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化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齐国100个成语故事

齐国100个成语故事

齐国100个成语故事齐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战国七雄之首,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更是我们今天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一、引言1.齐国成语故事的背景介绍齐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诸侯国。

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和精彩的事件。

这些人物和事件,以及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共同孕育了丰富的齐国成语故事。

2.齐国成语故事的意义和价值齐国成语故事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

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智慧。

学习和传承这些成语故事,对于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齐国成语故事分类介绍1.人物成语a.孔子与齐国的故事孔子在齐国的经历,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成语故事。

如“陈蔡绝粮”,讲述了孔子在陈、蔡两国间的艰苦岁月,以及他坚守道德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

b.孟子与齐国的故事孟子在齐国的活动,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教育意义的成语。

如“孟母三迁”,讲述了孟母为了孟子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长,三次搬家的事迹,体现了母爱和教育的重要性。

c.其他人物成语故事此外,还有许多其他人物在齐国的经历,如管仲、鲍叔牙等,形成了诸如“管鲍之交”、“鲍叔牙知人”等脍炙人口的成语。

2.地理成语a.临淄成语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有着丰富的地理成语。

如“临淄之游”,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昌盛,以及齐国君臣共同努力、国家强大的事迹。

b.泰山成语泰山,作为齐国的神山,也有着许多成语故事。

如“泰山北斗”,形容人物的高尚品质,寓意着像泰山一样稳定、像北斗一样指引方向的领袖才能。

c.其他地理成语故事此外,还有诸如“鲍叔牙荐友”、“滥竽充数”等地理成语,反映了当时齐国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

3.历史事件成语a.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历经数次变法,国家日益强大。

齐文化成语故事

齐文化成语故事

1挥汗成雨、比肩继踵形容临淄商业繁华、人口众多。

出自《晏子春秋杂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 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 ……”,意思是临淄有三百闾人家,展开衣袖可以遮住太阳,每人挥 一把汗就像下雨一样,人多得肩擦肩,脚挨脚。

2、及瓜而代管至父去戍守葵丘, 本来讲好明年瓜熟了就换防。

两个 到了瓜熟轮换的时候, 齐君却不派人来接替他们。

两 朝令夕改的齐襄公大为不满, 便偷偷地去投靠与襄公结怨甚深的公孙无知,共同商量作乱之事。

在一个冬天,齐襄公到渠丘田猎,早有预谋的公孙 无知、连称和管至父三个人,乘机起事,向毫无防备的齐襄公发起攻击。

齐襄公在慌乱中被 公孙无知斩杀,后公孙无知自立为齐君。

3、一箭之仇、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小时候相交很深,成为莫逆。

管仲家贫,有老母,鲍叔牙时有接济资助, 甚至一起赚钱,管仲也是多得多分,而鲍叔牙绝无怨悔,史称管鲍之交”。

齐僖公、襄公时 期,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师, 而管仲则是公子纠的师傅。

因为齐襄公诸儿淫行无度,滥杀 无辜,暴虐无道,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逃奔到了莒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出奔鲁国。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无知杀死,无知又被雍廩杀掉,小白与公子纠回国抢国君之 位。

公子纠派管仲带领军队拦截从莒国回国的小白。

管仲弯弓搭箭,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

小白假装被射中,倒在车中,骗过管仲,抢在公子纠之前赶回临淄,登上君位,也就是齐桓 公。

后来,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劝谏下,不计一箭之仇,任用管仲为相。

他们对内推行全面改 革,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创建了春秋首霸的赫赫伟业。

公元前645年,管仲患了重病,桓公去探望他,询问谁可以继任相位。

管仲认为鲍叔牙 善恶分明,不适合担任相国。

易牙听说齐桓公与管仲的这段对话, 便去向鲍叔牙告管仲的黑状。

鲍叔牙却认为管仲理解自己、一心为公、并不去计较。

可见,管鲍之交不仅仅是私交, 更多的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国家利益之上的人间大爱。

4、 老马识途公元前664年,北方少数民族山戎攻打燕国。

齐文化成语故事

齐文化成语故事

1.挥汗成雨、比肩继踵形容临淄商业繁华、人口众多。

出自《晏子春秋·杂下》: “临淄三百闾, 张袂成阴, 挥汗成雨, 比肩继踵而在……”, 意思是临淄有三百闾人家, 展开衣袖可以遮住太阳, 每人挥一把汗就像下雨一样, 人多得肩擦肩, 脚挨脚。

2.及瓜而代公元前686年, 齐襄公派连称、管至父去戍守葵丘, 本来讲好明年瓜熟了就换防。

两个人尽职尽责地完成了一年的戍守任务, 到了瓜熟轮换的时候, 齐君却不派人来接替他们。

两人派使者给于是, 两人对政令无常、朝令夕改的齐襄公大为不满, 便偷偷地去投靠与襄公结怨甚深的公孙无知, 共同商量作乱之事。

在一个冬天, 齐襄公到渠丘田猎, 早有预谋的公孙无知、连称和管至父三个人, 乘机起事, 向毫无防备的齐襄公发起攻击。

齐襄公在慌乱中被公孙无知斩杀, 后公孙无知自立为齐君。

3.一箭之仇、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小时候相交很深, 成为莫逆。

管仲家贫, 有老母, 鲍叔牙时有接济资助, 甚至一起赚钱, 管仲也是多得多分, 而鲍叔牙绝无怨悔, 史称“管鲍之交”。

齐僖公、襄公时期, 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师, 而管仲则是公子纠的师傅。

因为齐襄公诸儿淫行无度, 滥杀无辜, 暴虐无道, 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逃奔到了莒国, 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出奔鲁国。

公元前686年, 齐襄公被无知杀死, 无知又被雍廪杀掉, 小白与公子纠回国抢国君之位。

公子纠派管仲带领军队拦截从莒国回国的小白。

管仲弯弓搭箭, 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

小白假装被射中, 倒在车中, 骗过管仲, 抢在公子纠之前赶回临淄, 登上君位, 也就是齐桓公。

后来, 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劝谏下, 不计一箭之仇, 任用管仲为相。

他们对内推行全面改革, 对外尊王攘夷, 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创建了春秋首霸的赫赫伟业。

公元前645年, 管仲患了重病, 桓公去探望他, 询问谁可以继任相位。

管仲认为鲍叔牙善恶分明, 不适合担任相国。

易牙听说齐桓公与管仲的这段对话, 便去向鲍叔牙告管仲的黑状。

齐国成语故事

齐国成语故事

齐国成语故事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它的成语故事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齐国成语的故事吧。

成语一,悬梁刺股。

相传,齐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贤明君主。

孟尝君治理国家,勤政爱民,深得百姓拥戴。

有一天,孟尝君听说国中有一位贤士名叫田文,他深居简出,不为朝廷所用,孟尝君便派人前去邀请他入朝。

田文谦虚地说,“我不过是一个平民,怎敢入朝谒见君王呢?”孟尝君听后大为感动,便亲自前去拜访田文。

田文见到孟尝君后,非常惊讶,连忙跪下行礼。

孟尝君却说,“我听说你是一位贤士,今特来拜访,希望你能够辅佐我治理国家。

”田文感到十分惭愧,便决心要努力学习,为国家尽心尽力。

从此以后,田文每天晚上都在家里悬梁刺股,以此来警醒自己,不敢有丝毫懈怠。

最终,他成为一位德才兼备的贤臣,为齐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成语二,白马非马。

齐国有一位名叫公输般的贤臣,他曾经在齐国朝廷中担任要职。

有一天,公输般在朝廷上听到有人说,“白马非马。

”公输般听后大为不解,便决定亲自去查看。

他来到人们所说的地方,发现那匹白马原来是一匹黑马,只不过被白色的布覆盖着。

公输般深思熟虑后,向朝廷上的大臣们解释说,“这匹马原本是黑色的,只不过被白色的布遮盖住了,所以大家看起来觉得是一匹白马。

但实际上,它还是一匹黑马。

”公输般的深思熟虑和敢于直言的品质,赢得了朝廷上大臣们的尊重和信任。

成语三,卧薪尝胆。

齐国有一位名叫范蠡的智者,他曾经在朝廷上为官,后来因为一些原因离开了朝廷,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范蠡在隐居期间,每天都在家中卧薪尝胆,默默地等待着重返朝廷的机会。

他深知,只有经历了磨难和痛苦,才能更加坚强和勇敢。

最终,范蠡在一次机缘巧合下,重新回到了朝廷,为齐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以上就是一些齐国成语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齐国古代的风土人情,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道理。

让我们一起铭记这些成语故事,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齐文化成语典故手抄报或绘画

齐文化成语典故手抄报或绘画

齐文化成语典故手抄报或绘画《齐文化成语典故手抄报》嗨呀,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齐文化成语典故手抄报的事儿。

说起齐文化,那可是有着一箩筐的精彩故事和成语典故呢!就像“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它背后的故事可太有意思啦。

楚庄王一开始默默无声,好像没啥作为,结果一下子就做出了惊人的大事,让人刮目相看。

把这个故事画在手抄报上,肯定能吸引大家的目光。

还有“门庭若市”,这说的是邹忌劝齐王广纳谏言,结果齐王家门口热闹得跟集市似的。

咱们可以在手抄报上画一个热闹的王宫大门,旁边写上这个故事,让大家都能感受到齐王的虚心和明智。

画手抄报的时候,色彩可得鲜艳明亮,这样才能展现出齐文化的活力。

比如画“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可以把南郭先生那心虚的表情画得夸张一点,再用彩色铅笔涂上丰富的颜色,保证让人印象深刻。

在文字方面,咱们要写得清楚工整,把每个成语典故的来龙去脉讲明白。

别忘了加上一些自己的小感悟,让大家知道这些故事对咱们的生活也有启发。

小伙伴们,一起动手,让咱们的手抄报成为展示齐文化的精彩窗口吧!《齐文化成语典故绘画》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齐文化成语典故的绘画。

想象一下,当我们用画笔把那些古老又有趣的齐文化成语典故展现出来,是不是超级酷?比如说“老马识途”,咱们可以画一群人在茫茫的沙漠中迷路了,着急得不行。

这时候,一匹老马出现了,带着大家找到了回家的路。

画里的老马眼神要坚定,人们的表情要充满希望。

再比如“管鲍之交”,把管仲和鲍叔牙那种深厚的友谊画出来。

可以是他们一起谈天说地的场景,也可以是在困难时刻相互扶持的画面。

用温暖的色调来表现他们之间真挚的情感。

画齐文化成语典故可不能马虎,要仔细琢磨每个细节。

像“围魏救赵”,就得画出战场上的紧张气氛,士兵们的英勇和智慧。

而且构图也很重要哦,要让整个画面有主次之分,重点突出故事的核心。

咱们还可以发挥创意,加入一些现代元素,让这些古老的故事在画中焕发出新的魅力。

说不定会让人眼前一亮,对这些成语典故更加感兴趣呢!怎么样,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想要拿起画笔啦?。

二十个齐国成语故事

二十个齐国成语故事

一、东周列国时期,涉及齐国的成语有哪些?东周列国时期,是我国成语典故产生比较多的一个时代,其中和齐国有关的不少。

一,围魏救赵,说的是田忌和孙膑通过围困魏国大梁解救赵国的故事。

二,鸡鸣狗盗,说的是孟尝君田文在逃亡中被两个会学鸡和狗的人逃出关卡。

三,狡兔三窟,还是孟尝君的故事。

四,滥竽充数,说的是齐宣王时代一个音乐人物二、成语故事齐威王?田忌赛马齐国使者将奇人孙膑从大梁偷偷地载回齐国。

齐国将军田忌非常赏识他。

齐国盛行赛马,常下重金赌注。

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

”田忌答应了,与齐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来赌注。

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

”三场比赛之后,田忌一场败而两场胜,最终赢得头彩。

田忌趁机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

齐威王向他请教兵法,拜他为师。

故事告诉我们要权衡利弊,利用自己的长处对付对手的短处,从而在获得最后的胜利。

三、君威王成语典故?成语故事会--第二期【一鸣惊人】一鸣惊人【成语释义】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间干出惊人的成绩。

【典故出处】《史记·滑稽列传》【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威王继承王位已经三年了,整天在宫中饮酒作乐,不问朝政,把国家的许多重大事情都推给大臣们去处理。

当时朝政一片混乱,齐国接连被韩、赵、魏等国打败,国家的存亡危在旦夕。

文武官员都很着急,但又不敢在对齐威王进行劝告。

这时,朝中有个名叫淳于髡(kun)的大臣,平时间善于说笑话。

他分析了同僚们早些时候进谏失败的经验,了解到齐威王有喜欢听隐语的习惯,再一次早朝中,便对齐威王说:“有一个谜语,我和许多人都猜不着,大王您多才多艺,能猜猜吗?”齐威王表示愿意猜。

淳于髡便说:“听说齐国有一只大鸟,就栖息在王宫里,一住三年,不飞也不叫,大王您知道这鸟叫什么吗?”齐威王心里明白淳于髡指的就是他,就笑着说:“词鸟不飞则以,一飞冲天;不鸣则以,一鸣惊人。

齐国时期成语的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齐国时期成语的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齐国时期成语的典故故事是语言中历史悠久,经过长筛选和提炼出来的固定的语言形式,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的精华所在,能够从多个角度充分反映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齐国时期成语的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齐国时期成语的典故篇一:摩肩接踵晏婴是齐国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身材矮小,但是头脑敏捷,非常机智。

有一次,晏婴出使楚国。

楚王想侮辱他,就按他的身材高度在大门旁边开了个小门,叫他钻进去。

晏婴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

我是出使楚国,请问楚国是个狗国吗?如果楚国是个人国,就应当请我从城门出入。

”楚王听说了这番话,只好让大开城门请他进来。

楚王见到晏婴又说:“你们齐国大概是没有人吧?怎么派你这么个矮小的人来呢?”晏婴说:“我们齐国首都临淄有三百条街道,人多得把衣袖一展开就把太阳都遮蔽了,挥洒的汗如同下雨一般,走在路上要肩靠着肩,脚碰着脚,怎么没有人呢(原文是‘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楚王又问“那么为什么把你派到这里来呢?”晏婴回答说:“我们齐国派使臣,有个规矩:上等的使臣派到上等国;下等的使臣派到下等国。

我是个下等使臣,所以就被派到楚国来了。

”他的回答噎得楚王作声不得。

齐国时期成语的典故篇二:避实击虚古代齐国著名的辩论家田巴,在徂丘、稷下一带跟人辩论。

这个人能说会道,可以把历史的三皇五帝、春秋五霸统统骂倒。

把截然不同的东西说成一模一样。

他擅长一套巧妙的诡辩术,任你怎么会说也不是他的对手。

一天,年仅十二岁的鲁连来到田巴这里,说:“我听人家说过:‘厅堂上的污秽还没扫除干净的时候,就来不及清除郊野的杂草;刀光剑影在面前,用短武器交锋的时候,就顾不得防备远处射来的飞箭’。

为什么呢?因为事情总得分个轻重缓急,首先要救急嘛。

当前,楚国大军驻扎南阳,赵国军队攻打高唐,燕兵十万围困聊城,我国的形势十分危急,先生,您可有什么应急之计呢?”田巴答道:“没有办法。

齐文化成语典故手抄报或绘画

齐文化成语典故手抄报或绘画

齐文化成语典故手抄报或绘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成语更是独具特色。

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许多精彩的成语典故。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齐文化,我们可以通过手抄报或绘画的形式展示这些典故,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

一、手抄报: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齐文化成语典故手抄报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展示方式,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展示齐文化成语的典故。

以下将详细介绍几个典型的齐文化成语典故,以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展示。

1. 成语1:“齐心协力”“齐心协力”是用来形容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成语。

典故来源于齐国时期的故事。

在战争期间,齐国面临着强敌的进攻,齐王勾践号召臣民们齐心协力,共同抵御敌人的侵略。

最终,齐国战胜了敌人,实现了从挫折到胜利的转变。

在手抄报上,可以画出勾践齐心协力的形象,搭配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以便读者快速理解。

2. 成语2:“齐头并进”“齐头并进”是形容多个团体或个体同时向前推进,同时取得进展的成语。

典故中讲述了齐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对抗敌人而集结联盟。

各诸侯国没有争权夺利,而是携手合作,齐头并进地向着共同目标迈进。

这个成语的手抄报可以以联盟的形象为主题,画出各个国家和齐国的联盟形象,搭配文字说明,表达出众志成城的力量。

“齐家治国”是形容治理家庭和治理国家具备共通之处的成语。

典故源自齐国时期的故事。

公元前547年左右,齐国的国君孟献子委托宰相管仲为其选婿,问他谁可以做到既能治理国家又能持家有道。

管仲回答:“能够治理家庭的人,也能治理国家。

”这个典故可以以管仲和孟献子的形象为主题,配上文字说明,强调家庭和国家管理的共通之处。

二、绘画:通过画作展示齐文化成语典故除了手抄报的形式,我们也可以通过绘画来展示齐文化成语的典故。

以下将介绍几个适合绘画的齐文化成语典故。

1. 成语4:“齐眉穗”“齐眉穗”是形容兄弟情深,相互关爱的成语。

典故源自齐国时期,齐国有两位兄弟王子,他们相亲相爱,彼此互相关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挥汗成雨、比肩继踵形容临淄商业繁华、人口众多。

出自《晏子春秋·杂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意思是临淄有三百闾人家,展开衣袖可以遮住太阳,每人挥一把汗就像下雨一样,人多得肩擦肩,脚挨脚。

2、及瓜而代公元前686年,齐襄公派连称、管至父去戍守葵丘,本来讲好明年瓜熟了就换防。

两个人尽职尽责地完成了一年的戍守任务,到了瓜熟轮换的时候,齐君却不派人来接替他们。

两人派使者给于是,两人对政令无常、朝令夕改的齐襄公大为不满,便偷偷地去投靠与襄公结怨甚深的公孙无知,共同商量作乱之事。

在一个冬天,齐襄公到渠丘田猎,早有预谋的公孙无知、连称和管至父三个人,乘机起事,向毫无防备的齐襄公发起攻击。

齐襄公在慌乱中被公孙无知斩杀,后公孙无知自立为齐君。

3、一箭之仇、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小时候相交很深,成为莫逆。

管仲家贫,有老母,鲍叔牙时有接济资助,甚至一起赚钱,管仲也是多得多分,而鲍叔牙绝无怨悔,史称“管鲍之交”。

齐僖公、襄公时期,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老师,而管仲则是公子纠的师傅。

因为齐襄公诸儿淫行无度,滥杀无辜,暴虐无道,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逃奔到了莒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出奔鲁国。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无知杀死,无知又被雍廪杀掉,小白与公子纠回国抢国君之位。

公子纠派管仲带领军队拦截从莒国回国的小白。

管仲弯弓搭箭,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

小白假装被射中,倒在车中,骗过管仲,抢在公子纠之前赶回临淄,登上君位,也就是齐桓公。

后来,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劝谏下,不计一箭之仇,任用管仲为相。

他们对内推行全面改革,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创建了春秋首霸的赫赫伟业。

公元前645年,管仲患了重病,桓公去探望他,询问谁可以继任相位。

管仲认为鲍叔牙善恶分明,不适合担任相国。

易牙听说齐桓公与管仲的这段对话,便去向鲍叔牙告管仲的黑状。

鲍叔牙却认为管仲理解自己、一心为公、并不去计较。

可见,管鲍之交不仅仅是私交,更多的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国家利益之上的人间大爱。

4、老马识途公元前664年,北方少数民族山戎攻打燕国。

燕庄公抵挡不住,向齐桓公告急。

齐桓公、管仲率领齐军前去救燕。

齐军与燕军合兵一处,杀得山戎大败,山戎首领带着残兵败将逃入孤竹国(今河北西北部)。

齐军追击山戎的过程中,误入荒漠,迷失了方向。

管仲向齐桓公建议说:“臣听说老马识途,燕马多从漠北而来,也许熟悉此地,大王不妨令人挑选数匹老马,让他们走在队伍的前面,或许可以寻见出路。

”齐桓公依言,命人取数匹老马,放之先行,军队紧随其后,果然走出险地。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年树人,百年树人”意思是种树是为十年以后打算,培养人才是为长远打算。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

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树,种植,培养。

木,树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意思是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五谷;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树木;作终身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材。

种谷,是一种一收;种树,是一种十收;培育人材,则是一种百收的事情。

管仲的言论,表现了齐国执政者对培养人才的重视。

齐国是一个从太公“尊贤尚功”开始就高度重视人才的国家。

齐国“任人唯贤”的用人思想,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用人模式,在先秦各诸侯国中特色鲜明,历史悠久,蔚为传统。

6、和而不同《晏子春秋·外篇第七》记载:齐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来诣见,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呀!”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与您只是相同而已,哪里说得上和谐。

”景公说:“和谐和相同不一样吗?”晏子说:“不一样。

和谐就象调治羹汤,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肉,用柴火烧煮,厨师调配,使味道适中,味道不够就增加,味道过了就减少。

君子吃了它,心情平和。

国君与臣子的关系也是这样。

国君认为可行而其中有不可行的,臣子指出其中的不可行,正是促成国君认为可行的;国君认为不可行的,而臣子指出其中可行的,去掉不可行的,所以政治清平而不相抵触,百姓没有争夺之心,所以诗经上说:‘有着美味调和好羹汤,五味齐备又平和,精诚感动神来享,一致肃静无争论。

’先王之所以调备五味,调和五声的原因,是用来平静内心,成功地治理他们的国家。

声音和味道一样:是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相互组成的。

是由清浊、大小、短长、缓急、哀乐、软硬、快慢、高低、出入、疏密互相调节的。

君子听了,内心平静。

内心平静德义就和谐。

所以《诗经》上说:‘德音没有瑕疵。

’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

国君认为可行的,他也说可行;国君认为不可行的,他也说不可行。

如果用水去调剂水,谁去吃它?如果琴瑟老弹一个音,谁去听它?”景公说:“好!”7、一鸣惊人“一鸣惊人”,意思是一只平时不鸣叫的鸟一叫,声音惊人。

比喻一个人平时默默无闻,突然有惊人的表现,干出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

“一鸣惊人”源于《史记·滑稽列传》。

战国时期,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赘婿,身高不足七尺,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使齐国从未受过屈辱。

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

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

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

淳于髡就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

有一次,淳于髡对齐威王说:“大王,我给您说个隐语玩玩,怎么样啊?”齐威王兴致高涨地说:“寡人智慧超群,有什么隐语能难到我呢?快说。

”淳于髡就笑着说:“我们齐国的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听后,怔了怔,心中忽然有所触动,心情似乎有点沉重,低下头来,陷入了沉思之中,良久,对周围的大臣们郑重地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鸣则已,一鸣就使人惊异。

”淳于髡的隐谏使齐威王醒悟过来,开始励精图治。

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了忠于职守、政绩卓著,但不会奉承阿谀的即墨大夫;烹杀了荒于政务,靠贿赂齐威王身边的人而求取名声的东阿大夫;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

齐国的声威竟达三十六年。

齐威王一鸣惊人的典故,两千年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在中国可谓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这个典故说明,一个人有错误并不要紧,关键是要能猛然惊醒,翻然悔悟,勇于改过。

一个人只要能够认真、坚决的改正错误,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8、门庭若市提要:“门庭若市”指门前和院子里的人很多,像市场一样。

比喻来的人多,非常热闹。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出现于“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的结尾部分:(威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齐威王时期,齐国相国邹忌明明不如徐公长得美,然而却受到了妻、妾及客人的奉承,都说他比徐公美。

邹忌从此事中悟出:执政者只有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才能掌握真实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施政。

第二天,邹忌把自己悟出的道理告诉了齐威王,借以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多听取、采纳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齐威王欣然纳谏,立即下令:“不论朝中大臣,地方官吏,还是平民百姓,凡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给上等奖励;用书面形式指出我过失的,受中等奖励;能在大庭广众之中议论我过失的,受下等奖励。

”命令颁布的最初几天,向威王提意见的人很多,宫门和朝廷里人来人往,热闹得如同市场一样。

几个月以后,来提意见的人就少了;过了一年,齐国人想提意见,也没有可批评的了。

其他国家看见齐威王如此谦逊宽容,热爱民众,纷纷到齐国来朝拜,齐国的国际声望和地位大增,这就是在朝廷、在国内战胜了敌国。

“门庭若市”这个成语阐明,一个品德高尚、大气智慧的领导者,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只要采取措施,鼓励、支持人民群众积极参政议政,聚民心,集民智,自己的施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全力支持,从而取得成功。

9、百家争鸣齐宣王尊贤礼士,喜文学游说之士,大兴在田齐桓公时期就已经建立的稷下学宫。

他在政治上给稷下学者相当高的地位,在经济上给他们以丰厚的待遇。

凡来稷下的学者,都要经过齐宣王召见,通过问答及对其学术水平、社会名望、带徒多少、资历深浅等条件的了解,授予不同的等级称号,按等级享受不同标准的待遇。

当时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76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的职位。

例如号称“稷下之冠”"的淳于髡有功于齐,被贵列上卿,赐之千金,革车百乘。

齐宣王以“养弟子以万锺”为条件来挽留孟子,孟子被列为客卿,孟子出门时“后车数十乘,从着数百人”。

田骈虽“设为不宦”,齐宣王却给他“訾养千锺,徒百人”。

由此可见齐宣王给予稷下先生俸禄的优厚。

齐宣王还为稷下先生们建筑高门大屋,处处尊崇他们。

优厚的俸禄,壮观的府第,使天下贤士、诸侯宾客大都投奔齐国。

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各派林立,各抒己见、相互问难、互融互长、共同发展,出现了“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盛况。

可以说,齐宣王时期的稷下学宫,其规模之大,人数之众,学派之多,争鸣之盛,都达到了稷下学宫发展史上的颠峰。

10、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禀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

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闵(min)王继承了王位。

齐闵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