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
德彪西音乐风格资料

a2009年10月07日星期三下午02:40法国作曲家德彪西(Debussy 1862-1918)是印象派作曲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德彪西早年曾以作品大合唱《浪子》获巴黎音乐学院的最高荣誉——“罗马大奖”并得以前往罗马深造。
他虽然研究过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作曲家,但他的创作却受到当时的文学与绘画的创作理念的影响,即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
也正是因此,德彪西的作品脱离了当时传统的音乐创作理念,他把自己的作品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
印象派画家们的主张对德彪西有启示作用。
他们反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大胆革新,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光与色的表现效果,他们的画色彩明快,笔法简练。
这一切正是德彪西在音乐上所向往和追求的。
他决心闯出一条路子,用音乐去描绘事物的瞬间变化、大自然的一个景致,力求像印象派画家画的画一样,不追求实物清晰的轮廓,而着力在色彩、光线的明丽。
这时,另一个事件对德彪西道路也发生了很大影响,这就是1889年在巴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
在这个博览会上,德彪西接触到东方音乐。
中国音乐、越南音乐以及印尼的爪哇音乐,引起了德彪西兴趣。
在博览会期间,他经常跑去听东方音乐的演奏。
尤其是印尼的爪哇音乐给德彪西太深刻了。
爪哇人跳着宗教性舞蹈,给舞者伴奏的是一个独特的乐队,乐队除了一种三弦的提琴外,大都是铜锣、铙钹、鼓这类打击乐器。
看着这些原始的、动作简单的舞蹈,听着这种旋律、节奏奇异的演奏,不少人忍不住笑了起来。
但是,这节奏丰富、和声微妙的爪哇音乐却引起了德彪西注意。
这些东方音乐对德彪西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德彪西印象派音乐之作是1892年创作的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
这是根据象征派诗人玛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的。
德彪西以印象派艺术手法,用音乐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爱琴海边,太阳晒热的土地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一群森林女神在沐浴。
牧神吹着婉转动听的笛声,他悄然走近森林女神,她们惊叫着逃开。
在中午的阳光下,牧神吹奏着迷人的牧笛。
德彪西梦幻曲作品简介

德彪西梦幻曲作品简介
德彪西的《梦幻曲》出版于1890年,是他早期的作品之一。
这首作品虽然短小,只有101小节,但已经展现出了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神秘莫测和变幻万千的和声色彩,以及飘逸奇美的调性特征。
全曲以F大调二级和弦第一转位开始,经过g小调、C大调、c小调、F大调等数次起承转合,半音化的推动方式使乐曲调性愈加模糊,如漾在银河里万般星辰的迷离轨迹,似明似暗难以琢磨。
悠长的旋律线条如同蜿蜒隽秀的叠嶂峰峦绵延不绝,无数不稳定的音程与和弦缀于绵长飘逸的乐句里,营造出轻雾笼罩迷蒙万状的幻梦。
此外,这首作品的触键力度整体极轻极弱,但在乐曲的三分之一处出现了明显的强弱对比,紧接着出现了突强的力度变化,将悬而未决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这种力度变化与乐曲的篇幅形成了倒置的黄金分割点,体现了逻辑数学与艺术创作之间关于美的高度契合。
德彪西在《梦幻曲》中展现了他对东方音乐的热爱,乐曲中流淌着东方美学中重“意”不重“象”的隽永与洒脱。
同时,这首作品也预示了德彪西后期作品的风格,突出了音乐的冥想性质。
总的来说,德彪西的《梦幻曲》是一首短小精悍、充满梦幻气氛的钢琴作品,展现了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独特魅力。
浅谈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浅谈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作者:张利娜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09年第07期印象主义音乐(ImDressiDnistmu.slc)是19世纪末萌生在欧洲文化活动中心巴黎,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c A DebussH 1862一1918)首创的一种新音乐风格。
印象主义音乐深受当时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派诗歌的影响.追求刻画实物周围的色彩与光影在瞬问的迷离变幻,用暗示和隐喻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一种意象或心境,用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以满足人们感官对于美丽、愉悦的最大享受。
因此。
在印象派的音乐巾.富有色彩效果的和声远比旋律重要。
不仅如此,印象主义音乐在听觉感受、观念意识和心灵体验上都超越传统进行了全方位的更新。
印象主义音乐反对后期浪漫派音乐以自我为中心的英雄崇拜以及音乐过度庞大膨胀,从当代法国的社会背景.心理特质和美学观点出发,力图恢复法国音乐明晰、典雅的特征,追求艺术形象的真实与新颖独创。
喜欢表现微妙和难以捉摸的东西.而不喜欢堂皇、不朽的雄伟气派.喜欢隐喻、暗示.而叫i喜欢直率和过分夸张。
因此.腺胧的色彩.模糊的轮廓,难以分辨的色稠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标志。
德彪西曾经说过:“文字无能为力的地方.才开始音乐的作用.音乐是为无法表现的东西而设的。
我希望它仿佛从朦胧中来。
又回到朦胧中去,所以它永远是简单而朴素的。
”德彪西的一生创作r大量成功的作品,包括《牧神午后》、《夜曲》、《海》、《意象集》等管弦乐作品以及《月光》、《雨中花园》、《快乐岛》和《焰火》等钢琴音乐作品,此外还创作了一部歌剧《佩里盟斯与梅丽桑德》。
这些作品正代表营音乐中的“印象主义”,都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成熟之作。
也【F是由于他在管弦乐、钢琴和歌曲中创造了这种新型音乐风格,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才使法国音乐在20世纪音乐文化中占有了一席重要的地位。
德彪西的这种印象主义音乐与当时绘画中的印象主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德彪西《欢乐岛》的艺术价值及演奏技巧综述

5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21了,贴键虽然只有一个较短的时间,但是手指在弹下的速度仍旧不能太慢,就算是在pp力度下也要有一定的速度才能确保声音的发出。
如第9和10小节,通过手指的动作来完成触键,可以恰当地表现欢乐的气氛。
在9小节中的三连音通过“贴键”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营造背景音乐,11小节的三连音同样是用“贴键”的方式,而8小节和11小节下方除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外,其他跳音都可以使用这一触键方式。
在下方声部的第三拍中,e1除了“贴键”外,“进”触键的方式也要应用。
分解和弦在《欢乐岛》中有很重要的位置,练习分解和弦需要做到均等地触键,这需要手指的伸张程度较大,所以可能导致肌肉难以放松,这需要更多的练习提升肌肉的控制能力。
在《欢乐岛》中,出现的分解和弦大多都省略了和弦的三音,因此在听觉上就产生了一种空幻的艺术感觉。
通过第99只第104小节的分解和弦可以看出,每一个小节都有一个保持音记号和重音记号,所以在演奏中,演奏者要增加一定的力度,重音记号的力度需要强于保持音记号的力度。
不仅第99小节至第104小节中出现了大量三十二分音符之外,还出现了三连音,这给分解和弦带来了更多的律动变化。
(三)均衡弹奏均衡弹奏是弹奏钢琴作品必备的弹奏能力,均衡弹奏需要从速度和动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节奏是音乐作品流动的脉搏,钢琴弹奏的速度则是其行进的步伐。
个人的节奏感是可以通过后天练习来培养的,不过速度并不仅仅取决于演奏者个人,还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所以,作为演奏者应该明白,在乐谱中作曲者所使用的速度术语是为了提示演奏者乐曲传达出的气氛,并不是说要演奏者实际演奏动作的快慢。
因为速度这一概念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所以在实际演奏中,不同的演奏者在弹奏相同的曲目、相同的速度时,会产生不同的差异,就算是同一个演奏者在实际演奏中,演奏的速度也会因为不同原因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为了让速度保持稳定,演奏者在练习时需要节拍器的帮助。
分析德彪西《叙事曲》的和声手法与演奏技巧

48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1883-1900年,作品有《两首阿拉伯风格曲》(1888)、《冥想曲》(1890)、《叙事曲》(1890)、《为钢琴而作组曲》(1900)等。
第二时期:1901-1904年,为印象主义成熟阶段,作品主要有《版画集》(1903)、《意象集》(1905-1907)等。
德彪西进行早期创作的第一时期正值浪漫主义的全盛期,德彪西在这一阶段还处于不断探索的状态,故其作曲风格基本以浪漫派晚期风格为主。
1890年,德彪西与以马拉美为首的一些青年艺术家相识,在这些艺术家的音乐、绘画、文学的深深触动下,谱写了《叙事曲》这一精致小巧的作品。
这一时期,德彪西在音乐创作中倾向于使用较简单的形式,规模也较小。
虽然受到该时期其他作曲家的影响,但仍能从中感受到德彪西的个人特点,《叙事曲》就把印象派的特色完全表达了出来。
二、德彪西《叙事曲》的和声手法《叙事曲》是一首短小的非主流作品,它主要是用和声语言来表现出缥缈空灵的音响效果,展现了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特色。
笔者主要从纵向的和弦和横向的和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其和声手法。
(一)纵向和弦20世纪,作曲家注重对和声音效的多种使用,以追求理想的音响效果。
在《叙事曲》中就有许多三度叠置的多和弦的运用,在其开头,就能见到这种写作技法。
如图1中第一个小节,它是一个构建在F 大调上的属九和弦,依次是C、E、G、bB、D,展现出来就是一个一拍的六连音。
由此,我们可以说,这个音乐材料是由C 为低音的大三和弦和由G 为低音的小三和弦共同组成的。
接下去的一拍将和弦进行了转位。
第二小节是以D为低音的导和弦,由E、G、bB、D、F 构成,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和第一二小节相同。
同理,第二小节可以看作是一个以E 为低音的小三和弦和一个以bB 为低音的大三和弦。
因此,它们都是三度叠置的多和弦。
图1此外,不协和和弦也在《叙事曲》中多次出现。
不协和和弦,就是指和弦中含有不和谐音程。
论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创作的特点

“
一
个 人 的流 派 ” 是 有 原 因的 。这 主 要 归 功 于 其 颠 覆 常 理 的 音 乐 创 作 理 念 ,在 同 时 代 印象 主 义 音
新 ,尝试 使 用 古 典 传 统 调 式 以 外 的调 式 调 性 。和 声 运 用 更 是 颠 覆 传 统 的手 法 ,注 重 音 乐 色 彩 感 受 ,朦 胧 而 又 丰满 。跳 跃 的 音 乐 思 维 和 反 传 统 的 音 乐 主 题 发 展 是 其 印 象 主 义 音 乐 主 要 的表 现 手 法 。同 一 时代 其 他 音 乐 家 在 这 种 音 乐 创 作 中浅 尝 辄 止 的 时候 ,他 的 音 乐 创 作 手 法 已经 有 了鲜 明 的
品中。
收 稿 日期 :2 0 1 4 —0 2—1 7
作 者 简 介 :李 华 东 ( 1 9 7 2 一) ,男 ,云 南 丽 江 人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艺 术 系 副 教 授 ,研 究 方 向 :声 乐 、
音乐理论 。
・
1 02 ・
楚 雄 师范学 院学 报 2 01 4年 第 4期
多 而 简 短 ,音 乐 结 构 自 由 ,强 调 音 乐 色 彩 ,讲 求 力 度 和 配 器 的协 调 ,呈 现 出 一 种 “ 印象 ” 的 风 格
特 征 ,在 当时 的 法 国 被称 为 “ 新音 乐 ” 。德 彪 西 在 长 期 的音 乐 创 作 中逐 渐 形 成 了 属 于 自 己 的独 特
不 单 单 只 是 一 种形 式 上 的变 化 ,其 表 现 手 法 运 用 象 征 、暗示 和 隐 喻 等 ,使 得 音 乐 作 品沉 静 中蕴 含 爆 发 力 。他创 作 的 作 品 ,和 声 运 用 细 腻 、繁 复 ,配 器 新 奇 而 富 有 色 彩 ,旋 律 略 带 慵 懒 飘 忽 的 感 觉 ,作 品 传递 给 听众 “ 印象 ” 表 征 的 同时 ,也 给 人 一 种 不稳 定 之 感 ,这 其 间虽 然偶 尔 冒 出一 些 隐 约 的旋 律 ,但 这样 不 稳 定 的 感 觉 却 一 直 延 续 到 结 束 。作 品 体 现 了 一 种 让 人 很 难 捕 捉 的 声 音 或 色 彩 ,并 有 着 “ 即兴 ” 特 点 。德 彪 西 的音 乐 成 就 还 得 益 于他 拥 有 一 双 有 着 敏 锐 听 觉 的耳 朵 。他 在 管
德彪西钢琴作品《月光》演奏分析

一、创作背景及作品概述(一)德彪西生平及其贡献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 ),1862年出生于法国巴黎西部圣日耳曼昂莱,1918年因病逝世。
他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是十九世纪末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作曲家之一,推动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音乐的发展。
他的父母在小城经营一家瓷器店,祖父是一名木匠,德彪西虽然没有出生在音乐世家,但他从小就展露出异于常人的音乐才能。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德彪西全家迁至姑姐克莱门汀家,克莱门汀发现幼小的德彪西对音乐有十足的兴趣与超乎同龄孩童的才能。
十一岁的德彪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在音乐学院他先后学习了作曲、钢琴、和声、声乐等专业课程。
这期间德彪西非常认真努力,每一门课程都得到老师的认可,特别是他的钢琴演奏可以达到专业演奏级别,在校期间演奏了许多著名曲目。
除了演奏专业著名曲目之外,他还时常自己创作,弹奏一些不符合传统的和弦,构造许多旁人听起来新奇的音响组合。
十八岁时,德彪西的音乐学习成果得到认可,担任了俄国富孀梅克夫人的家庭钢琴师,梅克夫人带德彪西去了许多地方,这期间德彪西结交了许多俄国作曲家,并深受他们的影响。
1884年德彪西凭借自己创作的大合唱曲目《浪荡儿》获得罗马大奖。
二十五岁时,德彪西参加了以马拉美为首的艺术沙龙活动,结交了很多像马拉美一样的印象派诗人和画家。
1889年,二十七岁的德彪西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无意中听到了东方风格的乐曲,那些乐曲在他脑海里久久不能离去,从这个时候他开始慢慢摆脱浪漫主义音乐创作风格,逐渐融入他独有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特点,最后形成完整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二)印象主义及其风格特征德彪西是十九世纪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钢琴作品《月光》是德彪西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属于《贝加莫组曲》的第三首。
《月光》中蕴藏着德彪西独特的音乐色彩,展现出其“音画合一”的音乐特性。
乐曲通过婉转的旋律、巧妙变化的伴奏织体等,描绘了一幅幽静美妙的月下夜景图画,在缓缓流淌的旋律中,人们仿佛看见如水般的月光倾泻在静谧广德彪西钢琴作品《月光》演奏分析□ 汝慧玉摘 要: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他的钢琴作品具有特别的演奏效果,丰富的音乐由他奇特的想象力所创造,灵动多样的演奏技巧刻画出人们的真实内心感受,并描绘出如诗画一般的梦幻景色。
牧神午后德彪西名词解释

牧神午后德彪西名词解释
《牧神午后》是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创作的交响诗,取材于马拉美的同名诗篇。
这首作品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也是德彪西创作的顶峰,它使德彪西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奠基人。
马拉美的诗篇《牧神午后》描述的是一位半人半神的牧神在午后的情景,他躺在树荫下沉思,梦见自己在追求水中的仙女,却又仿佛听见树丛中传来其他仙女们的嘲笑声。
这首诗篇充满了梦幻和象征的色彩,对时间和空间有着独特的表达。
德彪西采用了象征主义音乐的写作手法,运用了丰富的和声和音色变化,以及自由的节奏和结构,来表现马拉美诗篇中的梦幻和象征的色彩。
他通过音乐来描绘出诗篇中的情景和情感,同时也通过音乐来表达出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受。
总之,《牧神午后》是一首充满梦幻和象征色彩的印象主义音乐作品,通过德彪西的音乐表达,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和情感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大海》,使学生初步了解西方近代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赏析《大海》,感受、体验其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 领会和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具: 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投影仪、磁带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交流本课预习“关于海的文学描述
(二)讲明本课学习内容
1.了解印象派的音乐风格;
2.欣赏交响素描《大海》第二首《海浪的嬉戏》。
二、欣赏乐曲
(一)展示思考题:这部作品与以往欣赏过的作品有不同吗:你能说出有哪些不同?
(二)学生初听《海浪的嬉戏》。
(三)老师引导学生回答思考题
三、向学生展示法国绘画大师莫奈的风景画《印象:日出》
1.学生讲述对画的理解
2.老师讲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画派。
他们把颜色彻底分离.用颜色的冷暖来交织画面,是一种艺术的革命。
他们采取交阳光下直接作画的方法,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实际上就是冲淡理性的东西,追求瞬间的感觉。
《印象:日出》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早晨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被称为印象主义绘画。
四、简介印象主义音乐:
(一)设疑:你了解印象主义音乐吗?
(二)学生交流和讨论。
(三)教师归纳: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它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
它力求改变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采用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渲染神秘朦胧,若隐若现,虚无缘渺的气氛和色彩,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
五、赏析《海浪的嬉戏》片断:
(一)请思考:
1.这个片断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2.这个片断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
(二)教师归纳: 这首乐曲几乎都是由这样短小的动机,和不大有规律的节奏型组成的。
这些旋律片断生动而迷人地表现出海浪的泡沫和水珠,以及阳光在起伏的海面上映出的闪光。
这个片断是由长笛、单簧管及小提琴演奏的:
(三)作者简介: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
他着名的作品有管弦乐《牧神的午后前奏曲。
钢琴曲《月光》,以及《云》、《节日》、《大海》等作品。
罗曼·罗兰对德彪西是这样描绘的:“这是一“伟大的梦境画家。
”
六、聆听《海与辛马德的船》片断(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曲)
(一)请思考:
1.听后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2.你能哼唱主题旋律吗?能辨别音色吗?
3.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哪一个音乐流派的代表?(民族乐派)
此过程由学生简单讨论问题并回答,教师小结
在舍赫拉查达主题结束后,一望无际波光闪烁的大海主题出现了,接着长笛吹出了辛马的主题。
它是那样地从容不迫,使人联想起辛马德的小船在平静的大海中缓缓行驶的情景。
另一段主题描绘了大海的不平静,渐渐地风刮起来了,水面激荡起来了,暴风雨来临了,大海在怒吼。
七、复听《海浪的嬉戏》
(一)请思考:
1.德彪西对海的描述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对海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2.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记下自己瞬间的感觉。
(二)简单讨论分析作品,让学生辨别音色。
乐曲开始在引子中可以听到长笛和单簧管的对话,然后是英国管和双簧管。
这时它的主旋律好像也在弦乐器的颤奏中发展着。
乐曲几乎都是由这样短小的动机和不大有规律的节奏型组成的,不太容易哼唱。
这一段主题稍经反复,在木管乐器上列闪烁的伴奏音型,乐曲中段的新主题便表情地奏出: 这是由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和单簧管同时演奏着的一个对题,它构成一个增二度的复调,第二主题逐渐成为乐章的主体。
(三)根据讨论分析归纳:
1.旋律方面:不易歌唱,瞬息万变,轮廓朦胧模糊,但有踪迹可寻。
而在其他音乐流派中,特别是民族乐派的旋律,尤其易于歌唱。
2.节奏上不强调节拍重音。
在作品中,音乐小心地柔和流动地遮掩了节奏的律动,从一个小节滑向下一个小节。
3.和声方面:追求模糊的混合色彩,具有捉摸不定闪烁的图画性质。
德彪西强调音程八、五度的平行进行,而这样的平行运动在古典时期是禁用的,他多用其他乐派认为不协和的和声,如二度进行及九和弦等:这样就使他的作品出现了奇妙的色彩。
4.调式方面:由于更多地运用上述手法,使得印象派的音乐既不在大调上也不在小调上,而在二者之间摇摆,在各种调的边缘徘徊,创造出难以捉摸的效果,就像是印象派绘画中朦胧的轮廓。
5.在曲式结构上:倾向于小型作品,用简单灵活的形式代替奏鸣曲式结构。
八、再听《海浪的嬉戏》: (一)要求学生边听边把自己想到的内容用文字或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展示学生的文字描述或绘画。
九、总结(用德彪西的一段话) 我非常热爱音乐。
正因为我热爱音乐,我试图让它脱离使它受到抑制的贫乏的传统。
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像风,像天空,像海洋。
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的艺术。
总之,印象主义的音乐就是打破传统的束缚,在艺术手法上追求更新的东西。
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不连贯的短小动机的瞬息飘浮,都是印象派音乐明显的标志。
它反映了时代变化的初步迹象,是现代音乐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