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作品说明

合集下载

沪少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我的陶艺作品》评课稿

沪少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我的陶艺作品》评课稿

沪少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我的陶艺作品》评课稿引言《我的陶艺作品》是沪少版六年级美术上册中的一个重要章节。

通过学习这一章节,学生将有机会了解陶瓷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并亲自动手制作自己的陶艺作品。

本文将对《我的陶艺作品》这一章节进行评课,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

1. 教材内容分析《我的陶艺作品》是六年级美术上册的一个单元,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 陶瓷艺术的介绍:介绍了陶瓷的起源、历史和发展,使学生了解到陶瓷艺术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 陶艺制作的基本工具和材料:介绍了陶艺制作所需要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如陶瓷胚、刻刀、彩绘颜料等,为学生后续的实际操作提供了基础知识。

- 陶艺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引导学生进行陶艺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从构思、造型到彩绘等环节进行详细的指导,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出自己的陶艺作品。

2. 教学目标分析在学习《我的陶艺作品》这一章节后,学生应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 了解陶瓷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培养对陶瓷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 掌握陶艺制作的基本工具和材料,能够正确使用这些工具和材料进行陶艺作品的制作。

- 学会通过构思、造型和彩绘等环节,设计和制作出具有创意、个性化的陶艺作品。

-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审美观。

3.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陶瓷艺术的介绍和基本知识的讲解–陶艺制作的基本工具和材料的介绍和操作演示–陶艺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的指导和辅导–学生创意和个性化的陶艺作品的鼓励和展示•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陶艺作品的创作与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何帮助学生掌握陶艺制作所需的具体操作技巧,确保制作过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如何通过评价和展示学生的陶艺作品,激发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追求4. 教学方法分析在教学《我的陶艺作品》这一章节时,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 讲授与演示相结合: - 首先,通过讲述陶瓷艺术的介绍和基本知识,引发学生对陶瓷艺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陶艺课件创意说明范文

陶艺课件创意说明范文

陶艺课件创意说明范文1. 背景介绍陶艺是一门古老而有趣的艺术形式,通过手工捏塑、制作和装饰陶瓷制品。

在陶艺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使用陶轮、陶胎和瓷器来创造出独特的陶瓷艺术品。

本次创意说明将介绍一些有趣的创作想法,帮助学生发挥创意,制作出独特而富有个性的陶艺作品。

2. 自然元素在课程中,学生们可以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与大自然相关的陶艺作品。

例如,他们可以模仿树叶的形状来制作一个小花瓶,或者用陶瓷做一个树干的模型,然后在表面进行纹理雕刻和绘画。

学生们也可以尝试用陶瓷制作动物形象,如鸟、鱼或昆虫,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3. 城市景观城市生活中的景观也可以成为陶艺创作的灵感源泉。

学生们可以制作城市建筑的模型,如摩天大楼、桥梁或纪念碑。

他们可以利用绘画技巧,使作品更加真实和细致。

同时,学生们可以尝试将这些城市景观与大自然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和富有想象力的效果。

4. 抽象形式陶艺也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学生们可以尝试使用抽象形式创作陶艺作品,通过线条、颜色和形状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他们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主题,如爱、希望、自由等,并利用陶艺材料和技巧将其转化为视觉形象。

5. 文化纽带学生们可以利用陶艺课程来了解和探索不同文化的艺术形式。

例如,他们可以学习中国的青花瓷制作技巧,并尝试用这种方式制作陶艺作品。

学生们还可以研究其他国家的陶艺传统,并将其与自己的创作融合,从而创造出独特而有意义的作品。

总结:无论是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城市景观、抽象形式还是不同文化,陶艺课程都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创作想法。

通过尝试不同的技巧和材料,他们将能够制作出独特而富有个性的陶艺作品。

学生们可以大胆尝试,发挥创意,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表达方式。

陶艺作品说明

陶艺作品说明

西南科技大学陶艺作品说明作品名称:作品一:枯树逢“春”作品二:花之巢制作时间:2016年4月16日制作小组:9组制作成员:作品一:喻力耘、王许琛作品二:申悦、李蒋权一、作品规格作品一:高30cm , 底座长18cm,宽5cm作品二:高35cm,底盘半径5cm二、制作工具拉胚机、泥工刀、盆、毛刷、三、制作方法手捏法、泥板法、泥条法、拉胚成型法四、作品图片(附录)五、制作过程作品一:1、揉泥:将选好的泥揉得均匀柔软,湿度适中;2、塑形:把揉好的泥照着预计的图形形状捏出大致的形状——一棵枯树,尤其注意枝干部分要粗细合适,长度适中,不然,容易断且不够美观;3、掏、贴、补:树的底座部分有个凹陷,所以用泥工刀掏出多余的泥,并用手将其抹平,使之光滑平整。

另取两块泥,制作成两块泥板,然后贴在笔筒的位置,并用手抹平使之重合。

用泥条法,制作两个树洞,以及枝丫贴在主干上;4、修补:将整个作品用手抹平使之光滑平整,等待稍干之后,用泥工刀雕刻出干枯的树皮及褶皱。

这样。

便制作完成了。

作品二:1.定中心:将一块揉练好直径约15厘米的泥团放在拉胚机的中心,轻轻拍打泥团使之固定在转盘上,用手把泥团的捧成圆柱,固定中心;2.开孔:启动拉胚机,用手将泥柱下压,使其粗而稳健的开口;3.修正成型:将开口的柱型做桶型,要求桶型笔直,中心要稳;4.取胚:等胚体风干一段时间,稍微变硬后取下。

六、作品寓意作品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当生命走到尽头,一朵花的枯萎暗示了另一个生命的诞生。

落花如此,枯木亦可生辉。

它苍老的身躯布满岁月的痕迹,他满身的皱痕是岁月的恩赐、时光的积淀。

活着是,它可拥有一树繁花、一片绿荫,死亡后,他亦能创造最后的价值——作为笔筒。

这便是存在的意义。

作品二:陶罐一直是中国古代饮食活动中最常用的盛贮器。

这次陶罐我们以花瓶的形式在课堂展现。

我们知道,花瓶自古以来是孕育美好事物生命的器皿,是花的寄居所,圆润的瓶身给花以生命的承载,高高的瓶身象征生命的自强不息,春日正好,愿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家。

陶艺说明文(精选35篇)

陶艺说明文(精选35篇)

陶艺说明文 篇1 陶艺是一个艺术,今天,我们就打开了这扇艺术的大门,自己亲手制作陶瓷。

中国是陶瓷古国,说起陶瓷,外国人就会想到中国。

陶艺是一种人工形态。

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

人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

同是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通过人们敏锐的灵感和创新意识,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韧美以及表现活力,这样就出现了全新陶艺形态,为智慧的人所掌握、发展、创新。

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形成完整的技巧。

今天一早,我们就开车来到了运河广场的“陶一天”,一进去都是各式各样的精美的陶瓷,有杯子,有风铃,有“蛋糕”,还有很多可爱的挂件。

我和弟弟找了一个位置坐了下来,一位老师让我们从窗台上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陶瓷。

我左看看右看看,眼睛都看花了。

终于,我在窗子的一个角落发现了一个可爱的小兔子风铃。

我把它拿了下来,爱不释手。

我告诉老师我要做这个风铃,老师就拿来了一块陶泥,坐在我旁边,教我怎么做这个小兔子风铃。

我先把一块陶泥拍成圆形,然后把两小块陶泥搓成比较粗的“棍子”,但老师却说我做的不好看。

老师教我,首先搓成一个圆柱体,然后把其中一个长方形的面轻轻拍平,最后用工具掏出一个椭圆形,一个兔子耳朵就完成了。

接下来,老师又教我怎么把耳朵贴到头上。

第一步:把要粘贴的地方刮毛。

第二步:把泥浆涂到刮毛的地方。

第三步:使劲把耳朵和头贴起来。

第四步:用手把多余的泥浆抹平,使耳朵和头连接在一起。

在贴的时候一定要用劲,不然烧的时候会掉下来的。

我用同样的方式把手和身体贴在一起。

当我正要把身体和头贴在一起的时候,老师说:“不要贴在一起,拿去那边用吹风机吹干。

”我一头雾水的把兔子拿去吹风,吹到一半时老师让我挖洞,我这才想起来我做的是风铃,就乖乖的开始“挖洞”。

把身体挖穿,头只要挖一半就可以了。

最后,只要把头和身子贴在一起就ok了。

下面,我就可以去上色了。

陶艺中的传统文化_概述及解释说明

陶艺中的传统文化_概述及解释说明

陶艺中的传统文化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陶艺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

通过对陶器的制作工艺、纹饰及其与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紧密联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统观念、审美价值和精神信仰。

本文将在概述部分介绍陶艺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并探讨陶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陶艺的起源和历史发展、陶艺作品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陶艺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性和现状分析以及结论。

通过这一结构,我们将全面地了解陶艺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组成部分。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陶艺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概述和解释说明,探讨其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所起到的重要性和现状。

通过研究陶艺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同时,本文还将分析陶艺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并对其传承发展提出建议和启示,以期为陶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出贡献。

2. 陶艺的起源和历史发展:2.1 陶器的起源:陶器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实用工艺品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千年前。

早期的陶器主要由黏土制成,并经过在火中烧结而成。

这些早期陶器通常是简单的容器,如罐、盘、碗等,用于存储食物和水等日常生活所需。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使用陶器的文明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中国河南省以及中东地区。

这些地区出土了许多具有复杂纹饰和精细制作工艺的古代陶器。

随着时间推移,制作陶器的技术逐渐发展和改进,并延伸到世界各地的其他文明。

2.2 陶艺在不同文化中的发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陶艺得到了广泛传承与发展。

例如,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古代文明中,陶器被广泛应用于宗教仪式、日常生活以及国内和国际贸易中。

这些文明中的陶艺作品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

在中国,陶艺一直被视为传统文化的瑰宝。

如何在作品说明中突出作品的独特价值

如何在作品说明中突出作品的独特价值

如何在作品说明中突出作品的独特价值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创意领域,无论是艺术作品、文学创作还是科技创新成果,让自己的作品在众多同类中脱颖而出至关重要。

而一份清晰、有力地突出作品独特价值的作品说明,往往能成为吸引关注、获得认可的关键。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在作品说明中有效地展现作品的独特价值呢?首先,深入理解作品的核心是关键。

这意味着创作者要对自己的作品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不仅要了解其表面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更要洞悉其内在的理念、情感以及创作动机。

比如,一幅绘画作品,可能从表面上看是一幅美丽的风景,但创作者需要明确自己创作这幅画时,是想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还是对某个特定地方的怀念之情。

只有真正理解了作品的核心,才能在作品说明中有针对性地突出其独特价值。

在描述作品时,要善于运用具体而生动的细节。

细节能够赋予作品真实感和可信度,让读者或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独特之处。

以一部小说为例,如果只是泛泛地说“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

但如果在作品说明中提到“小说中男女主角在雨中的那场邂逅,男主角手中那把破旧却饱含故事的雨伞,女主角眼中那一闪而过的惊喜与羞涩”,这样的细节描述能让读者立刻感受到作品的独特魅力,从而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突出作品的创新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创新是作品独特价值的重要体现。

要清晰地阐述作品在理念、方法、技术或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创新之处。

比如,一款新的应用软件,如果它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算法来提高数据处理速度,或者拥有独特的用户交互界面设计,在作品说明中就要着重强调这些创新点,让人们明白它与其他同类软件的不同之处。

与其他类似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通过客观的比较,能够更清晰地展现出自己作品的优势和独特价值。

但要注意,对比应该是基于事实和客观的评价,而不是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

比如,在介绍一款新型智能手机时,可以将其与市场上同价位的主流机型在性能、外观、拍照等方面进行详细对比,突出自身在某些方面的超越之处。

中国古代陶艺的代表作介绍

中国古代陶艺的代表作介绍

中国古代陶艺的代表作介绍瓷器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

那么,关于中国古代陶艺的代表作,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陶艺的代表作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瓶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瓶,高66.5厘米,器型恢宏俊伟,釉面明亮温润,肥厚华滋,青花苍翠欲滴,画法规整,构图严谨,一丝不苟,尽显皇家气象。

纹饰以肩为界,上部绘折枝花卉纹,下部绘折枝佛手、石榴、寿桃等纹,寓以“福禄寿”三多之意。

青花纹饰配合瓶的六角造型构图,运用卷草角花纹呼应,显得和谐统一。

整器纹饰繁而不乱,布局疏密相宜,造型优雅,线条流畅,诸种祥花瑞果,穷秀极妍,雍荣华贵。

圈足内墙陡直,足端宽平,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六方瓶是乾隆时期唐英任督陶官时所创造出来的新品种,由于六方瓶不能上圆拉坯,必须分块连接,成型困难,成品量极少,属于宫中高档式样陈设器之一,品种所见有青花、粉彩镂空、单色釉,均为空前绝后之珍品。

想必当时瓦德西不仅看中了这六方瓶独特的造型,而且极清楚它独特的价值,才将它带回国内一直收藏着。

粉彩蝠桃福寿纹橄揽瓶特征:撇口,长颈,溜肩,鼓腹,圈足。

形似撒揽,故此又称"橄揽瓶"。

通体以粉彩为饰,瓶身绘桃枝一枝,枝上绘有寿桃及盛开的桃花和花蕾,枝工施以黑褐彩,寿桃施粉红彩,桃花施白彩。

主题纹样选用寿桃,寓意多福多寿。

宋汝窑天青釉盘高3cm,口径17.1cm,足径9.1cm。

盘撇口,浅弧壁,坦底,圈足外撇。

通体内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

因采用“裹足支烧”,因此外底留有3个细小支钉痕。

这件汝窑青瓷盘釉质莹润,其质感似丝绸般柔美。

宋代汝窑青瓷尽管在色调上深浅不一,但都离不开“淡天青”这个基本色调。

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使汝瓷成为宋代诸瓷之首,并一直受宠于宫中。

汝瓷胎质细腻,像燃烧过的香灰的颜色,俗称“香灰胎”。

汝瓷独特之处在于其釉色呈“雨过天晴云破处”的美妙色彩,并且釉面莹润如玉,有玉石般的质感。

陶瓷综合材料作品《永恒》创作说明

陶瓷综合材料作品《永恒》创作说明

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时代的不断变迁,中国传统吉祥纹样在当今的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哲学意义。

吉祥纹样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表达方式和一种精神寄托,它承载着古人朴素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依附,也承载着一种超乎自然的吉兆祥瑞和吉祥美好的寓意,这一切都源自于古人无限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现如今拥有着快节奏的生活和学习与工作的巨大压力下,逐渐地使人们降低了对生活的激情,从而会让人们感觉到焦虑。

一、作品《永恒》的构思来源及创作意图(一)构思来源自古就有对祥云和月的赞叹和描绘,笔者从“冰轮驾玉上祥云”“祥云捧玉到天心”等诗句中,感悟出云和月的互相成就、互相衬托、互相融合的美感。

同时又从“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中,融入了水纹的构思,既兼顾了水纹与云纹的融合,又蕴含了祥云、半月、银河的无限遐想,而云、月、水,更营造出一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

传统吉祥纹样蕴含着人文精神的文化,更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情怀情愫密切相关。

它们反映了传统文化,延续了传统文化,传统吉祥纹样也与陶瓷装饰密切相关。

源于对祥云纹和水纹的喜爱,在收集和分析了这两种吉祥纹样后,运用多样化的形式把两种纹样不同的形态进行组合,运用到此次创作中。

(1)月文化自古以来,祖先们在诠释月文化时,不断赋予月亮以情感和哲学为内涵,对月亮的认识也越来越丰富和深刻,传统的中秋节日是这一点的最好证明,家庭团聚象征着月亮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美好。

人们望着月亮,怀念自己的家乡,激起了对家人和朋友的思念情绪,引发了无尽的怀念之情,这是常见的现象。

在中国,Creation Explanation for Ceramic Composite Material Work "Eternity"Zha Huangjian, He Qin (Jingdezhen Ceramics University)Abstract: Traditional auspicious patterns are one of ancient folk culture's most culturally characteristic and informative decorative patterns. Through historical change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times, these patterns have gradually become cultural symbols that convey anci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uspicious Cloud Pattern" and "Water Ripple Pattern" are representative patterns that express the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emotion, full of people's desire for present and futur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ymbolizing the hope for happiness and beauty. The ceramic composite material work "Eternity" combines these patterns to show the beau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Keywords: Auspicious Patterns; Ceramic Composite Material; Cultural Symbols收稿日期:2022-05-21查煌剑 何 芹(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综合材料作品《永恒》创作说明摘要:关键词:2023·第2期 总第204期,月亮代表着故乡和祖国,而满月象的热爱、崇拜和赞美,致使他们在诗中总结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思念,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科技大学






作品名称:作品一:枯树逢“春”
作品二:花之巢
制作时间:2016年4月16日
制作小组:9组
制作成员:作品一:喻力耘、王许琛
作品二:申悦、李蒋权
一、作品规格
作品一:高30cm , 底座长18cm,宽5cm
作品二:高35cm,底盘半径5cm
二、制作工具
拉胚机、泥工刀、盆、毛刷、
三、制作方法
手捏法、泥板法、泥条法、拉胚成型法
四、作品图片(附录)
五、制作过程
作品一:
1、揉泥:将选好得泥揉得均匀柔软,湿度适中;
2、塑形:把揉好得泥照着预计得图形形状捏出大致得形状——一棵枯树,尤其注意枝干部分要粗细合适,长度适中,不然,容易断且不够美观;
3、掏、贴、补:树得底座部分有个凹陷,所以用泥工刀掏出多余得泥,并用手将其抹平,使之光滑平整。

另取两块泥,制作成两块泥板,然后贴在笔筒得位置,并用手抹平使之重合。

用泥条法,制作两个树洞,以及枝丫贴在主干上;
4、修补:将整个作品用手抹平使之光滑平整,等待稍干之后,用泥工刀雕刻出干枯得树皮及褶皱。

这样.便制作完成了.
作品二:
1.定中心:将一块揉练好直径约15厘米得泥团放在拉胚机得中心,轻轻拍打泥团使之固定在转盘上,用手把泥团得捧成圆柱,固定中心;
2.开孔:启动拉胚机,用手将泥柱下压,使其粗而稳健得开口;
3.修正成型:将开口得柱型做桶型,要求桶型笔直,中心要稳;
4.取胚:等胚体风干一段时间,稍微变硬后取下。

六、作品寓意
作品一:落红不就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当生命走到尽头,一朵花得枯萎暗示了另一个生命得诞生。

落花如此,枯木亦可生辉。

它苍老得身躯布满岁月得痕迹,她满身得皱痕就是岁月得恩赐、时光得积淀。

活着就是,它可拥有一树繁花、一片绿荫,死亡后,她亦能创造最后得价值——作为笔筒.这便就是存在得意义。

作品二:陶罐一直就是中国古代饮食活动中最常用得盛贮器。

这次陶罐我们以花瓶得形式在课堂展现。

我们知道,花瓶自古以来就是孕育美好事物生命得器皿,就是花得寄居所,圆润得瓶身给花以生命得承载,高高得瓶身象征生命得自强不息,春日正好,愿每一朵花都有自己得家。

七、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陶艺课,我们不仅锻炼了自己得动手能力,而且在陶艺课得理论课上,我们观摩了很多外国得能工巧匠得制作过程,感受到了陶艺这门文化得高深以及如果要在陶艺这门学问上有高深得造诣
也就是需要实践与经验得堆积.
在陶艺课上得实践,老师对我们学习得过程十分热心,在我们制作作品得过程教授了我们很多有用得知识并且也教会了我们自主思考得好习惯,在我们陷入困境得时候老师总能及时得伸出援手或就是为我们做出完美得示范.
特别就是在拉胚得时候,感觉陶泥在老师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在老师灵巧得手中渐渐拔高,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陶艺得魅力,并且在完成自己得作品之后也就是十分得有成就感。

可以说陶艺课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艺术得大门,让我们明白了陶艺作为一项历史悠久得文化所具有得历史得沉重感,以及其中深奥得手艺与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