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智退司马懿》教材解读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教案——拓展学生多元思维和文化视野

《孔明智退司马懿》经典教学教案——拓展学生多元思维和文化视野导言文化传承是每个国家和民族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之一。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文学孕育了中国的五千年文明,糅合了历史、哲学、人文、伦理、艺术等多种元素,具有极高的思想性、文化性、艺术性和时代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孔明智退司马懿这篇优秀的古文经典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材。
本篇教学教案立足于教育要素梳理的角度,重点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材解读三大板块,为有关人士提供一份详实、全面的教学参考。
一、教学内容1、文本解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蕴含的道理和故事情节,注重学生对文章中局势、人物、情感、结局等方面的理解。
2、写作技能:本文的优秀之处在于结构优美、语言简洁、措辞犀利、观点明确等方面,可以借助此篇文章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此篇经典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学中的美感。
3、批判思考:通过此文的深入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一些社会现象、人性问题和伦理探讨,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进行批判性思考。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明白《孔明智退司马懿》的历史背景、小说结构和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本文的理解方法,了解故事背后深层的人性和社会意义,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
2、让学生掌握本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述技能,用神秘化的故事线、李世民的形象刻画和浓墨重彩的描写等手法表现出了作者独到的艺术魅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3、通过教学,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人性,挖掘和探讨文章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拓展他们的视野,为其人生之路打开更多的可能性、规划更光辉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材解读孔明智退司马懿,是蜀汉时期的故事,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在对魏国司马懿作战时,发现敌人有围魏救赵之计,决定利用伏兵之计,将司马懿打败。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孔明智退司马懿》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孔明智退司马懿》一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是人教版语文五下课文的补充阅读教材。
讲的是三国时,魏军攻占街亭后,魏国统帅司马懿亲率大军十五万,想乘机拿下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县,两军军力对比悬殊,诸葛亮情急之下摆出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得以全身而退。
全文五百余字,共分两段,故事结构简单清晰,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文字均以古白话的方式出现,典雅舒畅,读来有滋有味。
以往备课我们可以依靠教参和大量现成的资料,或者遵循一些名家的教学设计思路,但因为本文只是作为补充材料出现,所以从文本分析到目标制定几乎没有任何可依循之处,备课难度大大增加了。
所以,只好,也只能这样先读了三个版本的《三国演义》,再看由此改变的电视剧,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
同时号召学生读三国故事,做相关读书笔记,为学习本文做好积累,简化学习目标,强化课前自学,突出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交流,学习课文生字词,读通、理解课文;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感受孔明的魅力;3.感受《三国演义》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 通过自读、交流,学习课文生字词,读通、理解课文;(重点)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感受孔明的魅力,感受《三国演义》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歇后语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一些关于歇后语,我来考考大家。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关公赴会——单刀直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歇后语出自哪部文学作品吗?对,它们都出自《三国演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出自《三国演义》。
2.板书课题,了解主人公看老师写课题,孔明指的是——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
姓司马,名懿,叫司马懿。
司马懿的“懿”字特别难写,拿出手跟着老师一起板书,横、竖、横、点、横撇/横钩、横、竖、横折、横、点、撇、提、撇、横撇/横钩、撇、捺、点、斜钩、点、点,它的部首是“心”,懿的意思是美好。
《孔明智退司马懿小写语文教案范文

《孔明智退司马懿》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战略智慧的代表之一。
本教案以《孔明智退司马懿》为蓝本,帮助学生掌握小说中的文学技巧和人物形象,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学目标1.理解《孔明智退司马懿》中的文学技巧和人物形象;2.运用《孔明智退司马懿》中的文学技巧和人物形象,分析其他文学作品;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4.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讲解《孔明智退司马懿》的故事背景、主要人物、情节发展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2.分析《孔明智退司马懿》中的文学技巧,如寓意、比喻、对比等;3.对比分析《孔明智退司马懿》中的人物形象,如孔明、司马懿、刘备等;4.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对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技法、人物形象进行分析;5.引导学生撰写相关的读后感、写作作业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孔明智退司马懿》中的文学技巧和人物形象;2.运用学习成果,分析其他文学作品。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三国演义》及相关文学作品;3.学生文学作品集。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背景及主人公介绍1.教师介绍《孔明智退司马懿》的背景及主要人物。
2.讲解三国时期背景及秦、汉、魏、蜀、吴五大政权的兴衰。
3.分析刘备、孔明、司马懿等主要人物形象,让学生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历史地位、成就与不足等。
第二课时:情节分析1.教师让学生认真阅读《孔明智退司马懿》的原文,并理清情节。
2.分析情节中的文学技巧,如对比、比喻、寓意等。
3.让学生自主讨论对情节中的人物性格、行为等做出评价,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第三课时:人物形象分析1.教师让学生分组自主讨论某个人物形象,并在小组内进行分析和讨论,包括其人物特点、形象来源、代表意义等。
2.让学生展示自己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分析结果,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比较。
3.引导学生将此形象和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第四课时:课堂写作1.让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并提出自己的读后感。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教案——启发学生窥探中国文化之美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教案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一篇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文化经典。
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这篇经典,发现中国文化之美,是我们在编写教学教案时需要思考的难题。
下面,本文将结合这篇经典,探讨如何启发学生窥探中国文化之美。
一、教学目标1.了解《孔明智退司马懿》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掌握文本的基本知识点,如人物、情节、语言等。
3.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4.启发学生探究中国文化之美,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介绍解释三国时期的背景,介绍蜀汉和魏国的关系,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基本的历史背景知识。
2.人物关系分析分析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如孔明、司马懿、诸葛亮、刘备等,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关系,为学生后续的理解奠定基础。
3.情节分析对文本的情节进行梳理和分析,重点解释文本中的细节和隐含的情感暗示,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背后的含义。
4.语言解读对文本中的典故、警句等进行解读,让学生能够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
5.文化探究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文本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如尊师重道、义薄云天、排众取优等。
启发学生探寻中国文化之美,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1.导入用图片、视频等直观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预热教学氛围。
2.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解读文本,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文本,掌握关键知识点。
3.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文本中的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究。
4.写作练习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他们从写作中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文本。
5.多媒体展示结合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用多媒体展示与三国时期相关的图片和视频,预热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课堂讲授讲解《孔明智退司马懿》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对人物关系和情节进行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对文本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增加学生的互动性和探究深度。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孔明智退司马懿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目标:1读通读顺课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尽皆失色、尽皆隐匿”等词语的意思。
2.以“智”为切入口,学生在读读、找找、说说当中感受孔明“沉着冷静、巧妙布置、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
3.感受《三国演义》的魅力,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充分阅读文本,读正确字音,并借助注释、资料等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读文言文,并感受孔明的智慧。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读过这本书吗?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孔明智退司马懿》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孔明智退司马懿》就是智慧里的智慧。
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
今天我们来学习——《孔明智退司马懿》2.生齐读课题3.师:这篇课文是六百多年前的古白话文。
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师:对,你们真会读书,借助课题可以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智”1.师:那么孔明到底“智”在何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句子用波浪线划出,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在旁边作些批注。
(教师圈出“智”字,并在上面打上一个问号?)2.交流预设一: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1)(学生找出句子,读)师:你从哪儿体会到孔明的智?指名说学生说一处点一下巧妙布置“旌旗尽皆隐匿”使司马懿感觉到城内多有伏兵;禁止高言大语,可使全城一片静寂,敌人不敢擅自进城;用军士扮作百姓,看上去更显得“旁若无人”;师:看,诸葛亮短短的几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空城计的绝妙之处,(板书:巧妙布局)(2)这是孔明下的命令,孔明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令的呢?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出示忽然……杀来。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孔明智退司马懿》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设计西夏九小冯晶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对四大名著有了一定了解,初步知晓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读过《西游记》等名著,有了更深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需求,基于这个特点,特讲读《孔明智退司马懿》,一是让学生有继续了解经典人物、阅读经典的兴趣,二是进一步掌握读懂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1.能通过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粗浅读懂文言文的大意。
2.通过认真品读文本,感受孔明的“智”。
3、通过文本的阅读,感受《三国演义》的魅力,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粗浅读懂文言文的大意。
2.感受孔明的“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白板课件、《三国演义》节选视频、学生课前了解《三国演义》、诸葛亮、司马懿等相关资料教学过程:课前游戏:有关诸葛亮、三国演义的歇后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关公赴会——单刀直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三个臭皮匠—一抵个诸葛亮诸葛亮借箭—一有借无还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一、复习延展导入1、第七组我们学过《草船借箭》,认识了诸葛亮,回忆一下,《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留给你什么印象?反馈。
2、这些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反馈:对话、神态、动作3、《草船借箭》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编的,今天冯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三国演义》原著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的选读,再次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二、初感文章,认读生字词1、朗读课文,解决问题(1)读准字音,读准句子。
(2)语言表达上,它与《西游记》、《杨氏之子》有什么区别?浅近的文言文2、检查生字词语旌旗隐匿笑容可掬纶巾鹤氅麈尾指读、齐读、释义(只解释学生不会的词语)3、解决问题:语言表达上,它与《西游记》、《杨氏之子》有什么区别?二、认识人物,总感文章1、课文的题目就给我们点出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孔明和司马懿。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教案——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孔明智退司马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略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
本文将以此为基础,探讨如何利用这一故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故事背景公元229年,三国时期吴、蜀联手进攻曹魏。
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攻打长安,曹魏元帅司马懿派大将张郃出兵抵抗。
虽然张郃身先士卒,出奇制胜,但最终被蜀汉军队击败。
刻,司马懿看到一个机会,想趁乱杀死诸葛亮。
这时孔明出现了,他借口说自己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处理,不顾众人劝阻,离开了战场。
之后,司马懿果然派人出击,但被诸葛亮化解。
这件事情虽然简单,却体现了孔明的高超谋略,更彰显了他的文学素养。
二、孔明的高超谋略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谋略出众的人物,但孔明也同样有着非凡的智慧。
他在这个故事中的一系列安排,充分展现了他的战略眼光和思考方式。
他在看到曹魏军队退却的时候,立刻便推测到了司马懿的企图。
很快,他便采取了隔岸观火的策略,让司马懿失败。
孔明藉口说还有要紧事情,离开战场,让司马懿得不偿失。
虽然这样做可能会破坏士气,但是孔明深知,若不这样做,面对司马懿黑利白净的谋略,双方的力量并不对等,结果无疑是蜀汉败退,很可能引发更加恶劣的后果。
而孔明的这次举动并未遭到大众的批评,反而成为后来蜀汉人民心目中不可忘却的一幕。
三、孔明的文学素养孔明的谋略不只是蓝色的思维,更是文学素养与文化修养的体现。
在故事中,孔明以自然之理为基础,潜移默化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和智慧,使得整个事件更加有说服力。
孔明的知识渊博,他的言辞、行动和心理都受过深刻的思考和体验。
这种体验并不是鲁迅式的边缘化,而是深刻领悟了天地间自然之理,以此构建起自己的价值体系。
四、如何利用故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1、让学生深入研读故事,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智慧和道理。
2、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较,分析孔明的谋略在文学上的表现,了解文学与历史的相互渗透。
3、对比不同的角色,分析孔明与其他人物的区别,探究其中的文学气质。
4、借用孔明的策略,将故事中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例如,解决矛盾、防止勉强等等。
学罗贯中“讲故事”——《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及评析

学罗贯中“讲故事”——《孔明智退司马懿》教学及评析作者:易志军王小毅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第5期一、聚焦“字词”,把故事读通顺师:今天,易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聊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生:《孔明智退司马懿》。
师:你从这个故事的题目得到什么信息?生:孔明用自己的智慧击退了司马懿的大军。
师:没错,从题目咱们就能猜到故事的大概内容,这就叫“以事命题”。
这种方法在《三国演义》里非常常见。
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题目)一起读。
生:孔明挥泪斩马谡。
师:猜一猜,大概讲什么呀?生:讲孔明很不忍心地斩了马谡。
师:是的。
继续往下看。
(师继续展示“以事命题”的例子,学生猜测故事内容。
略。
)师:整本《三国演义》差不多都是这样的题目。
看到题目,就可以猜出大概意思。
有特点吧?【评析:“以事命题”是本文题目的特点,也是《三国演义》每个章回标题的特点。
这个暗合点抓得好。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过这个故事了。
那屏幕上的这些词语大家都会读吗?(出示)旌旗城铺擅动鹤氅纶巾麈尾(生读词语)师:你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呢?生:我知道“旌旗”就是用羽毛做的旗子。
生:“擅动”就是自作主张。
生:“城铺”是城楼上巡哨的一些岗棚。
生:我知道“鹤氅”就是用鸟羽编成的衣服。
师:好的,看来同学们的预习非常充分。
下面这组词语都会读吗?(出示)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生齐读)师:这一组词都是写同一个人,谁呀?生:诸葛亮。
师:是的,故事的主角。
好的,下一组词语,还认识吗?(出示)尽皆失色尽皆隐匿尽皆退去师:这组词语有一个共同点。
生:都有“尽皆”。
师:在这个故事中,“尽皆失色”是指谁?生:是指诸葛亮身边的那一批文官,他们听说司马懿大军杀来都吓坏了。
师:“尽皆隐匿”又是指什么?生:是指诸葛亮让军士把旌旗全部藏起来。
师:第三个词“尽皆退去”又是指谁呢?生:是司马懿带领的十五万大军。
【评析:学习古白话文,首先要解决的是那些不好读也不好懂的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明智退司马懿》教材解读
学校一年一度的骨干教师课堂展示活动又将临近,任教六年级的我已无内容可上,特确定五年级的一篇选学课文《孔明智退司马懿》,此文曾在岳林小学听王彧钊老师上过,感觉他的设计要比他的课精彩,很多设计中的亮点在教学中没有完全亮出来,个人觉得达不到王老师的程度,更加不敢尝试他的教学设计,只能自己重新思考:
一、相关背景
1、关于《三国演义》
《孔明智退司马懿》一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故事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写起,到晋武帝太康元年止。
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
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每次战役各有特色,很少雷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描写战争的成功之作。
另外,作者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爱民如子的刘备,有惊人智慧的诸葛亮,打着“扶持汉室、拯救黎民”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等。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
杭州人,祖籍太原。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
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
关于他的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
二、整体感悟
1、谋篇立意
课文讲的是三国时,魏军攻占街亭后,魏国统帅司马懿亲率大军十五万,想乘机拿下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县,两军军力对比悬殊,诸葛亮情急之下摆出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得以全身而退。
本文描写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诸葛亮的临危不惧、从容镇定、慎谋能断,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2、文章脉络
课文按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兵临西城。
第二部分:高潮,临危施计。
第三部分:结局,司马中计。
三、重、难点导析
1、本文是第五组课文的一个补充阅读材料。
第五组的课文都是从我国的古典名著中节选或者根据名著改编的。
本文就是由《三国演义》的九十五回节选的一篇小说。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小说的人物塑造是这三要素中最重要的,小说中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小说是否成功。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小说的环境是人物生存的条件。
三者是有机地融为一体的,它们共同组成了一篇或一部小说的整体。
课文的情节就在“西城县”展开,此时守城的“蜀军”仅“二千五百军”,而前来夺城的“魏军”却有“十五万”之多。
两军的首领分别是聪明得近乎于“妖”的“诸葛亮”和“诸葛亮”唯一害怕的“司马懿”。
故事情节就在这样一个悬殊的对比下,在两个旗鼓相当的对手之间展开,怎能不吸引人往下阅读,当我们都在为“诸葛亮”捏一把汗的时候,他却一招“空城计”骗过“司马懿”,化险为夷。
随着情节的推进,一个“临危不惧、知己知彼、布局周密”的诸葛亮和“小心谨慎又多疑”的司马懿形象跃然纸上。
2、小说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往往会运用一些描写方法,其中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有时,为了表现主要人物,除了正面对他进行上述的描写外,还通过描写次要人物或反面人物进行衬托。
《孔明智退司马懿》在塑造主要人物诸葛亮时,描写了他的语言、神态、肖像、动作,如“孔明登城望之”、“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这些都是属于正面描写。
同时也描写了次要人物——众官的“尽皆失色”来从侧面衬托;还描写了反面人物司马懿的“看毕大疑”等从反面来衬托。
通过以上的描写,就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的人物形象。
3、如何理解诸葛亮的“笑”,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理。
文中写到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此时诸葛亮的笑,含义深刻。
对于“尽皆失色”的众官而言,是一颗定心丸;对于远观的司马懿而言,是一种诱饵。
而他自己要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自己表现得越轻松,司马越生疑,但毕竟太危险了,内心不免有些紧张。
所以这一笑中包含的实在太多。
其实在原文的后半部分还有两处描写诸葛亮的“笑”。
一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
这是孔明暗自庆幸,如释重负自己所料不错,司马果然中计,因而这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
二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而笑”。
并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
”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虽狡诈,但毕竟比自己略逊一筹,不出自己所料。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将此作为补充阅读材料,“三笑”可以更加完整的展示立体的诸葛亮。
教学中,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快速聚焦到题眼“智”字,然后围绕这个“智”字展开教学。
整个课堂教学流程向心力强,学生通过找句子,读句子,说体会等方式充分感受孔明“沉着冷静、巧妙布置、料事如神”的智者形象。
同时,教学中以感悟为本,积累为辅,学生在猜猜、读读中学好古白话小说。
如让教师站在孔明下属的角度点评孔明当时命令的语气,使朗读指导更有情趣性;将两个古白话句子轻松地合成一句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