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课程论文题目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姓名蒋乐学号2008306202472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指导教师单玉红职称中国·武汉二○一一年九月武汉市08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摘要:土地是人类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
它不仅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是价值很高的资产。
对人类来说它已不再是宁静纯粹的自然,而是超过了自然的范畴,涵盖了自然、经济、技术等其它社会因素在内的综合体。
土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方向和速度,并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现状是人类长期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历史产物,又是未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和基本依据。
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就成为土地资源利用研究中必须的工作。
近年来,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心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中部经济龙头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利用。
因此,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通过对土地资源系统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利用现状与开发潜力等方面的分析,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各种土地资源在地域组合上、结构上和空间拍之上的合理性,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为制定人地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更重要的是实现武汉市经济的更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武汉土地利用均衡数量结构效益对策武汉市概况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和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武汉市现有十三个辖区,其中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为城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汉南区为郊区。
武汉全境面积达8494km2,其中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5.1%;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全市面积的17.3%;其他用地占全市面积的17.6%。
武汉市人口为,833万人,其中7个中心区的人口为481万人。
武汉地方志——精选推荐

武汉地⽅志武汉市地表百⽶深处,为地质年代第四纪堆积的松散物质,再下为岩层,其⼟壤的成⼟过程,受到诸多条件的影响:即北⾼南低、中部低平、⾃外向内倾斜的地势;热量丰富、⾬量充沛、且⾬热同季、光热同季的中亚热带到北亚热带的过渡性⽓候;江河湖库塘堰星罗棋布的⼴阔⽔域;多样的成⼟母质以及⼈类长期开发程度等条件的综合作⽤,形成种类繁多的⼟壤类型。
【⼟壤类型和分布】据1984年全国第⼆次⼟壤普查结果,武汉市共有8个⼟类、17个亚类、56个⼟属、303个⼟种。
(表27)、(图8)图8武汉市⼟地资源图表27 武汉市⼟壤类型调查⾯积统计(1984年第⼆次⼟壤普查资料)⼟壤分类⼟壤⾯积⼟类亚 类⼟属(个)⼟种(个)万亩占⽐红壤棕红壤红壤性⼟4218490.223.0910.85O.37黄棕壤黄棕壤黄棕壤性⼟52394186.6519.3522.442.33⽯灰⼟棕⾊⽯灰⼟红⾊⽯灰⼟11222.60O.290.31O.04紫⾊⼟酸性紫⾊⼟灰紫⾊⼟2144O.10O.27O.01O.03潮⼟潮⼟灰潮⼟33345740.49100.704.8712.10-⽔稻⼟淹育型⽔稻⼟潴育型⽔稻⼟侧渗型⽔稻⼟潜育型⽔稻⼟沼泽型⽔稻⼟11113222485971029.33307.629.8522.746.693.5336.991.182.73O.80草甸⼟浅⾊草甸⼟1l7.13O.86沼泽⼟草句沼泽⼟21 4.64O.56上表⼟壤分类和⾯积统计表明,武汉市各类⼟壤中以⽔稻⼟⾯积最⼤,共有376.24万亩,占⼟壤调查总⾯积的45.23%;其次是黄棕壤,共有206万亩,占24.77%;潮⼟有141.19万亩,占16.97%;红壤有93.31万亩,占11.22%。
这4类⼟壤共占武汉市⼟壤调查总⾯积的98.19%,构成武汉⼟壤的主体。
其余⼟类数量均少,分别是⽯灰⼟占O.35%,紫⾊⼟占0.04%,草甸⼟占0.86%,沼泽⼟占0.56%,且多呈斑状地块,零星散落,穿插点缀于前四⼤⼟类之中。
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高效利用 城市 土地 .
必 须综合考 虑其 经济 、 会和 环境 意义. 社
1 城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的 构 建
1 1 评 价 指 标 体 系构 建 的 组 织 体 系 .
土地 集 约利 用 的经 济 意义 主 要体 现 在经 济 增
长 方 式 的转 变 上 , 根 本 上 改 变 消 耗 高 、 量 差 的 从 质 生 产 发 展 的 粗 放 方 式 , 变 成 集 约 化 增 长 方 式 以 提 转
发 展.
城市 土 地集 约 利用 是 在综 合 考虑 影 响城 市 土
地利 用诸 多因素 的基础 上 , 现城市 土地 利用综 合 实 效益 的最优 化. 市 土 地集 约 利用 的实 质 是 : 合 城 在 理布局 、 优化 用地 结 构 和可 持 续发 展 的前 提下 , 通 过增加 存量 土地 投入 、 改善 经 营管 理 等 途径 , 断 不 提高土地 的使用 效率 和经 济效益 . 市土地 集约 ]城 利 用不仅 与经 济效益 有关 , 与社 会效 益和环 境效 还
高 经济效益 , 土地是 人类进 行其 他物质 生产 的 ]而 基 础. 因此 , 变土地 的利用 方式 , 改 对经济 增长方 式
的转 变有重 要 的意义. 随 着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的 深 入 , 市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城
模迅 速扩 张 , 建设 用 地 需 求不 断 增 长 , 用地 尤 其 农 是耕 地被大 量 占用 , 同时城市 土地粗 放利用 问题 也 日渐 严重. 国土 地资 源有 限 , 中 耕地 资源 紧缺 , 均 人
建设用 地规模 快速 扩张 , 口数 量激增 , 2 0 人 从 0 3年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情况简介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情况简介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地空中心”)成立于2001年4月,原名武汉市城市规划咨询服务中心,于2009年12月正式更名。
近十年来,中心勇于开拓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全面服务国土规划管理,通过不断强化技术质量建设,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探索了一套服务管理、服务市场的工作机制,建立了一支专业素质和思想作风过硬的规划工作队伍,实现了中心快速健康发展,成为武汉市国土规划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成为沟通行政管理的项目实施的桥梁和纽带,在国内土地规划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中心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土规划管理为主导职能,坚持规划咨询论证以维护城市公共利益为基本原则,坚持以高效优质的技术服务占领市场,坚持以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教育职工,坚持以勤政廉政的纪律要求规范经营活动。
通过健全内设机构,整合人力资源,完善激励制度,深化技术建设,强化质量要求,树立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努力为国土规划管理和建设单位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支撑,中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双丰收。
十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心发展到现在年均完成项目300余项,产值逐年递增,为中心新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从一点一滴摸索规划咨询技术标准,发展到现在拥有规划设计、土地规划、工程咨询、规划报建咨询执业等资质。
中心承担了3000余项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咨询、研究工作,先后有100余项规划咨询、规划设计和基础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规划设计和工程咨询奖项,其中荣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二等奖1项。
省市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二等奖90余项,在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中心现有职工88人,高级职称10人(正高4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30人,注册规划师15人,注册建筑师3人,注册咨询师1人,注册二级建造师1人,土地登记代理人1人,房地产经纪人协理1人。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 研究区概况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
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
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
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
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
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
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
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
海拔19.2~873.7米。
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
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
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
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
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
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
武汉市城郊土地闲置问题研究

武汉市城郊土地闲置问题研究摘要:武汉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在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近些年城市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武汉的发展关系到整个中部地区的持久发展力,武汉城郊出现的土地闲置、弃耕抛荒现象,浪费了土地资源,破环了资源节约理念,阻碍了“两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解决城郊土地闲置,提高耕地利用率对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发挥武汉市在中部崛起的发展进程中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城郊地区;土地闲置;对策建议1 绪论1. 1土地闲置的定义国土资源部2012年颁布的新《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规定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同意,超过规定的期限未动工开发建设的土地。
有以下情形之一可认定为土地闲置:一、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建设用地批准书未规定动工开发日期,自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生效或者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建设用地批准书颁发之日起满一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二、已动工开发建设但开发建设的面积占应动工开发建设总面积不足三分之一或者已投资额不足25%,且未经批准中止开发建设连续满一年的;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此类情形在城郊地区较为显著。
随着近几年武汉城市化加快,武汉市城郊土地闲置、荒废问题也逐步暴露。
[6]1.2武汉市江夏区土地闲置现状江夏区地处武汉南大门,东接鄂州,南通咸宁,西临长江,北连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
总面积2018.98平方公里。
全区共有12个乡、镇、街,总人口63.03万,乡村人口40.26万,城镇人口22.77万。
2008年,江夏区因农村劳动力短缺与基础设施不足、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闲置土地面积达2.3138万亩。
呈现出了“利用效率低,空心村多,空闲地多”的“一低两多”的特点。
有的村落,空心村比例超过了30%。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农村建设用地逆向扩张,两种合力挤压下,各级政府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红线”之间左右为难。
据统计,1997~2008年全区减少土地面积2642.97公顷,年均减少528.59公顷/年。
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根据武汉市土地变更调查数据,2008年武汉市 农用地面积为8297.35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 面积的64.34%,建设用地面积为2353.15平方公 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8.25%,未利用地面积 为2244.62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17.41%,详细的上地利用结构,如下图。
(1)建设用地需求的不断增加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 突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粗放,土地集约利用低下。根据武 汉市土地变更数据,2008年武汉市耕地面积5041.62平方公 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9.82%,建设用地面积为2353.15平公里, 占全市总面积的18.25%。由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 1990至2008年间,武汉市新增建设用地538.21平方公里,其中 363.45平方公里为占用耕地,占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的67.53%, 导致武汉市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粮食安全受到威胁。针 对这种情况,武汉市制定了《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大纲(2005 — 2020年)》,提出了 “保护耕地、安全发展和生 态保护”的指导思想,争取到2020年,全市耕地面积不得少 于3380平方公里,基本农田保持在2645平方公里,以确保粮 食安全。因此,提高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挖掘城市内 部存量土地是保证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唯一途 径。
近几年来,武汉作为老工业基地,依托雄厚的工业 基础,不断的幵拓创新优化产业布局,逐渐形成了以 “青山-阳逻”板块为主的钢铁、电力、石油、化工的 工业园区,以“东湖开发区-洪山-江夏”板块为主的电 子科技、医药等的高新产业区,以“沛口开发区一汉阳 一蔡甸”板块为主的汽车制造、零部件加工、显示器 生产的经济幵发区,以“东西湖”板块为主的食品、农 副产品加工等的农业工业园、以“5乔口-江汉-江岸” 板块为主的商业、金融等中心商务区。为了加快经济 发展,武汉市虽然也不断地实施“退二进三”等置换土 地的措施,但是由于过去大量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区, 以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缓慢,导致土地置换的速度 相对缓慢,产业结构调整依然面临低下。在 城市环境方面,武汉市绿地面积较少,仅占城市 建设区面积的5.42%,人均绿地面积不足 1.98m2,与国内外发达城市相比依然有很大差 距,城市环境亟待改善
多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模拟与特征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第42卷 第4期2023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Vol.42 No.4July 2023,74~85多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模拟与特征分析:以武汉市为例常铭鑫1,曾晨1,解鹏2,刘述密11.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国土空间治理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武汉 430070;2.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淄博 255000摘要 为寻求国土空间最优碳减排路径,实现低碳绿色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以武汉市作为案例区,采用线性规划与Markov 模型,形成不同情景下武汉市2035年土地利用结构,将空间自相关效应融入到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不同用地结构下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分析未来不同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下的碳排放,提出低碳土地利用模式。
结果显示:自然发展情景和经济优先情景下,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有明显变动,总碳排放量分别增加8.25%和29.06%;低碳导向情景下,建设用地增速放缓,林地明显增加,总碳排放量增加5.46%。
从空间形态上来看,自然发展和经济优先情景下的建设用地围绕中心城区向外扩张态势明显,远城区零散建设用地逐步合并;低碳导向情景下建设用地增加受限,远城区林地增加明显,多生态绿楔和生态廊道的全域生态框架逐步成型。
以上结果表明,不同情景下的模拟结果均能表现不同发展策略对武汉市国土空间格局的影响,强调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济优先情景碳排放情况不容乐观,融入低碳理念的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新格局能够在实现绿色减碳目标的同时兼顾经济增长速度。
关键词 碳排放; 国土空间优化; 土地利用; 情景模拟中图分类号 F301.0 ; X1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21(2023)04-0074-1220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持续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气含碳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加,气候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 IPCC )第6次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是100多年以来不可持续的能源和土地利用、生活方式以及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的结果,加快采取相关气候行动,对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策略,一方面为太湖流域土地利用水文效应研
究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研究实例,另一方面也为太
湖流域土地利用可持续管理提供一些参数和实施策
略。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史培军,袁艺,陈晋
城市洪涝灾害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安全的一大障
碍。能否有效抵御和防治城市洪涝灾害已成为现
代城市进行长远规划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
要主题[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洪涝灾害的主
要孕灾环境之一,严重影响洪涝灾害的致灾过程,
所以探究城市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引起的水文
响应,对进一步研究其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变
城市洪涝灾害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安全的一大障
碍。能否有效抵御和防治城市洪涝灾害已成为现
代城市进行长远规划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
要主题[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洪涝灾害的主
要孕灾环境之一,严重影响洪涝灾害的致灾过程,
所以探究城市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引起的水文
响应,对进一步研究其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变
-----武汉降水情况以这个为反例,用排除法
-----武汉最近几年产生暴雨,发生洪涝灾害的情况
-----不同的土壤类型在降雨过程对水的影响机制
-----地下水位的变化
-----不同的土地类型对水文效应的不同结果
-----植被的利用率
-----地表的入渗率
-----
水文降水(速度及强度)入渗径流蒸发
背景
武汉市土壤种类繁多,共有8个土类,17个亚类,56个土属,303个土种,其中红壤和黄棕壤分布较广,利用类型多样,土地适应性广泛,利用程度高。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
的显著标志,是区域、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之一,对于自然环境系统中的水文过程、生态过
程等有着显著且深刻的影响[1]。在城市化进程中,
-----工业化、城市化导致的下垫面变化对流域水分循环及水量平衡产生的影响---
地表径流
----土地利用通过影响下渗、蒸发散等水文过程而影响径流的时间和空间变化,
-----土地利用对空气湿度会不会有影响呢,间接地,长江流域,天气的变化
-----土地覆被对地表流的影响
-----武汉最近几年土地利用的变化
示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对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影响。我国的研究者多选择了“生态环境脆
弱区”进行LUCC研究,如中国东北样带[9](内含牧区、农牧交错区、农区、林区)、地处
干旱、半干旱过度带的榆林地区[10]等。
由于大部分水文模型均涉及大量的流域水文、下垫面特
征参数,限制了长序列水文模拟的分析和应用。因
此,目前土地利用规划还很少将水文效应作为土地
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主要进行的是单一的城市化土地利用和对地表水文过程的研究,较少的对两者这间的综合关系进行研究,而有的
目前,我国的LUCC研究主要集中在下列两类地区。一类是“热点地区”,即人文和自
然驱动力极为活跃的地区。这类地区有多种表现形式[4]:首先,可以是目前或过去一段时期
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剧烈的地区;其次,可以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将要发生较大变化的地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周围的大量其它土地
利用类型都转变为城市用地。这种变化将显著影
响区域的水循环过程,使下垫面不透水面积增加,
从而导致城市降雨后,截留、填洼、下渗、蒸发
量减少,产生的地面径流量增大[2],使得城市内
涝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由于城市往往是人口和
财富的聚集地,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将大大增加,
此,目前土地利用规划还很少将水文效应作为土地
利用方案优于实施的L-THIA(Long-Term Hydrologic
Impact Assessment)模型[8],选择太湖上游地区蠡
河流域,通过模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的地表产流,对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子流域的水文效应敏感度
利用方案优化的一个因子。本项研究采用相对简
单、便于实施的L-THIA(Long-Term Hydrologic
Impact Assessment)模型[8],选择太湖上游地区蠡
河流域,通过模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的地表产流,对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子流域的水文效应敏感度
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流域土地利用的规划和
流域内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覆盖的巨大变化所引起的流域水流特性的改变是相当剧烈的(1)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不透水面积大增,流域中原有雨水滞留能力锐减,径流系数大增;(2)城镇用地的大面积出现,地表粗糙度下降,加上道路和排水系统的大量修建,使汇流速度大大加快,缩短了地面径流的汇流时间;随着流域滞水能力降低,汇流速度加大,洪水波形较流域开发前变陡,洪峰流量明显增加。程晓陶,冯智瑶。城市化与现代社会中的水害演变---从日本经历看今日深圳【J】自然灾害学报,1994,3(2);41-48.
城市洪涝灾害问题成为城市安全的一大障碍,探求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2003年国际减灾日主题
面对灾害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
的显著标志,是区域、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之一,对于自然环境系统中的水文过程、生态过
程等有着显著且深刻的影响[1]。在城市化进程中,
第三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环境影响大的地区。在“热点地区”的研究中,研究者多选择
了那些人文因素高度复合的地区,如深圳市[5,6]、北京市[7]、长江三角洲[8]等。另一类是
“脆弱区”,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消耗,各种各样的“脆弱区”不断出现。
对这类地区的LUCC研究,有利于人们对脆弱性的认识、揭示脆弱区的形成演变机制、揭
管理策略,一方面为太湖流域土地利用水文效应研
究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研究实例,另一方面也为太
湖流域土地利用可持续管理提供一些参数和实施策
略。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长周期水文效应及管理策略李恒鹏,杨桂山,刘晓玫,万荣荣
由于大部分水文模型均涉及大量的流域水文、下垫面特
征参数,限制了长序列水文模拟的分析和应用。因
武汉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地处汉江平原东部,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市区有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素有“武汉三镇”之称,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之间。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828万人,土地土地总面积8494.4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为2143万平方公里,水域占土地面积的1/4,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厦,黄陂,新洲13个区。据统计,2007年武汉国内生产总值35500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收入达5371元。根据市统计局出版的《武汉市统计年鉴—2008年》,全市户籍总人口828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528万人,以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3.8%,预计到2010年后将达到70%。
得极为重要,对于城市地区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价
及灾害防御等有着极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在
这方面的研究很少而且仅局限于小流
思路:自然因素的影响的比率,人为因素的比率,看哪个的比率更大
研究内容
(1)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武汉为例
--------武汉城市化进程的情况
-----武汉市土地利用的调查
-----武汉市土壤类型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4年末的41.8%,参考文献:李慧莲。中国城市化故事如何演绎?【N】。中国经济时报,2005-09-15
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未来15年城市化率仍将以不低于1%的年均增长率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中国城市化面临三大瓶颈【N】。广东建设报,2005-10-2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周围的大量其它土地
利用类型都转变为城市用地。这种变化将显著影
响区域的水循环过程,使下垫面不透水面积增加,
从而导致城市降雨后,截留、填洼、下渗、蒸发
量减少,产生的地面径流量增大[2],使得城市内
涝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由于城市往往是人口和
财富的聚集地,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将大大增加,
得极为重要,对于城市地区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价
及灾害防御等有着极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在
这方面的研究很少而且仅局限于小流参考文献
武汉市统计信息网。武汉统计年鉴2008【Z】。2008-11-6
殷妍。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研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4,P13-18
武汉建设年鉴2007年鉴2007【Z】。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