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名词解释-新增长理论与模型
博士后经济学理论模型知识点归纳总结

博士后经济学理论模型知识点归纳总结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理论模型为我们解析和理解各类经济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在博士后阶段,对经济学理论模型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地归纳总结,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学的核心原理和机制。
本文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角度出发,对常见的经济学理论模型进行概述和分析。
一、宏观经济学理论模型1. 新古典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是宏观经济学中的核心模型之一,旨在解释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原因与机制。
该模型的基本框架包括生产函数、储蓄函数、投资函数等要素,通过分析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导出规模报酬递增或递减、人均经济产出增长等经济现象。
2. IS-LM模型IS-LM模型是描述经济活动中利率和收入之间关系的经济学模型。
其中,IS曲线表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利率之间的平衡关系,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利率与实际货币量之间的平衡关系。
通过模型的分析,可以研究利率、货币政策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3. 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是研究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经济学模型。
该模型基于观察到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负相关的经验事实,通过分析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运作机制,研究经济中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
二、微观经济学理论模型1. 边际效用理论模型边际效用理论模型是微观经济学中用于解释个体消费决策的核心模型。
该模型认为,个体在消费时会考虑边际效用的变化,即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通过建立消费者效用函数和预算约束条件等数学模型,可以分析个体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最优的消费选择。
2. 供求模型供求模型是用于分析市场均衡情况的微观经济学模型。
该模型通过建立市场供给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研究市场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定量分析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进而预测市场的均衡状态。
3. 博弈论模型博弈论模型是研究个体或机构在决策过程中相互影响和互动的数学模型。
该模型通过分析参与者的策略选择与收益结构,推导出在不同博弈或交互环境下的最优策略和收益分配。
新古典增长模型名词解释

新古典增长模型名词解释
新古典增长模型是一种经济学理论模型,用于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下面是该模型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
1. 生产函数:描述了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劳动力如何被组合以产生产出物的关系。
2. 边际产出:单位资本或单位劳动力增加到生产函数中时,产出的额外增加量。
3. 资本存量:总资本存量或经济中可用的物质或资本财富的总量。
4. 资本积累:通过投资将收入用于增加资本存量的过程。
5. 技术进步:生产过程的改进,以生产更多或更好的产品而不增加劳动力或资本的使用。
6. 常规状态:生产函数边际产出与资本存量和劳动力的增长无关的状态。
7. 均衡增长路径:资本存量和劳动力的增长率与边际产出相等的增长路径,使得经济可以持续增长。
8. 短期和长期均衡:短期均衡是指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数量不变的状态,而长期均衡是指经济处于均衡增长路径上的状态。
9. 消费率:收入的一部分消费支出与总收入的比率。
10. 储蓄率: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增加资本存量的支出与总收入的比率。
- 1 -。
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模型

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模型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和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增长。
这些模型旨在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推动因素以及对经济体整体产出和生产率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要的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模型。
一、古典增长模型古典增长模型又称为劳动增长模型,是最早的一种增长模型。
该模型假设经济增长主要由人口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增加所驱动。
其核心假设是,随着劳动力的增加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民经济总体产出也会相应增加。
这一模型最早由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提出,并在其经济学巨著《国富论》中得到详细阐述。
二、新古典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是对古典增长模型的改进和扩展。
该模型引入了资本积累的概念,认为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古典增长模型将经济增长解释为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该模型中,资本积累通过提高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新古典增长模型主要由罗伯特·索洛等经济学家提出。
三、内生增长模型与古典和新古典增长模型不同,内生增长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在推动力,而不是外部因素。
该模型将创新、研发和教育等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的考虑范畴。
内生增长模型认为,通过增加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投资,经济体可以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这一模型由保罗·罗默和罗默共同开发提出。
四、扩散增长模型扩散增长模型强调技术进步的传播和扩散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该模型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技术进步可以通过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员流动等途径进行传递和扩散,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
扩散增长模型主要由保罗·罗默等经济学家提出,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五、新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和拓展。
该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知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远远大于传统模型所能解释的范畴。
新增长理论强调创新、研发、知识产权保护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来促进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生产要素是指为进行生产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
要进行生产活动,就要投入各种经济资源。
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
要素报酬(factor payment)要素报酬指按生产要素的贡献所取得的相应的收入。
这些收入通常表现为利息、利润、地租或租金及工资。
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人力资本指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和劳动素质而投到劳动者身上的投资,是无形资本,它与物质资本(有形资本)共同构成了经济增长因素中的投资。
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自身不仅能形成递增的收益还能使相关的劳动和资本也产生递增的收益,从而使得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地租之和。
政府预算赤字(government budget deficit):政府预算赤字是指在政府预算支出大于预算收入的差额(BD=G+TR-TA)通货膨胀(inflation):纸币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货币就会贬值,这就是通货膨胀。
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通货紧缩(deflation):通货紧缩是指因流通中货币供应量小于需求量而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
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上对潜在经济增长的偏离。
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是,就会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
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发展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经济增长——仅仅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一季度、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等)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的增加。
经济发展——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等等在内的变化。
实际生活质量指数(PQLI,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1977由莫里斯提出,是一个衡量一国人民经济福利和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由识字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三项组成。
配第——克拉克命题(法则)——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的人数比起从事工业的人数将相对减少,从事工业的人数比起从事服务业的人数又将相对减少。
经济剩余(大卫李嘉图)——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扣除付给最低工资后的差额。
“静态的插曲”——由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把经济进步视为由积累力量形成的动态模式的看法,转变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对既定资源的静态配置的特别关心。
在这一时期中,价值理论、分配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在经济思潮中成为主流。
寻租行为——企业等寻求经济收益如利润最大化机会或政府寻求政治收益如政治局势稳定或政治关系牢固最大化机会的行为或过程。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
有保证的增长率——是“与人们想要进行的那个储蓄以及人们拥有为实现其目的而需要的资本货物额相适应的”增长率,其公式可表达为:Gw= Sf /Cr实际增长率——单位时间内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它是由实际发生的储蓄率与实际发生的资本——产出比决定的。
即:G = s/C自然增长率——在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允许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长期最大增长率,它反映了人口与劳动力增长、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经济增长的关系。
公式为:Gn = Sn/Cn中性技术——指技术进步使产出水平提高了,但并不改变资本与劳动的边际替代率,即资本—劳动比不随技术进步发生变化。
起飞——指一种产业革命,它直接关系到生产方法的剧烈变革。
新古典增长模型名词解释

新古典增长模型名词解释新古典增长模型是一种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它描述了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和因素。
该模型是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强调市场失效可能引起短期波动,但假设市场最终是能够自行实现均衡的。
下面对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一些关键概念进行解释。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产出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长。
通常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 RGDP)来表示。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它与生活水平和国家实力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描述工厂、企业或国家等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产品的能力的函数。
它是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等)与产出之间的关系,通常表示为Y = F(K,L) 其中 Y 表示产出(output)、K表示资本(capital)、L表示劳动力(labor)。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生产要素生产能力的提高。
它可以通过提高产出率、降低成本或提高生产效率来实现。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为它能够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水平,从而增加经济活动的数量。
收益递减:收益递减是指增加生产一要素时,其他要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产出量增长率逐渐减缓的现象。
例如,如果我们增加劳动力,但保持资本不变,那么随着更多人加入生产过程,每个人的产出量可能减少,而不是增加。
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指通过投资或储蓄增加资本的过程。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有更多的可用资本时,生产力就可能得到提高,效率也会提高,产出也增加。
内生经济增长:内生经济增长是指经济结构自身发展带来的经济增长。
例如,技术进步的发展可能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选择等等,从而使经济增长成为自发的和可持续的。
外生经济增长:外生经济增长是指经济结构外部因素带来的经济增长。
例如,国际贸易、科技转移和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等因素都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指每个工人或每小时工作量所创造的产值,或者单位劳动力能够创造的财富值。
经济增长的名词解释

经济增长的名词解释一、什么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种宏观经济现象,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增加的现象。
经济增长通常表明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的健康状况和发展潜力。
二、经济增长的特征经济增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产出增加:经济增长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产出增加。
这主要通过GDP的增加来衡量,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等方面的增长。
2.就业机会增多: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就业机会的增加。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企业的生产活动和业务扩张都会增加,需求劳动力也会相应增加,从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3.提高生活水平:经济增长通常会带来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收入水平也会相应提高,从而改善工资、薪酬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生活条件。
4.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往往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
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通常会促进经济的生产能力和效率的提高,进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三、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1.资本投资: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随着投资的增加,企业能够购买更多的设备和原材料,提高生产能力和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2.劳动力增长:劳动力的增加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劳动力的改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将会得到更好的利用。
3.创新与技术进步: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企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4.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技术的传播,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通过开展国际贸易,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获取到更多的市场和资源,进而促进自身的经济增长。
四、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增长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财富增加:经济增长意味着财富的增加。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将带来更多的财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大学《宏观经济学》第19章名词解释22个

《宏观经济学》第19章名词解释22个学习资料: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第十九章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潜在GDP的增长),或其产出水平的提高。
经济增长通常表现为总产量的增加,或人均产量增加。
2.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增长一同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甚至政治结构的变化。
经济发展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质”的概念,比经济增长具有更广泛的涵义,它包括经济增长以及生活质量、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
3.倒U形曲线,又称“库兹涅茨曲线”:倒U曲线描述了收入不均衡与经济增长之间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在经济增长初始阶段,收入差距拉大。
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收入差距开始缩小。
4.全要素生产率TFP:经济的生产函数Y=AF(N,K),Y 为总产出,N为投入劳动量,K为投入的资本量,其中A代表经济的技术状况,又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
5.索洛余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一种衡量,不能用要素的变化加以解释的生产水平的变化。
△A/A=△Y/Y –α*△N/N –β*△K/K6.稳态:指一种长期均衡,人均资本k达到并维持在均衡不变;忽略技术变化,人均产量也达到均衡稳定状态。
7.资本广化: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本增加会使新增人口得到和以前一样水平的人均资本。
8.资本深化:资本的增长使得人均的资本也在增加,资本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9.菲尔普斯经济累积的黄金分割律:若要使稳态(长期均衡状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
10.黄金分割律:使人均消费最大化的稳态时的人均资本。
亦称资本的黄金分割水平。
11.新古典增长理论:基本假定:(1)社会储蓄函数为S=sY,式中s是作为参数的储蓄率;(2)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3)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不考虑技术进步的经济生产函数为Y=F(N,K),基本方程为△k=sy-(n+δ)k,即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名词解释:新增长理论与模型1、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用来预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系统或大企业的生产和分析发展生产的途径的一种经济数学模型,简称生产函数。
它的基本的形式为:式中Y是工业总产值,At是综合技术水平,L是投入的劳动力数(单位是万人或人),K是投入的资本,一般指固定资产净值(单位是亿元或万元,但必须与劳动力数的单位相对应,如劳动力用万人作单位,固定资产净值就用亿元作单位),α 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μ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μ≤1。
从这个模型看出,决定工业系统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投入的劳动力数、固定资产和综合技术水平(包括经营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引进先进技术等)。
根据α 和β的组合情况,它有三种类型:①α+β>1, 称为递增报酬型,表明按现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有利的。
②α+β<1, 称为递减报酬型,表明按现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得不偿失的。
③α+β=1, 称为不变报酬型,表明生产效率并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只有提高技术水平,才会提高经济效益。
2、新经济增长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罗默(Paul Romer)和卢卡斯(Robert Lucas)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的出现,。
经济增长理论在经过20余年的沉寂之后再次焕发生机。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把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劳动力”的定义扩大为人力资本投资,即人力不仅包括绝对的劳动力数量和该国所处的平均技术水平,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训练和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统称为“人力资本”。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1990年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他在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的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
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是:(1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2)大部分技术进步是出于市场激励而导致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3 )知识商品可反复使用,无需追加成本,成本只是生产开发本身的成本。
新增长理论模型中的生产函数是一个产出量和资本、劳动、人力资本以及技术进步相关的函数形式,即Y=F(K,L,H,t)其中,Y是总产出,K、L和H分别是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量和人力资本(无形资本)存量,t表示时间。
对此有影响的模型有阿罗提出的边干边学模型以及罗默提出的收益递增增长模型。
在阿罗的模型中,只是将技术进步的一部分内生化了。
在这一模型中,产出不仅仅是有形要素的投入,而且也是学习和经验积累的结果。
体现为:资本的贡献要大于传统的贡献,因为增加的资本不仅通过其对生产的直接贡献来提高产量,而且通过其间接推动新思想的发展来提高产量。
但在这一模型中技术仍然是外生的,它随着内生的资本存量的变化而变化。
在罗默等人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充分的重视了知识的作用,将技术进步完全的内生化。
他们认为,增长的原动力是知识积累,资本的积累不是增长的关键。
有代表性的是所谓的研究与开发模型。
另外还有人将资本这一概念的外延扩大,认为资本不仅包含物质资本,而且也包含人力资本,因而资本仍然是增长问题的关键。
但这两者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强调知识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对于经济的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都认为知识或者知识的载体——人力资本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而且存在着投资(即资本的积累)刺激知识的积累,反过来知识的积累又促进投资的良性循环。
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理论鼓励新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在经济中的广泛运用,促进了高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已让位于知识和技术进步。
3、新古典增长模型:20世纪50年代,由索洛等人提出的一个增长模型。
由于它的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沿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思路,故被称为新古典增长模型。
这一模型假定: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2、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3、生产的规模收益不变;4、储蓄率不变;5、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6、人口增长率不变。
从而得到sf(k)=k+nk。
式中:s为储蓄率;k为人均资本占有量;y=f(k)为人均形式的生产函数;n为人口(或劳动力)增长率;k为单位时间内人均资本的改变量。
模型表明,一个经济社会在单位时期内(如1年)按人口平均的储蓄量被用于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人均资本的增加k,即为每一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设备;另一部分是为新增加的人口配备按原有的人均资本配备设备nk。
第一部分被称为资本的深化,而后一部分则被称为资本的广化。
该模型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可以处于稳定增加,条件是k=0,此时经济以人口增长率增长。
Y=F(K(t),L(t),t)Y=F(K,L)1. 对所有K>0,L>0,F呈现出对每一种投入的正且递减的边际产品2. F规模报酬不变3. 随着资本趋于0,资本的边际产品趋于无穷大;若资本趋于无穷大,则资本的边际产品趋于0产出Y可被写成以下形式。
Y=F(K,L)=L*F(K/L,1)=L*f(k).其中k=K/L,f(k)=F(k,1)Y=L*f(k)对Y分别求L和K的偏导数,得到:Y对K的导数等于f(k)'Y对L的导数等于f(k)-k*f(k)'则根据稻田条件有:k趋于0的时候limf(k)'=正无穷以上意味着每种投入都是必不可少的,且随着每种投入都趋于无穷大,产出也趋于无穷大。
表明,在资本存量充分小时,资本的边际产品是非常大的。
而当资本存量充分大的时候,其边际产品又是非常小的。
其作用是保证经济的路径并不发散。
稳态:一种其中各种数量都以不变速率增长的状态。
设人口增长率为不变的增长率n,资本折旧率为δ,储蓄率为sΔK=sF(K,L)-δKΔK/L=sf(k)-δkΔk=d(K/L)/dt=ΔK/L-nkΔk=sf(k)-(n+δ)k第一项实际投资,第二项持平投资结论:1、稳态一定会出现,并且交点只有一个2、由于k收敛于稳态k*,规模报酬不变意味着产出增长速率与资本和劳动增长的速率相等。
ΔY/Y=n=ΔL/L=ΔK/L,人均产出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稳态增长率独立于储蓄率。
总之,对生产函数的三个假设,保证了经济路径并不发散,无论起点在何处,总会收敛于一个平衡增长路径——稳态。
内生增长模型是基于对新古典函数修改上提出的。
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以资本积累为核心,以资本积累机制的递减规律为基本假设,核心是新古典生产函数和资本积累方程,基本结论是:资本收益递减规律(源于新古典生产函数)导致资本积累动力的逐渐消减;除非存在外生的人口增长或技术进步,经济不可能实现持续增长;政府政策只有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应。
在新古典模型中有效劳动的增长率是外生给定的。
因此,新古典模型并没有对这种差异做出任何经济解释。
总之,尽管新古典增长理论在逻辑上符合这些经验事实,但它的解释确是远远不够的:外生的技术进步远远不能揭示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4、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哈罗德一多马模型进行了修正,它放弃了哈罗德一多马模型中关于资本和劳动力不可替代及不存在技术进步的假设,重新提出了自己的前提条件。
并在此条件下得出结论,建立了新的经济增长模型。
由于他们的理论具有凯恩斯以前的传统经济学的痕迹,因而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提出该模型基本公式的是英国经济学家J·米德(James E.Meade)。
米德在分析中首先提出了与哈罗德不同的假设:1.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可以是消费品,也可以是投资品。
2.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且两种要素可以相互替代,因此,资本一劳动比率是一个变化的量。
3.储蓄总能转化为投资。
即I-S。
4.规模报酬不变。
且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
根据以上假设,该模型从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出发.得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入均收入增长率(GY—GL)=(1 )·(GK_GL),其中,GK-GL表示入均资本装备率。
所以,要使入均国民收入上升,就必须使资本增长率大于劳动力增长率。
而在技术进步条件下,模型为(GY—GL):(1吨)·(GK—GL)+X,可见,与没有技术进步时(k-0)情况不同,若X>0,则即使入均装备率不变。
入均收入也仍然增加。
另外,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中GK是资本的增长率,即GK=AK/K=I/K,由均衡条件I=S可以得到GK=a·8.代入以上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就可以得到在I-S均衡条件下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我们假定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权数n、储蓄率s和劳动力增长率GL都是常数,因此,GY和GK都与8有关,于是分别对8求导后可以得知:GK随8变动的速度大于GY随8变动的速度。
所以,对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来说,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得GK和GY发生偏离,都不会长期维持。
都会自动回到GK=GY的均衡水平。
并且GY的大小取决于GL(长久在模型中。
GL是既定的)的水平。
5、新古典增长理论(New-Classical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新古典增长理论主要是指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所提出的经济增长的理论。
索洛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推导出一个新的增长模型。
这个模型假定:第一、资本-产出比率是可变的;资本和劳动可以互相替代;第二、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价格机制发挥主要调节作用;第三、不考虑技术进步,技术变化不影响资本-产出比率,因而规模收益不变。
用a和1-a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对总产出的贡献,△K/K为资本增长率;△L/L为劳动增长率,该模型用公式可以表示为:G=a △K/K+(1-a)△L/L从上式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率G由资本和劳动增长率及其边际生产力决定。
依据这一模型,人们可以通过调节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生产力,即调整资本和劳动的配合比例,来调节资本-产出比率,以实现理想的均衡增长。
索洛模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改变资本-产出比率为常数的假定,发展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但索洛仍然没将技术进步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模型,这是一个重大缺陷,因为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是现实中一个明显的事实。
1960年,索洛和米德对该模型进行补充,在原有模型中引入了技术进步和时间因素。
修正后的模型被称为“索洛-米德模型”,其基本公式为:G=a △K/K+(1-a)△L/L+△T/T上式中△T/T代表技术进步。
索洛模型和之后的索洛-米德模型不仅体现了凯恩斯主义,而且体现了新古典学派的经济思想,常被称为新古典增长模型,该模型所阐述的增长理论被称为新古典增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