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重点整理
完整版精神病学重点整理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名词解释1、被害妄想:(delusionof persecution) 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
病人坚信某人或某个集团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进行打击、陷害,欲置病人或其家人于厄运或死地。
如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隔离等,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
2、关系妄想:(delusion of reference) (牵连观念)患者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物都认为与他有关。
常与被害妄想伴随出现,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3、思维被洞悉感(experienceof being revealed )又称内心被揭露。
患者认为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别人知道了,但是通过什么方式被人知道的则不一定能描述清楚。
该症状对诊断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意义。
4、病理性激情(pathogenicpassion)[课本无,见于百度百科]:患者骤然发生的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爆发状态,常常伴有冲动和破坏行为,事后不能完全回忆。
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癫痫、酒精中毒、反应性精神病、智能发育不全伴发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5、缄默症(mutism):由于言语运动区处于抑制状态,病人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可用手示意。
见于癔病和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6、戒断状态(withdrawal state):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其机理是由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候群,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7、原发性妄想症(primary delusion):是突然发作,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它异常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
8、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
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
9、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PTSD):也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里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完整版)精神病学重点

精神病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2、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是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包括:重性精神病和轻性精神障碍。
3、精神障碍的病因:⑴遗传⑵心理社会因素①应激性生活事件:可以成为直接原因。
②父母教养方式:个性和应对模式的形成。
③经济状况:差异性。
④文化背景⑤人际关系⑶人格特征: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个性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①精神障碍的易感人格②分裂样人格③癔症样人格④偏执型人格⑤强迫型人格第二章精神障碍的症状学1、精神病理学定义:研究精神症状(对症状进行描述、命名、归类)及其发生机制的学科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精神病理学。
是精神病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深入精神病人心灵的钥匙。
精神活动是通过外显行为(言谈、书写、表情、动作等)表现出来的。
2、精神症状的判定判断精神活动是否属于正常范围:首先不能脱离现实谈症状,离开现实无症状可言。
其次可从三个方面比较分析:①纵向比较:与其过去一贯表现相比较,如性格改变。
②横向比较:与大多精神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如偶尔的入睡前幻觉。
③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3、精神症状的特点:⑴症状的出现不受意识控制(故意就不是精神症状).⑵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
⑶症状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⑷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4、精神症状间的关系及鉴别当确定某精神症状存在时,应注意:⑴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如幻觉。
⑵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症状是原发的,与病因直接有关,具有诊断价值;哪些是继发的,有可能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
⑶注意各症状间的鉴别,如内脏幻觉与内感不适.⑷分析各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影响因素。
精神病学 复习重点

精神病学重点1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2精神病理学:作为精神病学最基础的部分,它以心理学为基础,对异常思维、情感体验、行为等进行描述、命名、归类等,并研究精神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与深层心理活动等的关系。
3以记忆为例来说明脑的可塑性:人们对各种经历的记忆最初保存在海马,运动记忆主要在纹状体,而情绪记忆则在其他区域(如杏仁核)编码。
4新世纪精神卫生的服务对象:各种适应不良行为、轻型精神障碍、药物酒精依赖、心身疾病、儿童老年心理卫生问题。
5精神病院的现代化前景:实行院内园林化、室内家庭化、管理开放化、治疗多元化。
第二章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6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是将疾病症状按照不同的组合,以以条理化形式列出的一种标准化条目。
包括内涵标准和排除标准。
内涵标准又包括症状学、病情严重程度、功能损害、病期、特定亚型、病因学等指标,其中症状学指标是最基本的,又分必备症状和伴随症状。
第三章精神障碍的症状学(简答)7精神症状: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称为~。
8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精神病理学,是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理的学科。
9判断精神活动正常与否:①纵向比较:与其过去一贯表现比较,精神状态改变是否明显。
②横向比较: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比较,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一般限度。
③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处境具体分析判断。
(是否符合当时当地的习俗规范;是否符合客观现实;是否有不可理喻的行为表现。
心理活动是否与环境协调统一;心理活动自身是否协调统一;人格是否相对稳定、完整。
)观察精神症状时,不但要观察精神症状是否存在,还要观察其出现频度、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精神症状一般不是随时随地表现出来,因此必须进行仔细观察和反复检查。
精神检查的主要方法是交谈和观察,能否发现患者的精神症状,特别是某些隐蔽的症状,常取决于医患关系及检查技巧,根据短暂、片面观察所作出的结论,很容易漏诊和误诊。
精神病学重点总结

精神病学重点总结精神病学是研究精神障碍的医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心理和行为异常,涵盖了焦虑、抑郁、精神分裂、躁狂、心理创伤等多种疾病。
以下是精神病学的重点总结。
1. 精神疾病的定义精神疾病是指由各种因素引起的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变化,导致精神活动和行为产生不正常的反应。
具体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明显的障碍,影响日常生活,有害自身和周围人。
2. 精神障碍的分类精神障碍可分为以下几类:神经症类、精神分裂症类、情感障碍类、人格障碍类、心境障碍类、依赖状态、性障碍等。
3. 精神障碍的评估评估精神障碍应该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必须包括对患者的个人和家庭状况、历史、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详细了解。
可以使用精神评定量表来评估患者,例如贝克抑郁量表、哈密尔顿抑郁量表等。
4. 精神病的治疗方案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案必须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确定。
一般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交治疗等。
例如利用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
此外,行为治疗、认知疗法、催眠疗法等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5. 精神障碍的预防精神障碍的预防应该从家庭教育、社交和日常生活的健康习惯等方面着手。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锻炼身体、合理饮食等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6. 精神障碍的急救处理患有精神障碍的患者在紧急情况下需要及时处理。
正常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失去对现实的掌控能力,出现自杀或暴力行为。
紧急情况下,我们需要采用安抚和引导的方法来避免事件的发生。
7. 精神病的社会关怀患有精神病的患者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怀和理解。
社会不应该歧视精神病患者,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
让患者融入社会和家庭是帮助精神病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
8. 精神病的研究精神病的研究可以为治疗精神病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于精神病的遗传和治疗两方面。
精神病的研究不仅是治疗患者的原因,也有助于了解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特点。
总之,精神病学是研究和治疗精神障碍的重要学科,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完整版)精神病学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绪论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精神障碍的核心部分是失去现实检验能力,有明显的幻觉妄想精神病性障碍,外围是一些神经症性疾病,如焦虑、抑郁,再外围是人格、适应不良。
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1.大脑包含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和更多的神经胶质细胞.2.更复杂的是神经细胞间的联系和细胞内的信号传导,细胞能与其他细胞形成突触联系3.大脑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大大小小的环路,构成我们的行为和精神活动的基础.4.如果脑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势必影响正常的精神功能.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GABA单胺类及相关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HT如DA过高: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中脑皮层下边缘系统)幻觉、妄想、明显的思维形式障碍、反复的行为紊乱和失控;如DA过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皮层内、前额叶皮质)情感平淡、言语贫乏、意志缺乏、无快感体验、注意障碍5-HT功能过高:躁狂5-HT功能过低:抑郁重性抑郁障碍:NE功能低下ICD-10中精神障碍分为哪几大类?ICD-10主要分类类别为:F00-F09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F10-F19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F20-F29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性障碍F30-F39 心境(情感性)障碍F40-F49 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F50-F59 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F60-F69 成人的人格和行为障碍F70-F79 精神发育迟滞F80-F89 心理发育障碍F90-F98 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F99 待分类的精神障碍第三章精神障碍的症状学第一节概述精神症状: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称之为精神症状.1.如何判定某一精神活动是否异常?①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②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③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2.精神症状特点:①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②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③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④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第二节常见精神症状一、感知觉障碍(一)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2.感觉减退: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减退.3.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性质难以描述,没有明确的局部定位,可继发疑病观念.(二)知觉障碍:1.错觉:指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2.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幻听:最常见,非言语性幻听属原始幻听,见于局灶性脑病变;评论性幻听、议论性幻听、命令性幻听有诊断意义。
精神病学 重点

精神病学(Psychiatry).研究精神疾病的病因,病理病机,临床表现,诊治及预防等方面的临床医学科学.精神病(Mental disorders).由于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紊乱,导致个体出现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明显异常的疾病的总称,主要指重性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精神卫生(Mental Health)研究精神疾病的社会防治.促进群体的心理健康.预防各类心理,行为问题发生,最终达到提高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精神障碍病因学:①遗传因素: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寄养子研究,高危因素②躯体因素:CNS,感染,中毒,物理化学因素,生理因素③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应激等.精神疾病的传统分类:重性精神病、神经症、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
精神疾病的分类诊断系统:ICD-10、DSM-Ⅳ、CCMD-3。
CCMD-3分类系统分为: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及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心理障碍、生理心理障碍、人格障碍、意向控制障碍以及性变态、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其它精神障碍。
精神病学诊断和研究手段:①精神检查(晤谈和观察,自由、半定式和定式检查)②临床心理测验:诊断性心理测验,IQ,MMPI等.症状评定,PANSS、HAMD、HAMA等③实验室检查/1.神经生化和内分泌(如HPA 轴、HP③T轴的研究)2.神经电生理(脑电地形图,多导睡眠图,事件相关电位,水平眼跟踪检查等)3.脑影象学(如fMRI的进展)4.精神遗传学检查(染色体、分子遗传、药物遗传学等)。
感觉障碍包括:1.内感性不适: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和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
2.感觉过敏3.感觉减退知觉障碍.1.错觉.指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2.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是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幻视*幻听*内脏幻觉.患者对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一种那个异常知觉体验.*真性幻觉.患者体验到的幻觉形象鲜明,如同外界客观事物一样.存在于外部客观空间,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
精神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精神疾病总论1.整体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包括两个方面:心和身,.心是心理的疾病,它起主导地位;明显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叫心身疾病,包括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溃疡病。
治疗原则包括:心身同治和心理干预目标3.精神障碍:包括认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情感障碍、智能障碍、意识障碍、意志行为障碍八种。
个论:1. 认知障碍:1)感觉障碍: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包括感觉过敏:轻微刺激引起强烈感觉;感觉过渡:受到刺激后经过一个潜伏期,感受到强烈定位不明确的不适;感觉异常:没有刺激,自发感觉;内感性不适:难以表达的异常感觉,无定位;感觉减退:对刺激感受性减低。
2)知觉障碍:对客观事物全面属性的反应,包括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有东西看错了;幻觉:没有刺激,感观出现知觉体验,无中生有,最常见的是幻听。
又分为内脏性幻觉:有定位的无中生有;功能性幻觉:同一感官发生;反射性幻觉:不同感官发生。
前面有,但后面无中生有;如听到广播声音的同时就看到播音员的人像站在面前,幻觉产生于另外一个感官3)感知觉综合障碍:视物变形症:整体正确,个别有误。
2 思维障碍:思维障碍主要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内容障碍两大类。
思维形式障碍1).思维奔逸表现为语流增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多见于躁狂症2).思维迟缓反应慢,话少,患者自觉脑子变笨,思考问题困难。
患者感到“脑子不灵了”、“脑子迟钝了”,多见于抑郁症;3)强迫观念、强迫思维(强迫症):知道没有必要,但却无法摆脱。
强迫症最核心的是强迫观念。
4)***思维、思维***:除思维奔逸和思维迟缓外均为精神分裂症。
5)思维散漫:答非所问,但能听懂。
6)思维破裂:答非所问,听不懂。
7)思维贫乏:缺乏进一步联想。
表现为沉默少语,谈话言语空洞单调或词穷句短。
6).病理性赘述做不必要的过分详尽的累赘的描述。
前面的回答文不对题,最后一句才是答案。
7).强制性思维:外力强行加入,不痛苦;受外界被动影响;别人让他想的;见于精神分裂症。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

1. 应结合病史、临床症状、病程特征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来作出。 2. 症状特点以下条目表现越多,诊断的信度、效度越高。
(1)思维鸣响,思维插入或思维被撤走以及思维被广播。 (2)各种被动体验;妄想性知觉。 (3)评论、争议性幻听,或来源于身体一部分的其他类型的听幻觉。 (4)与文化不相称的持续性妄想。 (5)原发性妄想、或伴有持久的超价观念、或连续数周或数月每日均出现的任何感官的幻觉。(6)思潮断裂、言语不连贯,或不中肯或词语新作。 (7)紧张性行为。 (8)阴性症状,并非由抑郁症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所致。 (9)个人行为的某些方面发生显著而持久的总体性质的改变,表现为丧失兴趣、缺乏目的、懒散、自我专注及社会退缩。 3. 病程特点 大多为持续性病程 既往有类似发作者对诊断有帮助 首次发作要求在1个月以上的大部分时间内确实存在上述症状条目1~4中至少1个(如不甚明确需2个或多个症状)或5~ 8中至少两组症状群中的十分明确的症状。第9条仅用于诊断单纯型精神分裂症,且要求病期在一年以上。
三、诊断分类系统
1、WHO疾病及有关保荐问题的国际分类(ICD系统) ICD11 课本P43/2、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系统) DSM5 课本 P44 四、精神活性物质(psychoactive
substances):又称物质、成瘾物质、药物。指能够影响人类心境、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人们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 状态。
两者的情感障碍有本质的不同 抑郁患者的情感不是淡漠,与周围仍有情感上的交流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表情淡漠,不语不动或伴有违拗和紧张性兴奋 4.与躁狂发作的鉴别 躁狂患者情感活跃、生动,有一定感染力,为“协调”性兴奋 躁狂患者常主动接触别人 分裂症患者为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动作单调杂乱,有时怪异,与环境刺激不协调分裂症患者虽然行为动作多,但情绪并不高涨甚至呆板淡漠,不主动接触别人 分裂症患者还有持续的思维破裂,幻觉妄想等症状 5.与焦虑、强迫障碍鉴别 焦虑与强迫障碍患者多数有较好的自知力,了解自己的病情变化和处境,求治心切,情感反应强烈。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虽可有自知力,但却不迫切求治,情感反应亦不强烈。分裂症患者的强迫症状常有离 奇、荒谬、多变和不可理解的特点,摆脱的愿望不强烈,无明显痛苦体验 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某些其他症状,如情感淡漠迟钝、行为孤僻退缩等 一时难以诊断者,尤其是儿童青少年患者,则需要- - -定时间的随访观察,切忌轻易做出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对药物的治疗反应有时也可为诊断提供参考价值 6.人格障碍 详细了解患者的生活、学习经历,追溯到童年时期 人格障碍是一个长期、持续、固定的情绪、行为模式,是一个量的变化,一般无精神病性症状精神分裂症的病前病后有明显的转折,情感和行为有质的异常, 精神分裂症具有某些重性精神病性症状 (五)治疗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名词解释1、被害妄想:(delusionof persecution) 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
病人坚信某人或某个集团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进行打击、陷害,欲置病人或其家人于厄运或死地。
如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隔离等,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
2、关系妄想:(delusion of reference) (牵连观念)患者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物都认为与他有关。
常与被害妄想伴随出现,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3、思维被洞悉感(experienceof being revealed )又称内心被揭露。
患者认为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别人知道了,但是通过什么方式被人知道的则不一定能描述清楚。
该症状对诊断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意义。
4、病理性激情(pathogenicpassion)[课本无,见于百度百科]:患者骤然发生的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爆发状态,常常伴有冲动和破坏行为,事后不能完全回忆。
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癫痫、酒精中毒、反应性精神病、智能发育不全伴发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5、缄默症(mutism):由于言语运动区处于抑制状态,病人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可用手示意。
见于癔病和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6、戒断状态(withdrawal state):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候群,其机理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7、原发性妄想症(primary delusion):是突然发作,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它异常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
8、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
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
9、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PTSD):也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里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其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警觉性增高;回避对即往创伤环境或事件的回忆。
10、精神病学(psychiatry):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预后以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11、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伴有痛苦和(或)功能损害。
12、意识(consciousness):是指患者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的认识和反应能力。
13、精神症状: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称之为精神症状。
二、问答题:1、精神症状表现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以及人格特征均可使某一症状表现有不典型之处;(2)环境因素,如个人的生活经历、目前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都可能影响病人的症状表现。
2、精神症状的特点(1)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3)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4)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3、妄想的特征(1)信念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在坚信不移;(2)妄想内容均涉及患者本人,总是与个人利害相关;(3)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4)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但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4、思维形式障碍内容并简要说明包括联想障碍以及思维逻辑障碍。
常见症状如下:(1)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
(2)思维迟缓,联想受抑制,使联想速度减慢、数量的减少和困难。
(3)思维贫乏:指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
(4)思维散漫:指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障碍。
(5)思维破裂:指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6)病理性赘述:思维活动停滞不前迂回曲折,联想枝节过多,做不必要的过分详尽的累赘的描述,无法使他讲的扼要一点,一定要按他原来的方式讲完。
见于癫痫、脑器质性及老年性精神障碍。
(7)思维中断和思维被夺患者无意识障碍,又无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突然出现中断。
表现为患者说话时突然停顿,片刻之后又重新说话,但所说的内容不是原来的话题。
若患者有当时的思维被某外力抽走的感觉,则称做思维被夺。
(8)思维插入和强制性思维思维插入是指患者感到有某种思想不是属于自己的,不受他的意志所支配,是别人强行塞入其脑中的。
若患者体验到强制性的涌现大量无现实意义的联想,称为强制性思维(9)思维化声:患者思考时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自己和他人均能听到。
(10)思维扩散和思维被广播:患者体验到自己的思想一出现,即尽人皆知,感到自己的思想与人共享,毫无隐私可言,为思维扩散。
如果患者认为自己的思想是通过广播扩散出去,为思维被广播(11)象征性思维:属于概念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
(12)语词新作:指概念的融合、浓缩以及无关概念的拼凑。
患者自创一些新的符号、图形、蚊子或语言并赋予特殊的概念。
(13)逻辑倒错性思维:主要特点为推理缺乏逻辑性,既无前提也无根据,或因果倒置,推理力气古怪,不可理解。
(14)强迫观念:指脑中反复出现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
5、神经症特点及重要类型特点:(1)一般没有明显或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2)症状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3)患者对疾病体验痛苦;(4)心理社会因素、病前性格在神经症性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重要类型:(课件内容)我国的精神疾病分类体系中,仍保留了神经症这一疾病单元,CCMD-3将神经症分为以下几类:①恐惧症;②焦虑症;③强迫症;④躯体形式障碍;⑤神经衰弱;⑥其他或待分类的神经症6、治疗神经疾病的药物(抑郁,躁狂,分裂)(1)抗精神病药物(精神分裂症):第一代抗精神病药:①低效价类:氯丙嗪②中效价类:奋乃静③高效价类:氟哌啶醇第二代抗精神病药:①5-羟色胺和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利培酮、齐拉西酮②多受体作用药: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③选择性多巴胺D2/D3受体拮抗剂:氨磺必利④多巴胺受体部分激动剂:阿立哌唑(2)抗抑郁药物①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氯米帕明、阿米替林②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③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氯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④其他递质机制的新型抗抑郁药:文拉法辛、度洛西汀、曲唑酮(3)心境稳定剂(抗躁狂药物)碳酸锂(最常用的心经稳定剂)、丙戊酸盐、卡马西平、利培酮7、抑郁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临床表现:抑郁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和快感消失,可伴有躯体症状、自杀观念和行为等。
重度抑郁发作表现为典型的“三低”症状,即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
(1)情绪低落:晨重晚轻节律改变的特点(2)兴趣缺乏:患者对以前喜爱的各种活动兴趣显著减退甚至消失(3)快感消失:患者丧失了体验快乐的能力,不能从平日从事的活动中获得乐趣(4)思维迟缓:表现为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慢,语音低,应答及交流困难。
(5)运动性迟滞或激越:活动减少,动作缓慢,严重者可表现为木僵或亚木僵的状态。
激越患者表现为紧张,烦躁不安,难以控制自己,甚至出现攻击行为。
(6)焦虑:表现为莫名其妙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甚至恐惧。
(7)自责自罪:患者对自己既往的一切轻微过失或错误痛加责备,严重者达到罪恶妄想。
(8)自杀观念和行为:自杀行为是严重抑郁的一个标志。
(9)精神病性症状:一般在抑郁存在一段时期后可出现幻觉和妄想。
(10)躯体症状:主要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性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躯体疼痛不适、乏力、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等。
诊断要点(1)临床特征①心境改变抑郁发作持久而显著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
抑郁心境昼重夜轻。
②躯体不适抑郁发作食欲减退、性欲减退,体重下降,早醒睡眠需要减少。
(2)病程特点大多具有发作性病程,间歇期正常。
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
抑郁发作的治疗(1)抗抑郁药①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②去甲肾上腺素5-HT双重摄取抑制剂(SNRIs)文拉法辛③NE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NaSSAs)米氮平④三环类抗抑郁药常用的有米帕明(丙米嗪)、阿米替林、多塞平,治疗剂量是100~250mg/d,分2~3次口服。
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1~2周加至治疗量,一般用药两周显效,如用药4~6周无效,应考虑换药;如有效,病情控制后继续服用治疗量3~4周,病情稳定者缓慢减药。
减至治疗量的1/2维持。
(2)电抽搐治疗适用于有强烈自杀观念和企图的病人以及病情严重对药物治疗不能耐受的病人。
(3)心理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合并心理治疗。
大多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
8、躁狂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临床表现:其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三高”,可伴有夸大观念或妄想、冲动行为等。
(1)心境改变躁狂发作持久而显著的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
(2)躯体不适躁狂发作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睡眠需要减少。
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的表现:持久而显著的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睡眠需要减少。
(2)病程特点:大多具有发作性病程,间歇期正常。
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
治疗:各类躁狂发作均以药物治疗为主,特殊情况下可选用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
(1)药物治疗以心境稳定剂为主。
目前比较公认的心境稳定剂主要包括锂盐(碳酸锂)和卡马西平、丙戊酸盐。
临床证据显示,其他抗癫痫药(如拉莫三嗪、托吡酯、加巴喷丁)、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与喹硫平等),也具有一定的心境稳定作用,可作为候选的心境稳定及使用。
①锂盐:锂盐是治疗躁狂发作的首选药物,单药治疗躁狂的总有效率为70%~80%。
临床上常用碳酸锂,既可用于躁狂的急性发作,也可用于缓解期的维持治疗。
碳酸锂起效较慢,持续用药2~3周才能起效。
②抗癫痫药:当碳酸锂治疗不佳或不能耐受碳酸锂治疗时可选用此类药物。
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丙戊酸盐(钠盐或镁盐)和卡马西平。
③抗精神病药物:对严重的兴奋、激惹、攻击或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躁狂患者,治疗早期可短期连用抗精神病药物。
④苯二氮卓类药物:躁狂发作治疗早期常联合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以控制兴奋、激惹、攻击、失眠等症状。
对不能耐受抗精神病药的急性躁狂患者可代替抗精神病药与心境稳定剂合用。
躁狂发作的药物治疗可分为急性治疗期、巩固治疗期和维持治疗期。
急性治疗期是为了控制症状、缩短病程。
巩固治疗期是为了防止症状复燃、促使社会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