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

合集下载

2023年高中地理备考:大气运动知识点

2023年高中地理备考:大气运动知识点

高中地理备考:大气运动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逆温现象1.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过程①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2.逆温现象(1)逆温现象产生的机理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离地面越远,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二、大气运动1.等压面图的判读(1)判断气压高低①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

由于对流层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气压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如图,在空气柱L1中,PA′>PA,PD>PD′;在空气柱L2中,PB>PB′,PC′>PC。

②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

如图中PD′=PC′、PA′=PB′。

综上分析可知,PB>PA>PD>PC。

(2)判读等压面的凸凹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

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的凸出方向相反。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类似陆地,绿地类似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①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

高中地理2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中地理2大气的受热过程

(见P46图)
(3)海拔:就海越拔少越,高到,达大地气面越的稀太薄阳,辐对射太越阳多辐。射的削弱
(4)天气状况:
大气中云雾越多,尘埃越 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就 越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 射越少
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面

反射
阳 辐
大 气 的
大气上界

?
?地面
大气吸收、 反射和散射
主 要 热




地面增温 “太阳暖大地”
(1)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吸收少量太阳短波辐射和 大量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的过程。
(2)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向下 的大气逆辐射弥补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 到保温作用。
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1、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 是明亮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B )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 长的大小关系是a<b<c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 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 无关
4、我国漠河冬季气温比拉萨低,但夏季气温比拉萨
高,有关形成的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①冬季,漠河日照短,太阳辐射弱,冬季风影响 ②夏季,漠河太阳辐射时间长,获热量增多 ③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的太阳辐射少, 故气温低 ④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保存地面辐射的 能力差,夏季气温低
【归纳总结】 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地面物质组成、地形、 地势、人类活动等
地面物质组成:影响反射率,如南极极冰对太阳辐射有很强的 反射率 地形:向阳坡气温高 地势:对流层大气气温垂直递减率:每上升100米下降 0﹒6℃ 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地面状况,释放人为废热等

高中地理 最基础系列 大气的受热过程

高中地理 最基础系列  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点5 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受热过程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由图可知大气受热的过程:“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虽然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

“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1.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①高海拔地区:②内陆地区:③四川盆地: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A.①—②—③ B.①—④—②C.②—③—④ D.③—④—②(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A.①B.②C.③D.④【答案】(1)B (2)B1.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大气运动——大气受热过程 (共20张PPT)

大气运动——大气受热过程 (共20张PPT)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大气逆辐射增强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
保温作用增强
气温升高,全球变暖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温室大棚
烟雾防 冻
果园铺沙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 的多寡
高海拔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 富
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 用弱→太阳能丰富
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
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
(3)图中箭头④比①细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逆辐射
B.大气削弱作用
C.地面反射作用
D.地面削弱作用
(1)B (2)B (3)B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图中各数字代表的辐 射,①代表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到达地 面的太阳辐射。第(1)题,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辐 射。第(2)题,青藏高原虽然太阳辐射强,但是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第(3)题,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 受大气的吸收、反射等削弱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所减 少。]
(短波辐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 气
太 阳
反 短波


射 大气削弱作用
大气吸收
地 面 大气散射 吸 收
“太阳暖大地”
吸收作用特点: 有选择性来自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吸收紫外光波长小于0.175微米
_臭__氧__大量吸收紫外光
(地球“生命保护伞”)
_二__氧__化__碳___、__水__汽__吸收红外光


射向宇宙空 间
射向宇宙空 间
射 大气削弱作用
大气上界

高中地理必修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必修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3.图中大气污染危害较大的是(C )
A.春季
C.白天
B.秋季
D.黑夜
例:读大气运动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的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称_____ 热力
环流,形成这种环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地面受热不均 。
(2)B、D两处比较,气压高的是______ B ;A、E两处
吸收和 反射等 大部分太 阳辐射到 达地面
热过程
最后结果:地面是
大气的直接热源
垂直运动 热力环流
环流的形成
水平运动
1.“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造成“是夜必霜” 的原因主要是下图中的( C )
A.a减弱
B.b减弱
C.c减弱
D.d减弱
读材料,结合下图回答2、3题
2.导致图示现象发生的大气运动形式最有可能是(B ) A.热力环流 C.季风环流 B.海陆风 D.山谷风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
二氧化碳、水汽 云层(对流层大气)
地面吸收、升温
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对气温产生什么影响?
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
气逆辐射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气温较高。 晚秋和冬季霜冻为什么发生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的夜晚云量少,云层薄,
大气逆辐射弱。
比较,气压高的是____ A ;E、F两处比较,气压高的是
______ E ;A、C两处比较,气压高的是_____ C 。
(3)如果此处代表城市与郊区的环流,那么A、B、C 三处为城市的应该是_____ A 。考虑到城市风所携带的
污染物对郊区的影响,卫星城应建在_____________ 城市热岛环流
之外。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

三种辐射及其性质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形式
吸收、反射、散射
1、大气的吸收作用
思考:1、从臭氧、 二氧化碳和水汽的吸 收作用,可知大气吸 收具有什么特性?
(选择性)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 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 中能量最强的可 见光吸收得很少, 大部分可见光能 够透过大气到地 面。
பைடு நூலகம்
2、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天空呈蓝色, 云为白色的原因分别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A ) A.散射和反射 B.吸收和散射 C.吸收和反射 D.散射和吸收
3、下列现象主要是由大气散射作用造成的有:( A )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日出前的天空已明亮 在月球上即使是白天看到的天空背景颜色仍然是黑色 ④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A. B. C. D.④
盆地呢?
不同的天气状况太阳的削弱作用一样 吗?
晴天,削弱作用弱,地面辐射强;阴雨 天,削弱作用强,地面辐射弱。
小结 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过大气层路程越 短,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
地势: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削弱作用 弱,太阳辐射强。盆地地区,水汽不易扩散,多 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太阳 辐射弱
(三)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不同的纬度太阳的削弱作用一样吗?
高纬
低纬
高纬
年平均正午太 阳高度不同
纬度 不同 太阳辐射经过大 气的路程长短各 异
太阳辐 射强度 由低纬 向两极 递减
不同的地势太阳的削弱作用一样吗? 拉萨为什么称为“日光城”? 地势高,大气密度小,空气稀薄,大气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

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3.当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D )
①箭头f可能增强 ②箭头e可能增强
③箭头c可能增强 ④箭头a可能增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2015·广东文综)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
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D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有同学认为大气逆辐射就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这种认识对不对?为什么?
不对。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升温后,产 生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晚秋和寒冬,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的夜晚天空水汽、云含量少,大气逆辐射弱, 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散失多,所以多霜冻。
人造烟幕防霜冻
人造烟幕能增强空 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 和尘埃,增强大气逆辐 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 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 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 御霜冻。
对 流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



大气吸收有选择性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 可 见光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 够透过大气到地面
大气反射
吸收 散射
地面吸收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
大气反射
吸收 散射
大气吸收 地面吸收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地面 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2.1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39张PPT)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图为大气 受热过程示意图。
7.诗句描写的景色约在 ( D )
A.2月
B.5月
C.8月

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共70张PPT)

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共70张PPT)
答案生成路径:
小积累
知识拓展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成分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成分
影响
云层、较大尘埃
反射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削弱太阳辐射;云层 越厚、尘埃越多,影响越大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散射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削弱太阳辐射;尘 埃越多,作用越强
臭氧、水汽、二氧化 碳等温室气体
吸收紫外线(臭氧)、红外线和地面长波辐射, 削弱太阳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臭氧、水汽、
问题:分析我国北方地区农田覆盖地膜的影响。 有利影响:增加地温;保持土壤水分;提高水分的利用率;保肥;防风沙;抑制杂 草生长;减轻病害。 不利影响:残膜清除不净,造成土壤污染;阻碍农作物根系发育;土壤透水透气性 能降低。
试题探究 考向 人类活动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 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 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参与的大气成分: 大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具有选择性
现象:
波长较短的蓝光容易被散射—晴朗的天空呈 现蔚蓝色; 红光不易被散射—日出日落时阳光斜射,穿 过的大气路程长,更多的蓝紫色光被散射掉 了,剩下的主要包括红色和橙色的太阳光, 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呈红色。日出日落后天 空依然明亮,也是散射作用的结果。
向大气层)释放辐射能量
长波辐射
近地面大气最主要和最 直接的能量来源
大气辐射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 也向外辐射能量
长波辐射
白天和夜晚都存在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中向下射向地面的部分 长波辐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1.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运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各种地理现象。

2.比较不同情况下温差(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大小,并能说出温差的影响因素。

3.学会分析逆温现象及逆温的影响。

【课前预习区】【基础诊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召开。

回答1~2题。

1.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2.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3~5题。

3.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D.③-④-②4.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A.①B.②C.③D.④5.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太阳辐射中被绿色植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能量称为光合有效辐射,简称PAR。

它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产品质量。

读太湖地区太阳总辐射(Q)与PAR的多年月平均值变化曲线图,回答6~7题。

6.太湖地区太阳总辐射(Q)与PAR的季节变化特点是()A.Q值夏秋季节大,冬春季节小B.PAR值冬春季节大,夏秋季节小C.Q值比PAR值季节变化更大D.Q值与PAR值在同一个月达到最大值7.造成太湖地区太阳总辐射(Q)6月和8月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高度B.白昼长度C.天气状况D.地面反射率【基础知识梳理】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层次主要特点原因高层大气存在若干层,能反射,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臭氧吸收大气以运动为主上热下冷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每上升100米降低约℃热量绝大部分来自运动显著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强天气现象,最活跃,与人类关系的一层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热源①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②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穿过大气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大部分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产生,能量主要集中在部分,与太阳辐射相比属于长波辐射。

因此,它会被大气中的吸收,大气增温。

(3)大气返大地:大气增温后,向外辐射能量,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返还地面,这部分称作。

它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起到了________作用。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_________部分,波长为________ _微米,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________,因此,太阳辐射是辐射。

(2)削弱作用形式作用特点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被削弱的辐射形成的自然现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较大尘埃可见光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散射作用选择性空气分子、细小尘埃晴朗的天空呈色无选择性颗粒较大的尘埃等各种波长天空呈灰白色吸收作用选择性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4.意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能降低白天近地面的气温,大气的能使地面散热的速度放慢。

这两种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是缩小了气温,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预习检测】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

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2.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b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读“到达地球太阳辐射量的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

完成3~5题。

3.图中曲线( )A.①表示云层反射的太阳辐射量B.②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C.③表示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D.④表示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量4.影响①②曲线变化的主要因素为( )A.云量厚度 B.地势高低C.太阳高度 D.植被状况5.近50年来,④曲线在高纬度的数值有减少的趋势,其主要的原因是( )A.云量增加 B.气候变暖C.环境污染 D.人口增加下图表示“27°N某地坡向(坡度为10°)对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影响”,纵坐标表示该地坡面与地平面获得太阳辐射量的比值(仅考虑地球运动和地形因素)。

完成6~7题。

6.该地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7.若坡度从10°增大到15°,则a点的数值将()A.增大B.减小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右图是某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等值线(单位:百万焦耳/平方米•年)图。

据此回答8~9题。

8.①②两地太阳辐射总量的最大差值R可能是()A.2900<R<3000B.3400<R<3500C.900<R<4000D.4400<R<45009.导致①②两地太阳年辐射总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副热带高压B.纬度位置C.地形地势D.西南季风【疑难聚焦】(请同学们认真填写你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方便老师订单式解答)【课堂互动区】【目标具体分解一】结合典型案例,比较不同情况下温差(日较差与年较差)的大小,归纳总结影响温差的因素。

【典型例题1】(2016·怀化模拟)2013年9月中旬,江浙地区一般进入秋季(如果连续10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则被认为进入秋季)。

读苏州这年9月中下旬几日的天气状况表,回答1~2题。

日期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最低气温23℃23℃24℃25℃26℃27℃28℃28℃28℃25℃最高气温31℃32℃33℃34℃35℃36℃37℃38℃38℃30℃天气晴晴晴晴晴晴晴晴晴阴风力弱弱弱弱弱弱弱弱弱较强偏北风A.日温差增大,天气状况B.日温差降低,海陆状况C.日温差增大,风力状况D.日温差增大,地面状况2.此段时间,苏州地区()A.开始进入秋季B.气温变化与风向、风力无关C.阴晴变化与“副高”北移有关D.26日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增强【典型例题2】(2015 河北邯郸)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

该图是他们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

据此回答3~5题。

★3.图中初霜、终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A.作物品种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 D.地形4.不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A.天气严寒B.地面辐射强C.微风D.大气逆辐射强5.为了探究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组成员在棉花试验田上铺了一层粗砂进行试验。

与不铺砂的棉田相比,铺砂棉田的()A.霜冻发生机率增加B.霜冻发生机率减少C.棉花花期不变D.棉花花期滞后提分秘籍1:影响气温日较差与气温年较差的因素1.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1)纬度: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

这是因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

(2)季节:一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出现在春季。

(3)地形: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高原大于平原。

(4)地势:离地面越近,日较差越大。

(5)天气: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

(6)下垫面: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浅色土和潮湿紧密土壤大,旱地比水田大。

2.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1)纬度: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2)海陆: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

(3)地形:一般情况下高地小于凹地、谷地。

海拔愈高年较差越小。

(4)天气:云雨多的地区小于云雨少的地区。

(5)植被;有植被的地区小于裸地。

【我会做】(2015 朝阳模拟)9月7日前后为“白露”节气,届时我国多数地区昼夜温差往往为全年最大。

夜间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叶或花瓣上,早晨的阳光照射,看上去洁白晶莹,因而得“白露”美名。

读中国白露至秋分期间平均气温日较差分布图,完成第1~2题。

1.据图分析造成白露至秋分期间我国不同地区平均气温日较差产生差异的原因有( )①昼夜长短②地形地势③纬度位置④海陆位置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在此期间,我国出现“白露”现象最典型的地区是( )A.塔里木盆地B.四川盆地C.大兴安岭D.长江中下游地区【目标具体分解二】结合逆温现象统计图,学会判读逆温现象,分析逆温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典型例题3】(2015 浙江)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右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少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后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成慢,后半夜降速快★★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要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典型例题4】(2015 河北衡水模拟)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3~4题。

3.为减少污染,排污烟囱最好高度不低于()A.300米B.200米C.100米D.50米4.下列时段中,最有利于近地面污染物净化的是()A.19时—22时B.4时—7时C.7时—10时D.13时—16时提分秘籍2:逆温现象1.逆温含义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一般情况下,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