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苯丙素类化合物习题

第三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93题)一、中英文互译:1.coumarin 2.neoligan 3.ligan 4.Phenylpropanoids5.呋喃香豆素 6.香豆素 7.苯丙素类化合物二、名词解释:1.木脂素 2.苯丙素类三、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1.所有游离香豆素均可溶于热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是由于其结构中存在( )A .异戊烯基B .酮基C .内酯环D .酚羟基对位活泼氢2.下列关于香豆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游离香豆素多具有芳香气味B .分子量小的香豆素有挥发性和升华性C .香豆素苷多无香味D .香豆素苷多无挥发性,但有升华性3.由两个C 6—C 3单体聚合而成的化合物称( )A .木质素B .香豆素C .黄酮D .木脂素4.下列化合物按结构应属于( )A .简单香豆素类B .蒽酮C .呋喃香豆素D .吡喃香豆素5.所有游离香豆素均可溶于热的氢氧化钠水溶液,是由于其结构中存在:A .异戊烯基B .内酯环C .酮基D .酚羟基对位活泼氢6.下列化合物属于( )A .木脂内酯B . 双环氧木脂素C . 环木脂素D .环木脂内酯7.下列化合物按结构应属于( )A .木脂内酯B .双环氧木脂素 C..环木脂素 D .环木脂内酯8.下列化合物按结构应属于( ) A .木脂内酯 B .联苯环辛烯 C .环木脂素 D .环木脂内酯O O O OOCH 3OCH 3OOH 3COO O H OOHO OCH 3H 3COH 3COH 3COH 3COOCH 39.紫外灯下常呈蓝色荧光,能升华的化合物是( )A.黄酮苷 B.酸 性 生 物 碱 C.萜 类 D.香 豆 素10.没有挥发性也不能升华的是( )A.香豆素苷类 B.游离蒽醌类 C.樟脑 D.游离香豆素豆素类11.哪种化合物能发生Gibb ’s 反应( ) O O OCH 3H 3CO O OH 3CO OCH 3HO O O HO HO O OH 3CO OH HO B.A.C.D.12.紫外灯下常呈蓝色荧光的化合物是( )。
《苯丙素类化合物》课件

苯丙素类化合物在 环保、可再生能源 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苯丙素类化合物 的研究进展和未 来发展趋势
汇报人:
多苯丙素:苯环和丙基在三个或更多的 碳原子上,如三萜类、甾体类等。
苯丙素类化合物是 由苯环和丙基组成 的有机化合物
苯环具有芳香性, 丙基具有亲脂性
苯丙素类化合物具 有多种化学性质, 如氧化、还原、加 成、取代等
苯丙素类化合物广 泛应用于医药、农 药、染料等领域
合成方法:苯丙素类化合物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合成,如氧化、还原、加成、缩合 等
医药领域:用于治疗皮肤病、 心血管疾病等
农业领域:用于杀虫剂、除草 剂等
化工领域:用于合成树脂、涂 料等
食品领域:用于食品添加剂、 防腐剂等
PART FOUR
溶剂萃取法:利用有机溶剂将苯 丙素类化合物从植物中提取出来
蒸馏法:将植物材料加热,使苯 丙素类化合物挥发并冷凝收集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利用超临 界流体的物理性质,将苯丙素 类化合物从植物中提取出来
苯丙素类化合物 的抗病毒活性与 其结构有关,如 苯环、丙环、羟 基等结构元素对 活性有重要影响
抗炎作用:抑制炎症反应,减 轻炎症症状
抗氧化作用:清除自由基,保 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抗肿瘤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生 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抗病毒作用:抑制病毒复制, 减轻病毒感染症状
PART SIX
毒性:苯丙素类 化合物具有一定 的毒性,可能对 人体健康造成影 响
抗炎作用:苯丙素类化合物具 有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关节 炎、风湿病等疾病。
抗病毒作用:苯丙素类化合物 具有抗病毒作用,可用于治疗
病毒感染性疾病。抗真菌作用:苯素类化合物 具有抗真菌作用,可用于治疗
真菌感染性疾病。
第三章苯丙素类

二 、 生 源 途 征
HO
COO H
COOH HO NH 2
C O OH HO
OH OH
酪 酪六
对 二 六 对对 六 还 原 酸 葡 六 化 (C 3 单 邻邻 邻 )
shikim ic acid 六 化 (PhO H 邻 邻)
CH 2 O-glu HO HO 还 原 OH 咖 咖六 六 六化
CH 2 O H HO HO HO
UV光谱 3、UV光谱
利用诊断试剂确定OH 利用诊断试剂确定OH 中性sol: 中性sol:苯丙酸与其酯或苷类难以区分 sol NaAc → 紫移 ; NaOEt → 红移
碱性sol: 碱性sol: 酚酸与其酯类有明显的差别 sol
OH
例1:丹参素甲结构的确证: 丹参素甲结构的确证:
HO
CH2
CH COOH OH
蛇床子内酯
抗菌
Furocoumarins呋喃香豆素 (二) Furocoumarins呋喃香豆素
香豆素母核上的异戊烯基与邻位酚羟基环合成呋喃环者。 香豆素母核上的异戊烯基与邻位酚羟基环合成呋喃环者。成环 有时还伴随着失去3 后,有时还伴随着失去3个C。 线 型 linear coumarin ( 6 , 7— 呋 喃 香 豆 素 型 ) : 呋喃环与香豆素母核在6 位并合,三个环成一直线; 呋喃环与香豆素母核在6,7位并合,三个环成一直线; 角型angular coumarin( 呋喃香豆素): 角型angular coumarin(7,8—呋喃香豆素): 呋喃香豆素 呋喃环与香豆素母核在7 位并合,三个环成一折角线。 呋喃环与香豆素母核在7,8位并合,三个环成一折角线。
CH2OH OH OH O O
OMe 仙仙眼萘 萘
第三章苯丙素类化合物

一、概述 二、苯丙酸类 三、香豆素 四、木脂素
一、概述
1、概念: 天然成分中有一类苯环和3个直链碳连在一起 为单位(C6-C3)构成的化合物,统称苯丙素 类(phenylpropanoids)。
基本的结构为:
第三章苯丙素类化合物
一、概述
2、类别: 包括苯丙烯、苯丙醇、苯丙酸 及其缩酯、香豆素(n=1)、 木脂素(n=2-4,lignans)、 木质素(n=数十个,lignins) 等。
第三章苯丙素类化合物
二、苯丙酸类
4、提取与分离——分离 (1)铅盐法分离 (2)层析法分离
一般要经纤维素、硅胶、大孔树脂、 聚酰胺树脂等反复层析才能纯化。
第三章苯丙素类化合物
二、苯丙酸类
5、苯丙酸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举例
升麻(Cimicifuga 第f三o章et苯id丙a素类L化.)合物
它的根茎 能解毒透 疹,主要 用于麻疹
第三章苯丙素类化合物
二、苯丙酸类
3、鉴别 (4)Gepfner试剂:1%亚硝酸钠溶液
与同体积10%醋酸混合,喷雾后在空 气中干燥,再用0.5mol/l苛性碱甲醇液 处理。
第三章苯丙素类化合物
二、苯丙酸类
4、提取与分离——提取 (1)有机溶剂提取法 ❖ 70%的乙醇加热提取 ❖ 低极性的有机溶剂提取 (2)热水提取法
❖ 苯丙酸类化合物,因有共轭双键存在, 在紫外光下能显出荧光
第三章苯丙素类化合物
二、苯丙酸类
3、鉴别 (1)1-2%的FeCl3甲醇溶液或铁氰
化钾-三氯化铁试剂:如果分子 中存在酚羟基,则具有一般酚类 化合物的性质。
可检查酚类、芳香氨类及还原性物质 喷洒剂:1%铁氰化钾水溶液、2%三氯化
第三章苯丙素类

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等疾病的治疗。
第三章苯丙素类
20
二、 香豆素的理化性质
(一)性状
游离香豆素多有完好的结晶,常呈淡黄色或无色, 且有香味。香豆素在紫外光下,常呈蓝色或紫色荧光。
(二)溶解性
? 苷元与苷
(三)内酯的性质
第三章苯丙素类
21
❖ 2.溶解性:
❖ 游离香豆素---不溶于冷水,溶于沸水,易溶于甲醇、乙醇、 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
❖ 香豆素苷---溶于水、甲醇、乙醇,难溶于氯仿、乙醚。 ❖ 根据香豆素的溶解性,在提取分离时可采用系统溶剂法。
第三章苯丙素类
22
三、香豆素的提取分离
香豆素一般可用甲醇、乙醇或水从植物中提取,再用 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等溶剂依次萃取,分成 极性不同的部位, 然后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进行进一步分 离,得到单体化合物。
5
OH
OH
OH
COOH O
O
Chlorogenic acid 绿原酸
金银花,抗菌利胆 第三章苯丙素类
OH OH
6
OH HO OH
COOH O CO CH CH
OH OH
绿原酸
绿原酸(chlorogenicacid):绿原酸是3-咖啡酰奎宁酸, 存在于很多中药如茵陈、金银花中,是其抗菌、利胆的有效
5 6
7 8
4 3
2
1
O
O
COOH OH
顺邻 羟 基 桂皮 酸
5
4
6
3
2
7
OO
8
1
香豆素
香豆素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中。部分香豆素在生物体内
以邻羟基桂皮酸苷的形式存在,酶解后苷元邻羟基桂皮酸立
第三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PPT课件

定义
(狭义)主要是指基本为母核2-苯基色原酮的一类化合物。
(广义)现在泛指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 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一般含酚-OH,显酸性。
8
7 6
5
色原酮
1
O
2
3 4
O
8
7
1
O2
6 5
3 4
O
2- 苯 基 色 原 酮
2'
1' 6'
3' 4'
5'
8
7
A
6
5
1
2'
3'
O
C
3、/cms/丁香园—医药生命科 学专业网站
4、http://218.77.12.142:92/怀化医学高等专科 学校天然药物化学精品课程
5、暨南大学天然药物化学精品课程
6./cms/丁香园—医药生命科学
专业网站
18
下次课预习内容
为酚羟基取代的芳香羧酸,具有C6-C3
结构。
R1
COOH
R2
14
二、常见的化合物:
植物中存在的主要是桂皮酸的衍生物。
当
归
R1
COOH
HO R2
1 对羟基桂皮酸 (p-hydroxy cinnamic acid)
2 咖啡酸 (caffeic acid) 3 阿魏酸 (ferulic acid) 4 芥子酸 (sinapic acid)
Chemistry of Natural Products
1
整体概述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天然药物化学第3章苯丙素类

研究进展
近年来,科研人员对苯丙素类天然药 物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了许多具有 新药理活性的化合物。
在提取、分离和纯化技术方面,也取 得了很大的进展,为苯丙素类天然药 物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技术支 持。
烯醇式丙酮酸提供碳架,形成苯丙氨酸。
02
苯丙氨酸的合成需要维生素B6作为辅酶,由谷氨酸脱氢酶催化 谷氨酸脱氢,生成酮戊二酸,再经过转氨酶的催化,生成苯丙
氨酸。
03
苯丙氨酸的合成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由ATP提供能量。
苯丙素类的生物合成过程
苯丙素类化合物是由苯丙氨酸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的,首先由苯丙氨酸转氨酶将苯丙氨酸转化为 酪氨酸,然后酪氨酸经过羟化、氧化、环化等反应,生成多种苯丙素类化合物。
物理性质
苯丙素类化合物多为固体,具 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
多数苯丙素类化合物具有鲜艳 的颜色,如黄酮类化合物多为 黄色或橙色。
苯丙素类化合物大多具有特殊 的气味和味道,如香豆素类化 合物具有香豆素的特殊气味。
化学性质
苯丙素类化合物中的 碳碳双键可以发生加 成、氧化等反应。
苯丙素类化合物中的 羰基可以发生还原、 成酯等反应。
合成。
在苯丙素类的生物合成过程中,存在着负反馈调节机 制,当某一中间产物浓度过高时,会抑制相应的酶活
性,从而调节整个合成过程的速率。
除了负反馈调节机制外,还存在着正反馈调节机制, 当某一中间产物浓度过低时,会促进相应酶的合成和
活性,从而加速整个合成过程。
05
苯丙素类的药理作用与机制
抗炎作用
01
苯丙素类化合物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酶和细胞因 子的产生,发挥抗炎作用。
天然产物化学第3章 苯丙素类

– H-4: 低场位移
• 4a-C电子云密度↑→极化 C3,4-双键
OH
+ - +
-
OO
• 5,7-二OH取代
– H-6: d, J=2 Hz – H-8: brd, J=2 Hz
• 6,7-二OH取代
– H-5: s – H-8: brs (H-4, 8-远程偶
合)
H HO
HO
OO
H
OH取代
• 组成木脂素的单位
– 桂皮酸 (cinnamic acid) – 桂皮醛 (cinnamaldehyde) – 桂皮醇 (cinnamyl alcohol) – 丙烯苯 (propenyl benzene) – 烯丙苯 (allyl benzene)
9'
8'
98
β
7'
3
2 1 7α
2'
1' 6'
4
脱氨
COOH
COOH
H
HO
NH2
L-Tyrosine L-酪氨酸
脱氨
HO
COOH
苯丙酸类 偶合
HO
OO
umbelliferone 伞形花内酯
香豆素类
HO
O HO
H
OH
matairesinol 罗汉松脂素
木脂素类
cinnamic acid 桂皮酸
苯丙素类化合物的生合成途径
葡萄糖代谢
COOH
莽草酸
HO
• 木质素:苯丙素的多聚体
3 3'
分类
• 大多采用俗名
– 例:罗汉松脂素
• 系统命名
– C8构型
– 含氧官能团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苯丙素
(Phenylpropanoids )
[基 本 内 容 ]
香豆素类: u香 豆 素 类 化 合 物 的 基 本 母 核 、 常 见 的 取 代 图 式 及 四 种 基 本
骨架的结构特点。 u香 豆 素 的 化 学 性 质 , 如 内 酯 性 质 、 吡 喃 酮 环 的 碱 裂 解 、 双
第三节 木脂素类
3. 芳 基 萘类( arylnaphthalenes)
第三节 木脂素类
4. 四氢呋喃类(tetrahydrofurans)
沈药
孙博航 第三节 木脂素类 5. 骈双四氢呋喃类(furofurans)
第三节 木脂素类
北细辛 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ldes Fr. Schmidt var. mandshuricum ( Maxim.) Kitag. 的全草
第二节 香豆素类
(二)分离 2.色 谱方法 吸 附 剂——硅胶、中性氧化铝 洗 脱 剂——已烷和乙醚、已烷和乙酸乙酯等 显 色 ——可 观察荧光
6
第二节 香豆素
一、香豆素的结构类型 二、香豆素的化学性质 三、香豆素的分离方法 四、香豆素波谱学特性 五、香豆素的生物活性
第二节 香豆素类
五、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第二节 香豆素类
少 数为5,6-吡喃骈香豆素,如:
4
第二节 香豆素类
㈣ 其它香豆素类 P118 指 α-吡 喃酮环上有取代基的香豆素类。还包括二
聚 体和三聚体。C3、C4上常有取代基:苯基、羟 基、异戊烯基等。
第二节 香豆素
一、香豆素的结构类型 二、香豆素的理化性质 三、香豆素的分离方法 四、香豆素波谱学特性 五、香豆素的生物活性
( 一 ) UV
2
( 二 ) IR • 酚羟基特征吸收:3300~3500 cm-1 • 苯环特征吸收: 1450~1650 cm-1
(三) NMR • 苯环上H:δ6.0~7.5 峰形和J 取决于苯环的取代模式 •反式烯键H: δ6.2~7.8 J=16 Hz
沈药
孙博航 本 章 内 容 概述
第一节 苯丙酸类
键性质、氧化及热解等反应。 u香 豆 素 类 化 合 物 的 荧 光 性 质 及 波 谱 特 征 以 及 应 用 。 u香 豆 素 类 化 合 物 的 提 取 分 离 方 法 及 主 要 的 生 理 活 性 。
木脂素类: u 结构分类和结构鉴定方法。
[基本要求] 掌握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结构、性质、1H-NMR 特征。 熟悉木脂素类化合物分类和结构鉴定方法。 了解苯丙素类化合物提取分离方法。
( 一)UV P120 ( 二)IR ( 三)MS:一般具有较强的分子离子峰和失去CO的 碎片离子峰。
第二节 香豆素类
(四)香豆素的NMR谱学特征 1. 香豆素母核的1H-NMR谱特征 P121
H-3, 6, 8的信号在较高场;δ值较小;
沈药 H-4, 5, 7的信号在较低场;δ值较大。
第二节 香豆素类
δ-:电子云密度增高, δ+:电子云密度降低。
第二节 香豆素类
5-8 位的1H-NMR谱特征:
H-5 dd峰(J=8.0,2.0) d峰(J=8.0)
H-6 m峰
dd峰 ( J=8.0, 2.0)
H-7 m峰
————
H-8 dd峰(J=8.0,2.0) d峰(J=2.0)
7
第二节 香豆素类
7.80 7.22-7.20
香豆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桂皮酸-莽草酸途径
第二节 香豆素
一、香豆素的结构类型 二、香豆素的理化性质 三、香豆素的分离方法 四、香豆素波谱学特性 五、香豆素的生物活性
3
第二节 香豆素类
一、香豆素的结构类型
㈠ 简单香豆素类 ㈡ 呋 喃香豆素类(furocoumarins)
(线 型 和角型) ㈢ 吡 喃香豆素类(pyranocoumarins)
沈药
孙博航 本 章 内 容 F 概述 第一节 苯丙酸类
第二节 香豆素类
第三节 木脂素类
概述
定义: P111 一 类 含有一个或几个C6-C3单位的天然成分。
主要包括:
—— 苯丙烯、苯丙醇、苯丙酸及其缩酯、香豆素、
木脂素、木质素等。
苯丙素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如下:
概述
1
概述
本章内容
概述
F 第一节 苯丙酸类
第二节 香豆素类
(四)呈色反应 P119 1.异 羟肟酸铁反应(识别内酯)
异羟肟酸
异羟肟酸铁 ( 红 色)
5
第二节 香豆素类
(四)呈色反应
2. Gibb’s反 应 和 Emerson反 应
试剂: Gibb’s——2,6-二 氯 (溴 )苯 醌 氯 亚 胺 Emerson——氨 基 安 替 匹 林 和 铁 氰 化 钾
沈药 素等结合而成;黄酮木脂素(flavonolignan)
孙博航 第三节 木脂素 一、结构类型 二、理化性质 三、提取分离 四、结构鉴定 五、生物活性
第三节 木脂素类
(二 )木 脂素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P131 形 态:多呈无色晶形,新木脂素不易结晶 溶 解性:游离——亲脂性,难溶水,溶苯、氯仿等
F 第二节 香豆素类
第三节 木脂素类
第二节 香豆素类
概 述: P116
香豆素(香豆精)是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化合物 的 总 称 。 环 上 常 有 -OH、 OCH3、 异 戊 烯 基 等 取 代 基。
由 于 绝 大 多 数 香 豆 素 在 C7位 都 有 含 氧 官 能 团 存 在, 故 7-羟 香 豆素可以认为是香豆素类成分的母体。
位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第三节 木脂素类
组成木脂素的单位有四种: 桂 皮酸(cinnamic acid) 偶 为桂皮醛( cinnamaldehyde) 桂 皮醇(cinnamyl alcohol) 丙 烯苯(propenyl benzene) 烯 丙苯(allyl benzene)
孙博航 第三节 木脂素类 (一)木脂素的定义及分类:
第二节 香豆素类
第三节 木脂素类
第一节 苯丙酸类
一、苯丙酸类化合物 P112
基本结构——酚羟基取代的芳香羧酸。 多具有C6-C3结构的苯丙酸类。
常见的苯丙酸类:
沈药
二、苯丙素的提取 P113
分离纯化 •综 合 运 用 多 种 色 谱 技 术 •聚 酰 胺 除 鞣 质 显色反应与鉴别 • FeCl3 等
( 二)香豆素1H-NMR的谱学特征 2. 7-OH香 豆素的1H-NMR谱特征:
3, 4位的1H-NMR谱 特征:
一 般 δ: H-3: 6.1~6.4 H-4: 7.8~8.1
J3,4= 9.5 Hz
孙博航 第二节 香豆素类 原因:C2=O与C3=C4形成吸电诱导和π-π共轭的综 合作用,导致电子云分布规律如下图所示:
孙博航 第二节 香豆素类 吡喃型香豆素的1H-NMR特征 补
呋喃环上1H-NMR信号: 7.50-7.70ppm (1H,d, J=2.0-2.5 Hz) 6.70-7.20ppm (1H,d, J=2.0-2.5 Hz)
第二节 香豆素
一、香豆素的结构类型 二、香豆素的化学性质 三、香豆素的分离方法 四、香豆素波谱学特性 五、香豆素的生物活性
F第三节 木脂素类
第三节 木脂素
一、结构类型 二、理化性质 三、提取分离 四、结构鉴定 五、生物活性
第三节 木脂素类
一、定义: P124
木脂素(Lignans) :是一类由苯丙素双分 子氧化聚合而成的天然成分,即由二分子C6C3单位氧化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少数为三聚物 和四聚物。
沈药 木质素(Lignin): 是一类由几十个C6-C3单
( Osthole) : 抑 制 乙 肝 表 面 抗 原 ; 4.平 滑 肌 松 弛 作 用 ——茵 陈 蒿 中 的 滨 蒿 内 酯 具 有 松 弛 平 滑
肌等作用; 5.抗 凝 血 作 用 6.肝 毒 性 ——有 些 香 豆 素 对 肝 有 一 定 的 毒 性 。
8
本章内容
概述 第一节 苯丙酸类 第二节 香豆素类
(线 型 和角型) ㈣ 其它香豆素类
第二节 香豆素类
㈠ 简单香豆素类 P117
㈡ 呋 喃香豆素类(furocoumarins) 香豆素核上的异戊烯基常与邻位酚羟基(7-羟
基)环合成呋喃或吡喃环,前者称为呋喃香豆素。 呋喃香豆素类成分生物合成途径:
第二节 香第二节 香豆素类 ㈢ 吡喃香豆素类(pyranocoumarins) 香豆素C-6或C-8异戊烯基与邻酚羟基环合而成 2,2-二甲基-α-吡喃环结构,形成吡喃香豆素。这一 类天然产物并不多见。 吡喃香豆素类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
6.45
H-5 dd峰 ( J=8.0, 2.0) H-6 m峰 H-7 m H-8 dd峰 ( J=8.0, 2.0)
7.63 7.45
第二节 香豆素类
7.97 7.57
6.62 6.25
H-5 d峰 ( J=8.0) H-6 dd峰 ( J=8.0, 2.0) H-7 H-8 d峰 ( J=2.0)
6.76 5.35
第二节 香豆素类
3. 香豆素的13C-NMR谱特征: P121
C2 C3 C4 C4a C5 C6 C7 C8 C8a
160.4 116.4 143.6 118.8 128.1 124.4 131.8 116.4 153.9
沈药 160.7 111.5 144.3 111.5 129.6 113.4 161.6 102.8 155.7
第二节 香豆素
五、香豆素的生物活性 P122
1.低 浓 度 可 刺 激 植 物 发 芽 和 生 长 作 用 ; 高 浓 度 则 抑 制 2.光 敏 作 用 ——可 引 起 皮 肤 色 素 沉 着 ; 如 : 补 骨 脂 内 酯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