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与印象主义音乐
德彪西音乐风格资料

a2009年10月07日星期三下午02:40法国作曲家德彪西(Debussy 1862-1918)是印象派作曲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德彪西早年曾以作品大合唱《浪子》获巴黎音乐学院的最高荣誉——“罗马大奖”并得以前往罗马深造。
他虽然研究过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作曲家,但他的创作却受到当时的文学与绘画的创作理念的影响,即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
也正是因此,德彪西的作品脱离了当时传统的音乐创作理念,他把自己的作品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
印象派画家们的主张对德彪西有启示作用。
他们反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大胆革新,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光与色的表现效果,他们的画色彩明快,笔法简练。
这一切正是德彪西在音乐上所向往和追求的。
他决心闯出一条路子,用音乐去描绘事物的瞬间变化、大自然的一个景致,力求像印象派画家画的画一样,不追求实物清晰的轮廓,而着力在色彩、光线的明丽。
这时,另一个事件对德彪西道路也发生了很大影响,这就是1889年在巴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
在这个博览会上,德彪西接触到东方音乐。
中国音乐、越南音乐以及印尼的爪哇音乐,引起了德彪西兴趣。
在博览会期间,他经常跑去听东方音乐的演奏。
尤其是印尼的爪哇音乐给德彪西太深刻了。
爪哇人跳着宗教性舞蹈,给舞者伴奏的是一个独特的乐队,乐队除了一种三弦的提琴外,大都是铜锣、铙钹、鼓这类打击乐器。
看着这些原始的、动作简单的舞蹈,听着这种旋律、节奏奇异的演奏,不少人忍不住笑了起来。
但是,这节奏丰富、和声微妙的爪哇音乐却引起了德彪西注意。
这些东方音乐对德彪西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德彪西印象派音乐之作是1892年创作的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
这是根据象征派诗人玛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的。
德彪西以印象派艺术手法,用音乐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爱琴海边,太阳晒热的土地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一群森林女神在沐浴。
牧神吹着婉转动听的笛声,他悄然走近森林女神,她们惊叫着逃开。
在中午的阳光下,牧神吹奏着迷人的牧笛。
德彪西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探析

德彪西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探析德彪西(Claude Debussy)是法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风格代表了早期印象主义音乐,以富有笔触感和色彩感的音乐语言为特色。
他被誉为“音乐印象派之父”,被认为是20世纪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
一、德彪西创作手法:1. 和声上的运用:德彪西的作品中,虽然旋律常常简单而纯净,但是和声处理却是非常繁琐而巧妙的。
他的和声有时会让人觉得有些模糊而不清晰,但却带来了朦胧而有趣的音乐效果。
2. “色彩感”表达手法:德彪西在作曲中运用了各种色彩感,例如:强调不同乐器音色的清晰明度,模糊的和声,旋律上运用变化的音色,从而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
3. 对于形式的追求:德彪西的作品中常常不用明显的调式和和弦,他的音乐形式也常常不按传统的套路出牌,创造出了非常新颖而富有独特个性的作品。
4. 创新性的表达方式:德彪西在创作中不断地探索新的表达方式,运用民族乐器和以各种自然声音为素材进行创作,这些都是传统音乐所不具备的。
二、德彪西音乐风格特征:1. 富有笔触感:德彪西的音乐之所以能够让人感受到笔触感,是因为他的作品中始终能够深入表达出和声和旋律之间的动态关系,使得音乐变化如同在画布上展示出渐进式的颜色变化一般。
2. 以色彩感为主导的音乐:德彪西的音乐,经常以色彩、质感等视觉元素为创作主线,使人感到如有“色彩虹膜”般,将丰富的光影效果赋予与音符符号中。
3. 以前卫思想为载体:德彪西的音乐主题常常偏向于前卫思想,如他由“帕格尼尼”的旋律母题而创作的Chaconne、Exquisite corpse、Danses Sacrée et Profane及Jeux等作品,就凸显出了他在音乐上的创新力。
4. 追求自由与独立:德彪西遵循着自己的感受、经验、想法与志愿,并且意识到自己要走出板条箱,并用独特的方式去创造一些不同寻常的音乐。
德彪西的音乐让人感受到一种充满幽静、柔和且含蓄的氛围,他不仅创造了新的音乐风格,而且打破了传统音乐的形式,对于音乐创新与开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德彪西钢琴音乐创作时期与音乐风格

浅析德彪西钢琴音乐创作时期与音乐风格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是法国作曲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被誉为现代音乐之父。
他对音乐的创作和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开创了印象派音乐风格。
德彪西的钢琴音乐创作涵盖了他的一生,并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的变化。
德彪西的钢琴音乐创作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862-1890)、中期(1890-1905)和晚期(1905-1915)。
在早期,德彪西的创作受到浪漫主义和古典音乐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技巧和表现力为主,音乐语言较为传统,但已经展示了他个人的风格和创新思想。
在中期,德彪西开始探索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并逐渐脱离传统的形式和结构。
他开始注重音色、色彩和和声的创新,通过声音的叠加和交错来创造出模糊的音乐效果。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有《月光》和《雨中曲》等,这些作品以其柔美和流动的特点,描绘出了大自然中的景观和情感。
晚期是德彪西音乐创作的高峰时期,也是他探索最具个性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开始探索更加抽象和超现实的音乐语言,并运用了一些前卫的技术和概念。
他的作品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理解,但同时也具有更强的个人表达力。
代表作品包括《前奏曲集》和《音乐的画廊》等。
在音乐风格方面,德彪西的创作可以被归类为印象派音乐。
印象派音乐着重于传达感觉和印象,强调音色和色彩的变化,注重对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描绘。
德彪西的音乐创作具有柔和和流动的特点,宛如一幅画作,可以让人产生强烈的想象和情感共鸣。
德彪西的音乐中还融入了东方音乐和爵士乐的元素。
他对东方音乐的兴趣使他探索了不同的音阶和和声,为他的音乐带来了新的声音和味道。
而对于爵士乐的关注使他的音乐更加活泼和有节奏感,增添了一种现代感。
德彪西

德彪西
法国作曲家、钢琴家,印象主义乐派的创始者。 1862年生于圣日尔曼昂莱。7岁开始学钢琴,其音乐才 能10岁时被发现,从此,音乐成为他的终身事业。1873 年, 考入巴黎音乐学院,进行了12年专业学习。其文化 修养和艺术趣味得到决定性的发展,在这期间写出的一 些浪漫曲,如<曼陀林>、<木偶>等,反映出他对音乐 语言的独特的探索,已经颇有一番新意而有别于同时期 的后期浪漫主义。1884年,德彪西以大合唱<浪子>而获 得罗马大奖。由于他的具有开拓意义的创作,法国音乐 在20世纪音乐文化中得以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印象 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 于19世纪末,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 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流派。印象主义音乐带有一种 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是音乐进入现代主义的开端。 它的音乐形式织体表现手法基本美学观点以及所追求的艺术目 的和艺术效果都与古典和浪漫主义有着很大的分歧与差别。古典主 义音乐的创作原则与风格是严谨归整,浪漫主义音乐是注重情感的 表现与激情的发挥。与之相比较,印象主义音乐并不通过音乐来直 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而是更多地描写那些图画给我们的感觉 或印象,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
交响音画《大海》
பைடு நூலகம்根据你对印象主义的理解,请勾出描 述印象派的词语。
浪漫
象征 直觉 个性
音画
意象 缥缈
古典
德彪西创作时代背景及印象主义风格特征

音 舞
德彪西创作时代背景 及印象圭义风格特征
【 要 】克洛德 ・阿施 尔 ・ 摘 德彪西 ( l d c i b s )是印 象主义音 乐风格的 Ca e hU Deus u A e y 开创者 , 作为起到从 浪漫主义音乐风格 到二十世 纪 “ ” 乐桥 梁作用的重要 作 曲家, 新 音 他标新 立异 的创作风格和 前辈作 曲家形成 了鲜 明的对 比。因此 ,对德彪 西创作时代 背景及其印 象主义音 乐特征进行 完整的透析 , 有助于更好的演绎印 象主义音 乐作品。
一
、
—
—
界 中 万 物 之 间 、 自然 与 人 之 间 、 人 的 各种 感觉 之 间存 在着 隐秘 的、 内 在 的、彼 此呼应 的关系”fJ 3
许 多 浪 漫派 诗人 早 在 象征 派 出 现 前 就 已经在 一定 程 度上 用 象征 主 义 的手法 进行 创 作。用 含 蓄而 又 隐 喻 的语 句 ,不 通过 直 接 的表 达 ,而 是 更 多 的用 暗示。 象征 主 义诗 歌在 诗 的语 言上 进 行 了很 大 的 变动 ,他 们 不满 足直 接 描 绘事 物 ,不在 于要 使 读 者 一 下 就 明 白诗 的 含 义 , 而 是 通 过 一些 隐 喻 的、委婉 的句 子,或 者 一些 暗示 性 的提 示 ,来表 达 深层 次 的含 义 ,使 读 者对 于 诗 的本 身有 更 深 的认 识。他 们 追 求 的是朦 胧 , 但又不放弃明朗。 象征 主 义诗 歌 的 一个 特 点是 十 分 强调 诗 中的 音 乐效 果 ,注 重 内在 的节 奏和 旋 律。他 们 认 为 ,音 乐是 表 现 而 不 是 描 绘 ,而 他 们 的 创 作 也 正 好 是 这 样 , 反 对 直 接 的 如 实 的 描 写事 物和 社 会 ,他 们 的作 品 中用 大 量 的暗示 和 隐喻 来表 达 内心感 受 , 反 映现 实世 界。 夏 尔 ・ 波德 莱 尔被 认 为是 象 征主 义 的 先驱 ,代 表 人物 有 马 拉梅 、保 尔 ・ 尔伦、 阿 尔 图 魏 尔 ・ 波。1 9 兰 1年 ,莫 雷亚斯 宣布 8 脱 离象 征 派 ,许 多诗 人 也走 上 了别 的 创 作 道 路 ,象 征 主 义 诗 歌 从 此 解 体。 但是 ,象 征主 义作 为文 学 思潮 和艺术风格 ,影D ̄ 非常深远 。 8r 3 3 、法 国音 乐的振兴 当 时 的欧 洲 ,意 大利 和 德 国 的 歌剧 风靡 盛行 , “ 人们 渐 渐 对意 大
德彪西及其印象主义音乐作品

2 0 1 3年 1 2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mM o f C h f e n g U n i v e  ̄i t y( S o c . S c i )
V o I . 3 4No . 1 2 De c . 2 Ol 3
加, 作 品 中也 涌 现 出 了许 多 的音 乐精 品 , 这 也 奠 定
钢琴音乐技巧方面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
《 波西米亚舞 曲》 是德彪西创作于 1 8 8 0 年 的第
一
首钢琴曲。 这首钢琴曲与德彪西后来创作的乐曲
奖。随着德彪西在音乐创作方面不断成熟 , 他后期 的作品中也逐渐 出现如同印象主义绘画作品那样 : 注重光色和阴影而忽略了轮廓 , 印象主义音乐将各 种表现因素融人作品之中, 降低了和声和调性在音
一
在此之后 , 他创作 的钢琴曲《 版画》 、 《 欢乐 岛》
和《 二十四首前奏曲》 , 都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性 作品。 德彪西的作品从不成熟到完美逐渐形成了具
有 自己独特个性的艺术风格 , 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发 展奠定 了基础。
二、 德 彪 西印象 主义 音乐 的 曲式 思维
首音乐作品, 它的创作十分考究但仍然存在许多
彪西 的音 乐作 品和德 彪 西印 象主义 音 乐的 曲式思 维以及德 彪 西 印象主 义音 乐的 印 象。
关 键词 :德 彪 西作品 : 印象主 义音 乐 : 曲式思 维
中图分 类号 : J 6 5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3 ) 1 2 — 0 2 2 4 — 0 2
浅谈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

浅谈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作者:张利娜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09年第07期印象主义音乐(ImDressiDnistmu.slc)是19世纪末萌生在欧洲文化活动中心巴黎,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c A DebussH 1862一1918)首创的一种新音乐风格。
印象主义音乐深受当时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派诗歌的影响.追求刻画实物周围的色彩与光影在瞬问的迷离变幻,用暗示和隐喻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一种意象或心境,用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以满足人们感官对于美丽、愉悦的最大享受。
因此。
在印象派的音乐巾.富有色彩效果的和声远比旋律重要。
不仅如此,印象主义音乐在听觉感受、观念意识和心灵体验上都超越传统进行了全方位的更新。
印象主义音乐反对后期浪漫派音乐以自我为中心的英雄崇拜以及音乐过度庞大膨胀,从当代法国的社会背景.心理特质和美学观点出发,力图恢复法国音乐明晰、典雅的特征,追求艺术形象的真实与新颖独创。
喜欢表现微妙和难以捉摸的东西.而不喜欢堂皇、不朽的雄伟气派.喜欢隐喻、暗示.而叫i喜欢直率和过分夸张。
因此.腺胧的色彩.模糊的轮廓,难以分辨的色稠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标志。
德彪西曾经说过:“文字无能为力的地方.才开始音乐的作用.音乐是为无法表现的东西而设的。
我希望它仿佛从朦胧中来。
又回到朦胧中去,所以它永远是简单而朴素的。
”德彪西的一生创作r大量成功的作品,包括《牧神午后》、《夜曲》、《海》、《意象集》等管弦乐作品以及《月光》、《雨中花园》、《快乐岛》和《焰火》等钢琴音乐作品,此外还创作了一部歌剧《佩里盟斯与梅丽桑德》。
这些作品正代表营音乐中的“印象主义”,都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成熟之作。
也【F是由于他在管弦乐、钢琴和歌曲中创造了这种新型音乐风格,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才使法国音乐在20世纪音乐文化中占有了一席重要的地位。
德彪西的这种印象主义音乐与当时绘画中的印象主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德彪西的钢琴艺术与印象主义音乐

德彪西的钢琴艺术与印象主义音乐作者:邹琳琳来源:《艺术教育》2013年第11期【内容摘要】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也是这一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
他的创作几乎囊括了音乐创作的所有体裁,尤其是他在钢琴上的锐意革新和大胆变革,将钢琴艺术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文章主要从和声编配、曲调结构、音乐处理这三方面阐述德彪西对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和声结构色彩19世纪初,在美术界和文学界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词汇——“印象主义”。
这种艺术风格追求的是一种非常抽象的、具有梦幻色彩的审美特质。
在这种艺术审美风格的影响下,印象主义音乐也随之应运而生。
印象主义音乐是介于浪漫主义音乐和现代音乐之间的一个过渡性的音乐风格或音乐流派。
与浪漫主义音乐相比,它无论是从音乐创作方式还是音乐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创造性的变化和发展。
一、和声编配在传统的和声编配中,和弦的使用是为了突出调性的特征。
但德彪西在和声的运用方面最大程度地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在他的钢琴作品中,通常是以某个调式为中心,但在每个乐句,甚至每个小节中都会突然出现一个调性之外的和弦,这个和弦不至于改变原有调性,但却会产生很强的误导性和模糊性,使人有一种游离于不同调式之间的不稳定的感觉,这也是印象主义音乐作品的一个共性特征。
演奏德彪西的作品时,要根据和弦的不同结构、不同属性、不同倾向来决定所要突出的重音。
因此,在演奏印象主义钢琴作品时在和声处理方面要遵循如下原则:首先,重视旋律部分。
主旋律部分的弹奏一定要具有歌唱性,并且要将主旋律与下方和声织体部分区分开来,不仅要在音量上区分开,在音色的处理上也要有所区别。
旋律部分的音量要更大,同时也要更清晰、透彻,和声部分则相反;其次,突出和谐原则。
在弹奏一个和弦时,要突出和弦中的和谐音程,弱化不和谐的音程。
出现叠加和弦时要突出和谐度高的和弦,弱化相对不协和的和弦。
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和弦的比例层次更加平衡、协调,也极大地增强了钢琴的泛音效果,彰显出印象派音乐朦胧、柔美的音乐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彪西与印象主义音乐-《牧神午后》赏析摘要:彪西的音乐是在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独特的风格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发展成熟。
德彪西独创的风格被西方音乐史概括为印象主义音乐,并称他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者。
德彪西的音乐表现为旋律简短零碎,结构自由模糊,和声色彩斑斓,织体纤细精巧,配器细腻透明,力度层次渐变,音色丰富多变等特点。
他打破了西欧几百年来的传统模式,创造了一种朦胧、飘逸、空幻、透明、幽静、纤细、优美、雅致的音乐音响,他的音乐给后代作曲家以启示,为20世纪的音乐发展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印象主义德彪西牧神午后音乐特色一印象主义(一)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流派。
印象主义音乐带有一种完全抽象的、超越现实的色彩,是音乐进入现代主义的开端。
它的音乐形式、织体、表现手法、基本美学观点以及所追求的艺术目的和艺术效果都与古典和浪漫主义有着很大的分歧与差别。
由法国作曲家C.德彪西首创。
印象主义一词借用自美术。
1874年巴黎“落选者沙龙”展出画家C.莫奈一幅题为《日出印象》法国莫奈《日出印象》的绘画,引起嘲笑和议论,此后人们把艺术理想与表现手法大致与之相似的画家,如 E.德加、C.毕沙罗、A.西斯莱、P.A.雷诺阿称为“印象派”。
他们反对学院派的保守思想,热爱大自然,面向现代生活,采取在户外的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的方法,在光与色的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与周围的气氛,对绘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印象主义一词在音乐中首次出现于1887年,法兰西美术研究院的评委指责德彪西在罗马进修时的第 2部“交卷作品”交响组曲《春天》结构不明确,要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义”。
1894年其《弦乐四重奏》在布鲁塞尔首演时,评论家开始用“印象主义”加以赞扬;1905年以后,此词常用以概括德彪西及风格与他接近的音乐,不再带有贬意。
法国音乐家德彪西和拉威尔是公认的印象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
除此之外,法国作曲家杜卡和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也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
(二)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像其他法国作曲家的作品一样,德彪西的音乐是标题音乐而不是绝对音乐。
十九世纪末,法国出现了一派叫做“印象主义者”的画家和诗人,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梦幻的美,于是作曲家德彪西力图用音乐来达到“印象主义者”用绘画所达到的同样效果。
在使用新的和声和音乐方面,德彪西是现代音乐的先驱。
他建造的那种古怪的、非尘世的音乐,主要是采用完全没有半音关系的“全音阶”和许多在空气中根本听不见的“泛音”。
德彪西还在管弦乐队里使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柔和的带有闪烁性的音响效果。
起初人们听他的音乐觉得不知所云,但当他们听惯了的时候,便发现其中妙趣无穷了(三)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印象主义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桥梁之一,虽然这一乐派主要集中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法国,但这种风格对于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后来二十世纪音乐中的“表现主义”、“十二音体系”以及“序列音乐”等几种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印象派代表德彪西反对后期浪漫派以自我为中心的英雄崇拜以及音乐过度庞大膨胀,从当代法国的社会背景、心理特质和美学观出发,力图恢复法国音乐明晰、典雅的特征,追求艺术形象的真实与新颖独创。
当时,象征派诗人追求辞藻声韵的微妙效果,印象派画家利用色彩抓住自然景物的瞬息变化,给他以很大启迪。
90年代以后陆续创作的管弦乐曲《牧神的午后前奏曲》(1892~1894)、室内乐《弦乐四重奏》(1893)、歌剧《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1893~1902)、钢琴曲《版画集》(1903)、歌曲《波德莱尔的五首诗》(1889)等,都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成熟之作。
这种风格的特征为:崇尚柔和,抑制、排除过分的激情;避免文学性的铺叙,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调变化引起联想;含蓄的暗示多于热情直率的表达,强调朦胧的感觉印象和变化多端的气氛。
德彪西认为,音乐比绘画更能有效地把印象主义的理想付诸实践,绘画只能表现光的静止状态,而音乐却能表达光的流动变化。
莫奈需要一系列画幅才能绘出同一场面的光的不同效果,而音乐却能创造出不间断的光的流动。
二德彪西(一)德彪西简介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
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二)德彪西的音乐特色德彪西的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相去甚运。
在他的作品中已看不到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结构、深刻的思想性和逻辑性,也看不到浪漫主义音乐的丰富情感,取而代之的则是奇异的幻想因素、朦胧和感觉和神奇莫测的色彩。
他的和声细腻、繁复,配器新奇而富有色彩,旋律略带冷漠飘忽的感觉,这都是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所不具备的。
德彪西一生创作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他的作品每首都有其突出的特色。
他的许多作品已经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典范,其中著名的有:歌剧《佩列阿斯和梅丽桑德》,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夜曲》,三首交响素描《大海》,钢琴曲《版画集》等,此外还有一些声器乐和室内乐作品。
德彪西的音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尤其是他那独特的“印象主义”风格,对二十世纪现代音乐起到了直接影响作用。
因此德彪西又往往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
(三)德彪西的生平经历除了作曲、教学外,德彪西也从事音乐评论的工作,由于他的评论立场中肯,言辞锋利,相当受人尊敬,曾出版乐评集。
由于此时巴黎美术界的发展正值颠峰状态,雷诺瓦、莫奈、塞尚等画家十分活跃,当时莫奈完成一幅名为<日出·印象>的画而名噪一时,这便是印象主义、印象派等艺术形式用语产生的开端。
再加上文学作品都以标榜"印象主义"为题材,这些文学家与艺术家互相往来,对于音乐家有很大影响。
德彪西遂将其理论应用到作品中,发展成为印象主义,成为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与完成者。
生前的最后十年,是德彪西艺术颠峰的时期,许多伟大结束的代表作皆陆续完成,自成一派而闻名世界,也经常在欧洲各国演奏与指挥自己的作品。
至50岁起,被癌症所困,身体日渐衰弱。
当第一次大战爆发时,德彪西于1918年被炮弹炸死,享年56岁。
德彪西这位现代音乐的创始者,开发了任何音乐家都没有发现过的、奇怪的音的世界。
他生于 1862年。
他的前辈中并没有音乐家,他的父亲是一个店主,穷得不能给他的儿子任何种类的教育,因此他计划使他的孩子成为一个水手。
但是一位曾经做过肖邦学生的好心肠的夫人,对这个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很感兴趣,于是免费给他上课。
德彪西十分珍惜这个机会,他努力学习,十一岁的时候,德彪西就考上了巴黎音乐学院。
德彪西在音乐学院期间,成为某位有钱的俄国贵夫人的一个三重奏中的钢琴家,并且有机会到欧洲各地旅行——佛罗伦萨、维也纳、威尼斯,而且最后在那个贵夫人的俄罗斯庄园里住了一段时间。
在那里,德彪西遇到一些正在努力从民间音乐中为他们的祖国创造一种民族音乐的俄国作曲家。
德彪西对这些俄国音乐家所使用的,与别国作曲家们所用的大调、小调音阶大相径庭的奇怪音阶非常感兴趣,这些音阶是建立在狂热的东方民族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的。
一年以后,德彪西回到巴黎音乐学院,并像许多别的法国音乐家们一样,赢得了罗马奖而完成了他的音乐学院课程。
但是他写的音乐与别的音乐家完全不同,他不常使用那些传统古典音乐中所用的大调和小调音阶。
有时,他会回到早期教堂音乐的那些有点古怪的古老调式上去,他还经常使用一种全音音阶。
我们的大调和小调音阶是由七个音组成的,五个全音和两个半音,而大调与小调音阶之间的区别在于那些半音放在哪里。
在大调音阶里,半音总是处于第三音和第四音,和第七音和第八音(3-4;7-1)之间。
在小调音阶里,其中的一个半音总是在第二音和第三音之间,但是也有几种不同的小调间音阶,在那里,第二个半音处在不同的地方。
德彪西最喜欢的音阶有六个全音而完全没有半音(如C、D、E、升F、升G、升A),所以他的旋律听起来同任何过去的音乐都不一样,而他的和弦就更加奇怪。
德彪西正是运用了他所偏爱的全音音阶,构筑起他与众不同的“梦幻世界”。
(四)德彪西对音乐的革新德彪西对传统音乐作了许多大胆革新。
之所以只有他敢这样做,也许是因为任何一个音乐家都不曾有过他这样的一双敏锐的耳朵:德彪西实际上比一般人听得见更多的泛音。
正像一种颜色往往是由一些别的颜色组成的那样(紫=蓝+红,橙=红+黄,等等),一个音往往也是由许多音组合而成的。
各种音是由空气中的各种振动引起的,而正如我们从希腊的单弦琴上看到的那样,一个音是高还是低,要看振动有多快。
但是,一个音除了第一个或主要的振动之外,还有一些次要的、共鸣式的振动,正象一块扔到水里的石头引起的不是一个波,而是一圈圈不断扩展开的波纹。
泛音中的第一个和最强的是基音上面的第五个音,这是德彪西不用助听器也能听得见的音。
假如我们有一架调音调得很准的钢琴,不出声地按下一个琴键,然后很响地敲击它上面或下面的第五个音,我们就往往能听见它作为另一个音的泛音,发出德彪西曾经用耳朵听得见的效果。
第二个泛音是原来的音(基音)上面的第十个音,第三个泛音还要高,但已十分微弱。
下面的泛音依此类推。
造成不同乐器音色差别的主要原因,就是泛音的不同。
一把像小提琴那样的乐器,其中的较低的泛音较强,就有一种平滑而圆润的音质;而一把象小号那样的乐器,其中较高的泛音较强,就有一种较为洪亮的音质。
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尘世的音乐,用的就是这些在空气中听不见其振动的音。
他为了让所有的人们都听见,大胆地敲响了那些人们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听见了的声音。
由于德彪西敏感的耳朵,他还在管弦乐队里使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柔和的、闪烁着的音响效果。
起初人们还被他的音乐所困惑,并且不知道怎样理解它,但是一旦听惯了,就会非常喜欢它。
德彪西所创立的这种音乐,就是被后人称为“印象主义”的音乐。
三《牧神的午后》(一)《牧神的午后》创作灵感源泉《牧神的午后》是德彪西最早的不朽名作,这首前奏曲作于1892—1894年,1894年12月22日由古斯塔夫·多莱(Gustave Doret, 1866—1943)指挥首演。
此曲为马拉美的同名诗而作,原计划还要写间奏曲、终曲,此曲完成后,因已囊括了马拉美诗的内涵而放弃了原计划。
马拉美的诗描述西西里岛上,半人半羊的牧神午睡方醒,女妖玫瑰色的肌肤仿佛在他眼前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