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
现代文阅读考点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 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 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 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 凉起来。 (《故乡》)
景物描写。
“苍黄”“横”字从视觉角度描绘了故乡 荒凉萧索的景象,渲染了冷寂荒凉的气氛; 表现了我渐近故乡时悲凉的心情,为全文 奠定了浓重的抒情气氛。
上下联系。由回扣原文依照的切入点作为 参照点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范围可能 在本段之内,也可能涉及到上下几段内容。 在联系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划定答题所需 的大体氛围。在联系上一定要注意考虑全 面,同时要抓关键,缩小范围。
分析综合。就是在上下联系锁定的范围基
础上,在头脑中对其加工组合,找出有效 信息,概括总结,提炼要点。在分析综合 中要强调“要点”意识,因为评卷工作中 是根据要点分配分值的。这一过程最能体 现思维能力,也是答题过程中至为关键的 一环。
B、描写语言的品析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 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鲁迅《孔乙己》)
确:对孔乙己付钱时的动作描写,“排”, 是一个一个数的意思,写出孔乙己对酒店 分文不少,表明自己是规矩人,同时在短 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显示了他诚实而迂 腐的性格。
——表现人物性格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 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 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对于勒的外貌描写,既交代了于勒潦倒的 处境,也表达了“我”对父母行为的不满, 对沦落穷水手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对 血浓于水的亲情的呼唤。 ——表现心理、情感
1、考点解说 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 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 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 感情。
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答题指导:辨识性考点答案

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答题指导:辨识性考点答案篇一: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答题指导大家好,我是一名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十大考点和答题技巧。
1. 辨识性考点:这种考点要求我们准确识别一些词汇、句子或段落中的意思,比如强调词、比喻、象征等。
对于这种考点,我们需要把握好文章的重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注意词汇和句子的语境,并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进行正确的选择或解释。
2. 理解意义考点:这种考点要求我们深入阅读,把握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我们需要通过阅读全文、辨析文章中的信息和事件,来理解文章背后所隐含的思想和意义,并进行推理和判断。
3. 推理判断考点:这种考点要求我们有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根据文章中的信息和叙述进行推理和判断。
我们需要了解文章的背景和基本信息,运用常识和推理能力,来判断文章中所描述的事件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4. 细节把握考点:这种考点要求我们仔细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发展过程等。
我们需要仔细辨认文章中的每一个要素,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把握好细节,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5. 主旨大意考点:这种考点要求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我们需要通过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主旨句或短语,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6. 比较辨析考点:这种考点要求我们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比较和辨析。
我们需要注意文中的对比、类比、概括等手法,找出文章中比较重要的信息和相似或对比的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7. 文章结构考点:这种考点要求我们了解文章的结构组织和各部分的关系。
我们需要注意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找出并理解文章的组织架构,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8. 语言技巧考点:这种考点要求我们认识和分析文章中的语言技巧,如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
我们需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和选用的词汇、语句等,从而更好地了解文章的意义。
2023届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十个常考知识点

2023届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十个常考知识点一、叙述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1)有利于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容易使读者进入“我”的这个角色;有利于抒发情感,从而可以进行详细心理描写。
(2)有利于增加文章的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可以更生动形象,使读者可以更具体地体会到作者此刻的心情是怎样。
(3)可以让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使情感更加动人;根据对“我”的详细描写,可以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第二人称(1)更加直接、更加自然、更加亲切、更加生动。
更便于交流,便于抒情,(2)有一定的呼告效果,不仅可以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时,还有拟人化的效果。
(3)有利于使读者快速的融入到角色,便于把感情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里去。
第三人称(1)运用第三人称就算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可以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会比较灵活自由。
(2)以第三人称叙述不仅可以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还可以使读者产生共鸣。
①人称变换:a.从“你”到“我”,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的意味。
b.从“我”到“你”(他),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服力。
c.人称交叉: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二、叙事视角及作用全知视角:1、视野开阔:适合表现时空延展度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
2、自由自在:叙述时可以在不同人物、事件中自由切换。
3、客观全面:让读者能够了解到所有的真相。
限知视角的作用: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小说从格里高尔的视角展开叙述,开篇就以“我发生什么事啦”紧紧抓住读者的好奇心。
之后跟随着格里高尔的眼睛,读者才慢慢了解格里高尔“出事”的原因。
2.增强代入感与真实性。
有关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答题指导

有关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答题指导阅读中的概括,就是用特别简洁的语言精确地表达出阅读材料中某种内容的大意。
概括题是一种群众化的阅读题,它的身影可以说是无卷不在。
从操作的角度来讲,概括题又是一种读写结合的题型,可以说是读写结合的最常用的形式。
中考阅读中的概括题出题角度丰富多姿,其中大量的是正面出题,如要求概括文段的中心或文章的主旨,概括文段、文章、大事的内容,概括幼物的成因、过程、情节或共同特点,概括文章的思路或层次及层意,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事物的成因、过程、情节或共同特点,概括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等等,均是常见的题目。
另外也有一些题是从侧面入手对概括力量进行考查,如要求写出材料的内容提要,要求简要表达文章的故事情节,要求把材料改写成一句话新闻,要求将材料进行归类等。
它们似乎不考查概括,但必需经过概括这一环节才能答题,实质上也是概括题的出题角度。
另外,一些依据文章内容简答、依据文章内容简述之类的题,事实上也包含有概括答题的意味。
[应对技法点拨]概括题考查的,是看考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获重要信息。
所以概括事实上是对材料进行精要的提炼,其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提取法。
即提取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将其摘取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
这忡方法既适于那些要求用原文语句答题的题目,又适于要求对内容、主旨进行概括的题目。
2、组合法。
即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的词语来进行概括。
这种方法适于内容基本清楚,重点语句比较突出而全文的中心句、关键语句等不太突出的文章或文段。
组合的视点要放在文章总说段的主干之上、文章或者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以及文中反复消失的语句之上。
3、自写法。
即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这在许多状况下是进行概括的最重要的方法。
适用于那些提炼文章中心、概括文章风格、概括观点、给文章加上标题等方面的概括性题目。
答题时应进行要点综合式的概括,进行分步分层的概括,进行突出重点、突出主体的概括。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要考点归纳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要考点归纳解题思路一、筛选概括信息类1.找准答案所在区间;2.注意同义替代语和体现文章主旨的概念, 抓关键词句;3.进行整合, 合并相同类;4、归纳答案, 分条表述。
二、概括文章的要点类1.给选段分层;2.逐层概括;3、整理, 分点作答(用自己的语言)。
三、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1.原句→文本(从原句入手回归文本)2.本句→上句、下句(关系)(1)总分—分总 (2)阐释、说明 (3)比较、呼应 (4) 指代、复指3.主干(关键词)、枝叶(定、状、补)4.扣住中心主结旨、揣摩作者情感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类语法分析→修辞分析→情感分析→区间分析五、分析文中重要句子、段落的作用类(一)分析文中重要句子作用1.联系本句的含意2.关注是否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是否揭示段意4、 3.联系作者情感(或事物特征或本文中心观点)5、关注是否有用到某种表达技巧(二)分析文中重要段落作用1.确认指定内容在文本中的位置2.分析它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议论、叙述还是描写, 使答案更有针对性:(1)记叙性的段落: 何时、何地、何人、何对象做了什么事(2)描写性的段落:描写了何种对象的何特点, 并由此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情感(3)议论性的段落: 论证了什么观点(4)陈述性的段落: 把握主要的陈述对象是什么?以什么方式引出主要的陈述对象?3、根据指定内容的位置, 联系上下文, 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思考作答。
六、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类1.分层概括写了什么2.结构的作用是什么七、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1、仔细读题, 明确方向;2、选取角度, 揭示特点;3、示举典例, 具体分析;指向主旨, 阐明效果。
八、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类(一)行文段落类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 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人手)。
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欣赏型考点

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赏识型考点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答题指导:赏识型考点--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之十[ 考点内涵讲解 ]此考点是中考阅读题中能力层级最高的考点,所考察的内容要点是文学作品及精巧记述文的赏识,有好多考察内容与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相关。
由这个考点生发出来的题基本上是开放题。
此类题的考察内容以自由赏析为主,含有评说、赏析等与文章阅读相关的个性化表达的诸多内容。
如自由评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自由评析文段中优美、精粹的语句、自由评析文段的语言和写法特色等等。
它需要考生依据自己的阅读理解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答题。
在此后的考试中,欣赏型考点很可能还会进一步发展,应该惹起我们的重视. [ 应付技法点拨 ]因为赏识型考点对能力层级的要求较高,因此答题的难度也相应增添。
应付的方法主要有:1.考前要训练有素。
要注重学习对形象、感情、语言的意会角度与方法,还要对一些写作手法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如什么是线索以及怎样判断线索、什么是伏笔以及如河判断伏笔等等,都应加大复习的力度。
二要依据题目的要求答题。
如应付请从上边两段文字中摘抄一例你最赏识的动作或语言描绘的句子进行奖惩分赏析。
这样的题,先必定要摘抄,而后再写赏析的文字。
3、点要力所能及。
如文中有许多得我品尝的地方,自一,写几句析的的,要感觉最深而又能行表达的一往返答。
4、注意目中的关答。
如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许多的美点,一点行短的析的,必定要扣住写作手法几个字行点与析.注意从索安排、念置、伏笔照、此衬托、人称化、情频频、面表等角度去找相的例子。
5、要运用必定的句式答,以保证言的有序、流与正确。
如言的品析,就常常能够用我⋯⋯ 美在⋯⋯它表了⋯⋯ 、⋯⋯写(用)得好,它写出了⋯⋯ 、⋯⋯写(用)得好,它点出了⋯⋯ 的句式行表述。
[ 基本、展合 ]充整个夏季的是一个、烈、急促的旋律。
仿佛炉子上的一冷水在逐泛泡、冒气而于沸一,山坡上的芊芊草滋成一片密密的厚,林上淡淡的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城。
▲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

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辨识性考点——答题指导之一[考点内涵解说]辨识性考点是中考阅读题中最为基础的考点。
它着眼于考生能否运用有关的文体知识与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辨识,在说明文与议论文阅读题目中常常出现。
其常用的设题角度有两种:一种是要求对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进行辨识,常见的考题有“指出画线句使用的表达方式”“文章第X 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说明这段文字中的表达方式”“这篇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最主要的是哪两种”等。
一种是要求对文或段的结构进行辨析与划分,对文中的观点与材料进行区分。
如“这段文字中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竖线在下面标出”“指出这篇文章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等都是常见的考题。
有时候出题者也从综合的角度出题,如“如果要将这篇文章用空行隔开,分为两部分这一空行的位置应在什么地方”这个题,表面上考划分,实际上考对表达方式的辨识。
[应对技法点拨]辨识性考题是阅读考查中比较容易得分的题,所以应该确保不失分。
在答题时应注意:依靠自己最基础的语感,对表达方式进行正确的判断。
1.在说明是哪种表达方式时,应该运用语文教材上的说法而避免运用其他的说法,特别是在辨识认证方法时更要做到这一点。
2.在回答“主要的方法是两种”时,要先进行辨识,然后再概括、比较,不要轻率落笔。
3.答“举例”题时,要先说明,后列举:要列举简洁明了的句子;要用“如……”这样的格式进行举例。
4.对论说文、说明文的层次划分题,可以“总——分——总”“总——分”“分——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方面去运行判断、划分。
5.做记叙文的结构层次划分题时,可从“记叙——议论”“记叙——抒情”“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等方面去进行尝试。
6.辨识题中,有时要求讲一点理由,这时最好的表达就是用一个句子说清楚自己的理由。
[基本层级训练](一)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
现代文阅读考点大汇总

现代文阅读考点大汇总【考点一】文章题目的作用和含义(一)常见题型1.为什么以此为题?2.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3.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4.给文章加(换)题目。
(二)答题技巧标题的作用: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 贯穿全文的线索;3.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天气、地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等;4.点明主旨,对文章起画龙点睛的作用;5.具有象征意义6.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7.与结尾相互照应等。
标题的含义:往往包含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是指标题(或标题中的关键词)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深层含义即标题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
需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解答。
答题步骤:1.理解表层含义 2.体会深层含义3.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探究标题和中心的关系。
(三)揣摩题目的含义1.《走一步,再走一步》表层含义: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
深层含义:大目标化解成小目标,一个个击破,取得最后成功。
2.《爸爸的花儿落了》表层含义:夹竹桃凋谢。
深层含义:父亲去世,也预示我长大了。
3.《心声》表层含义: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
深层含义: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好,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情。
(四)拟定文章标题须知:1.要能点明中心,概括大致内容。
2.反映独特的思想感受,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
3.富有诗意(奇特新颖性、运用修辞),吸引读者兴趣。
如:《十三元遗产》《小扇轻摇的时光》《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田野上的白发》《心灵折旧费》《微笑的可乐》《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九步之暖》【考点二】概括全文或某一段的主要内容(或故事情节)。
(一)常见题型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3.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本文。
(二)答题格式:何时 + 何地 + 何人 + 做何事 + 结果如何如果语言要简洁,次要成分可以省略,但一定要保留“何人、何事、何结果”三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辨识性考点——答题指导之一[考点内涵解说]辨识性考点是阅读题中最为基础的考点。
它着眼于考生能否运用有关的文体知识与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辨识,在说明文与议论文阅读题目中常常出现。
其常用的设题角度有两种:一种是要求对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进行辨识,常见的考题有“指出画线句使用的表达方式”“文章第X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说明这段文字中的表达方式”“这篇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最主要的是哪两种”等。
一种是要求对文或段的结构进行辨析与划分,对文中的观点与材料进行区分。
如“这段文字中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竖线在下面标出”“指出这篇文章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等都是常见的考题。
有时候出题者也从综合的角度出题,如“如果要将这篇文章用空行隔开,分为两部分这一空行的位置应在什么地方”这个题,表面上考划分,实际上考对表达方式的辨识。
[应对技法点拨]辨识性考题是阅读考查中比较容易得分的题,所以应该确保不失分。
在答题时应注意:依靠自己最基础的语感,对表达方式进行正确的判断。
1.在说明是哪种表达方式时,应该运用语文教材上的说法而避免运用其他的说法,特别是在辨识认证方法时更要做到这一点。
2.在回答“主要的方法是两种”时,要先进行辨识,然后再概括、比较,不要轻率落笔。
3.答“举例”题时,要先说明,后列举:要列举简洁明了的句子;要用“如……”这样的格式进行举例。
4.对议论文、说明文的层次划分题,可以“总——分——总”“总——分”“分——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方面去运行判断、划分。
5.做记叙文的结构层次划分题时,可从“记叙——议论”“记叙——抒情”“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等方面去进行尝试。
6.辨识题中,有时要求讲一点理由,这时最好的表达就是用一个句子说清楚自己的理由。
[基本层级训练](一)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
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抵达机场。
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除数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
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
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2.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汉语的优美隽永还表现在它的音乐美上。
汉语有四声之别,因就有声调抑扬之美。
既有“中华伟大”“风暴风狂”这种四声罗列的四字语,也有“翻天覆地”“罗月如流”这样平仄二分的成语。
汉语重声韵之连绵,因此词语更有双声、叠韵、全重叠、交错重叠等音韵之美。
双声如“玲珑”“茂密”,叠韵如“逍遥”“玫瑰”全重叠如“漫漫”“悠悠”,交错重叠如“丁零当啷”“稀里哗啦”。
汉语讲节奏与对称,声韵调的组配,再加上音节节奏的二二为步;由此而产生特有的节律之美。
从“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蓝”,到“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一读难忘,百读不厌。
)1.写出这段文字的结构提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例说明文中的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层级训练](三)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清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枝。
哪怕只有碗口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用“|”将此段文字划分为两层。
2.请说明将此段文字划分为两层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本段第一层次结构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本段文字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南极影响着全球的气候,而地球气温的变化也会对南极造成影响。
最近几年,由于温室效应,地球温度上升。
根据计算机模拟的结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增加一倍,两极地区的温度就要升高80c—100c。
实际上,温度只要上升50c,南极的大部分冰盖就要消融。
而南极冰盖中储存着地球上72%的淡水,如果地球温度持续升高,南极地区的冰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60米!另一方面大气污染会造成空气尘埃增多,从而影响太阳辐射。
科学家研究发现,如果太阳辐射的能量减少1%,则南极冰盖向外扩大1100千米。
这样就会发生连锁反应,新的冰期就会到来,那时,全球大部分地区将和现在的南极一样,冰雪覆盖,天寒地冻;大批森林消失,大批物种灭绝,人类也难躲过这场白色浩劫。
1.用“|”(表示第一层次)、“||”(表示第二层次)划分本段文字的层次。
2.说说你是抓住哪些关键语句来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根据文中的第一个句子,推测前一段文字的基本内容。
4.据全段文字的意思,在这段文字的结尾处以“总之”领起,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十大考点提取性考点——答题指导之二【考点内涵解说】提取型考题实际上是阅读题中的一种信息筛选题。
其显著特点,就是要求考生直接选用阅读材料中的词语、句子等内容答题。
这样的题在大多数情况下答案基本上是唯一的,便于阅卷与评分。
请看下面一些中考原题,答题要求很明确,那就是考生得按要求“提取”。
1.“我”跟陌生人交谈时,原来是如何设防的?用原文中的3个四字词语作答。
2.根据第3段文字的内容,在下图的4个空白处填写相应的词。
3.从这一段冲找出能概括本段意思的句子。
4.这段文字中有一个句子能突出全段的主要意思,写出这个句子。
5.写出文中能体现本文主题的句子。
6.用浪纹号在原文中画出明确表现这段文字中心的语句……一般来说,回答提取型的题一定要用文中原有的语句答题,特别是在题目中有规定的情况下。
但有的时候,也可从原文出发但不一定完全用原文答题,在原文很长的情况下,可对原文的语言材料进行浓缩。
【应对技法点拨】提取型考题基本上也是凭借语感答题。
应对这种考题的方法就是一个字“找”,换一个说法就是“导读”。
其答题技巧是:第一,要紧扣题干的要求去寻读,题干要求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答题,我们就寻找什么语言材料;题干要求在什么地方寻,我们就在什么地方寻。
第二,在此基础上,做到不多寻,不少寻,不错寻。
特别是对要求找出“能概括本段文字的句子”或“写出能体现本文主题的句子”的题目,一定要先读懂阅读材料,先要对阅读材料有所概括,这样才能找得准确。
第三,在答案表述上要注意与原文保持一致,特别是对显示文段或文章思路的语句,更要有序地书写。
对那些不一定严格要求提取原有语句答题的题目,也应尽可能地简洁到接近原文。
【基本层级练习】(-)昆虫对花的颜色也是有选择的。
比如蜜蜂就不大喜欢黄色,而喜欢红色和蓝色。
更有趣的是有些花还选择昆虫。
例如金鱼草,它的花平时闭合着,等到它所喜爱的一种小蜂飞来的时候,花就立即开放了。
别的小昆虫来“叩门”,它理也不理。
还有待宵草,它的花到夜间才张开笑脸。
这时候,有一种白天总在阴暗的地方的小蛾,就飞来帮它传送花粉。
1.写出概括表达全段内容的句子:2.文中哪一个字表现了全段文字说明的重点:(二)哥白尼发表了地动学说,不仅带来天文学上的革命,而且开辟了各门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
因为他带给人们科学的实践精神,他教给人们怎样批判旧的学说,怎样认识世界。
他首先告诉人们不要停止在事物的外表,而要依靠人类的实践,进行全面的分析,深入事物的本质。
譬如对天文现象的认识,就不能让直觉支配,以为太阳等恒星都在绕地球转动,而不去全面深入地研究太阳系内全部行星的运行。
他还启示人们,不应该迷信古书上的道理,而应该重视客观事实,重视实验和实践;要有勇气怀疑并且敢于批判不符合实际却历来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学说。
1.文中点出哥白尼发表地动学说意义的一个句子是:2.如果要迅速了解“他教给人们……”这一部分的内容层次,应该抓住这样两个语句:【发展层级练习】(三)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
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
谁都可以路过他最后的安息地,留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一一保护列夫·托尔斯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大声说话。
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夭,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
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臵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的了。
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窿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教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基象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