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主要特点:
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已经由五千年的历史,而且具有非常鲜明的名族特征。
多元一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是无数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在岁月的变迁与文化的滋养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追求。
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由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组成,它们都宣扬道德,为我们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和精神寄托。
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
民族精神: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纽带。
思想智慧: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可以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大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大特征自从中国迈进文明社会的门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了上下五千年,传播到纵横数万里。
一个个王朝的毁灭,一次次残酷的战争,多少次外族的入侵,乃至无数次山崩地震、水旱、瘟疫等,都未能阻止它前进的步伐,这与它所具备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有着直接关系。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中国文化要义》,概括了中国文化的14大特征;台湾学者韦政通则说,中国文化有十大特征。
其实这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
我将它概括为八大特征,提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
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中外历史上,不少优秀的文化因为异族入侵而中断,如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上千年;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曾经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
这都是由于它们根基不深,站脚不稳。
中国传统文化却大不相同,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的相继南下,乃至蒙古、满清入主中原,都未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却是征服者最后被征服、被同化、被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反而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
它之所以有这种顽强的延续性,这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
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有文化的人的十大特征

有文化的人的十大特征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文化的人不仅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广博的知识,还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那么,有文化的人有哪些特征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有文化的人的十大特征。
一、有自信心有文化的人通常具有自信心,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清晰的认识,不会轻易被外界的负面影响所动摇。
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具有广博的知识有文化的人通常具有广博的知识,他们对各个领域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他们不仅知道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还会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新闻,了解各种文化和艺术形式。
三、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有文化的人通常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有创新的思维和想象力。
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表达得清晰明了,让人信服。
四、具有高尚的品德有文化的人通常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们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他们尊重他人,有同情心和爱心,能够关注社会公益事业,为他人做出贡献。
五、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文化的人通常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他们能够与不同的人群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他们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也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六、有强烈的责任感有文化的人通常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他们能够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会逃避困难和挑战。
他们能够为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负责,也能够为他人的利益着想。
七、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文化的人通常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他们能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资源,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他们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不会被外界的压力和困难所影响。
八、有强烈的学习意愿有文化的人通常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他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新的知识和技能。
他们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地追求进步和发展。
九、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有文化的人通常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和创意。
文化的八个特征

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精神性。
这是文化最基本的特征。
所谓精神性是指文化必须是与人类的精神活动有关的,与人类精神活动无关的物质就不能称之为文化,如山河湖泊、天体运行就不属于文化范畴。
2、社会性。
文化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它是人与人之间按一定的规律结成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与人在联系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共同认识、共同生产、互相评价、互相承认中产生的。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会有文化。
3、集合性。
这是指文化必须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许多人共同的精神活动、精神行为或它们的物化产品。
它是由无数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任何个人都无法构成文化。
4、独特性。
文化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组织或一个群体的基本因素。
这些民族、组织、群体的差异性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因此文化带有独特性,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文化存在于两个民族或组织和群体中。
5、一致性。
这是指在一个民族、一个组织或一个群体中,文化有着相对一致的内容,即共同的精神活动、精神性行为和共同的精神物化产品。
这种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相对一致性是构成一种文化的基础。
正是有了这种一致性,各种文化才有了他们各自的内涵。
简述文化的基本特征

简述文化的基本特征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整体精神文明的表现,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多样性: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多种多样,反映了不同历史、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
2. 传承性:文化是代代相传、源远流长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连续性。
3. 可塑性:文化是动态的、不断演变的,受到社会环境和历史变迁的影响,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
4. 艺术性:文化具有艺术性,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建筑等方面的表现。
5. 社会性: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制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方面密切相关。
6. 人类性: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反映了人类的思想、情感、信仰、行为等方面的表现。
- 1 -。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宝贵财富,它承载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成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征。
下面就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做简单的探讨。
一、尊重传统
中国人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传统,尊重历史和祖先,历代教育强调孝道、忠诚、仁爱、礼貌等传统价值观,形成了悠久的传统文化。
尊重传统是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一大原因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注重人文关怀
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注重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构建,也就是注重人文关怀。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和情感,提倡对人的尊重和关怀。
在汉字文化里,有很多揭示人性的词汇,如“仁、义、智、勇”等,这些观念与行动上的内在价值拓宽了中国文化的意义。
三、重视家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最小的基本社会单位,也是文化的核心。
中国文化强调家庭的和睦、和谐和团结,家庭是人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场所,传统的家庭文化中注重父母的教育和孝道,子女的孝顺和忠诚,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
四、尊重自然
中国文化强调自然万物的关联和相互依存,它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即要爱惜大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这就是中国人们常说的“天人合一”,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构成的相对平衡至关重要。
五、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具体体现在于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中。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人的涵养和人的发展,提倡社会秩序和等级、礼仪和行为规范等。
儒家思想的影响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及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及主要特征一、思想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包括尊重礼仪、重视家庭伦理、强调仁爱、重视孝道等。
儒家思想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注重道德伦理的规范,并以孔子为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包括诗词、散文、戏剧、音乐、绘画等。
中国古代的诗词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典雅、含蓄、意境丰富而著称。
散文则注重个体情感和生活体验的表达,质朴自然。
中国传统戏剧有京剧、豫剧、昆曲等,它们通过舞台表演、音乐和音调,传递情感和思想。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和写意,常常运用笔墨渲染情感,以山水画为代表的传统绘画堪称瑰宝。
三、礼仪道德: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礼仪和道德规范。
中国古代有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规定了人们在生活中的表达方式,包括仪容仪表、言谈举止以及社交场合的礼仪等。
此外,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强调诚信、忠诚、孝顺等道德观念。
四、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以继承、儒学教育和尊师重道为特点。
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学生的领悟、体验和模仿,重视师生关系和师德。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也强调整体的观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五、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了丰富的民族精神,其中包括爱国主义、团结互助、勤劳勇敢等。
中国古代的英雄人物和传说故事也体现了中国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六、长期积累: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有着长期积累的特点。
它是中国民族长期生活经验的结晶,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现代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总和,它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具有思想哲学、文学艺术、礼仪道德、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和长期积累等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文化的基本特征1、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2、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3、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4、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5、积累性与变异性的统一二、个人理解文化具有自然性,人们只有通过改造自然才能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活动,自然为人类创造文化提供了条件。
同时创造文化的人属于生物界的一个种群,具有生物的本能属性。
文化具有超自然性,人类在实践中创造了文化,带有人类烙印的自然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因而具有超自然性。
人们的文化素养是后天习得的,而非生物遗传,具有超生命体有机体自然属性,也就是超自然属性。
文化是由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创造的,人类任何一项成就往往和个体聪明才智的发挥是分不开的,例如古希腊的“哲学三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思想界的“三圣”老子、孔子、墨子,近代英国的牛顿近现代的美籍犹太人爱因斯坦。
但同时个体的创造取得的进步都是建立在时代发展和群体智慧基础之上的。
苏格拉底和孔子等人的思想只能出现在公元前700-800年而不是原始社会或新石器时代。
个体行为也要受到超个体性的文化模式的制约,任何社会个体,不论其个体意识多强,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也必然受到周围文化环境的影响。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但由于当时思想文化的限制,也就不可能取得类似地理大发现那样的成就。
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地理的因素各不相同,由此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必然存在差异。
文化具有民族性,各各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文化的阶级性虽然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但其只要存在阶级,就不能否认文化的阶级性。
阶级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阶级性是衡量时代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文化阶级性的产生与文化的积累和进步相一致,文化阶级性的变化趋势是衡量时代文明程度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的特征:
首先,文化具有多层次性。
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或一个具体的文化特质,都有其层次结构。
从内部结构对文化的层次进行划分,可得到四个层次,由下至上分别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
其中行为文化层也可以叫风俗习惯层,心态文化也可以叫思想价值层
物态文化是由人类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它构成了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制度文化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和艺术组织等。
行为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
它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心态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孕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构成的。
它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心态文化是文
化的核心,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因此,文化结构是由外层到内核,是由“器”到“象”,由“象”到“道”或者说是由物到人,由人到心的过程。
(器:物质文化系统;象:符号系统、如语言。
风俗,艺术等;道:制度系统和价值系统。
)
其次,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
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创造的支柱,是指一个民族所创造和享用的文化具有与其他民族文化相区别的特色和个性,并因它的长期存在而形成传统和民族精神。
文化的民族性决定了文化所具有的个性或特色。
任何文化都是由某一具体的民族或者族群创造的,因而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性。
它体现在一个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
物质文化层面上,不同民族的器物形态和内容都会有相对差异;行为文化层面上,表象与内在的差异,如风俗习惯,比如宴请礼仪在中英两国的差异表现;精神文化层面上,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道德伦理上的迥异。
以中华民族为例,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是汉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修身、阳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崇尚道德的精神。
同样地,中国人还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宽容和谐的精神。
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愈长,文化积淀越厚,文化的民族性就愈强。
历史愈短,文化积淀就越薄,民族性就愈弱。
中国汉民族的文化模式形成于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各地的文化逐步趋同,行为、心理模式逐步趋于统一。
尤其是在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成为全民族共同的文化模式。
宋代以后,更强化了儒家的文化模式。
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中华文化是民族性最强的民族文化之一。
文化地域性。
文化的地域性是指由于受到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的影响而使文化独具特色的表现。
文化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是某一特定地区所特有的,与当地风土人情密不可分的联系。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地域文化的形成
产生那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特别是在交通运输条件不便的情况下面,不同的自然环境会使它所产生的文化上的差异就很难消逝并会长期保存。
中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不同的自然环境提供的物质基础自然是不同的,因而要修建民居各地的建筑材料也会是不同的,这样一来,差异自然产生。
所以自然条件不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再次,文化具有传承性。
传承性也可以称作继承性。
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薪火相传、稳定延续下去,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自己的文化传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自己的文化传统就会逐渐湮灭,那么这个民族也即将消亡。
因此,今天的文化都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人类历史上20多种文明至今只的二种文明延续至今,那就是希腊文明转化为工业文明,罗马文明,波斯慢文明,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等等诸多文明也多消亡,甚至无法考证。
纵观世界文明,唯我我们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确实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最后,文化具有可变性。
文化的可变性会使文化的内容发生增量或减量,系统结构、文化模式和风格等各个方面的变化,最终导致文化变迁。
生物因素、地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传播因素、工业发展因素甚至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都使得文化具有可变性。
当一种主导型的文化模式被另一种主导型文化模式所取代的时候,就会发生文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