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
学案1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3)不同图中,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例如图1.2-1-15中C处风力大 于D处。
【例3】读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 1.2-1-16,回答(1)—(2)题。
(2)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风向始终垂直,在北半球向右 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3)摩擦力的方向:风向的反方向。
3.判断各种气压场的天气状况
4.判断风向 (1)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等压线比较平直的, 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如E处);等压线弯曲的,在 等压线图上画出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 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如F处)。 (2)确定南北半球,画出偏转方向,如果是近地面在水平 气压梯度力基础上偏转30°—45°。
(1)M和N两地天气比较,正确的是( ) ①M地比N地风力小 ②M地比N地风力大 ③M地比N地气流更暖湿 ④M地比N地气流更干冷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图中N地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1)D(2)D
本题考查等压线及风向、风速的判读。第(1)题, 从图中可知,M地的等压线比N地密集,故风力M地大于N地; 由经纬度可判断出,M地位于海洋上,所以M地比N地更暖湿。 第(2)题,结合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可知,N地风 向大致为东北风。
等压线是把在一定时间内气压相等的地点在平面图上 连接起来所成的封闭曲线,其可以显示空间气压的高低分 布状况,其具体有以下应用:
1.判断气压场 (1)高气压中心:中心气压高,周围气压低,如A处。 (2)低气压中心:中心气压低,周围气压高,如B处。 (3)高压脊:等压线由高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是从高 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好比地形上的山脊,如C处。 (4)低压槽:由低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从低气压延伸 出来的狭长区域,好比地形上的峡谷,如D处。 (5)鞍部:两个高压或两个低压的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 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如G处。 2.判断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 (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且由气压高 处指向气压低处。
学案4:2.2.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外婆变了精选作文650字说起我的外婆,就是一个词儿:抠门儿。
以前,她总认为这个不该买,那个不该买,成天唠唠叨叨的。
外婆非常勤快,家里的衣裤她都抢着洗。
妈妈买了一台洗衣机,外婆一见就不快乐了,说:“干吗这么浪费,这衣裤放在这怪模怪样的机器里不搅坏才怪呢!”春节时,妈妈买了一套新衣服和几盒补品给外婆。
外婆却说:“这呢绒大衣该要不少钱吧?干吗呢,我现在不是穿得挺好么!再说了,这些燕窝人参什么的,又这么贵,你可真是的……”有一次我放学回来,没进门就听见外婆怒斥表姐的声音:“你呀,这么大了,还不知道节省,今天牛仔裤,明天休闲衫,什么牛呀羊呀皮子的鞋一大堆,还要花几百元去买什么‘耐克’鞋,真是浪费。
”我忙上前去劝,谁知外婆一转身,两眼就直勾勾地盯着我的脑袋瓜。
我一摸,天哪,下午刚刚买的帽子正不偏不倚地套在我头上,我这回可是泥菩萨过江——本身难保了。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于是迅速摘下头上的帽子躲回房间里去了。
虽然这样,外婆还是每天川着认为不该买的洗衣机洗衣服,坐在她认为不该买的沙发上看不该买的电视机,听她认为不该买的收音机……渐渐地,外婆的唠叨似乎变少了。
几个月前的一天放学回家,只见外婆穿着一套崭新的衣服,脚上的皮鞋擦得发亮,一进门,便冲我说:“孩子,来,看看我这身衣服怎么样?下午刚和邻居王奶奶去买的!”“外婆,您不嫌这衣服贵吗?”“没事儿,”外婆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儿,“以前我只知道省钱,穷怕了,现在可好了,不愁穿,太好了,我也可以好好享受享受了。
”几个月过去了。
一天,外婆打来电话,刚一接通就冲我喊:“小宝呀,你外婆我下星期要跟你外公去北京玩儿啦,双飞!”“真的吗?”我真有点儿疑心自己的耳朵。
“没错儿,你要什么礼物,我给你带……”近几年来外婆的变化真大,她的变化不正标志着中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吗?。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的温室效应、逆辐射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难点: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的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
2. 讲解新课:(1)太阳辐射:介绍太阳辐射的波长、强度等基本概念,说明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讲解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原理,说明地面是地球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4)大气逆辐射:讲解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和作用,说明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温室效应:介绍温室效应的概念和影响,说明温室效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3.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2. 采用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影响。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 评价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理解程度。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多媒体课件: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相关图片、动画等。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教案: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原理;b.掌握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c.理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d.能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b.利用图片、图表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c.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际观察,让学生感知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d.利用实例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b.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大气的受热过程a.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的辐射;b.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c.热平衡和热传递过程。
2.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a.纬度和季节的影响;b.海陆分布的影响;c.气流和洋流的影响。
3.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a.对流层;b.向上延伸的上层;c.向下延伸的下层;d.特殊大气层。
4.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a.气候类型的分布;b.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的比较;c.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利用图片或实际场景引入,激发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兴趣;b.提问:你们对大气的受热过程有什么了解?2.理论讲解(30分钟)a.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辅助工具展示太阳辐射、地球表面辐射及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b.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并结合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温度分布规律。
3.实例分析(20分钟)a.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例如:为什么赤道地区气温高,极地地区气温低?b.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4.实地观察(30分钟)a.带领学生到校园或附近地区进行实地观察,感知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b.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回到教室后进行数据整理和讨论。
5.总结与反思(10分钟)a.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对学生进行拓展问题的提问,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b.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反思,总结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学案16:2.1.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课程学习目标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其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能够解释一些与大气热力作用相关的自然现象。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和根本原因。
3.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够运用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等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知识体系梳理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①。
2.受热过程(1)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过程中,部分被大气②或反射,大部分到达③,并被地面④和吸收。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⑤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⑥,使大气增温,这种辐射热量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
(3)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射到地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多,因此⑦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意义:影响着大气的⑧、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⑨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⑩纬度间的⑪差异。
2.热力环流的形成:地面⑫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的⑬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预习效果检测1.下列自然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A.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然明亮B.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C.白天的气温,晴天比阴天高D.夜间的气温,晴天比阴天低2.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辐射形式是( )A.大气逆辐射B.大气辐射C.地面辐射D.太阳辐射3.图中a、b、c、d四处气压高低的比较,正确的是( )A.a>b>c>dB.b>c>d>aC.d>a>b>cD.c>d>a>b4.下列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B.热力环流是由大气冷热不均引起的C.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D.无论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5.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学案21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讲大气的受热过程__理清大气的受热过程__1.写出图中字母的含义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逆辐射。
2.能量来源(1)最根本的能量来源是A(填字母)。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B(填字母)。
3.大气的受热过程受热过程具体说明地理意义环节1:“太阳暖大地”绝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A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地面增温→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环节2:“大地暖大气”地面被加热,并以B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环节3:“大气还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C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热量返还地面→实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红外线。
②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与云层厚度有关。
③散射作用:波长越短的可见光越容易被散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即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起补偿作用。
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同时大气向外辐射红外线,其中大部分指向地面,即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并非只有在晚上存在,白天也存在,而且白天比晚上强。
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2时左右,并不是在晚上。
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A.晴朗天气,a大部分被大气吸收B.湖泊湿地,b能缓慢加热大气C.CO2增多,c较少补偿地面失热D.冰雪地面,a→b的转化率增加解析:选B读图可知,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
晴朗天气,云量少,大气吸收a很少,A错;湖泊湿地比热容大,吸热和放热过程长,能缓慢加热大气,B对;CO2增多,c大量补偿地面失热,C错;冰雪地面反射率高,地面吸热少,放热也少,a→b的转化率减少,D错。
2.2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学案)

2.2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学习目标】1. 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3. 掌握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重 难 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理解感知】 一、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1)能量来源: 。
(2)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 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3)意义⎩⎪⎨⎪⎧形成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形成各种天气变化2.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①A 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 ;D 处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 。
②B 、F 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 ;C 、E 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 。
③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 流向 。
[温馨提示](1)垂直方向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值是高压大于低压。
(2)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风形成的过程2.风形成的原因(1)直接原因: 。
(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3.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类型高空中的风近地面的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 )和F2( )共同影响F1( )、F2( )和F3( )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与等压线[温馨提示](1)影响风力大小的最直接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则风力越大。
(2)风力大小还要考虑摩擦力的大小,地面障碍越多,阻挡作用越强,摩擦力越大,风力越小。
(3)地转偏向力不影响风力大小,只影响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合作探究】一、热力环流1.海陆风(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2)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学案20:2.1.1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学习目标定位1.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知识体系导引新课预习知识点一气压(初中知识回顾)1.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
2.气压高低的变化(1)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2)气压受气温高低的影响大气受热时,大气,近地面气压,形成气压大气受冷时,大气 ,近地面气压 ,形成 气压 (3)空气上升时,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大气下沉时,近地面形成 气压。
知识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和 。
3.受热过程:A 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B 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
4.意义⎩⎪⎨⎪⎧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判断(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 )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 ) (3)白天没有大气逆辐射。
( )(4)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 )知识点三 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1)能量来源: 。
(2)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 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 差异。
(3)意义⎩⎪⎨⎪⎧形成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形成各种天气变化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概念:由于地面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①A 地受热膨胀,空气上升,形成 气压;D 地空气密度增大,形成 气压。
②B、F 地冷却收缩,空气下沉,形成 气压;C 、E 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 气压。
③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气压流向气压。
判断(1)垂直方向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
( )(2)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 )(3)在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气压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受热过程(1)
【学习目标】
1、通过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运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解释实际生产生活现象。
【学习过程】
一、自学教材,完成导读: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吸收、
反射、散射三种形式。
读右图,回答:
1、图中字母表示的削弱作用是:
a
b
c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则吸收很小,所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的反射作用最强。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散射也有选择性,太阳辐射中的蓝、紫色光容易被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散射。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阅读教材P28的内容,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右图中三种形式的
辐射能:
a ;
b ;
c ;
2.两个来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辐射。
3.两个过程
4.两大作用
(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 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5.大气受热过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CH4、O3等)温室气体(CO2、→增多排放→辐射增多吸收地面→升高气温→变暖全球
(2)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
(3)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沙漠地区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4)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杂质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6、把下面太阳辐射能的传递过程补充完整:
太阳
【探究活动一】 蓝天与白云
歌唱家德德玛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中唱到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
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
你能解释蓝天、白云的颜色是怎样形成的吗那乌云呢
【即时应用】
比较下列各组两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弱,分析其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
【探究活动二】月球表面温度
阅读教材P 29的活动内容及图,结合下列材料:
月球上没有大气,是一个没有声音、没有风的寂静世界。
月球表面,白天在太阳
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夜晚则降到-183℃。
而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
讨论:为什么月球上的昼夜温差比地球大
【探究活动三】 高原红与藏袍
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地理环境独特,自然地理方面形成强辐射、寒冷等典型特征,人文地理方面形成高原红、藏袍等典型特征。
讨论:青藏高原的“强辐射”与“寒冷”矛盾吗
【即时应用】
1、对地面其保温作用的是( )
A .太阳辐射 B.大气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逆辐射 2、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主要成分是:( )
A.氧
B.氮
C.氧
D.二氧化碳、水汽
3、我国北方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多出现的晴朗夜里,是因为( )
A.天空无云,大气逆辐射增强
B.天空无云,大气逆辐射减弱
C.天空无云,大气反射作用减
D.天空无云,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
【课堂巩固】
1.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2.以下关于云对气温影响的正确叙述是( )
①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造成地面气温不太高 ②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造成地面气温升得更高
天体
太阳直射点周围地区气温
昼 夜
月球 127℃左右 -183℃左右
地球 30℃左右 20℃左右
③夜晚多云,云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高
④夜晚多云,云将地面热量传到太空中,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更低
A.①④ B.②③C.①③D.②④
3.(12 广东)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
该作用可能
A.缓解全球变暖
B.缩小臭氧层空洞
C.减轻酸雨污染
D.加快洋流流速
4.(00 广东)天气晴朗且大气污染较轻时()
A.气温日变化幅度较小
B.夜晚气温较阴天稍高
C.白天大气反射作用加强
D.白天天空呈现蔚蓝色
7.撒哈拉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原因是()。
A沙漠地区太阳辐射热量B沙漠地区水汽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差C沙漠地区人类活动少D沙漠地区的风沙大
8.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
A.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B.近地面大气吸收太阳辐射
C.大气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
D.大气散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9.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地面状况
C.昼夜长短
D.太阳高度
10.下列地球现象及形成原因,按内在联系正确的概念是:
A.早春和晚秋阴天的晚上不会有霜冻 ---大气逆辐射弱的作用
B.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
---大气的散射作用
C.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是明亮的---大气的散射作用
D.城市上空的雾和低云比郊区多 ---空气中的水汽较多
11.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削弱
B、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C、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削弱
12.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值不在赤道,而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原因是()。
A赤道上白昼时间比北回归线上长B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比北回归线上小
C赤道上森林覆盖率高D赤道上云雨天气比北回归线上多
大气的温室效应
太阳
地
面
大
气
宇
宙
空
间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地面辐射!
2020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