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的韵尾_-l与_-r
上古汉语韵部、声部及声调.doc

上古汉语韵部、声部及声调所谓上古音是指周秦时期及前汉时期的音系系统,由于那个时期无韵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归纳《诗经》用韵,同时对《切韵》音系进行离析.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利用先秦的韵文材料《诗经》《楚辞》及其他群经诸子散文的用韵,还有以《说文》的谐声系统、训诂材料及方音材料、域外对音材料等作为旁证来推测古代的发音.1 上古汉语韵部真正的古音学研究是从宋代开始的,以通转叶音说为主体的宋代古音学研究标志着古音学的建立.吴棫是通转说的代表,朱熹是叶音说的代表.通转的办法实际是囿于中古音,简单地合并《广韵》的部类,而不知离析,混淆了各韵部之间的界限.而叶音说的本质是没有认识到古诗不押韵是由于语音发生变化的缘故.清朝是古音学研究的全盛时代,最有名的古音学家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等.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除第十部外,入声字都配阴声,离析唐韵,这是顾炎武的首创.他的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江永研究音韵学与顾炎武稍有不同,顾炎武不管今音,只研究古音.他曾批评顾炎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他本人非常注重于审音.江永把古韵分为十三部,比顾炎武多出三部.江永根据古音有弇侈之分,将顾炎武的真部分为真元两部,侵部分为侵谈两部.江永还把侯韵离开鱼部与尤幽合并,并离析萧宵肴豪一部分字,这样把顾炎武的鱼宵两部分为鱼宵幽三部.段玉裁分古音为六类十七部,比江永多出四部.传统认为段玉裁的最大功绩在于支脂之三部分立.另外真文分立、幽侯分立,段玉裁也是正确的.关于韵部次序,在段玉裁之前顾炎武离析唐韵尚不敢把次序移动,而段玉裁则很大胆地把次序变更了,并运用谐声偏旁归纳韵部.戴震把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如果不算入声,古韵是十六部.他的分部有价值的是阴阳入三声相配.但是,他把应属阴声的歌部误作阳声,则是错误的.孔广森着有《诗声类》,分古韵阴声九部和阳声九部,共十八部.孔广森之前东冬都是合韵的,到了孔广森首将东冬分部.他的另一个音韵学研究的精彩之处在于正式确定了阴阳对转.他的对转法是: 入声者阴阳互转之枢纽.江有诰与王念孙的古音学思想很相近,王念孙把古韵分为二十一部,比段玉裁多四部,王念孙把段玉裁的真质部分为两部,把质部叫作至部,同时把祭部独立,侵谈二部入声独立.江有诰采用了孔广森的冬部,不接受王念孙的质部( 至部) .章炳麟对于古韵,起初定为二十二部,后来他觉得脂部去入声的字,在《诗经》里往往不与平上相押,所以把它再分为脂队两部.他还用汉字去描写二十三部的音值,虽没有国际音标那样明确,但由此可知他假定的古代韵值的大概.他继承了孔广森而发展了阴阳对转旁转之说.黄侃提出古本韵和古本纽的理论,探讨了古音发展变化的关系,分古韵为二十八部,比章炳麟多五部,他的功绩还在于阴阳入三分,入声完全独立.王力分先秦古韵为二十九部,战国时代三十部.这三十部比黄侃多了两部,即王力将黄侃的沃觉两部分开,脂微两部分开.王力从章炳麟《文始》中得到启发,将脂微分立,并在其所着《南北朝诗人用韵考》中得到证明.传统古音学的研究成果至此得出一个比较可靠的结论.2 上古汉语声母关于上古汉语声母的理论如下: ( 1) 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这个观点由钱大昕提出,已成定论.他在《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第十二》说: 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说: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1) 古无轻唇音.上古时没有非敷奉微等轻唇音,这些轻唇音的字都要读成重唇音.中古后期大约在宋朝时才出现了轻唇音.古无轻唇音可以从经籍异文、汉儒声训、反切类隔、古今方音四个方面考察出来.2) 古无舌上音.上古时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些舌上音的字都要读成舌头音端透定,舌上音大概在中古前期才出现.古无舌上音可以从谐声、异文、训诂、古今邦国的异称等方面考察出来,如印度,古称身毒或天竺、天督.( 2) 照二归精组,照三归端组.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为齿音,不独'知彻澄'三母为然也.中古前期有庄系与章系两组正齿音,共计10 个声母.因为庄系在等韵图中列在第二等,章系则列在第三等,所以一般分别称为照二及照三.( 3) 娘日归泥.此说由章太炎先生证明,章太炎《国故论衡》中的《上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支,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意思是声母娘和日古时属泥声母,两纽由泥母发展而成.( 4)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曾运乾《喻母古读考》: 喻于二母( 近人分喻母三等为于母) 本非影母浊声: 于母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古隶舌声定母.意思是上古没有喻三和喻四声母,喻三在古时可归为匣母.喻四在古时可归为定母.3 上古声调宋代人首先提出了四声互用的观点.明代陈第和宋人的看法差不多.清代,顾炎武提出了四声一贯的观点,四声一贯说实际上是说古人押韵并不严格区别四声,平仄可以互押,实质是四声通押.江永主张古有四声,其和四声一贯说很相合,不同之点在于它不强调通押,而强调常规.在《诗经》里,以同调相押为常规,以异调相押( 通押) 为变格.江有诰起初认为古无四声,但后来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不但认为古有四声,而且基本上否认通押.他认为,《诗经》绝大部分都是同调相协,绝对没有异调通押的情况.段玉裁在全面考察先秦韵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古无去声说.认为周秦时代仅有平上入而没有去声,到魏晋时代才产生去声字,去声是由上声入声而来.与段玉裁古无去声说不同,孔广森提出古无入声说.孔广森是山东曲阜人,他的方言中没有入声,受方音影响,他认为《诗经》时代的古音和《中原音韵》所代表的北方曲韵一样都是没有入声的,这正是他古无入声的实质性错误.章太炎在《二十一部音准》中说: 古平上韵与去入韵截然两分: 平上韵无去入,去入韵无平上.认为古韵可以分为两类,即平上为一类,去入为一类.黄侃师承章炳麟,继承和发展了平入说.并赞成段玉裁的古无去声说,由此得出了古无上去,只有平入的结论.王力认为上古有四个声调,分为舒促两类,舒声包括平声和上声,促声包括长入和短入.这是对段玉裁古无去声的发展.传统古音学自吴棫开创至今已历经千年的发展,从通转叶音说到陈第的古诗无叶音说再到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十部,之后在其基础上古韵部越分越密,直至最后脂微分部,古韵三十部确立.传统古音学研究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伴随着古音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
古代汉语36个字母

古代汉语36个字母古代汉语36个字母,又称“三十六字母”,是我国古代音韵学中的一种字母体系。
这套字母体系在我国古代的语音学、音韵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古代汉语36个字母包括了声母、韵母和声调,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代汉语的发音系统。
首先,我们来了解古代汉语36个字母的分类。
1.声母:古代汉语的声母共有24个,分为清浊音、塞擦音、鼻音等几大类。
这些声母在古代汉语中的发音与现代汉语有一定差异,但仍有许多相似之处。
2.韵母:古代汉语的韵母共有15个,包括单元音、复合元音和鼻音韵母等。
这些韵母在古代汉语发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构成了丰富的韵律美感。
3.声调:古代汉语的声调共有四类,即平声、仄声、上声和去声。
声调是古代汉语发音的重要特点,对于词语的辨义具有关键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古代汉语36个字母的发音特点。
古代汉语36个字母的发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音部位:古代汉语发音部位较为靠前,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些声母和韵母的发音部位有所不同。
2.发音方式:古代汉语的发音方式较为复杂,包括浊音、清音、塞擦音、鼻音等,这些发音方式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保留。
3.声调规律:古代汉语的声调规律较为固定,四声八调的组合形成了丰富的音韵变化。
通过声调的区分,古代汉语能够表达更加细腻的含义。
古代汉语36个字母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我们可以从古籍、诗词、成语等方面看到它们的影子。
学习古代汉语36个字母,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音韵学知识,还能够提高我们对现代汉语的认识。
总之,古代汉语36个字母是古代音韵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古代汉语的发音体系。
通过学习古代汉语36个字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发音特点,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
同时,古代汉语36个字母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也使得它们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楚辞与战国楚方言阳声韵韵部合韵考

楚辞与战国楚方言阳声韵韵部合韵考倪博洋【摘要】对过去学者提出的部分战国时期楚方言的阳声韵部的语音特征如东冬合韵、东阳合韵等提出质疑。
根据《楚辞》、《老子》等传世文献以及上博楚简、郭店楚简以及部分两周时期青铜器等出土文物的韵文部分并参考西汉辞赋的用韵情况对楚方言的阳声韵部合韵状况进行综合考察,认为元真合韵,耕真合韵,-m尾韵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是楚方言特有的音韵现象。
%The phonological features of Yang rhyme in Chu dialect during Warring States Period are questioned. Based on the verse of Chu Ci, Lao Tse and other historical documents as well as on Chu Bamboo Slips, Guodian Bamboo Slips, part of Liangzhou period bronzes and other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with reference to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nd Rhyme dialect, Chu Yang phonological Ministry, a comprehensive study is made and some features are listed.【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6页(P28-33)【关键词】上古汉语;楚方言;阳声韵;合韵状况【作者】倪博洋【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1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11关于楚辞的用韵问题,从陈第《屈宋古音义》[1]开始,学人致力于纠正以朱熹为代表的“叶音说”观点的错误,并开始用历史的眼光系连归并上古音系。
上古三十韵部字母表

月[ at ]
元[ an ]
脂[ ei ]
质[et ]
真[ en ]
微[ əi ]
物[ ət ]
文[ ən ]
第三类
收唇音韵尾
-p、-m
缉[ əp ]
侵[ əm ]
葉[ ap ]
谈[am ]
中古〔唐宋〕三十六字母
全清
〔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次清
〔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全浊
〔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次浊
〔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全清
〔不送气不带音的擦音〕
次清
〔带音的擦音〕
唇音
重唇
双唇音
帮[ p ]
滂[ p ]
並[ b ]
明[ m ]
轻唇
唇齿
微[ ]
舌音
舌头
舌尖中音
端[ t ]
透[ t ]
定[ d ]
泥[ n ]
舌上
舌面前音
知[ ]
彻[ ]
澄[ ]
娘[ ]
齿音
上古三十韵部
阴声
入声
阳声
第一类
收舌根音韵尾
-o、-k、- ŋ
之[ ə ]
职[ ək ]
蒸[ əŋ ]
幽[ u ]
觉[ uk ]
冬[ uŋ ]
宵[ o ]
药[ ok ]
侯[っ]
屋[っk ]
东[っŋ ]
鱼[ a ]
铎[ ak ]
阳[ aŋ ]
支[ e ]
锡[ ek ]
耕[ eŋ ]
第二类
收舌尖中韵尾
-i、-t、-n
全清
〔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上古韵部——精选推荐

上古韵部(周秦韵部)上古韵部:指的主要是后⼈从《诗经》韵脚中分析出来的韵母⼤类,其时代范围就是以《诗经》所涵盖的时代范围为中⼼。
阳声韵 “阳声韵”指以⿐辅⾳―m,―n,―ng等收尾的韵。
阴声韵 “阴声韵”指⽆韵尾,即直接以元⾳收尾的韵。
⼊声韵 “⼊声韵”指以塞⾳―p,―t,―k收尾的韵。
现代普通话-m合并到-n、-ng⾥了,⼊声韵整个就消失了,⼊声基本上只有南⽅⽅⾔⾥还保留上古⼗⼀韵类三⼗韵部表王⼒先秦古韵三⼗部阴声⼊声阳声之职蒸幽觉冬宵药侯屋东鱼铎阳⽀锡耕脂质真微物⽂歌⽉元缉侵叶谈对转对转主要指阴阳对转,就是阴声韵与阳声韵之间相互转变。
从现代语⾳学⾓度分析,属于韵尾的增加或失落。
多数学者把上古⼊声归并在上古阴声韵中,所以⼊声韵与阳声韵、⼊声韵与阴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也泛称阴阳对转。
旁转旁转指⼀个阴声韵变成另⼀个阴声韵,⼀个阳声韵变成另⼀个阳声韵,⼀个⼊声韵变成另⼀个⼊声韵的情况。
从现代语⾳学⾓度分析,是⼀个⾳节的收尾⾳不变,主元⾳的⾆位⾼低发⽣了变化。
旁对转有时对转和旁转同时发⽣,也就是说,既有韵尾的增加或失落,⼜有⾆位⾼低的变化,通常称这种现象为旁对转。
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法研究上古韵的材料是《诗经》⼊韵字、上古其他韵⽂⼊韵字和谐声系统,主要⽅法是系联法。
1。
系联《诗经》⼊韵字。
把诗经各章⾥互相押韵的韵脚串联起来,成为⼀个押韵单位。
如果两个押韵单位中有相同的字,那么就把这两个押韵单位合在⼀起,如此可把整个诗经的⼊韵字串联成若⼲个押韵单位,从⽽得出若⼲个韵部。
2。
系联上古其他韵⽂中的⼊韵字。
3。
系联谐声系统。
谐声字的谐声偏旁是表⾳的,⼀般来说,如果谐声偏旁相同,上古韵部就相同。
系联法是⼀种利⽤反切来研究中古汉语声母和韵母类别的⽅法。
它基于这样的前提: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同声母,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韵母和声调,对多组反切反复运⽤系联的规则,就可以把所有字按声母/韵母和声调归成若⼲类,每⼀类字同声母/韵母和声调。
上古声调 古代汉语

上古声调1、陈第古无四声说。
陈第说:“四声之辨,古人未有。
”这种议论是站不住脚的。
《诗经》一般都是以平协平,以上协上,以入协入。
偶然以平上相协,那只是平上通押,像元曲和今天的曲艺一样。
至于平去相协,则因那个去声字在上古本读平声(如“庆”本读如“羌”);上去相协,则因那去声字本读上声(如“济”)。
2、顾炎武四声一贯说。
所谓四声一贯,就是四声通押。
通押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但是我们得承认古有四声,并且得承认,在《诗经》里,以同调相押为常规,以异调相押(通押)为变格。
3、江永古有四声说。
此说和四声一贯说不同。
它不强调通押,而强调常规。
江永说:“四声虽起江左,按之,实有其声。
平自韵平,上去入自韵上去入者,恒也。
亦有一章两声或三四声者,随其章讽诵咏歌,亦自谐适,不必皆出一声。
”4、孔广森古无入声说。
孔广森是曲阜人,为方音所囿,以致斥入声为吴音。
此说显然是不合理的,不必详加讨论。
5、段玉裁古无去声说。
他说: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古本音不同今韵也。
考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
洎乎魏晋,上入声多转而为去声。
中古的去声来自上古的上声和入声。
什么字来自上声,什么字来自入声,可以拿谐声偏旁作为标准。
凡从平声字得声,或此字作为平上声字的谐声偏旁者,应认为古上声。
例如“怒”从奴声,《广韵》“怒”字有上去两读,应以上声为古读。
“恕”字从如得声,“恕”字在上古应属上声。
“顾”字从雇得声,“顾”字在上古应属上声。
凡从入声字得声,或此字作为入声字的谐声偏旁者,应认为古入声。
例如“代”从弋声,应以入声为古读。
“极”从亟声,《广韵》“亟”字有去入两读,应以入声为古读。
“察”从祭声,“祭”在上古应属入声。
段玉裁的古韵十七部,所包括的声调有三种情况:(1)具备平上入三声者:之部、幽部、鱼部、脂部(2)只有平上两声音:侯部(3)只有平入两声者:侵部,谈部,真部、支部(4)只有平声者:宵部,蒸部,东部,阳部,耕部,文部,元部,歌部。
段氏在这里有五个错误。
汉语语音史6上古韵母系统

《诗经· 邶风· 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 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音、南、心”上古属于同一个韵部,但到了中古 分归侵韵和覃韵,读起来不押韵了。当时的人就认 为这是“古人韵缓”,即古人用韵不严格。 直到宋代,开始有学者批评叶音说,认为古韵皆有 “定音”,并非泛而杂用。
屋部ok东部o支部e锡部ek脂部ei质部et真部en文部?n韵尾盍部ap谈部am古韵三十部传统音韵学家基本解决了古韵分部问题但他们没有足够材料和理论知识来讨论每个韵部的音值是什么样的这是现代音韵学家要解决的问题
第六讲
上古韵母系统
一、前人考证上古韵部的经过
前代学者对于上古韵的关注和研究早于且多于声。 主要是源于读《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时, 感到不押韵、不谐和,因而进行探索研究,试图 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宋代以前,人们缺乏“语音史”的观念,认为古 今读音是差不多的,只是《诗经》作者用韵随便 了一些,或者是古代一个字的读音可以随文本不 同而改变。因此提出了“叶音”、“古人韵缓” 等错误的观点。
《诗经· 鄘风· 载驰》:载驰载駈,归唁卫侯。驱马悠 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陆德明《经典释文》:“駈,字亦作驱,如字。叶 韵,亦音丘。” “驱、侯”上古属于同一个韵部,但中古时“驱” 已归入虞韵,与侯韵的“侯”不押韵了。因此有人 把它读为“丘”,属于尤韵,中古尤侯同用,读起 来比较顺口。
在具体分部上,段玉裁也有几个创见,其中最重要的 是主张之脂支分立。 《诗经· 王风·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之) 《诗经· 桧风· 隰有苌楚》: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支) 《诗经· 豳风· 七月》: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脂 微)
三十六字母与上古声母

三十六字母所谓字母,就是汉语声母的代表字。
三十六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代汉语的声母系统。
五音: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字母)分为五类,即: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称为“五音”。
加上半舌音、半齿音,合称“七音”。
浊音、清音:音韵学家把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声纽(声类)叫做“浊音”,把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声纽叫做“清音”。
(声纽不等同于现代意义的声母)(上表录自曹述敬主编《音韵学辞典》)三十六字母,唐以前未有言之者。
相传出于僧守温,温亦唐末沙门也。
司马温公《切韵指掌图》,言字母详矣,初不言出于梵学。
至郑樵作《七音略》,谓华人知四声而不知七音,乃始尊其学为天竺之传。
今考《华严经》四十二字母,与三十六母多寡迥异。
四十二母,梵音也;三十六母,华音也。
华音疑非敷奉诸母,《华严》皆无之。
而《华严》所谓二合三合者,又非华人所解。
则谓见溪群疑之谱出于《华严》者非也。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九八页,上海书店出版,1983年)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
世呼为“永明体”。
(南史·陆厥传)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
(梁书·庾肩吾传)《康熙字典》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上古声母字母后“h”送气音。
“ng”是鼻音。
教材为三十二声母。
王力《汉语语音史》、《同源字典》均为三十三个,多一个“俟”母。
山母亦写作“生”。
声母亦称“纽”。
同纽为双声。
同类同直行,或舌齿同直行者为准双声。
同类同横行者为旁纽。
同类不同横行者为准旁纽。
喉与牙、舌与齿为邻纽。
参考书:王力《汉语语音史》34页、王力《同源字典》13、18页。
就古汉语学习来说,掌握上古音最重要,用处最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古汉语的韵尾*-l与*-r
作者:潘悟云, Pan Wuyun
作者单位:200234,上海,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上海,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刊名:
民族语文
英文刊名:MINORITY LANGUAGES OF CHINA
年,卷(期):2007(1)
被引用次数:1次
1.董同龢上古音韵表稿 1948
2.龚煌城从汉藏语的比较看汉语上古音流音韵尾的拟测 1993
3.高本汉.潘悟云汉文典 1995
4.李方桂上古音研究 1971(1-2)
5.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 1958
6.潘悟云喉音考 1997(05)
7.千素英古代国语语彚研究 1990
8.吴世畯从古代韩国汉字音看上古汉语阴声字具辅音韵尾说 2004
9.郑张尚芳上古音构拟小议 1984
10.Baxter W H III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1992
11.Coblin W South A handbook of eastern Han Sound Glosses 1983
12.Pulleyblank E G.潘悟云.徐文堪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 2000
13.Haudricourt A G.冯蒸越南语声调的起源
14.本文的梵汉对音材料都来自Coblin 1983
1.吴安其周代西部方言的藏缅语底层词[期刊论文]-民族语文 2007(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mzyw20070100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