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的教学反思

区域地理的教学反思
区域地理的教学反思

区域地理的教学反思

一.注重讲解地理学基本原理

我们知道任何区域都是由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所构成,正是这些要素间的差异组合及不同的作用方式,导致了区域差异性的产生。但不论其组成要素如何作用,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始终要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等,这些规律制约着区域特征的形成和区域的发展,并且构成了学习者区域地理认知结构中最上位的单元。例如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作用关系如若为强烈的水热交换、旺盛的生物循环和快速的地质循环,则必然产生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植被和砖红壤。扎实有效的原理教学是提高学生认知结构可利用性的重要途径。

二、充分利用地图和图片,促进学生形成地理思维

研究证明,人在处理以空间信息时往往使用了心理表象。地理表象能够以十分经济的形式在人的工作记忆中表征地理空间信息,恰当地使用地理表象能够在某种意义上增加工作记忆容量,使人能够有更多的思维空间去全面分析解决问题。区域地理学以空间的观点把客观世界组织为区域来加以研究,不论是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都与地理表象的形成和使用有直接密切的关系。地图和各种图片恰恰是形成表象的最有力的工具,它们能直观、丰富地呈现地理空间信息,并且能帮助学习者建立准确、概括的地理表象,我们在教学中应对之有足够的重视和应用。

三、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既包含高度概括了的新的学习材料的主要内容又包含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与新的学习材料有广泛联系的观念,是新旧知识间架起的一道“桥梁”。中学区域地理教学内容是以总论——分论的形式安排的,这样学生在学习具体区域时对区域的组成要素及区域研究的主要问题都已有所了解,同时,先前学习的区域又可以做为后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联系,使知识层层推进,逐渐精深。联系总论知识学习分论时可设计陈述型组织者,如我们知道中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那么在学习西北地区时,通过组织者回忆以上内容,西北地理环境的“干旱”特征则会自然引出,其它问题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就会有水到渠成的效果。联系已学区域学习新的区域时,可设计比较型组织者,运用区域比较的方法突出区域特征,彰显区域差异。如同样是位于北纬30o——40o的大陆西岸,北美洲的地中海式气候就远没有欧洲的典型,影响范围也很受局限,这是因有高大的山脉阻挡,西风影响不能深入内陆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北美洲地理环境的独特性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于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林泽敏 地理学科复习备考的难点:一是地图记忆困难,尤其是初中地图知识严重缺乏的学生,我们学生的初中地理基础几乎是空白,没有看图习惯或者看到图就厌倦的学生,到了高中重新复习区域地理是对“图”有感觉的很少。二是理论应用,这个学生指的可能主要是自然地理,地理学科强调“原理、规则、定理、规律的套用”,很多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原理、规则、定理、规律的真正透彻理解。第三,综合题总是很难答得全面,这位学生归结为练习少,文字表述能力只有通过长时间的规范训练才能提高。 本人本学期担任高三年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反思这两个多月来的地理教学,本人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 一.认真研讨考纲 作为高三地理教师应认真学习地理教学新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分析对比考纲的变动情况,研究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把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 二.立足课本,夯实双基 分析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而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获得高分。因此,在第一轮复习阶段,切不可盲目追求进度,要稳扎稳打,注重立足课

本、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重视图表的判读、分析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到位,以及地理学科语言的运用,力求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和转化,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去辨析和认识与人类生存或环境相关的具体问题。 三.重视图表教学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地理试题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图表,从地理图表中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是历届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的一个重点。但地理图像繁多、庞杂,在教学中教师应对那些最能考查考生思维能力、最能体现地理特色的地图,如:等值线图(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压线图等)、日照图、经纬网图、(中国和世界)区域图、地质构造图等给予充分的重视,要指导考生进行图文互换、变换角度,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加以描述,从而提高考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表达能力。当然,对地理图表的分析、简图的绘制也应该成为考生经常性的练习。 四.优化练习,提高练习的针对性 知识的巩固,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及时收集各地的模拟试卷,根据考生的具体情况和高考的命题趋势,精心选题、组合练习试卷,并对练习进行及时评讲,规范专业术语,帮助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既能使学生及时发现知识缺漏,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晁波作业:关于区域地理部分教学反思

作业:关于区域地理复习方法的教学反思 晁波 根据高中地理内容编排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我们在高中课程教学中完成必修Ⅰ、Ⅱ之后增加区域地理内容教学。大致利用一个学期加两个月的时间。区域地理部分教学一直是很大的问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区域地理是记忆量最大的教学内容,因为不同区域有自 己的自然、经济、社会特点等,这些都需要记忆。但是区域地理就是单纯记忆罗列知识点吗?肯定不是。记忆是基础,重点是掌握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利用地理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反过来说,如果连基础都打不牢,又如何去运用呢? 第二,对于学生来说,区域地理部分需要记忆的内容成为很多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法逾越的障碍,我们如何再去谈让他们融洽地区运用知识。 第三,所学知识、所掌握的知识与高考考核要求有一定差距,当考题创设全新情境,考察学生的地理分析应用能力时,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有效地反馈,往往梳理不清。 第四,区域地理复习不能停留在教材的层面上,因为初中的教材体系大部分只讲分布和特征,对成因不予探讨。建立完善的中学地理知识结构就需要把高中的系统地理原理知识应用导区域地理的复习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初中的知识,初中的能力”而我们学生的现状是初中几乎没有学过地理,我们现在的任务是既要补充知识,又要提升能力,真的有些困难。如何带着学生们学好区域地理?我也看过很多学好区域地理的方法,也不断地传授给学生,也在教学中尝试过一些方法,但是成效都不是特别显著。 上学期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学生空间定位不清,常见地名不熟,读图能力差等问题,加强了对学生识图,记图环节的监督和检查,为了提高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兴趣,设置了每课一题的环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了绘图竞赛;建议学生每日一题讲到地理时换成讲解某一国家。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教学举措,加强了学生对于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成效比较明显,但这距离高考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上学期我们年级组共进行了三次考试,期末考试时我们的考查范围是整本书,试题的综合性比较强。学生在测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不能有机结合,分析应用能力差,思维线索不完整,从地理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差,回答问题的语言存在能力差等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学生成绩的提高。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也不容忽视,有一部分同学地理基础比较差,可到了高二也知道该好好学习了,他们很用心在跟着老师学习,也知道这部分知识需要记忆的部分多,便下定决心的去背,可是区域地理部分是综合题的必然组成部分,是地理原理考察的空间载体,而这部分学生往往系统地理原理掌握较差,高考以及综合性考题,这部分学生根本不可能考高分,可能会和没有认真学时差不多,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状态,没有了动力和信心。 如何指导我们的学生有效地学习区域地理,使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原理有机结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难题。经过两轮的区域地理教学,我认为教学中主要\\\\\\\的问题有: 首先,教师在教授区域地理知识之前,应该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做全面了解。尤其弄清楚学生关于必修Ⅰ自然地理部分掌握情况,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当涉及地理原理时就知道该讲到什么深度,哪些知识该带学生复习一下,哪些知识该重新讲解一下。查缺补漏,才有利于建立完善的知识网络。 其次,强化地图的作用。区域地理内容的掌握要以图为载体,把基本知识落实在地图上。为此要经常进行读图、填图、析图和简单的绘图训练。要区分单要素和要素叠加图的使用,单要素图要求重点把握分布规律,要素叠加图要理解要素之间的关系。

高中地理教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通过近两年新课程的教学,我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新教材的编写思路,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有了肤浅的认识和理解。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重在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新课改的一大特点。正因为如此,教材中许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或基本规律的叙述十分简洁,有些是点到为止;然而在教材的“案例”和“问题研究”中的要求却有较高难度。这种缺少必要知识的铺垫,不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更给学生的分析、讨论、探究带来较大困难;同时对教师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当补充和拓宽,带来一定的困惑。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备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新课改对备课的要求更高更严,备好课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先决条件。我们必须刻苦钻研教材与教参,在备教材和过程的同时,更要备学生和教法。 2.课堂中要努力创设地理学习情境。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种种弊端,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首先应努力让学生热爱地理这门课,有学习地理的激情。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把握教材,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地理课上灵活巧妙地创设地理学习情境和氛围,从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由“要他们学”变为“他们要学,乐意去学”。 3.实施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在地理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求知,如何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应巧妙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真正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另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多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充分思考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不受学科间框框的约束,完全可以超越课本,延伸课本。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反应,应善于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抓住某一亮点并进行鼓励。 4.新课程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整合。 传统的地理课程,无论是教学大纲、教科书还是教学过程往往都是以“教”为核心或者说相对忽视学生的“学”。教学大纲是“教”的纲目,教科书是“教”的素材,教学过程是“教”的方法,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不利于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当然,新课程也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整合。 5.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地理学习评价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甄别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重“打击”轻鼓励、重定量轻定性、重他评轻自评、重共性轻个性,并且还过于强调标准化,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这些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注重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其中,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尤其值得重视。定量的评价往往用“分数”来体现,但“分数”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与干扰,有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分数的假象会掩盖一些容易忽视的倾向。而定性评价就是教师通过观察与分析,用恰当的语词对学生的学习作描述性的评定。相比之下,这种评价比打个分数的评价难度要大得多。对学生地理学习的定性评价,除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以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

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地理教学反思范文》的内容,具体内容:"反思性学习"符合《地理课程标准》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理念,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尤为重要。教师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 "反思性学习"符合《地理课程标准》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理念,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尤为重要。教师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欢迎参考。篇一 在前段时间的地理教学中,我深感许多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学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处和今后的对策,希望它能时刻提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再走同样的弯路,调整和改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营造和谐、以学定教、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信心,教师要明确学生是不习主体,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式的,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在课堂上,一切顷其自然,教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块乐之中,如初一地理内容适宜搞一些游戏和课外探索性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规律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让学生在愉快

中接受知识,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思想,从而形成一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敢于于创新的学习风气。 第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对已有教材同现实生活问题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践问题。运用主体教学,给学生一定时间,去探求寻找答案,在寻找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穿插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第三,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使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景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

七年级上册地理学科总结与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教学总结 新课程的改革为学校的发展增添了一份保障,注入了一份活力。同时,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作为一名刚从事教师工作的新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和七年级地理教学实践的交互过程中,我本着“认真学习,热心教育,边学边教”的想法来工作,在此就本人的初一地理教学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一、经验与体会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在这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方法和评价学生方面反复摸索,得出如下体会: 1、深挖教材内涵,灵活运用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时,在气氛活跃的班级让学生自己看图填表,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在全班对填错较多的部分共同分析错误的原因;在气氛较为沉闷的班级,采取了游戏的方式,把整个班级当成了亚欧大陆,定讲台为北方,各小组讨论“应该处于什么样的气候类型,为什么?” 地理课程目标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上,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这就需要在选择教法时,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强迫施教。而唤起学生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在新教材第一章的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内容中讲到了经纬线和经纬网定位的知识,而这部分知识学生在小学没有接触过,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知识没有较强的递进性,学生学起来较为困难。我采取了讲授法和活动法学习经纬线效果都不是特别突出。于是讲完这些内容之后,上了一节经纬网练习课,采取游戏和竞赛的方式,在室外上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定方向建经纬网,然后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再在操场上画好的几个经纬网地图上真正地实践一下。学生“玩中练”“玩中学”得兴奋极了。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大部分学生终于因此弄清了经纬网,收获不小。 2、过程与结果并重,运用鼓励性评价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关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运用“鼓励性”的评

关于高三地理教学反思共篇

篇一: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学科内综合 泉州七中陈文新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的对立统一性,决定了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综合的可能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 键是广大师生要有综合的思想和意识。具体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现举例如下: 一、通过比较进行综合 比较法是教学的常用方法之一,许多相似的或不同的知识都可以列项比较。地理学的区域性特点更为比较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我国南、北方比较: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重要地理分界线,其南、北方各方面都有明显差异,通过详细列项比较,既可界定两地区间差异,也可使学生对南、北方各自的地理特征有个明确、综合的认识。 二、从某个知识点向外发散进行综合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努力引申外延,将相关知识和技能拉到一起。如:新亚欧大陆桥 这种思维的发散是没有限度的,只需将最直接相关的、重要的东西拉过来即可。防止太深太滥。教师也不必每个知识点均如此,只需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带学生一起发散,教会学生方法是关键。 三、以中心问题进行综合 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更不是静止的,都有它存在的环境条件,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因此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去探讨它的相关问题,便于形成一个总体的综合认识。如:风将与风相关的知识拉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知识块,它将帮助学生对风形成一个综合认识,进而能解决与风有关的各类问题。 再如黄赤交角、温室效应、天气变化、洋流、工业区位、城市化、交通等都是重要的地理中心问题,中心问题宜小不宜大,大则变成专题。 四、通过专题进行综合(含热点专题) 如地图、等值线、地球运动、气候、旅游、西部大开发、台湾问题、人口问题、科技创新、航天技术等等。专题可大可小,但必须突出学科主干,反映社会现实、把握高考脉搏。如等值线专题知识网: 五、通过地图进行综合 如等值线图、地球日照图、区域图、景观图、统计图等。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方法。地图清晰明了,信息容量极大,其中可直接或间接研究的问题极其广泛。如等值线图,该图看似寥寥几笔,但其内涵极丰富,它可以是等高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震线或等太阳辐射量线等等。如果是等高线,可以研究地形、坡度、坡向、河流、气温、降水、气压、太阳辐射、植被、土地利用、工程建设、地质作用等等。同样,可以通过其它类型的等值线研究各自相关问题。 再如通过区域示意图,可以研究相关区域的地质、地貌、水文、植被、自然灾害、人文活动、环境问题等很多地理问题。因为区域地理的特征,总是同这个地区的位置以及自然、经济、历史等条件密切联系着的。区域地理教学,必须注意用综合方法,抓住区域地理的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条件的内在联系。 六、通过综合训练强化综合 功效。 篇二:2012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 一、地理老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老师素质,我扎扎实实地做到如下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教学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地理老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面对知识爆炸时代,老师所掌握的知识往往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不断进行教育反思,记取和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乐意接受。曾听学生说过:“老师,我本来对地理课没兴趣,我喜欢你上课,我才对地理课产生兴趣”。我经常买书,不管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还是杂志,电视新闻,心理访谈等。常与学生及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人交往,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丰富课堂教学,常以我自身的经历说给学生听,才有如此效果。 2.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老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地理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我每上一节课后,都对自己本节课写上那么一两句,不断反思时时提醒自己,本节课学生反映情况怎样?上课时学生的一句话我都很在意。记得那天,我上倮时学生悄悄地说了一句:“老师,不能再这样了”原来我上课时,备课的内容在上课有时不能按时完成,我听了这句话后,把这句话写在备课本上时时提醒自己。的确不能再这样了。这是教学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存在不足。“吾日三省吾身”我尽管做不到,但我常反省自己还是能做到。特别注意学生的言行,说话较为恢谐,学生不反感,有时就是一个眼神,学生都很在意。几乎每上一节课,只要有不如意时,会多写一点,如果觉得这节课有兴奋点也记下。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已,老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老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 (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记得有一次,组织参加全市教师节大会时,要求学生走路,我一直与学生走在一起。我每隔一段时间,让学生提建议,凡是学生提意见的我评作业时,写一句“谢谢你给我提出这么好的建议。”学生有什么意见才会直接说。正因为我能正确对待我所范的错,学生也深受影响。 4.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人格。就这样我迎得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反思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反思 ——以“西北地区”一课为例作为高二地理学科的教师,从教多年来,有收获有失败,很多教学环节还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不断反思中学习、进步。经过了解大部分学生本身在初中并没有怎么认真学习过地理,而我们高二又要整合初中地理的内容,这些原本是复习熟练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就像是新课一样。另一方面,有学习的愿望但是没有学习动力,自主性差。比如让学生自主看书,并提出本节课所要达到的要求,有许多人书上是一片空白。要求学生看图,并把一些重点的线描出来,他们茫然不知所措,需要老师一个个指导。 本节“西北地区”一课,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两大方面进行复习,内容结构应该说比较清晰,如果学生能够按照以往的常规复习思路,应该迎刃而解。但是学生仍然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总是由老师牵着鼻子走,而且大部分学生难以将前后知识加以联系,综合能力较弱。比如在复习西北地区“三山夹两盆”的地形时,学生还不能够和前面的“中国地形”相联系,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总的来说,学生的情况不够理想,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所以在下一步的教学中,要强化他们的基础,多做练习。 区域地理最使人感到困惑和焦虑,因为这是初中学过的知识,有些学生已经忘记,有些学生在综合的掌握这些知识时就茫然不知所措

了。这部分知识非常细碎,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看地图,利用经纬网来锁定位置,掌握地理特征。知识不难但是识记量大,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识记。以往我在教学方式上,虽然注意到了学生的反应,但在学法指导上,仍以自己为主,学生的主动参与度不高。虽然学生能比较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但是基本上仍然是按照我预先设定的路在走。同时我不敢放手,老是习惯包办。如何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探究的空间更大,值得作进一步研究。要提高学生对课堂时间的使用效率,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何将导学案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在学生活动的深度、广度上下功夫。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0篇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 几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我的工作能有所进步。以下是针对自我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贴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很有必要根据我们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应努力提高活动的 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主角,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一样状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就应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带给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潜力,而且能够使学生自我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群众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资料,针对主干资料和考点资料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决定,留给学生自我思维的时光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光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我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潜力,让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和潜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地理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 进入21世纪,中华大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随着改革步伐的逐渐深入,一些问题也相继出现,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新旧观念发生剧烈碰撞,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期待着新的模式的出现。在这种形势下,不仅学生,甚至连许多教师都明显感到不适应,课堂教学中自然也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师没有真正树立起服务学生、服务学习的思想,对组织学生学习的本质理解不到位;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不能灵活变动;不能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学生学习活动中探究性学习时间安排偏少;对合作学习的本质——高度结构化的学习缺乏深刻的认识,只简单停留在课堂分组讨论上;教师收集、制作资源能力低下,导致地理课程资源相对缺乏;对地理课程标准把握不准确,等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 为此,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屏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参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必然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屏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想并存。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着精神交流与人格碰撞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 三、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等,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缩减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讨论、实验、观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合作教学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本质观。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学氛围,创设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加学生间的互动时间和形式等;或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主动提出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自由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在“共生共进”的合作观念下,实现师——生、生——生的共同成长。 四、处理好学习活动与地理双基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或深入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集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集 作者:揭光明新学期开学后,区教研中心多次组织地理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各市区地理教改的新成果给自己的触动很大。经过认真、细致的反思,比较自己以往的教学,在处理投入与产出的辩证关系后,本学期在课堂教学上,也与时俱进,做了一些简单的尝试。现将自己的点滴收获总结如下: 一、将课堂教师为主的一言堂,真正还给学生 由于自己认识上的偏差,低估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以往的教学,讲的过多、节奏过快,同时,穿插一些与中考有关的时事地理知识,一节课下来,真正放给学生自己的时间过少,思考、反思、探究的时间明显不足,时间一长,学生知识的掌握就出现这样后那样的问题,再加上,自己在学生课后的巩固、查漏补缺上,工作较粗,所以,自己付出很多,学生收获得却很少,在期中、期末的质量检测中,与区内兄弟学校的差距一直得不到改观。为解决这一困扰多年的老问题,本学期,教法上做了简单的改革,教案的准备,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课件的使用上,增加了学生探究的习题,课堂上放手给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课后学生的作业负担也非常轻。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想会收到效果的。 二、精选例题、习题,注重重点、难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任教地理学科多年,整个知识体系,自己也走过几个来回,重点、难点自己也一定的了解。本学期,在新授课的教学过程中,为配合学生掌握有效的实用知识,在加大学生的讨论、探究基础上,习题的选作上,力求知识的最优化,学生负担的最小化,所布置的作业,一是经过自己筛选的地图,二是以地理填充图册为主线,布置简单、有效的少而精致作业,使学生课后无任何压力、负担,即只要认识到位,要完成地理作业,时间非常少。但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必须保证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好于往年。 三、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小评估的利用 以往自己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注重课堂时间的掌控,忽视了学生心理的研究,每节课自己讲得往往口干舌燥,学生却不领情。本学期,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前提下,改掉了“只顾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老毛病,加强了学生短时、快速记忆、课堂提问等小环节的应用,对学生

高中区域地理教案 中国的地形

第14讲中国的地形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说出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2.理解我国主要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分布和特征。 3.能描述我国的地形特征。 先学过程: 师: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自主学 习的内容,8分钟后检测,看谁完成的最好。 布置学案,学生自学(教师督促,使每一位学生紧张的自学)。 1.读“中国山脉分布示意图”和“五种地形面积比例柱状图”,完成下列任务。 (1)描图:在“中国山脉分布示意图”中找出我国主要山脉。 (2)填图:读“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 四大高原:①青藏高原,②内蒙古高原,③黄土高原,④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⑤塔里木盆地,⑥四川盆地,⑦准噶尔盆地,⑧柴达木盆地。 三大平原: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 三大丘陵:D.辽东丘陵,E.山东丘陵,F.东南丘陵。 (3)读图:在“五种地形面积比例柱状图”中,我国面积比重最大的地形类型是山地,其次是高原。 (4)析图:通过以上读图可以看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 我国山川壮丽,地形多种多样,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地形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是( ) A.柴达木盆地B.黄土高原C.青藏高原D.华北平原 2.下列山脉与大兴安岭走向大致相同的是( A.秦岭B.阴山C.喜马拉雅山D.巫山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四川盆地B.②是塔里木盆地 C.③是准噶尔盆地D.④是柴达木盆地 4.关于四大盆地位置判断正确的是( ) A.盆地②位于我国地形的第三级阶梯上B.盆地④的位置位于最东面 C.盆地①③都位于暖温带D.盆地②位于我国的季风区

区域地理的教学反思

区域地理的教学反思 一.注重讲解地理学基本原理 我们知道任何区域都是由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所构成,正是这些要素间的差异组合及不同的作用方式,导致了区域差异性的产生。但不论其组成要素如何作用,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始终要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等,这些规律制约着区域特征的形成和区域的发展,并且构成了学习者区域地理认知结构中最上位的单元。例如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作用关系如若为强烈的水热交换、旺盛的生物循环和快速的地质循环,则必然产生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植被和砖红壤。扎实有效的原理教学是提高学生认知结构可利用性的重要途径。 二、充分利用地图和图片,促进学生形成地理思维 研究证明,人在处理以空间信息时往往使用了心理表象。地理表象能够以十分经济的形式在人的工作记忆中表征地理空间信息,恰当地使用地理表象能够在某种意义上增加工作记忆容量,使人能够有更多的思维空间去全面分析解决问题。区域地理学以空间的观点把客观世界组织为区域来加以研究,不论是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都与地理表象的形成和使用有直接密切的关系。地图和各种图片恰恰是形成表象的最有力的工具,它们能直观、丰富地呈现地理空间信息,并且能帮助学习者建立准确、概括的地理表象,我们在教学中应对之有足够的重视和应用。 三、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既包含高度概括了的新的学习材料的主要内容又包含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与新的学习材料有广泛联系的观念,是新旧知识间架起的一道“桥梁”。中学区域地理教学内容是以总论——分论的形式安排的,这样学生在学习具体区域时对区域的组成要素及区域研究的主要问题都已有所了解,同时,先前学习的区域又可以做为后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联系,使知识层层推进,逐渐精深。联系总论知识学习分论时可设计陈述型组织者,如我们知道中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那么在学习西北地区时,通过组织者回忆以上内容,西北地理环境的“干旱”特征则会自然引出,其它问题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就会有水到渠成的效果。联系已学区域学习新的区域时,可设计比较型组织者,运用区域比较的方法突出区域特征,彰显区域差异。如同样是位于北纬30o——40o的大陆西岸,北美洲的地中海式气候就远没有欧洲的典型,影响范围也很受局限,这是因有高大的山脉阻挡,西风影响不能深入内陆的结果。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北美洲地理环境的独特性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初中地理课后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课后教学反思 本文是关于初中地理课后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地理教学的核心。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独立地学习地理知识并很好的运用地理知识。近年来,对于培养思维能力的课题研究,已经是智者见智。本人认为,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思维能力是能否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和初中地理会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以下仅为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想法和做法: 把握转轨,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 初二年级正处于中学过渡阶段,不论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大纲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来看都要经历一次转轨。由于很多学生经历了中考紧张复习的压力,升入高中后往往想趁机松口气。从学科的年级要求看,初中地理教学一直以自然地理为重点,以区域地理为主要内容,侧重于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仅流于低层次,再加上部分初中特别是农村初中视地理为“副科”,教师不重视,学生无兴趣,致使学生进入初中后基础差,底子薄,能力低。因此,高一年级应切实抓好教学转轨,把好思维能力培养的第一关。 把握转轨重在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 学习活动本身就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非智力因素虽不能代替其它基本能力,但它是智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激素”。兴趣、爱好、意志、态度和课堂间的人际关系等都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兴趣、爱好是学习的第一动力,因此课堂教学首先应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在高昂的学习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一定意义上讲,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当然人的心理活动决定要保持和发展兴趣是不易的,这就必须在教学中根据内容多渠道变换思路,坚持教学得法的原则,用科学的、新颖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多为学生提供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业:区域地理教学反思

《非洲》案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利用Google earth(下面简称GE)工具进行地理教学的课例,GE是一个数据资源丰富且庞大的地理信息系统,特别适合于进行地理教学。当然教师上课不能就是直接把GE带上课堂,然后对GE进行漫无边际地上课,在上课前应该先进行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对相应的资源进行筛选,并根据自己上课内容添加相应的地标,以及制作一定的图层,以适合自己教学的需要,并将自己所用的资源制作成一个视频文件,这样便于教学的需要。 整节课学生能够根据老师预设的教学设略,利用GE认识非洲海陆分布位置,并且利用GE显示出非洲的纬度位置,显示出重要纬线经过非洲的位置,让学生逐渐运用地理逻辑得到相应的结论;然后教师通过合成的视频让学生认识非洲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差异,让学生运用地图找出不同区域的气候类型,并且教师利用GE观察不同区域的相应景观图片,加深学生认识气候类型影响自然环境差异的逻辑关系。教师利用GE观看在不同气候类型的动物分布图片,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对动物分布的影响。引导学生从中找出非洲自然环境的典型特征,并用“高原大陆”“热带大陆”来形容,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查阅手头上所有资料,找出说明“高原大陆”或“热带大陆”的依据,提示学生从原因和所导致现象两个方向思考。 教师利用GE的地形底图图层,让学生了解非洲地势特点,并了解非洲主要地形特点,通过GE的地势模拟录像,让学生了解乞力马扎罗山的位置以及其地势起伏特点,让学生了解地形不再局限于平面的地形图,而用更立体的地形图进行演示,使学生加深此区域地形、地势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时,我在其中巡堂,发现学生除了懂得从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特征入手之外,还能够考虑到位置、地形、气候的相互关系,甚至有更广阔的思路,如:东非大裂谷之所以深邃,是因为纵跨非洲大陆东部的高原,相对高度大;撒哈拉沙漠地区之所以少雨,可能是因为处于非洲大陆东部高原的背风坡。小组汇报的时候,我继续提示学生思考地形、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又马上补充很多依据。 整节课堂学生兴趣浓厚,回答问题也十分积极,教师能够运用地理逻辑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地理位置→气候分布和类型→自然环境(植被分布和动物分布),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对植物分布和动物分布、行为的影响。 不足之处:由于GE是需要网络支持的,由于课室不具备网络功能,老师上课只能靠计算机内的缓存去进行,如果遇到一些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想及时利用GE去解决的话就存在难度,还有GE有其好处,就是让学生有立体感受,但是学生会看得太多区域飞行的话,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反思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互动、师生交往、师生合作的过程。课堂上教师应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助手,学生应成为 学习的主人。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 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 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经过 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从以下几 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 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 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 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 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 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 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 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 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

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 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 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 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 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 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 (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行政区划和简称,利用歌诀记忆,学生 学起来就很容易了。 (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 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 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 (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 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 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学 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充分地发展自我,不断的成长。 以上是我的一些认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 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 育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