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德彪西意象集第一册
德彪西《水中倒影》的色彩表现

一一 一 一 一
化 学元素 ,创作 手法则作 为催 化剂将元 素结合起
来 , 成 印象 主 义独 创 的和 声 效 果 。 形
9 1 — 7小 节 为 第 二 乐 句 。 在 9 l 一 5小 节 的 新 动 机 以 不 谐 和 的 音 响 构 造 成 了一 个 块 状 和 弦 的 动
境界 ; 肖邦 进 一 步 发 掘 了钢 琴 音 色细微 变化 的 可能
性 ; 对 于 钢 琴 色彩 发 掘 最 了 不起 的 一 位 创 造 大 师 而
调式调性 、 织体 、 力度等各 因素 , 阐述印象 主义 音 来
乐 作 品 对 色 彩性 的 表现 。 法 国作 曲家 、钢 琴 家德 彪 西 ( eus 8 2 D b s 1 6— y
却 是 德 彪 西 , 被 人 们 称 为 ‘ 琴 画 家 ”。 “ 们 现 他 钢 ’ 我
在来看看他是怎 么画的。通 常在德彪西音 乐中有许 多不 同的音 乐碎 片。它有一些模式 , 德彪 西先是把
一
1 1 ) 印象主义音乐作 曲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 98是 ①
虽 然 研 究 过 浪 漫 主 义 时 期 的 主 要 作 曲 家 , 他 的 创 但
中 间状 态 的 力 度 标 记 。与浪 漫 主 义 长 乐 句 长 呼 吸 的
① 杨青知:印象主义音乐与德彪 西的钢琴作品》 《 原栽 于《 黄钟( 武汉音 乐学院学报 )o3年增刊》第 8 2o , 9页。 ② 沈旋 :印 象主义音 乐的创始人——法 国作 曲家德彪西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北京 : 《 , 人民音乐 出版社 出版。
风格 , 显著 的手段有 : 平行和 弦、 声音层 次的修饰 、 无解决和声 、 殊的踏板效果 、 特 调性 自由转换 等等 , 充分控 制 了钢 琴所有能达到 的音响效果。对于钢琴
德彪西钢琴套曲《意象集》风格探究与演奏特点

艺术研究艺术教育德彪西钢琴套曲《意象集》风格探究与演奏特点沈阳音乐学院/刘一洋摘要:克劳德·德彪西的钢琴音乐是对19世纪传统音乐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不同观点的第一人。
德彪西独特的演奏技巧以及他对钢琴表现能力的深刻理解使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被称为“印象主义”。
德彪西在钢琴套曲《意象集》中进一步创造了新的和声语汇,摆脱了西方沿袭多年的和声写作桎梏,奠定了印象派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也预示了20世纪音乐的发展方向。
对钢琴套曲《意象集》的风格和演奏特点进行探究,有利于学习印象派的创作手法、理解《意象集》的作品内涵和学习德彪西的钢琴演奏技巧,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作曲、演奏和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德彪西钢琴《意象集》风格探究演奏分析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音乐最具影响力的革新家。
德彪西以全新的钢琴艺术风格、鲜明的音乐个性、独树一帜的审美追求、革新性的创作特色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各国的音乐,也给钢琴音乐艺术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创造出了非同凡响的美妙琴声。
德彪西的钢琴音乐充满含蓄的魅力,他对钢琴表现能力的深刻理解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是钢琴家们考验自己在色彩感受方面的试金石。
时至今日,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乐坛,比如他在1904年至1907年创作的钢琴套曲《意象集》(L.110、L.111),该作品共包括“水中倒影”“向拉莫致敬”“运动”“透过树叶间的钟声”“月落荒寺”“金鱼”6首乐曲。
《意象集》的音乐语言抽象,创作手法细腻,奠定了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钢琴音乐创作风格①。
一、德彪西钢琴音乐的创作特点克罗得·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被称之为印象派大师的法国著名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
他的钢琴作品内涵丰富,具有新颖、个性和自由的特点,弹奏起来充满独特的感觉。
德彪西最早阶段的一些钢琴作品,其结构形式与和声音阶两个方面大多未超出传统的范畴。
德彪西《水中倒影》作品分析及演奏技巧研究与创新

64雨露风◆一、背景概述19世纪末期,印象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流派在欧洲产生并不断发展。
首先在绘画领域印象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画家们受到光学理论成果的启发,将光与色的科学概念引入绘画当中,力图客观地描绘视觉现实中的瞬息片刻。
随后印象主义风格渗透到文学、音乐等诸多领域,印象主义音乐也随之产生。
印象主义音乐不拘泥于规整的结构、其和声色彩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变。
受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印象派作曲家注重对光、影、色彩等抽象事物的捕捉,营造朦胧、带有神秘色彩的意境。
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著名法国作曲家,被誉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开山鼻祖。
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德彪西的音乐创作打破了传统的框架,大胆创新,从视觉艺术上寻找灵感,并结合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作了大量具有鲜明印象主义风格的作品。
《水中倒影》这部作品是德彪西《意象集》第一集中的第一首作品,于1903年《水中倒影》快要发表之时,德彪西却提出自己要用最新的和声技术重新作曲。
重新创作的《水中倒影》之时,德彪西对其做出这样的评价“此曲可在舒曼之左,或肖邦之右”。
《水中倒影》是德彪西印象主义创作的顶峰时期最成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曲式结构的创新、调式的多变、丰富的和声色彩以及不规则的节奏都使这部作品极具印象主义色彩。
二、《水中倒影》作品分析(一)曲式与调式该曲的曲式结构十分少见,是一个“A-B-A1-C-A2-尾声”的五部回旋曲式,其中A 主题变化重复了三次并且都在降D 调上进行;B 乐段出现三个声部并由降D 调转到降A 调;C 乐段将全曲推向高潮,并由B 调转向降E 调再转向降A 调。
作者通过曲式的创新、调式的游离使乐曲获得了朦胧的意境美感和神秘色彩。
(二)节奏与节拍该曲从节拍和节奏来看较为自由。
乐曲节拍由4/8德彪西《水中倒影》作品分析及演奏技巧研究与创新◎ 王庄茜/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拍变换为3/8拍又回到4/8拍。
探析德彪西的东方元素

探析德彪西的东方元素作者:郭那那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8期摘要: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Clude Debussy,1862-1918)是上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较多的作品,每一首曲子都给听众创造了具有东方特色的意境之美,诗情、画意、幻想,因为他的作品同时具有西方元素与东方元素,曲子风格变换莫测,因此他也被称为印象主义乐派的创始人。
关键词:德彪西;东方元素;《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一、德彪西作品东方色彩形成的原因德彪西作品具有东方元素,本文主要认为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受音乐环境的影响,二是东方氛围的影响,本章将在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音乐环境的影响马拉美认为,象征派诗歌中不可以出现直白的词语,所有的意境都是隐藏起来的。
暗示才是象征派诗歌最常用的手法,而不是白描,意境的描写要远远重要于环境的描写,这就需要作者极大地调动读者的想象能力,使得读者在短短的几行诗歌中体悟作者想表达的创作思想,从而达到创作目的。
德彪西对马拉美作品的学习使他创作出的作品如同马拉美的作品样含幕委婉却充满暧昧,给人以无限的遐忍。
他从不听从传统的音乐表现手法,而是大胆地运用音也的变化来表达他所想的浪漫和神秘,这种表现形式在西方是场新的挑战。
然而在东方、在中国,这足一种司空见惯的表现手法。
(二)东方氛围的影响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在西方音乐艺术领域内发生了一场革命,拥有新潮忍想的音乐家们听从自己内心对狂热艺术的追求,努力打破传统,想给音乐界带来一股新的思潮。
于是,在各种音乐思潮的冲山下,和声体系开始慢慢改变,不得不转向多元化发展。
单一的文化表现形式越水越不受推崇,而充满着东方神秘主义的音乐则逐渐进入艺术家们的视野。
在他们看来,神秘而又未知的东方元素有一种奇特的美感德彪西推陈出新、融会贺通,吸取“东方元素”中与西方创作手法不同的音乐技法,并运用于自己的音乐创作中,随后创作出一批具有异困情调的作品。
《意象集》简介、

《意象集I》继《欢乐岛》之后,德彪西又改编了创作思路,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1905年,他仅写了一部钢琴作品,这就是著名的《意象集》第一集。
《意象集》第一集由三首作品组成,它们分别是:1.《水中倒影》可以说是德彪西钢琴音乐中最能体现印象派音乐特征的一首作品。
假如你鼓起双眸,对物体作长时间的凝视后,会发现物体表面的鲜明感会逐渐消失,并且会产生出一种有趣而沉静的感觉,有人认为,作曲家就是这样以长时间注视池水之中,被反射出来的无数奇观异景所吸引,发呆之时,乐思涌动于脑海中,逐渐成熟后产生了此曲。
乐曲一开始,当三个音符轻轻地落在平静的水面上时,水的波纹在分散和重聚中闪闪发光。
少顷,音乐是一段反向进行的和弦式对位,可以认为这些反向进行的作用与波光反射是协调一致的。
当用一根小棍或一粒石子投进水中时,水面的安详便被破坏了,当涟漪再度平静之前,余波仍在轻轻荡漾。
这短暂的视觉画面变化转移到德彪西的听觉艺术中,也多少带有象征性的意味。
尽管乐曲具有识人浮想联翩的暗示性情绪基调,但不能像绘画那样进行直接描述。
德彪西在这里连续使用了数次光灿明亮的和弦和飞速掠过的琶音,表现了听觉世界里对水中倒影的反响。
乐曲主题缓慢、沉重,似放慢了数倍的波纹一样摆动、摇曳着。
乐曲结尾处,又用了开始时三个音符滴落水中的手法,音乐空寂、悠长,富有无穷的回味与幻想。
2.《向拉摩致敬》,拉摩是法国音乐史上享誉世界的音乐家之一,是当时区别于德国格鲁克的代表人物。
德彪西在校拉摩的总谱《波里米尼的节日》时创作了此曲,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部不仅是对拉摩个人,而且是对法国民族精神怀有崇敬之情的作品。
也许只有法国人才能像德彪西那样深刻感受到音乐所表现的内涵,它是德彪西较正统、拘谨的钢琴作品之一,正如许多人所说。
“尽管作品是从一个民族的内心深处向外涌出的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但它缺少德彪西的音乐特质,才能算为上乘佳品。
另外也有一种截然相反的看法,认为“《向拉摩致敬》同《沉没的教堂》一起是贝多芬最后的三首奏鸣曲以来钢琴音乐中最美丽的篇章”,持这种看法的人在作品中所看到的绝不是拘谨生硬,而是“结构的恢宏和严谨”,“篇幅的舒展宽阔”,“音乐效果的简洁明了”和“创作手法的精致考究”。
分析德彪西意象集第一册

分析德彪西意象集第一册《水中倒影》的结构特色和演奏摘要:德彪西是印象派作品的创始人,而他的意象集第一集《水中倒影》是印象派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通过对作品曲式、结构、特色的分析,以及对钢琴演奏处理手法的理解和探索,能对演奏这首作品的人有所帮助。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派作品;结构;特色;演奏德彪西的音乐,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期间,高度成熟的法国文化的结晶,反映出这位作曲家高度的知识性和深厚的教养性。
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他的音乐如梦幻般地闪烁着光和色彩。
意象集是最具有印象派特色的代表作。
意象集洋溢着肯定人生的幸福感,把作曲家对大自然的感受,用独特的作曲手法,生动完美地在钢琴音乐中表现出来,不断的潺潺流水,成为作品中的主角。
第一首《水中倒影》,则是作品中最具特色的典范。
如曲题所示,这是一首水与光的嬉戏,光波随着水面颤动,微妙地闪烁发光。
乐曲几乎是用即兴风格写成,要把此曲弹奏完美,着重在把握作品的结构,色彩的运用,以及独特的触键、和声、踏板的处理上。
一、独特紧密的曲式结构《水中倒影》乐曲的曲式与结构:ABABA+尾奏德彪西作品不受传统曲式的约束,大都使用非常独特、非常紧密的结构写成。
德彪西在这里也使用了变奏曲等手法,由两个主题把乐曲统一起来。
第一主题虽然几乎不作任何变化,但第二主题重复出现时予以变化。
全曲结构是A:1-23小节,其中第一主题1-8小节,过门9-23小节;B:第二主题,23-34小节;A:35-49小节;过门45-49小节+B:54-70小节;A:71-80小节;B:78+尾奏81-94小节。
从以上益式结构分析足以看出作曲家着重曲体和旋律的要素,大胆独特的应用变奏曲的手法,把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用音乐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不同的音色表现不同的色彩发自本能的旋律是法国音乐学派最重要的素质,对音色有着特殊的敏感,崇尚华丽、匀称、优雅,是学派充分表现法国风雅趣味的根本所在;崇尚印象的瞬间交替变幻,是学院派直觉的、令人激动的情趣。
德彪西《意象集I》的意象体现及艺术表达原理

德彪西《意象集I》的意象体现及艺术表达原理德彪西名为《意象集I》的钢琴剧是在两集序曲写出不久前创作的,这标志着作曲家风格的成熟。
众所周知,《意象集》这个总名称下有三组音乐统一在一起,其中有两组组成了钢琴乐曲(1905和1907年),而第三组组成了交响乐队乐曲(1909年)。
开始,《意象集》的第三组是由作曲家为两部钢琴构思的三个乐曲(《悲伤的快步舞》、《伊比利亚》、《华尔兹》),但后来又出现了乐队版(《快步舞》、《伊比利亚》、《春天的轮舞》)。
用于钢琴演奏的《意象集》是那种钢琴风格的先驱者,这种风格在两组序曲中已臻完善。
通过音乐表现力手段反映周围世界含义的思想形成了这部作品的独特性。
正是在这个名称中——《意象集》——反映了作曲家在声音中追求描绘一种“与其说是现实世界的意象,不如说是在其直觉中产生的稍纵即逝、互相轮替的印象”。
作者的这种定位与将诗篇作为“音乐”艺术来进行象征主义理解是一致的,与印象主义艺术家们对在绘画中不仅传达物体,还传达其心情的追求亦一致。
在《意象集》的音乐中,五彩纷呈的印象、心情、思想细节得到复苏。
乐曲本身的题目就说明了作曲家意象诗歌思维的独特性:这就是对传达水的自然力之氛围的追求《金鱼》、《水中倒影》,以及景物素描《月光洒在寺庙的废墟上……》;还有嘹亮气氛的诗歌《钟声穿过树叶》;还有“永久运动”思想的音乐表现《运动》。
在这组钢琴曲中体现了作者对音乐意象中现实的、可感知的“物质性”,对音乐内容的绘画基调,对形象意义声音表达思想的倾向。
以不同风格乐曲对比原理建构的《意象集》第一集,《水中倒影》的绘画基调与《献给拉莫》的内省静态并存,而《运动》的固定音型运动机能与前两部乐曲形成对比。
针对每一个意象,作曲家都找到了个性化的表现手法和传达心理状态的方法。
《意象集》的演奏者面临着颇不轻松的任务,这个任务是“聆听”音乐表现手法的所有细节、敏锐的直觉、创作想象以及精微之处。
科尔托指出,德彪西作品的解释者必须“……感受物质的外表之下的歌唱和不可言传的内心显现……”音乐材料的特点、动感演进的特色、发音、细腻的缓急法——德彪西乐曲中所有这一切都听命于在声音中传达意象、氛围、看不见的印象和心情世界这一思想。
德彪西《水中倒影》音乐本体综述

德彪西《水中倒影》音乐本体综述作者:吴晓曦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22期(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徐州 221000)【摘要】印象主义作曲家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水中倒影》是一部重要的钢琴文献资料,其精致的笔触、丰富的内容与个性化的音乐语言,使其堪称德彪西创作艺术的缩影。
笔者试从曲式、和声、旋律和节奏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德彪西的音乐创作特征。
【关键词】《水中倒影》;音乐本体;分析一、作品简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印象主义应时代要求在法国产生,其得名来源于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创作的油画《日出·印象》,但实际上它是对整个欧洲文艺思潮的一种统述,包括绘画、诗歌、音乐等。
法国作曲家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常被认为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一号代表人物。
《水中倒影》创作于1905年,正值德彪西创作最成熟的时期,已经形成了獨树一帜的印象主义风格。
此曲是一部音乐作品,也是一首诗,更是一幅画。
它是作曲家本人对作品的出版还是相当满意与自信的,他曾对出版商说:“我确信本曲能在舒曼的左侧、肖邦的右侧占有一席地位。
”[1]《水中倒影》原本法文标题Reflets dans I′eau的含义是“水的光泽”。
德彪西在这部作品中正表现的是水与光相互作用下产生的美轮美奂的影象。
“当一个人长时间用自己的双眼注视着平静的水面,也许会产生出一种沉静而奇特的感觉。
”[2]通过对作品的细细品味,可以想象出德彪西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正是对池中之水凝视了很久,才发掘水面反射带给视觉无限美好的奇特变化效果。
二、《水中倒影》音乐本体分析(一)曲式结构的变革想要对一部作品进行正确的分析与演奏,必须要了解作曲家的整体构思,即要明白他是如何将乐思浓缩到一种特定形式中的,因此对曲式结构的判断与分析是了解乐曲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德彪西意象集第一册《水中倒影》的结构特色和演奏
摘要:德彪西是印象派作品的创始人,而他的意象集第一集《水中倒影》是印象派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通过对作品曲式、结构、特色的分析,以及对钢琴演奏处理手法的理解和探索,能对演奏这首作品的人有所帮助。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派作品;结构;特色;演奏
德彪西的音乐,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期间,高度成熟的法国文化的结晶,反映出这位作曲家高度的知识性和深厚的教养性。
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他的音乐如梦幻般地闪烁着光和色彩。
意象集是最具有印象派特色的代表作。
意象集洋溢着肯定人生的幸福感,把作曲家对大自然的感受,用独特的作曲手法,生动完美地在钢琴音乐中表现出来,不断的潺潺流水,成为作品中的主角。
第一首《水中倒影》,则是作品中最具特色的典范。
如曲题所示,这是一首水与光的嬉戏,光波随着水面颤动,微妙地闪烁发光。
乐曲几乎是用即兴风格写成,要把此曲弹奏完美,着重在把握作品的结构,色彩的运用,以及独特的触键、和声、踏板的处理上。
一、独特紧密的曲式结构
《水中倒影》乐曲的曲式与结构:ABABA+尾奏德彪西作品不受传统曲式的约束,大都使用非常独特、非常紧密的结构写成。
德彪西在这里也使用了变奏曲等手法,由两个主题把乐曲统一起来。
第一主题虽然几乎不作任何变化,但第二主题重复出现时予以变化。
全曲结构是A:1-23小节,其中第一主题1-8小节,过门9-23小节;B:第二主题,23-34小节;A:35-49小节;过门45-49小节+B:54-70小节;A:71-80小节;B:78+尾奏81-94小节。
从以上益式结构分析足以看出作曲家着重曲体和旋律的要素,大胆独特的应用变奏曲的手法,把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用音乐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不同的音色表现不同的色彩
发自本能的旋律是法国音乐学派最重要的素质,对音色有着特殊的敏感,崇尚华丽、匀称、优雅,是学派充分表现法国风雅趣味的根本所在;崇尚印象的瞬间交替变幻,是学院派直觉的、令人激动的情趣。
此曲犹如印象派画家在画布上抓住各个不同的时刻,不断改变的大自然那样,作曲家也用了他的感觉,表现了或是微波荡漾的水面,或阳光下的水面。
随风荡漾再趋于平静。
弹奏此曲时,开始速度要模仿水波荡漾,要有点自然的摇动,有swing的感觉,开始部分右手的和弦进行要很平均,左手旋律要发自内心的歌唱。
演奏印象主义作品的另一个重要课题是对和弦及和声的处理方法。
与浪漫主义作品通常突出和弦的两个外声部(高音与低音)不同,印象主义的和弦应按其不同的和声结构来处理,以良好的歌唱音色弹奏柔和而优美但不沉重或松弛的旋律部分。
把旋律层与和声层分开,不但在音量上,更重要的是在音色上分开。
弹完一个-和弦后要利用柔软的手腕运动及高度敏感的指尖,迅速转移到下一个和弦。
第1-23小节为第一主题,这一部分中声音的力度主要在弱的范围内变化。
在轻声范围内作出音色的对比,这是演奏印象主义作品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将德彪西本人在谱上标明的力度记号作一个统计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德彪西极喜欢应用弱范围的力度,或者突强、特强的极端力度,极少有中间状态的力度标记。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P或PPP都应弹成一个样子。
比如最开始处的PP和第16小节、17小节处
的PP应该用不同的奏法,后者要多一些旋律感,要尽可能的做出丰富的层次与色彩的变化及对比。
其色彩感需通过音色的变化来达到。
声音是演奏德彪西作品的第一要素。
不论音响力度的差距有多么大,在任何时候,不能弹出敲打性或打击性的音响。
音色力图均匀、纯净、透明、柔和,造成一种朦胧的背景,尽可能把声音延长而造成更丰富的共鸣。
色彩是印象主义音乐首要的因素,而色彩不仅要通过音色的变化,还要靠耳朵与感觉获得。
因此,细心地自然地倾听并控制每一个声音应是演奏印象主义作品优先考虑的问题。
在德彪西的钢琴作品中,一般都有二、三、四个不同层次。
细心体察每一层次的不同形象,不同作用,不同地位,而决定不同音响,不同色彩。
通常来说,德彪西的音乐比较接近于中国的山水画、水墨画,黑与白之间,有丰富的层次,每一层都不—样。
我们了解作品风格的总色调后,再看每个细节,就会比较容易掌握作品。
三、独特的触键方法
印象主义风格的作品对音响的要求不同于巴洛克、维也纳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三个时期。
富有朦胧感和色彩性对比的音色不可能用任何部位的任何打击性的触键来演奏。
因此,在演奏《水中倒影》的时候,首先以轻而薄、纤细而柔软的触键为主,下键的速度则根据所需音色而定;触键部位避免过分靠近指尖,要多应用手指肉厚的部位根据不同音色的需要改变触键部位;要将大臂的自然重量传到指尖,用非常连贯的手法,通过力量的转移来演奏此曲的主题。
其次,触键方向要多用勾、摸、抓等接近水平的方式。
最重要的,触键不能猛烈,避免任何打击性音响。
此曲中快速的琶音连奏占很大一部分,谱例3(24-31、44-50),要非常的连,手臂要作水平式的移动,为了能弹得轻巧流畅,手腕要保持柔软,手臂必须轻巧灵活,要弹得很细腻、均匀,感觉不到任何的间隙。
第56小节开始的第二主题变奏,使人不由联想起太阳的升起。
要用大部位的自然重量来弹奏,才能更好的控制音色。
在触键上最困难的是弹出柔和的强奏,音量大而不敲击。
强音或突强音都意味着使琴弦更长时间地振动与共鸣,要用温和的内力而不是粗暴的强力奏出。
四、谨慎而敏感地使用踏板
对于实现印象主义的音响目标,踏板是除指触之外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不用踏板(不论哪一个)绝不能达到印象主义音乐的流畅、不割裂、多变化以及音色混合等特定效果。
因此,谨慎而敏感地使用踏板,对掌握这一风格特征关系极大。
一般说,在处理印象主义音乐用踏板时,我认为:
1.根据低音换踏板。
以保证低音的持续与连接。
2.根据和声换踏板。
和弦结构变换比较快又比较大时,一般一个和弦一个踏板。
3.根据节奏换踏板。
有时虽属同一和弦,但为强调节奏需将踏板换清楚。
4.一音一个踏板。
在和弦变换频繁时,为保持线条的连贯同时又保持音响的清晰,需要每个音换踏板。
5.轻轻地、浅浅地踩延音踏板。
德彪西音乐申的许多踏板都不应踩得很深,要浅浅地、轻轻地用灵活的脚踩非常敏感地加以控制。
甚至有时需要“颤音踏板”,即将踏板很轻很快地颤抖,使快速度的乐句也能得到踏板的“滋润”而不至于太干燥。
踩踏板的深度是非常敏感而细腻的问题,根据耳朵所听到的音响随时进行调整。
6.在演奏时,为保持低音的长时值,可运用中间的持续音踏板。
从25小节一直到34小节,此处左手的降A音要用持续音踏板,有些极弱奏时,音量极轻,可以把不同和弦混合在一个踏板中,以达到飘忽、朦胧的效果。
7.弱音踏板在印象主义风格的乐曲中用非常频繁。
但并非弱奏处全部用弱音踏板,应当把这个踏板作为一种武器来使用,造成一种遥不可及的境界,给整曲带来不同色彩的渲染。
依靠弱音踏板的几个层次,配合不同的指触,能使音色变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总之,无论哪种踏板,都与演奏厅、钢琴、共鸣程度、演奏实况相联系,随时加以调整。
从24小节开始的第二主题速度要还原,要以正确的节奏把第二主题弹出,31-34小节速度不要过急,从62小节开始的渐弱要一层一层弱下来,64小节处最好不用踏板,注意左手保持1、3拍,71小节再慢,逐渐安静,结尾处速度不要乱。
五、音乐中蕴藏着诗意、画意
在《水中倒影》的整个作品中,德彪西抓住光线和色彩的瞬间感觉,表现了水与光千变万化的效果,这些水波与光影游动的效果主要靠和声、色彩的变化造成,由此把诗意、画意、乐思三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将诗意、画意蕴藏在音乐之中,是德彪西的最大本领。
通过《水中倒影》足以看出德彪西是最了不起的创造大师,他被人们称为“钢琴画家”。
他使原来抽象的音乐变得不抽象,用技巧和对美学的追求直接地用音乐作画,是最早一位把画变成音乐的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