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文化秒解解答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的“道”指什么?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的“道”指什么?

儒释道中的“道”到底指什么?东汉末年产生的道教是在杂糅原始宗教、神仙方术、民间信仰等基础上,附会以道家老子思想为理论依托而建立起来的。

魏晋时期由于又受到佛教的影响,于是仿效佛教的戒律仪轨、经典组织等,使自己不断地完善起来。

道教尊奉老子为其教主,以老、庄、文、列诸子的著作作为最根本的经典,如尊《老子》为《道德真经》,尊《庄子》为《南华真经》,尊《文子》为《通玄真经》,尊《列子》为《冲虚至德真经》等。

所以,就这方面来讲,道教与道家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在人们平时所称的儒、释、道中的道,一般都是含混的,并不严格限定它是专指道家还是道教。

其实,道家与道教是有根本区别的。

简而言之,道家是一个学术流派,而道教则是一种宗教。

先秦道家,尤其是老子倡导的自然无为主义,在描述道的情况时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四章);而在称颂道的崇高品德时则说:“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同前六十四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同前五十一章)等等。

这些论述,在当时来讲更是具有一定的反宗教意义。

即使在道教问世之后,道家与道教无论从形式上或理论上也还是有区别的。

如魏晋玄学家王弼、稽康、阮籍、郭象、张湛等人所发挥的老、庄、列思想,人们绝不会说他们讲的是道教,而必定是把他们归入道家范畴。

反之,对葛洪、陶弘景、寇谦之等人所阐发的老庄思想,则一定说他们是道教,而不会说他们是道家。

这倒并不是因为葛洪等人具有道士的身份,而主要是由于他们把老庄思想宗教化了。

具体说,就是把老庄思想与天尊信仰、诸神崇拜、修炼内外丹、尸解成仙等道教的种种宗教寄托和目标融合在一起了。

而这些在玄学家所发挥的道家思想中是找不到的。

以此为基准去判别汉末以后的数以千计的老、庄、文、列的注解释义著作,那么哪些应归入道家,哪些应归入道教,应当是十分清楚明白的。

当然,这种分辨并不涉及这些著作的理论价值的高低评价问题。

事实上,在佛教理论的刺激和影响下,道教理论从广度上和深度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少道教著作在一些方面对道家思想有很多的丰富和发展,有的甚至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是有贡献的。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区别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区别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区别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区别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道、释三家是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犹如三枝奇葩,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一、文化主旨儒家文化——积极进取的文化儒家倡导知识的获取和品德的培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

道家文化——遵循规律的文化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是一种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文化。

佛家文化——无私奉献的文化佛家思想中蕴含了慈悲和福报论,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文化。

二、做人标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儒家对于做人标准要求很高,共九点。

仁是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智同“知”,是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恕是指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是指与人交往中的老实忠厚。

孝是对父母的尊重。

悌是对兄长的敬爱。

道家文化——领悟道法,淡泊名利“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万物都有道而生,同时道也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

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领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顺应自然。

另外,“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也是利用了转化思想完成的,淡泊名利,不争也是争。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佛家文化中,因果轮回观深入人心。

做善事有善报,干坏事便要尝坏果。

所以佛家倡导信徒慈悲为怀,多积善果。

三、人生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论语·为政》中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就是对儒家人生观的最佳阐释,人三十当立,该当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道家的顺其自然观念就是要掌握道的法度,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绝非简单容易之事,想要掌握道的规律就需要多思考观察和学习,自我完善。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文阅读之儒释道三家文化类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文阅读之儒释道三家文化类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文阅读之儒释道三家文化类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2届高考考点复习:论述文阅读答题小技巧——儒释道三家文化类专练考点:1.冯友兰《中国佛学的建立》2.李泽厚《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3.韩东屏《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儒、道、释(节选)》4.丁立磊《论孔子之仁与孝(节选)》5.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节选)》【考点研究】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小技巧:序号类型解读一概括段落大意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特别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和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基本上这就是文章的中心。

二看标题看标题,先将文章大致看一下,然后去看题目,带着问题去找答案。

这样比较有针对性,目标明确。

三圈关键字不管是题目还是文章都要将关键字圈起来,特别是时间,概括性词语。

例如:几乎,大概,一般,全,都,凡是这类词。

四找表程度的词语找出文章表程度的词语。

例如:总共、基本、大致、最等。

五找有逻辑性的关联词找出有逻辑性的关联词。

例如:表转折,表因果,分层分类,举例子,并列或递进。

六反复出现的句子文章反复出现的句子,特别注意跟文章一样的句子,因为有可能张冠李戴。

【考题对接】一、冯友兰《中国佛学的建立》中国佛学的建立冯友兰佛教传入的确切年代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历史家们仍未解决,大概是发生在公元一世纪上半叶。

传统的说法是在东汉明帝(58—75年在位)时,但是现在有证据说明在明帝以前在中国已经听说有佛教了。

尔后佛教的传播是一个漫长而逐步的过程。

从中国的文献资料看,在公元一、二世纪,佛教被人认为是有神秘法术的宗教,与阴阳家的和后来道教的神秘法术没有多大不同。

在二世纪,有一个说法是,佛不过是老子弟子而已,这个说法在一定范围内传开了。

这个说法是受到《史记.老子列传》的启发,其中说老子晚年出关,“莫知其所终”。

道家中的热心人就这句话大加发挥,创作了一个故事,说老子去西方,到达印度,教了佛和其他印度人,总共有二十九个弟子。

这个说法的含意是,佛经的教义不过是《道德经》即《老子》的外国变种罢了。

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第一篇: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道教、儒教、佛教的理解及意义道教与儒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道教表面上是一种清静脱俗的宗教,它追求清静无为、远祸避乱、摒弃是非、淡泊致远,是最典型的农耕文化的产物。

实质上,道教不是宗教,而是政治,既是对儒教的反叛,也是对佛教传入的抵抗,道教实际上是无为即有为的人生。

佛教的传入,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中缺少宗教精神信仰的一种补充。

由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强大,佛教只能是迅速地被中国化,不但没有影响儒教的地位,反而进一步强化了其政治化教义。

儒释道最终还是走向了普世意义的三教合一。

正因如此,民众对出世和入世的概念也已经逐步模糊起来。

(注)以往论儒释道,大多都是将其作为宗教来以教论教。

在此,我主要是将其放在传统文化思想的历史坐标中,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着重解读其文化思想意义。

注:一般认为,研究宗教,一般采取由内而外,分为四个层次,即,信仰(如道教的道学与神仙信仰)、教义(经典)、教团、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

本文不是从宗教本身的起源、发展、特征等顺序,而是从最后一个角度为主进行的解读。

一、山寺月中寻桂子——游方之外与游方之内首先想提出这样几个疑问:第一,中国这样一个表面上看没有宗教信仰传统的国度,为何会产生出所谓的道教却又不真正以之为精神信仰式的宗教,并且虽然引入了佛教,却又成不了国教,而仍要由儒家再去起国教的作用?这些虽然都表明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但具体的内涵是什么?这显然只有深入思考研究分析,才能得出确切的答案。

因为,截止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过一个清晰的解释。

第二,有一个问题还是要提前谈到,我们知道,中国的道教一般认为是东汉时产生的,几乎是与此同时,佛教传入中国,这仅仅是一种巧合吗,还是有什么格外的意义?第三,还有一个问题,既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色是儒家伦理文化,为什么鲁迅先生还要十分尖锐地指出:中国人的根柢是道教?这是不是一个矛盾的说法?对于这三个问题,本章各节都试图予以回答。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儒、释、道三家是中国古代的三大思想流派,它们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释、道三家各自有着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哲学思想。

这些思想中包含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也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逐一探讨儒、释、道三家的思想。

儒家思想儒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其逐渐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人应该具备道德上的正直和博爱之心,崇尚德行、仁义和礼节的守法精神。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仁”。

儒家认为,人应该以仁爱为中心,关注人们的幸福和利益,秉承孝道、忠诚、诚信等道德准则。

同时,儒家也非常重视礼节。

儒家认为,礼节是一种规矩,它能够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从自身做起,通过个人修养来达到国家治理的目标。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它对于中国的官方思想、政治体制、公共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儒家思想也推动了社会道德和个人修养的发展,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释家思想释家思想是一种宗教哲学,它的核心思想是关于人生、命运和宇宙存在的探索。

释家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内心的平静,认为只有通过追求内心的平静,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释家思想对于中国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释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思想是“空”和“涅槃”。

释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无常和空虚的,并且人们的命运受到轮回的支配。

因此,释家主张人们通过顺应宇宙规律和个人修行,来摆脱轮回的束缚,达到超脱凡尘的状态。

释家认为,通过修行,个人可以获得自由、平静、和谐和智慧。

释家思想在中国的宗教和文化领域具有极高的地位。

佛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宗教之一,并且对于中国社会的道德、文化和艺术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释家思想也推动了中国的宗教和哲学思想的发展,并且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道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文化:“儒”“释”“道”三家合一,关键只在一个字!

文化:“儒”“释”“道”三家合一,关键只在一个字!

文化:“儒”“释”“道”三家合一,关键只在一个字!
儒谈求生,道谈保生,佛谈乐生
传统思想浩如星辰,儒释道作为三大主流绵延了整部中国历史,从孔子到孟子,从老子到庄子,从释迦摩尼到各大寺院林立,各家都在演绎着自己的故事。

儒释道三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们化合而成的思想新质,成为传统社会精神网络恒久不懈的支撑力量。

中华文化是讲人的,是人所需要的,是对人有意义、有作用、有影响的。

中华文化是塑造人的,是创造人的,是改造人的。

中华文化是用人的精神来影响人,文而化之,使人在精神上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成就。

中华文化是有宗旨、有境界的,因此是有方向、有目标的。

它有
极高的追求,有极高的价值,是人类生命的标高,就像珠穆朗玛峰一样,当你攀上高峰之巅,就会有“一览众山小”之叹。

汉武帝是法家,儒家,道家杂之,唐太宗是道家,佛家,儒家杂之,现代许多领袖是法家,儒家,道家,兵家,释家杂之这才是盛世领袖。

儒道、释道、仙道,全都属于“道'。

天地玄宗,万教本根乃'道',道门广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

从长久的历史演绎来看,三家归一,共同之处只在一个字,那就是“善”。

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道家说“无为而无不为”,佛家劝人“勿作恶”。

对于我们大家来说,自然要去粗留精。

要有菩萨心肠,济世之心,出世之心,外加霹雳手段,博采众长。

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传统思想文化因为受封建社会的局限,作为现代人不可不慎用。

心容乃大也,观天行,忘去凡。

观地行,炼其心。

人生即格局,学而之习之,人生都在学中。

送你一句话:化为己用为正道。

关于《易经》儒释道意蕴的解读

关于《易经》儒释道意蕴的解读

关于《易经》儒释道意蕴的解读《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本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儒释道思想。

本文将对《易经》中儒释道的意蕴进行解读。

儒家思想在《易经》中的体现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道德,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有着深刻的思考。

在《易经》中,儒家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与天地的关系:《易经》认为人应当顺应天地之道,与自然和谐相处。

儒家思想追求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在《易经》中得到了体现。

2. 人的仁义道德:《易经》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注重修身养性,追求仁爱之道。

《易经》中的“明夷”,暗指儒家关于克己复礼的道德观念。

3. 儒家五行思想:《易经》中的“六十四卦”通过五行理论来表达世界的变化和万物的关系。

儒家的五行思想也贯穿其中,体现了儒家的宇宙观。

释道思想在《易经》中的体现佛家和道家思想在《易经》中也有所体现,它们注重个人修行和追求自我完善。

以下是《易经》中释道思想的几个方面:1. 修身养性:佛家和道家都强调内心的修炼和个人的自我完善。

《易经》中的“卦辞”和“爻辞”都涵盖了个人修行的重要思想。

2. 静心观察:《易经》鼓励人们通过观察变化来领悟事物的本质。

这种静心观察的思想和佛家、道家注重内观的思想相契合。

3. 自然与人的关系:佛家和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易经》中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读,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总结《易经》作为一本经典著作,蕴含了丰富的儒释道思想。

儒家思想在《易经》中强调人与天地的关系、人的仁义道德和五行思想。

佛家和道家思想在《易经》中注重个人修行、静心观察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些思想形成了《易经》独特的儒释道意蕴,在中国文化中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字数:800字)。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

仁礼仁:仁爱。

“仁者爱人”。

“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传统部份,“仁”那么是孔子的创新部份。

孔子的最要紧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括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份,重理性、道德、人一辈子的人本主义等,在不同的情形下不一而论。

例如: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礼:礼节。

孔子认为,“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品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

其要紧作用是区别不同。

在礼的前提下进行调和,而不是将品级取消进行混淆。

例如: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括的内容十分普遍。

孔子以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转变了。

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当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阻碍。

儒家的“礼治”主义儒家的“礼治”主义的全然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标准。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

的治乱,取决于品级秩序的稳固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

它是以保护宗法品级制为核心,如违背了“礼”的标准,就要受到“刑”的处惩。

儒家的“德治”主义儒家的“德治”主义确实是主张以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以为,不管,都能够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令人心良善,明白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完全、全然和踊跃的方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儒家的“人治”主义,确实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进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看成能够转变并能够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本性的“人”来治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专门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那么偏重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足鼎立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 儒、道、释三家是华夏显学, 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三家思想犹如三枝奇葩,故有 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 以儒治世”的说法;
儒家提倡“仁礼安邦”,道家提倡“无为而治”, 佛家提倡“万法皆空”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从 中修炼正确的行为,良好的哲学,健康的心态。
各有千秋
人生观差异
•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 建功立业。
•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 自我完善。
•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 无私奉献。
世界观差异
•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 华的舞台。
•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 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 界。
•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 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 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 第三重境界是“看 山还是山,看水还 是水”。
跟道家学想得开
• 一是自然境界。 • 二是功利境界。 • 三是道德境界。 • 四是天地境界。
三者的联系
• 儒、道、佛学说为中国文 化之国粹命脉,其根本核 心是:倡导善良,尊重天 体自然,传播改造世界, 增进人类文明的理论,让 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 遵守规律,平等进取,使 世间生活更和谐美好。
兼容学习,成就自己的差异
• 儒家文化——修齐治平 • 道家文化——道法自然 • 佛家文化——觉悟人生
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
• 蒙牛老总牛根生说得很 精彩,他说:儒家的最 高境界是“拿得起”, 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 得下”,道家的最高境 界是“想得开”;儒释 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这 三句话九个字;拿得起、 放得下、想得开。
• 儒学:以教化为核心。 • 道学:以治理为核心。 • 佛学:以大爱为核心。
文化主旨差异
•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做人标准差异
• 儒家文化——仁、义、 礼、智、信。
• 道家文化——领悟道、 修养德、求自然、守本 分、淡名利。
•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 众善奉行、遵守十戒、 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儒、道、佛学说各成体系,博大精深;三家学说并不 对立,好学者如能融会贯通,兼容并取,就更能在实 际社会生活中,得舍有度,成全自己。
• 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 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 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 这也正是南怀瑾所说 的人生最高境界: 佛为心,道为骨, 儒为表,大度看世 界。
价值观差异
•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 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 带动和谐的社会。
• 佛家文大化。
哲学倾向差异
•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 思想,做入世的事情。
跟儒家学拿得起
•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 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
• 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 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悴”。• 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她 千,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
跟佛家学放得下
• 第一重境界是“看 山是山,看水是 水”。
• 第二重境界是“看 山不是山,看水不 是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