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浣溪沙》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浣溪沙》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浣溪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1课时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1.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程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诵读品悟、方法学习教学主线,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
通过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理解他在逆境中乐观旷达的积极心态。
教学辅助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揭示课题,对话诗人。
(设计意图:本环节介绍了苏轼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对词的写作背景和苏轼本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导入:“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课件出示)“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2.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3.我们要学的这首词是——《浣溪沙》。
《浣溪沙》是词的——词牌名。
苏轼用《浣溪沙》写了四十多首词,今天我们跟随着他来到清泉寺,品读他的词,感悟他的情。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浣溪沙》。
八年级浣溪沙教学设计

八年级浣溪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浣溪沙》这首词,掌握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能够赏析词中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词中的画面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学习如何从诗词的意象和语言中领悟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图片)同学们,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描绘了春天的美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浣溪沙》,看看词人在春天里有着怎样的感悟。
2、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作者的图片和简介)这首词的作者是晏殊,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的词风格含蓄婉丽,多表现悠闲的生活和对人生的思考。
3、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理解词义(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意思。
(2)小组交流,互相答疑解惑。
(3)教师重点讲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词的含义。
5、赏析意境(1)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提问: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6、体会情感(1)小组讨论:词人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词中的关键词句入手,体会词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浣溪沙晏殊教学教案设计

浣溪沙晏殊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宋词》,具体内容为晏殊的《浣溪沙》。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浣溪沙》的词牌特点、韵律美及意境;2. 领悟词人晏殊通过描绘景物所表达的情感;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浣溪沙》的词牌特点、韵律美及意境;难点:深入理解词人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相关资料、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怀,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浣溪沙》。
2. 新课内容展示:展示《浣溪沙》全文,让学生自读并简单介绍词牌特点。
3. 例题讲解:详细解析《浣溪沙》的词牌结构、韵律美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情感。
a. 分析上阕:描绘春景,抒发离愁别绪;b. 分析下阕:借景抒情,表达人生感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教材中的其他词作,分析其词牌特点、韵律美和意境,进行课堂互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浣溪沙》2. 板书内容:a. 词牌特点:双调、四十二字、平仄韵脚;b. 韵律美:流畅、和谐;c. 意境:春景、离愁、人生感慨;d. 词人情感:离愁别绪、人生无常。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分析教材中另一首《浣溪沙》的词牌特点、韵律美和意境;b. 比较晏殊的《浣溪沙》与教材中其他词人的作品,谈谈你的感受。
2. 答案:a. (略)b.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浣溪沙》,使学生了解了词牌特点、韵律美和意境,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词人的作品,深入了解古代词坛的繁荣与发展,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并掌握《浣溪沙》的词牌特点、韵律美及意境”;2. 教学难点中的“深入理解词人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题目及答案;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的“加强引导”和“提高文学素养”。
浣溪沙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

浣溪沙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苏轼的《浣溪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针对《浣溪沙》的教学设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内涵和艺术之美。
一、背景介绍和文化背景: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首先对《浣溪沙》的背景进行介绍,包括苏轼的生平背景、宋代文化背景以及《浣溪沙》的创作背景等。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信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浣溪沙》是一首七绝词,可以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和解读。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以及这些修辞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意象方面的作用。
三、词的主题和意义:通过分析《浣溪沙》的词意,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其主题和意义。
词中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如人生短暂、离别之苦、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等。
四、词的音韵和韵律:《浣溪沙》以其独特的音韵和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韵律规律和音韵美感。
通过欣赏和朗读,让学生体验词的音乐美,培养他们对于词的审美能力。
五、与其他作品的比较和对比:可以将《浣溪沙》与其他苏轼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或与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对比。
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创作特点和风格,以及《浣溪沙》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六、创作实践和个人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浣溪沙》的理解和体验,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如写一篇与词意相关的散文或写一首与词风格相近的诗歌。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浣溪沙》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以上是对于《浣溪沙》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路和角度,通过全面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朗读、创作等,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浣溪沙 晏殊 教案

浣溪沙晏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晏殊《浣溪沙》的文学背景和创作意图。
2.掌握诗歌的形象思维、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形象思维、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分析和情感把握。
三、教学准备1.课文:《浣溪沙》2.教学课件3.教学参考书籍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介晏殊及其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浣溪沙》的题目,了解其词牌特点。
二、课文讲解1.逐句讲解《浣溪沙》的文本,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的形象思维,如“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音乐形象,“去年天气旧亭台”中的时空交错。
3.讲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如“夕阳西下几时回”的哀愁之情,“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之意。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作业布置1.背诵《浣溪沙》。
2.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浣溪沙》的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背诵诗歌的感受。
二、诗歌意境分析1.分析“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与酒的关系。
2.分析“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时光流转和物是人非。
3.分析“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哀愁之情。
三、诗歌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如词牌《浣溪沙》与诗歌内容的关系。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3.分析诗歌的音乐性,如韵律、节奏等。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的审美价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浣溪沙》的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二、诗歌情感分析1.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无奈之情。
2.分析“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怀旧之情。
3.分析“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孤独之意。
三、诗歌创作背景分析1.讲解晏殊创作《浣溪沙》的历史背景。
《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浣溪沙》。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古诗二、学习《浣溪沙》1、简介作者并解题——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1.全班齐读《浣溪沙》。
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晏殊《浣溪沙》优秀教案精选

晏殊《浣溪沙》优秀教案精选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自《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第8册,第3单元,第1课时。
教学内容为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浣溪沙》。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浣溪沙》的词意,体会晏殊词的风格特点。
2. 学生能够领悟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3. 学生能够运用诗词知识,分析并欣赏晏殊的词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理解《浣溪沙》的意境,体会晏殊词的风格特点。
2. 难点:分析晏殊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学生课本,《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宋代词曲,让学生感受古代词的魅力,引出本课内容。
2. 文学背景介绍:介绍晏殊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为学生学习《浣溪沙》做好铺垫。
3. 词句解析:分析《浣溪沙》的词句,讲解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4. 意境领悟:通过描绘景物,引导学生体会晏殊词中的情感。
5. 写作手法分析:讲解晏殊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6. 例题讲解:选取类似《浣溪沙》的词作为例题,分析其写作手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晏殊的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浣溪沙》晏殊景物描写情感抒发七、作业设计2. 作业答案:《浣溪沙》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晏殊的词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浣溪沙》,使学生了解了晏殊的词风特点,掌握了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古代词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诗词素养的培养。
拓展延伸:1. 让学生收集其他宋代的著名词人作品,进行分析比较。
2. 组织一次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词的魅力。
3. 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古代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一首与《浣溪沙》意境相近的现代诗导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诗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3)课堂讲解:针对诗歌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意境等,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4.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对诗歌中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描绘,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身边的人和事。
4.结合所学,为《浣溪沙》设计一份课堂小结,要求简明扼要地概括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
5.家长参与作业: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欣赏《浣溪沙》,共同探讨诗歌的审美价值,鼓励家长记录与孩子的互动过程,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文化交流。
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语言表达清晰,注意使用正确的语法和词汇。
2.作业内容要具有原创性,体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个性。
九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浣溪沙》的作者、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主题及表现手法。
2.掌握并运用古诗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如:“溪”、“沙”、“潺潺”等,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
3.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浣溪沙》,并理解诗歌的节奏、韵律,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发现并理解诗歌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诵读法。反复吟诵, 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 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详见《记承天寺夜游》
2、感受创作冲动
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 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 自号东坡居士, 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 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 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上阕: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 了兰溪之名的由来。 “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 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 描绘了溪边兰草、 松间沙路、 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
?。
(二)课外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浣溪沙》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生活抱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 挫而消极沉沦。这种情绪撞击着我们的胸膛,弓I发我们产生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 写出来吧。(100字左右)
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
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 感情。
五、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
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六、板书
-溪边兰草-
「上阕:写景三幅画面彳松间沙路卜清新幽雅
I雨中杜鹃」浣溪沙V
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
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
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
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 度和看法。“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 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I下阕:抒怀溪水西流一一青春可永驻一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七、作业
(一)理解填空
1、这首词中描写了春光明媚万物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借此抒发了作者喜悦心情的
词句是:,。。
2、这首词中,既描写了春景,有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气氛的是:
3、 这首词中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4、 这首词中的名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 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 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 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进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
1、作者
5、 这首词中抒发词人老当益壮、 奋发进取之心情的句子是:?
6、 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
西。” 两句句意相反的来:?。
7、 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珍惜时间的:
?。
8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积极进取的:
3、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 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 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
四、鉴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