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的人生智慧

合集下载

儒释道的思想与智慧

儒释道的思想与智慧

4、“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
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 文理密察,是为智。
5、“信”。信者,不疑,诚实。就是“言出
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 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 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
二、温良恭俭让:
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 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 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 谦逊这五种美德。 这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一、禅宗让人保持一种“平常心”。禅宗认
为,每个人,不管他的根器如何,也不管他 是否犯过错误,其实他内在地具有佛性或真 如。人们只要化解执着,遂顺自然,护持真 我,那么,行住坐卧,无一不是真如,无一 不是解脱。保持这样一种自然的平常心,那 么,我们所看到的,无一不是“道”。 “道”不在人心之外,生活之外,就在人 心之中,生活之中。
三 佛家的智慧
佛教2500多年前由古印度 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 境内)的王子乔达摩· 悉达 多所创,19岁出家,30岁 得道。因为他属于释迦族, 所以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 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
佛教的智慧,就是用否定的方法,破除人们对宇宙 人生一切表层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的执着, 获得精神的解脱和自由。佛家既讲“空”,又讲 “有”。所谓“空”,是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的 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 本性或本真。佛教的返本归极、明心见性、自识本 心、见性成佛之论及一整套修行的方法,是要帮助 自己或他人寻找心灵的家园,启发人内在的自觉, 培养一种伟大的人格。 佛家的成菩萨成佛陀,与儒家的成圣人成贤人,道 家的成至人成真人,都是一种道德人格的追求。

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人生智慧

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人生智慧

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人生智慧儒家思想修身处世大成之道:“半部论语治天下”。

体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为人之道,实践经世致用的济事之道,修为兼济天下之大德。

成经世济民的大胸襟,创独成一体的经营哲学,为打造更加富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当代企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根基。

道家思想自然无为之帝王绝学:体会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至高管理境界。

教会你怡然自得的思维方式,逍遥自在的人生智慧,虚静睿智的纵横策略,自然生存的处事哲学。

锤炼了独特的经营智慧和管理哲学,掌握开创企业的成功模式。

法家思想尊法尚贤之王霸之道:“强国必法家思想,修身必儒家思想”,历代千古伟人,无不是阳儒阴法的运用高手。

法家管理思想强调法治、法律的强制作用,主张法礼并重,先礼后法、因道生法,法、术、势糅合为一,是诸子管理思想的集大成。

把握法家强调制度、职责与技巧的法、势、术的管理思想,以强化组织的统御与控制能力。

周易智慧中道思维与生生之道: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整个东方文化的根基。

周易博大精深,被尊为“群经之道”,“大道之源”。

解读易经,从博大精深的易学文化中寻找《周易》的基本原理、“易学”的哲学智慧,挖掘阴阳八卦符号中所蕴涵的奥秘,掌握整体变化,阴阳和谐的事物运动规律,为管理者准确分析市场机遇,预测经营风险,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和战略眼光提供科学参考。

佛学智慧与企业家心灵修炼:学习佛学智慧,可以顿悟佛法,识破禅机,参悟佛家经典,禅修身心,得自在洒脱,至善至乐。

通过止观双修,明心见性,达到心灵激荡,实现激发内在潜能,释放压力,让内心求得清净,真正达到返璞归真,回归本心的境界。

通过禅修,悟道,寺庙修行体验唤醒智慧,重建健康、快乐、智慧的人生的目标。

才商--具有较好的经营管理才能,有良好的商业视野。

儒商--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素质,值得信赖,博闻广见,风范儒雅,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哲商--集聚千年文化底蕴,博学多才,腹有良谋,胸怀大志,通孔孟之道,达孙吴之机,有包藏宇宙之心,吞吐天地之志。

儒释道三家的人生境界

儒释道三家的人生境界

儒释道三家的人生境界儒释道是中国古代的三大哲学流派,这三家在人生境界的理解上各有不同,每一家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价值观。

下面将分别探讨儒家、佛家和道家对人生境界的看法。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人生境界的核心是“仁”。

儒家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成为一个具备仁德之德的君子。

仁者,爱人、恕己、尽责、宽容。

在儒家看来,人应该以仁为己任,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与人为善,以和谐的态度对待他人。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

儒家追求的境界是在社会中做出贡献,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佛家则追求的是超脱尘世的境界,其人生境界的核心是“涅槃”。

佛家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解脱,超越生死轮回的束缚。

佛家强调放下欲望,超越世俗的执着,通过修行实现心灵的解脱。

佛家追求的是超越个体的智慧和境界,通过觉悟和慈悲来摆脱人生的苦难,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佛家的人生境界是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境地,超越个人的欲望和苦难。

道家注重自然与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人生境界的核心是“道”。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主张顺应天道,与自然共生共存,通过修炼内功,达到身心灵的和谐。

道家认为,人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状态,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即不主动干涉和扰乱自然的运行。

道家的人生境界是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境地,超越功利和欲望的束缚。

儒释道三家对人生境界的理解各有不同,但都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和谐。

儒家追求的是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佛家追求的是心灵解脱和超越苦难的境界,道家追求的是与自然的和谐和无为而治的境地。

每一家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境界追求,都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人生选择和指导。

无论是追求仁德、涅槃还是道德,都是对人生境界的深入思考和探索,都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和境界的提升。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在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境界。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儒释道的人生智慧课件

儒释道的人生智慧课件
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张人类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遵循宇宙万物的运行法则,避免过度的人为干预。这种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重要思想,主张治理时不应强求,要顺其自然,不施加过多的人为干预。
无为而治并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指在管理或治理时,应当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避免过度的人为干预和强制措施。这种思想强调自然而然的秩序和规律,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就是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
实践体验
参加儒释道相关的讲座、论坛和交流活动,与同好分享心得体会。
交流分享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儒释道的人生智慧课件
目录
儒家的人生智慧释家的人生智慧道家的人生智慧儒释道三家的融合智慧
01
CHAPTER
儒家的人生智慧
儒家提倡仁爱,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尊重和帮助,以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仁爱
道德
仁政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应该符合道德标准,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主张仁政,认为政治应该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
内心平静
在禅定的状态下,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处理情绪和压力,培养正念和自我控制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冷静和理智,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无我
在佛教中,“无我”是指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存在。这种观念有助于人们摆脱对自我认同的执着,减少对名利和物质的追求,更好地关注当下的感受和体验。
空性
空性是指一切事物的本质是空无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这种观念有助于人们超越对事物的执着和偏见,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
忍辱
通过忍受痛苦和逆境来培养坚韧和宽容的心态。这有助于减少愤怒和怨恨,增强自我控制和耐心。

儒释道三家最经典的人生智慧

儒释道三家最经典的人生智慧

儒释道三家最经典的人生智慧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

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

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佛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

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的成功。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

学习了解儒、释、道三家智慧,帮你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为你提供帮助和借鉴。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道家、儒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以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大事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如果你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你只不过徒有满腹经纶而无所用。

如果你一味老实耿直,不懂应变之道,那么你也只能处处碰壁,逃脱不了平庸的魔掌。

如果你素来争强好胜,百折不弯,不懂屈伸进退,那么你也只能吃亏在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如果你总是心直口快,不加掩饰,不知用晦于明、藏巧于拙,那么你也只能聪明反被聪明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儒释道对人生的启示

儒释道对人生的启示

儒释道对人生的启示咱今儿个来聊聊儒释道,这儒释道啊,就像是人生路上的三位超级导师,各有各的妙处。

先说说儒家,儒家就像是那个严肃又热心的班主任。

整天在你耳边念叨着要做个正人君子,要遵循一大堆的礼仪道德。

这就好比给你的人生画了个规规矩矩的框框,你要是想调皮捣蛋,“啪”,立马被儒家的戒尺打手心。

你看,儒家让我们积极入世,就像硬把你从被窝里拽出来,塞给你一堆任务,告诉你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感觉就像是给你套上了小夹板,让你一路狂奔向着成功的彼岸。

不过呢,这夹板也不是坏事,它能让你跑得更直溜,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要是没有儒家的这些唠叨,咱可能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再瞧瞧佛家,佛家就像是一个看透一切的智者,坐在那高山之巅,云淡风轻地看着世间的一切。

佛家告诉我们这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就像那海市蜃楼一样,看着挺美,其实摸不着。

我们就像一群在戏台上瞎蹦跶的小丑,被各种欲望牵着走。

佛家说要放下,这放下可不容易,就好比让一个守财奴把他的财宝全扔了,那简直比割肉还疼。

但一旦你真的开始试着放下,就像甩掉了身上重重的壳,一下子轻松得能飘起来。

道家呢,道家就像是一个逍遥自在的神仙。

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这就好比你是一棵小树苗,道家说你就按照大自然的规律生长就好了,别瞎折腾。

别今天想长成参天大树,明天又想变成歪脖子树。

道家就像一阵清风,在你被儒家的规矩压得喘不过气,或者被佛家的高深理论弄得晕头转向的时候,吹过来,告诉你:“嘿,放松点,跟着感觉走。

”儒家是那根坚实的拐杖,让你在社会的道路上稳稳当当;佛家是那盏清心的明灯,让你在欲望的迷雾中看清方向;道家是那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你自由随性的心灵之门。

有时候觉得,儒家像一个严谨的工程师,把人生的大厦按照精确的图纸搭建;佛家像一个深邃的哲学家,在你灵魂的深处进行一场思想的大扫除;道家像一个浪漫的诗人,带着你在自然的怀抱里尽情撒欢。

要是把人生比作一场旅行,儒家就是那详细的旅行攻略,告诉你每个景点该怎么玩;佛家就是那提醒你不要被途中的小诱惑迷惑的智者;道家就是那个鼓励你随性而游,发现意外之美的伙伴。

儒释道,人生的三大修行

儒释道,人生的三大修行

儒释道,人生的三大修行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三大精髓,三家智慧各有侧重,而这种不同侧重恰恰可以对应人生的三大阶段——年轻时、中年时、年老时。

中国文化因儒释道的融合而趋向圆满,这是人生的三种大修行,也是人生的三种真境界。

年轻时学儒家人在年轻时,要么思想刚刚开始成熟,要么刚刚踏入社会,此时面临很多重大人生课题,比如学会做人做事、能够安身立命等等。

而这些课题,也正是儒家的重要课题;儒家提供的,也正是最恰当、最好的智慧。

孟子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什么是浩然之气?就是至大至刚之气,也可以说是正气。

先要有一身正气,这是做人的根基。

孔子言“吾十五而有志于学”,自此一生不辍;王阳明也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这是做事的根基。

这两大根基,都需要也最适合在年轻时确定,如此之后铺开的人生才能有底线和方向,而避免误入歧途甚至邪路。

人在年轻时,未经社会地充分打磨,身上往往有很多毛病和弱点,如果没有修养功夫,就很容易跑偏,失去操守、投机取巧,最终变得圆滑世故甚至不择手段。

这就需要儒家的“内省”工夫,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勤于内省并及时修正,这是最有效也最容易上手的修养功夫,关键看能不能重视起来并做下去。

如果能养成习惯,日积月累之下就是真修养。

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也最容易在周围人影响和现实刺激下不讲信用、不讲义字。

这样的人,做人已经失败,做事必也做不大、做不久,甚至把自己折进去。

于是儒家所极力倡导的“信”“义”,就显得尤其重要,最适合年轻人作为做事和做人准则。

“恕”,又是儒家的一大精神。

人在社会上,面临复杂的局面,很多事都是不合理,很多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没有宽容的态度,不但做不好人、行不好事,甚至连路都可能都走不下去。

懂得宽恕,这是一种涵养,也是做人的一种方法和策略。

最能概括儒家精神的一句话,就是《易经》中那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上面所说,就是厚德载物,这是自强不息的底子,人品的底子好,事业的盘子才能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提倡弘大刚毅、坚定不移的气节和情操,崇尚 死而后已、无所畏惧的任道精神。在生死与道德发 生冲突时,“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所倡导的道德选择表现了超乎自然生命之上的 善的价值之极致,表现了人为人格尊严而牺牲的殉 道精神。 孟子笔下“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 “大丈夫”的行为标准是:“得志,与民由之;不 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这种任道精神和崇 高人格曾激励了我国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
二 道家的理想人格与超越精神
道家的道体具有超越性、绝对性、普遍性、 无限性、圆满性、空灵性。道家之“无” 在道德哲学上具有无限的意义。 道家之“道”是有与无、神虚与形实的整 合。“有”指的是有形、有限的东西,指 的是现实性、相对性、多样性;而“无” 则是指的无形、无限的东西,指的是理想 性、绝对性、统一性。“有”是多,“无” 是一;“有”是实有,“无”是空灵; “有”是变,“无”是不变;“有”是内 在性,“无”是超越性。
庄子之真人、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 与道同体,因而都具有超越、逍遥、放达、解脱 的秉性,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无穷、无 限的境界。这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崇高的理想追求 与向往。 这种自然无为、逍遥天放之境,看似玄秘莫测, 但实际上并不是脱离实际生活的。每一时代的人, 虽生活在俗世、现实之中,然总要追求一种超脱 俗世和现实的理想胜境,即空灵净洁的世界。任 何现实的人都有理想,都有真、善、美的追求。 而道家的理想境界,就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合 一之境。
《逍遥游》
有比列子境界更高的人,他们顺万物本性,使物物 各遂其性,没有丝毫的造作,随大自然的变化而变 化,物来顺应,与大化为一,即与道为一。如此, 随健行不息的大道而游,还有什么可待的呢?因其 “无所待”才能达到至人、神人、圣人的逍遥极境。 这个境界就是庄子的“道体”,至人、神人、圣人、 真人都是道体的化身。庄子的人生最高境界,正是 期盼“与道同体”而解脱自在。 “各适己性”的自由观的前提是“与物同化”的平 等观。逍遥无待之游的基础正是天籁齐物之论。章 太炎《齐物论释》从庄子“以不齐为齐”的思想中, 阐发“自由、平等”的观念。“以不齐为齐”,即 任万物万事各得其所,存其不齐,承认并尊重每一 个体自身具有的价值标准。这与儒家的“和而不同” 思想正好相通。
仁道的价值理想,尤其体现在人在道义与利欲发 生冲突之时。孔子不贬低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和 食色欲望的满足,只是要求取之有道,节之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富与贵,是人 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 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 沛必于是。”(同上) 人生存的价值就在于他能超越自然生命的欲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为学也已。”(《论语•学 而》)“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论语• 卫灵公》)。
禅宗启发我们由迷到悟,转识成智。而开 悟也好,解脱也好,就是要返归平常,这 全凭自觉、自识、自悟、自了。了悟全靠 自己,这一过程,任何人不能取代,正所 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人生有许许多多的欲求,禅的智慧不是要 抹杀每个人的欲望与追求,不是消解事功, 而是让人保持一颗未被污染的“平常心”。
禅宗的伟大和不朽,就是以证悟自性后所流 露的本有悲心、智慧方便来济拨迷妄的众生。 这就是启迪我们每个人,不论智愚、贤否、 穷达、高下,都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 的事业”。因此,禅宗的精神既是入世的, 又是超世的,既是凡,又是圣,既积极参与 社会活动,又善于解脱超拔出来。
孟子提倡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统一。 “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 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孟子•滕文公下》) “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 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 其身而已矣。”(《孟子•万章上》)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人不论处在什么样的境遇、场合中,选择道德还是 非道德,如何选择人生道路,怎样保持独立的人格 和气节,终究是自我作主的事。这就是孟子“仁义 内在”的要旨。
佛: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
南怀瑾: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 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 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 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假如中国所有的书都要烧掉,只留下一 本最有价值的书——《德道经》
南怀瑾:道家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 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 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 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 至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 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道家强调无用之用;儒家强调有用之用。 儒家之“有”“用”,即建构人文世界, 以人文化成天下;道家之“无”“用”, 则要从人文世界中超越出来,回归到自然 而然的自然境界。 道家的逍遥无待之游,是自我真实的自由 人格之体现,以“适己性”“与物化”为 特征;儒家的刚健自强之道,是自我真实 的创造精神之体现,以“人文化成”为特 征。
儒:人所需要的!
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 ‘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 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 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 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 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 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 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研究四书。
“仁”的内涵包括物我之间、人人之间的情 感相通、痛痒相关,即社会普遍的同情心 和正义感; 孝悌是“仁”的基础,“仁”是把孝敬父 母、敬爱兄长之心,把父母子女兄弟之亲 情往外一层层推扩,推己及人; “仁”不仅是社会的道德标准,更是作为 道德主体的人的道德理性、道德命令、道 德是非判断、道德情感、道德实践和道德 行为。
三 佛家的菩提智慧与人生解脱
人生总是充满欲望和烦恼(六根本烦恼:贪、嗔、 痴、慢、疑、恶见),其根源为无明。 佛教的智慧,就是用否定的方法,破除人们对宇宙 人生一切表层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的执着, 获得精神的解脱和自由。佛家既讲“空”,又讲 “有”。所谓“空”,是启迪人们空掉一切外在的 追逐、攀援、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 本性或本真。佛教,特别是禅宗的返本归极、明心 见性、自识本心、见性成佛之论及一整套修行的方 法,是要帮助自己或他人寻找心灵的家园,启发人 内在的自觉,培养一种伟大的人格。 佛家的成菩萨成佛陀,与儒家的成圣人成贤人,道 家的成至人成真人,一种“平常心”。禅宗认为, 每个人,不管他的根器如何,也不管他是 否犯过错误,其实他内在地具有佛性或真 如。人们只要化解执着,遂顺自然,护持 真我,那么,行住坐卧,无一不是真如, 无一不是解脱。保持这样一种自然的平常 心,那么,我们所看到的,无一不是 “道”。 “道”不在人心之外,生活之外,就在人 心之中,生活之中。
庄子及其学派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论。 《庄子》内篇中的《大宗师》、《齐物 论》、《逍遥游》。
《逍遥游》
《逍遥游》把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当作最高的境界 来追求,认为只有忘绝现实,超脱于物,才是真正的 逍遥。本篇宗旨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 名”。 “逍遥”的境界是“无所待”的,即不依赖外在条件、 他力的。大鹏虽可以击水三千,背云气,负苍天,飘 然远行,翱翔九万里之高,然而却仍有所待,仍要依 凭扶摇、羊角而后始可飞腾。有的人才智足以胜任一 方官吏,行为足以称誉一乡一地,德性足以使一君一 国信服,按儒家、墨家的观点,可称得起是德才兼备 的人,但庄子认为他们时时刻刻追求如何效一官,比 一乡,合一君,信一国,仍有所待。宋荣子略胜一筹。 宋荣子能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 沮”,已属不易,然而他能“存我”而未能“忘我”, 更未能物我兼忘,仍不是最高境界。列子略胜一筹。 列子日行八百,任意而适,无所不顺,更不多见,但 他仍有所待。
和谐:儒释道三教共同追求的境界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理念作为文化方面的 支撑。
和谐理念的生成途径是多维的,其中对传统文 化的继承和发扬应该是我们在营造和谐文化的 过程中必须着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我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关注传统的。也是因 此我们可以发现大陆中国出现了“传统文化 热。”
一、儒家的人文关怀与价值信念
儒释道 的人格理想与人生智慧
儒家、道家、佛家是我国文化史上三种重要的思 想资源与思想传统。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 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尽心知性 而知天。 道家老子、庄子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追逐的 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 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 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无执的智慧,启迪 人们空掉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 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 儒释道三教的哲学,充满了普遍和谐、圆融无碍的 智慧,在今天仍有其价值与意义。
孔子揭示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肯定人 的文化创造,尊重历史上积累的文化成果。 这首先表现在他对周礼的维护上。 周文化源于宗教并取而代之。周代礼乐教 化是中华先民长期的伟大创造的结晶。礼 使社会秩序化,乐使社会和谐化。礼让为 国,安定社会,消弭争夺战乱,节制骄奢 淫逸,是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的前提。
孔子人文观的核心是“仁”。没有仁的礼乐,只是 形式躯壳,虚伪的仪节, 正是孔子要批评的。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 •八佾》)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樊迟问 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 人。’”(《论语•颜渊》)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礼乐形式的背后是生命的感通和人的内在的道德自 觉。
孔子提出的道义原则,仁爱忠恕原则,仁、 义、礼、智、 信等价值理想,是中国人安 身立命、中国文化可大可久的依据。这些价 值理想通过他自己践仁的生命与生活显示出 来,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典型。 他终身所忧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论语•述 而》)。他的快乐,是精神的愉悦。“饭疏 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