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脂代谢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脂代谢

生物化学脂代谢
O O H2C O C (CH2)mCH3 H3C (CH2)n C O CH O
H2C O C (CH2)k CH3
n、m、k能够相同,称为单纯甘油酯。也能够不全相同 甚至完全不同, 其中n多是不饱和旳。则称为混合甘油酯
常温下含不饱和脂肪酸多旳脂类成液态称为油 含不饱和脂肪酸少旳成固态称为脂(脂肪)
3.增进2型糖尿病旳发生;
4.对婴幼儿来说,反式脂肪酸还会影响生长发育,
怎样辨认反式脂肪酸食物?
某些梳打饼干、凤梨酥、薯片、蛋卷、人造奶油、以便面、 冷冻食品、烘焙食物中旳反式脂肪酸含量较高。
反式脂肪酸旳名称在商品包装上标注为“氢化植物油”、 “植物起酥油”、“人造黄油”、“人造奶油”、“植物奶 油”、“麦淇淋”、“起酥油”等。
三、脂类旳分布与生理功能
分类 含量
分布
生理功能
脂肪 甘油三酯 (贮脂)
95﹪, 脂肪组织、 1. 储脂供能
(随机体 营养情况 而变动)
皮下结缔组 2. 织、大网膜、34..
提供必需脂肪酸 增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热垫作用
肠系膜、肾 5. 保护垫作用
脏周围(脂 6. 构成血浆脂蛋白
库)、血浆
类脂
糖酯、胆 固醇及其 酯、磷脂
其中,肉碱脂酰转移酶Ⅰ(carnitine acyl transferase Ⅰ)是脂肪酸-氧化旳关键酶。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旳过程
胞液
外膜
RCO~SCoA HSCoA
肉碱
*
脂酰转 移酶Ⅰ
RCO-肉碱
内膜
脂酰转 移酶Ⅱ 转位酶
基质 RCO-肉碱 HSCoA
RCO~SCoA 肉碱
(3) -氧化循环
20:4
5,8,11,14

动物医学《脂代谢》课件

动物医学《脂代谢》课件

FA
FA
Pi X X = 胆碱、水、乙醇
胺、丝氨酸、甘油、 肌醇、磷脂酰甘油等
胆固醇酯
胆固醇 FA
甘油甘三油脂 O O HH22CC OOHC (CH2)m CH3
H3C (CH2)n C HOO CCHH
O
H22CC OOH C (CH2)k CH3
甘油磷脂
O
O H2C O C (CH2)m CH3
食物供给 包括各种脂肪酸,其中一些不饱和脂 肪酸,动物不能自身合成,需从植 物中摄取。
* 必需脂肪酸—— 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多不饱和脂
酸是人体不可缺乏的营养素,不能自身合成, 需从食物摄取,故称必需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类
• 单不饱和脂酸 • 多不饱和脂酸
哺乳动物不饱和脂酸按ω编码体系分类
动物只能合成ω9及ω7系的多不饱和 脂肪酸,不能合成ω6及ω3系多不饱和脂 肪酸。
第二节 脂肪的分解代谢
一、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一) 脂肪的动员
定义 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
逐步水解为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 其他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
关键酶 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 (hormone-sensitive triglyceride lipase , HSL)
* 脂酰CoA合成酶(acyl-CoA synthetase)存在于 内质网及线粒体外膜上
2. 脂酰CoA 进入线粒体
关键酶
3. 脂肪酸的β氧化
脱氢
O
=
RCH2CH2C~SCoA
脂酰CoA
FAD
脱氢酶
FADH2
β αO
=
RCH=CHC~SCoA
加水
⊿2--烯脂酰CoA 水化酶

第11章血液生化(生物化学)

第11章血液生化(生物化学)
- - - - - - - - - + +
注: “+”,“-” 分别表示该途 径有或无 *晚幼红细胞 为“-”
目录
(一)糖代谢 1. 糖酵解和2, 3-二磷酸甘油酸(2, 3-BPG)旁路
2. 磷酸戊糖途径, 主要功能是产生NADPH+H+
目录
葡萄糖
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1, 3-BPG
3-磷酸甘 油酸激酶
目录
血液中的电解质则大部分为以离子状态存在的无 机盐

正离子有:Na+、K+、Ca2+、Mg2+; 负离子有:Cl-、HCO3-、HPO42-和SO42-; 血浆中Na+、Cl-的含量最多;细胞内则含K+、HPO42最多。 体液的电中性是由于各种体液内的正、负离子荷电总 量相等 在血浆中,Na+是维持血浆量和渗透压的主要离子; 在红细胞中,K+是维持细胞内液量和渗透压的主要离 子。 血浆中Na+、K+、Ca2+保持适当比例,维持着神经肌肉 的正常兴奋性。
因CO2形成的H2CO3,解离后使H+浓度增高,故CO2对O2饱和度 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H+浓度的改变而实现的。 CO2和Hb结合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时,也能解离出H+以影响Hb 对O2的亲和力。
2GSH
谷胱甘肽过 氧化物酶
H2O2
6-磷酸 葡萄糖酸
NADP++H+
GSSG
2H2O
目录
(二)脂 代 谢

成熟红细胞不能从头合成脂肪酸,通过主动 参入和被动交换不断的与血浆进行脂质交换, 维持其正常的脂类组成、结构和功能。
目录

第十一章非营养物质代谢

第十一章非营养物质代谢

第十一章非营养物质代谢一、内容提要肝是人体多种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它不仅在蛋白质、氨基酸、糖类、脂类、维生素、激素等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参与体内的分泌、排泄、生物转化等重要过程。

(一)肝的物质代谢特点1.肝的糖、脂类、蛋白质代谢特点(1)糖代谢肝通过肝糖原的合成、分解与糖异生作用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确保全身各组织,特别是脑和红细胞的能量供应。

(2)脂类代谢肝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过程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肝将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以协助脂类物质及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肝是进行脂肪酸β–氧化、脂肪合成、改造及合成酮体的主要场所;肝是合成磷脂、胆固醇、脂肪酸的重要器官,并以脂蛋白的形式转运到脂肪组织储存或其它组织利用。

(3)蛋白质代谢肝在人体蛋白质合成、分解和氨基酸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除γ-球蛋白外,几乎所有的血浆蛋白质均来自肝,包括全部的清蛋白、部分球蛋白、大部分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多种结合蛋白质和某些激素的前体等;肝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代谢酶类,氨基酸在肝内进行转氨基作用、脱氨基作用和脱羧基作用;氨基酸代谢产生的氨主要在肝生成尿素。

2.肝在维生素、激素代谢的特点(1)维生素代谢肝在维生素的吸收、储存、运输及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肝是人体内含维生素A、K、B1、B2、B6、B12、泛酸与叶酸最多的器官;肝可将很多B族维生素转化为相应辅酶或辅基。

(2)激素代谢许多激素在发挥其作用后,主要在肝内被分解转化、降低或失去其生物活性,此过程称为激素的灭活。

(二)肝的生物转化1.生物转化的概念非营养物质经过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使其毒性降低、水溶性和极性增强或活性改变,易于排出体外的这一过程称为生物转化作用。

2.生物转化的物质①内源性:系体内物质代谢产物,如氨、胺、胆红素等,以及发挥作用后有待灭活的激素、神经递质等;②外源性:系有外界进入体内的各种异物,如药物、毒物、色素、食品添加剂、环境污染物等。

生物化学总结复习笔记

生物化学总结复习笔记

11章.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的代谢1.蛋白质的酶促降解1.1.细胞内蛋白质的降解一般认为真核细胞对蛋白质的降解有两个体系.其一是溶酶体降解.其二是依赖ATP,在细胞溶胶中以泛素标记的选择性蛋白质的降解.1.2外源蛋白质的酶促降解外源蛋白质进入体内,必须先经过水解作用变为小分子的氨基酸,然后才能被吸收.就高等动物来说,外界食物蛋白质经消化吸收的氨基酸和体内合成及组织蛋白质经降解的氨基酸,共同组成体内氨基酸代谢库.所谓氨基酸代谢库即指体内氨基酸的总量.氨基酸代谢库中的氨基酸大部分用于合成蛋白质,一部分可以作为能源,体内有一些非蛋白质的含氮化合物也是以某些氨基酸作为合成的原料.2.氨基酸的分解代谢氨基酸的共同分解代谢途径包括脱氨基作用和脱羧基作用两个方面.氨基酸经脱氨基作用生成氨及α-酮酸.氨基酸经脱羧基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及胺.胺可随尿直接排出,也可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可被排出的物质和合成体内有用的物质.氨基酸脱氨基的方式有氧化脱氨基作用、转氨基作用、联合脱氨基作用、非氧化脱氨基作用和脱酰胺基作用.3.氨的排泄方式水生动物排氨鸟类及爬行动物排尿酸哺乳动物排尿素尿素是哺乳动物蛋白质代谢的最终产物10章.脂质代谢1脂质的酶促水解1.1三酰甘油的酶促水解三酰甘油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在脂肪酶的作用下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甘油可氧化供能也可糖酵解途径生成糖.脂肪酸可彻底氧化供能.1.2磷脂的酶促水解磷脂酶A1和A2分别专一的出去Sn-1位或sn-2位上的脂肪酸,生成的仅含有一个脂肪酸的产物称溶血磷脂.溶血磷脂是一种很强的表面活性剂,能使细胞膜和红细胞膜溶解.2.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2.1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是指:脂肪酸在氧化分解时,碳链的断裂发生在脂肪酸的β位,即脂肪酸的碳链的断裂方式是每次切除2个碳原子.细胞溶胶中的长链脂肪酸首先被活化为脂酰辅酶A,然后长链脂酰辅酶A在肉碱的携带下进入线粒体.需要肉碱脂酰转移酶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四步: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循环一次,产生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辅酶A和一分子乙酰辅酶A.1mol软脂酸彻底氧化需要进行7次β-氧化,产生8mol乙酰辅酶A.每次β-氧化产生1mol FADH2 和1mol NADH+H+ ,则共产生7molFADH2和7molNADH+H+ .进入呼吸链氧化生成28mol ATP1.5×7+2.5×7=28;8mol 乙酰辅酶A进入TCA循环氧化可生成80molATP10×8;这样1mol软脂酸彻底氧化一共产生108molATP,因活化时消耗2molATP,故净得106molATP.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与饱和脂肪酸基本相同,单不饱和脂肪酸氧化需要△3-顺,△2-反烯脂酰辅酶A异构酶;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还需要△2-反,△4-顺二烯脂酰辅酶A还原酶和△3-反,△2-反烯脂酰辅酶A异构酶的共同作用.3.酮体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统称为酮体.酮体在肝中产生,可被肝外组织利用.酮体的生成:在肝中脂肪酸的氧化不是很完全,二分子的乙酰辅酶A可以缩合成乙酰乙酰辅酶A;乙酰乙酰辅酶A再与一分子乙酰辅酶A缩合成β-羟-β-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后者裂解成乙酰乙酸;乙酰乙酸在肝线粒体中可以还原生成β-羟丁酸,乙酰乙酸可以脱羧生成丙酮.酮体的氧化:在肝中形成的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进入血液循环后送至肝外组织,通过三羧酸循环循环氧化.β-羟丁酸首先氧化成乙酰乙酸,然后乙酰乙酸在β-酮脂酰辅酶A转移酶或乙酰乙酸硫激酶的作用下,生成乙酰乙酸辅酶A,再与第二个辅酶A作用形成两分子一线辅酶A,乙酰辅酶A可进入三羧酸循环循环进行氧化.9.糖的分解代谢1.淀粉的酶促水解1.1 α-淀粉酶可以水解淀粉中任何部位的α-1,4糖苷键,β-淀粉酶只能从非还原端开始水解.,β-淀粉酶不能水解α-1,6糖苷键.水解淀粉中的α-1,6糖苷键的酶是α-1,6糖苷酶.2.糖的分解代谢途径包括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戊糖磷酸途径、葡萄糖醛酸途径、乙醛酸途径.3.糖酵解无氧条件下,1mol葡萄糖变成2mol丙酮酸并伴随ATP生成的过程称为糖酵解.丙酮酸的三条代谢去路:①在组织缺氧情况下丙酮酸还原为乳酸;②酵母菌可以使丙酮酸还原为乙醇;③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化为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糖酵解从葡萄糖开始,分为10步酶促反应,均在细胞液中进行.糖酵解的调控: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动植物都存在糖酵解过程,其生理意义主要是释放能量,使机体在缺氧情况下仍能进行生命活动.糖酵解的中间产物可为机体提供碳骨架.糖酵解主要受3中酶的调控:①果糖磷酸激酶;①果糖磷酸激酶是最关键的限速酶.1.ATP/AMP比值对该酶活性的调节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当ATP浓度较高时,果糖磷酸激酶几乎无活性,糖酵解作用减弱;当AMP积累,ATP减少时,酶活性恢复,糖酵解作用增强.2.氢离子H可抑制果糖磷酸激酶的活性,防止肌肉中形成过量乳酸而使血液酸中毒.3.柠檬酸可增加ATP对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果糖-2,6-二磷酸能消除ATP对酶的抑制效应,使酶活化.②己糖激酶活性的调节.果糖-6-磷酸是的别构抑制剂.③丙酮酸激酶活性的调节.果糖-1,6-二磷酸是丙酮酸激酶的激活剂;丙氨酸是该酶的别构抑制剂.ATP、乙酰CoA 也可以抑制该酶的活性.糖酵解中ATP的变化:糖酵解阶段中,由己糖激酶和果糖磷酸激酶催化的两步反应,各消耗1分子的ATP.在丙糖阶段,甘油酸—1,3—二磷酸和烯醇丙酮酸磷酸经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个生成1分子ATP,由于果糖—1,6—二磷酸在醛缩酶催化下裂解,相当于生成2分子甘油醛—3—磷酸.因此,每分子葡萄糖在糖酵解阶段净生成2分子ATP.在糖酵解过程中有3步不可逆反应,分别由己糖激酶、果糖磷酸激酶和丙酮酸激酶.其中果糖磷酸激酶是最关键的限速酶,其活性被ATP、柠檬酸所抑制;被AMP和果糖-2,6-二磷酸变构激活.2.糖的有氧分解将糖的有氧分解分为3个阶段,第一是糖酵解阶段,第二是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被氧化脱羧成乙酰辅酶A.第三阶段是乙酰辅酶A进入柠檬酸循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三羧酸循环循环: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为柠檬酸进入三羧酸循环循环.丙酮酸经三羧酸循环循环途径能形成12.5个ATP,每分子葡萄糖能产生2分子的丙酮酸,将产生25个ATP.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与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是调控三羧酸循环循环的限速酶.其活性受ATP、NADH等物质的抑制.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净生成32分子ATP.乙醛酸途径两种关键酶是苹果酸合酶和异柠檬酸裂解酶.戊糖磷酸途径:两个5碳糖相加生成3碳和7碳糖,后二者相加在生成6碳和4碳糖,5碳与4碳糖相加生成3碳和6碳糖.糖原的分解与合成的关键酶是磷酸化酶与糖原合酶.糖异生:糖异生作用是指非糖物质如甘油,生糖氨基酸和乳酸等合成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为什么糖异生并非完全是糖酵解的逆转反应8新陈代谢总论和生物氧化1ATP是生物细胞内能量代谢的偶联剂.从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到高等的人类,能量的释放、贮存和利用都是以ATP 为中心.ATP含有一个磷酯键和两个由磷酸基团形成的磷酸酐键.6 酶1酶的概念与特点:酶是具有高效性与专一性的生物催化剂.三层含义:一,酶是催化剂;二,酶是生物催化剂;三,酶在行使催化剂功能时,具有高效性与专一性的特点酶的催化效率可以用转换数来表示.2酶的化学本质与组成除核酶外,酶都是蛋白质.酶可以分为单纯蛋白质与缀合蛋白质.缀合蛋白质除了氨基酸残基外,还含有金属离子、有机小分子等化学成分,这类酶称为全酶.全酶中蛋白质部分称为辅酶.非蛋白质部分称为辅因子.酶的分类:1.氧化还原酶类;2.转移酶类;3.水解酶类;4裂合酶类;5异构酶类;6合成酶类.酶的专一性分类:①结构专一性分为绝对专一性与相对专一性;②立体异构专一性旋光异构专一性和几何异构专一性酶的作用机制:活化分子:反应物一种更高能量的状态.过渡态:活化分子所处的这种需要更多能量的状态.基态:与活化分子相对应的普通反应物分子所处的状态.活化能:处于过渡态的分子比处于基态的分子多出来的Gibbs 自由能.酶通过降低反应活化能使反应速率加快.酶活性部位的结构是酶作用机理的结构基础.酶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分子机制:酶分子的活性部位结合底物分子形成酶—底物复合物,在酶的帮助下,底物分子进入一种特定的状态,形成此类过渡态所需的活化能远小于非酶促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使反应能够顺利进行,形成产物释放出游离的酶,使其能够参与其余底物的反应.与该分子机理相关的因素:1.邻近效应:邻近效应指酶与底物结合以后,使原来游离的底物集中于酶的活性部位,从而减少底物之间或底物与酶的催化基团之间的距离,使反应更容易进行.2.定向效应:指底物的反应基团之间、酶的催化基团与底物的反应基团之间的正确定位与取向所产生的增进反应速率的效应.3.促进底物过渡态形成的非共价作用:当酶与底物结合后,酶与底物之间的非共价可以使底物分子围绕其敏感键发生形变,从而促进底物过渡态的形成.4.酸碱催化:5.共价催化:酶促反应动力学:酶底物中间复合物学说:即酶首先和底物结合生成中=v 间复合物,中间复合物再生成产物.米氏方程:m K S S v v +=][][max ;K m 物理意义:K m 值是反应速率为最大值的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其单位是mol/l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抑制剂、温度、ph 值,激活剂.1,通过改变酶必需基团的化学性质从而引起酶活力的降低或丧失的作用称为抑制作用.酶的抑制剂包括不可逆抑制剂与可逆抑制剂.可逆抑制剂可分为:竞争性抑制剂、非竞争性抑制剂、反竞争性抑制剂.氯离子是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酶活性的调节酶活性的调节方式:1.通过改变酶的分布于数量来调节酶的活性.2.通过改变细胞内已有的酶分子的活性来调节酶的活性.酶的别构调控许多酶具有活性部位外,还具有调节部位.酶的调节部位可与某些化合物可逆的非共价结合,使酶的结构发生改变,进而改变酶的活性,这种酶活性的调节方式称为别构调节.对别构酶加热或用化学试剂处理,可以使别构酶解离并失去调节活性,称为脱敏作用.对酶分子具有别构调节作用的化合物称为效应物.效应物对别构酶的调节作用可分为同促效应与异促效应.同促效应中,酶的活性部位与调节部位是相同的,效应物是底物,底物与别构酶的某一活性部位相结合可促使剩余底物与其它剩余活性部位相结合,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增加,这称为正协同效应.如果底物与酶的某一活性部位结合导致剩余底物更难与其余剩余活性部位结合,则称为负协同效应.异促效应中,酶的活性部位与调节部位是不同的.效应物是非底物分子.酶原的激活酶原:指的是生活物体内合成的无活性的酶的前体.酶原激活:在特定蛋白水解酶的催化作用下,酶原的结构发生改变,形成酶的活性部位,变成有活性的酶.酶原的激活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5脂质与生物膜1.1.1动植物油的化学本质是脂酰甘油.1.1三酰甘油的理化性质:1.3磷脂分为甘油磷脂与鞘磷脂.最简单的甘油磷脂是磷脂酸.1.4生物膜主要由蛋白质与脂质.4糖类单糖一般是含有3--6个碳原子的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最简单的单糖是甘油醛和二羟丙酮.单糖的构型以距离醛基最远端不对称碳原子为准,羟基在左边的为L构型,羟基在右边的为D构型.单糖分子中醛基和其他碳原子上羟基成环反应生成的产物为半缩醛.六元环是吡喃糖,五元环为呋喃糖.六元环更稳定.连接半缩醛羟基的碳称为异头碳.异头物的半缩醛羟基与决定构型的羟基在同侧着为α型,在相反者为β构型.单糖的构型:椅式构象更稳定.糖类衍生物甘露醇在临床上用来降低颅内压和治疗急性肾衰竭.葡糖醛酸是人体一种重要的解毒剂.寡糖寡糖是少数单糖2-10缩合的聚合物,低聚糖是指20个以下单糖缩合的聚合物.麦芽糖成键类型:α1-4糖苷键,多糖多糖是由多个单糖基以糖苷键相连而成的高聚物.多糖没有还原性和变旋性.淀粉天然淀粉一般由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组成.直链淀粉是D—葡萄糖基以α—1,4糖苷键连接的多糖链.直链淀粉分子的空间构象是卷曲成螺旋形的,每一回旋为6个葡萄糖基.显色螺旋构象是碘显色的必要条件,碘分子进入淀粉螺旋圈内,糖游离羟基称为电子供体,碘分子成为电子受体,形成淀粉碘络合物,呈现颜色.其颜色与糖链的长度有关.直链淀粉成蓝色,支链淀粉成紫红色.纤维素自然界中最丰富的有机化合物是纤维素.纤维素是一种线性的由D—吡喃葡糖基以β—1,4糖苷键3.核酸RNA:核糖核酸DNA:脱氧核糖核酸A 腺嘌呤T 胸腺嘧啶G 鸟嘌呤C胞嘧啶U 尿嘧啶核苷:是戊糖和含氮碱基生成的糖苷.核苷酸间的连接键是3,5—磷酸二酯键.碱基序列表示核酸的一级结构,DNA双链的螺旋形空间结构称DNA的二级结构.A与T配对形成2个氢键,G与C配对形成3个氢键.增色效应:核酸水解为核苷酸,紫外吸收值增加.核酸结构的稳定性因素:1 碱基对间的氢键.2 碱基堆积力.3 环境中的正离子核酸变性在核酸变性时,将紫外吸收的增加量达到最大增量的一半时的温度值称溶解温度,即Tm.影响Tm的因素:1.G—C对含量,G—C对含量越高,Tm也越高.2.溶液的离子强度离子强度较低的介质中,Tm较低.3.溶液的Ph4.变性剂复性:变性核酸的互补链在适当的条件下重新缔合成双螺旋的过程成为复性.变性核酸复性时需要缓慢冷却,故又称退火.变性核酸复性后,核酸的紫外吸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减色效应.影响复性的因素:1 复性的温度 2单链片段的浓度 3 单链片段的长度 4 单链片段的复杂度 5 溶液的离子强度分子杂交:在退火条件下,不同来源的DNA互补区形成双链,或DNA单链和RNA单链的互补区形成DNA—RNA杂合双链的过程称为分子杂交.2蛋白质1.蛋白质的分类蛋白质的平均含氮量为16%.2.蛋白质的组成蛋白质的水解产物为氨基酸等电点:。

生物化学第11章、脂类代谢

生物化学第11章、脂类代谢

5
E SH S O C CH2 OH CH CH3
SH SH
2
E S
CoASH
COCH3
ACP
ACP
ACP
S
COCH2COOH
加氢 NADP+
缩合
E SH S O C CH2 O C CH3
3
β-酮脂酰-ACP合酶
4
NADPH+H+
ACP
CO2
(四)由脂肪酸合酶催化的各步反应

1、启动
CH3CO~SCoA CoASH

1、有利的一面 (1) 酮体具有水溶性,生成后进入血液,输送到 肝外组织利用; (2)作为燃料,经柠檬酸循环提供能量。 因此,酮体是输出脂肪能源的一种形式。 如:禁食、应急及糖尿病时,心、肾、骨骼肌摄 取酮体代替葡萄糖供能,节省葡萄糖以供脑和红 细胞所需,并可防止肌肉蛋白的过多消耗。 长期饥饿时,酮体供给脑组织50~70%的能量。
4、还原
NADPH+H NADP β -酮酰 —SH —SH OH E ACP还原酶 E ACP—S—COCH2CHCH3 ACP—S—COCH2COCH3
+ +


NADPH作为还原剂参与此反应。 脂酸生物合成中所需的NADPH大部分是戊糖磷 酸途径供给的,有些来自苹果酸酶反应。
5、脱水
—SH E
(二)丙二酸单酰CoA的形成



1、脂肪酸合成起始于乙酰-CoA转化成丙二酸单酰 - CoA,该反应是在 乙酰-CoA 羧化酶作用下实现 的。 2、乙酰-CoA羧化酶催化的反应是脂肪酸合成中 的限速步骤。 3、乙酰CoA羧化酶的组成 包括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BCCP)、生物素羧化 酶、羧基转移酶3个亚基,辅基为生物素。

第11章 脂代谢

第11章 脂代谢

第三步:HMG-CoA在HMG-CoA裂解 酶催化下裂解,形成乙酰-CoA和乙酰 乙酸 自动脱羧形 成丙酮 D-β-羟丁酸脱 氢酶作用下形 成D-β-羟丁酸
(二)酮体的分解 在肝外组织中,D-β-羟丁酸被D-β羟丁酸脱氢酶催化,氧化成为乙酰 乙酸。乙酰乙酸与CoA相连接而被 活化,这一步反应是由柠檬酸循环 中间产物琥珀酰CoA供给CoA。乙 酰乙酰CoA被硫解酶裂解,生成两 个分子的乙酰CoA(见图11-25), 进入柠檬酸循环,由此给肝外组织 功能。
碳链的第二轮延伸反应
总反应: 8乙酰-CoA+14NADPH+14H++7ATP+H2O→ 软脂酸+14NADP++8CoA-SH+7ATP+7Pi
(二)线粒体酶系合成途径——饱和脂肪酸碳链延长途径

动物体中脂肪酸合成停止在16碳脂肪酸即软脂酸而终止,这 是正常的脂肪酸合酶的作用终点。更长的脂肪酸,或不饱和 脂肪酸都是把软脂酸作为前体,需要另外的酶反应形成。
相变温度:膜从液态向固态转变的温度称为相变温度。
胆固醇对膜的流动性也有影响。 (二)膜脂和膜蛋白的运动
b)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三)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1. 膜蛋白分布的两侧不对称性; 2. 膜脂分布的两侧不对称性。 (四)膜蛋白-脂质相互作用
(五)生物膜结构模型
二、物质的运输 (一)不耗能转运(被动运输) 单纯扩散:溶质和水在内外溶液浓度梯度下可渗透 通过生物膜。不需要蛋白质载体参与。 易化扩散:基本原理与简单扩散相似,但需要蛋白 质载体帮助扩散。
2.饱和奇碳脂肪酸的β-氧化降解
具有17个碳的直链脂肪酸可经正 常的β-氧化途径产生7个乙酰-CoA 和一个丙酰-CoA。 丙酰-CoA经三步转变为琥珀酰CoA,琥珀酰-CoA可以进入柠檬 酸循环进一步进行代谢。

生物化学三大代谢重点总结

生物化学三大代谢重点总结

第八章生物氧化1. 生物氧化: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氧化称生物氧化,主要指糖、脂肪、蛋白质等在体内彻底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02和H2O的过程。

2. 生物氧化中的主要氧化方式:加氧、脱氢、失电子3. CO2的生成方式:体内有机酸脱羧4. 呼吸链: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通过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一系列酶和辅酶称为呼吸链,又称电子传递链。

组成(1) N ADH 氧化呼吸链: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NADH —复合物I —CoQ —复合物III —Cyt c —复合物IV f O 产2.5个ATP(2)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3-磷酸甘油穿梭琥珀酸—复合物II —CoQ —复合物III —Cyt c —复合物IV —O 产1.5个ATP含血红素的辅基: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5. 细胞质NADH 的氧化:胞液中NADH必须经一定转运机制进入线粒体,再经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

转运机制(1 ) 3-磷酸甘油穿梭:主要存在于脑和骨骼肌的快肌,产生 1.5个ATP(2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主要存在于肝、心和肾细胞;产生2.5个ATP6. ATP的合成方式:(1 )氧化磷酸化:是指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又称为偶联磷酸化。

偶联部位:复合体I、III、IV(2 )底物磷酸化:是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通过高能基团转移合成ATP。

磷/氧比: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每消耗1摩尔氧原子(0.5摩尔氧分子)所消耗磷酸的摩尔数或合成ATP的摩尔数。

7. 磷酸肌酸作为肌肉中能量的一种贮存形式第九章糖代谢寸一、糖的生理功能:(1 )氧化供能(2 )提供合成体内其它物质的原料(3 )作为机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吸收速率最快的为-半乳糖二、血糖1. 血糖: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空腹血糖浓度:3.9~6.1mmol/L2. 血糖的来源:(1)食物糖消化吸收(2)肝糖原分解(3)糖异生去路:(1 )氧化分解供能(2)合成糖原(3)转化成其它糖类或非糖物质3. 血糖调节:肝脏调节、肾脏调节(肾糖阈)、神经调节、激素调节体内主要升血糖激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三、糖代谢1. 无氧酵解(无氧或缺氧;生成乳酸;释放少量能量)关键酶:己糖激酶、6- 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反应部位:胞液产能方式:底物磷酸化净生成2ATP⑴ 葡萄糖磷酸化为6- 磷酸葡萄糖-1ATP⑵ 6- 磷酸葡萄糖转变为6- 磷酸果糖⑶ 6- 磷酸果糖转变为1,6- 二磷酸果糖-1ATP⑷ 1,6- 二磷酸果糖裂解⑸ 磷酸丙糖的同分异构化⑹ 3- 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 二磷酸甘油酸【脱氢反应】⑺ 1,3- 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 磷酸甘油酸【底物磷酸化】+1*2ATP⑻ 3- 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 磷酸甘油酸⑼ 2- 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⑽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并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1*2ATP(11)丙酮酸加氢转变为乳酸生理意义:(1)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及游离脂肪酸 正常人血脂含量:甘油三酯1.1-1.7
mmol/L (100-150mg/dl) 总胆固醇2.6-6.5 mmol/L (100-250mg/dl)
脂类的运输—血浆酯蛋白
脂类在体内的运输都要经血液循环
肠系膜吸收
肝合成 脂类 脂库动员的 脂肪酸
脂蛋白——运输
第二节、脂肪的氧化代谢
B、脂肪酸的β-氧化
脱氢反应—水化—再脱氢—硫解
产生1分子乙酰CoA。剩余产物是 少了2个碳的新脂酰CoA。
脱氢
在脂酰CoA脱氢酶的催化下,-和-碳 原子上各脱去一个氢原子,生成,-烯 脂酰CoA,氢受体是FAD。
O 脂酰CoA脱H 氢O酶
RC H 2C H 2C H 2CSC oA
7*5 =35 ATP
活化
131 ATP –2ATP=129 ATP (106 ATP)

磷脂酶A2原
磷脂酶A2(2位) 溶血卵磷脂
磷脂大多水解后吸收
25%在胆盐的协助下不经消化吸收→肠壁重新合成→进血液.
胆固醇大多以游离形式 +胆盐 吸收,以游离或胆固醇脂形 式与其他物质结合运输.
二、脂类的运输和血浆脂蛋白
1. 血脂与血浆脂蛋白 血脂: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
脂 酰 CoA合 成 O酶 (水解放能) RCH2CH2CH2COOH+ATP RCH2CH2CH2C AMP+PPi
O RCH2CH2CH2C AMP+CoA SH
O RCH2CH2CH2C SCoA+ AMP
脂肪酸 的活化
脂酰CoA转入线粒体—肉碱、肉毒碱
脂酰CoA肉毒碱运到线粒体。在肉毒碱脂酰转移酶 催化下,生成脂酰肉毒碱进入线粒体后,重新生成 脂酰CoA, 释放出肉毒碱。
一.脂类在体内的贮存和动员 储存场所(脂库):脂肪组织,以皮下,
肾周围,肠系膜等处 意义:供能 储存量:性别,年龄,营养,健康,活动,
也受神经合激素的影响 脂肪动员:脂库中的脂肪经脂肪酶的水解
作用而释放出脂肪酸和甘油,称脂肪动员
血脂的来源与去路
食物消化吸收脂类
氧化生能 糖类
生糖氨基酸
第一节、脂类在体内的消化和吸收
一.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膳食中的脂肪 (主要为脂肪,少数磷脂和胆固醇)

口腔

胃(胃脂肪酶)

乳化剂பைடு நூலகம்
肠(胆盐

激活胰脂肪酶
胃脂肪酶 消化三脂酰甘油
胰脂肪酶
胰脂肪酶+H2O
胰脂肪酶
脂酶
甘油三酯
甘油二酯
甘油一酯 甘油+脂肪酸
一脂肪酸
一脂肪酸
脂酶 辅脂肪酶 水解单酰甘油、胆固醇脂、维生素A的脂、磷脂 胰磷脂酶
OO
硫解酶 O
O
R C H 2CC HCS C oA R C H 2CS C oA +C H 3CS C oA
C oS A H
脂肪酸-氧化产生的能量
通过脱氢,水合,再脱氢和硫解4步反应后生成乙酰CoA和 减 少 了 2 个 c 的 脂 酰 CoA。 偶 数 脂 肪 酸 可 完 全 分 解 为 乙 酰 CoA.
RC H 2CCCSC oA
FA D FA DH 2
H
水化
在烯脂酰CoA水合酶催化下水化,生成 L(+)--羟脂酰CoA。
HO
O H O
RCH 2CCC SCoAH 2O RCH 2CHCHC SCoA
H
烯 脂 酰 CoA水 合 酶
再脱氢
在脱氢酶催化下,生成-酮脂酰CoA。 反应的氢受体为NAD+。
O H O 烯 脂 酰 CoA O脱 氢 O 酶
RCH 2 CHCHCSCoA
RCH 2 C CHC SCoA
NAD+ NADH+H +
硫解
在硫解酶催化下,-酮脂酰CoA与CoA作用,生 成乙酰CoA和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少了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 ,重复上述反应一直 到完全分解成乙酰CoA。乙酰CoA大部分进入三 羧酸循环完全氧化。
产能:软脂酸(含16碳)经过7次-氧化,可以生成8个乙 酰CoA,每一次-氧化,还将生成1分子FADH2和1分子 NADH。软脂酸完全氧化的反应式为:
C16H31CO-SCoA + 7 CoA-SH + 7FAD + 7NAD+ +7 H2O
8CH3CO-SCoA + 7FADH2 + 7NADH + 7 H+
储存脂
血脂
分泌(肠道,皮肤)
(中性脂肪为主)
组织脂 (主要为磷脂)
肝脂
脂肪的分解代谢
甘油三酯脂肪酶
O O C2H -O C-1 -R R 2-C-C OHO +3H 2O
C2H -O C-3 -R
C2H -OHR 1CO HO C-H OH +R 2C O O H C2H -OHR 3CO H
1. 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第11章脂代谢
脂类的功能
① 贮存能量:每克脂肪氧化释放37 kJ,每克 糖和蛋白质氧化释放为16 kJ、17 kJ。
② 结构成分:甘油磷脂, 鞘磷脂和固醇类是生 物膜的重要成分 。
③ 胞内信使:脂肪酸的某些衍生物担当着激素 及胞内信使的作用。
④ 提供必需脂肪酸 ⑤ 有助于维生素A,D,E,K胡萝卜素的吸收 ⑥ 润滑剂,防寒剂 ⑦ 合成胆汁酸,VitD3,类固醇激素等
β-氧化:从脂肪酸的β-C上开始氧 化,相继切下二碳单位的降解方式 称为β-氧化(Knoop 1904 )。
脂肪酸的-氧化在线粒体中进行,
A、脂肪酸的活化
脂肪酸进入细胞后,首先在胞浆中被活化,形成 脂酰CoA,然后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
在脂酰CoA合成酶催化下,由ATP提供能量,将 脂肪酸转变成脂酰CoA:
磷脂酶 A1 分布广
O R2-C-O
AAO12 主要蛇毒 CH2-O-CC-R1 细菌等 CH DO 植物
A2
CH 2-O-P -O X CO-D
二、类脂的 消化和吸收
胆盐的作用 ①乳化剂 ②激活胰脂肪酶 ③协助吸收
-H C 2 C H 2 N (H C 3 ) 3
胰蛋白酶激酶(毒蛇的蛇液含类似酶)
脂肪吸收方式
胆盐的作用 ①乳化剂 ②激活胰脂肪酶 ③协助吸收
1. 部分水解(50%脂肪) 吸收后,再合成 甘油三脂→淋巴系统
2. 完全水解(40%脂肪) 吸收后,再合成 甘油三脂→门静脉→肝
3. 完全不水解(需高度乳化为脂肪微滴→肠 粘膜细胞→淋巴系统→血液循环)
磷脂酶
甘油磷脂的酯键和磷酸二酯键能被磷脂酶 专一性地水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