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计量单位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常用的计量单位-计量的产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数学教案-常用的计量单位-计量的产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加深对计量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使所学知识系统化.2.培养学生上网查询、收集信息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3.使学生知道量是人们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受到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计量的产生,掌握常用的长度、面积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教学难点进一步形成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熟记单位间的进率.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导入:在前几册中,我们已经分散地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在此基础上,对各种常用的计量单位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首先我们来研究计量的产生.(板书课题:计量的产生)二、探究新知1.教学计量的产生:(1)教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量:教师提问: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教师向学生说明:计时的时间是一种量.教师接着问:你们还知道哪些量?(长度、面积、质量……)教师说明:不能直接数,要用一定的单位来讲计量.教师举例:如:要表示铅笔的长度,可以用1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铅笔有几个1厘米,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2)教学量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的产生使学生明确:早在古代,人们就有计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较.比如,拿两条绳子比一比哪一条长,有时很不方便,人们就选取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把要比较的物体同身体上选定的那一部分长度来比较,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尺就是根据人体的一部分长度来确定的,(投影出示如课本77页插图)把中指顶端一节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扎).教师向学生介绍:面积的产生关于面积计量的产生:古时候,尼罗河两岸土地肥沃,人们生活幸福,可是,尼罗河经常泛滥,冲毁两岸的田地、房屋,使人们的生活受到重大损失.洪水退去,人们经常为了土地的分割而发生冲突,由此人们产生了计量土地面积的大小(即面积)的需要,这就是最早面积计量的萌芽.【演示动画“面积计量的产生”】(3)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介绍关于量的产生.(4)关于计量单位的发展、统一教师说明:在古代不同地区的人们采用的计量单位是不同的,人们交往起来很不方便,经过很长的时间才发展成统一的精确的计量单位.我国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统一了度、量、衡的单位.我国原来使用市制的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有丈、尺、寸,质量单位有斤、两,面积单位有亩等,这些都在1990年废除了.为了更好的与世界接轨,我国现在法定的计量单位与国际通用的一致.(5)学生举例说出自己所知道常用的量?教学长度单位:(板书:长度单位)(1)教师提问:要知道物体或距离的长短,必须用长度单位来计量,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2)教师提问:1厘米、1分米、1米到底有多长呢?学生实践:找一找身体的哪部分与这些长度单位差不多?然后拿出直尺比一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这些长度.)(3)教师归纳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4)练习:①估测一条线段的长度:a)说说你是怎样进行估测的?b)进行实际测量:长度是多少?为什么?(线段中有几个1厘米,这条线段就是几厘米)②3分米=()厘米 80分米=()米4千米=()米 120厘米=()分米小明的身高是135().数学书的厚度是12().从甲城到乙城的铁路长120().教学面积单位.教师提问: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什么的?使学生明确:要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必须用面积单位来计算.启发学生思考: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教师板书: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让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说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教师归纳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教师举例说明1平方千米、1公顷、有多大.教师归纳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教师指出:平方千米、公顷是计量士地面积的单位.4.学生讨论: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意义不同;进率不同)5.练习:(1)估测数学书封皮的大小.A.说说你是怎样进行估测的?B.测量书皮的长和宽(取整厘米数),计算面积,看与估测的结果相差多少.(2)填空: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800平方分米=()平方米4公顷=()平方米12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课桌的面积是30().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学校礼堂的面积是1200().三、巩固练习1.让学生填写课本78、79页“常用面积单位表”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2.先目测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再实际量一量,把结果分别填在下表里,然后算出相差的数量.目测结果实际测量结果相差数量教室长教室宽3.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请同学帮忙解决实际问题.【演示动画“长度单位”】张老师要搬新家了,请同学们帮忙添置生活用张老师要搬新家了,请同学们帮忙添置生活用品:要为窗户添置窗帘、为写字台配上玻璃板、还要为单人床上配置床单.请同学们帮助张老师算算:每样东西到底需要多少呢?(通过这个练习,使学生理解,在实际生活中,所需要的窗帘、床单应该比实际窗户、床的大小要多一些,玻璃板的大小应与写字台的大小一样或略小一些.)四、课堂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3.还有什么问题或补充的内容?五、布置作业量一量学校的篮球场或操场的长和宽,再算出球场或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板书设计量的产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XX文讯教育机构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初中常见的长度单位教案

初中常见的长度单位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准备:1. 尺子、卷尺、测量工具。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等。
2. 学生分享生活中使用长度单位的情景,如测量身高、房间长度等。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解释长度单位的作用。
2. 学生通过观察、实践,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
3. 教师示例,演示如何使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进行单位换算。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测量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等。
2. 学生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单位换算。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长度单位的概念、换算关系以及测量方法。
3. 学生展示自己的测量结果和单位换算过程。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长度单位的知识。
2.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寻找长度单位的使用场景,拍照或绘图记录,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长度单位的作用和测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用的计量单位教案

常用的计量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常用的计量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计量单位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计量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2. 面积的计量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 体积的计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4. 质量的计量单位:克、千克、吨。
5. 时间的计量单位:秒、分钟、小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各个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 难点:运用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种计量单位的大小。
2. 采用换算练习法,让学生熟练掌握各个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3. 采用生活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计量单位。
五、教学准备1. 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各种计量单位的图片或实物。
2. 计量单位换算表格。
3. 生活情境案例。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度、面积、体积、质量和时间的情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可以用哪些计量单位来表示。
2. 教学长度单位:介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换算,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
3. 教学面积单位:介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换算,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
4. 教学体积单位:介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概念和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换算,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
5. 教学质量单位:介绍克、千克、吨的概念和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换算,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
6. 教学时间单位:介绍秒、分钟、小时的概念和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换算,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
7. 应用练习: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计算和解答。
七、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计量单位知识。
幼儿园大班数学认识各种计量单位教案详细设计

标题:幼儿园大班数学认识各种计量单位教案详细设计导语: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中,认识各种计量单位是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设计合理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计量单位的概念和应用。
本文将针对幼儿园大班数学认识各种计量单位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设计,以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一、整体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明确幼儿园大班数学认识各种计量单位的教学目标。
学生需要能够听懂和说出各种计量单位的名称,并且能够简单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比如米和厘米、千克和克等。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认识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设计1. 导入:通过播放有关计量单位的儿歌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计量单位,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认知:通过展示各种实物,如铅笔、书包、水杯等,引导学生认知不同的计量单位,比如长度、重量、容积等。
3. 操作:设计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计量单位相关的实物,比如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度、称重水果等,以加深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理解。
4. 拓展:设计一些拓展活动,让学生在游戏和实践中进一步认识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比如让学生通过比较自己身高和同伴的身高,了解米和厘米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标。
可以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展示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计量单位的概念。
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自主探索计量单位的意义和应用。
可以采用趣味教学法,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总结回顾在教学结束后,需要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让学生再次回顾所学知识。
可以设计一些小测验或游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内容。
老师也要及时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认识,以确保他们对计量单位的理解准确。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中,认识各种计量单位是一个基础而又重要的内容。
数学教案:常用的计量单位-计量的产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数学教案:常用的计量单位-计量的产生、长度单位、面积单位1. 计量的产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计量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劳动的需要。
计量标准的建立和使用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在计量标准的建立和使用中,需要采取一些统一的单位来进行计量,这就是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是计量标准的基础,它是为了方便人们进行计量而规定的一种量的单位。
计量单位既可以是基本单位,也可以是派生单位。
对于充分发挥计量单位的作用,需要广泛应用计量单位,以便提高各领域的生产力和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2. 长度单位长度是距离的量度。
它是一条直线或某种曲线的长度。
在现代社会中,长度单位主要有米制、英制和美制等多种体系。
其中,米制是全球范围内大部分国家所采用的体系。
2.1 米制米制是以1米作为基本单位,以1000倍数为增补单位。
即1千米=1000米,1分米=0.01米,1毫米=0.001米。
在科学计量领域,米制是世界上最常用的一种计量单位体系,它以国际米制为标准。
因此,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米制的优越性,越来越多地使用米制单位。
2.2 英制英制是指以1英尺作为基本单位,以12英寸或者3码为增补单位。
英制单位被英美两国广泛使用,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有应用。
英制长度单位的规定都是比较古老的,而且比较复杂,但是在英美两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传统领域中仍然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体育运动领域、建筑工程、零售业等。
2.3 美制美制是指由美国人设计的计量单位系统。
美制又分为英制和市制两种。
美制的英制长度单位和英制的规定大致相同,不同点是美制英制把单位换算成了以英制长码为基本单位。
美制的市制也是以1尺为基础,与英制相似,但是增补单位不同,美制的市制以10、1000或者5280等为倍数,从而方便使用。
3. 面积单位面积是表示幅员大小的量度,是指在平面上所围成的区域的大小。
面积单位的使用不仅涉及到地质、农业、林业等领域,而且在经济和贸易领域也广泛应用。
常用的计量单位教案

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长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b. 学习并掌握常用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
c. 学会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2. 教学内容:a. 长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b. 长度单位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c. 实际操作练习,如测量物品长度、进行单位换算等。
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长度的概念、长度单位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b.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长度测量和单位换算。
c.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讨论,分享测量和换算的心得。
4. 教学步骤:a. 引入长度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长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b. 讲解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c. 进行实物测量,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品长度,并记录结果。
d. 进行单位换算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换算。
e. 小组讨论,分享测量和换算的心得。
5. 作业布置:a. 让学生课后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b. 完成长度单位换算练习题。
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b. 学习并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如平方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
c. 学会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
2. 教学内容:a. 面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b. 面积单位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c. 实际操作练习,如测量物品面积、进行单位换算等。
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b.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面积测量和单位换算。
c.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讨论,分享测量和换算的心得。
4. 教学步骤:a. 引入面积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
b. 讲解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c. 进行实物测量,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品面积,并记录结果。
d. 进行单位换算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换算。
e. 小组讨论,分享测量和换算的心得。
5. 作业布置:a. 让学生课后测量家中物品的面积,并记录结果。
b. 完成面积单位换算练习题。
《常用计量单位及进率》复习课(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常用计量单位及进率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复习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中的《常用计量单位及进率》。
学生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等常用计量单位及其进率,并能熟练进行单位之间的转换。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用计量单位及进率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单位之间的转换。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特别是长度、面积、体积和质量单位之间的转换。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解决一些复杂的计量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单位转换。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视频、练习题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计量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教师通过PPT和教学视频,详细讲解常用计量单位及进率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单位之间的转换。
3. 练习: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常用计量单位及进率》2. 内容:包括常用计量单位及进率的基本知识,单位之间的转换,以及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3. 设计:清晰、简洁,突出重点和难点。
作业设计1. 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等,覆盖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实践题: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常用计量单位及进率的基本知识,并能够熟练地进行单位之间的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让他们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复习计量单位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

教案:复习计量单位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计量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 培养学生对计量单位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计量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内容:1. 复习长度单位:厘米、米、千米。
2. 复习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3. 复习时间单位:秒、分钟、小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常用的计量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 教学难点:理解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灵活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计量单位卡片、计量单位换算表、计量单位教学挂图。
2. 学具:学生自备计量单位换算表、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计量单位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每个计量单位的意义、符号和换算关系,通过举例和演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3.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换算,加深对计量单位的理解。
4. 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计量单位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厘米、米、千米2. 质量单位:克、千克、吨3. 时间单位:秒、分钟、小时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题,巩固计量单位的概念和换算。
2.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计量单位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常用的计量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同时,通过设计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讲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计量单位。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1. 引入环节的设计:在引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与计量单位相关的日常物品,如尺子、天平、钟表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接着,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计量单位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对计量单位的兴趣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的计量单位
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牢固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熟练进行名数的改写。
教学重点:
1、学生小组整理计量单位和进率。
2、熟练进行名数的改写。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计量单位的具体表象。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研究、整理
数出来了吗?
1. 量的产生和发展
同学们注意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板书“量”)认识吗?会读吗?谁来读读?
(指名回答)读量(四声)或量(二声)的意思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师:量实际起源于量,比如想知道绳子的长短,房间的大小都需要先量一量,这样就产生了量。
量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
喜欢篮球巨星姚明吗?你知道他的一些个人资料吗?出示有关资料:
出生日期:1980年9月12日、身高:2.26米、体重:134.3公斤、家庭住房面积:520平方米出生地点:上海、效力球队:上海东方;休斯顿火箭
师:你能从这份资料里找出那些量?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长度、面积、质量、时间)
师强调:对,长度、面积、质量、时间等都是量。
所有的量都可以用一定的单位来计量,并用数来表示,关于“计量”的产生和发展也有悠久的历史,大家看课本41页计量的产生,
师:你知道了什么?
同学们交流研究。
2.交流整理计量单位
师手指板书:我们知道量呢是不能够直接数出来的,必须用一定的量做单位来计量,这就是计量单位。
这节课呢我们就把关于这四种量常用的计量单位分别进行整理。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
(让学生说说本组想整理什么)整理的过程中老师还有几个要求(屏幕展示)
①看你所研究的量中包含哪些常用的计量单位。
②看这些计量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③选择你们认为最直观最喜欢的形式进行记录.整理,全组进行汇报。
小组活动开始
3.汇报结果
下面哪个组的同学愿意当一回老师,给同学们说说你们整理的结果?
(全组四名同学都上讲台前来,互相补充,直至比较全面。
还可以请其他整理相同计量单位的小组进行补充。
可由学生自问自答。
老师亦可提问如:进率2米=厘米,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计量,用手比量出一米一平方分米等)a.小组汇报完成时可问大家有什么需要问的问题吗?b.之后可以提问比较常用的有价值的问题c.老师呢也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你们,测量这座楼房的高度需要用哪种单位(长度单位)哪个组整理的长度单位?那就请你们组到前面来给大家汇报一下吧。
在总结时间计量单位时引导说出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世纪的相关知识
①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②判断闰年的方法如2002年1900年1990年2000
②多少年是一个世纪?2004年是哪个世纪2000年呢?一世纪哪年至哪年?
同学们刚才整理.汇报的很精彩,看来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很好了,那哪位同学能给大家出几个题呢?(学生可自由出题)老师也有几个问题看能不能把你们难住?
4.练习巩固
数学日记《我的一天》,请同学们欣赏:
(课件出示:今天是2005年2月29日,星期六。
早上六点半,我被闹钟急促的铃声惊醒,便从长2厘米、宽12厘米的床上爬了起来。
我穿好衣服,洗脸、刷牙,不知不觉中已经过了20小时。
该吃饭了,我端起一杯250升的牛奶,一口气喝了个精光,又吃了200千克的面包。
吃过早餐,我从存钱罐里拿出了20元的零用钱,急忙走出了家门。
因为今天是妈妈生日,我要去超市里为妈妈买一份生日礼物呢。
8点35分,我走进了一个大约560()的辛庄超市,超市里的货物琳琅满目。
我看到了一张半径约52()的圆形桌子,真漂亮,是用红木做成的。
我来到学习用品专柜旁,买了一支长176()的铅笔,8角;一瓶125()的墨水,2.5元。
我在超市里逛了30()后,又买了一盒妈妈最爱吃的巧克力,它长25(),宽12(),高3(),12.6元。
找到收银台付过帐后,便离开了超市。
②判断
1. 今天的0时就是昨天的24时。
2. 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3. 长3米,宽9分米的长方形面积是270平方分米。
4. 1500年、1600年、2003年、2008年都是闰年。
5. 火车今天早上8:00出发,第二天下午2:00到达目的地,旅程共28小时。
、3同桌合作,整理填写课本上的表格
4生活小助手
小冬的爸爸这几天不知道吃了什么,胃肠有点不舒服,医生检查后给他配了一种“诺氟沙星胶囊”的药,只见外包装上有这样的字样:0.1g×12片,一次0.1g—0.2g,一日3—4次。
你
能知道小冬的爸爸一天最少吃几粒,最多吃几粒?
四、拓展渗透
1、师:时间过得真快,马上就要下课了,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出示)
2、提问:这里的“寸”指什么?“阴”呢?
3、教师介绍:“寸”是一种旧制的计量单位,很短,大约是3厘米左右,“阴”指太阳的影子,古时候人们用一种叫“日晷”的工具,即根据太阳影子的变化来测量时间,“寸光阴”连起来就表示极短的时间,所以我们要珍惜寸阴。
4、启思:你们知不知道,我们国家已经取消了许多旧制的计量单位,如“寸”、“尺”、“斤”等等,现在采用的是1984年的法定计量单位,这里边很大一部分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计量单位,这是为什么?
5、延伸: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常用的计量单位,你还听说过其他的计量单位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展示相关资料和图片:微米、纳米、光年等。
(四)、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对哪些知识进行了整理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于哪些内容我们要特别注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再次理一理整节课的知识框架。
作业小调查:身边的量
(1)物体的长度: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例如:引入环节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几组充满时代气息的信息不但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详实的数据充分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取得的丰硕成就,读后让人振奋精神,倍感自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练习习题的设计也紧紧贴近学生的生活。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全员参与,主体互动。
这主要体现在计量单位的整理和系统总结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分工明确、团结互助,协作交流,完成计量单位的分类,整理和比较。
确保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交流互动。
三.重视概念的本质,在应用中掌握知识,培养应用意识。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对同类计量单位中的不同大小单位的比较和沟通其内在联系上。
比如:用手势表示一毫米、一厘米、一分米、一米的实际长度。
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联系生活实际,选择一个计量单位说一句话。
四.重视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创设条件,尽量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自由交流、自我表现和自我评价的要求,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内在潜能。
五.教学设计过程渗透学法指导
概念的学习是学生最困难的,教学设计过程力图渗透这样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把握本质,加强对比,沟通联系,在应用中深化认识,最后形成知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