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专业、英美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英美文学对于世界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以英美文学为主题,探讨其对于世界文学的影响以及其在本土文化中的地位。
英美文学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背景。
从莎士比亚到狄更斯,从爱默生到海明威,这些英美文学的巨匠们通过他们的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他们深刻的思想和对人性的独到见解。
这些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表达得淋漓尽致。
正是由于这些作品的力量,英美文学赢得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英美文学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英美国家范围内,它已渗透到世界各个地方的文化中。
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非西方国家,都受到英美文学的影响。
就以中国为例,英美文学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的许多文化名人都曾深受英美文学的熏陶,如鲁迅的《骆驼祥子》受到了美国文学大师海明威的影响,而郭沫若的《大堰河》则受到了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影响。
英美文学通过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启发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体验。
此外,英美文学也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起点。
它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标准和创作方法,也为其他国家的作家提供了灵感和借鉴的来源。
世界各地的作家都受到英美文学的启发,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例如,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运动”就受到了美国作家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影响,而非洲的一些作家则从英国文学中汲取了创作灵感,如尼日利亚的作家阿契贝和南非的作家库切等。
因此,英美文学对于世界文学的飞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英美文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对人性的独到见解,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不仅为本土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也为世界各地的作家提供了启发和借鉴的来源。
英美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影响将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
英美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

英美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英美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英美文学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为人类带来精神文化食粮的同时也在不断的丰富着社会文化的组成。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引入外国文化因素,是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养的关键。
英美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篇1浅析英美文学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时代进步与发展的背景下,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英美文学教学以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1.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英美文学是一部分高等院校的重要课程。
大学生通过学习英美文学,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更可以提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也都能获得显著提升。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英美文化课程也获得相应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开展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但是,在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中,英美文学的教学有众多问题亟待解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等院校缺乏对英美文学教学足够的重视。
在课程设置方面,将英美文学作为一门选修课,以往的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大班讲座的形式。
其次,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
英美文学较之于古代文学以及现代文学,教师在知识储备以及综合素质方面都还有待提升,需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再次,在开展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一直沿用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教师采用填鸭式以及讲座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此以往,学生丧失了对英美文学的兴趣,课堂气氛十分沉闷。
最后,教师在进行英美文学教学的过程中,虽然重视传授英美文学作品的文法或者是语言知识,但严重忽视对作品深层次的内涵的挖掘,这也成为阻碍英美文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所以,高等院校要想改变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英美文学方面论文范文

英美文学方面论文范文英美文学是源远流长的,英美文学在今天文学史的地位是通过经历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演变而来的。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方面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美文学方面论文范文篇1试析英美文学中的文化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英美文学逐渐成为高等院校非常重视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学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以及在英美文学阅读中的理解能力,高等学校对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视对于学生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产生了一些文化问题,很多学生由于对英美文学缺乏深层含义的了解而逐渐丧失英美文学阅读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英美文学的过程中要将语言学知识掌握扎实,广泛了解英美文化知识,从而不断增强英美文学课程开设的积极意义。
一、文化因素在英美文学中的重要性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跨文化能力逐渐成为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也逐渐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语言与文学作品又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习俗、信仰和普遍价值取向,我们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接触到作品中所含有的各种文化知识,在英美文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学习者的个人情感因素非常重要,而其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中,我国的大部分高校文学教师都过分注重对文本阅读的重视和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研究,忽视了指导学生对英美文学创作背景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基本的文化理解能力,对于英美文学中的文化因素不能做到深入的了解,对所阅读的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缺乏认知能力,使得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时只能浮于表面,无法准确揭示文学作品当中的深层文化意义。
任何一门文学课程的学习都需要学习着具备较强的文化思想,并且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要想不断提高自身在学习文学作品当中的理解能力,就需要学习者首先对这门文学所产生的背景文化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一个优秀的文学学习者在文化经验、认知能力、语言学知识等各个方面都应当有较强的造诣,在英美文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学习者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仅仅掌握语言文化知识也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将英美文学的内容了解透彻,我们还应当不断加强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认识,只有借助于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帮助,学习者才能真正深入了解英美文学中的文化内涵,对于英美文学中所展现出的生活方式、宗教习俗、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历史发展状况等有一个基本的把握,真正理解作品中所具有的思想感情,这种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坚持不懈,文学教师也应当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范文

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范文在英国的文化开展史上,文学创作者们借助于岛国的地理环境拟定文学思路,从而成为了文学家的想象根底,对于推动海洋文化开展具有显著影响。
英美文学作为大学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浅析英美海洋文学中的浪漫情怀一、英美海洋文学的形成概述海洋文学是英美历史文化开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无数劳动者、探究者、文学者共同研究后积累而成的新文学形式。
早期英美两国为了满足殖民扩张的需要在世界各地大范围探究地理,经过很长时间的理论之后才发现了海洋,后人延续了前人的海洋探究道路,逐渐深入地认识并开拓了海洋文化。
可以说,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学的基石,海洋文学是海洋文化的必然趋势,两者是互相共存的。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学海洋是茫茫无际的水源,海洋是生物生命的开场,海洋是辽阔天空的蓝色,这些都使人类的大脑思维中对海洋产生了敬畏之心。
在推动人类历史文明开展时期,海洋文化一直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跟随着人类的开展而开展。
人类对于海洋文化的最早认知是将其定义为人类认知、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协调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人类通过挖掘利用海洋资源获得了生命,维持了正常的生活条件,对海洋也开场产生依赖之心。
由于人类大脑机能的进步,对于海洋的界定不再仅仅是自然的景物,而是人类文化的最早起源,是后期文化崛起的根本推动力。
因此,海洋文化具有开放、流动、浪漫、梦想的特征,极其崇尚奋斗、开拓和机遇,犹如海洋波涛汹涌般气势磅礴,这些都是导致海洋文学形成的主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正式将海洋文化确立为一门学科,其内涵和外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海洋为施展的平台,从而尽情展现人类精神活动和物质消费的所有作品均可以称为海洋文学作品;其二,以海洋为陪衬背景或表达对象,进而反映海洋与人类自身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作品:其三,具有鲜明海洋意识和特色,可以展示海洋精神的文学作品。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英美文学毕业论文在大学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毕业论文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它是对我们四年学习的总结,也是对我们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的一次考验。
本文将探讨英美文学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撰写一篇出色的毕业论文。
首先,英美文学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是对我们所学知识的检验,更是对我们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考验。
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我们感兴趣的主题,并展示我们对该主题的理解和见解。
这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学术能力,还能为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撰写一篇出色的毕业论文时,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
这个主题应该是我们感兴趣的,并且在学术界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探讨英美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或者分析某位著名作家的作品风格。
无论选择哪个主题,我们都需要对该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学术观点。
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综述。
通过阅读相关的学术著作和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该主题的研究现状和不同的观点。
这有助于我们对该主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为我们的论文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进行文献综述时,我们应该注意引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抄袭和误导读者。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清晰地表达我们的观点和论证。
我们应该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多的术语和复杂的句子结构。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论文的逻辑结构和段落的连贯性。
每个段落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句,并围绕这个主题句展开论述。
这样可以使我们的论文更易读,也更能够让读者理解我们的观点和论证。
除了清晰地表达观点和论证,我们还应该提供充分的证据和例证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这可以通过引用相关的文献和作品来实现。
我们应该选择那些与我们的观点和论证相关的文献和作品,并进行准确的引用。
在引用时,我们应该遵循相关的引用规范,如MLA或APA格式。
这样可以保证我们的论文的学术性和可信度。
最后,我们需要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润色。
在完成初稿后,我们应该仔细检查论文中的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 英国文学论文2000字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英国文学论文2000字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
关于英国文学的毕业论文是怎样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英国文学毕业论文,仅供参考。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1】浅析英美文学课边缘化成因及其对策摘要:英美文学课是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英美文学课出现了诸多问题,并陷入了窘境。
本文拟从文学课边缘化的成因入手,全面剖析教师、学生及课本等几方面原因,并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英美文学;边缘化;原因;对策阅读文学作品不但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更可以启迪精神、净化灵魂。
对于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文学作为一种资源和财富,最起码的文学修养是有必要的。
尽管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然而,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英美文学课却陷入了一些困境,文学课已出现逐渐地被边缘化趋向,已经引起了很多教育人士的担忧。
本文试从自身教学经历来探讨文学课边缘化的成因及解决方法。
一、英美文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造成英美文学课边缘化的原因可以从教育体制、教师、学生和教材等方面来探究。
1.教育结构失衡尽管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将英美文学课划为专业知识课,并规定在英语专业三四年级开设英美文学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学课已被边缘化。
“从主干课、必修课沦落到选修课、讲座课;从二十人的小班、讨论式上课改为两三百人的、讲座式的大课堂;从两个学年的课程‘浓缩’到一个学期。
对该课程的要求也随之放宽”。
[3]在教学实践环节,文学课已从主干课变成服务型课程,居于次要的位置。
英美文学的论文

英美文学的论文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范本英美文学教学体裁,来源于各个国家的文学作品。
英美文学的发展来源于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历史时期,除了早期的英美文学没有以文字的方式流传下来以外,到中古时期,英美文学就已经以诗歌和散文为代表开始了重要的发展时期。
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范本篇1浅析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思想渗透引言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将对学生语言技能的提升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
学生通过学习英美文学,能够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
学校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目的也在于对学生人格方面的塑造。
英美文学教学的实质会受到英美文学作品自身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对人文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对学生人文精神方面进行熏陶,还有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提升。
现如今,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语言的学习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高校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利用英美文学教学不仅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格,还有助于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现如今,英美文学课程已经开设了一段时期,学生通过学习这课程已经有了相关的了解,并在自身语言与人格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
但是,从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来看,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笔者认为,英美文学教学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英美文学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
从当前高校开设英美文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该课程的设置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众所周知,英美文学教学在对学生基本技能提升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英美文学教学将对学生这两方面产生直接性的影响。
现如今,教学课程的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着。
从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来看,由于受到课程改革的影响,英美文学教学的课程设置普遍都呈现出倾向于英语教学的现状。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忽视人文教学方面的内容,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方面上。
从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就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全面的发展。
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

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英美文学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长期以来创造性地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篇1从英美经典电影分析英美文学女性形象[摘要]很多英美经典电影,都是以英美文学为蓝本进行改编的。
将文字转换为银幕上的画面,这样的变化,更有利于观众对原作中角色的定位。
女性角色,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学话题制造的永恒话题。
在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背景的变化,也变换着不同的色彩。
本文以一些经典的英美电影,对比那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包括对爱情的执著、自我价值的追求、悲剧色彩和独立自主的方面。
[关键词]英美电影;英美文学;女性形象一、引言女性角色,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学话题制造的永恒话题。
在诸多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背景的变化,也变换着不同的色彩。
从莎士比亚时期开始,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英国、法国、美国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为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开始展现出不一样的活跃程度,特别是随着电影产业的兴起,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更加有利于对原作中女性形象的深刻展示。
在这一点上,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英美电影,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诠释了电影视角下的女性角色新特点,其中对于女性主义的形象表现极为突出。
二、女性对于爱情的执著爱情,是英美文学作品中一直延续的格调。
无论是辉煌的史诗巨制,还是社会小人物的刻画写实,其中都有着爱情的主题。
在爱情面前,电影,或者说原作中的这些女性角色们,敢于为了爱情反抗传统,反抗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世俗。
改编自美国作家罗伯特的小说《廊桥遗梦》的电影中,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之间的爱情,突破了家庭与婚姻的禁制,两人的爱情在当时是一种被唾弃的行为,是对婚姻的背叛,对伦理道德的挑战。
在电影中,弗朗西斯卡在意大利长大,嫁人后随丈夫来到了美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历史再现1[摘要] 作为美国的少数族裔,华裔美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无史”或历史被扭曲的窘境,他们在美国艰苦奋斗,勉力生存的族裔经验,往往消弭在美国WASP主流的宏大历史话语之中。
以赵健秀、徐忠雄、汤亭亭、谭恩美等为首的华裔美国作家在其文学创作中勾沉、展现华裔美国人在美国长期被消音的历史,通过铭刻先人们在美国奋斗的轨迹,建构出华裔美国人的“另类”历史,以此颠覆、匡正和改写美国历史。
他们笔下的历史再现既是其个人、族裔身份确认的必须,更是少数族裔“逆写帝国”、反抗美国“内部殖民”的一种政治策略。
[关键词] 华裔美国文学;历史;再现再现历史一直是华裔美国文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
检视华裔美国文学发展史不难发现,无论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作家,还是从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去的新移民华人作家,无不执著于对历史的书写。
从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的《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 1976)、《中国佬》(China Men, 1980)、谭恩美(Amy Tan)的《喜福会》(Joy Luck Club, 1989)、《灶神之妻》(The Ki tchen God’s Wife, 1991),《接骨师之女》(The Bone Setter’s Daughter, 2005)等作品所侧重的华裔个人和家族历史记忆,徐宗雄(Shawn Wong)的《家乡》(The Home Base, 1979)、赵建秀(Frank Chin)的《唐老鸭》(Donald Duk, 1991)对华裔美国人族裔历史的钩沉和追寻,体现了不同代际、不同性别的华裔美国作家群对于找回过去、再现历史的的高度关注。
而对历史的再现并不仅仅是华裔美国作家的创作特色,在美国生活的其他少数族裔,诸如土著美国人、非洲裔美国人,拉丁裔美国人、以及华裔以外的其他亚裔美国人,也对个人、族裔及国家历史的书写孜孜以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
她不仅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努力建构其族裔的历史,而且在各种访谈中强调记忆过去、再现历史对于少数族裔的重要性:在《记忆场域》一文中,她说:“我必须相信我自己的记忆,我也必须相信他者的记忆。
因此记忆在我的写作中分量很重。
”2,由此强调回忆与再现在少数族裔文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本文以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叙事文本为研究对象,在后殖民理论视角中剖析华裔美国作家如何通过记忆、想象、梦境、灵视等方式再现华裔家族、族裔及民族、国家历史,探讨其再现的原因和意义,以揭示再现历史与华裔美国人的身份追寻、族裔政治及生存策略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从其源头开始,大多数的华裔美国文学文本都具有自传或者半自传的性质:第一个用英文写作的华人李恩富(Yan Phou Lee, 1861-1938)于1887年出版的《我在中国的孩童时代》(When I Was a Boy in China, 1887)就是一本自传,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自己孩童时代在中国的生活。
22年后,李恩富的老师容闳(Yung Wi ng)出版了《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 1909)。
虽然这两本书被国内外华裔美国文学研究者认为是用自传体方式描写异国情调,迎合美国人看中国的心理、崇尚白人优越论的开端,但华裔美国人以英文自传书写自我身份及种族文化的传统却由此开始:如第一位土生华裔美国男作家刘裔昌(Pardee Lowe)的《父亲与光荣的后代》(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 1943)、第一位在美国甚至世界引起轰动的土生华裔美国女作家黄玉雪(Jade Snow Wong)的《华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1945)都是典型的自传体小说:《父亲与光荣的后代》写的是华人移民父子两代人的争执与冲突,其“父与子”原型就是刘裔昌父子;《华女阿五》描述了旧金山唐人街一个华人家庭排行老五的女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唐人街上了大学,并在工作中获得了白人及政府的认可,成了“模范少数民族”代表的故事,而主人公的原型正是黄玉雪本人。
迄今被公认成就最大的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 1976),其副标题为“在群鬼中长大的少女时代的回忆录”(Memoirs of a Girlfood Among Ghosts),是以“非小说”出版的“半自传”,并且获得了当年的“非小说”类文学大奖。
与汤亭亭齐名且更多产的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Joy-luck Club, 1989)也是以华人母亲们的坎坷人生和女儿自己在美国成长、生活的个体经验为蓝本创作而成的带有家族传记性质的小说。
直到“新生代”华裔美国作家伍慧明(Fae Myenne Ng)、吴梅(Mei Ng)、张岚(Lan Samantha Chang),其文学创作依然以作家的家族史及华裔美国人在中国旧时的生活或移民美国的历史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
对于“我是谁”的追问和探索是人生而具有的本能决定的,是人建立其自我身份的必经之路,正如加拿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在《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Sources of the Self:the Making of Modern Idenity,1992)一书中所论述的:“为了保持自我感,我们必须拥有我们来自何处,又去往哪里的观念”。
3而当下“自我”的建立通常基于经历过的“过去”之上,所以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个人关于自身的形象由其记忆的沉淀所构成,在这个记忆中,既有与之相关的他人行为,也包含着他本人过去的想象,”[1].67他进而论述道:对于个人而言“他的家庭的历史,居住地区的历史,他所在的城市的历史,他所属宗教团体的历史,他的各族集团的历史,他的民族历史,他的国家历史,以及已将他同化更大文化的历史,都提供了他对自己过去的了解”。
[1]68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华裔美国作家对于自我的过去及家族历史的关切:汤亭亭的《女勇士》集梦幻、想象、中国经典、神话和传说于一体,开启了华裔美国女性通过追寻母性谱系构建华裔美国女性自我的传统。
该书每一章都聚焦于一个女系先辈:“无名女人”讲述了旧中国与人通奸的姑姑带着刚生下的婴儿跳井自尽的故事;“白虎山学3转引自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年版,第60页。
关于自我身份的论述参见朱立立《身份认同与华文文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4-135页。
道”讲的是“女勇士”花木兰替父从军,杀敌报仇的故事;“乡村医生”讲述了母亲勇兰在中国和美国的奋斗生涯;“西宫门外”讲的是叙述者的姨妈美国寻夫遭羞辱,最后终于疯癫至死;“羌笛野曲”讲述蔡文姬滞留异邦,生儿育女,以《胡笳十八拍》促进了异族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这些女性中,“无名女人”姑姑、母亲勇兰、姨妈月兰与叙述者有着血缘关系,可以称着“血缘之母”;而花木兰、蔡文姬却是中国历史和传说中的“巾帼英雄”,她们可以说是汤亭亭心目中大写的母亲形象,是华裔美国女性引以自豪的“精神之母”。
通过再现这些“母亲”或辉煌或悲凉的“历史”,故事中的华裔小女孩获得了无尽的精神力量,终于走上了“母亲们”的抗争之路,效法“诗性的语言战士”(the poetic word warrior)蔡文姬和善于“讲古”(Talking Story)的母亲勇兰,通过写作再现华裔母性谱系的历史,发出了自我的声音:……一晚又一晚,母亲总要讲到我们睡着为止。
我搞不清故事在何处结束,梦从何时开始。
母亲的声音变成了我梦中女英雄的声音…………最后,我感到在听母亲讲故事的时候,自己也有了非凡的力量。
……母亲也许不知道这首歌对于我的意义:她说我长大了也会成为别人的主妇和佣人,但她把女中豪杰花木兰的歌交给了我。
我长大了一定要当女中豪杰。
[2]19-20………这是一个母亲给我讲的故事,不是我小的时候,而是不久前,当我告诉她我也讲古的时候她讲给我听的。
故事由她起头,由我结尾。
[2]206在此,我们看到了“母亲”的过去对于建构“女儿”的现在的重要性。
正是通过反思和再现母系先辈们各具特色的人生经历,“女儿”由“一直迫使自己成为美国女性”[2](189)的沉默而迷惘的小姑娘变成了打破沉默,通过讲古和写作追求性别、族裔和文化主体性的华裔美国新女性。
与汤亭亭一样,谭恩美也是一个“女儿作家”(daughter-writer),总是围绕着母亲们的故事建构自己的文学想象:其《喜福会》专注于四对华裔母女,每对母女轮番出场,讲述自己在中国、美国的人生故事。
该书在扉页的醒目位置写道“给我的母亲以及她的母亲记忆”,4表明了作者对于母亲及母系先辈们的记忆和缅怀之情。
尽管故事中的母女之间不无隔膜和冲突,但母与女的天然情感纽带终于使他们跨越一切的鸿沟和障碍,达到了彼此的理解和认同。
母亲们认为:“我必须把我过去经历的一切告诉她,这是我能渗透她的皮肤,挽救她于危难的唯一办法。
”[3]241而女儿们在经历了中美文化夹缝中的种种尴尬之后,在经历了为人妻、为人母的沧桑人生之后,纷纷转头回望自己的母亲,从祖母和母亲的历史中看到了自我的镜像,从而幡然醒悟,从婚姻或生活的困境中走了出来,获得相对圆满的结局。
谭恩美随后出版的《灶神之妻》、《灵感女孩》、《接骨师之女》等作品都沿袭了这种女儿受到母亲、姊妹过去经历的影响和启发,从而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现在的主题框架,不同的只是所涉及的母女或姊妹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社会阶层不同,因而其所再现的社会历史和4A my, Tan, The Joy-luck Club.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89. 该两段引文翻译自小说英文版的题记。
家族史也各不相同。
对华裔美国作家而言,其作品中的历史再现并不仅仅在于在一般意义上探求“我是谁”这样具有普适性的人生命题。
其个人或家族的历史往往融入了更加宏大的社会历史语境,在台湾著名华裔美国文学学者单德兴先生看来,正是这种“历史根基”(historical embededness),强化了作家笔下的家族故事,把家族传奇(Family saga)“提升至史诗的层面——华人海外飘零的史诗(epic of the Chinese Diaspora)”。
[4]90而作为生活在两种历史文化夹缝中的少数族裔,华裔美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无史”或其历史被涂抹、扭曲的窘境,他们在美国艰苦奋斗,勉力生存的族裔经验,往往消弭在美国W ASP主流的宏大历史话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