收益曲线。
生产玩具的每个厂商的规模都很小,生产的是同质产品,该行业是完全竞争的。
在左图中,Dl是本国的需求曲线,Sl是没有贸易时或行业扩大前本国玩具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它们都具有通常的形状: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
但是,由于存在外部规模经济,该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RAC是向下倾斜的。
也就是说,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会造成行业内各企业平均成本下降。
在右图中,MC1和AC1分别是一个玩具生产企业在没有贸易时或行业扩大前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曲线。
在均衡时,竞争企业没有经济利润,平均成本(AC1)等于价格(P1),企业最优生产量是q1。
外部规模经济为什么会导致国际贸易:先假设在最初的市场均衡点(S1=D1)上,中国的玩具价格(P1)在国际上没有竞争优势,从而没有玩具贸易。
我们现在进一步假设该行业的规模扩大(先不管为什么扩大),有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一行业生产玩具。
行业的供给曲线移到S1’。
但是,由于存在行业的规模经济,供给曲线的移动并非到此为止。
该行业企业的增加,不仅使得市场的供给增加,而且使得行业内每个企业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下降(右图中MC1和AC1分别移到MC2和AC2),从而使得整个行业的供给曲线进一步住下移动,价格随之下跌。
如果在此之前中国玩具不具有成本优势的话,行业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平均成本的下跌使得小国玩具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竞争力、企业就有动力出口玩具、从而产生国际贸易。
由于开放贸易、玩具市场上包括了来自国外的需求,需求曲线移至D2,玩具市场的最终价格为P2,在长期均衡点上(AC2=P2),每个企业的生产量q2仍然等于q1。
另一个角度谈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假设贸易前的市场均衡价格为P1,由于开放贸易,需求从D1增加到D2,相应地,更多企业进入玩具行业,使供给从S1增加到S1’。
企业数增加后产生了外部规模效应,使每个企业的成本下降,供给曲线进一步下移,新的行业和企业的均衡价格下降到P2。
从贸易所得来看,各个企业在短期内可能会由于成本下降先于价格下降而出现利润,但长期又回到经济利润等于零的状况。
对企业来说,短期可能有所得,长期则无所失。
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长期价格下降,消费量上升,消费者剩余增长。
因此,整个社会由于贸易而获得净收益。
2、坎姆模型;规模经济和同类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说明外部规模经济导致国际贸易从而解释“北北贸易”的一个模型是由经济学家默瑞·坎姆在1964年提出的。
我们可以用坎姆模型来说明两个技术相同、资源票禀赋相同,甚至需求相同的国家为什么会进行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