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字的成语故事分享
五个寓言成语故事

五个寓言成语故事五个寓言成语故事1:不识车轭车轭(e)是驾车时套在牲口脖颈上的一种木制驾具,略微弯曲有点像个“人”字形。
一天,一个郑国人走在路上捡到一个车轭。
因为他从未套过牲口驾车,所以不认识这是个什么东西。
回家后,他拿着车轭去问邻居说:“这是个什么东西?”邻居告诉他说:“这是车轭。
”虽然这个郑国人知道了自己手里拿的这根弯木棒叫作“车轭”,但毕竟印象不深,他并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第二天,这个人又在路上捡到一个车轭,他又拿去问邻居,邻居回答说:“这是车轭。
”谁知这个郑国人听了以后,竟大怒。
他说道:“先前那个东西,你说是车轭,现在这一个,你又说是车轭,路上哪来这么多的车轭呢?我看这分明是你在骗我,你不是个好东西。
”他说着、骂着,竟然抓起邻居的衣领同他打起架来。
一个人遇到了疑难事情,往往要请教别人。
可是这个郑国人,既想请教别人,又不虚心,还要怀疑别人。
他不知道自己的愚昧无知,却怀疑别人在欺骗自己。
如此自以为是而又蛮横无理的人,真是愚蠢可笑。
五个寓言成语故事2:亡羊补牢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经典成语故事简短【六篇】

【导语】学成语的⽬的是为了⽤成语,想熟练运⽤成语,就要掌握成语的含义,这样才能把话说得或者写得更简洁、更准确、更⽣动。
下⾯是分享的经典成语故事简短【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成语故事简短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抱负的⼈。
可他⼩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孩⼦。
进⼊青年时代,他意识到⾃⼰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有长进。
他曾⼏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卧,同被⽽眠,⽽且还有着共同的远⼤理想:建功⽴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次,半夜⾥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好⽂章,⼜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才武略。
故事出⾃《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喻有志之⼠,及时振作。
【篇⼆】经典成语故事简短 唇亡齿寒 春秋时期,虢国屡次侵犯晋国,晋献公便决定灭掉虢国。
⼤夫荀息想了⼀个计策:“虢国与虞国唇齿相依,我们可以先从虞国借道讨伐虢国,等灭了虢国,就能顺道灭掉虞国。
” 晋献公认为虞公未必会答应借道。
荀息说:“虞公很贪婪,如果我们把垂棘的美⽟和屈地的良马送给他,他必然见利忘义,痛快地答应我们的要求。
二年级成语故事【六篇】

【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千年以来⼈民智慧的结晶。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年级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
【狐假虎威】⽼虎抓住⼀只狐狸,准备吃掉它。
狐狸说:“我是天帝派来的百兽,你敢吃我,会受到上天的惩罚。
”见⽼虎不信,狐狸⼜说:“你跟着我到森林⾥⾛⼀趟,就知道野兽们都怕我。
”由于有⽼虎在⾝边,野兽们见了,纷纷逃命。
⽼虎信以为真,就放了狐狸。
[注释]假:借着,利⽤。
[提⽰]⽐喻依仗他⼈们的威势欺压⼈们。
【车⽔马龙】东汉时,章帝想给皇太后的娘家亲戚们封官赐爵。
太后知道后,表⽰坚决反对,她对章帝说:“我娘家那些⼈们呀,就知道把持权利,只会吃喝玩乐。
我曾经看见很多⼈们去他们那⾥请安问候,门前的路上,车如流⽔,马如游龙。
你给他们加官封爵只能有害于国家。
”[提⽰]形容繁华热闹的场景。
【半途⽽废】 东汉时,乐⽺⼦外出求学。
过了⼀年,他因为想家就回来了。
他的妻⼦⼀见到丈夫就⽤⼑割断织机上的绢帛。
乐⽺⼦觉得⼗分奇怪,他妻⼦说:“书没有读完就停下来,如同割断织丝⼀样。
”乐⽺⼦深受震动,⼜重新回去读书。
七年后,完成了学业才回到家中。
[注释]废:停⽌。
[提⽰]⽐喻做事中途停⽌,不能坚持到底。
【⼋仙过海】 传说吕洞宾等⼋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
吕洞宾提议各⾃投⼀样东西到海⾥,然后各显神通过海。
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在⽔⾯过海;韩湘⼦以花篮渡⽔:吕洞宾、蓝采和、张果⽼、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的萧、拍板、纸驴、⿎、⽟版、⽵罩投到海⾥,站在上⾯逐浪⽽过。
⼋位神仙都靠⾃⼰的神通渡过了东海。
[提⽰]⽐喻各有⼀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
⼀般连⽤。
【鹤⽴鸡群】 草地上有⼀群鸡。
其中⼀只⼤公鸡,夸耀⾃⼰强壮,⽻⽑⾦黄亮丽,最为出众。
另⼀只芦花⼤公鸡不以为然,说⾃⼰打起鸣来,声⾳嘹亮,才是秀的。
就在他们互不服⽓,要打起来的时候,⼀只仙鹤突然从天⽽降,落在鸡群中,两只公鸡相形见绌,不再争⽃了。
五字成语:桃园三结义的成语故事

五字成语:桃园三结义的成语故事
导读:本文五字成语:桃园三结义的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张角率领农民起义,反抗朝廷,起义军头戴黄巾作为记号,这就是历有名的"黄巾起义"。
东汉皇帝为了镇压"黄巾",下令各地招收新兵。
这天,刘备正看招兵的告示,身后又挤过来一个黑脸大个儿,名叫张飞。
两个人便商量一起去参军。
刘备和张飞来到一个酒馆。
他们正喝着酒,一个红脸大汉进来了,喊道:"快给我拿酒来,我急着去参军呢!"刘备见他身材高大,非常威风,就请他一起喝酒。
这人名叫关羽,因为杀了本地的恶霸,才来到这里。
刘备说:"我们一起干一番事业吧!"
三人喝完酒,一起来到张飞的桃园。
他们在桃园里对天起誓,结为兄弟。
这就是的"桃园结义"。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成语故事。
幼儿园成语小故事 简短

幼儿园成语小故事简短
幼儿园成语小故事简短指的是适合幼儿园小朋友听和理解的简短成语故事。
这些故事通常都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述,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应用。
以下是一些幼儿园成语小故事的示例:
1.掩耳盗铃:讲述的是一个小偷掩住自己的耳朵盗取铃铛,认为自己掩住耳
朵就不会被人发现,实际上是自欺欺人的行为。
2.叶公好龙:讲述的是一个人非常喜欢龙,但当真正的龙出现时,他却害怕
得要命。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表面上爱好某样事物,但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或接受它。
3.对牛弹琴:讲述的是一位音乐家对着牛弹琴,牛毫无反应,认为对方弹的
是“哑巴琴”。
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对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白费口舌。
4.井底之蛙:讲述的是一只青蛙生活在井底,认为整个世界就只有这个井口
这么大。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见识狭窄的人。
这些简短的成语故事都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述,可以帮助幼儿园小朋友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应用。
通过这些故事,孩子们可以学习到许多基本的道理和价值观,比如诚实、勇气、谦虚等等。
同时,这些故事也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5个字的成语故事典故(10篇)

5个字的成语故事典故(10篇)成语故事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丰富词汇。
成语故事能有效得进行思想教育,可以从民间成语故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正是有创造思维的人才,也就是说,只有创造思维的人才能在未来社会里,挑起使祖国繁荣昌盛的重担,所以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5个字的成语故事典故1日近长安远西晋时期,司马睿八岁的儿子司马绍聪明伶俐,有人从长安来建邺,司马睿问:“京城情况怎么样?”“匈奴侵扰,百姓过不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再这样就要亡国了!”司马睿潸然泪下。
司马绍问:“爸爸为什么哭?”“说了你也不懂,你还小呢!”“我8岁了”司马睿说:“我问你,长安还是太阳离我们远?”司马绍答:“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过从太阳来的,显然是长安近太阳远。
”第二天司马睿说起儿子的答话,不由得意忘形。
司马睿又问儿子:“长安和太阳哪个离我们远?”司马绍说:“长安远,太阳近。
”司马睿尴尬地问:“怎么和昨天说的不一样?”司马绍不慌不忙地回答:“抬头就能看见太阳,却望不见长安,不是太阳近长安远吗?”在座的人听了拍案叫绝,赞不绝口,司马容也兴高采烈。
西晋被灭后司马睿建立东晋,成了晋元帝,晋元帝死后司马绍继位,便是晋明帝。
5个字的成语故事典故2桃李满天下唐高宗当政时期,狄仁杰曾经担任大理丞,很多疑难案件都在他手上得以解除。
他在担任豫州刺史的时侯查出一起误判案件,让两千多名无辜的百姓免去死刑,当地百姓因此都觉得他是个德高望重的人。
在武则天即位后,赫赫有名的酷吏来俊臣诬陷狄仁杰使他遭受牢狱之灾。
释放后被贬为彭泽令,由于狄仁杰的个人威望很高,几年后武则天任命他为宰相。
狄仁杰在官场上不阿谀逢迎,对于武则天重用武氏家属以及张宗昌、张易之等沆瀣一气的奸臣,狄仁杰向武则天提出了任用贤能的意见,并把自已的好友张柬之、桓彦范等人推荐给武则天。
三年级五个四字成语故事简单

三年级五个四字成语故事简单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忌。
2.揠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疑田里的庄稼紫带很慢,今天回去嘿嘿,明天回去看一看,真的禾苗似的总没短低。
他心想:存有什么办法能够并使它们紫带低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3.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不可救药”:病重至无法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糟至无法挽救的地步。
喜欢吗?不喜欢跟我说。
楚人存有买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对般,物莫能够身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身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够应当也.夫不容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容同世之侧.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是用自己的长矛刺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矛:长矛,古代用作反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作控球的武器.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他首先挥舞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炫耀:“列位看客,恳请啊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不好的材料一次切削而变成的不好盾呀,质地特别厚实,任凭您用什么坚硬的矛也不可能将揭穿它!”一番话说道得人们纷纷晨练去,仔细观看.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过了一会儿,指着人群中东站出一条汉子,对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道,你的盾厚实极其,无论什么矛都无法揭穿;而你的矛又就是坚硬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容阻挡.那么答:如果我用你的矛去撕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到了,无言以对,只好跌红着脸,赶紧安顿不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出了集市.现在用这个词来表示自己说的话不能自圆其说.比如:“你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么理解.”楚人存有买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对般,物莫能够身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身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够应当也.夫不容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容同世之侧.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就是用自己的长矛刺及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相冲突.矛:长矛,古代用作反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作控球的武器.这个故事出自于《韩非子·容易一》:楚国存有个人在集市上既买盾又买矛,为了招揽顾客,并使自己的商品尽快下手,他不择手段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买卖.他首先挥舞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炫耀:“列位看客,恳请啊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不好的材料一次切削而变成的不好盾呀,质地特别厚实,任凭您用什么坚硬的矛也不可能将揭穿它!”一番话说道得人们纷纷晨练去,仔细观看.接着,这个楚人又拎起至了依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恳请看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磨制出的不好矛呀,矛头特别坚硬,不论您用如何厚实的盾去阻挡,也可以被我的矛揭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到的人个个目瞪口呆.过了一会儿,指着人群中东站出一条汉子,对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道,你的盾厚实极其,无论什么矛都无法揭穿;而你的矛又就是坚硬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容阻挡.那么答:如果我用你的矛去撕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到了,无言以对,只好跌红着脸,赶紧安顿不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出了集市.现在用这个词去则表示自己说道的话无法自圆其说.比如说:“你刚才的讲话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晓得该怎么认知.”。
寓意深刻的成语故事

寓意深刻的成语故事中国成语源远流长,古今中外,每个成语都代表着一个缩影,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成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不乏极具寓意深刻的故事,其朴素的故事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把千古经典融入现代生活,深深地鼓舞着人们的精神。
下面就以《寓意深刻的成语故事》为标题,来一起分享一些具有极具寓意的故事:一、“脱颖而出”这个成语的典故取自《汉书》中的一段记载:汉唐间的匈奴大夫卫炎,有一次参加明帝的考试,当时帝国的机制很复杂,只有排名前四的才能被提拔。
在众多考生中,卫炎的表现最好,脱颖而出,得到了最高分,被考官看重,官职一路晋升,身负重任,赢得晋国成功,为华夏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最终也成为了一个应召的谦虚的英雄。
二、“抢眼”这个成语的典故取自古代的一个故事,在抗宋之役中,柴桑将军降宋时,曾手拿一枝柴桑红旗登上了汴河桥头,旗帜抢眼,宋军百里长城一眼便看出柴桑军队的军事实力,再也无法抵挡,只得投降,这个故事知名度很高,也映射着当下人们追求突出成就,脱颖而出的精神。
三、“百里挑一”这个成语取自《史记》中的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齐桓公派郑国太子晋信去秦,秦国的政治官事十分严谨,因此只有在百官之中有一个能够胜任担任其职务的才能被看重,那就是“百里挑一”,从中可以看出,找到合适的人选需要一个精挑细选的过程,而一个人在众多人中能够脱颖而出,也就能够赢得重用。
四、“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个成语的典故取自《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记载:曹操的大将军黄忠为了抗击曹操用兵轻狂,耍弄士卒,满大局却对汉室心怀不满想投效汉室,他多次表达想投降的意愿,但曹操总是拒绝,一怒之下,黄忠在私下里发誓,“身在曹营,心在汉”,意思是他虽然身处曹操的军营,但心里却一直怀着对汉室的忠心,最终,他还是成功地投降到了汉室麾下,成为了著名的“赤壁英雄”。
五、“囊萤映雪”这个成语的典故取自《史记》中的一个故事,古代国家的宴会往往十分庄严,特别是汉武帝的酒宴,宴会上爆发出一场激烈的辩论,不仅有著名的宰相和将领,就连王子也参加了辩论,话题非常热烈,谁都想要在众多优秀的人中脱颖而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个字的成语故事分享
导读:本文五个字的成语故事分享,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售胝足之药
【成语故事】从前有人在市场上卖治脚茧药,在门上挂“供御”的招牌,人们讥笑他不诚实。
皇帝知道后,派人传唤他,并把他投入监狱。
他遇大赦而回家,就又重操旧业,在招牌上面增加“曾经宣唤”4字,以此来招徕顾客。
【出处】昔人有以胝足之药售于市者,辄揭扁于门曰:‘供御。
’《厅史》
【解释】胝:手掌或脚掌上的老茧。
指卖狗皮膏药骗人。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卖狗皮膏药
覆巢无完卵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北海相孔融反对曹操率50万大军征讨刘备与孙权,御史大夫向来与孔融不合,在曹操面前添油加醋,恶意挑拨。
曹操大怒,命人逮捕孔融全家,孔融的孩子无动于衷,也不逃跑,说:“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出处】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解释】复:翻倒。
翻倒的鸟窝里不会有完好的卵。
比喻灭门大祸,无一幸免。
又比喻整体毁灭,个体也不能幸存。
【用法】作定语、分句;比喻整体毁灭,个体不能幸存
【近义词】覆巢破卵
【成语示列】你是知道覆巢无完卵的结局的。
民以食为天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与项羽在颖阳一带打仗,由于没有后援,刘邦准备放弃敖山粮仓,找谋士郦食其商量。
郦食其认为称王要依赖百姓,百姓又依赖粮食。
要想赢得战争,必须占据敖仓,才能稳住军心。
刘邦赞同并奋勇作战取得了胜利。
【典故】天: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
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
指民食的重要。
【释义】天: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
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
指民食的重要。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粮食的重要性
【近义词】国以粮为本
【成语举例】
◎民以食为天,吃饱肚子是大别山人祖祖辈辈的梦想:"谁让我们吃饱饭,就选谁当县长。
"
◎解放几十年来农业还没有从根本上过关的历史教训和现实状况都告诉我们: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要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解决好农业问题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