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资料三篇详解

合集下载

小升初语文常考10篇文言文知识详解+练习题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常考10篇文言文知识详解+练习题及答案

小升初语文常考10篇文言文知识详解+练习题—酒以成礼—【原文】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未醒。

【参考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

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符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常羊学射—【原文】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

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注释】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田:同“畋”,打猎。

杞人忧天的文言文翻译(三篇)

杞人忧天的文言文翻译(三篇)

杞人忧天的文言文翻译(三篇)杞人忧天的文言文翻译 1译文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典故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地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初中文言文全编全析

初中文言文全编全析

初中文言文全编全析
1.《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一篇著名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主人公黄鹤发现一片神奇的桃花源,桃花源里的人们经常穿越桃林,觅食,游玩,唱歌,跳舞,享受着天伦之乐,活得安详祥和,没有烦恼,没有病痛,没有灾难,没有死亡,没有纷争,没有私心,没有贪婪,没有欺骗。

黄鹤感叹桃花源的美好,渴望能够留在桃花源里,但最终他还是离开了桃花源,回到现实世界。

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宁静祥和的桃花源,反映了作者对理想国度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小说中的桃花源描绘了一个没有病痛、没有灾难、没有死亡、没有纷争、没有私心、没有贪婪、没有欺骗的理想国度,把作者对理想国度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的黄鹤最终还是离开了桃花源,回到现实世界,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文言文《劝学》原文及翻译优秀3篇

文言文《劝学》原文及翻译优秀3篇

文言文《劝学》原文及翻译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文言文《劝学》原文及翻译优秀3篇《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文言文及注解文言文作为中学语文课程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后文言文及注解,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

本文将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后文言文及注解进行分析和展示。

第一篇文言文:《岳阳楼记》《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以描写岳阳楼为主线,展示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这篇文章以景写意,通过描绘岳阳楼的壮观景色和通过楼上楼下流动的人群,明确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范仲淹以细致生动的描写,勾勒出岳阳楼的壮美景色,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他通过对楼上楼下人物的描写,展现了百姓的团结、勤劳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二篇文言文:《虞美人》《虞美人》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张籍所作,以双调词的形式表达了对虞姬及其悲剧命运的歌颂和哀悼。

这篇文言文通过对虞姬的爱情悲剧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纷乱时代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词意缠绵悱恻,文字含蓄而真挚,让人感受到述说者对故事中人物的同情和怜悯之情。

第三篇文言文:《岁寒三友图》《岁寒三友图》是明代文学家文徵明所作,通过对松、竹、梅这三种寒植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品格高洁、坚韧不拔精神的歌颂。

这篇文言文以写实手法描绘了松、竹、梅这三种植物在严寒冬天中生长的情景,展示了它们的坚强和顽强生命力。

文中既有对奇松异竹的赞美,也有对文人士大夫的批评,寓意深远,让人对自身的人生追求有所启示。

以上便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后文言文及注解的简要分析。

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也能了解古代文化和思维方式。

教材中的注解更是对古文中生字、疑难句等进行解释和注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意蕴。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这些文言文课后习题,通过不断阅读、理解与分析,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和修养。

精选高中必背文言文和翻译三篇

精选高中必背文言文和翻译三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精选⾼中必背⽂⾔⽂和翻译三篇。

欢迎阅读参考!精选⾼中必背⽂⾔⽂和翻译【篇⼀】 《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知之者,孰能⽆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师之;⽣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是故⽆贵⽆贱,⽆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之⽆惑也难矣!古之圣⼈,其出⼈也远矣,犹且从师⽽问焉;今之众⼈,其下圣⼈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之所以为圣,愚⼈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择师⽽教之;于其⾝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学⽽⼤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之⼈,不耻相师。

⼠⼤夫之族,⽈师⽈弟⼦云者,则群聚⽽笑之。

问之,则⽈:“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之⼈,君⼦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常师。

孔⼦师郯⼦、苌弘、师襄、⽼聃。

郯⼦之徒,其贤不及孔⼦。

孔⼦⽈:三⼈⾏,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已。

李⽒⼦蟠,年⼗七,好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 古代求学的⼈⼀定有⽼师。

⽼师,是⽤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不是⽣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会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在我之前出⽣的⼈,他们听闻见识事情也本来⽐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师;在我之后出⽣的⼈,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去考虑他的年龄⽐我⼤还是⼩呢?因此,⽆论地位⾼低贵贱,⽆论年纪⼤⼩,道理存在的地⽅,就是⽼师存在的地⽅。

高中文言文全解——注释、翻译、赏析与文言知识全面解析

高中文言文全解——注释、翻译、赏析与文言知识全面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1荆轲刺秦王《战国策》/8鸿门宴司马迁/20兰亭集序王羲之/32赤壁赋苏轼/37游褒禅山记王安石/45寡人之于国也《孟子》/53劝学《荀子》/59过秦论贾谊/65师说韩愈/76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83苏武传班固/98张衡传范晔/111归去来兮辞 并序陶渊明/119滕王阁序王勃/127逍遥游《庄子》/139陈情表李密/147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154阿房宫赋杜牧/160六国论苏洵/168指南录后序文天祥/175五人墓碑记张溥/185谏太宗十思疏魏徵/195秋水(节选)《庄子》/202非攻(节选)《墨子》/206季氏将伐颛臾《论语》/209项脊轩志归有光/214渔父《楚辞》/221报任安书司马迁/225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236病梅馆记龚自珍/243促织蒲松龄/247黄州快哉亭记苏辙/262诸子喻山水/268《新序》二则刘向/276训俭示康司马光/281石钟山记苏轼/290秦晋殽之战《左传》/296伶官传序欧阳修/306《孟子》二章《孟子》/311左忠毅公逸事方苞/31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323秋声赋欧阳修/329烛之武退秦师(《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作家作品‘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㊂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㊂‘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㊁经济㊁军事㊁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㊂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㊂‘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㊂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㊁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㊁战前策划㊁交锋过程㊁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写出,且行文严密而有力㊂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㊂课文译注晋侯、 秦伯 围 郑,以其无礼于晋,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 且 贰于 楚也。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劝学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三篇)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劝学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三篇)

劝学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汇总劝学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三篇)劝学文言文学问点归纳汇总一1.了解《荀子》及相关学问,把握并积存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把握本文消失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别文言句式;2.学习本文比方论证、比照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力量;3.明确熟悉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需“积存”“坚持”“专一”的道理。

4.背诵课文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论证方法;难点:比方论证——比方的本体和喻体,所要论证的道理,如此论证的效果;学案教学法、诵读法、练习法、争论法两个课时(课前要求学生依据导学案进展自学)第一课时1.了解,解题:2.辨析文中重要读音,找出通假字;3.结合谈论文的三要素,对课文进展整体感知,并让学生找出文中采纳了论证方法。

1. 古典诗词积存2. 语言表达训练(哲理小故事,名人事迹)(学生上台导入课文)(一)感知文意本文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当持有的态度。

反复论证人的学问、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积存取得的。

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存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二)有关《荀子》(学生介绍,教师补充)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闻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终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汲取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实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概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强调“法后王”,主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资料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

幼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停止)。

仁宗皇帝,名为朱高炽,是明成祖的长子。

年幼时端庄稳重沉静,喜欢学习,跟随儒臣研究讨论不止。

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

太祖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检阅)卫士,还独后。

问之,对曰:“旦寒甚,俟(等待)(此处省略了“将士”)朝食而后阅,故后。

”又尝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倚仗)?”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

”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洪武二十八年,被册封为燕世子。

太祖曾经命令他与秦、晋、周三位世子分别检阅卫士,唯独他落后回来。

问他,他回答说:“早上很寒冷,等吃了早饭然后才检阅,所以落后。

”太祖又曾问他:“尧、汤时发生水旱之灾,百姓依仗什么?”回答说:“依仗圣人有体恤百姓的政治。

”太祖高兴地说:“孙儿有作人君的见识啊。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省略宾语“之”)以全。

先是(“先于是”的省略,在此之前),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聪明狡黠)有宠于成祖。

高煦从军有功,宦寺(即宦官。

宦官古称寺人,故云宦寺)黄俨等复党(动词,结党,依附)高燧,阴谋夺嫡,谮(诬陷)世子。

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

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

四方水旱饥馑,辄(总是)遣(此处省略了宾语“人”)振恤,仁闻大著(显著,明显)。

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

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

”十年,北征还,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被发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是太子始安。

成祖起兵,世子守卫北平,善于抚慰士卒,凭借一万人抵抗李景隆五十万部队,城池依靠他得以保全。

此前,郡王朱高煦、朱高燧都因为聪明狡黠得成祖喜爱。

而朱高煦参军有功,宦官黄俨等人又阿附朱高燧,于是暗中图谋夺取嫡子的地位,诬陷世子。

永乐二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

成祖屡次北征,命令他代管朝政,裁决各种政务。

四方有水旱饥荒,总是派人赈济抚恤,仁爱的名声大显。

朱高煦、朱高燧和他们的党羽每天寻找机会谗毁构陷。

成祖有时问太子:“你也知道有人诋毁你吗?”太子说:“不知道,我只知道尽儿子的本分而已。

”永乐十年,成祖北征回来,黄伊等人图谋拥立朱高燧,事情被察觉受死刑,朱高燧由于太子的竭力开脱得以免罪,从此太子才安宁。

二十二年即皇帝位。

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

罢西洋宝船、迤西市(买)马及云南、交阯采办,汰冗官。

官吏谪隶军籍者(定语后置,“官吏”为中心语,“谪隶军籍者”是定语)放还乡,诏文臣年七十致仕(退休),河溢(此处省略了介词“于”)开封,免税粮。

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罪过;过失)纠缪”,谕以协心赞(辅佐)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使...听闻)。

永乐二十二年(朱高炽)登上皇帝位。

大赦天下,把第二年作为洪熙元年。

停止向西洋派从事贸易的船只、停止从迤西买马以及从云南、交阯采办物品,淘汰闲散无用的官员,放被贬隶属军籍的官员回乡,下诏七十岁的文臣退休,黄河在开封决口,免征税粮。

戊戌,赐给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质印章各一枚,刻着“绳愆纠缪”,告诉他们协作一心辅佐政务,凡有过失应当进言的,用印密封来报告。

洪熙元年春正月,御奉天门受朝,不举乐。

夏四月,帝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通“征”)夏税方急,乃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

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

”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

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

”趣(通“促”,赶紧)命中官具楮(纸的代称)笔,令士奇就门楼书诏。

庚辰,帝不豫(旧指帝王有病),辛巳,大渐(病危),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

洪熙元年春正月,驾临奉天门接受朝见,不演奏音乐。

夏四月,皇帝听说山东及淮、徐的百姓缺食物,官吏催征夏税正紧,于是命令大学士杨士奇起草诏书,免除今年夏税及所征粮食的一半。

杨士奇说:“皇上的恩惠到了极点,但一定要让户、工二部知道。

”皇帝说:“救济百姓的穷困应当如同救火灾救水淹一样,不能犹豫,有关官员顾虑国家财用不够,必然拿不定主意。

”赶快命令宦官准备好纸笔,让杨士奇在门楼写诏书。

庚辰,皇帝身体不适,辛巳,病危,在饮安殿驾崩,享年四十八。

赞曰:“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借,这里指增加)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选自《明史·本纪第八·仁宗》) 赞辞说:“在位一年,使用人才实行政治,美善之处写也写不完。

假如上天延长他的寿命,让他恩惠润泽天下百姓得以休养,他仁德教化的盛大,岂不是可以与汉文帝、汉景帝一样伟大吗。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B.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C.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D.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参考答案:1、C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仁宗体恤士卒。

仁宗受命检阅卫士时,因为体恤士兵寒冷让其吃饭后再检阅,说明他有体恤百姓之心,因此受到太祖的称赞。

(次错名为张冠李戴)B.仁宗宽厚本分。

朱高煦、朱高燧一直图谋夺嫡,仁宗表示对此不知,只专注于本职;谋立朱高燧事件败露后,仁宗尽力为其开脱,使其免罪。

C.仁宗广施恩泽。

他登基以后,罢宝船、市马及采办,汰冗官,放官吏还乡,诏文臣致仕免税粮等一系列行为,可以称得上是惠政不断。

D.仁宗行事果断。

洪熙元年夏,山东等地出现饥荒,面对紧急情况,他当机立断命令杨士奇拟诏减免粮税,没有预先通知户、工二部。

2、A “因此受到太祖的称赞”错,太祖称赞他是因为他在回答太祖提问时表现出了“人君之识”。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5分)译文:3、(1)世子守卫北平,善于抚慰士卒,凭借一万人抵抗李景隆五十万部队,城池依靠他得以保全。

(关键词:“拊”“以”“拒”)(2)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

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

(5分)译文:(2)救济百姓的穷困应当如同救火灾救水淹一样,不能犹豫,有关官员顾虑国家财用不够,必然拿不定主意。

(关键词“有司”“国用”“不决之意”)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杨徽之,字仲猷,建州浦城人。

祖郜,仕闽为义军校。

家世尚武,父澄独折节(指降低自己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为儒,终浦城令。

徽之幼刻苦为学,邑人江文蔚善赋,江为能诗,徽之与之游从,遂与齐名。

尝肄业(修习课业)于浔阳庐山,时李氏据有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乃潜服至汴、洛,以文投窦仪、王朴,深赏遇(这里为被动)之。

杨徽之,字仲猷,建州浦城人。

祖父杨郜,在福建做官,官职为“义军校”。

其家世代尚武,只有父亲杨澄改变志向成为文人,终老于浦城令这个职位上。

杨徽之从小刻苦学习,同城之人江文蔚善写赋,江为会写诗,徽之跟从他们游历,逐渐与他们齐名。

曾于浔阳庐山自修学业,其时,李氏据有长江以南地区,于是就偷换士兵衣服到了汴、洛地区,用文章投窦仪、王朴,深得他们的礼遇。

乾德初,与郑玘并出为天兴令,府帅王彦超素知其名,待以宾礼。

蜀平,移峨眉令。

时宋白宰玉津,多以吟咏酬答。

复为著作佐郎、知全州,就迁左拾遗、右补阙。

太平兴国初,代还(指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

太宗素闻其诗名,因索所著。

徽之以数百篇奏御,且献诗为谢,其卒章有“十年流落今何幸,叨遇君王问姓名”语。

太宗览之称赏,自是圣制多以别本为赐。

迁侍御史、权判刑部。

尝属疾,遣尚医诊疗,赐钱三十万。

乾德初年,杨徽之与郑玘一起当上了天兴令,府帅王彦超向来就知道杨徽之的名字,以宾礼相待。

蜀地平稳以后,改任峨眉令。

当时,宋白任玉津县宰,他们之间多以诗词吟咏酬答。

后又做了著作佐郎、全州知州,升迁为左拾遗、右补阙。

太平兴国初年,调回京城。

宋太宗赵光义平素听说过他的诗名,因而向他索要诗集。

徽之把数百篇诗作献上,并写诗表示答谢,其最后章节有“十年流落今何幸,叨遇君王问姓名”的句子。

太宗看后加以赞赏,从此,太宗自己写的诗词大多另外抄写一本赐给他。

他后来迁升为侍御史、权判刑部。

杨徽之曾生病,太宗派太医诊病治疗,并赐钱三十万。

时刘昌言拔自下位,参掌机务,惧无以厌(满足)人望,常求自安之计。

董俨为右计使,欲倾(倾覆,垮台)昌言代之,尝谓徽之曰:“上遇张洎、钱若水甚厚,旦夕将大用。

”有直史馆钱熙者,与昌言厚善,诣徽之,徽之语次(意思是交谈之间)及之。

熙遽(立刻)以告昌言,昌言以告洎。

洎方固宠,谓徽之遣熙构(构造,捏造)飞语(谣言)中伤己,遂白上。

上怒,召昌言质(对质)其语。

出徽之为山南东道行军司马,熙落职通判朗州。

徽之未行,改镇安军行军司马。

当时刘昌言从低下的位置提拔上来,参与掌管机要事务,担心无法满足民众的期望,经常寻求自保的办法。

董俨任右计使,想要搞垮刘昌言取而代之,曾对徽之说:“皇帝对张洎、钱若水很器重,早晚将有大用。

”直史馆有一个叫钱熙的人,与昌言交情深厚,一次拜访徽之,徽之在谈话中提及此事。

钱熙赶紧告诉了刘昌言,昌言又告诉张洎。

张洎正被皇上宠信,听说杨徽之让钱熙造谣中伤自己,就告诉了皇帝。

皇帝很生气,召刘昌言核实原话。

于是将杨徽之调出京城,担任山南东道行军司马,钱熙降职为朗州通判。

徽之还没有成行,又改任镇安军行军司马。

未几,以足疾请告,上取名药以赐。

郊祀不及扈从(跟从),锡赉(“锡”通“赐”,赏赐)如侍祠(陪从祭祀)之例。

车驾北巡,徽之力(极力)疾辞(因病推辞)于苑中。

上顾谓曰:“卿勉(努力)进医药,比(等到)见,当不久也。

”及驻跸(皇帝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大名(地名),特降手诏存谕(慰问)。

明年春正月,车驾还,又遣使临问。

卒,年八十。

不久,(杨徽之)以脚痛为由请辞,皇帝取名药来赐给他。

城郊祭祀,来不及跟从,赏赐跟侍祠一样。

皇帝驱车北巡,杨徽之极力推辞留在苑中。

皇帝对他说:“卿应当加紧医治,等到再见面,不会很久的。

”并在大名停留,特意降下手诏慰问。

第二年春正月,皇帝车驾返回,又派遣使者当面问候。

去世时,年龄八十岁。

徽之纯厚清介,守规矩,尚名教,尤疾(痛恨)非道以干进者。

尝言:“温仲舒、寇准用搏击取贵位,使后辈务习趋竞,礼俗浸薄。

”世谓其知言(有见识的话)。

徽之寡谐于俗,唯李昉、王祐深所推服,与石熙载、李穆、贾黄中为文义友。

自为郎官、御史,朝廷即待以旧德。

善谈论,多识典故,唐室以来士族人物,悉能详记。

酷好吟咏,每对客论诗,终日忘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