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大革命
国民大革命

(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意义:标志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国民革命兴起,新三民主义诞生。
1、北伐目的:打倒列强,除军阀
北 3、开始时间: 1926年7月 伐 4、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5 、北伐的三个战场: 江西、福建、湖南和湖北 战 (其中,两湖是主战场) 6、战争经过: 争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4年——1927年)
也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大革命时期
共产党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 建立 革命统一战线,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 1、两党合作的背景(合作的可能):中共、国民党 2、开始标志: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
党“一大”) (1)建立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 3、合作的成果:
失败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表现: (两次反革命政变)
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①“四一二政变”(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 上海)
②“七一五政变”(1927年7月15日 汪精卫 武汉)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宁汉合流”,标志 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建立
7、北伐战争取得的胜果: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取得巨大成功。
2、北伐的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张 作 霖
兵力35万
北京
黑 吉 辽
直 隶
山东
郑州 河南 安 江苏
上海
湖北
湖 武汉
江
西
徽 浙江 福建
北 伐 战 争 前 形 势 图
孙 传 芳
南 广西
第五章 大革命、土地革命

蒋介石策划反革命政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 年 4 月 12 日,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 反共政变,以“清 党”为名,在东南 各省大规模捕杀共 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
蒋介石策划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8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 军阀在屠杀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的血泊之中宣 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在国民政府成立大会上,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成 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仍然为国民革命军总 司令。
20万 30万 30多万 50万
4万多
3万多 3万多 7万多 8万多
约2.5:1
约7:1 约10:1 约4:1 约6:1
毛泽东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博古 李德
分散兵力 进攻冒险 防御保守
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的转折
1.遵义会议的召开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 (又称红一方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 转移,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左”倾领导人又 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在强渡湘江之后, 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锐减到3万多人。
以此为借口,3月20日,蒋介石调动军队宣布戒严, 断绝广州内外交通,并逮捕李之龙,扣留中山舰及其 它船只,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其卫队枪械,并 驱逐了黄埔军校中以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人。
蒋介石策划反革命政变
整理党务案
1925年6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蒋介石提出了排斥 共产党的《整理党务决议案》。其重要内容是:加入国 民党的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央、省、特别市党部中担任 执行委员,其数额不得超过各该党部委员数额的三分之 一;共产党员不得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国民党员 不得加入共产党;共产党须将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 单交国民党中央主席保存;共产党对参加国民党的共产 党员的指示,须事先提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通过方能下 达等。自此蒋介石一手控制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 从此,右派势力在国民党中央占据了优势。
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与陈独秀的责任

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与陈独秀的责任(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陈独秀,第二次北伐,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大革命失败,大革命时期,右倾机会主义1925年至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失败,使跻身于新民主革命时间不长的中国共产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和创伤。
陈独秀作为党的第一任最高领导人,不管其所奉行的路线政策是自觉主动的还是被迫违心的,都逃脱不了应承担的领导责任,他因此被戴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离开了连任五届中共最高领导岗位。
由于种种原因,“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这个政治结论无人问津,延续至今已有70余年。
近几年来,随着苏联历史档案的解密,学者们发现过去所能见到的有关大革命的历史资料,并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真实的全景画面,进而意识到在总结陈独秀右倾错误教训的同时,不能不深究共产国际对大革命失败的责任。
一个不愉快的开局建党初始,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关系一度比较紧张。
因为马林是按照共产国际的集中领导体制来指导中共工作的,经常指手划脚,所以陈独秀对马林的装腔作势态度很反感,他说:“苏俄党是苏俄党,中国党是中国党,各有各的国情、风尚。
我们犯不着去做共产国际的支部”。
可是,中共二大还是加入了共产国际,成为国际的一个支部,党的经费主要靠国际的资助。
这样一来,中共必须向共产国际定期交送工作计划和预算,领导机关的会议也要有马林参加。
其实,陈独秀不同意这样做,不愿意有这种监护关系,他曾对包惠僧说:“革命是我们自己的事,有人帮助固然好,没有人帮助我们还是要干,靠别人拿钱来革命是要不得的。
”这表明陈独秀是一个有独立自主精神的人。
马林来华不久,即向中国共产党提议,改变过去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
起初,中共党内自上而下一致表示反对这一主张,1922年4月6日陈独秀致信共产国际东方部远东局局长维经斯基,申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革命之宗旨及所据之基础不同”;“国民党联美国、联张作霖段祺瑞等政策和共产主义太不相容”;“广东北京上海长沙武昌各区同志对于国民党一事,均已开会议决绝对不赞成,在事实上亦已无加入之可能”等六项反对的理由。
大革命时期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大革命时期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大革命时期是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战争。
亦称“国民革命”或“大革命”。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大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清共”,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又称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在此期间,帝国主义策动、支持下的军阀混战继续扩大,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合,社会根本矛盾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
大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大革命的意义是什么大革命是指从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大革命的意义是什么呢?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大革命的意义,希望对你有用!国民革命发起的北伐战争,击溃了盘踞在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几个大军阀,基本上结束了中国军阀混战的局面,打开了民主主义的新局面。
1926年,以北伐总司令蒋介石为首的北伐军,对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的军阀进行战争,使吴佩孚、孙传芳等大军阀结束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并把大军阀张作霖逼出了山海关,导致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日本人炸死,以及之后的张学良的东北易帜,归附南京政府统治。
直到蒋桂战争和中原大战后,南京政府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全国。
军阀的相继败亡,也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使得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思想和三民主义推向了全国各地。
在打击侵略者方面,北伐军在占领各地后,相继从侵略者的手里,收回了大面积的租借,对英、美、日等国的经济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并把企图分裂华夏土地的阴谋彻底粉碎。
在日后爆发的日军侵华战争中,使各地军事势力有了统一的指挥。
对于中共中央方面,国民革命的意义在于中共中央将其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普及到了群众的心中,把马列主义推向了整个中国,使民众对共产党有了一定的认识,扩大了影响。
在这次运动中,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队伍中,掌握了一部分的武装力量,在日后和反革命的蒋介石集团的战斗中,也有了可以抗衡的力量。
国民革命背景揭秘论近代国民革命背景,首先要从第一次国共合作说起。
1923年6月,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确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并以携手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为基本方针。
此次会议,标志着近代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序幕正式开启。
次年一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积极配合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释了“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并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进一步巩固了国共两党在政治领域的合作。
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

1925年秋,把持华县高塘民团团总的大恶霸孙 景福,串通驻军,勾结土匪,包放赌场,强占 民女,无恶不作,并肆意向农民勒索苛捐,仅 七八个月时间,便先后征收烟款达四次之多, 每亩高达20余元。农民稍有怠慢,轻者关押, 重者致死,被杀害、逼死者数人。高塘农民萧 春民因交款稍迟,被关押凌辱殴打致死,群众 愤恨至极。 11月30日,高塘群众自动召开会议,组织九里 学校师生及农民武装千余人齐集高塘镇与孙景 福作对,孙景福见势不妙,率爪牙逃入南山。 农民武装在堡子村消灭了孙景福的独立连,处 死连长及两名罪大恶极的团丁。
《土地问题决议案》,肯定了“将耕地 无条件的转给耕田的农民”的土地革命 原则,但把实现土地革命的希望寄托于 武汉国民政府。
由于农村阶级矛盾日益增大,共产党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引 导,农民协会日益发展。 农民协会制度作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阶级反对封 建地主阶级的组织形式,有其特殊属性。从形式上看,它是 由农民自愿结合起来的群众组织。从实质上看,第一次国内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农民政权的组织形式。 农民协会的组织原则: 1.在农民协会内部,实行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则。 2.农会内部讨论决定问题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3.在整个农会系统中,实行下级服从上级农会的原则。 4.农会会员享有对领导机构批评抗议权。
1927年4月10日,国民革命军根据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 与冯玉祥事先拟定的计划,通电全国,宣布誓师东征。 5月5日,冯玉祥发布命令,率师东出潼关,参加北伐 战争,得到渭南各地人民的热烈拥护。渭南、故市等 地农民协会召开代表会议,分别作出拥护国民革命军 出师东征的决议案。
同年6月初,国民革命军会师中原后,潼关县三千余名 民众召开了空前规模的庆祝大会,并发出通电,表示 支持。
1927年6月,武汉北伐军同冯玉祥所部会师郑州。冯玉 祥同武汉国民党首领汪精卫等举行郑州会议,随后又 同蒋介石等南京国民党首领举行徐州会议。冯公开支 持蒋介石,主张“宁汉合作”,共同反共。他以纠正 已往革命中的幼稚病错误为由,电令国民革命军第二 集团军总参谋长石敬亭在陕西清党。
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是什么

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是什么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开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遭到破裂,国民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是什么?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希望对你有用!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是1、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者在统一战线的问题上,强调“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对资产阶级采取“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右倾政策,以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压制工农运动、牺牲工农根本利益的方法来维持国共合作。
1927年4月,在蒋介石反革命活动已经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反而和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要求工人不要听信“国民党领袖将驱逐共产党,将压迫工会与工人纠察队”等“谣言”,企图以此来拉住蒋介石。
蒋介石四一二叛变后,又吹捧汪精卫是国民党左派的“中心领袖”,最终汪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了革命的失败。
2、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还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
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没有一支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也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在武装斗争问题上,陈独秀继续反对建立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主张,并压制工农武装。
结果,在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革命发动屠杀时,没有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终于导致大革命归于失败。
所以在大革命失败后召开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的主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简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大革命”,是1924年(甲子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此战的概况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全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农运动迅速发展;以五卅运动为核心的反帝国运动日益高涨;经过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而这一时期,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各派军阀之间混战不休,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
狂飙激进,中国革命大转折

狂飙激进,中国革命大转折作者:彭勃来源:《党史文苑·上半月(纪实版)》 2020年第3期彭勃1927年是党史、国史、军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是中国革命的分水岭。
这一年风云变幻,从年初到年尾,从南方到北方,发生了许多影响中国未来的大事件。
这一年,北伐军势如破竹,战果赫赫;这一年,蒋汪集团背叛革命,血雨腥风;这一年,共产党人奋起反抗,武装起义;这一年,毛泽东勇闯新路,引兵井冈。
回首1927年,中国革命经历了大革命、大屠杀、大起义,实现了由国民革命向土地革命的伟大转折。
高歌猛进北伐成功1927年1月初,北伐战争把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烈火从广州烧到长江流域,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南昌召开会议,决定继续向长江下游进军,先攻取沪杭,后会师南京。
北伐军兵分东、中、西三路军,分别由何应钦、蒋介石、唐生智担任总指挥,自福建、江西、湖北发起进攻。
东路军2月中旬占领浙江,中路军3 月24 日占领南京,西路军6月攻占了郑州、开封。
3月2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打败军阀部队,占领上海,迎接北伐军进城。
3月26日,蒋介石进入上海。
至此,长江以南地区完全为北伐军占领。
北伐军10个多月时间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是国共两党合作结出的硕果,共产党人在军队政治工作和发动工农群众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北伐出征前,在周恩来主持下,1500多名共产党员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各军政治部,他们改革部队中的军阀习气和制度,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意义,激发士兵的作战士气。
中共广东区委领导省港罢工工人组织了3000多人的运输队、宣传队和卫生队随军行动。
中共湖南区委组织1000多人的工人保安队,在长沙市区维持治安,组织5个运输队,协助北伐军运输物资;安源煤矿和株萍铁路工人组织数千人的运输队、侦察队、破坏队,跟随北伐军。
第八军进攻岳阳时,“血肉相搏,炮声隆隆,四处民众更群起响应,敌军不知虚实,无心恋战,乃弃城逃跑”。
在江西战场,人民群众侦察带路、筹粮筹款、救护运输,体现了坚定的革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7年大革命
大革命即国民革命。
也称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指中国从1924年至1927年7月,以国共第一次合作为基础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反帝反封运动。
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4年5月黄埔军校建立,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
1927年8月7日,秋收起义。
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秋收起义。
1927年9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国民大革命
①通过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军阀内部的分化和革命,孙中山北上宣言和国民会议运动以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扩大,国民革命开始兴起。
②从1924年1月开始到1927年7月失败,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帝国主义封建地主利益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主要对象就是北洋军阀,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人民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③鉴于力量对比的悬殊,广州国民政府北伐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在工农运动的积极促进和配合下基本消灭孙、吴两大军阀,打败了奉系军阀。
革命高潮由南向北,由珠江流域迅速席卷到长江流域。
④革命有四个突出特点:
a、四个阶级结成统一战线,全力(规模大)进行革命;
b、中共直接领导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此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没有这样广泛的群众基础;
c、有正规的新式的革命军队,并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北代战争,这是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所无法比拟的;
d、大革命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上述四点足以说明这是一场国民大革命。
⑤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反动势力的瓦解破坏和蒋汪叛变革命以及中共的右倾妥协,北伐虽然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但又出现了充当中外反动势力代理工具的蒋介石集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仍未改变,民主革命任务仍未完成,大革命最后失败了。
2、怎样认识中共在国民大革命中的作用
国民大革命是在中共正确的影响、推动和组织下进行的,中共的作用是通过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来表现的。
①在政治上,中共根据历史发展的进程提出了基本的政治纲领和政治口号。
中共“二大”
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领导权问题主要是政治领导,大革命的发展是按照中共指引的方向前进的。
②在组织上,在中共的推动、帮助和组织下,建立了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把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传党的纲领,积极开展工农运动,
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③在群众运动方面,大革命时期的工农运动基本上是在中共的领导下发动起来的。
大革命的特点就是群众运动。
如“五卅运动”、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和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④在军事上,在中共推动下,建立了革命的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
北伐战争中,中共发挥了重大作用。
当时,由于中共还处在幼年时期,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中共在这一时期的领导作用是不充分和不完全的。
3、全面认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
第一次国共合作有两大历史成果:
①使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主要表现在:在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军阀内部发生分化,冯玉祥倾向革命,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权;孙中山北上,全国掀起国民会议运动;工农运动兴起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
国民革命运动兴起造成的有利革命形势,为北伐战争创造了条件。
②使北伐战争取得初步胜利。
主要表现在它基本上消灭了孙传芳、吴佩孚两大军阀集团,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4、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
①国共两党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革命形势发展。
②战略部署的正确。
③北伐军英勇善战,尤其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
④工农群众支持响应,大力支援。
⑤北伐军政治思想工作出色。
⑥冯玉祥北方响应。
⑦苏联的帮助。
5、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主要错误和危害
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既有理论上的失误,也有策略方针上的失误,具体而言:
①在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上,鼓吹“二次革命论”,否认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
陈独秀认为中国工人阶级幼稚,农民阶级保守,不能成为独立的革命势力,。
而资产阶级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基础和主导力量,因此,应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中共三大上,他就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认为国民党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当然领导。
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
“二次革命论”的实质是把中国的民主革命仍然看成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放弃革命的领导权,这成为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理论基础。
②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放弃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陈独秀对资产阶级采取“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投降主义政策,认为只有采取退让的方针,才可以表明共产党人没有夺取权力的企图,使蒋介石和其他国民党领导人放心,国共合作不致破裂。
实际上,蒋介石和国民党右派正是利用陈独秀的妥协退让,不断削弱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影响,从而作好了发动突然袭击的一切准备。
③在农民问题上,否认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压制农民运动。
陈独秀对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提出种种限制,反对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指责农民运动,从而使无产阶级失去了可靠的同盟军。
④在武装问题上,忽视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不懂得掌握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陈独秀极力限制工农武装,当蒋、汪叛变革命时,中共无力组织有效的抵抗,终于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6、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比较
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都发生在半殖地半封建的中国。
②革命任务相同---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斗争予头都指向帝国主义扶植的代理人。
③革命性质相同----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④失败原因相同----都由于帝国主义干涉、中外反动势力互相勾结以及革命派的软弱妥协造成的。
⑤意义相同----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大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领导阶级不同: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
③群众基础不同:辛亥革命主要依靠民族资产阶级、会党、新军;国民大革命主要是农民阶级、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④斗争对象不同:辛亥革命要推翻清朝腐朽统治;国民大革命要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
⑤革命成果不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7、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①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者在统一战线的问题上,强调“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对资产阶级采取“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右倾政策,以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压制工农运动、牺牲工农根本利益的方法来维持国共合作。
1927年4月,在蒋介石反革命活动已经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反而和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要求工人不要听信“国民党领袖将驱逐共产党,将压迫工会与工人纠察队”等“谣言”,企图以此来拉住蒋介石。
实际上是为蒋介石涂脂抹粉、麻痹革命人民。
蒋介石叛变后,他又吹捧汪精卫是国民党左派的“中心领袖”,更导致了革命的失败。
②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还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
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没有一支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也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在武装斗争问题上,陈独秀继续反对建立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主张,并压制工农武装。
结果,在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革命发动屠杀时,没有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终于导致大革命归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