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汪曾祺《蛐蛐》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文学类文本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汪曾祺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

三门课我都选了,——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西南联大的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种。

中文系的语言学概论、文字学概论、文学史(分段)……是必修课,其余大都是任凭学生自选。

诗经、楚辞、庄子、昭明文选、唐诗、宋诗、词选、散曲、杂剧与传奇……选什么,选哪位教授的课都成。

但要凑够一定的学分(这叫“学分制”)。

一学期我只选两门课,那不行。

自由,也不能自由到这种地步。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

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

我们当时的系主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

这话有道理。

沈先生自己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

他教的学生后来成为作家的,也极少。

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

沈先生的学生现在能算是作家的,也还有那么几个。

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

现在的大学里很少开创作课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教。

偶尔有大学开这门课的,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

教创作靠“讲”不成。

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桔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

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

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很能说明问题。

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

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

教授先讲一套,放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

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

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

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

文学类文本汪曾祺《胡同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文学类文本汪曾祺《胡同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文学类文本汪曾祺《胡同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二、现代文阅读。

(共13分)胡同文化汪曾祺⑴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城里有大街,有胡同。

大街、胡同的方位走向大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

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 “西去!”以防碰着行人。

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

这是外地少有的。

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⑵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

有的是计数的;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

⑶胡同有的很长,如交民巷胡同;有些胡同很短,如一尺大街;有些胡同很宽,如灵境胡同;有些胡同很窄,如小喇叭胡同;有些胡同拐弯很多,如九道弯胡同;有些胡同竟还断断续续,如庆平胡同。

到底北京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⑷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它的位置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 (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

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中的环境更加安静了。

⑸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

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⑹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 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

蟋蟀阅读题答案_《蟋蟀》阅读原文

蟋蟀阅读题答案_《蟋蟀》阅读原文

蟋蟀阅读题答案_《蟋蟀》阅读原文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蟋蟀阅读题答案_《蟋蟀》阅读原文》的内容,具体内容: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

下面就让我给整理的《蟋蟀》阅读题答案,希望能对你有帮助!《蟋蟀》阅读原文①小的时候不知在什么书上看到一张图画...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

下面就让我给整理的《蟋蟀》阅读题答案,希望能对你有帮助!《蟋蟀》阅读原文①小的时候不知在什么书上看到一张图画。

题的是"爱护动物"。

图中甲儿拿一根线系住蜻蜓的尾,看它款款地飞。

乙儿摇摇手劝他,说动物也有生命,也和人一样知道痛苦,不要残忍地虐杀它。

②母亲曾告诉我:从前有一个读书人,看见一只蚂蚁落在水里,他抛下一茎稻草救了它。

后来这位读书人因诬下狱,这被救的蚂蚁率领了它的同类,在一夜工夫把狱墙搬了一个大洞,把他救了出来。

③所以,我自幼便怀着仁慈之意,知道爱惜它们的生命。

我从来不曾用线系住蝉的细成一条缝似的头颈,让它鼓着薄翅团团转转的飞。

我从来不曾用蛛网络缠在竹箍上,来捉夏日停在墙壁上的双双叠在一起的牛虻。

也从来不曾撕断蚱蜢的大腿,去喂给母鸡。

④ 在动物中,我偏爱蟋蟀。

想起这小小的虫,那曾消磨了多美丽的我的童年的光阴啊!那时我在深夜中和两三个淘伴蹑手蹑脚地跑到溪水对岸的石滩,把耳朵贴在地上,屏住气息;细辨在土碴的旁边或石块底下发出的瞿瞿的蟋蟀的声音所自来的方向。

偷偷跑上前去,用衣袋里的麦麸做了记认,次晨在黎明时觅得夜晚的原处,把可爱的虫捉在手里。

露濡湿了赤脚穿着的鞋,衣襟有时被荆棘抓破,回家来告诉母亲说我去望了田水回来,不等她的盘诘,立刻便溜进房中,把捉来的蟋蟀放在瓦盘里,感到醉了般的喜悦,有时连拖泥带水的鞋子钻进床去,竟倒头睡去了......⑤我爱蟋蟀,我把它养在瓦盘里,盘里放了在溪中洗净了的清沙,复在其中移植了有芥子园画意的细小的草,草的旁边放了两三洁白的石块,这是我的庭园了。

(2)文学类文本阅读—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揭秘高考原题【新高考】

(2)文学类文本阅读—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揭秘高考原题【新高考】

(2)文学类文本阅读—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揭秘高考原题【新高考】【高考原题】一、(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6-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江上【注】冯至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

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

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

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

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

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

”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

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

”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

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

渔夫的歌声又起了: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

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文学类文本汪曾祺《钓鱼的医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汪曾祺《钓鱼的医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钓鱼的医生汪曾祺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

你大概没有见过这样钓鱼的。

他搬了一把小竹椅,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

他的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三四寸长的鲫鱼。

刮刮鳞洗净了,就手放到锅里。

不大一会,鱼就熟了。

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

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

直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

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

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

他是阴历九月生的,大名里还带一个菊字。

古人的一句“人淡如菊”,造就了一个好名字。

王淡人的家很好认。

大门总是开着的,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功同良相”“济世救人”“仁心仁术”“妙手回春”……医生家的匾都是这一套。

匾都有年头了,只有一块很新,是去年才送的。

这块匾与医术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

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

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

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

这地方不吃飘菜,也没有人种。

这一畦飘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

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作的对子:“一庭春雨飘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他很喜欢这副对子。

他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什么病都看,外科用的药,大都是“散”——药面子。

“神仙难识丸散”,虽然每一家药铺都挂着一块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还是不相信。

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麝香、珍珠、冰片……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

他的老婆、儿女、都是他的助手,经常看到他们抱着一个乳体,握着乳锤,一圈一圈慢慢地磨研。

城里外科医生不多,——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对外科医生都不大看得起,因此,王淡人看外科的时间比较多。

《夏天》阅读题及答案

《夏天》阅读题及答案

《夏天》阅读题及答案(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夏天汪曾祺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

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

”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

栀子花说:“去你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人们往往把栀子花和白兰花相比。

苏州姑娘串街卖花,娇声叫卖:“栀子花!白兰花!”白兰花花朵半开,娇娇嫩嫩,如象牙白色,香气文静,但有点甜俗,为上海长三堂子的“倌人”所喜,因为听说白兰花要到夜间枕上才格外地香。

我觉得红“倌人”的枕上之花,不如船娘髻边花更为刺激。

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

牵牛花短命。

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秋葵也命薄。

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

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凤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

重瓣者如小牡丹,凤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腌“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

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

淡竹叶开浅蓝色小花,如小蝴蝶,很好看。

叶片微似竹叶而较柔软。

“万把钩”即苍耳。

因为结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得小心摘去。

所以孩子叫它"万把钩"。

我们那里有一种“巴根草”,贴地而去,是见缝扎根,一棵草蔓延开来,长了很多根,横的,竖的,一大片。

而且非常顽强,拉扯不断。

很小的孩子就会唱: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

最讨厌的是“臭芝麻”。

掏蟋蟀、捉金铃子,常常沾了一裤腿。

其臭无比,很难除净。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高考语文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5 小说(分析概括形象)(练习)

高考语文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5 小说(分析概括形象)(练习)

分析概括形象一、对点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仁慧汪曾祺小时候,我的母亲盼我能长命百岁,让我在观音庵里寄了名。

庵里的住持我已经记不得她的法名,我的祖母叫她二师父。

二师父是个面色微黄的胖胖的中年尼姑,是个很忠厚的人,一天只是潜心念佛,对庵里的事不大过问。

在她当家的这几年,弄得庵里佛事稀少,香火冷落,房屋漏雨,院子里长满了荒草,一片败落景象。

庵里的尼姑背后管她叫“二无用”。

二无用也知道自己无用,就退居下来,由仁慧来当家。

仁慧是个能干人。

二师父大门不出,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

谁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寿。

谁家小少爷满月,她去送长命锁。

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瓷坛装了四色咸菜给我的祖母送去。

别的施主家想来也是如此。

观音庵的咸菜非常好吃,是风过了再腌的,吃起来不是苦咸苦咸,带点甜味。

祖母收了咸菜,道一声:“叫你费心。

”随即取十块钱放在食盒里。

仁慧再三推辞,祖母说:“就算是这一年的灯油钱。

”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

她请瓦匠来检了漏,请木匠修理了窗槅。

窗槅上尘土堆积的槅扇纸全都撕下来,换了新的。

而且把庵里的全部亮槅都打开,说:“干嘛弄得这样暗无天日!”院子里的杂草全锄了,养了四大缸荷花。

正殿前种了两棵玉兰。

她说:“施主到庵堂寺庙,图个幽静。

荒荒凉凉的,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谁还愿意来烧香拜佛?”我的祖母隔一阵就要到观音庵看看,她的散生日都是在观音庵过的。

每次都是由我陪她去。

祖母的散生日总要在观音庵吃一顿素斋。

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蕈(即冬菇)饺子。

荠菜、香干末作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蕈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

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焕然一新,给三世佛重新装了金。

在正殿对面盖了一个高敞的过厅。

正殿完工,菩萨“开光”之日,请赞助施主都来参与盛典。

这一天观音庵气象庄严,香烟缭绕,花木灼灼,佛日增辉。

施主们全都盛装而来,长裙曳地。

礼赞拜佛之后,在过厅里设了四桌素筵。

文学类文本汪曾祺《茶干》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汪曾祺《茶干》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茶干汪曾祺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

他家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

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头。

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闼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

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

城北只有那么几家。

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

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

现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

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

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

黑漆漆出来的。

字高一丈,顶天立地,笔画很粗。

一边是“酱”,一边是‘‘醋’’。

这样大的两个字!全城再也找不出来了。

白墙黑字,非常干净。

店堂也异常宽大。

西边是柜台。

东边靠墙摆了一溜豆绿色的大酒缸。

酒缸高四尺,莹润光洁。

这些酒缸都是密封着的。

有时打开一缸,由一个徒弟用白铁唧筒把酒汲在酒坛里,酒香四溢,飘得很远。

往后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青砖铺地,整整齐齐排列着百十口大酱缸。

酱缸都有个帽子一样的白铁盖子,下雨天盖上,好太阳时揭下盖子晒酱。

有的酱缸当中掏出一个深洞,如一小并。

原汁的酱油从井壁渗出,这就是所谓“抽油”。

西边有一溜走廊,走廊尽头是一个小磨坊。

一头驴子在里面磨芝麻或豆腐。

靠北是三间瓦屋,是做酱菜、切萝卜干的作坊。

有一台锅灶,是煮茶干用的。

从外往里,到处—看,就知道这家酱园的底子是很厚实的。

一—单是那百十缸酱就值不少钱!连万顺的东家姓连。

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

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

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

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

要煮很长时间。

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

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蛐蛐汪曾祺宣德年间,宫里兴起了斗蛐蛐。

蛐蛐都是从民间征来的。

这玩意陕西本不出。

有那么一位华阴县令,想拍拍上官的马屁,进了一只,供到了宫里。

打这儿起,传下旨意,责令华阴县每年往宫里送,县令把这项差事交给里正。

里正哪里弄到蛐蛐?只有花钱买。

上面要一只蛐蛐,常常害得几户人家弃家荡产。

蛐蛐难找里正难当。

有个叫成名的,是个童生,多年没有考上秀才,为人很迂,不会讲话。

衙役看他老实,就把他报充了里正。

成名托人情,也不得脱身。

不到一年的功夫,成名的几亩薄产都赔尽去了。

一出暑伏,按每年惯例,该征蛐蛐了,成名不敢摊派,自己又实在变卖不出这笔钱。

每天烦闷忧愁,只得听从老伴的话,提了竹筒,拿着蛐蛐罩,到处翻找。

清早出门,半夜回家,都无济于事。

县令追逼,交不上蛐蛐,二十个板子。

十多天下来,成名挨了百十板,两条腿脓血淋漓。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除了自尽,别无他法。

迷迷糊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座庙,庙后小山上怪石乱卧,有一只“青麻头”伏着。

醒来想想:这是什么地方?猛然醒悟:这不是村东头的大佛阁么?于是挣扎着起来,拄着拐杖,往村东去。

到了大佛阁一看,就跟梦里所见的一样。

于是在蒿菜草莽之间,轻手轻脚,拨开草丛,发现一只蛐蛐在刺棘丛里伏着,快扑!蛐蛐蹦,成名追,罩住了,细看看:个头大,尾巴长,青脖子,金翅膀。

一阵狂欢喜,提着蛐蛐笼,快步回家,举家欢庆。

静等期限,好见官交差。

成名有个儿子,小名黑子,九岁了,非常淘气,上树掏鸟蛋,下河捉水蛇,飞砖打恶狗,爱捅马蜂窝。

性子倔,爱打架,打起架来像拼命一样。

三天两头,有街坊邻居来告状。

成名得了个这只救命蛐蛐, 再三告诫黑子:“不许看,千万!千万!”不说还好,说了,黑子还非看看不可,他瞅着父亲不在家,偷偷揭开蛐蛐罐。

腾!一蛐蛐蹦出罐外,黑子伸手一扑,用力过猛,蛐蛐大腿折了,肚子破了一死了 ,黑子知道闯了大祸,哭着告诉妈妈,妈妈一听,脸色煞白:“你个孽障!你甭想活了,你爹回来,看他怎么跟你.算帐!”黑子哭着走了。

成名回来,老伴把事情一说,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

半天,说:“他在哪儿?”找。

到处找遍了,没有。

做妈的忽然心里一震:莫非是跳了井?扶着井栏一看,有个孩子,请街坊邻居帮忙,把黑子捞上来,已经死了,这时候顾不上生气,只觉得悲痛。

夫妻二人,傻了一样,傻坐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找不到一句话。

这天他们家烟筒没冒烟,哪有心思吃饭呢,天黑了,把儿子抱起来,准备用一张草席卷卷埋了。

摸摸胸口,还有点温和,探探鼻子,还有气。

先放到床上再说吧,半夜里,黑子醒来了,睁开了眼,夫妻二人稍得安慰,只是眼神发呆,睁眼片刻,又合上眼,昏昏沉沉地睡了。

蛐蛐死了,儿子这样,成名瞪着眼睛到天亮。

天亮了,忽然,听到门外蛐蛐叫,成名跳了起来,远远的一看,是一只蛐蛐,心里高兴,捉他!蛐蛐叫了一声跳走了。

追,用手掌一捂,好像什么也没有。

四面看看,蛐蛐伏在墙上。

成名看它小,瞧不上眼,但墙上的小蛐蛐,忽然落在他袖口上。

细看看,小虽小,好像不赖。

带回家里,心想拿他去交差,又怕县令看不中。

村里有个小伙子,是个玩家、他养着一只蛐蛐,自命“蟹壳青”,每天找一些少年子弟斗,百战百胜。

他把这只“蟹壳青”居为奇货,索价很高,也没人能买得起。

听说成名得了一只蛐蛐,这小子就到成家拜访,一看,捂着嘴笑了:这也叫蛐蛐!于是打开自己的蛐蛐罐,把蛐蛐赶进“过笼”里,放进斗盆。

成名一看,这只蛐蛐大得像个油葫芦,就含糊了,不敢把自己的拿出来。

小伙子存心看个笑话,再三说:“玩玩嘛,咱又不赌输赢。

”成名把黑蛐蛐放进斗盆。

小蛐蛐趴着不动,蔫哩吧唧,小伙子又大笑。

使猪鬃撩它,再撩它!黑蛐蛐忽然暴怒,后腿一挺,直窜过来。

俩蛐蛐这就斗开了,冲、撞、腾、击、劈里啪啦直响。

忽见小蛐蛐跳起来,伸开须须,跷起尾巴,张开大牙,一下子钳住大蛐蛐的脖子。

大蛐蛐脖子破了,直流水:小伙子赶紧把自已的蛐蛐装进过笼,说:“这小家伙真玩命呀!”成名也没想到。

他和小伙子正在端详这只黑红黑红的小蛐蛐,他们家一只大公鸡斜着眼睛过来,上去就是一嘴,蛐蛐蹦出了一尺多远。

公鸡一啄不中,撒腿紧追,眨眼之间,蛐蛐已经在鸡爪子底下了。

成名急得不知怎么好,只是跺脚,再一看,公鸡伸长了脖子乱甩。

走近一看,只见蛐蛐叮在鸡冠上,死死叮着不放,公鸡羽毛扎散,双脚挣蹦。

成名惊喜,把蛐蛐捏起来,放进笼里。

第二天,上堂交差。

县太爷一看,大怒:“这么小,你不是糊弄我吗!”成名细说这只蛐蛐怎么怎么好,县令不信,叫衙役弄几只蛐蛐来试试。

果然都不是对手。

又抱一只公鸡来,一斗,公鸡也败了。

县令吩咐,专人送到巡抚衙门。

巡抚大为高兴,打了一只金笼子,又命师爷连夜写了一通奏折,详详细细表述了蛐蛐的能耐,把蛐蛐献到宫中,宫里的蛐蛐都是各省进贡来的,黑蛐蛐跟这些“名将”斗了一圈,没有一只能经得三个回合,全都不死即伤望风而逃。

皇上龙颜大悦,下御诏,赐给巡抚名马衣缎。

巡抚考核给华阴县评了一个“卓异”,县令就免了成名里正的差役;又嘱咐县学的教谕,让成名进了学,成了秀才;又赏了成名几十两银子,让他把赔累进去的薄产赎回来,成名夫妻,说不尽的欢喜。

只是他们的几子一直是昏昏沉沉地躺着,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死不活,这可怎么了呢?树叶黄了,树叶落了,秋深了。

一天夜里,成名夫妻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梦见他们的儿子黑子。

黑子说:“我是黑子。

就是那只黑蛐蛐。

蛐蛐就是我。

我变的。

“我拍死了‘青麻头’,闯了祸。

我就想:不如我变一只蛐蛐吧。

我就变成了一只蛐蛐。

“我爱打架。

打架总要打赢。

打贏了,爹就可以不当里正,不挨板子了。

我九岁了,懂事了。

我跟别的蛐蛐打,我想:我一定要贏,为了我爹,我妈。

我拼命。

蛐蛐也怕蛐蛐拼命。

它们就都怕。

“我打败了所有的蛐蛐!我很厉害!“我想变回来。

变不回来了。

“那也好,我活了一秋。

我贏了。

“明天就是霜降,我的时候到了。

“我走了,你们不要想我。

——没用。

”第二天一早,黑子死了。

一个消息从宫里传到省里,省里传到县里,那只黑蛐蛐死了。

(节选自汪曾祺《聊斋新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从宫廷好斗蛐蛐之乐写起,每年从民间征收一只蛐蛐常常害得几户人家弃家荡产,为人物命运交代了社会背景。

B.衙役看成名老实,就把他报充了里正,成名不得脱身,不到一年的功夫赔尽几亩薄产,点出成名因“征蛐蛐”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C.黑子因毙--蛐蛐而投井自杀的悲剧,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对百姓的戕害,也表现了父母的太重的功利心,给孩子带来的灾难之深。

D.小说写到“墙上的小蛐蛐,忽然落在他袖口上”,黑蛐蛐对成名似乎有感情,表现了黑蛐蛐的异乎寻常,暗示这是由黑子化成的蛐蛐。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 -项是A.小说以“蛐蛐”为线索,征虫--梦虫--觅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主人公的命运围绕“虫”而展开,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B.小说巧设伏笔,层层推进。

成名夫妻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特别珍爱,为黑子的误毙蛐蛐作了铺垫,母亲的“你甭想活了”一语,暗扣后文的“把黑子从井里捞上来”。

C.作者采用了衬托与对比的手法叙写黑蛐蛐的善斗,格外生动。

“蟹壳青”与黑蛐蛐,从外形到战绩对比鲜明;小伙子前后表现也形成对比,突显了他自高自大、无知可笑。

D.小说语言特色鲜明。

如“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

半天,说:‘他在哪儿?’找。

到处找遍了,没有。

”叙事干净利落,语言简洁精炼,多用口语,平淡无奇却又意境深远。

8.小说细写小蛐蛐斗胜强敌“蟹壳青”与鸡口脱险的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9.小说是从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促织》改编创作而成,情节大体相同,结局不同:原著的结尾是“儿子从蛐蛐变回人、父亲被加官受爵”的大团圆结局,新作的结尾改成了“儿子变成蛐蛐,帮助父亲解脱困境后最终死去”的悲剧性结局,你认为哪一个结局更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C7.D8.从三方面来解答:首先内容表现而言,写小蛐蛐都强敌,表现了小蛐蛐的厉害,神奇、不凡的本领让人诧异、惊喜。

其次从情节本身而言,这是情节发展的高潮部分,彰显了本文跌宕起伏险象环生的构思特点。

最后从语言表达而言,抓细节,具有现场感,让人身历其境如在目前,使用对比衬托夸张等艺术手法,增强可读性和感染力,吸引读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9.我认为汪曾祺笔下的悲剧结尾更好。

蒲松龄笔下《促织》大团圆的结局虽然不符合黑暗现实,以及读者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心愿,但不利于表现批判社会现实的中心思想。

而汪曾祺改编的小说《蝈蝈》结尾部分设置了悲剧结局,更符合现实生活,更能突出中心表现主题思想,用血淋淋的事实揭露社会的黑暗,批评统治阶层安于享乐却不关心百姓生活甚至草菅人命的冷酷无情。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一有价值一无价值,一毁一撕,可见功力高低,表现、剖析之深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