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蚌养殖课件 螯虾的养殖-11

合集下载

螯虾的解剖PPT课件

螯虾的解剖PPT课件

腹部颜色较深,通常与环境颜 色相似,有利于隐蔽和保护。
螯虾的附肢
螯虾的附肢包括头部、胸部和腹部的附肢。 头部附肢包括一对触角和一对螯足,胸部附肢包括六对足,腹部附肢包括五对腹足。
附肢是螯虾运动、感觉和呼吸的重要器官,具有多种功能。
03
螯虾的内部结构
螯虾的消化系统
口腔和食道
螯虾的口腔内有锐利的 牙齿,用于咀嚼食物, 食物进入食道后被进一
合理投喂
控制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质恶化,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生 率。
免疫增强
通过添加免疫增强剂等手段提高螯虾的免疫力,增强其对疾病的 抵抗力。
养殖环境的管理
水温调控
根据螯虾的生长阶段和季节变化,合理调控水温,保持水温的稳 定和适宜。
溶解氧管理
保持水体中足够的溶解氧,以满足螯虾呼吸需求,同时也有利于抑 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常见疾病及病因
白斑病
01
由细菌引起,症状为螯虾体表出现白色斑点,严重时会导致螯
虾死亡。
烂鳃病
02
由细菌引起,症状为螯虾鳃部溃烂,呼吸困难。
弧菌病
03
由弧菌感染引起,症状为螯虾体色发黑,活力下降,严重时会
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及措施
保持水质清洁
定期更换水体,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可以有效预防细菌性疾 病的发生。
酸碱度调节
根Hale Waihona Puke 水质情况合理调节水体的酸碱度,创造适宜的养殖环境。
06
总结与展望
螯虾的研究现状
01
生物学特性
螯虾是水生动物,具有特殊的生理结构和行为特征。目前,对螯虾的生
物学特性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包括繁殖、生长、代谢等方面。

鳌虾怎么养

鳌虾怎么养

鳌虾怎么养一、鳌虾的饲养环境:1.虾体积小,所以吃食和排泄都少,过滤系统可选择瀑布加水妖精即可,我是瀑布的入水口改装后,加了个水妖精(会有图做示范)。

2.换水,我一般只是添水,由于缸中硝化系统已经完善,有大量水草,会分解和消耗掉缸中有害物质,所以只会每月换1/3水。

但是建缸初期,还是建议每周换水,毕竟新泥酸性大,换些水有好处。

3.虽说是迷你型鳌虾,但是也有些攻击力,所以要放些虾窝,建议放6个一组的繁殖组虾窝,以便脱壳和母虾报蛋时躲藏。

4.底床最好选择泥,酸性水质会使虾颜色艳丽,但是用中性沙也可以养,只要你不追求美感即可。

5.温度控制在20°到30°之间为好,22°-25°为最佳繁殖温度。

6.水位不要太高,20-30厘米就可。

7.饲养密度,我的450mm的缸,饲养了8只种虾,子虾估计百只,同时还有10条水针的鱼苗和60只其他米虾,水晶。

8.混养,我的缸里混养了50只左右极火和10只左右水晶,还有些苹果螺,和2只斑马螺,迷你鳌虾会捕食苹果幼螺,稍大的螺他们就啃不动了,会很好的控制住苹果螺爆缸,偶尔有成虾捕食米虾的现象,都是饿急了所致,但是以米虾的繁殖力,被捕食些也不会影响种群。

毕竟混养的观赏性高。

9.灯光,这是很重要的,一般光照5小时即可,建议4-6小时,灯源没太大要求,按你缸里的草的需求选择即可。

二、喂食:1.迷你鳌虾是杂食,食物为红虫,虾粮,和能啃动的水草(吃水草很少量,只有在食物不足,或是消化不好的情况下吃点,没破坏力,还有助于水草发枝,等于修剪了。

野外老虎吃完肉,也会吃点草,有助于消化)2.我一般喂自己制作的冻红虫,一个是经济,二是干净卫生,三是虾很爱吃,一斤活红虫二十元,够虾吃半年。

3.没必要喂食菠菜等素菜,只要你缸里放些莫斯就好。

4.虾粮是偶尔喂喂,食物多样,免得缺乏营养,也是一种偷懒的方法。

三、繁殖:1.迷你鳌虾繁殖和鳌虾三小强类似,只要公虾能制服母虾,即可交配。

鳌虾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鳌虾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鳌虾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摘要:鳌虾是一种重要的水生动物,其养殖已经成为一项具有很大潜力的产业。

本文介绍了鳌虾的养殖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鳌虾的养殖方法包括选址、养殖池建设、种苗的选购与投放、水质管理、饲料与喂养、疾病预防等。

在养殖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水质的控制、饲料配比和疾病的防控。

通过科学的养殖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鳌虾的养殖效益。

正文:鳌虾,又称淡水虾,是水生动物中一种经济价值非常高的品种。

它们在市场上备受欢迎,并且其养殖也日益风靡。

下面,将介绍鳌虾的养殖方法及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首先,在选址方面,鳌虾需要生长在适合的水域中。

选址时要确保水源充足、水质清洁,避免含有有害物质的水体。

此外,地理位置的选择也很重要,需要考虑气候条件、光照等因素。

其次,在鳌虾养殖池的建设方面,应选择合适的池塘,并进行清理和修复,确保池塘的深度、通风等敏感要素符合鳌虾生长的需求。

可以栽种一些水草,以提供鳌虾栖息和食物的场所。

第三,鳌虾的种苗选购与投放要仔细选择,选购耐寒、抗病的种苗,并在适当的时间将其投放至养殖池中,数量不宜过多,以免引起过度竞争。

水质管理是鳌虾养殖的关键。

应及时调整水质指标,维持适宜的PH值、温度、溶解氧等,避免出现酸碱度过高或过低、水温过高或过低以及缺氧的问题。

还需定期检查水质情况,确保池塘内的水质稳定。

饲料与喂养是鳌虾养殖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在饲料选择上,可以采用优质的鱼饲料,或者添加一定比例的地、南、桑等饲料,以提供丰富的营养。

喂养频率可根据鳌虾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整,但一般不宜超过3次/天,过多的投喂会引起水质的恶化。

同时,在鳌虾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保持鳌虾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及时清除死亡虾体,避免交叉感染。

必要时可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疾病防治,但应在兽药残留时间内停药,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总结起来,鳌虾的养殖方法主要包括选址、养殖池建设、种苗的选购与投放、水质管理、饲料与喂养以及疾病预防等。

河蚌怎么养殖

河蚌怎么养殖

河蚌养殖技术与方法1. 引言河蚌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水产品,其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较高的经济效益。

由于河蚌的供应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河蚌养殖技术。

本文将介绍河蚌的养殖技术和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如何高效养殖河蚌。

2. 河蚌的养殖环境要求河蚌适宜生长的水质条件主要包括水温、水质、光照、溶氧等方面。

下面是河蚌养殖的基本要求:•水温:河蚌适宜生长的水温范围是15℃至30℃,最适宜的水温是20℃左右。

•水质:河蚌对水质要求较高,水质应保持清洁,PH 值保持在 7-8 之间,氨氮和硝酸盐含量应控制在合适的范围。

•光照:河蚌需要适当的光照照射,但应避免过强的日照。

•溶氧:河蚌对溶氧要求较高,因此要保证水中的溶氧量充足。

3. 河蚌的养殖方法3.1 选购河蚌种苗在养殖河蚌之前,首先需要选购优质的河蚌种苗。

合适的河蚌种苗应该具备以下特点:•大小均匀:种苗应该具有体型较为均匀的特点,这样可以保证养殖过程中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果。

•健康活泼:选购时要选择健康的种苗,观察其活力和运动能力,避免选购到生病或弱小的种苗。

•河蚌苗种源要正规:最好选择来自正规养殖基地或养殖场生产的种苗。

3.2 养殖池的准备为了养殖河蚌,需要准备适宜的养殖池。

养殖池的设计和准备需要满足以下要求:•池塘选址:选择水流缓慢、水质清洁的地点,避免有毒物质的排放或高污染的区域。

•池塘规模:根据自身的养殖规模和经济条件,合理规划池塘面积和数量。

•池塘环境:保持池塘的水质清洁,进行适时的换水和清理池底淤泥。

3.3 养殖管理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养殖管理:•饲料管理:根据河蚌的口径和生长情况,选择适宜的饲料种类和投喂量,保持良好的饲养和投喂规律。

•环境管理:定期检查池塘环境,保持水质清洁,控制水温和PH值在正常范围内。

•疾病防治:定期对河蚌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处理病死个体,避免疾病扩散。

4. 河蚌的收获与销售当河蚌养殖达到合适的生长时间时,可以开始进行收获和销售。

第二章 虾类的养殖精品PPT课件

第二章  虾类的养殖精品PPT课件
(1)下(内)鞭短是嗅觉 (2)上(外)鞭长,触觉 器官。 第二触角,基肢两节,第一节不明是称为柄腚。第 二节极粗大,上生由外肢形成的叶状磷片,内肢, 基部三节为丙部,端部为细长多节的触角。 大颚 :由门齿突、臼齿突及触须组成 第一小颚:由平面弯曲的薄片组成。 第二小颚:二大片原肢节,多分为两小片,呈叶片 状,内肢细小,外肢发达。
的增大。 (4)蜕皮间期(C期)新壳一旦变硬,便进入此期,此时新壳变硬,体积
体长不在增加,体内血钙水平及其他生理活动逐渐恢复正常,营养物质开 始积累,体内水分含量大降,完成组织生长为下次脱皮过行物质准备。
虾类的蜕皮多在夜间进行。蜕皮具有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消耗大量 的能量。
3. 影响脱皮的因素:Fra bibliotek二、生活史
南美白对虾在自然海区长到成虾后,便离开浅水区,到 离岸较远且水较深的海区生活,一般水深为70米左右。海 水温度为26~28℃,盐度为34‰,成虾在此发育为种虾, 然后交配、产卵。而卵孵化为幼体,从无节幼体、蚤状幼 体、糠虾幼体到仔虾,均属于浮游性动物,也同样在这样 稳定的水域中成长。
2.2 胸部附肢
颚足(前三对胸肢): 第一颚足胸部的第一对附肢,基肢两节①内肢五节 ②外肢不分节 第二颚基肢二节①内肢五节②外肢长大多节 第三颚足基肢二节①内肢五节,细棒状,多毛雌,雄 有差异② 外肢发达多节
步足,共五对, 四对至第八对胸部附肢,内肢五节, 发达,外肢退化,不同虾类的螯足情况不同,螯虾类, 第一至三对步足螯状,真虾类仅第一、二对步足为螯 状,龙虾类则五对皆为爪状。为捕食及爬行器官。
2. 附肢:
除最前端体节具一对复眼,末端尾节无 附肢外,每节上有一对附肢:
头部5对。 胸部8对 腹部6对。
2.1 头部 附肢

关于虾蟹类的养成技术ppt课件

关于虾蟹类的养成技术ppt课件

16
肥塘与基础饵料的培养: • 施肥的种类:
以无机肥为主,氮肥(尿素、硝铵、碳铵) 1~2kg/亩;磷肥0.5~1kg/亩。可辅施消毒处理过的鸡 鸭粪肥30~50kg/亩。
• 饵料生物的移植与培养: 在虾池中移植有益和优质的饵料生物,对早期
虾苗的放养有利。移植生物包括藻类(波吉卵囊藻、 角毛藻、等鞭金藻等)、端足类(蜾蠃蜚)、拟沼螺、 海蝇蛆、线虫等。
18
虾苗的规格和中间培育
• 放养虾苗规格:
对虾苗放养规格要求1~1.2cm为宜,斑节虾 P10~P20的“红筋”或“黑壳”苗;南美白对虾P12~P17 尾节中间有线条“青筋”苗。

虾苗的中间培育(标粗):
1. 培育池面积50~100m2,或单列或利用养成池围一个塘 角。培育密度1~2万尾/m2,采用优质的高营养饵料 (如鱼糜、蛋羹等)进行强化培育。培育时间10~15天, 24小时连续增氧。 2. 淡化养殖必须经过标粗过程,采用逐步淡化的方式将 虾苗淡化到适宜的盐度并培育到2~3cm时,才可进入 养成阶段。
19
放养密度
依据不同的养殖模式、养殖技术、配套设施、 管理水平,虾类放养密度差异较大。 • 放养1~1.2cm规格的虾苗,一般来说:
潮差纳排水池:0.5~1万尾/亩;普通增氧池 :1~4 万尾/亩;高位池 :6~15万尾/亩;封闭式循环过滤池: 10~20万尾/亩。 • 近年来,虾苗放养参照台湾的养殖方法,常规池塘放 到2~6万尾/亩,高位池有的放苗高达30~40万尾/亩。 “以密度保产量”弊大于利。高密度放养虾易产生应 激反应,环境难控制;虾生长速度下降;成活率低; 病害的蔓延等。
外堤(防护堤):石或混凝土建造,高度应能防30年 最高水位加最大台风波高为限。 内堤:采用水泥护坡,防崩塌和渗漏

《虾的养殖》课件

《虾的养殖》课件

Part Four
虾的养殖疾病防治
虾病预防措施
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 池水,保持水质清新
控制水温:保持适宜的水 温,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
合理投喂:科学投喂,避 免过量投喂,保证饲料质 量
定期消毒:定期对养殖池 进行消毒,防止病原体滋 生
加强管理:加强日常管理, 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定期检测:定期对虾进行 健康检测,及时发现和处 理疾病问题
虾的养殖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PPT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虾 的 养 殖 概 述
03 虾 的 养 殖 技 术
04 虾 的 养 殖 疾 病 防 治
05 虾 的 养 殖 经 济 效 益 分析
06 虾 的 养 殖 发 展 趋 势 和展望
虾养殖技术的发展前景
智能化养殖: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虾养殖的智能化管理 生态养殖:采用生态循环养殖模式,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虾的品质 品种改良: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培育出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的虾品种 绿色养殖:推广绿色养殖技术,减少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提高虾的安全性
虾养殖产业的未来展望
常见虾病及防治方法
白斑病:由细菌引起,症状为虾壳上出现白色斑点,防治方法包括使用抗 生素和消毒剂。
黑斑病:由真菌引起,症状为虾壳上出现黑色斑点,防治方法包括使用抗 真菌药物和改善水质。
烂鳃病:由细菌引起,症状为虾鳃腐烂,防治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和改善 水质。
肠炎病:由细菌引起,症状为虾肠道发炎,防治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和改 善水质。
虾的养殖成本:包括虾苗、饲 料、人工、设备等
虾的产量:根据养殖技术和管 理水平,产量会有所不同

鳌虾养殖与繁殖注意事项

鳌虾养殖与繁殖注意事项

1:我饲养的白鳌虾交配一周了,但是雌虾肚子上看不出有仔,请问这正常吗?一般多长时间可见有仔,多谢!比如一只橘鳌和一只蓝鳌一公一母两个虾会交配吗会下小虾吗?过段时间有可能会交配,但完全取决于公虾能不能搞定母虾。

其次,要下小虾的过称还是蛮繁琐的,首先是水质、水温、都得达到一定的条件下,母虾才有可能抱卵。

抱卵的时候母虾是不能轻易惊动打扰的,不然有可能出现母虾踢卵或者卵坏死的可能,很有可能全军覆没。

两只不同颜色的虾生下来的小虾颜色可能没有纯橘色的鳌虾或者蓝色的鳌虾颜色正,如果能借此培育到新的品种那你就赚了。

养虾是个享受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也是任重而道远的。

我也是刚刚养了白鳌,大概说的比较笼统,这些都是我从帖子上收集的资料上得来的,与君共勉吧!2:我饲养的白鳌虾交配一周了,但是雌虾肚子上看不出有仔,请问这正常吗?一般多长时间可见有仔,多谢!交配后,最近三天雌虾不进窝,总向外跑,我今天刚把雌雄分开,不知雌虾还能否产仔?不知楼主的水温如何,鳌虾交配后带卵的水温至少要20度,孵化至少23度,以25度为最佳。

你可以提高些水温,在观察一段时间,如雌虾还不带卵,可以把两只虾放在一起。

鳌虾的繁殖方法各有不同体型和年龄是虾是否可繁殖的标尺一般尺寸在6以上3月龄即可繁殖报卵量和体型成正当缸内空间足够水质稳定温度控制在20-28度之间都有交配记录小弟经验22-26最为合适交配时公虾会用钳子夹住母虾用腹部的输精管将精子注入母虾体内短期内会重复多次直到母虾的储精囊储备了足够多的精子通常精子会在母虾体内存活很久起码在2-3个月内有效此时无需理会好吃好喝的饲养可以适当添加红虫和小鱼等高蛋白的食物促进母虾脱壳虾的天性会帮助母虾掌握产卵时间通常选择在脱壳不久之后安静昏暗的地方产下卵子根据体型从十几到几百都有可能+ |" w8 _ c6 当您发现母虾躲在鲷罐碳桶内不肯出来不进食更甚至用石块之类把入口堵住时那么十有八九母虾报卵了母虾报卵后不必惊动更不可拿出来赏玩以免受惊踢卵~踢卵的现象在第一次报卵时最明显~如果有条件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在不影响原有环境下用玻璃板将母虾直接隔离避免受到公虾骚扰~可以准备大量给母虾第一是为了遮蔽阳光第二是母虾在饥饿时可以进食第三小虾下身后就会附着在上通常在抱卵之后可以将水温缓慢提1到2度但是最好不超过28度以免卵因温度提高而缺氧坏死根据不同的种类抱卵时间从3周到6个月都有可能静静的等待是您唯一的选择切莫往缸中添加除硝化细菌外的添加剂即使水质十分的差也不要在抱卵期间添加庆大甲基蓝等他们无法防止卵粒的坏死发霉唯一的原因就是亲虾体质问题可以看到小虾眼睛的时候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大概3天左右小虾就会下身此时仍不要惊动母虾先前准备的会给小虾提供充足的食物无须再喂饲料大概一周后可以喂水晶虾粮或者异型饲料少许有时母虾活动会把小虾抖下来并不代表小虾可以离开母虾生活大概从第一支小虾下身一周后才算是成功很多小虾再刚出生时颜色并不明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稍扁 前3对步足螯状,后2对爪状 第一对螯最大,是进攻和御
敌的重要武器 雄性第1、2对腹肢具交接器,
雌性第1对为单肢型
附肢:头部有触须3对,外缘的一对触须特别粗长,一 般比体长长1/3;在一对长触须中间为两对短触须, 长度约为体长的一半;栖息和正常爬行时6条触须均向 前伸出,若受惊吓或受攻击时,两条长触须弯向尾部, 以防尾部受攻击
在母体游泳足上附有不同生长阶 段的幼虾,最大幼体体长达 1.0~1.1 cm;如果第一年初秋稚 虾孵出后,幼体的生长、发育和 越冬过程都是附生于母体腹部, 第二年春季才离开母体生活,所 以,一般春天会发现大量幼虾
幼体发育
刚孵出的幼体体形构造与成体基本相同,平均体长约9.5 mm,仍继 续攀附于雌虾腹肢上1~2周,在母虾的保护下完成稚体阶段的发育, 在此期间幼体也会偶尔离开母体活动
虾苗规格1.2 cm左右,放养密度2.5~3万尾/亩 虾种规格2.5~3 cm,放养密度1.5~2万尾/亩;少部分年底可达上市
规格,大部分到翌年6~7月起捕上市,重25 g/只,亩产300~500 kg
冬春放养模式:12月或翌年3~4月放养
以当年不符合上市规格虾为主,规格100~200 只/kg,1.5~2万尾/亩
1. 亲虾的选留
个体大、体形标准、双螯及附肢完整、体表干净有光泽、体质健 壮、丰满度好的个体;无病无伤,活力较强;雌雄比为3~4∶1
2. 亲虾的培育
专池培育:池塘排水条件要好,消毒;供虾隐蔽的物品;放养后 加强饲养管理,冬季防止结冰和敌害;投喂人工饵料,鲜饵料; 加强水质管理
早晚对亲虾进行检查,挑选出抱卵虾,放入孵化池孵化
经过冬春养殖,到6~7月起捕上市,重可达30 g/只,亩产400~500 kg
5. 放养注意事项
冬季放养选择晴天上午进行,夏季和秋季放养选择晴 天早晨或阴雨天进行,避免阳光暴晒
刚孵出幼体依靠卵黄囊营养,直到孵化3周后完全独立生活为止; 在适宜的条件下,50~60 d后经5~8次蜕壳,体重长至0.5~2 g,便可 进行成虾养殖
当发现池中有大量的仔虾出现时,应及时进行采苗,进行虾种培育
4. 食性
偏动物性的杂食性动物,但在不同发育阶段稍有差异
刚孵出的幼体以卵黄为营养;第一次蜕皮后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如轮 虫、枝角类、桡足类及水生昆虫幼体等;随着个体不断增大,摄食 较大的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植物碎屑;成虾兼食动植物,包括各 种鲜嫩的水草,如水葫芦、苦草、浮萍、眼子菜等,水花生一般鱼 类不吃,但龙虾吃,浮萍是龙虾的好饵料;水体中的软体动物、水 蚯蚓、摇蚊幼虫、小型甲壳类及水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及各种鱼、 虾的尸体及同类的尸体都是喜食饵料
人工养殖,幼体可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螺旋藻粉等,成虾可投喂 人工配合饲料,或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辅以动、植物碎屑
5. 生长
通过不断蜕皮进行生长发育 蜕皮先兆:甲壳颜色变暗,膜变得柔软 开始蜕皮:身体弯曲成V字型 产卵高峰期:春季4~5月,秋季9~10月 上市季节以6~8月为好
(二)种苗生产
pH 5.8~9,DO低于1.5 mg/L时仍能正常生存,正常生长要求溶解 氧在4 mg/L 以上
当水族箱中螯虾因缺氧死亡率达到73%时,测定水中溶 氧为0.67 mL/L
3. 繁殖习性
雌雄鉴别
同龄虾雄性个体明显大于雌性个体
体长相近的虾,雄性螯足粗大,螯足外侧有明 亮的红色软疣,雌性螯足较小,没有软疣,即 使有颜色也偏淡
已被许多欧美国家作为重要的养殖对象
淡水螯虾,与龙虾近缘,外形酷似,故又称淡水龙虾
一、世界螯虾概况
1. 淡水螯虾的世界分布 除非洲外,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蝲蛄科分布于北半球(约300多种),尤以欧洲和美国为多 副蝲蛄科分布于南半球(约120种) 北美种类最多,约有300多种,其中美国有100多种 欧洲主要有4种 大洋洲约有100多种,仅澳大利亚就有109种,其中不少是大型虾
3. 孵化
孵化池以小于50 m2为宜 放抱卵虾前清塘消毒后加注新水,并设置好隐蔽物
(约占水体的1/3),水深40~70 cm,DO 6 mg/L以上, 水温24℃以上 挑选卵颜色相近的亲虾放入同孵化池,密度6~8尾/ m2 3~4 d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3,投足饲料 经常检查孵化情况,发现有离开母体的稚虾要及时投 喂开口饲料(轮虫等小型浮游动物,并辅以熟蛋黄、 豆浆等),稚虾完全离开母体后,尽早移出亲虾
原螯虾属: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Girard)),1929年 由日本引入江苏省(盱眙),后因人工养殖和自然传播分布到很 多省市
2. 国外螯虾养殖概况
美国
克氏原螯虾(Red Swamp Crayfish或Red Swamp Crawfish) 为主要养殖种类
白河原螯虾(Procambarus acutus),仅占10%,常和克氏 原螯虾混养,平均产量550~1050 kg/hm2
4. 幼体培育
直接在孵化池中进行:当稚虾完全离开母体后,移出 亲虾,留下稚虾进行强化培育
离开母体的稚虾0.7~0.8 cm左右,体重0.015~0.020 g, 经25~30 d的培育,可长至2 cm、体重0.2 g左右,可 供养殖户进行成虾养殖;或再经60 d的饲养,体重可 达7~10 g
饵料投放:第一次蜕皮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投放密 度为5~10个/mL;第五次蜕皮后逐渐搭配熟鱼肉碎片、 蒸熟的蛋黄碎片等
喜爬行(爬行亚目),不喜游泳
再生
幼体的能力强,损失部分在第2次蜕皮时再生一部分,几次蜕皮后 就会恢复,但新生的部分比原先的要短小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无论是湖泊、河流、池塘、 河沟、水田均能生存,甚至在一些鱼类难以生存的水 体也能存活
耐低氧能力较强,在水体缺氧的环境下可以爬上岸进 行鳃呼吸以维持生存
前苏联
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了螯虾的增养殖,1900~1933年向一些湖泊、河 流中移植、放流螯虾,1960年试验成功工厂化培育螯虾苗种
主要增养殖种类是河虾属Astacus的Astacus astacus 和Astacus leptodactylus,这两种螯虾生长较慢,一般要2~3年才能达到商品规格
底质条件:底质有机质缺乏的砂质土,龙虾打洞现象较多,而硬 质土打洞较少
水质较肥、底层淤泥较多、有机质丰富,龙虾洞穴明显减少 无论在何种生存环境中,在繁殖季节龙虾打洞的数量都明显增多
底栖
喜栖息于水草、树枝、石隙等隐蔽物中 昼伏夜出,不喜强光,在正常条件下,白天多隐藏在水中较深处
或隐蔽物中,傍晚后开始活动,多聚集在浅水边爬行觅食或寻偶; 若受惊吓,迅速逃回深水中
体质健壮,附肢齐全,无病无伤,生命力强 如果是野生虾种,应经过一段时间驯养后再放养,以免
相互争斗残杀
4. 养殖模式
夏季放养模式:以当年孵化的第一批稚虾为主,7月中 下旬放养,稚虾规格为0.8 cm以上,3~4万尾/亩
秋季放养模式:以放养当年培育的大规格虾苗或虾种 为主,放养时间为8月中旬至9月
尾部有5片强大尾扇,母虾在抱卵期和孵化期,尾扇均 向内弯曲,爬行或受敌时,以保护受精卵或稚虾免受 损害
2. 生态习性
喜掘洞且善于掘洞
多数洞穴深度在50~80 cm,部分 超过1 m,最长可达2 m多;通常, 横向平面走向的洞穴才有超过1 m以上深度的可能,而垂直纵深 向下的洞穴一般都比较浅
生存环境对龙虾掘洞的影响
淡水螯虾(Astacura)的养殖
螯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螯 虾总科,分为海螯虾科、蝲蛄科(河虾科)、副蝲蛄科
海螯虾科的种类全为海产,分布于各海洋,约有40多种 蝲蛄科=河虾科、副蝲蛄科的种类均为淡水产,已知约有400多种 螯虾在我国北方俗称蝲蛄,在南方俗称龙虾、淡水龙虾、螯虾等 有些种类具有个体大、生长快、肉味鲜美,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
类,如塔斯马尼亚大螯虾(Astacopsis gouldi)为世界最大的淡水 螯虾,体重达3~4 kg
我国有蝲蛄科(河虾科)的淡水螯虾2属4种:螯虾属 Cambarus 3种,原螯虾属 Procambarus 1种
螯虾属:东北螯虾(Cambarus dauricus)、朝鲜螯虾(Cambarus similis)、许郎螯虾(Cambarus schrenkii)均分布在东北,生活 在山溪或附近的河川、湖泊中
3. 国内养殖概况
起步较晚,上世纪80、90年代江苏、湖北开始养殖, 主要为克氏原螯虾,加工成鲜冻虾出口
1991年又引进红螯螯虾,已取得较好效果
二、克氏原螯虾的养殖
俗称淡水小龙虾,又称克 氏螯虾
原产于美国,其味道独特, 是一种大众化、平民化的 食品
(一)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
1. 形态特征 头胸部粗大,腹部短小,背
太平螯虾属(Pacifastacus) 鲸螯虾属(Orconectes) 红螯螯虾(Redclaw)(Cherax quadricarinatus)—引自澳
大利亚 养虾方式主要为池塘专养和稻田养虾
澳大利亚
光壳螯虾属(滑螯虾属)Cherax的 红螯螯虾、麦龙螯虾(Marron) Cherax tenuimanus和雅氏螯虾(即 亚比螯虾,Yabbies)Cherax destructor等
1. 池塘选择 池塘面积以4~10亩为宜,深1~1.5 m,坡比1∶2.5 池底平坦,底质以壤土为好,池坡土质较硬,池塘保
水性好,水位易调控 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 防逃设施:逃逸能力较强;通常用塑料薄膜或钙塑板,
沿池埂四周用竹桩或木桩支撑围起防逃
2. 放养前的准备
彻底清池消毒:虾苗虾种放养前20~30 d,排干池水, 清除过多淤泥,整修池埂,每亩用生石灰75 kg或漂白 粉、漂白粉精等药物彻底清池消毒
施足基肥:每亩施腐熟畜禽粪肥500~600 kg,培育轮虫 和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生物,为苗种提供适口饵料
种植水生植物:池内栽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伊乐藻 等,面积占虾池面积2/3;同时架设网片或设置竹筒、 塑料筒等,以提供栖息、蜕壳、隐蔽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