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专业,英美文学毕业论文
浅谈英美文学论文

浅谈英美文学论文英美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虽然是文学,其实也是反映当时时期的是思想文化和社会现实,体现的是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也反映的是西方文化和思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一:大学英语教学学生英美文学素养培养摘要:大学英语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学素养是教学目标之一。
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于中学时期的英语授课,应在基础语法、词汇等内容之上进行文学素养层面的渗入。
本文简要阐述了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并就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培养方法展开探讨。
关键词:英美文学;大学英语教学;素养新时期背景下,社会的人才需求体现出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培养,加强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英美文学素养是立足于英美文学阅读基础上的能力提升,包括有文化素养、语言能力、心理素养等内容,因此文学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本文将对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并探讨详细的教学策略。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在工作和社交中流畅地用英语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且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增强自学能力,从而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
要达到上述目标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因为技能简单的相加不等于综合运用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综合运用能力应当接近于包含听说读写在内的文化素养。
(一)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语言与文化是一体的,任何一方都无法独立存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学学习是一种快速掌握文化知识的学习方法。
大量阅读西方的文学作品,了解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评判视角等多方面的意识形态,能够包容、理解、尊重不同文化的学生,才是能够走向国际的人才。
(二)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语言的学习十分重视积累,只有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正确的、灵活的进行语言输出。
中西方文学论文2500字_中西方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西方文学论文2500字_中西方文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中西方文学论文2500字(一):中西方文学人物塑造中的侧面描写论文摘要:海伦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绝世美女,她的美在《伊利亚特》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得到了高度的阐释;无独有偶,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世说新语》中对于魏晋名士的形象塑造同样应用了侧面描写这一手法。
本文将二者进行对照,剖析侧面描写在中西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时所起到的作用,探索中西方文学作品与文化之美。
关键词:海伦形象;晋人之美;侧面描写一、《伊利亚特》中的海伦之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讲述了希腊人与特洛亚人十年战争的始末,引起这场战争的是“世上最美的女人”——海伦。
那么海伦究竟有多美?希腊抒情诗人安拉克耐翁诗中的海伦,“在她的香腮上一个酒窝,绕着她的玉颈一切的爱娇浮荡着(1)。
”只有“一个酒窝”的外貌描写,却将那种娇憨可爱的神态写的活灵活现。
这说明古希腊的诗人已经有意识的避开直接的外貌描写,而用侧面的情态刻画来表现海伦的美丽。
将这一点发挥到极致的是荷马的《伊利亚特》。
莱辛说:“荷马……他故意避免这一切片段地描绘身体美,以至于我们在翻阅时很不容易地有一次获悉海伦具有雪白的臂膀和金色的头发(2)。
”而荷马对于海伦之美的表述,则是通过他人之口。
那些原本打算要将海伦交还给希腊的长老们见到她时竟然说:“怪不得特洛亚人和坚胫甲开人为了这个女人这么久忍受着苦难呢,看来她活像一个青春常驻的女神(3)。
”甚至愿意为了她的美而进行一场战争。
而那些曾经求娶海伦的英雄,也愿意立下誓言与她的丈夫结盟,终有一天为她而战。
海伦究竟有多美?仅凭“雪白的臂膀”和“金色的头发”也只能有一个模糊的记忆点,但是我们可以在诗中读到长老们因为海伦的美而失去冷静,英雄为被海伦的美所倾倒的狂热,我们在感受这些情绪同时也其所感染,海伦集合了我们个人所认知的所有美的部分,在读者的想象中有了永不褪色的美丽。
这就是侧面描写的魅力,它是在读者的认知中再造的艺术手法,它具有延时性,它契合了读者的个人审美倾向而又不损害整体的人物塑造,因而更加彰显出人物形象的光辉,也使文学作品更加精彩。
英美文学论文

英美文学论文英美文学类课程是传统英语本科的主干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人文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一:英美文学中文学批评的多元化探讨一、文学批评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意义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相应的文学教育理论课程,而在关于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文学批评与文学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学批评可以从其独特的视角关注和解读英美文学作品,得到与众不同的观点,从而充分了解了整部英美文学作品的历史意义和内涵。
文学批评也为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一把打开其大门的钥匙,让学生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想关注英美文学,更好地促进了英美文学的发展。
以文学批评基本理论为依据,应用到英美文学教学中,将有助于在学习作品过程中,避免传统的、印象式的解读,使学生通过对原著的充分解读,仔细品味原著中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以及写作的手法,培养学生踏实阅读的学风,还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二、英美文学中文学批评的多方位表现形式1.英美文学中新批评理论。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出现以兰色姆(J.C.Ransom,1888-1974)、威姆塞特(W.K.Wimsatt,1907-1975)等为代表,形成了英美文学中的“新批评”理论。
他们认为一切从作者的原始写作动机与作者的阅读感受为出发点所进行的文学批评都是“错误的谬论”,脱离了文学批评的初衷,将文学批评的对象进行了根本的转移,即转移到了文学作品对阅读者心理影响方面上,脱离了被批评对象的本身,从而沦为了单一的印象论。
英美文学中的新批评理论认为单纯依靠阅读者的感觉,会使阅读者产生相对的“阅读错觉”——即带入阅读者已有的自我认知来干扰对作品进行正确的、客观的文学批评。
新批评理论强调的是以尊重和细读原著为基础,对原著进行客观、公正的、不带有固有主观意识的文学批评,形成踏实阅读的风气。
毕业英美文学范文.doc

毕业英美学毕业英美学篇1浅谈英美学与英关系摘要,英美学作品和英作品之间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体现在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质和一些差异性之上,最重要的是这两种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互相补充和互相促进的基础上,对整个英美化体系都具有着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英美学;英;联系一、英美学与英1.英美学与英二者共性所在。
首先,和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都是通过作品内部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精彩的情节,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思想主旨的.只不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字的叙述和书写完成整个工作;而则是通过道具设置、演员以及其他一些专业技术完成整个艺术塑造工作的。
二者之间大同小异,虽然在艺术表现的方式和手法上略有不同,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都是为了满足创作者或者整个的一种表达,都是为了安抚整个的一种公众性情绪。
其次,二者之间的基本构成元素大体上相同,其中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述以及整体的内容和结构等。
再次,二者之间都是通过叙述这一艺术再现手段表达的,在表达原理和细节上存在许许多多的相同之处。
例如,二者在表达过程中叙述者的选择上,都可以是创作者将自己直接作为整个故事情节的外部叙述者;也可以是在作品内部设置一个内部叙述者另外,还可以是内外部叙述同时进行,创作者自己解放了艺术自我,游离在整个作品框架的内外。
再者,二者之间在创作过程中均存在假设性以及虚构性.虚构和假设这两个艺术创作常用的手段基本完成了以及学作品中所有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设置。
无论是作品还是学作品,其内在的艺术形象都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再现和复制,正所谓艺术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利用虚构和假设两种手段创造或者再现现实生活以及创造所有高于现实生活的形象都是必不可少的.最后,二者都是生活、、时间的艺术.生活、、时间是构成两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下艺术作品最主要的流基础,同时也是决定创作者选择学还是哪种表现方式的主要原因。
2.英美学与英的差异性。
英美文学的论文5000字左右

英美文学的论文5000字左右(2)推荐文章英国文学方面的论文范文热度:英美文学方面论文范文热度:英美文学毕业论文优秀范文热度: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发展和差异热度:英国文学方面的论文热度:英美文学的论文5000字左右篇2试论骑士精神在英美文学中的衍变摘要:欧洲中世纪以来出现的骑士制度,其本质是骑士阶层以土地分封制度为基础,以____思想为根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制度。
而由其衍生出来的骑士精神则象征着封建贵族制度统治下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希冀和理想的道德准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骑士制度消失殆尽,但是骑士精神却依赖着文学作品沿袭至今。
由于古老的骑士精神有悖于现实生活中一切以利益为基础的现实,于是,被赋予新使命的骑士精神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也开始发生转变。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简要分析了骑士文学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骑士精神在英美文学中的衍变。
关键词:骑士精神英美文学衍变日耳曼人在中世纪时期创造了骑士制度,其本质是骑士阶层以土地分封制度为基础,以____思想为根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制度。
初级阶段的骑士制度是一种军事制度,骑士是社会公认的最忠诚、最骁勇善战的军人,具有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诚实、精神、公正八大基本美德。
在骑士制度兴盛的中古世纪,曾出现了许多以骑士精神为主题的史诗和骑士文学。
它们不仅是对中世纪骑士精神世界的客观描述,也是欧洲封建时代行为规范的体现。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封建制度的瓦解,骑士制度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以骑士精神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也寥寥无几。
但是,骑士精神因受到社会、世俗、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而体现在英美文学中的变化还是值得探究的。
纵观骑士精神在文学作品中的衍变,就是人类对于骑士精神态度的衍变。
一、骑士文学的起源从出身来看,最早的骑士来自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因为家庭生活较为优越,而且在成为骑士之前要经过严厉的训练,所以可以认为骑士阶层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在战乱时期,骑士们追随领主四处征战,他们的殊死拼搏为自己赢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骑士阶层阶层日益壮大。
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

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英美文学作为大学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有关大学英美文学方面毕业论文篇1浅析英美海洋文学中的浪漫情怀一、英美海洋文学的形成概述海洋文学是英美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无数劳动者、探索者、文学者共同研究后积累而成的新文学形式。
早期英美两国为了满足殖民扩张的需要在世界各地大范围探索地理,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之后才发现了海洋,后人延续了前人的海洋探索道路,逐渐深刻地认识并开辟了海洋文化。
可以说,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学的基石,海洋文学是海洋文化的必然趋势,两者是相互共存的。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学海洋是茫茫无际的水源,海洋是生物生命的开始,海洋是辽阔天空的蓝色,这些都使人类的大脑思维中对海洋产生了敬畏之心。
在推动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时期,海洋文化一直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
人类对于海洋文化的最早认知是将其定义为人类认知、开发、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协调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人类通过挖掘利用海洋资源获得了生命,维持了正常的生活条件,对海洋也开始产生依赖之心。
由于人类大脑机能的提高,对于海洋的界定不再仅仅是自然的景物,而是人类文化的最早起源,是后期文化崛起的根本推动力。
因此,海洋文化具有开放、流动、浪漫、幻想的特征,极其崇尚奋斗、开拓和机遇,犹如海洋波涛汹涌般气势磅礴,这些都是导致海洋文学形成的主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正式将海洋文化确立为一门学科,其内涵和外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海洋为施展的平台,从而尽情展现人类精神活动和物质生产的所有作品均可以称为海洋文学作品;其二,以海洋为陪衬背景或叙述对象,进而反映海洋与人类自身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作品:其三,具有鲜明海洋意识和特色,能够展示海洋精神的文学作品。
(二)英国海洋文学的形成在英国的文化发展史上,文学创作者们借助于岛国的地理环境拟定文学思路,从而成为了文学家的想象基础,对于推动海洋文化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doc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英国文学课程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开设的必修课,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至关重要。
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英美文学论文范文,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希望对你有用!英美文学论文范文浅论人文精神与英国文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已成为一个广为接受的概念。
然而,人们对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塑造人文精神却持有不同观点。
英美文学等文学课程是使英语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课程,所以应给予足够重视并使之成为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人文精神英国文学素质教从莎士比亚说起英国文学从发生、发展到今天已有千余年的时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世界文学尤其是世界英语文学产生了持久、深刻的影响。
这期间先后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作家数百上千,创作的作品更是卷帙浩繁。
就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而言,学习英国文学最躲不开的作家就是威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是一个世界级文化名人,对英国文学以及世界文学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是一位人文主义作家,阅读和理解莎士比亚的关键是把握和领会其作品里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精神。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所形成的思想体系,也可以说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精髓。
它强调人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宣扬个性解放,主张人们应重视“现世”而不是“来生”,是对禁锢欧洲思想达千年之久的宗教神学体系和僵化的封建制度的有力反拨。
莎士比亚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交替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他赞扬人的美德,歌颂爱情、友谊和忠诚,鞭挞昏聩的君主和奸邪的小人。
在莎士比亚身后的近四个世纪以来,他的声誉日隆,世界各国学者研究其作品和生平事迹的专著和论文可谓汗牛充栋。
有学者曾说,如果没有莎士比亚,整个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会呈现出一番不同的面貌。
17~20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人物17世纪英国文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是约翰·弥尔顿。
弥尔顿早期积极投身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其犀利的笔锋和雄辩的才能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英美文学参考论文免费范文

英美文学参考论文免费范文浅析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价值摘要: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文化,文化程度的深浅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历史悠久。
但也因为每个国家创造出的不同文化,形成了现在这个多变的世界,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国际间交流的方式、表达的语言以及生活方式等都有了质的改变。
就现如今的英美两国来说,它们是不同的国度,拥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说着不同的语言,这些都是因为历史发展轨道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同时期经历的改革与运动都可以改变这个国家前行的道路。
关键词:英美文化;文学评论;文化差异所谓的英美文学评论,就是指通过有关的文学理论和历史背景对文学名著进行研究,研究它的写作背景、人物介绍、语言表达水平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等。
文学的内容主要是以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为背景进行的文学创作,也是这个国家这段时期最有效的证明。
但由于每个国家文化形成的不同,导致不同国家对文学的评价也就各不相同。
本文主要分析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和有关问题。
一、英美文学特点分析及其发展历史英国文化在英国的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从开始的时期到文艺复兴,在经历过历史改革后发展到了现如今的现代化主义。
[1]在这其中最重要的转折就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文化由最初的写实渐渐地变成了充满憧憬的现代化风格,并带有英国的历史特点。
所以,英国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都是根据英国的历史发展轨迹来进行描写与刻画的。
美国文化一共出现过三次改革:第一次是在19世纪前期出现的民族文化;第二次是美国经由第一次世纪大战和第二次世纪大战后为国际带来的影响;第三次是美国文化的文字发生了结构上的改变,女权思想的建立与新历史主义的发展。
并且在开发美国这片富饶土地的过程中,国民在理念上逐渐形成了一种“有效、有用,并且有利就是真理”的相关思想。
这些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也是美国发展历史最有力的证明。
英国文学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在每段时期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国文学出现了多样化的改变,美国文学就是建立在英国文学的基础之上的,但外来文学对它产生了影响发生了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田园交响乐》的叙述结构 法国评论家塔迪埃在评论普鲁斯特的小说时指出:“小说既是空间结构也是时间结构。说它是空间结构,是因为在它并排展开的书页中出现了在我们的目光下静止不动的形式、组织和体系;说它是时间结构,是因为不存在瞬间阅读,因为一生的经历总是在时间中展开的。”(1) 当然,文学作品的结构相对于自然科学中的结构而言有其特色。文学作品既不是一堆杂乱的唠叨,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信息罗列,它依赖于叙述人即作者的技巧和才能,并经过作者精心的安排和艺术的加工。“叙事作品与其他叙事作品共同具有一个可资分析的结构,不管陈述这种结构需要多大的耐心。因为复杂的胡乱堆砌和最简单的组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如果不依据一套潜在的单位和规则,谁也不能组织成(生产出)一部叙事作品。”(2) 那末这个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试图参照当代若干有关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理论,对法国作家纪德的《田园交响乐》作一些分析,以证明这种结构的存在及其文学价值。
一 任何完美的艺术作品,都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存在着一种多维的、多方位的、非线性的布局。在这些作品中,可以说“没有一个笔触是孤立的,每一部分都能从其他部分获得存在的理由,并把自己的存在强加给它们。”(3) 而用符号学的术语来说,这种布局就是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叙述层次。罗朗·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一文中将叙事作品分为功能层、行动层和叙述层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各自的结构和意义。如功能层可分为功能和标志两个单位,而功能又可再分为核心和催化两个更小的单位,标志也可再分为标志和信息两个更小的单位,正是这些小单位和由它们组合起来的大单位构成了叙事作品的整体。行动层实际上就是人物层。世界上没有一部叙事作品是没有“人物”的,或没有“行动主体”的。如普洛普把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压缩成简单的类型:授以法宝者、助手、坏人等。(4) 根据人物的行动可以对它们进行描述和划分,把为数众多的人物纳入若干个行动范围,每个人物在自己的行动范围中就是主人公。不过,行动主体通常并不限于一个。叙事作品类似于某些比赛结构,有时会有两个平等的对手“争夺裁判发出的球”。在作品中,人物也是叙述单位,并且通过人称来表达,我们可以总结一套人称的语法,不过语法范畴只能按话语的主体而不能按实际的主体来划定。叙述层就是交际层。叙事作品内部存在一个交际模式,有个叙事作品的授与者,还有个接收者,即叙述者和读者(或听众)。“我”通常是叙述者的符号,但从严格意义上说,叙述同语言一样,只有两个符号体系:人称体系和非人称体系,如“我”和“他”等。同时,叙述作品也有语境问题。一般说来,叙述不能从使用它的外界取得意义,如同语言学研究到句子为止一样,叙事作品的分析到话语为止。然而,叙述层有一种模棱两可的作用,它通过一些语境编码与外界相连,与其他一些体系(社会的、经济的、思想意识的体系)相连。当然,叙事作品的语境一般被作者有意无意地掩盖起来,作者虚构了一个合情合理的情景,使读者不易察觉语境的存在。 文学作品中这种布局和层次形成了某种结构,即帮助叙述者讲叙故事的叙述结构。菲力浦·阿蒙在分析莫泊桑中篇小说《奥尔拉》的描写结构时发现,文学作品中存在着某些要素,存在着某些类同的单位,可以根据它们的功能和连贯方式进行分门归类。如在文学话语中,通过相同成分的重复可以构成一种A-A' 结构:A代表第一个相同成分,A' 代表第二个相同成分,二者构成话语中的切分界标。在两者之间和两边放置X、Y和Z三个切分成分(Segment),构成类似于立论――驳论――综论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可以从最大的切分成分开始,直到最小的不能再分的切分成分为止,以便确定各切分成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地位,并且与语言的各层次(语言的、词汇的、句法的、语义的)相结合。(5) 这么一来,语言学中的大部分关键性概念似乎都适用于文学话语的分析,如描述层次、可变项、功能、互补式分布、转换、系统、纵组合项(paradigme)、横组合项(syntagme)等。我们可以建立一门结构语义学来分析文学话语,因为文学话语是一个预先划定的和谐的体系,其中的各个成分,表面上虽然千差万别,但实际上都是相互关联着的。每个成分将由它与该话语总集的关系来确定,而不取决于话语外的参照对象(真实的、传记的、历史的、心理的等),即巴特所说的叙事作品的“语境”。文学话语的每个成分在逻辑上和语义上都具有功能性,没有一个成分游离于话语之外。 诚然,文学话语是一个不断复述的整体,它在不同的层次上复述同样的成分,复现等值的两个内容或两个形象。这种二重组合引导人们像分析其他任何话语一样去分析文学话语(语义、语境、文体、结构等)。我们可以像分析语言那样,从非复述成分中筛选出复述成分,仅仅抓住那些具有同质的成分(重复、等值)和具有差异的成分(分离、相反概念或自相矛盾)。文学话语的意义并不是词汇或句子在线性排列上的意义累加,而来自于互相关联的意义在表达层次上总体合成的效果。话语有自己的赋义方式,隶属另一种语义学,它与语符的赋义方式迥然不同。这就意味着需要建立若干个话语模式:表层模式和深层模式,顺时模式和非顺时模式,结构模式和统计模式等。文学话语擅长于在话语集的连续性和合成性上做文章(语段、章节、段落、插曲)。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找出大量的话语集,即在语义上或功能上都等值的话语集。把不同长度、不同形式的句段看作等值的话语集,这与话语特有的运作方式是相符合的,如各种不同的替代手段便是话语从语义上进行类同化的要素。“我们也可以设想,文学话语也像语句本身一样运作,它使用大量的套语、成语、复合词和习惯成自然的横组合项,词序相对固定,韵律比较明显,从而组合成庞大的话语空间。”(6) 托多罗夫在《文学叙事作品分类学》一文中也对文学作品的话语功能及其叙述逻辑作了探讨。他认为,“从总体上讲,文学作品有两个方面:它是一个故事,同时又是一个话语。说它是故事,因为它回述了某种现实,某些业已过去的事件,一些过去的、但与现实生活混为一体的人物„„。但作品同时也是一个话语:有一个叙述者在叙述故事,在他的面前还有一位听众(读者)在倾听。从这个角度来说,重要的倒不是所要报道的事件,而是叙述者向我们讲述故事的方法。”(7) 作为故事,叙事作品有两个层次:动作逻辑层次和人物关系层次。叙述通常通过重复、渐进、类推法等手段建立一种动作逻辑关系,使作品的各个叙述段能相互呼应,相互粘连。例如,作品中存在一种三元叙述模式,即整部叙事作品由许多小叙事作品相互链接和镶嵌而成,而每个小叙事作品又由三个(有时为两个)要素组成。所有作品都由这种小叙事作品组成,其结构相对稳固,功能相当于生活中的小情景,如“欺骗”、“约定”、“保护”等。人物意义则完全取决于他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即三种最基本的关系,这就是欲望、交际和参与。欲望在所有人物身上几乎都能看到,其最常见的形式是“爱情”;交流则造就一种“守密”关系;参与则导致“帮助”关系。在这三个基本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立规则和被动规则衍生出十二个不同的关系。如爱情的对立面是仇恨,守密的对立面是泄密,帮助的对立面是阻挠。再如欲望有主动去爱别人和被别人爱,恨别人也被别人所恨;交流中守密可以是向朋友透露消息也可以是朋友的知情者,泄密可以是泄漏别人的秘密也可以是自己的秘密被人知晓;参与中帮助可以是帮助别人也可以是得到别人的帮助,阻挠行动可以是阻挠别人或受到别人的阻挠等。这样,“我们就获得了叙述作品中十二种不同的关系,我们借助三个基本谓语(关系)和两条衍生规则对它们进行了描述。必须指出,这两条规则的功能并不完全相同,对立规则用于引出无法用别的方法表达的句子;被动规则用于显示业已存在的两个句子之间的亲属关系。”(8) 作为话语,叙事作品是叙述者向读者发送的话语和言语,而发送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托多罗夫总结出三组话语程序:叙事作品的时间(即故事时间与话语时间的关系)、叙事作品的视角(即叙述者感知故事的方法)和叙事作品的方式(叙述者讲述故事的方式)。在叙事作品中表现时间一直是个难题,因为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是不相同的。话语的时间是线性的,故事的时间是多维的(即数个故事同时发生),而话语又必须将多个故事一个接着一个地叙述出来。要这样做,就必须打破故事的“自然”时序,重排时间。在数个故事同时发生时,叙述必须采用连接或镶嵌的方法。连接就是将数个故事并列起来,讲完一个再讲另一个。如三位兄弟外出寻宝,每个人的旅行便是一个故事,可以并列叙述;镶嵌就是大故事里套小故事,如《一千零一夜》里有许多这样的镶嵌叙述。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组合法很像语法中两种基本句法关系:并列从句和从属从句。叙事作品的视角则反映了叙述者与人物在作品中的地位问题。传统小说中有一个无所不能、无所不晓的叙述者,他可以看到密封屋子里所发生的事情,知道人物脑子里所想的东西。因此,人物处于从属地位。而在现代小说特别是卡夫卡的小说中,叙述者与人物的能力对等,前者不比后者知道得更多。第三种情况是叙述者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要少,他只能描述人物所看到的或听到的,而没有自己的意识。叙事作品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再现与叙述。它们相当于从前的编年史和正剧之间的关系,编年史的作者仅仅报道事件,人物不用说话,是纯粹的叙述;而正剧中的故事是在观众眼前展开的,叙述不用叙述者来完成,而包含在角色的话白和动作之中。再现通过人物的言语、人物的行动和客观的言语活动来实现,而叙述则通过叙述者的言语、叙述者的形象和主观的言语活动来完成。 可以看出,巴特的三个叙述层次,阿蒙的话语集语法,托多罗夫的叙述形态分类等,其目的都是试图勾画出文学作品的叙述结构,抓取作品中的某种“秩序”。那么这些思考是否合理呢?他们的方法是否行之有效呢?我们不妨以纪德的中篇小说《田园交响乐》(9) 作为应用对象,分析一下这部作品的叙述结构,检验一下这些理论的可行性和局限性,看看要建立一门文学叙事作品类型学是意想天开,还是切实可行。
二 《田园交响乐》(以下简称《田园》)是一部日记式小说,讲述了一位乡村牧师收养、教育并爱上一个失明女孩的故事。小说中的日记分一、二两册,第一册包括七篇日记,篇幅都较长,第二册有十五篇日记,但大部分篇幅较短。日记是顺着日期写的。每一篇日记都有准确的日期,长短不一,似乎被分成一段段组合着小批功能的中继组织,像连环画那样以一幅幅画面分别出现。巴特把这种中继组织称作序列(Séquence)。小说中22篇日记可能看成22个序列。从第一册第一篇日记开始,依次为相遇、收养、启蒙、情窦初开、情敌、嫉妒、倾诉等;第二册依次为分离、彷徨、希望、复原、再次示爱、失落、吻别、求助、复明、焦虑、回避、等待、意外、吐露真情、永别等。每个序列又由两个相互补充的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故事”,即小说中叙述的过去的事情;另一部分是“话语”,即小说中交待的作者写书时的情况。例如在第一篇日记中,小说以叙述者的话语开始:“大雪不停地下了三天,积雪堵塞了道路。我没能去成R镇„„。我利用大雪封路给我的空闲时间回忆一下过去的事,讲讲我是怎样照料杰尔特吕德的。”(10)第八篇日记也以叙述话语开始:“我不得不将日记搁置了一些时间。积雪终于融化了„„。昨天夜里,我重读了先前所写的一切„„,说真的,当我再次读到以前所说的话时才懂得„„。”(11)在总共22篇日记中,用叙述话语开始的日记占多数。所以,故事与话语的安排清晰可见。其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