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存在于方方面面,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礼仪方面。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了在礼仪方面有很多的差异,这也是在跨文化交流时容易出现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介绍中西方在礼仪方面的差异。

1. 礼貌用语中西方社交礼节中,礼貌用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元素。

在西方社交礼节中,人们会适度地使用一些寒暄语或客套话,如“您好”、“谢谢”、“对不起”等。

而在中文礼仪中,除了以上常用的礼貌用语,还有许多含蓄的礼貌用语,如“劳烦您”、“小心别走丢了”等等。

2. 问候方式在中文礼仪中,人们通常会用“你吃了吗?”作为问候语来表示对别人的关心和关注。

而在西方礼仪中,人们则会使用“你好吗?”或者“最近怎么样?”来问候别人。

这两种问候方式直接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沟通时的差异。

3. 礼物文化在中文文化中,礼物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感情和尊重他人的方式。

在送礼时,人们通常会传达出一种想陪伴、想关心的情感。

而在西方礼物文化中,则不强调礼物的价值,通常更注重于礼物的实用性和礼物本身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4. 饮食文化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中文饮食文化中,人们更注重菜肴的口感和颜色搭配。

而在西方饮食文化中,则更注重餐桌上的礼仪和文化内涵。

在西方礼仪中,礼服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各种高端酒会和正式场合中,人们通常穿着礼服来表达对场合和主人的敬重。

而在中文礼仪中,礼服的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了,大多数场合只要穿着庄重得体的服装就可以了。

6. 社交礼仪中西方的社交礼仪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社交礼仪中,人们通常通过寒暄、轻松的交流方式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而在中文社交礼仪中,则更注重尊重和谦虚,不会直接地表达出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态度。

在国际交流和跨国业务往来中,了解中西方礼仪差异至关重要。

这有助于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得心应手,更加有效地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

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的对比分析

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的对比分析

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的对比分析1. 引言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而礼仪则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其中礼仪也有明显区别。

本文将对中西方礼仪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

2. 中西方礼仪的基本原则和特点2.1 中式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和敬畏他人是一种普遍的行为准则。

家庭、长辈及社会地位都赋予了人们特定的角色和责任。

例如,在宴会上,主人需要招待客人并保证其舒适;长辈需要受到特殊尊敬。

2.2 西式礼仪相比于中国的集体主义思维,西方国家更注重个体权利和个性表达。

西方礼仪更加注重自由、平等和独立。

在社交场合上,友善、直接且坦率地表达意见被认为是受欢迎的行为。

3. 社交场合中的差异3.1 问候礼仪在中国,人们通常以握手、鞠躬等方式表达问候。

而在西方,握手已成为普遍的问候方式,但在特定场合会使用拥抱或亲吻的方式。

3.2 言辞和声音中文是一种尊敬他人的语言,通常使用比较委婉、客气的措辞。

相反,在英语中,直接、简明扼要的表达方式被认为是更有效和高效的沟通。

3.3 餐桌礼仪中国和西方各有其自己独特的餐桌礼仪。

例如,在中国餐桌上,主人更注重对客人的照顾和关心;而在西方,个人空间和隐私权被尊重。

4. 文化背景与价值观4.1 中式礼仪背后的文化思想中国传统礼仪注重家族和社会秩序。

服从权威、保持谦虚谨慎且避免直接冲突被视为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必要的行为准则。

4.2 西式礼仪背后的文化思想西方文化倾向于强调个人自由、独立和平等。

西方的礼仪更注重尊重对方的个人权利和表达个性。

5. 文化交流中的相互理解和尊重5.1 学习与融合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并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学习对方的礼仪和价值观,可以促进双方之间更好地沟通和融洽相处。

5.2 常见误解由于缺乏文化知识或对他人文化产生偏见,常常导致误解和冲突。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应保持开放心态,尽量避免刻板印象和偏见。

6. 结论中西方礼仪在根本原则、行为规范和背后文化思想上存在明显差异。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简述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礼貌用语:在东方文化中,对长辈、客人或上司使用敬称是
非常重要的。

而在西方文化中,较少使用敬称,更多地强调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2. 礼仪规范:在交际场合,东方文化中讲究矜持和谨慎,尤其
是女性在公共场所往往会比较保守。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加注重公开和大胆表现自我。

3. 礼仪习俗:在节日和庆典等场合,东方文化中通常会进行一
些特定的礼仪活动,如拜年、叩头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多地强调节日氛围和欢乐气氛。

4. 饮食礼节:在餐桌上,东方文化中食品分配有严格的规定,
如长辈优先、男女有别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注重个体的选择和口味。

5. 礼物文化:在送礼物时,东方文化中更注重礼物的价值和象
征意义,如红色象征吉祥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加注重礼物的实用性和个人喜好。

总之,东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但都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以下便是店铺为大家所带来的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希望各位会喜欢!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一、服饰礼仪的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

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

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

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

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

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

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

文化交流中西方的礼仪差异

文化交流中西方的礼仪差异

文化交流中西方的礼仪差异文化交流中中西方的礼仪差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关注中西方的礼仪差异。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的表征,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在礼仪方面的差异,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

一、问候礼仪中西方在问候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通常采用双手合十、鞠躬等形式,而西方则以握手为主流。

这反映了中西方对于个人空间的不同看法。

中国人讲究礼仪的表达方式更显尊重,而西方人更注重直接和亲近的交流方式。

二、婚礼仪式中西方的婚礼仪式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婚礼通常以喜庆的氛围为主,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会大力参与。

而西方的婚礼更加注重个人的浪漫和独立。

西方婚礼通常在教堂举行,新娘会穿上白色婚纱,代表纯洁和祝福。

三、餐桌礼仪中西方餐桌礼仪上也存在诸多差异。

在中国人开餐时,主人通常会先劝酒,以示尊重。

而西方人在用餐时则更加注重餐具的使用礼仪,如刀叉的使用、折叠餐巾等。

同时,西方人注重个人的用餐顺序,不会过于关注他人。

四、交流方式中西方人在交流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注重言辞间的含蓄和委婉,善于运用间接表达方式,避免直接冲突。

而西方人更加注重直接和坦率的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这主要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观和沟通方式。

五、礼物文化中西方礼物文化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礼物的交流往往伴随着代表尊敬的红包,而西方则注重礼物的实用性和个性化。

西方人更加注重礼物的价值,追求独特和个人化的选择。

六、服装礼仪中西方在服装礼仪上也有诸多不同。

中国人在正式场合通常穿着传统的中式服装,注重色彩的含义和服装的庄重。

而西方人则注重穿着合适的商务或正装,强调干练和专业。

七、时间观念中西方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和互动,追求和谐与稳定。

因此,中国人对时间通常更加灵活和弹性。

而西方人注重时间的精确度和效率,更加注重计划和准时。

尽管中西方在礼仪方面存在差异,但我们应该以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对待。

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我们认为西方人对赞美的迎合方式不够谦虚, 显得自以为是;而西方 人则把我们的反应看成是自卑虚伪, 言不由衷。
P7
礼仪差异的原因之三: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和道教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辩正和整 体思维为主要特征;西方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的文化传统上,在思维 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和分析思维为特征。 E.g. 从中、西医的理论和实践上充分看出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 - 中医认为人的各个部分器官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某个局部的病 症要通过对集体的整个调理,使用天地人相应相协的疗法。 -西医针对人体局部病症,究其病原,直接深入到细胞、血液、人体生 物分子、原子以及病菌、病毒。 中国文化没有绝对的宗教观念,使中国文化具有开放性,海纳百川, 没有对于异教的排斥,使得中国文化不与其他民族对立,而易于为其 他民族所接受;西方强调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主张用理性和科学为 工具对于自然客体的利用和分析。
P19
解析:
• 案例中,上司Tom认为中国下属Jhon有一定的项目经验,有疑问就该当 面提出,既然没有任何异议,其间也没有找他商量,就说明胸有成竹 了,理应把项目做好。而John则认为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在于Tom 没有把要求说清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也没有主动关心并给于指导。
• 案例中的矛盾集中反映了中西方人在工作放式沟通习惯上有区别。一 般说来,外籍老板不会告诉你具体应该怎么做,他们要求员工在实践 过程中自己总结经验。而中国人则习惯于由老板下达命令,把做什么 、怎么做、应该有什么结果统统告诉下属,然后由下属按部就班的执 行。同时,中方员工在没有听清楚或彻底理解老板的指令的时候,并 不善于主动提问,而是暗地里自己琢磨,按照自己的理解行动,当出 现问题时,他们会埋怨老板指令不清,而老板则认为,既然他当初没 有提出异义,说明完全理解自己的意图,之后有什么问题都理应由其 承担。

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和文化风俗等方面。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中西方文化风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语言差异1)打招呼中国人打招呼是基于对外的一种礼貌,而且越是先问候别人,越显得热情、有教养。

例如:“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方式却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

西方人打招呼时流露的是一种更随意的感觉:通常招呼道:“Hello!” 按时间来分就是“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2)称谓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

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家庭关系,亲属间称谓语大都能把身份、辈分、亲疏关系表明得一览无余。

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强调独立的个性,家庭观念不如我们强烈,因此亲属称谓不如汉语复杂。

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伯伯、叔叔、舅舅”等;“aunt”可以涵盖“婶婶、伯母、姨”等。

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

(3)感谢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

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

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

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闲话)。

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一:研究的背景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的人民遵守着各自不同的礼仪。

中国的礼仪,使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西方礼仪曾一直和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着资本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着经济于文化的发展,讲究文明礼貌,注重礼仪礼节,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

讲礼貌、懂礼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准和修养水平的体现,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改善人际关系,败仗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之下依然熠熠生辉。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西方的礼仪和我国存在着诸多差异。

在当前国际交往频繁的形式下,不论是国内接待外宾或出国访问旅游,不论是将要留学或常驻国外工作都有必要学习一下西方的礼仪。

礼仪、礼节、习俗是人类生活中带有规范作用的文化现象,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礼仪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传统、精神面貌和社会风尚。

西方国家的礼仪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构成西方各国人民的社会生活要素,也越来越多流传到世界各地。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许多礼仪习俗于欧美国家有一定的相同性,共通性,当然也存在不少差异。

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了解欧美国家的文明礼仪、熟悉他们的礼仪习俗,有利于我们开阔视野,遵守国际礼仪和确立的习惯做法,增进与各国人民的友谊。

三:研究的时间安排1.2008年10月,邀请老师就本课题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2.2008年10—11月,到图书馆和网站查阅有关中习礼仪文化差别的资料,掌握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别;3.2008年11—2009年2月,走访外教、涉外办事旅游人员、归国留学生及华侨,掌握中西礼仪文化差异的真实资料;4.2009年3月,课题小组成员汇总资料,就其研究发表自己的看法,撰写论报,与同学们分享研究成果,听取师生们的评议;6.2009年5月,召开结题评议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礼仪文化演变简史自50万年前山顶洞人缝制衣服开始,文明同时也伴随着人类发展,“炎黄五帝礼理起于大一,礼事起于燧皇,礼名起于黄帝”之说。

我国最早的秘书人员“史官”起,礼开始以正规的方式出现。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典”已足够说明当时礼仪的规范体系。

大约在夏商周三代,礼仪开始典制化。

最早的秘书机构“太史寮”的建立,第一部记载‘礼’的典籍《周礼》的出现,“三礼”的盛行,标志着中国古代礼仪进入成熟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礼的大力推行,孔孟等思想家的礼仪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古代礼仪文化的基础。

形成于秦汉时期的封建礼仪及“三纲五常”的提出,清末至民国时期,科学、民主、自尊、平等的观念和与之相适应的礼仪标准得到传播和推广。

五四以来,中国的礼仪更注重吸收目前国际礼仪的长处,为我所用。

二、西方礼仪文化演变简史爱琴海地区和希腊是亚欧大陆西方古典文明的发源地。

约自公元前6千年起,爱琴海诸岛居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此后,相继产生了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

公元前11世纪,古希腊进入因《荷马史诗》而得名的“荷马时代”。

古希腊哲学家对礼仪有许多精彩的论述。

例如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率先提出了“美德即是一种和谐与秩序”的观点;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谈天说地,而在于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培植人的道德观念。

他不仅教导人们要待人以礼,而且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开始封建化过程,12至17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时期。

中世纪欧洲形成的封建等级制,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将封建主与附庸联系在一起。

此间制定了严格而烦琐的贵族礼仪、宫廷礼仪等。

n14至16世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

17、18世纪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兴起的时代,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相继爆发。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逐渐取代封建社会的礼仪。

资本主义社会奉行“一切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原则,但由于社会各阶层经济上、政治上、法律上的不平等,因此未能做到真正的自由,平等。

不过,资本主义时代也编撰了大量礼仪著作。

例如,捷克资产阶级教育家夸美纽斯(公元1592—1670年)编撰了《青年行为手册》等;英国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于公元1693年写作了《教育漫话》。

一直到近代,西方个方面实力的增长,对贫困国家的殖民,将他们的礼仪文化也带到被殖民国家,开始影响着世界的礼仪文化,成为世界礼仪文化的典范。

三、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性1、称谓称呼方面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

例如,西方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

随着改革开放,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

他们对这些方面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中国父亲那边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方为舅,姨,表兄妹。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

而在中国,人们喜欢加上职位,xx经理,xx总裁等。

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西方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头衔用于法官。

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高级宗教人士等。

2、交际语言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点头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礼,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认为欠身显得自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手礼也较为常见。

在我国除了见面和告辞时使用,在表示祝贺、感谢或互相鼓励时也使用。

发展到现在,被简单的“你好”,“再见”所取代。

可是西方的贴面礼、亲吻礼、吻身礼,让国人仍很不习惯接受。

中国在见面时喜欢客套的问去哪了?有没有吃饭?西方则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感到奇怪。

送客离开时,中国人习惯挽留,说“走好”“慢走”,而西方仅微笑作再见就可。

3,宴请方面酒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被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

酒杯不空茶水不满。

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

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方则认为不合卫生,实行分餐制。

中国人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西方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用餐程序较多。

4,禁忌习俗中国人不喜欢说4,因为与“死”同音,认为8、6吉利,偏向于双数,追求成双成对。

西方人不喜欢13。

缘起基督教中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犹大出卖耶稣,有13个人。

也不喜欢星期五。

中国人尊老,而西方人忌老。

中国人喜黄色,有图腾为“龙”,视为龙的传人。

而西方则认为龙是蛇,基督教中蛇就是撒旦、是魔鬼,黄色暗含断交之意。

国人在馈赠送礼时不可“过时送礼,事后补礼”。

与年长者不能送“钟”,乌龟有“王八”之称,亦不可。

外国人在送礼时不求贵重,意到便可。

送礼收礼时亦少有谦卑之词。

但礼品包装要求精美。

在与人交谈时,西方人忌谈论个人私事、年龄、婚姻、收入等。

中国人则习惯称自己“礼不好,请笑纳”。

5,日常行为习惯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

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拜访他人表示热忱。

而西方人在拜访前,要跟这人预约,突然造访会造成受访者不快,因为会打乱别人的工作安排。

西方人比较忌讳别人探听其隐私。

中国人比较热情,愿意帮助他人,喜欢询问别人可有什么帮忙。

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价格,在中国人看来,物品贵贱只代表物品质量。

西方人则认为是隐私,不宜直接询问。

中国人的空间距离较近,经常可以看见中国少女亲昵而行。

西方人认为中国人过于亲近,中国人认为西方人冷淡、傲慢、过分疏远。

这都是东西方文化观念差异导致的。

东方人重义重情,西方人崇尚个人独立。

四、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原因(一)生存环境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个农业大国,靠天吃饭的思想根深蒂固,而中国所处地理环境相对优越,人们从大自然中获取耐以生存的资源,所以东方人将大自然定义为生存的依赖,对自然顶礼膜拜,事事模仿自然,顺应自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使发生自然灾害,人们都将其归咎于违背自然,从而受到自然的惩罚,仍然将自然定为了万物的主宰。

而西方人则更注重自己对于自然的改造,他们将这种改造更多的归功于“独立于自然以外的人类的思维”,而非东方人的顺应自然,从而产生了“人物分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

东西方自然观的不同,造成了两地文化的迥异。

拿园林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同处于18世纪的法国凡尔塞宫和中国清朝的避暑山庄,这两个都是以强大帝国最强盛时期为背景,同样都是通过超经济手段,设计建造完全体现建造者思想的艺术品,却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艺术风格。

以凡尔塞宫为代表的“直线条”,“规则的几何图形”,“对称,整齐”的欧洲造园风格,无不与大自然形成鲜明的对比,无不都显示出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以避暑山庄为代表的中国园林,则以“师法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模仿自然,效法自然的造园手法,体现着东方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表达着人们对大自然的尊崇。

这些差异都源自于东西方人所持有的不同的自然观。

(二)历史典故中西方神话异同的影响礼仪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分析其差异也必须从文化的源头讲起。

现代意义上的西方文明有三大源头:一是古希腊神话和科学精神;二是古罗马政治法律文明;三是西伯来犹太人的宗教文明。

1、神的来源和政治文化内部不同的思维差异导致哲学时代重大差异,这个神话的思维差异就是古希腊神话是人神同构,中国神话则是人神同一。

从古希腊戏剧中我们可以了解,古希腊中的神和人一样,有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人的七情六欲。

宙斯,第三代神王,又称宙神,弑父篡权,性格极为好色,常背着妻子赫拉与其他女神或凡人私通。

他们是虚构的,不似中国神话,神便是“得道”的人,死后的伟大的君王就成了神、三皇五帝等。

但他们不是一般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强大的意志力,他们是人神同一的身。

这种差异就造成了古希腊人或说西方人的传统精神是不依赖统治者的个人道德,因为最高神和一般人都一样,所以他们依靠制度。

而中国人则依赖统治者个人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也只有伟人才能统治天下,但也是无情的。

自古帝王都以真龙天子自称,都与形成专制有关。

2、神话权利传承机制和文化机制让贤机制是中国神话权利的传承,尧让舜,舜让大禹,古希腊以自我否定机制,宙斯不满父亲克洛诺斯的残暴,弑父夺位,其与阿尔克墨涅所生儿子赫拉克勒斯不满他残暴,他的权利同样被推翻,中国诸神通过禅位和让贤的和平方式实现统治权的转换,不仅将统治权交给接班人,伦理规范,道德体系,价值观念也传递下去,强调君贤臣良,形成一种传递性的、伸展性的、复制性的自我肯定机制,导致文化的凝固。

希腊神界统治权的易手通过禁忌----放逐----反叛----取代的途径完成,暴力的反叛和否定的神系延续、进化和发展的契机,传达进化思想。

3、神系差异和宗教中国神话模糊了神话与历史,缺乏一个完整的系统,没有主神和以他为核心的神际关系网,也没有一个全宇宙性的主神。

而希腊神话较清晰,不仅有丰富、完整的系统,而且有确定的主神和以他为核心的神际关系网络。

希腊的主神宙斯同时也是奥林匹斯神系的中枢和纽带。

神系中的各式各样神话形象都与主神宙斯搭上关系。

古希腊神话与希伯来犹太人的宗教相遇,融合为一神论的严格意义上的西方宗教。

由于中国乃至东方神论宗教,被很多学者从此判定没有宗教。

中国上古思维影响,与多多神论的佛教一拍即合,和中国本土道教相互补充,形成中国特色的佛教,不能以西方宗教的某个特征来判定东方宗教。

这就是神话对日后,对中西方政治文化乃至生活都影响深远的宗教影响。

(三)宗教信仰1、一神与多神和中西方自然科学思维世界三大宗教中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一神,一部经典,这位神是万物的主宰,至高的主权掌握者,无所不能,无所不在,而代表东方宗教的佛教则为多神,经典浩迭,虽有一主之神,却不是创世主,连中国本土的道教同样没有一个造物主的最高神。

希腊观念以一个永恒的第一动因或外在的造物主为特点,所以希腊自然科学的动力就是去发现造物主设下的宇宙秩序的规律。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的有机世界有宇宙演化而不是第一动因或造物主,而且唯一的原则在功能上又等同于交易,主要动力是在系统内寻找有机联系,任何外在的原因是很难设想的,这也就导致了中国对自然变化有深邃的哲学理解,很不幸的是人们完全陷入了宇宙的有机论泥潭。

2、宗教与政权结合和反抗思维公元五世纪时,基督教以政权合一的方式全方位统治思想、政治、经济、文化,教会成为“等级金字塔”的塔尖,不仅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还掌握着大量土地,此时的基督教钳制和禁锢一切进步思想,在残酷的压迫下,西方人不得不具有一种探索和反叛心理。

自文艺复兴,这次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复兴,倡导人文主义,同时给钳制和禁锢一切进步思潮的教会沉重的打击,宗教改革彻底结束了天主教会一统西欧的时代,有这样一句说法,“压的越紧,反弹力越大”,天文学、生物学、近代科学、艺术随之而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