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体外受精技术进展论文
试论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技术

试论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技术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是指在脱离母体的情况下,人为创造母牛体内繁殖条件,在牛体外完成精卵结合,培育出受精卵并在体外培养至桑椹胚或是囊胚阶段,将胚胎移植到母牛体内孕育胎儿。
体外受精是繁育犊牛的重要技术,在牛繁殖领域应用普遍,涉及到的技术有牛卵母细胞的采集、成熟培养与判断,牛精子的筛选、获能,以及具体的受精操作等。
针对技术应用关键节点及技术参数、操作细节的分析研究,最终达到获取高质量胚胎的目的,助力于养牛业的高质量发展。
1 牛卵母细胞体外采集与培养技术1.1 牛卵母细胞体外采集技术1.1.1 采集方式常用的动物卵母细胞采集方式如下:(1)直接采集成熟的卵母细胞,采用超排技术从动物的输卵管采集,但不适用于牛这种大型动物;(2)活体采卵,选择繁殖性能优秀的母牛,借助腹腔镜直接采集,对采集母牛的繁殖性能影响较小;(3)从屠宰场获取,宰杀母牛后直接采集牛卵巢。
该采集方式简单、直接、成本低,可大批量采集。
1.1.2 采集技术在从屠宰场获取牛卵巢后,将其放入保温瓶中,瓶中事先装入用生理盐水稀释的硫酸庆大霉素,温度大约是30 ℃,用于保持牛卵巢的新鲜度。
在1 h 内完成卵泡的收集,在实验室环境下,使用生理盐水清洗干净牛卵巢,然后使用注射器直接吸取卵泡,获取卵泡液,准备进行体外成熟培养。
1.2 体外成熟培养使用体视显微镜筛选质量好的卵母细胞用于体外成熟培养,将筛选出的卵母细胞放入培养液中,培养液中含有17-E2 的中央记忆型T 细胞1.5 μg/mL;胎牛血清10%,促黄体生成素20%;卵泡刺激素20 μg/mL。
将培养液放入经过温度校正后的培养箱中,温度调整至38~39 ℃,气象条件为5%的CO2,培养时间22~24 h,需根据牛卵母细胞采集时的成熟情况,适当延长1~2 h,但不可超过26 h,一旦超过牛卵母细胞将进入老化期。
1.3 体外成熟判定在培养24 h 后进行牛卵母细胞的成熟检查,当其进入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则判定为成熟。
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与体外受精技术研究进展

972023.8·0 引言牦牛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邻近的地区,是世界上唯一能在平均海拔3 km 高海拔地区生存的牛种[1]。
由于能显著地适应恶劣的高原环境,并为当地牧民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材料,使其在高原地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生态和经济作用[2-4]。
与平原地区的普通牛相比,牦牛的性成熟较晚,发情率和繁殖力较低[5-6]。
与体内胚胎相比,体外成熟后的牦牛卵母细胞在体外受精后卵裂率和囊胚率较低,这一缺陷限制现代育种技术在牦牛中的推广和应用[7-8]。
牦牛卵母细胞是重要的生殖细胞,其成熟过程涉及许多基因转录的调控。
在发育过程中积累的母体mRNA 及其编码蛋白可以支持卵母细胞发育为受精卵,参与受精卵基因组的激活,并促进早期胚胎发育。
本文围绕牦牛卵母细胞来源、采集、体外成熟、体外受收稿日期:2023-05-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272852);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37);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牦牛资源与育种(25-LZIHPS-01)作者简介:张犇(1997-),男,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方向:动物繁殖原理与技术。
*通信作者简介:郭宪(1978-),男,甘肃庆阳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育原理与技术。
张犇,郭宪.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与体外受精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畜牧科技,2023,99(8):97-101. doi :10.19369/j.cnki.2095-9737.2023.08.026. ZHANG Ben ,GUO Xian .Advances in In Vitro Maturation and In Vitro Fertilization of Yak Oocytes[J].Modern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 & Technology ,2023,99(8):97-101.牦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与体外受精技术研究进展张犇,郭宪*(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牦牛繁育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50)摘要:随着生物技术和胚胎工程的不断发展,在牦牛体外受精、胚胎生物技术等方面不断探索,为牦牛资源的育种、保护、基因改良提供有利条件。
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与体外受精的研究

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与体外受精的研究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与体外受精的研究引言: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与体外受精是现代生殖技术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研究牛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及体外受精,可以加深我们对生殖过程的理解,推动畜牧业的发展,为生物医学领域提供重要的实验基础。
本文将介绍牛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与体外受精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的方法和应用。
一、牛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研究卵母细胞的成熟是生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体外成熟是指将卵母细胞从卵巢中取出培养至成熟的过程。
牛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研究,旨在解决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低、受精能力不佳等问题。
目前,研究者主要通过调节培养基及培养条件,来提高牛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
例如,添加合适浓度的激素和营养物质,可以促进卵母细胞的成熟。
同时,控制培养温度和氧含量,以及添加适当的生长因子,也对体外成熟起到积极的作用。
此外,研究者还通过体外成熟介质的改良来提高成熟率。
体外成熟的牛卵母细胞在形态上与体内成熟的卵母细胞相似,但功能仍有所差异。
因此,研究者也关注体外成熟卵母细胞的功能性评估,以验证其受精能力。
利用体外成熟的牛卵母细胞进行人工受精实验,可以通过观察卵子的受精率和胚胎发育情况,来评估体外成熟的效果。
二、牛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研究牛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是指将成熟的卵母细胞与精子在培养皿中进行受精,从而获得胚胎。
体外受精是一项重要的生殖技术,可以用于种畜改良、胚胎移植、遗传研究等方面。
体外受精的主要难点在于受精成活率和胚胎发育能力。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探索。
例如,改良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控制精子-卵母细胞的接触时间和培养时间,可以提高受精成活率和胚胎发育能力。
此外,通过精子质量评估和优化、胚胎质量评估和筛选等方法,也对体外受精的效果进行了有效改善。
应用: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与体外受精的研究,不仅对畜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畜牧业上,通过体外受精可以实现良种畜禽的繁殖,提高繁殖效率,改良品种。
哺乳动物精卵融合机制及研究进展

哺乳动物精卵融合机制及研究进展郭璇06级生物技术00611057摘要哺乳动物受精是一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包括精子获能、精子识别卵子透明带及发生顶体反应、精卵质膜相互勃附与融合、卵母细胞第二极体的排除、两性原核的形成与融合等。
最近基因打靶研究揭示出了参与精卵结合和融合的各种分子。
精子中ADAMs 因子(是含有裂解蛋白和金属蛋白酶结构域蛋白质家族),包括繁殖因子α、繁殖因子β以及cyritestin,经过研究已经发现它们对精卵结合有重要作用,而对精卵的融合不重要。
通过研究推测出其受体为卵母细胞整合蛋白,其对精卵交互作用是必需的。
最近,一些研究表明CD9 和卵母细胞上GPI 锚定蛋白(glycosyl phosphatidyl inostol,糖基磷脂酰肌醇),以及精子上的附睾蛋白DE 均是精卵融合过程中的侯选因子,如果缺乏这些蛋白质分子或其作用受到干扰将导致精卵融合机制紊乱。
综述重点讨论了参与精卵相互作用的相关分子机制。
关键词精卵融合分子机理;CD9;GPI;DE;ADAMs作为受精过程的重要一步,长期以来,人们试图找到精卵融合过程中的相关分子。
到目前为止,精卵融合的详细分子机制还没有搞清楚,但是最近的研究已揭示出特定的分子与精卵融合反应有关[2]。
下面就探讨一下与精卵融合相关分子在此交互作用中所起的作用。
1 卵母细胞CD9CD9 是跨膜四超蛋白家族的一个成员,这种蛋白质家族成员有4 个跨膜区域和2 个胞外环态[1]。
第二个环比第一个环大并且有高度保守氨基酸残基[2]。
四超家族与胞膜上相关因子形成多分子复合体,这一复合体与细胞连接、运动、增殖和分化有关[3]。
CD9 对细胞运动和分化的调节可能是通过其调节信号传导功能决定的。
其中包括细胞内钙离子水平的调节、酪氨酸磷酸化以及PKC 的依赖功能。
CD9 对细胞运动、转移和生长的影响部分与CD9 调节细胞的粘附有关。
首先是从抗CD9 的实验中发现了CD9 能在受精中产生作用的。
哺乳动物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哺乳动物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哺乳动物人工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RT)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帮助乳腺动物及其它生物完成人工辅助生殖,包括体外受精技术、卵子捐献、胚胎移植、代孕等。
其研究和应用近年来在人类医学和畜牧生产中日益重要。
一、体外受精技术体外受精技术(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是指将女性多个成熟卵子与男性精子体外受精,然后将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女性子宫内生长发育的技术。
该技术对于女性排卵障碍、输卵管不通等原因引起的不孕不育问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体外受精技术已经在人类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呈现出技术先进、成本下降等特点。
在畜牧生产中,也有大量研究从事体外受精技术的应用。
例如,在奶牛、猪、羊等畜牧生产中,通过超声检查发现母畜的生殖周期,确定最佳受孕时间,对母畜进行人工采精和体外受精等技术,提高生殖效益。
二、卵子捐献卵子捐献是指不孕夫妻或需要协助生育的家庭通过受赠者接受另一位女性捐献的卵子,形成胚胎后进行移植治疗的方法。
该技术可用于女性因多种原因导致卵巢萎缩或功能减退的情况,为这些女性提供生育的机会。
卵子捐献技术在现代医学中应用广泛,为不孕不育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同时,卵子捐献技术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一些人表示担心卵子捐献的风险和道德问题,有一些地区也存在着德国或法律上规定的卵子捐赠问题。
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道德、法律和监管制度,确保卵子捐献的安全和合理性。
三、胚胎移植胚胎移植技术是指将体外受精后形成的胚胎植入患者子宫内进行治疗的方法。
该技术可用于某些原因引起的不孕不育,如输卵管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现代医学中,胚胎移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
在畜牧生产中,也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胚胎移植技术可用于畜牧生产中选育繁殖优良的母畜,提高畜牧生产效益。
四、代孕代孕是指女性代替另一位女性孕育并将新生儿出生后交给委托的家庭抚养。
大鼠体外受精技术研究进展

大鼠体外受精技术研究进展张春燕1, 2,刘丽均2,徐平2,芮荣1*1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南京210095;2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上海201615摘要:目前,体外受精技术在多种哺乳动物已取得成功并获得广泛应用。
大鼠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体外受精及随后的胚胎培养一直比较困难,国内关于大鼠体外受精方面的研究更是少有报道。
文章主要从卵母细胞体外培养、精子获能、受精、受精卵体外培养及胚胎移植等方面着手,对国外大鼠体外受精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大鼠;体外受精;胚胎培养;胚胎移植体外受精(IVF)是指在体外环境完成精卵结合的过程。
体外受精研究的深入开展,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受精机制的认识,也为动物繁育、治疗人类不孕症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目前,该项技术在小鼠、兔、山羊、猪和牛等动物及人类已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国内少有大鼠体外受精的报道。
现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1. 大鼠体外受精研究简史事实上,大鼠是较早用于体外受精研究的实验动物之一。
早在1968年,Toyoda 和Chang 就开始了大鼠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但只能使去除透明带的卵子和精子在体外受精[1]。
1973年,Miyamoto和Chang利用从交配雌鼠子宫内收集的精子进行体外受精时发现,子宫内收集的精子可以使透明带完整的卵子受精[2]。
从而用实验证明,以前的体外受精之所以不成功,关键是精子在体外培养时没有获能,不具备穿过透明带使卵子受精的能力。
1974年,Toyoda 等研制出适合于大鼠精子体外获能的培养液,由此逐步建立起大鼠体外受精技术[3]。
近年来,研究者在精子获能液、胚胎培养液及提高体外受精胚胎质量方面做了大量研究,目的是尽量模拟体内受精和胚胎发育环境,探索大鼠体外受精的最适条件,以提高其胚胎体外生产效率。
2. 研究方法及进展完整的体外受精技术包括: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IVM);精子获能;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移植。
哺乳动物体外受精研究进展及其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_孙少华

哺乳动物体外受精研究进展及其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孙少华 桑润滋 师守(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071001)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100094) 摘 要 体外受精技术是由卵母细胞成熟、精子获能、受精、受精卵体外培养、胚胎移植等程序组成的完整系统,本文较详细地综述了该技术近年来的研究现状、进展等,并对影响该技术的主要原因、今后研究方向,以及胚胎体外生产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和前景预测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体外受精 胚胎体外生产 家畜育种引言体外受精技术(In V itro F ert ilizatio n,IV F)是继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之后,家畜繁殖领域的第三次革命。
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一系列高新生物技术的发展,如DN A图谱的构建,转基因技术、细胞核移植、胚胎干细胞的建立和克隆动物的产生,人们对生殖生物学领域的认识更加深入,推动了此项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有些家畜,例如牛,已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生产。
该新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不仅为研究动物配子的成熟、受精机理和早期胚胎发育控制等带来方便,同时也为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如细胞核移植、胚胎早期性别鉴定、基因转移等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和基本技术保证。
此项新技术与动物选种技术相结合将会大规模生产出优秀家畜,为人类带来无比丰盛的优质动物产品。
另外,此项新技术与超低温保存技术相结合,可为珍稀动物和优良基因库的保存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
因此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和重大现实意义。
本文以牛为代表就近年来家畜体外受精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体外受精研究概况哺乳动物体外受精研究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
早在1878年,澳大利亚科学家Schek就用兔进行过实验,此后O nao ff(1893年),Pincus(1930年)等科学家报导过用家兔和小鼠做过体外受精。
直到1957年,张民觉和A ustin在实验中发现受精前的试管小兔。
随着使体外受精方法的不断完善,已先后在山羊(Danzir,1959)、绵羊(T hibanlt,1961)小鼠(Whitting ha m,1968)、猫(Hamner,1970)、猪(M ey er和Smidt,1973)、牛(Br egnlla,1974)、狗(M ahi等,1976),猕猴(K ret mann等,1982)黑猩猩(G ould,1988)等许多哺乳动物体外受精相继获得成功,其中移植的获得试管后代家畜有牛(Br akett,1982)、山羊(花田京,1985)、猪(M attioli 等,1989)、绵羊(Cheng,1986)等。
浅谈哺乳动物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进展

浅谈哺乳动物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进展【摘要】哺乳动物体外受精是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子在体外人工控制的环境中完成受精过程的技术。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哺乳动物体外受精技术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本文分别对哺乳动物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历史、现状及方法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对该技术发展进行总结。
【关键词】哺乳动物;体外受精;卵母细胞;精子获能1.哺乳动物体外受精技术研究历史和现状哺乳动物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在世界科学史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了。
德国科学家Scnenk在1878年就开始对家兔和豚鼠进行研究实验,在实验中他对哺乳动物受精进行了大胆的研究,开始了哺乳动物体外受精的探索。
但在此期间哺乳动物的体外受精研究并没有长足的进步,该技术进入科研的新纪元是在1951年美籍华人张明觉和澳大利亚人Austin发现了哺乳动物的精子获能现象以后。
1959年,张明觉和Austin以家兔为实验材料,在受体外进行受精,接着把受精卵移植到母兔体内,最后母兔产出健康正常的兔仔,而且产出的兔仔发育正常。
张明觉进行哺乳动物体外受精研究的成功,这只兔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哺乳动物。
20世纪60年代初至8O年代中期,界内科研工作者在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今后体外受精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研究从最初的精子在同种或异种雌性生殖道内完成体内获能过程,发展到用化学成分明确的溶液培养获能。
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大大推动了体外受精技术的发展并获得成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牛为代表的家畜体外受精技术迅速发展,研究从理论向实践应用发展。
此后,牛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胚胎培养体系逐步趋于成熟,胚胎体外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20世纪8O年代后期,体外受精技术成为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手段,利用此技术保留了良种家畜的遗传基因,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效益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哺乳动物体外受精的研究方法及进展2.1卵母细胞的采集卵母细胞的来源及质量如何直接影响了体外受精的成功率,在进行卵母细胞的采集上我们通常采用3种方法,先对这三种方法进行如下介绍:(1)超数排卵直接获得成熟卵母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哺乳动物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进展【摘要】哺乳动物体外受精是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子在体外人工控制的环境中完成受精过程的技术。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哺乳动物体外受精技术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本文分别对哺乳动物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历史、现状及方法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对该技术发展进行总结。
【关键词】哺乳动物;体外受精;卵母细胞;精子获能
1.哺乳动物体外受精技术研究历史和现状
哺乳动物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在世界科学史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了。
德国科学家scnenk在1878年就开始对家兔和豚鼠进行研究实验,在实验中他对哺乳动物受精进行了大胆的研究,开始了哺乳动物体外受精的探索。
但在此期间哺乳动物的体外受精研究并没有长足的进步,该技术进入科研的新纪元是在1951年美籍华人张明觉和澳大利亚人austin发现了哺乳动物的精子获能现象以后。
1959年,张明觉和austin以家兔为实验材料,在受体外进行受精,接着把受精卵移植到母兔体内,最后母兔产出健康正常的兔仔,而且产出的兔仔发育正常。
张明觉进行哺乳动物体外受精研究的成功,这只兔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哺乳动物。
20世纪60年代初至8o年代中期,界内科研工作者在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今后体外受精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研究从最初的精子在同种或异种雌性生殖道内完成体内获能过程,发展到用化学成分明确的溶液培养获能。
这一系列的
研究成果大大推动了体外受精技术的发展并获得成功。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牛为代表的家畜体外受精技术迅速发展,研究从理论向实践应用发展。
此后,牛的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胚胎培养体系逐步趋于成熟,胚胎体外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20世纪8o年代后期,体外受精技术成为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手段,利用此技术保留了良种家畜的遗传基因,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效益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哺乳动物体外受精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2.1卵母细胞的采集
卵母细胞的来源及质量如何直接影响了体外受精的成功率,在进行卵母细胞的采集上我们通常采用3种方法,先对这三种方法进行如下介绍:
(1)超数排卵直接获得成熟卵母细胞。
因为是在雌性动物体内获得的成熟卵母细胞,所以在进行体外受精时,不再需要对卵母细胞进行成熟培养,可以直接与获能精子进行体外受精。
但此种方法的缺陷在于,我们可以获得的雌性动物体内的成熟卵母细胞数量有限,所以在实践中很少被采用。
(2)从屠宰后母畜卵巢上采集卵母细胞。
此方法是把未成熟的卵母细胞通过人为的方法进行培养,收集成熟的卵母细胞。
未成熟的卵母细胞我们可以在宰杀后的雌性家畜体内通过机械方法获取。
这种方法具有造价低廉,卵母细胞的来源广泛,成功率高等特点,但如果要进一步研究确定遗传系谱,此种方法就存在一定的不足。
对卵母细胞进行成熟培养的具体方法是将收集的卵巢置于30℃~37℃的生理盐水中,添加抗菌素,用装有18号针头的5ml注射器,从卵巢表面直径为2~6mm小卵泡中抽取卵母细胞,也可对卵巢进行切片,收集卵母细胞。
(3)从活体卵巢中采集卵母细胞。
利用超声波探测仪、内窥镜或腹腔镜直接从活体动物的卵巢中吸取卵母细胞。
它为充分利用良种母畜和珍稀动物提供了新思路。
采卵并不会母畜的生殖能力造成影响,母畜还可以继续繁衍后代。
2.2精子获能
在正常的受精过程中,精子受能是一个必经的生理过程。
经研究表明在精子受能的过程中,雄性动物的精子在离开生殖道后要想具备受精能力,其产生的精子就必须在雌性动物的生殖道内停留一定时间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后,才能使精子具备受精能力,学术上我们称这样过程为精子获能。
此过程是在1951年由chang发现并发表的。
精子获能的过程可以发生在雌性动物生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以发生在输卵管峡部为常见情况。
精子获能的全部过程是一个多时序、多时相、多步骤的复杂变化过程。
此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获能的第一阶段在通常意义上被我们认为是精子把其表面的抗原物质和去能因子脱出的这一过程,通过精子在其的最外层出原生质膜以使得精子增强膜的通透性。
在这个过程中,精子的变化被认为是一个生理学的变化,而且此过程是可逆的。
第二阶段是精子细胞膜蛋白变化,即发生顶体反应,第二
阶段对比于第一阶段来说是结构上的获能,它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雌性动物的输卵管内含有一种叫氨基葡聚糖的物质,它的存在可以加快顶体反应的发生起到诱导作用。
一个精子获能方法有两种,即体内获能和体外获能。
体内获能是把在雌性动物体内完成精子获能的精子从雌性动物子宫中取出,再进行体外受精。
体内受能的研究因为常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从雌性生殖道内回收到的精子数量太少,不易检测获能精子化学成分的变化,因此,我们在研究精子获能的过程中常常选择体外获能的方法。
体外获能在精子进行获能处理之前,需要对精子进行一或多次的离心处理,对精子进行洗涤,目的是除去精液中的杂质、死精、精清等物质。
在精子的获能处理的过程是一个通过培养方法或化学诱导方法来实现的过程。
ca2+可以增加精子的活动能力和诱导精子发生顶体反应,使精子内部的酸碱环境发生改变,ph值升高,最终完成精子获能过程。
在选取精液时,有研究表明,附睾精子的获能和受精能力比射出的精子的能力更强。
在进行精子获能处理的方法上,本文介绍两种方法,分别是肝素处理法和钙离子载体处理法。
(l)肝素处理法。
前文我们提到加快精子顶体反应的活性物质氨基多糖,而肝素是硫酸化程度很高的氨基多糖。
用肝素可以对牛、绵羊、马、驴冻精及猪鲜进行精子获能处理。
肝素浓度以ro-20砂ml,处理时间5-15min为最宜。
(2)离子载体法。
此方法是利用钙离子载体与钙离子形成复合物,携带钙离子进人精子内。
经过大量体外试验证明,氨基多糖(gags)能诱导牛、兔精子体
外获能和顶体反应,不同类型gags对精子获能的作用程度不同,肝素是硫酸化程度最高的gags,其作用最强。
2.3精子注射法
精子注射法(icsi)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体外受精的方法,它通过显微技术将精子直接注射到卵母细胞内使其受精。
iritani(1988)等报道将单个兔的附睾精子注射到卵母细胞质中,可以使卵母细胞受精并获得仔兔。
现在显微技术受精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透明带打孔、透明带下注射法、胞质内注射法。
利用精子注射的方法可将形态异常、运动不规则或不运动的精子注射到卵母细胞内进行受精。
此技术是生产转基因动物的方法之一,也可以解决多精受精问题,但是将精子直接注射入卵内,对卵子的损伤率较高;而且这一过程费时费力,有时还会损伤精子的遗传物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哺乳动物ivf的基本方法已经建立,但与体内受精结果相比,ivf结果尚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尤其是在减少多精受精方面,有希望在方法学上进行突破。
不完全的卵母细胞胞质成熟、异常透明带、高精子浓度、受精培养基中不适当的添加剂以及在受精过程中的其他一些异常因素都与多精受精有关。
【参考文献】
[1]安铁洙,潭建华,张学明.小鼠去透明带裸卵的体外受
精及其胚胎发育[j].中国兽医学报,2002,22(4):332-333.[2]chang ys,wang yw,huang fl.crossing-linking of zp2 and zp3 by transglutaminase is required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outer layer of fertilization envelope of carp
egg[j].mol reprcd dev,2002,63(2):237-244.
[3]曹佐武.受精前后卵透明带糖蛋白的生化特性差异.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11):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