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集下载

2010全国各市GDP排名

2010全国各市GDP排名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去年全国各地GDP数据一览:广东江苏山东居前三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15日讯(记者孙丹)随着2011年地方“两会”的渐次闭幕,各地2010年的GDP“成绩单”也陆续浮出水面。

纵观各地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又有3个省份(陕西、内蒙古、黑龙江)加入“万亿GDP俱乐部”,至此,全国共有17个省份GDP总量超过万亿元。

其中,广东、江苏和山东继续稳居前三甲,广东、江苏GDP总量双双突破4万亿元。

2010年GDP总量达到2万亿元以上的省份有6个。

值得注意的是,广西、江西、天津和山西2010年GDP总量都突破900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准万亿俱乐部”。

从GDP 增速来看,除上海市外,全国30个省区市GDP增速达到两位数,其中有29个省份增速超过全国增速。

为方便广大网友阅读和分析,中国经济网记者参考和梳理国家统计局网站、各地统计局网站及各省区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综合整理出各地GDP总量和增速数据(按GDP总量排序)。

1、广东 45472.83亿元同比增长12.2%2010年,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5472.83亿元,同比增长12.2%,人均GDP折合接近7000美元,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江苏 40903亿元年均增长13.5%江苏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4090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700美元。

财政总收入1174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80亿元。

3、山东 394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5%据山东省统计局发布消息,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394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5%,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

4、浙江 27100亿元同比增长11.8%据初步统计,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GDP)27100亿元,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1.8%。

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年均实际增长8.4%。

201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上下积极抢抓多项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城市功能继续增强,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面实现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圆满完成“十一五”时期主要任务,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51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0.04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532.82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2812.90亿元,增长12.5%。

一、二、三产业比重3.1:45.9:51.0,与上年相比,一产业下降0.1个百分点,二产业下降0.5个百分点,三产业上升0.6个百分点。

表1: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1416.14亿元,比上年增长40.9%。

地方财政收入814.04亿元,增长52.0%。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90.19亿元,增长23.4%。

其中,税收收入306.41亿元,增长23.6%;非税收入83.78亿元,增长23.0%。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0%。

其中,食品类上涨4.8%,非食品类上涨2.1%;消费品类上涨3.4%,服务项目类上涨1.6%。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1%。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8%。

其中,轻工业品上涨0.9%,重工业品上涨6.9%;生产资料上涨6.6%,生活资料下降0.1%。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8%。

表2: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全市企业总数17.56万户,比上年增加1.57万户。

其中,私营企业14.55万户。

个体工商户35.81万户。

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170万人,增加9.05万人。

其中,私营企业从业人数75万人,增加4万人。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8万人,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5.0万人,帮扶困难群体再就业2.1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62万人。

2011年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荆门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荆门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荆门调查队2011年,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跨越崛起的奋斗目标,积极应对新情况,化解新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强市、现代农业强市、文化旅游强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942.5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66.53亿元、494.40亿元、281.66亿元,分别增长4.5%、20.3%、15.5%。

三次产业结构为17.7∶52.4∶29.9,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上升4.0个百分点和下降1.8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6%,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7%。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15.3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6.77%。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8%。

年内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60万人,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1.1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7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二、农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1.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4%。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48.2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6.74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38.08千公顷,增加1.66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6.76千公顷,减少3.42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44.12千公顷,增加2.86千公顷。

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总产量255.72万吨,比上年增加3.31万吨,增长1.31%;棉花总产量4.79万吨,增加0.46万吨,增长10.59%;油料总产量34.70万吨,减少1.42万吨,下降3.92%;蔬菜产量181.15万吨,增加16.65万吨,增长10.12%;水果产量55.21万吨,减少2.88万吨,下降4.96%。

全年造林面积11.2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47.54%;木材采伐量16.36万立方米,增长19.49%。

2010年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襄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襄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动跨越式发展,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合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8.3亿元,比上年增长16.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4.7亿元,同比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798.2亿元,同比增长20.9%;第三产业增加值505.4亿元,同比增长14.6%。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7:47.9:35.4调整为15.2:51.9:32.9。

图12005-2010年襄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图22010年襄阳市地区生产总值构成单位%县域经济增势强劲。

2010年,全市7个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7.2%、38.1%、59.3%、48.7%,分别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0、11.8、14.5、10.9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涨幅扩大。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1%,零售物价格累计上涨2.8%。

分类别看,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五升三降”,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价格同比分别上升4.7%、0.5%、3.8%、0.1%和1.8%;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交通通讯类分别下降0.2%、0.6%和0.3%。

工业品出厂价格累计上涨 2.6%;作为中间环节的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累计上涨4.9%。

图32005-2010年襄阳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单位%二、农业主要农作物喜获丰收。

2010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667.7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2.2千公顷,粮食总产量459.43万吨,比上年增产26.18万吨,同比增长6.0%,粮食生产实现连续七年增收;棉花总产量4.34万吨,同比下降4.5%;油料总产量32.13万吨,同比下降1.7%;蔬菜总产量278.47万吨,同比下降2.5%。

湖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湖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湖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社会统计【发布部门】湖北省统计局【发布日期】2011【实施日期】201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湖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北省统计局2011年)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面对严重自然灾害和各种挑战,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统筹做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加强通胀预期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巩固了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

全省经济在应对严峻挑战中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在战略性调整中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协调性在统筹谋划中进一步增强,农业基础地位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在改革开放中进一步增强,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在共建共享中进一步改善。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不仅为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为今后战胜新的困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综合2010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15806.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147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764.65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894.44亿元,增长10.1%。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13.8∶46.6∶39.6调整为13.6∶49.1∶37.3。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保险、房地产及其他服务业分别增长10.6%、9.5%、11.1%、6.7%、7.3%和11.5%。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102.9,价格水平上涨2.9%,其中:城市上涨2.8%,农村上涨3.1%。

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5.8%,衣着类价格上涨0.9%,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上涨1.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3.2%,交通和通讯价格上涨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2%,居住类价格上涨3.4%。

2010年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荆门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荆门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荆门调查队2011年2月16日2010年,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加快荆门崛起”的总体目标,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强市、现代农业强市、文化旅游强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积极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朝着既定目标稳步推进,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730.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6%。

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45.10亿元、353.13亿元、231.84亿元,分别增长5.0%、22.1%、13.3%。

三次产业结构为19.9∶48.4∶31.7,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上升5.2个百分点和下降2.7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5%。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8%,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8.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4%。

年内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1.0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7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和发展方式尚未有效改变,资源环境制约较为明显,节能减排压力尚存;农业基础仍然脆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尚需进一步改善;物价、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二、农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3.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3%。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41.5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4.36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36.42千公顷,增加0.8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0.18千公顷,减少3.97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48.0千公顷,增加6.9千公顷。

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总产量259.02万吨,比上年增产7.62万吨,增长3.0%;棉花总产量4.33万吨,增产0.28万吨,增长6.9%;油料总产量37.12万吨,增产0.87万吨,增长2.4%;蔬菜产量164.51万吨,增产11.88万吨,增长7.8%;水果产量37.72万吨,增产2.18万吨,增长6.1%。

湖北省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湖北省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湖北省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1月26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省长李鸿忠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们逆势奋进、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

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同心协力,迎难而上,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全省经济呈现平稳回升、蓄势上行的良好局面,增长基础进一步巩固,积极因素进一步累积,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初步统计,全年生产总值12831.5亿元,增长1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42.2亿元,增长2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11.8亿元,增长4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8.4亿元,增长19.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14.8亿元,增长14.7%,税收收入比重为75.6%;出口总额99.8亿美元,下降14.8%;实际利用外商投资46.9亿美元,增长13.9%;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7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5035.3元,增长8.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8.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4个百分点。

除外贸出口外,本届人大第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已完成。

这些成就标志着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了明显成效,标志着我们在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迈出了坚实步伐,为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谋划“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年来,我们坚持应急与谋远结合,做了以下主要工作:(一)始终把坚定发展信心作为应对危机的动力之源。

2010年荆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荆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荆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保增长、促转型、防通胀,有效化解了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的不利影响,积极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

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高位运行,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全面实现了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圆满收官。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837.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

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均保持较高增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在全省市州中居第一位。

全市工业化程度继续提高,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继续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31.0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25.33亿元,增长21.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80.70亿元,增长10.6%。

三次产业结构为27.6:38.9:33.5,三次产业在GDP增长中所占份额分别为18.7%、55.9%和25.4%。

居民消费价格上升趋势明显。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2.4%,其中:服务类项目价格上涨1.5%,消费品价格上涨2.8%。

分类看,除了衣着类和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分别下降2.4%、2.5%外,其他均呈现上升趋势。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6.8%;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4%;居住类价格上涨2.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5%;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1%。

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增长11.7%。

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3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万人。

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待加强的方面:一是工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总量偏低,支撑作用不强,制约了全市的发展速度;二是能源、资金等要素紧张制约经济增长;三是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导致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四是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导致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门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730.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6%。

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45.10亿元、353.13亿元、231.84亿元,分别增长5.0%、22.1%、13.3%。

三次产业结构为19.9∶48.4∶31.7荆门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荆门调查队2011年2月16日2010年,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加快荆门崛起”的总体目标,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强市、现代农业强市、文化旅游强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积极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朝着既定目标稳步推进,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730.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6%。

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45.10亿元、353.13亿元、231.84亿元,分别增长5.0%、22.1%、13.3%。

三次产业结构为19.9∶48.4∶31.7,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上升5.2个百分点和下降2.7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5%。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8%,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8.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4%。

年内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1.0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7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和发展方式尚未有效改变,资源环境制约较为明显,节能减排压力尚存;农业基础仍然脆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尚需进一步改善;物价、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二、农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3.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3%。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41.5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4.36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36.42千公顷,增加0.8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40.18千公顷,减少3.97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48.0千公顷,增加6.9千公顷。

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总产量259.02万吨,比上年增产7.62万吨,增长3.0%;棉花总产量4.33万吨,增产0.28万吨,增长6.9%;油料总产量37.12万吨,增产0.87万吨,增长2.4%;蔬菜产量164.51万吨,增产11.88万吨,增长7.8%;水果产量37.72万吨,增产2.18万吨,增长6.1%。

全年造林面积7.62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6.3%;木材采伐量13.69万立方米,下降36.4%;竹材采伐量1151万根,下降23.0%。

全年生猪出栏365.78万头,比上年增长5.5%;家禽出笼4290.22万只,增长9.9%;肉类总产量35.85万吨,增长4.5%;禽蛋产量12.54万吨,增长13.1%。

全年水产品产量38.33万吨,增长9.8%。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40.8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6%。

大中型拖拉机15901台,增加295台;农用排灌机械27392台,增加767台;机耕面积468.03千公顷,增长8.3%。

全年农村用电量57264万千瓦小时。

全年化肥施用量29.32万吨。

年内开工建设水利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类型34项,完成水利建设土石方397.02万立方米。

全市节水灌溉面积22.60千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千公顷。

兴建安全饮水工程项目5项,新解决了37.3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30.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

在33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2个行业增长。

年内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7家,达到1173家。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指标增加值(万元)比上年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计3304058 25.00总计中:轻工业1091336 34.84重工业2212722 20.72总计中:国有控股企业971457 6.57总计中:国有企业175245 5.76集体企业48036 22.73股份制企业2613015 25.1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10578 31.23总计中:大中型企业1610219 12.29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43.57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3.2%;工业品出口交货值10.28亿元,增长88.3%。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77.73亿元,比上年增长37.8%;实现利税129.36亿元,增长29.4%,其中利润55.79亿元,增长41.2%;亏损企业亏损额3.40亿元,下降2.1%。

在全市总计中,地方企业实现利税77.30亿元,比上年增长63.1%;实现利润52.58亿元,增长72.7%;亏损企业亏损额1.62亿元,增长7.5%。

全年建筑业总产值47.17亿元,比上年下降24.7%。

建筑施工工程竣工产值34.71亿元,下降17.7%。

房屋施工面积379.04万平方米,增长12.5%;房屋竣工面积264.01万平方米,增长10.1%。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8.62亿元,比上年增长41.4%。

其中,城镇以上完成投资395.57亿元,增长43.7%;农村投资53.05亿元,增长26.4%。

在城镇以上投资中,国有控股投资110.4亿元,比上年增长66.6%。

第一产业投资8.25亿元,下降34.1%;第二产业投资217.52亿元,增长41.7%;第三产业投资169.79亿元,增长55.5%。

分行业看,制造业投资177.80亿元,增长38.5%;电力、燃气、水生产供应业投资25.93亿元,增长67.3%;交通、信息传输业投资26.94亿元,增长58.6%;房地产业投资52.58亿元,增长52.8%;批零住餐业投资19.44亿元,增长26.8%;水利、环境、公共设施投资43.08亿元,增长59.6%;教育、卫生、文化科技投资22.83亿元,增长1.1倍。

在城镇以上投资中,到位建设资金401.32亿元。

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34.14亿元,占全部到位资金的8.5%;国内贷款38.94亿元,占全部到位资金的9.7%;利用外资4.01亿元,占全部到位资金的1%;自筹资金290.96亿元,占全部到位资金的72.5%;其他资金来源33.27亿元,占全部到位资金的8.3%。

当年完成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22个,完成投资163.34亿元。

其中:荆门换流站、城市生态运动公园、中集宏图能源装备生产基地、格林美电子废弃物一期和镍钴二期、李宁运动服生产区(二期)、永兴水泥65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文峰公园改扩建工程、宝源木业森工产业园、华溢5万锭纺织项目、沙洋县污水处理厂、汇源18万吨果蔬汁灌装生产线、武荆高速公路钟祥连接线、福美来30万吨油脂等项目在年内建成。

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水泥173万吨/年、火力发电5.2万千瓦、原煤开采64.6万吨/年、平板玻璃26万重量箱/年、棉纺锭5万锭/年、氮肥5.5万吨/年、磷肥8万吨/年、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10.53万吨/日、新建及改建公路1832公里、输电线路长度(11万伏以上)329公里。

五、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2.98亿元,比上年增长20.8%。

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90.38亿元,增长22.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2.60亿元,增长15.6%。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218.27亿元,增长21.2%;住宿餐饮业零售额34.71亿元,增长18.2%。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49.6%,服装鞋帽、针纺织类零售额增长46.9%,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增长51.5%,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95.5%。

六、对外经济全年进出口总值3878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9.6%。

其中,出口29803万美元,增长72.8%。

在出口中,国有企业出口5784万美元,增长1.36倍;三资企业出口12514万美元,增长60.1%;其他企业出口11505万美元,增长63.6%。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630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4%。

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4604万美元,增长19.8%。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3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全年货运周转量(不含铁路)122600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7.83%;全年客运周转量(不含铁路)436960万人公里,增长25.38%。

货运量6889.75万吨,增长13.51%;客运量12735.61万人次,增长7.2%。

全市年末公路通车里程(含通村公路)10985.2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0322.18公里。

全年邮政电信业务收入13.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其中,电信业务收入11.39亿元,增长10.7%。

全市固定电话用户36.50万户,下降2.0%。

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9.95万户,增长3.8%;农村电话用户16.55万户,下降8.3%。

移动电话用户140.72万户,增长6.9%。

国际互联网用户18.86万户,增长17.0%。

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865.9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5%。

其中,海外游客1.91万人次,增长30.8%。

全年国内旅游收入40.17亿元,比上年增长34.6%;旅游外汇收入518.8万美元,下降16.3%。

全市共有星级饭店39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79.94亿元,比上年增长32.5%。

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25亿元,增长28.2%。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9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5.8%。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2.52亿元,增长19.9%;农林水事务支出17.69亿元,增长19.3%;教育支出11.41亿元,增长7.3%;科学技术支出0.72亿元,增长9.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75亿元,增长20.7%;医疗卫生支出6.03亿元,增长12.5%;环境保护支出3.14亿元,下降29.8%。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85.20亿元,比年初增加159.69亿元。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43.73亿元,比年初增加76.64亿元;企业存款104.30亿元,比年初增加22.26亿元。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17.21亿元,比年初增加50.77亿元。

其中,短期贷款152.55亿元,比年初增加14.95亿元;中长期贷款157.77亿元,比年初增加44.12亿元。

在短期贷款中,个人贷款及透支29.01亿元,比年初增加5.24亿元;单位普通贷款及透支107.14亿元,比年初减少2.62亿元;银团贷款2.03亿元,比年初增加0.82亿元,贸易融资14.36亿元,比年初增加11.50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