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 教学设计(部编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学设计简案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一、文本研读:《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的记载演绎、扩充成的一篇神话,其中加入了作者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充分展现了神话的魅力。
二、创意说明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教者从“阅读提示”和“批注”入手,寻找切入点,并从神话的文体特点入手,设计教学活动。
通过指导“演读”,体会神话的“神性”;通过圈划和批注,来了解神话的“人性”,并对“女娲”可爱之处进行重点讲解,设计通过添加“呵呵”“哼”画外音的方式,师生演读;从“黄土”这一意象入手,探究土地崇拜,生命的起源,以此了解神话的“社会性”,并得出想象要真实合理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得出神话情节的特点;最后,以《哪吒》为例,自己总结如何写好神话。
课后练习,用课堂所学方法补写文中删掉的情节。
三、活动组织1.导入同学们,关于“女娲”,你了解哪些事情?2.出示“阅读提示”:女娲造人的故事,就是汉民族先祖对人类起源的一种神奇想象。
通过这句话,我们能得到哪些信息?①故事②汉民族③人类起源问题④特点:神奇想象3.寻“神奇”《女娲造人》哪个地方,你觉得最“神奇”?(生交流并朗读,要求:读出“神奇”的感觉)4.觅“人性”请同学们圈划描写“女娲”人性的句子,并概括女娲的形象。
可以运用这样的句式:例如:我从“______”一句中,读出了一个 ________的女娲。
(圈点批注在有关语句旁边)①分享交流:情感丰富、勤劳执着、聪明智慧、无私慈爱……②重点研读:她笑,池子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请同学们跟老师看这两句话,如果要把这个场景拍成电影,加一个声音进去,你会添加什么词?(生交流:呵呵,嘿嘿……;哼……)交流:女娲还有纯真可爱的特点。
师生演读。
5.探“价值”下面请同学们看批注3:女娲用黄泥造人,而我们常把土地比作母亲,你能从这个“巧合”中读出什么?①我们的皮肤颜色,体现了汉民族的特点。
②泥土的可塑性很强,跟我国的陶瓷技艺相似,体现了想象的合理性。
部编版初中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通话《皇帝的新装》,诗歌《天上的街市》,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很富于想象力,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一篇自读课文《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也是非常富于想象的,那么我们先一起再来回顾一下想象的概念:想象,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对已有的生活表象进行分解、重组和变形,然后在头脑中创造出现实中没有的新形象。
二、比较阅读《风俗通》,学习新课。
1.袁珂的《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的两篇短文改编而成的,朗读《风俗通》,写了哪些内容?2.回顾“速读”:阅读时,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还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3.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课文主要增添、丰富了哪些内容,又做了怎样的删减?4.在增添和丰富的内容中,你认为哪里最能见出作者的想象力?你写出你的阅读感悟。
(1)示例一:增添的内容:(任举一例)当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我的阅读感悟:通过女娲细腻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口吻非常孩子气,仿佛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
示例二:丰富的内容:丰富的内容:(任举一例)“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她从崖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
”我的阅读感悟:“拉下”“伸入”“搅混”“挥洒”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女娲非凡的神力,和可贵的创造力,极具智慧之美。
(2)展示学生任务单5.对于以上的学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小结: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心理、神态、动作、语言以及环境的具体话描写,可以丰富想象,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灵动的想象23女娲造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灵动的想象23女娲造人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
2.学习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女娲的伟大与慈爱。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能力。
4.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
2.学习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女娲的伟大与慈爱。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能力。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2.课文朗读音频3.学生作业本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很多关于神话传说的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女娲造人》,这是一篇充满神奇色彩的神话传说。
2.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一下女娲的形象,她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由阅读《女娲造人》,注意把握课文内容。
a.女娲为什么造人?b.女娲造人的过程是怎样的?c.女娲造人后,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三、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同学们分析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a.“女娲捏土造人”中的“捏”字,体现了女娲怎样的心情?2.分析女娲的形象,体会她的伟大与慈爱。
a.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她出于什么样的目的?b.女娲造人的过程中,她付出了多大的努力?c.女娲造人后,她关心人类的成长,这表现了她怎样的品质?四、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女娲造人过程中的感人之处,以及女娲的形象。
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2.作业:a.复述《女娲造人》的故事。
b.写一篇关于女娲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女娲造人》,使同学们对神话传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女娲的伟大与慈爱。
在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分析人物形象方面,部分同学还需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捏”字时,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我们平时捏泥巴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是不是很小心翼翼,又充满期待?女娲捏土造人,这里的‘捏’字,不仅描绘了她的动作,更传递了她造人时那份谨慎和满怀希望的心情。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女娲()澄澈()()莽莽榛榛()掺合()2.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色彩。
3.在下列语句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⑴人的身体小,据说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
⑴大地上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还没有终止。
⑴这世间,怎样说吧,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4.读课文回答:⑴女娲为什么要造人?⑴女娲是怎样造人的?5.根据提供的语境,扩展语段。
要求:从颜色、香气、体态三个方面状写普通的花;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这是一种普通的花,普通得谁也记不清它的名字,只知道春天开花的日子,日埂和塘堤四处可见它的踪影。
花的颜色;花的香气;花的形状。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现在,许多青年男女不再以财产多寡和门弟高低为条件,而以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为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
b.这个村今年水稻获得了大丰收,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谷子,而且不吃国家的供应粮。
c.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这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
d.鉴于动物有上述特点,我们可以预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战争舞台上,将有越来越多的“动物兵”出现。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一)黄帝的臣子里面,有个叫仓颉的人,长着四个眼睛,炯炯有神,闪闪发亮。
他从小就十分聪明,喜欢察看天上的星象,考察乌龟背上的花纹,鸟雀羽毛的文采,以及山川起伏的曲折线条。
他往往一看就是老半天,而且还在手心里或者地上指指画画。
长大后,根据对大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仓颉悟出了怎样用书写的方法表达脑子里各种想法的道理,又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尝试,终于创造出了文字。
人类有了文字,这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
202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7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7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下是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7篇),欢迎参考阅读。
女娲造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神话的特点。
2、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3、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积累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知识,区别神话与科学。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尝试改写神话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2、体会自己的母亲怀胎育子的艰辛与不易。
教学重点: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复述法、讨论法、想象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神话故事呢?比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等。
我们人类最初是从哪里来的,你们思考过吗?关于这个问题,自古人们就开始作不停地探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由神话改编的故事——《女娲造人》。
二、整体感知1、正音正字2、关于神话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想象的故事。
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应,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化人的结果。
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体裁是神话,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3、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本文情节。
三、探究文本1、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书P148 研讨与练习一)2、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
3、说说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象力?生: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熟悉神话故事情节,了解想象的特点。
2、通过认识神话人物,感受女娲朴实、勤劳的母亲形象及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教学重点】激发、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处处所洋溢的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动画导入放两段无声动画,要求学生说出其名称:《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并提问:还知道与女娲有关的什么神话故事?从而引出课题:《女娲造人》二、初读解疑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内容?为什么造人:孤独寂寞揉泥造人怎样造人挥藤造人怎样让人生生不息:男女婚配2、带着疑问,阅读课文。
3、分组解答:以女娲的身份口气解答刚才的疑问。
三、细读探究认识焦点人物女娲,品读语言,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
1、小组讨论:⑴你喜欢女娲吗?为什么?请用我喜欢(不喜欢)女娲,因为________说话。
⑵找出人类诞生时的欢呼场面及女娲此时的心理活动,加以品读体会,谈谈你的感受。
⑶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2、教师评价整理:女娲是一个神通广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喜悦之情,她创造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样勤劳智慧。
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想象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这是神话的两大亮点。
四、阅读比较走近袁珂──看看作者怎样丰富想象。
1、分小组讨论交流,比较课文与《风俗通》译文,看看作者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2、小组代表整理解答:想象的内容:⑴造人动机的产生。
⑵造人的具体过程。
⑶女娲的心理情绪。
⑷人造出后的欢快场面。
⑸作者的评述。
其中③④两点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3、师点评小结:这些情节都是想象的,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无法对人类的起源作出科学的解说而大胆创造出来的。
它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可贵的创造力和强烈的探求精神。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神话及其特点。
2、体会想象手法的运用。
(重点)3、初步培养想象力。
(难点)【教法学法】对话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自学“五部曲”(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神话及其特点。
2、体会想象手法的运用。
(重点)3、初步培养想象力。
(难点)二、知识积累1、了解神话及其特点。
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不能正确地解释而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故事。
神话特点: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充满奇妙的想象。
人物形象都是神或半人半神。
2、字词积累。
(《课时练》P88-P89)3、我会提问。
由学生向老师发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哪些内容?三、比较阅读1、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
2、合作分析, 体会想象手法的运用。
3、出示名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美】爱因斯坦四、想象练习学生阅读下列材料,任意自选一处发挥想象。
有趣的数字对话一天0和8在街上相遇,0不屑地看了8一眼,说:“胖就胖呗,还系什么裤腰带啊!”8耸了耸肩,说:“老弟,(1 )”你来猜猜看:0碰到9,大吃一惊:“(2 )”0碰到10,看了它一眼,同情地说:“(3)”0碰到101,无比同情地说:“哎,这个更惨,(4)!”0(5)对5说:“你该把肚皮收收了!”5回家叫来了1,1对0说:“(6)!”6和9一言不合吵了起来,6说不过9,只得转身走人,谁知9还在后面说:“(7)”8看见3,边哭边跑过去抱住它:“(8)”……五、小结(一)学习本文后,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作者高超的想象力。
可见,想象和幻想是神话创作的灵魂。
(二)你来试试看(任选一题)1.仿照课文的写法,请同学们展开大胆、新奇、合理的想象,选择一则我国古代神话改写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短文。
2.你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吗?教师展示:传统的古猿进化说、海猿说、海陆双祖先复合说、外星人说、尘埃说……【板书设计】女娲造人造人原因造人过程方法繁衍生息神通广大勤劳、智慧、伟大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想象大胆、新奇、合理。
女娲造人-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女娲造人-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女娲造人》的内容。
2.掌握神话故事的基本要素,如人物、情节、语言、寓意等。
3.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兴趣与热情,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1.神话故事的概念–神话故事是讲述古代人们想象中的神、鬼、仙及其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故事。
2.教师教授神话故事《女娲造人》的基本概述–内容简述:炎黄之间,女娲用黄土塑造了人类,教育和普及文化,使人类文明不断发展。
–掌握神话故事的基本要素:人物、情节、语言、寓意等。
2. 活动实践1.朗读神话故事–请学生自愿或指定几名学生来进行神话故事《女娲造人》的朗读,并鼓励学生表现出他们的想法及感受。
2.分组讨论–教师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听取他们对神话故事《女娲造人》的感受,相互探讨神话故事的一些情节和寓意。
3.设计绘画活动–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对于《女娲造人》的理解和感性表达,自行设计一幅精美的插图,表现神话故事《女娲造人》的情节和自己的理解。
4.班级展示–将学生所绘制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进行演讲,介绍自己对神话故事《女娲造人》的理解和感性表达。
3. 总结1.思考讨论–让学生讨论神话故事《女娲造人》对于我们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女娲造人,让人类得以生存,并且教育人类文化,可见我们由传承文化,发扬人类文明的责任。
2.总结与感悟–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悟神话故事《女娲造人》的内涵及对于我们的启示。
(如:塑造人类,教育文化,承担回报社会的责任等)。
三、教学反思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热情,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使整个课堂洋溢着活力与兴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科学习能力。
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对于神话故事的语言较为书面化,难以理解。
下一步,在讲述神话故事的同时,要附带讲解神话故事的历史和语言文化特点,从而促使学生对神话故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生字新词。
2、理清文脉,感知课文内容。
3、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讲述故事。
4、体验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喜悦,感受创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细节,尤其是第一个“人”的诞生过程,让学生从中感悟
人类诞生的一种喜悦感,从而增强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
2、体会神话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播放《女娲造人》视频。
)生观看
1、师:从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女娲在造人)
那么,传说中的“人”又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神话故事——《女娲造人》,去追寻关于人类起源的神秘传说吧!(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神话?究竟什么是神话呢?(出示神话及其特点)
2、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课堂积累
女娲.()澄澈()安慰()掺和()绵延()灵敏()幽光()枯藤()气概()神通广大()莽莽榛榛()
学习方式:(1)全班齐读生字新词,当堂积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
三、速读课文,理清文脉
解题:由《女娲造人》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女娲怎样造人?女娲为啥要造人?女娲是谁?女娲造的什么人?)
说一说:(屏显)
你能按照作者的行文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吗?
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归纳,教师点拨小结。
明确:女娲造人动机------女娲造人过程-------人类诞生。
四、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议一议:(屏显)
1、你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复述女娲造人的全过程吗?
学习方式:(1)默读课文,同座交流。
(2)学生概述,教师点评。
明确:课文讲述的是---------之后,有了----,有了--------,单单没有------,于是出现了------。
------因为-------,她用----捏成-------,而且还叫她“--------”,她把自己创造的这个生物取名叫“------”。
接着------,---------,人类就这样世世代代延续下来了。
2、自“人”诞生后,这个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习方式:(1)学生寻读,说发现的话。
(2)小组交流,教师适时引导。
示例:自从有了人类,大自然就有了生机与活力。
五、品读课文,感受细腻
品一品:(屏显)
1、从人称变化的角度,你能发现女娲对“人”的称呼变化过程吗?
()→()→()→()
学习方式:(1)学生自主提取信息,教师集中交流。
(2)合作朗读,要求读出文章的感情,读出人物的情态。
明确:(小东西)→(小家伙)→(聪明美丽的生物)→(心爱的孩子)
通过对女娲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的细腻刻画,表现了女娲的智慧与仁爱及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悦之情。
2、用“我眼中的女娲是(人或神),因为她”的句式说话。
学习方式:(1)多角度品评,学生自由说话。
(2)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示例:她是人,因为她会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是神,因为她一天能变化七十次。
--------------------
总之,神话里的女娲———亦神亦人。
她身上既有神通广大的神性,又有勤劳聪明、有爱心、有智慧的人性。
添加:3、本文用哪些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明确:从通过对女娲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刻画,表现了女娲的智慧与仁爱及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悦。
六、课外延伸,拓宽视野
比较阅读:《女娲造人》和《伊甸园里》
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象的,你更喜欢哪篇?说说理由。
(学生自由说)
七、写作练习:
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小练笔《未来世界》。
板书设计:
神性————神通广大想象
大胆奇特女娲造人
人性————勤劳、聪明、想象
有爱心、有创造力真实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