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智退司马懿
孔明智退司马懿主要内容

孔明智退司马懿主要内容司马懿,字仲达,沛国谯县人,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
他在曹魏的政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誉为“智勇双全的谋士”。
而孔明,字孔明,号亮,蜀汉丞相,也是三国时期备受尊敬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被誉为“卧龙”,是蜀汉的重要顾问和军事统帅。
在三国历史上,司马懿和孔明可以说是两位最具智慧和战略眼光的人物,他们之间的智谋较量也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司马懿和孔明之间的智谋较量主要体现在他们在战争中的军事决策和对敌方情报的分析上。
在赤壁之战中,孔明借东风之势,火烧连环船,大败曹军。
而司马懿则在定军山之战中,利用火攻之计,成功击退了蜀汉军队。
可以说,他们在军事上的智谋和决策都是非常高明的,都具有很强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
除了在军事上的较量,司马懿和孔明在政治上的智谋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担任重要职务,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权谋,成功稳定了曹魏政权,并对外扩张,使曹魏的国力得到了增强。
而孔明则在蜀汉政权中担任丞相,他通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成功巩固了蜀汉政权,并且在对外战争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可以说,他们在政治上的智谋和谋略都是非常高超的。
在司马懿和孔明之间的智谋较量中,可以看到他们都是非常具有智慧和战略眼光的人物。
他们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决策和谋略都是非常高明的,对于后世的人们来说,他们的智谋和谋略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他们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英雄人物。
可以说,司马懿和孔明之间的智谋较量是三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一幕,也是后人永远无法忘怀的传奇故事。
优质课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孔明智退司马懿》练习

孔明智退司马懿课后练习1.认真拼读,工整书写jīng qíyǐn nìfén xiāng jǐn shèn()()()()fēng yōng ér lái jìn jiēshīsè()()2.字义我知道吾.自有计()汝.辈岂知()懿曰.()3.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1)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语句中的加点词分别是什么意思?这些词能够说明什么?)(2)懿日:“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⑨辈岂知?宜速退。
”(语句中的“中其计也”的“计”指的是什么?司马懿为什么要下达“宜速退”的命令?)4. 同学们,一生用兵谨慎的诸葛亮为什么会在西城遭遇司马懿的两路堵截,险些兵败呢?这还要从马谡丢失街亭说起,仔细阅读下面这个内容,你一定会有所发现。
却说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
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王平曰:“虽然魏兵不敢来,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栅,以图久计。
”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
”平曰:“参军差矣。
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
’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
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
’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
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参军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与我,自于山西下一小寨,为掎角之势。
倘魏兵至,可以相应。
孔明智退司马懿

孔明智退司马懿引言孔明(181年-234年),字仲达,号孔明先生,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而司马懿(179年-251年),字子上,后封魏文帝,是中国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开国皇帝。
孔明与司马懿之间的较量堪称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具传奇色彩的智谋之战,本文将详细介绍孔明智退司马懿的故事,探究孔明所表现出的高智慧和出色谋略。
孔明的才智和声望孔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卓越的智慧和无与伦比的谋略而著名。
孔明精通诸多领域的知识,包括军事、政治、历史和文学等。
他不仅学贯中西,还通过深入研究战争史和兵法经典,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同时,孔明还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华赢得了广泛的声望和敬意。
司马懿的权谋和野心司马懿是在动荡的时局中逐渐崭露头角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深谙权谋之道,独具政治智慧,通过巧妙的策略和手段一步步攀升到曹魏的最高权力中枢。
司马懿背后有强大的权臣势力支持,他对国家政权的掌控力极强,并渴望将自己家族的势力扩展至最大。
然而,这使得他与身为蜀汉丞相的孔明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孔明智退司马懿的经过在蜀汉丞相的位置上,孔明深知司马懿日益强大的势力对于蜀汉的威胁。
为了保护蜀汉的稳定和国家利益,孔明决定采取智谋来阻止司马懿的野心扩张。
孔明首先收集了关于司马懿的权谋和野心的情报,并使用自己的军事经验和智慧分析了司马懿可能采取的行动。
接下来,孔明展开了一系列计谋,旨在让司马懿陷入孔明所设下的圈套。
首先,孔明准确地预测了司马懿可能会出尔反尔的行为,因此在处理两国关系时采取了许多谨慎措施。
他设法维持与司马懿的联络,同时暗中与其他国家的势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这样一来,即使司马懿有所行动,孔明依然能够保持对外界的援助和支持。
其次,孔明经过精心筹划,利用司马懿的野心与权臣势力之间的矛盾,通过撺掇内部矛盾,削弱了司马懿的势力。
他派遣隐秘的间谍和特工,潜入曹魏还未被司马懿控制的地区,宣扬司马懿的贪婪和虚伪,以此煽动群众对司马懿权势的不满。
空城计翻译文言文

【原文】诸葛亮居南阳,闻司马懿领兵伐蜀,乃令守城军士,悉数撤入城内,虚张白旗,城上无一人,城下亦无一人。
司马懿至,望见城上旗旌飘扬,疑有伏兵,遂不敢进,引兵退去。
【译文】诸葛孔明居处南阳,闻司马懿领兵征伐蜀国,乃令守城之将士,尽数退入城中,虚设白旗,城上空无一人,城下亦无一人。
司马懿至,望见城上旌旗飘扬,疑有伏兵,遂不敢轻举妄动,引兵退去。
【文言文】南阳诸葛孔明居,闻司马懿帅兵伐蜀,令守城之将,尽退入城中。
虚设白旗,城上空无一人,城下亦无一人。
司马懿至,望城上旌旗飘扬,疑有伏兵,遂不敢轻进,引兵而退。
昔者,孔明居南阳,司马懿领兵伐蜀,孔明闻之,令守城之将,悉数入城。
虚设白旗,城上空无一人,城下亦无一人。
司马懿至,望见城上旌旗飘扬,疑有伏兵,遂不敢轻进,引兵而退。
夫空城计,乃孔明之所创,用以惑敌,使其疑神疑鬼,不敢轻举妄动。
司马懿见城上旌旗飘扬,疑有伏兵,不敢轻进,乃引兵退去。
此计之妙,在于虚虚实实,使敌人摸不着头脑,陷入迷茫之中。
孔明之所以能成功运用空城计,关键在于其机智过人,善于观察敌情,把握时机。
司马懿领兵至城下,见城上旌旗飘扬,心中产生疑虑,不敢轻易进攻。
此时,孔明已成功达到目的,使司马懿退兵。
空城计虽为兵法奇计,但运用得当,方能取得胜利。
若运用不当,反而会陷入被动。
故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
”运用兵法,需灵活应变,方能克敌制胜。
总之,空城计乃兵法中之瑰宝,诸葛亮以其机智,成功运用此计,使其名垂青史。
后世学者,皆以此计为典范,研究其运用之道。
然空城计并非万能,运用时需谨慎,方能取得预期效果。
孔明智退司马懿(1)

孔明智退司马懿引言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被认为是一个充满睿智和智谋的时代。
而其中最令人赞叹的智者之一无疑是蜀国的丞相诸葛亮(简称孔明),而他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然而,即使在智慧与智谋上,孔明也能够智退司马懿,这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探讨孔明智退司马懿的情景和背后的智慧。
孔明的智慧孔明是三国时期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卧龙”。
他聪明睿智,有着非凡的智慧和策略眼光。
他总是能够准确分析当前的局势并采取正确的行动。
孔明注重了解敌人的弱点和利用自己的优势。
他深深理解了司马懿的才能和能力。
他知道司马懿善于计划和策划,并且善于利用政治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因此,孔明知道与司马懿的对决并非易事。
但是,孔明并未被司马懿的才华吓倒。
相反,他采取了一种聪明的策略来应对司马懿的挑战。
智退司马懿孔明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司马懿才能出众,但却有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他容易因为自信过度而忽视了细节。
孔明意识到这一点后,他明白只要抓住司马懿的这个弱点,就有机会智退他。
在一次会战中,孔明故意营造了困境,使司马懿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安排了一系列看似有利于司马懿的局面,但实际上都是为了引导司马懿走入圈套。
孔明通过伪装和精心策划的战局,让司马懿陷入了无法回天的困境。
更重要的是,孔明还懂得利用情感和人性因素来影响司马懿的决策。
他洞察到司马懿心中的虚荣和自信,于是在关键时刻,孔明使用了“逆来顺受”的策略。
这使得司马懿产生了轻敌的心态,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智慧的背后孔明智退司马懿的背后是深思熟虑的智慧和对敌人的深度了解。
他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了司马懿的弱点,并针对性地采取行动。
孔明强调细节和战略的重要性。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他能够找到无数有利于他的机会,并利用这些机会来击败敌人。
此外,孔明还展示了人性的智慧。
他了解司马懿内心的虚荣和自信,这使得他能够利用对手的弱点来战胜他。
孔明智退司马懿阅读理解

孔明智退司马懿阅读理解在《孔明智退司马懿》的故事中,诸葛亮展现了高超的智慧和策略,成功地击退了司马懿的大军。
以下是对这个故事的阅读理解:1.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孔明智退司马懿的关键在于他准确判断了形势,并制定了相应的战略。
他预见到曹魏可能会趁蜀汉疲惫、粮草不足之机进攻,因此提前布下了防御策略。
同时,他也利用了心理战术,故意营造出一种退兵的假象,成功地诱使司马懿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2.兵不厌诈的智慧:孔明智退司马懿的过程中,多次运用了兵不厌诈的策略。
例如,诸葛亮命令士兵们扮作百姓,骗过了司马懿,使其误以为蜀汉大军已经撤退。
这种巧妙的战术让敌人产生了错觉,从而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3.重视心理战的运用:除了实际的军事部署,诸葛亮在心理战方面也做得相当出色。
他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利用这一特点,布下疑阵,成功地让司马懿不敢轻进。
心理战在战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使蜀汉军队能够以较小的代价赢得胜利。
4.重视情报与信息收集:孔明智退司马懿的成功,也得益于他对情报和信息的高度重视。
通过收集和分析敌情,他能够准确判断敌人的动向和意图,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这一点在现代战争中尤为重要,显示了情报工作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
5.灵活应变与快速决策: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诸葛亮展现出了灵活应变和快速决策的能力。
他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这种能力使得蜀汉军队能够在关键时刻化被动为主动,成功地抵御了敌人的进攻。
6.总体战略与局部战术的结合:孔明智退司马懿的故事表明,成功的战争不仅仅是总体战略的制定,还需要在具体执行中注重战术运用。
诸葛亮不仅从宏观上制定了防御策略,还在微观层面部署了具体的战术手段,如利用地形、调虎离山等。
这种战略与战术的结合使得蜀汉军队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7.战争与和平的考量:虽然孔明智退司马懿展现出战争中的智慧和谋略,但故事也隐含着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度思考。
诸葛亮深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因此在制定策略时力求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孔明智退司马懿 PPT课件

能成功吗?
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今天所学课
文中诸葛亮的智慧对我们有何启示?
孔明释计:诸葛亮凭什么判断司马懿会
中计?为什么不以最快的速度撤退?众 官的见解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人物形象分析
足智多谋 处乱不惊 神机妙算 临危不惧
疑心病重 老谋深算 刚愎自用 狡诈多端
课堂拓展讨论
司马懿面对一座空城,会有哪些心理活动?
如果你是司马懿,你会怎样做?
如果魏兵统帅是司马昭,诸葛亮的空城计
兵 临 西 城
临 危 施 计
司 马 中 计
孔 明 释 计
逼 计
施 计
中 计
释 计
“空城计”相关内容
①将旌旗尽皆隐匿 ②诸军各守城铺,不得妄行出入及高言大
语 ③打开四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 ④魏兵到时,不可擅自行动 ⑤披鹤氅,戴纶巾, ⑥凭栏而坐,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隐匿( nì ) chǎnɡ 鹤氅( ) 焚( fé n)香 麈( zh )尾 ǔ qì ) 言讫(
二、准确解释下面的词语。
全都 )失色 引( 带领 )五千兵马 尽皆( 众;许多)君 吾( 我)自有计 诸( 凭( 依,靠)栏 遂(于是 )止住三军 看毕( 完 ) 兴、苞二人在彼( 那里)等候 远遁( 逃跑 ) 得不为 ( 怎能不 )司马懿所擒乎?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兵临西城:这是施计的背景,情势危急
到什么程度?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 作用?
临危施计:诸葛亮怎样施计?这一计谋
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能突出诸葛亮的什 么品质?
司马中计:魏国名将这么容易中计吗?
通过司马懿的态度变化及语言能看出他 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司马懿对表现诸葛 亮有何作用?
2024版《孔明智退司马懿》优秀ppt课件

《孔明智退司马懿》优秀ppt课件•背景介绍与人物关系•文本解读与赏析•孔明智退司马懿过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与特点分析目录•主题思想探讨与启示意义•艺术特色鉴赏与传承发展背景介绍与人物关系01三国鼎立,魏蜀吴互相争锋,各自谋求统一。
政治形势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各国采取措施恢复经济。
三国时期文化繁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并存。
030201三国时期背景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司马懿为曹魏重臣,两人代表不同政治集团,存在竞争关系。
政治竞争诸葛亮北伐中原,司马懿奉命抵抗,两人多次在战场上交锋。
军事对抗诸葛亮与司马懿均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智谋过人,多次进行智谋比拼。
智谋比拼诸葛亮与司马懿关系诸葛亮因马谡失街亭而被迫退守西城,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却无兵可守,于是巧施空城计,使司马懿疑有伏兵而不敢进攻。
孔明空城计司马懿生性多疑,面对诸葛亮的空城计,犹豫不决,最终中计退兵。
司马懿中计在整个故事中,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智谋比拼贯穿始终,充分展现了两位历史人物的智慧和谋略。
双方智谋比拼故事情节概述文本解读与赏析02选定《孔明智退司马懿》中精彩片段进行朗读。
注重语音语调、停顿和重音的处理,体现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感受故事氛围。
原文选段朗读解释每个词汇在文本中的含义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通过词汇的解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列举本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如“智退”、“司马懿”、“空城计”等。
重点词汇解释修辞手法运用分析本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
阐述每种修辞手法在文本中的具体运用和表达效果,增强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通过修辞手法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汉语表达的精髓和特点。
孔明智退司马懿过程03分析分兵把守将兵力分散布置在多个重要据点,使司马懿难以集中优势兵力突破。
精心选址孔明选择有利地形进行防守,利用自然屏障增加防御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明智退司马懿》学案设计
尉氏县大马乡胡陈小学陈志华学习风向标
1.读通读顺课文,积累古白话文诵读的经验,读好节奏,读出其古代白话文的韵味;初步了解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实词和虚词的区别,理解文言词语;
2.以“智”为授课主线,学生自主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孔明“沉着冷静、巧妙布置、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
3.能借助工具书独立阅读感兴趣的古体小说,体验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趣味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凿壁偷光(打一三国时期人物)孔明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生简要介绍诸葛亮)今天让我们通过一个故事再次走进那个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重温“孔明智退司马懿”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再次感受孔明的神机妙算。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7.孔明智退司马懿(师板书课题)
二、简介人物
孔明大家已经不陌生了,谁能简要地向大家做一下介绍。
有关司马懿的生平有同学了解吗?(师补充)
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曾任
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
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
三、预习反馈
1同学们已经自主预习了本课,那么孔明和司马懿会上演怎样的好戏呢?让我们一起在课文《孔明智退司马懿》中找答案吧!(请学生范读,师及时正音,并领读易读错的音,趣解汉字)
2聪明的我们肯定发现了本文与我们平时学的课文不一样,有哪些异同呢,请同学发表高论。
师补充(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
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
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 《三国演义》是古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
)3下面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默读课文一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生回答,师补充)
四、品读赏析,“智”在何处,
文章只截取了第95九十五回的两小段,我们可不可以给这两段各加一个小标题,(生回答,师板书巧设空城计,智退司马懿)那么从哪些语句我们可以看出孔明的智慧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其一,从“忽然……孔明传令”通过动作和语言描写可看出孔明的临危不惧;(生板书:临危不惧)
其二,从“教……吾自有计”通过语言描写可看出孔明的布置周
密;(生板书布置周密)
其三,从“孔明乃披鹤氅……焚香操琴”通过神态描写可看出孔明的镇定自若;(生板书镇定自若)
其四,从“懿曰……宜速退”通过语言描写可看出孔明的神机妙算。
(生板书神机妙算)
这几个方面都表现了孔明的“智”,这正是“只有谨慎的人才不会做大胆的事,也只有谨慎的人才最能做大胆的事”啊!
五、鲜明对比显其“智”
其一,孔明与文官反应作对比对比;
其二,敌我力量悬殊做对比;
其三,与司马懿心理较量作对比。
讲完这一部分后总结板书(诸葛抚琴摆空城,笑退司马十万兵。
神机妙算临危处,大智大勇一先生。
)
六、达标测评,重过程,讲实效
出示小黑板
题目:1.我会填
《孔明智退司马懿》选自我国第一部古白话文小说《》,作者是( )时期的( )。
2.我会写。
听写“旌旗鹤氅纶巾麈尾”等词语
3.我又学的新知识。
(请学生自由说)
知道了什么是通假字,什么是实词,什么是虚词。
……
六、还原历史,艺术与真实,拓展提高
讲历史上真实的“空城计”的故事。
同学们,这个故事有意思吗,其实它就是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记载的。
真实的事情被罗贯中用在了小说中,一样扣人心弦,令人百读不厌。
是啊,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充满着广大的智慧,希望同学们从小养成诵读名著的好习惯,从中不断汲取中华文化营养,做一个有品格、有内涵的炎黄子孙。
请同学们课后找来《三国演义》读一读,看司马懿知道自己上当后的反应。
最后,一首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送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