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6.3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
生物第6章第3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

4.银边天竺葵的叶边缘之所以呈白色,是因为不含__________。
5.如果把绿叶比作“绿色工厂”,那么这座工厂进行光合作用的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原料是_____________,产物是__________,厂房是____________,机器是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
1.在“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实验中,漏斗上访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 )
2.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中,把叶片放在装有酒精的烧杯里,隔水加热,其目的是脱去叶绿素。( )
3.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 )
4.植物的叶片颜色有多种,其中只有绿色的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
5.玉米的黄化苗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
6.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所需的二氧化碳是通过气孔进入叶片的。( )
7.在“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实验中,两只漏斗上方的试管收集的气体,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七、教后记:
学*优(中α考≈,网
主备人:丁月香
课型 课时
二次备课
第3单元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重点)
2、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重点)
3、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讲述]:让我们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来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6.3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 教案

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才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第一课时),主要介绍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为学生全面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打下基础,懂得绿色植物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结合小学知识对光合作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且很感兴趣,有一种要探个究竟的欲望。
但由于光合作用的实质较为复杂、抽象,本节课实验由学生装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因此采用一步步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实验原理、把握实验步骤,再让同学们通过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绿叶在光下能产生淀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明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植物在光下产生淀粉实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提升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2、通过实验探究,认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说明绿色在光下产生淀粉。
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方法】教法:启发法、讲授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准备】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完成学案“课前预习”部分。
教师准备:1、将天竺葵植株提前一昼夜放到黑暗处进行暗处理,并夹上黑纸片进行光照3-4小时。
2、准备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用具。
3、视频:“神奇的光和作用”4、教学课件【教学程序】趣导入【展示图片并讲述】绿色植物是一个巨型的“天然工厂”能在光照条件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生产出产量巨大的有机物,养活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让我们通过“光合作用的实质”来了解植物到底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
【提出问题】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生的有机物是什么?(引入第一课时: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在于可以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 教学课件

中,再放入 大烧杯内隔水(60-80ml)加热。直至叶片 逐渐由绿色变成黄白色。 6、碘液染色:取出叶片,放入清水中漂洗干净。然后放在 培养 皿里,向叶片滴碘液。 7、显色:稍停片刻,放入清水中漂洗干净,观察叶片颜色。
为了验证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某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将四 季海棠在阳光下照射30分钟,用剪刀 剪下一片叶片,放在培养皿中,用滴 管向叶片滴加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 变化。这个实验有无不妥之处?
小组讨论 1.叶片中原先就存有一定量的淀粉,会不会对实验产生影
响?如何处理这一问题? 2.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变量是什么?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3.植物照光后,摘取叶片直接滴加稀碘液,能不能看到淀粉
目的: 对照实验
实验
3、照光:
把部分遮光处理过的天竺葵放在 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3-4小时)。 目的:
使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让淀粉在 叶片细胞中从新积累。
实验
3、照光:
把步骤二处理过的天竺葵放在阳 光下照射一段时间(3-4小时)。
注意: 光照时间不能太短 否则积累淀粉太少
实验
4、取下黑纸片: 摘下被遮盖的叶片,
实验结果:
见光部分:变蓝
实验
遮光部分:不变色
(黄白色)
实验结论:说明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此实验证明绿叶确实能在光下合成淀粉,淀粉是 一种储存着大量能量的有机物。例如:
小麦
稻谷
玉米
此实验证明绿叶确实能在光下合成淀粉,淀粉是 一种储存着大量能量的有机物。例如:
板栗
芋头
土豆
莲藕
连接生活
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 处会死去。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3-6-3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课件2023-2024学年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D.光、叶绿素和水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 C ) A.水 B.二氧化碳 C.光 D.叶绿体
3.“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中,把盆栽的 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C ) A.便于检验淀粉的多少 B.有利于除去叶绿素 C.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耗尽 D.便于用碘液检验
水பைடு நூலகம்
二氧化碳
有机物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光 有机物 + 氧气
叶绿体
一、光合作用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条件:阳光 产物:淀粉和氧 场所:叶绿体
二、光合作用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 光能 淀粉(储存能量)+氧气
叶绿体
牛刀小试
1.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B ) A.叶绿素、水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水
C.淀粉和氧气
提示: 遮起来的部位就 不能进行光合作 用。
步骤二: 把经过暗处理的天竺葵的一部分叶片从上、下 两面用小于叶片的黑纸片遮盖起来。
步骤三:
把步骤二处理过的天竺 葵放在阳光下照射一段 时间。 提示: 没有用黑纸遮盖的部分 可以在光下进行光合作 用。
步骤四: 摘下被遮盖的叶片,去掉黑纸片,观 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1 自主学习
阅读书本99-100页实验,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实验探究什么,分为几步? 2找出实验变量? 3.为什么要把天竺葵黑暗处理一昼夜?
1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实验观察: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步骤一:
把一盆生长旺盛的天竺 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目的: 消耗掉其自身的有机物 (如淀粉)。
结果: 见光部分+碘液
变蓝(有淀粉合成)
遮光部分+碘液
不变蓝
生物第6章第3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精品课件苏教版七年级上

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呢?
光合作用
光
二氧化碳 水
光照
氧气 有机物 有机物 + 氧气 叶绿体 (储存能量)
二氧化碳 + 水
一、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目的: 说明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
如何验证绿叶制造的是淀粉?
酒精脱色 滴加碘液,观察是否变蓝。
绿叶制造淀粉的过程需要阳光吗? 怎么证明?
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探究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
目的: 说明绿叶在光下能产生氧气
材料用具:
玻璃漏斗,烧杯,试管,金鱼藻, 火柴,清水
方法与步骤:
1、取金鱼藻放在盛有清水的烧杯 中,再反扣玻璃漏斗。在漏斗颈 上再反扣装满水的试管。 2、将装置放在阳光下照射,金鱼 藻不断释放出小气泡。 3、待试管中的水下降一定高度后, 移出并反转试管,使试管口向上。 4、用带火星的火柴杆迅速插入试 管内,观察发生的现象。
见光部分变蓝, 遮光部分不变蓝,还是黄白色.
本实验结论是什么?
1)光合作用主要产物是淀粉. 2)光合作用需要光.
方法与步骤:
1、把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 紧,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4h; 3、剪下遮光处理过的叶片,去掉黑纸片, 4、把叶片浸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放在 大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的绿色褪去; 5、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培养 皿中,滴加碘液; 6、观察现象。
带火星的火柴杆能重新燃烧起来。产生了氧气
三、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探究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
目的: 说明绿叶在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
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 1、选取两片大小相近的暗处理过的叶片a 和b; 2、将叶片a放入成有少量清水的大锥形瓶 A中,叶片b放入盛有少量氢氧化钾溶液 (氢氧化钾溶液有很强的吸收二氧化碳 的作用)的大锥形瓶B中,锥形瓶口都用 切开的软木塞和棉花密闭封口,使外界 的气体不能进入锥形瓶中。
苏教版生物七上第三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word教案四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对于这一节,我打算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四、教学实施。
一、教材分析《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中第六章的第三节,主要内容是阐述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和产物,通过实验重点介绍植物光合作用主要产物淀粉和氧气,主要原料是二氧化碳,从而说明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阐述绿色植物作为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使学生们能够认识到绿化的重要意义。
同时为更好的学习下一节呼吸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此我的解读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人教版教材中是用3节内容来进行教学的,但是对于苏教版的教材来说,却将其合并成了一节,这在无形当中就给了教师充分的发挥空间。
我觉得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录象、科学家的故事(普利斯特利实验)等手段丰富教学过程。
那么,这节可以用到的课外素材主要有以下5点:1.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医生经过5年的实验首次提出了水参与植物体有机物合成的观点。
2.1637年,我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论气》中,已注意到空气和植物的关系,提出“人所食物为气所化,故复于气而”。
3.1727年英国植物学家斯笛芬·黑尔斯才提出植物生长时主要以空气为营养的观点。
4.1782年。
瑞士的牧师极恩·森尼别在化学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植物“净化”空气的活性,除与光照密切相关,还取决于所“固定的空气”。
5.1785年,在弄清空气的组成成分后,人们才明确认识到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释放出的气体是氧气。
在学习这节知识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储备,在第五章第一节《植物种子的萌发》的学习中,已经知道淀粉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通过本章前2节的学习,知道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从普利斯特莱的实验中发现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绿色植物叶片中的叶绿体上。
这样就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并且通过对光合作用的学习,我希望可以为他们下一节呼吸作用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生物上册3.6.3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教案新版苏教版

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说明绿色植物的细胞在光下能够制造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b.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的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c.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通过本节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点:a.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b.说明绿叶在光下制作淀粉的同时还释放出氧气。
c.说明二氧化碳和水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教学难点: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释放出氧气的实验操作。
二、教学流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把一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上新课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叶片的哪些细胞含有叶绿体?回答: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师:很好,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那我们如何去验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证明。
(二)解疑导拔,合作探究实验指导:1、剪取你所喜欢的形状的黑纸片(小于叶片),从上下两面将处理过的天竺葵叶片遮盖起来,然后放于光下照射30分钟。
2、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的变化),把黑纸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里,水浴加热,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3、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向叶片滴加碘液。
4、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3、加碘液后,叶片变为什么颜色?能否判断叶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质?学生实验回答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将用于实验的植物叶片中的淀粉除去。
不至于影响实验想象。
师:很好,在黑暗处叶片不能再进行光合作用,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通过叶脉运输到其它部位,还有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掉。
回答2:水浴加热后,叶片变为白色。
师:为什么变为白颜色呢?回答:略。
师:由于酒精溶解了叶绿素,从而去除了叶片中的绿色。
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课件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1 验证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目的: 说明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材料用具: 盆栽的天竺葵,黑纸片,曲别针,
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培 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 镊子,火柴,清水 知识储备:
1、根据已有的实验证实,淀粉遇碘变蓝。
方法步骤 阅读课本p99页实验,小组思考讨论相关问题
1、暗处理(对叶片为什么要暗处理?) 2、部分要遮光(对叶片为什么要遮光?怎样遮? ) 3、光照(遮光后为什么又照光?)
答: 酒精能溶解叶绿素,防止干扰观察
。
④向叶片滴加碘洒,是为了验证:
答:
检验淀粉的存在
。
⑤加碘酒后未遮光部分变成了蓝色,说明这部分叶
片中有什么形成?
答:
淀粉
。
⑥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答: 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 或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2 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
知识储备: 氧气难溶于水,且具有
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 条复燃。
第三节 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
光
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 + 氧气
叶绿体
1.说明绿色植物细胞在光下能够产生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2.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水。 3.列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的公式。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绿色植物像 是一个加工厂,利用光能合成储存了能量的 有机物,那么这些有机物是什么?又如何检 验?绿叶制造有机物又需要哪些原料?
4、取下黑纸片
5、酒精脱色
(酒精脱色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6、滴加碘液 (根据呈现颜色的不同,能判断叶在光下制造的是什么 物质吗?) 7、显色(结合清洗结果,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1 验证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火星的细木条重新燃烧起来。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植物光合作用 能产生氧气
氢氧化钾具有很强的 腐蚀性
氢氧化钾
氢氧化钾有很强的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
三、用实验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1.B中加入氢氧化钾溶液的目的是
什么?
2.在锥形瓶A中加入等体积的自来
水的目的是什么?
3.A和B的光合作用的强度一样吗?
A可以进行光合作用,B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植物光合作用 需要二氧化碳
1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2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3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二次漂洗 洗去碘液
步骤七:显色
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未遮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不变色。
8.第一次漂选的目的是什么? 洗去酒精
9.根据呈现的不同颜色能判断叶在光下制造的 是什么物质吗? 淀粉特性——遇碘呈蓝紫色。滴加碘液,如果叶
片呈现蓝紫色,说明这部分有淀粉形成;如果没 有变色,呈现黄色,说明没有淀粉形成。
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开启;保卫细胞失水,气 孔关闭。
温故知新
叶片上哪些细胞有叶绿体?
叶肉细胞 保卫细胞
叶片的叶肉细胞 和保卫细胞中和含 有叶绿体
温故知新 为什么叶片呈绿色?
叶绿素→叶片的叶绿体中含有大量的叶 绿素,因而叶片呈现绿色。
小麦在生长期,如果大部分叶片 被害虫吃了,这对麦田的产量会产 生什么样的影响?
10.第二次漂洗的目的是什么?
洗去碘液
将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记录在表中:
叶片颜色的变化
遮光的部分 没有遮光的部分
放入酒精内隔水 加热
用清水漂洗后, 滴加碘液,再用
清水冲洗掉
绿色 黄白色 绿色 黄白色
黄白色
黄白色 蓝色
结论
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是淀粉等有机物。
6.为什么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来脱色呢?
叶绿素只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
7.为什么用水浴加热而不能用火直接加热酒精?
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 容易引起燃烧,所以用水浴加热
8.绿叶在酒精中脱至什么颜色时,停止加热?
黄白色
首次漂洗 洗去酒精
步骤六:清水漂洗,然后滴加碘液
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滴加碘液
步骤五:酒精脱色
把叶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 溶液的小烧杯里,再将小烧 杯放入一只已经加入适量热 水的大烧杯中,水浴加热。
4.酒精脱色的目的是什么?
使叶绿素溶解于酒精 中,叶片不再显示绿色, 从而使后来的显色更明显。
5.为什么要脱去绿叶中的叶绿素?
叶绿素呈绿色,如果不脱去,做到后面 的实验时不容易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
步骤二:部分遮光 把经过暗处理的天竺葵的一部分叶
片从上、下两面用小于叶片的黑纸片遮 盖起来,用曲别针夹紧。
2.对叶片为什么要遮光?怎样遮?
让叶的一部分光线不能照射到,另一部分光 线能照射到,这样能检验绿叶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的过程需不需要光。
在叶片上、下两面覆盖不同形状的不透光的 纸片或黑塑料片。
2.对叶片为什么要遮光?怎样遮? 3.遮光后为什么又照光? 4.脱色的目的是什么?酒精脱色到什么程度? 5.为什么用酒精而不是水?为什么用水浴加热 而不是直接用水加热? 6.第一次漂选的目的是什么? 7.根据呈现的不同颜色能判断叶在光下制造的 是什么物质吗?
8.第二次漂洗的目的是什么?
9.此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 3、绿色植物除了能产生淀粉,还能够产 生 氧气。
碘液
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
淀粉
第一环节
第二环节
第三环节
第四环节
第五环节
合作探究
实验步骤
• 1.暗处理 • 2.部分遮光 • 3.再照光 • 4.取下黑纸片 • 5.酒精脱色 • 6.清水漂洗 • 7.滴加碘液,显色观察
1.对叶片为什么要暗处理?
步骤三:照光
把步骤二处理 过的天竺葵放在阳 光下照射30min。
提示: 没有用黑纸片遮盖
的部分可以在光下进行 光合作用。
3.遮光后为什么又放在阳 光下照光?
目的:是让淀粉 在叶片细胞中重新积 累。
注:取下黑纸片
摘下被遮盖的叶片,去掉黑纸 片,观察叶片的颜色有无变化。
第一环节
第二环节
第三环节
第四环节
第五环节
教师释疑
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 目的:
说明绿叶在光下能够产生淀粉
• 器材:
曲别针 火柴 自来水 酒精 盆栽的天竺葵
碘液
黑纸片
大、小两烧杯
步骤一:暗处理
把一株生长旺盛的天竺葵 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1.对叶片为什么要暗处理?
目的:使叶片内的淀粉耗 尽或运走。
原理:经过一段时间的黑 暗条件,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一部分通过叶脉运输到植物 体的其他器官储存或利用; 另一部分则直接在叶片中用 于呼吸作用的消耗。这样叶 片中的淀粉基本消失,实验 时检测到的淀粉是叶片细胞 新积累的淀粉。
二、用实验验证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方法与步骤:
1.取适量的金鱼藻放在盛有自来水的烧 杯中,用一只短颈漏斗反扣住水中的金 鱼藻,再在漏斗颈上反扣一只装满清水 的试管。 2.将装置放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 观察现象。 3.待试管中的水下降到比烧杯液面低时, 移出并反转试管,使试管口向上。 4.用带火星的细木条迅速插入试管内, 观察发生的现象。
第一环节
第二环节
第三环节
第四环节
第五环节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 1、德国科学家 _萨__克__斯_把绿叶放在暗处 数小时,以_消__耗_叶__片_中__部__分_营__养_物__质__,再 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 _遮__光__,经过一段时间后,用__碘_蒸__气_处 理叶片,发现遮光部分的叶片_未__变_蓝__,而 照光部分的叶片__转_变__为_深__蓝__色___。人们 认识到,_绿__色_植__物_在__光__下_能__够_产__生__淀_粉___。 2、淀粉加 碘 可以变蓝,_淀__粉__是一种 储存着大量能量的有机物。
温故知新
显微镜观察叶片结构
叶片平放于_载__玻__片__上
捏紧双面刀片,沿着
和主叶脉_垂__直___方向横切
温故知新 叶片的基本结构
叶片
表皮—— 保护组织 叶肉—— 营养组织 叶脉—— 输导组织
温故知新
3 角质层 1 上表皮 5 栅栏层
7叶 脉 6 海绵层 2 下表皮 4气 孔
温故知新
气孔是怎么开启和闭合的? 气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