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

合集下载

第12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的相互作用-PPT精选文档58页

第12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的相互作用-PPT精选文档58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面向向2211世世纪纪课课程程教教材材
TTeexxttbbooookkSSeerriieessffoorr2211sstt CCeennttuurry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二、风与生物
国家精品课程
在某些环境条件下,
风对生物有重要的作用。 风促使植物蒸腾加剧 ,风 还可以传播花粉 。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面向向2211世世纪纪课课程程教教材材
TTeexxttbbooookkSSeerriieessffoorr2211sstt CCeennttuurryy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国家精品课学(第二版)
面面向向2211世世纪纪课课程程教教材材
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岩石、矿物产生 的破坏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化学的。
生物机械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岩石产生的 机械破坏作用。如根劈作用和动物的挖洞掘穴等。
生物化学风化作用:是通过生物新陈代谢和生物死亡后的遗体腐 烂、分解进行的。植物和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常常形成和析出 有机酸、硝酸、碳酸和其他一些物质,它们对岩石具有较强的侵蚀 能力。生物尸体逐渐堆积起来,在还原的环境中经过缓慢腐烂分解, 形成一种暗黑色的胶状物质,即腐殖质。它一方面,供给植物必不 可少的钾盐、磷盐以及含氮的化合物;另一方面,腐殖质本身就是 一种有机酸,对岩石、矿物有着腐蚀作用。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王建 主编
南京阳山北坡石炭纪-二叠纪灰岩上生长的灌丛 与五通组砂岩上生长的松林(山脊上)界限清楚
国家精品课程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面面向向2211世世纪纪课课程程教教材材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4、地震 1)剧烈地壳运动,极短时间、释放能量 2)相关概念 A震源:地下岩层断裂 B震中: C震源深度: D震中距: 3)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纵波快于横波达地表) 4)震级 A能量释放的大小 B每升高一级,能量增加约30倍 C5级以上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5)烈度: A破坏程度 B等震线 C除与震级有关外,还与地质构造、地面建筑有关 6)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多个烈度。离震中越近、 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7)两大地震带 A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80%地震 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集中15% C我国地处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多地震国家
7)海浪: A近岸浅水带 B波浪能量较高,搬运较粗砂砾;潮流流 速较慢,搬运物粉砂和淤泥
4、沉积作用 1)流速风速降低,冰川融化搬运能力下降,物质堆积 2)流水: A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分别是砾石、粉砂、黏土 B冲积扇(山麓)、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3)风 A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B流动沙丘——新月形沙丘(方向)
5)地幔物质的对流是驱动力。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 6)海底岩石年龄不超过2亿年。大陆板块要古老些 7)每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8)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学说 3、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足迹” 1)褶皱 A岩层的弯曲变形, B地形常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山系 C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从两翼到中心岩层变老 常成山岭
地貌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水面以下200米到地面以上100米,“生物膜” 二、内部圈层 1、二个不连续面 1)莫霍界面 A33千米 B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古登堡界面 A2900千米 B纵波下降,横波消失
2、地壳 1)很薄的固体外壳 2)平均17千米,大陆33千米,海洋6千米 3)上层硅铝层(花岗岩),下层硅镁层(玄武岩) 4)硅铝层广见大陆,大洋很薄甚至缺失;硅镁普遍存在 3、地幔 1)固态,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2)上地幔和下地幔 3)软流层,呈熔融状态,岩浆发源地 4)岩石圈,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4、地核 1)外核,液态、以铁镍为主 2)内核,固态、极高温高压下结晶的铁镍合金

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关系

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关系

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关系
地球上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地球的生命和生态平衡。

大气圈是由气体组成的薄层,主要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它为地球提供了气候、天气和生命所必需的氧气。

同时,大气圈中的气体也参与了地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移。

岩石圈是地球的固体表面,由岩石和土壤等组成。

它为地球提供了地形、土壤和矿物资源。

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影响着地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移。

水圈是指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

它为地球提供了生命所必需的水和气候调节。

同时,水圈中的水也参与了地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移。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圈与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

生物圈中的生物也参与了地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移。

总之,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

只有它们相互协作,地球上的生命和生态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

- 1 -。

地球各个圈层的演化过程

地球各个圈层的演化过程

地球各个圈层的演化过程
地球的演化可以分为多个圈层,每个圈层都有其独特的演化过程。

以下是地球各个圈层的演化过程:
1.大气圈演化:地球的大气圈形成于约45亿年前,最初的大气
主要由水蒸气、氨、甲烷等组成,后来植物的出现使氧气逐渐增多,形成了今天的大气层。

2.水圈演化:地球上的水分为海洋、江河湖泊、地下水等。

水圈的演化受气候、地形、地质构造等因素影响,长期的演化过程形成了今天的地球水圈。

3.生物圈演化:生物圈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演化受气候、地形、地质构造等因素影响,由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原始的生态系统到物种的多样化,形成了今天的地球生物圈。

4.岩石圈演化:岩石圈是地球上的岩石外壳,由地球表层的岩石构成。

地球的岩石圈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其演化受到岩浆活动、板块运动等因素影响,形成了今天的地球岩石圈。

5.地球内部结构演化:地球内部主要由地核、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地壳等组成,其演化过程主要受到地球的热力学和化学过程的影响。

地球内部的演化过程形成了今天的地球内部结构。

以上是地球各个圈层的演化过程,这些演化过程相互作用形成了今天的地球生态系统。

- 1 -。

七年级生物上册1.2.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课件新版新人教版1221416

七年级生物上册1.2.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课件新版新人教版1221416

海洋生 态系统 淡水生 态系统 湿地生 态系统 农田生 态系统 城市生 态系统
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 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 多,大多能在水中游动 由河流、湖泊或池塘等 淡水水体与其中的生物 组成 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 形成的生态系统 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 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 相对较少 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 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
2.生物圈是一个 统一的整体 ,是地球上最大的 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生态系统
,
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 森林生 态系统 草原生 态系统 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 动植物种类繁多 多分布在干旱地区,年 降雨量很少,缺乏高大 的植物,动植物种类比 森林生态系统少 功能 在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防风固 沙、 调节气候、 净化空气等方面 起着重要作用 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 起着重要的作用
)
关闭
D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9.数千年前的黄土高原,气候宜人,草原上鼠欢兔跳、狐走蛇行、鹰 击长空……一派盎然生机,后来由于植被被破坏,现已成为荒山秃 岭。每年雨季到来,大量泥沙冲进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罕见的 “悬河”。请你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除了已提到的生物外,还应包括 。 (2)写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 (3)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是 。 (4)了解了黄土高原遭到破坏的事实,你认为在“西部大开发”时,应 注意些什么?
)Hale Waihona Puke 关闭C答案
1 1
2 2
3 3
4 4
5 5
6
7
8
9
7.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叫做( A.生物圈 B.大气圈 C.水圈 D.岩石圈

4[1].大气圈、生物圈

4[1].大气圈、生物圈
气候分异规律
气温分异:气温的分布主要受纬度、海陆、地形、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制约,其中纬度因素决定
了气温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而海陆、地形及海拔高度则成为气温非地带性分异的因素。 湿度和降水的分异:海洋上空水汽充沛,湿度大,而陆地上空相对缺乏,湿度较小。沿海地区,
随着向陆地内部的逐渐过渡,湿度也逐渐减小。 气候分异: 纬度地带性:气候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加热不均,以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导致气候类型普遍具有沿纬度更替的趋向。 湿度分带性:由于海陆分布的不同,引起了海陆间气温、气压、风向、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季节 的变化,使得同一纬度带内产生了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分异。 垂直带性:高大山体本身在不同高度上,气温和降水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水热特征,导致山
大气的辐合:在低压中心附近,大气由周围向中心集中。 大气的辐散:在高压中心附近,大气向周围散开。 气旋、反气旋:旋转着的向低压中心辅合的大气系统叫做气旋,旋转着的由高压中心向外辅散 的大气系统叫做反气旋。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气旋、反气旋旋转的方向正好相反。
大气的运动
大气环流:在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表面性质以及地面摩擦的共同作用,使得大气圈内的空气 产生了不同规模的三维运动。
4. 大气圈、水圈
刘玉
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
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圈的组成:地球表面的大气主要由氮(N2)、氧(O2)、氩(Ar)等气体组成。O3 大气圈的结构:根据气温从地面到高空垂直方向的分布,将整个大气分为对流层、平 流层以及高空的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 大气的最底层,它的底界是地面。对流层有三个主要特征:气温随高度升高 而降低;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雾、雨、雪等主要的天气现象 都出现在此层 。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以上到50~55 km高度为平流层。 中间层 自平流层顶到80~85 km左右为中间层(高空对流层)。 暖层 自中间层顶到800 km高空为暖层,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氧原子)能强烈吸收波长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课件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课件
农业灌溉
渔业资源
水力发电
旅游价值
01
02
03
04
水圈为农业提供灌溉水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
水圈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渔业资源,包括淡水和海洋渔业。
河流和湖泊等水体可用于水力发电,提供可再生能源。
美丽的河流、湖泊和海洋景观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发展。
03
CHAPTER
生物圈
包括各种动植物、微生物等,是生物圈的基本组成单位。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大气圈的层次
大气圈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氩气和其他稀有气体。这些气体共同维持地球的大气环境。
气体组成
气候的形成与变化
01
大气圈中的水汽、尘埃和气溶胶等物质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太阳能,形成和调节地球的气候。
生物呼吸与光合作用
02
大气圈中的氧气是生物呼吸的必要条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维持地球上的氧气循环。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PPT课件
目录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相互关系
01
CHAPTER
大气圈
大气圈由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组成。对流层是最接近地面的层次,包含了人类生活的大部分天气现象;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主要成分是臭氧,能够吸收紫外线;中间层和热层则更高层次的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大气圈的气候变化会影响水圈的水循环和生物圈的生态平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面临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挑战,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生态环境。
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保护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重要途径。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是实现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地球的四大圈层(WORD作业)

地球的四大圈层(WORD作业)

地球的四大圈层
科学家把地球分为四个圈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岩石圈:是指地球坚固的岩石外壳,它是生命的层圈。

岩石圈由各大陆和面积稍小的岛屿组成。

岩石圈中分布着雄伟的丛刊山、广阔的平原、巨大的盆地和低矮的丘陵,蕴藏着人类需要的各种矿产资源。

大气圈:由环绕在地球周围的混合气体组成,它是生命的保护圈。

大气圈中含量最高的是氮气和氧气,除此以外,还有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大气圈像一层松软的棉被包裹着地球,保护着地球。

水圈: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

它是生命的摇篮。

假如地球上没有水,地球将没有生物圈: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包括空气中、海洋里、地上的和地下的构成生物圈。

生物圈是大气圈和水圈的儿女,它们诞生以后由它们的父母—大气圈和水圈养育它们。

格式要求:
1)设置字体:第一行为华文行楷;第二行标题为隶书;正文第二、三、四、五段为楷体。

2)设置字号:第一行为小四;第二行标题为一号;正文第二、三、四、五段为小四号。

3)设置字形:第一行倾斜、加下划线;正文第一段加着重号;正文第二段的第一个“岩石
圈”、第三段的第一个“大气圈”、第四段的第一个“水圈“、第五段的第一个”生物圈“加粗,加双下划线。

4)设置对齐方式:第一行右对齐;第二行标题居中。

5)设置段落缩进:全文左缩进6个字符,右缩进3个字符。

6)设置行(段落)间距:正文段前、段后各0.5行;正文第二、三、四、五段固定行距18
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
中国老第三纪植被分布示意
东亚
世界 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
亚洲
中国新第三纪植被分布示意
副热带暖温带 荒漠与荒漠草原
暖温带落叶林
副热带暖 温带草原 与森林草 原
副热带落叶林
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
第 在一些山坡上,由于岩石块体的向下滑动或者蠕动,往往使得山坡上 十 的树木变得倾斜,有人称之为醉树。 二 章
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二、岩石-土壤-生物
土壤是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岩石与生物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岩石与生 物联系的纽带与桥梁。
生物与岩石相互作用形成土壤: 岩石风化形成风化壳,随着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和有机质的积累, 风化壳的物质组成与性质发生变化,并且形成一定的结构与肥力,这时土壤 便形成了 。 同时,通过生物的物质循环,才能把大量的太阳能纳入成土过程,才能 使分散于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多种养分聚集于土壤之中,才能使土壤具 有肥力并使之不断更新。 岩石是一切陆地生物的固体支撑,没有固体岩石的支撑,很难想象有陆 地生物的发生与发展。并且许多生物,尤其是植物所需要的矿物元素,都来 自岩石及其风化形成的产物。
岩石的结构、构造主要通过其透水性、隔水率和含水率等影响土壤、生 物的水文条件。
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三、岩石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岩石的元素特征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它为生物提供基本的矿物质需求,此 外,一些特殊的元素富集带往往有与之对应的指示性生物,如铜矿带上常生 长铜兰。
(如地下水)只有转变成土壤水,
才能被植物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气降水经过植
物淋滤、土壤吸收之后,才会渗入
岩石转变为地下水。岩石与植物之
间的其他物质交换,也大都需要经
植物-土壤-岩石的关系
过土壤这个中间环节。
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三、岩石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岩层性质影响到地表土壤,不同的岩石上发育的土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 差异,例如灰岩地区一般土壤不发育,且土壤的碱性组份较多,因而植被不 发育,且多灌丛;砂岩区则往往覆盖较好的土壤,且土壤呈酸性,有利于喜 酸植物(松等)的生长。
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岩石、矿物产生的破坏作 用。
生物机械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对岩石产生的机械破 坏作用。如根劈作用和动物的挖洞掘穴等。
生物化学风化作用是通过生物新陈代谢和生物死亡后的遗体腐烂、分解 进行的。植物和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常常形成和析出有机酸、硝酸、碳 酸和其他一些物质,它们对岩石具有较强的侵蚀能力。生物尸体逐渐堆积起 来,在还原的环境中经过缓慢腐烂分解,形成一种暗黑色的胶状物质,即腐 殖质。它一方面,供给植物必不可少的钾盐、磷盐以及含氮的化合物,另一 方面,腐殖质本身就是一种有机酸,对岩石、矿物有着腐蚀作用。
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五、生物岩石、生物矿床、生物地貌
自然界许多矿床的形成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甚至一些矿床就是生物作用形 成的。例如,大量植物残体积聚形成泥炭,当泥炭被埋藏、变质就可能形成 煤。大量生物尤其是海洋浮游生物和低等微生物死亡后,在一定的温度、压 力条件下,经过分解、变质,就可能生成石油与天然气。
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

十 土壤是生物与岩石相互作用的纽带
二 章
土壤不仅是生物与岩石相互作 用的产物,而且还是两者相互作用 的纽带。
植物一般情况下很难直接吸收 岩石中的矿物质,只有经过土壤转 换成离子形式,才能被植物吸收。
只有当生物有机质在土壤中转
变成有机酸时,生物对岩石的化学
风化作用才能发生。岩石中的水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四、岩石圈运动与生物
岩石圈的运动导致大陆的漂移,大陆位置变化也会导致生物群落面貌的 巨大变化。例如印度从南极附近的高纬度地区漂移到现在的北半球低纬度地 区,由冻原、冰原变为热带森林、草原环境。
岩石圈的运动引起地面高程的变化,同样导致生物面貌的变化。例如, 青藏高原在上新世海拔相对比较低,植被为亚热带森林;而随着地面的隆升, 高原内部与北部已经演化为干旱草原或寒漠。
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
第 十 二 章
南京阳山北坡石炭纪二叠纪灰岩上生长的灌 丛与五通组生砂物圈岩与上水生圈大长气的圈松林界限清楚

特殊土壤环境植物



钙质土壤指示植物
蜈蚣草
芒萁分布于长江以南,大量生长于 酸性红壤的山坡上,是酸性土壤指示植生物物圈与水圈大气圈
柽柳科柽柳属。 灌木或小乔木, 枝条细而下垂, 叶鳞片状细小。 耐干旱耐盐碱, 常生长于盐硷荒滩
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五、生物岩石、生物矿床、生物地貌
生物对岩石的破坏或建造,可以形成一些地貌类型。 如珊瑚礁 、牡蛎礁 贝 壳堤等。
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
第 十
生物海岸


海岸可以根据海岸的物质组成划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 但一些海岸比较特殊,很难归属于上述海岸类型中,故又划分出生物海岸。 所谓生物海岸是指主要由于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例如,珊瑚礁海岸,主要 是由珊瑚作用形成的由珊瑚礁组成的海岸;红树林海岸,主要由红树林组成, 以红树林为特征的海岸。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三、岩石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岩石的分布差异导致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 不均一性。这种不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影响着世界各地区人体的发 育和体质的差异,若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超过正常变化范围,则将造成人类 的地方疾病。
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
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
第十二章 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 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 第二节 生物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 • 第三节 生物圈与水圈的相互作用 • 第四节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一、生物风化与岩石的分解
庐山仙人洞附近滑坡生体物上圈的与水醉圈汉大林气圈

十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二 章 五、生物岩石、生物矿床、生物地貌
生物作用形成岩石可以称之为生物岩石。沉积在海底的主要是生物的残骸, 这些生物残体堆积、固结便形成岩石;硅藻土就是一种主要由硅藻残骸组成 的岩石;珊瑚礁,主要由珊瑚的骨骼胶结而成,是珊瑚生长过程中,残骸不 断堆积而形成的;实际上一些碳酸盐岩的形成也与生物的作用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