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下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2.对感官感知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3.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
4.小组合作学习时,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引导和激发其学习兴趣;
5.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关注度不够,需要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填空题:让学生填写感官器官的名称、功能和相互关系;
2.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感官功能基本原理的理解;
3.分析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感官现象。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我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1.回顾人体感官器官的组成、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以实例分析的形式,讲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功能的基本原理;
(3)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感官感知现象。
3.实践活动,提高能力
(1)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感官功能的基本原理;
(2)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课堂小结,巩固知识
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巩固所学知识。
5.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1)布置与感官感知相关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培养其生物学思维和科学素养。
6.教学评价,反馈提高
(1)采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践报告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能够运用感官观察和实验方法,探究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心灵之窗眼》一、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熟练的理解教材,深挖教材的兴趣点、能力点和知识点及社会实际的结合点;备好课。
2.准备眼球模型的教学器材(12组);耳的拼图材料;制作精美课件。
3.演示实验的材料器具:凸透镜(两个凸度大、小不同)、白纸板、蜡烛、凹透镜(1个)、火柴,调节光线强弱的手电筒。
4.要求学生分好学习小组;收集有关爱护眼、耳的有关资料。
学生准备:1.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
2.调查活动:调查本班同学的近视率。
3.互相测量视力并形成报告。
4.收集有关爱护眼、耳的资料。
二、教学流程图三、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趣诱思创设情境、感悟音乐:在背景音乐中,要求: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感悟下面这首歌曲《你是我的眼》。
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谈谈听完音乐后有什么感悟?设疑:我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正如歌中所唱:因为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
我们从外界获取的信息约有90%来自视觉,眼是人的视觉器官,也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
除此之外,人体还有哪些感觉器官协作适应外界的环境呢?引入: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外界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那么,人体是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探究课堂——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学生们闭眼用心聆听音乐。
学生们睁开眼睛互相交流,纷纷举手,争相回答,畅谈感悟。
学生:还有刚才的耳、皮肤、鼻子、舌(必要时老师举例提示引导)通过感悟音乐,想象生活中的多姿多彩,迅速激起学生兴趣,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很好的切入到知识的关键点。
突出生物学科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
学生们从内心深处感悟眼睛的重要性,同时感知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励志寄语认定目标要求1.学生们齐声阅读教师寄语。
要求2.一位学生宣读学习目标。
齐声阅读教师寄语。
学生1:宣读学习目标,其他同学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我秉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通过体验、探究、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循序善诱,逐步推进教学环节,使其在现有感性认识的基础逐步上升为理性知识,轻松、快乐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在认知的基础上,回归本质,引导学生再次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二、【课标要求及其解读】1、课标要求: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概述视觉的形成过程;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关注日常生活中眼的卫生保健。
2、课标解读:对应课标要求,要求学生通过结构模型,认识眼球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要求学生通过凸透镜和晶状体的类比,认识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的成因。
通过编演情景剧“四不看”,认同视觉卫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眼的卫生保健。
三、【教材分析】《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课时是学习了有关人体的营养、消化、体内物质的运输和废物的排出等知识后,向学生介绍的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中眼与视觉的知识,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既是知识的介绍,又是很好的一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认同视觉卫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眼的卫生保健、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眼、耳等感觉器官较为熟悉,但由于生物对于七年级学生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缺乏与本课有关的相关知识储备,故学生对视觉的形成过程还知之甚少。
课前通过与部分学生交谈了解到,学生对“眼与视觉”这部分内容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不仅对眼的结构与功能感兴趣,更对与眼睛有关的疾病感兴趣,尤其是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近视”。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体通过眼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2)说出眼的基本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3)近视的成因、矫正及预防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实验和观察,认识眼球的基本结构;(2)通过编演情景剧“四不看”,认同视觉卫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眼的卫生保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课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学前预习
一、明确目标:
1、耳有哪些基本结构和功能?
பைடு நூலகம்2、听觉是怎样形成的?
3、怎么保护耳和听觉?
二、知识结构:
1、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听觉的形成过程:
外界的声波经过传到,鼓膜的振动通过传到,刺激了内对声波敏感的,这些细胞就将通过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就产生了听觉。
2、能够将振动转化成神经冲动的结构和形成听觉的结构分别是什么?
3、为什么幼儿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时,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患中耳炎?
4、炮声隆隆的战场上战士边喊叫边冲杀,除了鼓舞士气外,还能起到什么作用?
5、从上面学习知道,听觉很重要,但我们外界环境很多却不利于我们的听觉,你们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引起听力下降的问题,我应该怎样去解决?
6、人体除了眼和耳外,还有哪些感觉器官?它们有什么功能?
二、点拨释疑:
学后检测
一、练习测试:
1、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的老年人在听别人说话时,把手掌托在耳朵后边,这样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大,这说明耳郭能够()
A、产生声波B、传递声波C、收集声波D、感受声波
2、与形成听觉有关的结构中,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是()
3、耳和听觉的保护:
(1)不用尖锐物挖耳朵,以免戳伤。
(2)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使张开;或,以保持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3)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
(4)避免污水进入外耳道而引起。
三、疑难问题:(通过预习,同学们还有什么凝问?)
学中探究
一、小组探究:
1、我们闭上眼睛也能感知身体运动的方位,这主要与耳中的哪个结构有关?
C、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D、保证听小骨的正常振动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5.关注日常生活中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眼球和耳的结构与功能。
2.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3.通过案例分析,探讨近视和耳聋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爱护眼睛和耳朵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和用耳习惯。
2.增强学生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关爱,培养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理解人体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认识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4.社会责任:通过讨论和反思,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眼球和耳的结构与功能。
2.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3.近视和耳聋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难点:1.眼球和耳的精细结构及其功能的理解。
2.视觉和听觉形成的复杂机制。
3.近视和耳聋的预防措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包含丰富视觉和听觉信息的自然风光视频。
•提问:“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们是如何感知这些美丽和声音的?”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分享自己对视觉和听觉的初步理解。
教学意图:•通过生动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感觉器官的兴趣。
2. 探索眼球和耳的结构与功能教师活动:•展示眼球和耳的解剖模型或图片。
•提问:“谁能描述一下眼球和耳的结构?它们各自有什么功能?”•分组观察模型或图片,记录并报告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讨论眼球和耳的结构如何与其功能相适应。
教学意图:•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眼球和耳的结构与功能。
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案首页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2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能。
3认同视觉卫生和听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群。
教案续页(第课时)
1左图显示无障碍通道,盲人有优先通过的权力。
无障碍通道为盲人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和保障。
右图显示电视节目中的手语栏目,可帮助聋人看懂电视画面,感知有关的信息。
2有的人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角膜与晶状体的凸度过小,致使光线到达视网膜时,没有聚成焦点,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因此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这叫做远视。
矫正的方法是佩戴适合的凸透镜,使光线正好成像于视网膜上。
3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巩膜、脉络膜和视神经等部位受损,都可能导致失明。
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索人体奥秘的欲望。
2.增强学生对感官障碍人群的关爱和尊重,提高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树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4.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感官健康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作业3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方案需在课后两周内提交,要求文字描述清晰,数据准确。
-作业4需在课后一个月内完成,要求具有实际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简要介绍人体感官器官的基本结构,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等。
2.详细讲解视觉和听觉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动态图解和实物模型展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3.引导学生了解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感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体感官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的基本原理。
2.了解外界环境对人体感官系统的影响,学会分析不同环境下人体感官的变化。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人体感官相关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感官障碍人群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我们可以如何帮助他们?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进度,并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几道题目:
1.请根据所学知识,简述视觉和听觉系统的工作原理。
2.列举三种外界环境因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并说明它们对感官系统的影响。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
2.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措施。
能力目标:1.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作出解释。
认同视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视觉卫生和听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群。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近视的成因。
3.掌握预防近视的方法。
难点:1.近视的成因。
2.培养正确用眼的习惯。
课前准备:1.准备猫的瞳孔变化图片、眼球结构示意图。
2.眼球模型、放大倍数不同的两个放大镜、画册。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第一,人体感知外界环境的主要感官根据问题讨论,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官感知外界环境的情况。
精心编排问题,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叙述出人体感知外界环境变化的主要器官。
眼球的结构观察瞳孔在光亮和黑暗环境中的变化,对比曲度不同的放大镜聚光情况的区别,探究凸透镜成清晰图像的条件,对比总结眼球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介绍眼球的各个结构,帮助学生对比总结。
第二,近视的成因和矫正更换不同曲度的凸透镜,探究成像位置的改变,对比总结近视的成因。
尝试寻找矫正的办法。
总结同学发言,引导同学思考,调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认识。
用眼卫生调查学校里的近视情况,讨论什么是卫生的用眼习惯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教师展示ppt课件你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突然间狂风大作, 电闪雷鸣, 这时你会急忙寻找避雨地点, 并迅速跑过去。
你是靠什么器官发现天气突然变化的?你是怎样作出天要下雨的判断的?你对天气骤变的一系列反映,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和系统作出的?教师:也许在认识这个物体中我们没有用到,但当我们感知其他外界事物的时候,我们还会用到哪些感觉?学生:视觉,嗅觉,味觉,温度感觉(可能需要老师举例提示)教师:同学们也看到了,刚才辨别计时器时,最快和最正确的同学应用了自己的视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下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教学目标:
1. 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 描述眼球的结构、主要功能和视觉产生的过程。
3. 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 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 眼球的结构
2. 视觉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
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课前准备:眼球模型多媒体观看。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我们身体内有各个感受器,如:眼、耳、鼻、舌、皮肤等等。
能够感受到外界事物瞬息万变。
特别是我们的眼睛,它是人的心灵的窗口。
我们通过它来觉察世界万物,也可以通过它进行心灵的沟通。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眼睛的结构。
互动一:眼球的结构
1.观察课本P89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完成讨论1、2。
学生讨论,回答。
2.观察图Ⅳ-46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说一说眼球的晶状体、瞳孔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学生回答:晶状体——镜头;瞳孔——光圈;视网膜——胶卷(底片)
3.请同学们利用一分钟的时间熟悉眼球的结构,然后通过眼球图片,分析眼球的结构,并说出每一部分结构的功能。
学生熟悉眼球结构,教师出示眼球模型,学生解说。
教师强调:(板图)我们俗话说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两部分?(师生共同分析)白眼球——巩膜;黑眼球——虹膜。
虹膜内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现了蓝眼、褐眼等。
互动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1.请大家根据眼球的结构分析:视觉的形成: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的途径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各组呈现分析结果,进行展示解说,其他组进行补充。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教师强调: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状体玻璃体,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成的像是倒像。
2.视网膜上成像后我们就看到物像了吗?我们实际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吗?这是为什么呢?(成像原理)
教师讲解: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还要把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视觉中枢,产生了视觉。
3.有一个人眼睛失明了,你能帮他分析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吗?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根据视觉的形成过程。
4.观察课本图Ⅳ-48猫的瞳孔大小的调节,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人也会有这种变化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
学生回答:猫的瞳孔在暗处比在亮处大。
推测人也会这么变化。
然后设计实验方案:
⑴在什么地方孔瞳会发生变化?
互动三: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学生统计并做出判断:近视镜
那么近视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91内容,结合图Ⅳ-49,分析近视的成因。
学生分析,表达交流。
教师强调: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
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就是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远处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
这就是真性近视。
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
学生:戴眼镜。
教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
学生:中间薄,四周厚。
教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凹透镜可以发散光线,然后再经过角膜、瞳孔等结构,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教师指出大部分同学的近视都是由于过度用眼,长时间近距离看书,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开始阶段都是假性近视,进行适当的矫正应该是能恢复正常视力的。
3.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本图Ⅳ50总结预防近视的方法。
学生熟记“三要”、“四不看”,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整合提升: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以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能力拓展:
分析老年人远视的视网膜成像特点和结构病变,并提出矫正方法。
板书设计: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
一、眼球的结构
(教师板图)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透光)(折射)(成像)(形成视觉)
三、近视的成因
四、近视的预防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多媒体与图片相结合,效果较好。
我自己认为、把远视放在近视一起讲效果比较好,,起到对比作用,增加学生的记忆。
也增加学生的兴趣。
即了解近视,也了解远视。
增加了知识的连惯性和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