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优秀教案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标题: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一、引言本文档将介绍一个关于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的教学案例,该案例将通过讲述一个团队从艰辛的探索中获得的成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的重要性;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探讨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分析探索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3. 讲述一个团队从艰辛的探索中获得的成就和经验;4. 分享案例中的成功要素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5.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困难和挑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步骤1:引入通过讲述一个真实或虚构的案例,引发学生对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的兴趣。
可以使用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你认为什么是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它对个人和团队有什么影响?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步骤2:介绍概念向学生介绍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的概念,包括它的定义、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步骤3:分析困难和挑战与学生一起分析在探索和建设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例如技术难题、资源限制、时间压力等。
步骤4:讲述案例通过讲述一个团队从艰辛的探索中获得的成就和经验,向学生展示成功的案例。
讲述案例时可以结合具体的事例、数据和图表进行说明,但不要使用图片。
步骤5:分享成功要素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总结案例中的成功要素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艰辛探索和团队合作对于取得成就的关键作用。
步骤6: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整体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并帮助他们思考如何应对困难和挑战。
步骤7:总结和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回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思考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收集学生完成的小组或个人作业,评估他们对于案例的理解和对于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的认识;3. 进行课后笔试或口头测评,考察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023_2024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二单元6《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

2023_2024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二单元6《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是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重大建设成就。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我国在工业、农业、科技、文教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方面,学生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重大建设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重大建设成就。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困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具体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二单元。
2.辅助资料:相关历史图片、视频、PPT等。
3.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主要内容包括了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成就。
教材通过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突破和进步。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了解不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展历程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取得的巨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取得的巨大成就。
2.教学难点: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以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内容,了解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的成立,引出本课的内容。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取得的巨大成就。
学生通过观看课件,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课本,回答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发展历程。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被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年被粉碎,标志着文革结束)。
6.这一时期的英雄模范: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教授新课目标导学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中共八大——良好的开端1.图片展示:中共八大纪念邮票2.教师讲述:中共八大的基本情况1956年在北京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提示:中共八大的决策完全符合国情,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的利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
所以,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4.教师过渡:中共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
党中央认为经济建设速度可以更快些,所以在1958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总路线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总路线?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认真阅读教材,和同学进通过问题让学生更加的专注,通过1. 20世纪60年代,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先进人物作出的共同贡献是( D )A.推进了工业化的实现B.改变了农业落后的面貌C.实现了科教兴国的梦想D.弘扬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板书设计】。
第6课 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教案】

第6课《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教学设计课程内容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了解这一时期以王进喜、雷锋、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
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动乱局面的出现,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王进喜等人的图片,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失误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挫折,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教材分析本课为教材第二单元第6课,主要介绍的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本课知识点较多,可以归纳为两大部分:一是艰辛的探索,讲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开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取得的成功与失误。
二是建设成就,介绍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大批模范人物。
本课教材通过这两条主线,既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艰辛,道路的曲折,又体现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曲折中前进的历史发展趋势。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时空观念、掌握了一定的史料实证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从而构建自己的历史价值观。
但是本课涉及的知识点多,层次多,理论色彩浓,学生又缺乏亲身的感受。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目标】1.了解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XXX、XXX、XXX等先进人物的贡献。
2.引导学生总结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
3.认识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研究的楷模。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的严重失误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年我们伟大祖国成立68周年了。
几经风雨,几番沉浮,XXX把一个破败凋敝的中国改造的朝气蓬勃、万象更新。
循着60多年的历史长河逆流而上,一幅幅绮丽的风景随之跃入我们的眼帘。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望1956年至1966年探索社会主义时期的别样风景。
据你所知,这段探索历程是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不是,为什么不是?把你了解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你说的对,但是不太全面,本节课,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这段探索历程。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就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这类形势下,为了加强执政党的扶植,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扶植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材料一:“谁说我们笨,不如西洋人?有了总路线,英美落后尘!”195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对总路线做了以下解释:“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
”“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方针题目。
”讨论: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甘人后、急切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
同时,总路线在执行过程中,盲目追求建设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正是这种不顾客观经济规律的“快”,导致了“左”倾错误的泛滥。
2023_2024学年部编八下历史第二单元6《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

2023_2024学年部编八下历史第二单元6《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的第六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本课主要内容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和信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但学生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明确。
同时,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和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共同探讨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事例和数据,使学生深入理解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就和经验。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英雄人物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和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的第六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2.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案例材料:收集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成就和经验相关的案例和数据。
部编八下历史2.6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2.6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2.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成就的内在联系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探索,掌握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难点: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历史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变迁。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教材。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视频、PPT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知道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文革”的发起和结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总结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十年内乱过程的思考,培养学生高度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王进喜、焦裕禄等人的照片,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几次失误和成就,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先进人物。
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教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社会主义好》。
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做了哪些工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图片展示:
中共八大主席台
(一)中共八大——良好的开端
2.教师讲述:中共八大的基本情况。
1956年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提示:中共八大的决策完全符合国情,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的利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
所以,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4.教师过渡:中共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
党中央认为经济建设速度可以更快些,所以在1958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展示总路线内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总路线?
提示:一方面它指明了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另一方面片面强调“快”,正是这种不顾客观经济规律的“快”,导致了“左”倾错误的泛滥。
3.史料展示:
材料:为使钢产量翻一番,全国各地共组织9000万人上山找矿建小高炉,用土法炼钢。
大搞“小(小高炉)土(土办法)群(群众运动)”。
到1958年底,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产量指标完成,但只有800万吨合格,有300万吨钢无法使用,毁掉不少山林,也影响其他行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4.学生分组讨论:①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大跃进”在工业上的表现是什么?②在这一生产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错误是什么?③这样的做法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提示1:以钢为纲,全国掀起疯狂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提示2: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提示3: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5.史料展示:
这个人们所不敢想的早稻高产纪录,是充分发挥共产主义风格大胆革新的成果。
……插秧的密度,实际上已经很难用多少棵来计算了,因为整块田的稻子都是一根紧靠一根的。
在验收时,人们曾选一平方尺的面积进行实测,据实测结果推算,平均每亩约有七百六十八万穗。
把鸡蛋随便地放在覆盖着稻穗的田上面滚动,鸡蛋始终不会掉到田里去。
可见这块田密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人民日报》1958年8月13日6.根据材料,教师讲述:“大跃进”在农业上的表现是对农作物产量的估计严重浮夸。
人民群众和很多党员干部不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和处理问题。
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损失,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为了挽回损失,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7.提出问题:探索中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原因:①对国情分析不够,认识不足;②缺乏建设经验;③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④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启示: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目标导学二:“文化大革命”
(一)“文革”的开始
1.史料展示:
材料一:1966年5月1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五一六通知》。
通知指出“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
”“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
”“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旗,夺取他们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
材料二:
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2.教师简要介绍:毛主席发动“文革”的基本情况。
3.提出问题:在“文革”中出现了两个反革命集团,他们分别是哪两个?
提示: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4.教师讲述:“文革”中的最大冤案。
林彪、江青利用毛泽东的权威,在全国煽动“踢开党委闹革命”,夺权大风暴席卷大江南北,全国陷入空前大混乱中。
刘少奇在没有通过任何合法程序的情况下,就被罢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职位,并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
1969年含冤逝世,刘少奇案因此成了“文革”中最大的冤案。
5.引导学生思考:刘少奇没有经过任何法律程序就被陷害折磨致死,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中国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的践踏。
连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都自身难保。
于是全国各地,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到处一片内乱景象。
6.教师过渡:两个反革命集团,在“文革”中相互利用、配合,只为篡夺中央大权,然而他们都以失败告终。
(二)“文革”的结束
1.展示:“九一三事件”坠机现场和首都人民欢庆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的图片2.教师鼓励学生讲述:粉碎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过程。
3.引导学生回答:“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教训和启示?
提示:不要搞阶级斗争,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要反对个人崇拜。
要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依法治国等。
4.教师总结:“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文革”是场灾难,走过沧桑,“文革”中的一代人绝不会忘记这段噩梦。
只有痛定思痛,才能真切地体会创伤的悲怆和它所蕴含的价值。
让我们牢记历史经验教训,在历史中成长!
目标导学三:建设成就
1.展示:十年建设成就一览表
类别建设成就
建设项目500多个
工农业增长60%
钢铁建成武钢、包钢
石油建成大庆、胜利、大港;实现自给
电力农村用电增长70倍
铁路兰新、包兰等
科技“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
2.教师讲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取得了许多的辉煌成果,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党领导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建设者,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优秀人物的事迹。
3.教师提问:这些成就的取得,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提示: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图片展示: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照片。
5.教师鼓励学生讲述: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
6.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
提示: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爱岗敬业等。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但是在1958年党的总路线的指引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出现了严重失误,通过调整,我国恢复了经济发展,然而接下来又爆发了十年“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