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刀剑的锻造艺术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锻刀工艺

中国古代的锻刀工艺

中国古代的锻刀工艺
中国古代的锻刀工艺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朝。

古代中国的锻刀工艺主要包括锻造、淬火、回火等步骤。

锻造是指用火加热金属原料,通过敲打、锻打等方式将其逐渐打造成刀形。

古代的锻刀大多使用铁、钢等金属材料制作,其中钢被认为是最优质的刀材。

制作刀子的锻造技巧在中国古代技艺中十分重要,需要熟练的锻造师傅掌握火候和打造方法。

淬火是将已经打造好形状的刀子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迅速冷却,以使刀刃达到硬度和锋利度的一种工艺。

淬火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以确保刀刃的质量。

回火是指在淬火过程后,将刀子再次加热至较低温度进行退火。

这一步骤可以消除淬火产生的内部应力,增加刀子的韧性和延展性,使其更加耐用。

古代中国的锻刀工艺在刀身雕琢和装饰方面也十分重要。

刀身上可以雕刻各种图案,如龙、凤、花鸟等。

刀柄则可以用贵重的木材、象牙等制作,并加入金属装饰物。

古代中国的锻刀工艺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和风格,如汉剑、唐刀、宋刀等。

这些刀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从铸剑到锻刀——古代兵器是如何做出来的

从铸剑到锻刀——古代兵器是如何做出来的

从铸剑到锻刀——古代兵器是如何做出来的鲁迅先生有一篇著名的小说《铸剑》,是以《搜神记》中的故事为原型而创作的。

故事和小说的主角都是春秋时的铸剑名家干将和莫邪,说的是他们给楚王做剑的事儿。

不管这些传说是不是靠谱,有一件事儿是可以确定的——春秋时的绝大多数剑,确实需要铸。

不过,到了汉代以后,若再说铸剑、铸刀,那就不太符合实际情况了,也显得不够专业,得用另一个词——锻。

只是一个字的差别,却反映出我国古代金属武器乃至整个金属行业的重大转变。

铸造的起源铸是什么意思呢?最通俗的解释就是把金属熔化后倒进模具里成型,做成想要的样子。

很多常见的金属都是可以铸的,比如金银铜铁,只要烧成了熔融状态就行。

我国的铸造事业始于史前时代末期,最早被铸的金属材料,是铜。

比如,在山西陶寺遗址中,出土了一件小铜铃,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

别看它很小,它的制作技术并不低,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使用了复合范的铜器。

陶寺出土的铜铃复合范是个什么技术呢?说白了,就是模具结构复杂,有外面的“壳”(即外范),也有里面的芯(即内范),所以才能够铸造出带有空腔的器皿。

后来复杂的青铜器,比如司母戊鼎,比如曾侯乙墓出土的大编钟,技术的本质都还是复合范铸造,跟这件小铜铃并无区别。

金英铸神兵进入夏商周时期以后,铸造技术更加普及。

我们知道,这一时段又被称为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就是因为青铜成为现今的武器、工具的主要材质。

商代的时候,青铜武器已经非常多了,如今已经发现的有钺、矛、戈、戟等,也有少量的刀和短剑。

这些武器无一例外,都是铸造的。

人面纹大铜钺西周到春秋时期,基本情况也差不多。

但是青铜铸造技术进一步提升,武器的设计也更加合理,比如在铜戈下部增加了比较长的胡,从而增强戈头的稳固性。

另外,青铜剑的长度有所增加。

战国时,列国之间征战不休,作战的形式也不限于车战了,步战、马战、水战、山地战统统都有,怎么样能搞死敌人就怎么样来。

相应地,武器装备也被不断研发,可谓推陈出新,看来,最能激发人类创作潜能的,居然是对同类的杀戮……越王勾践剑整个东周时期,各国的君主都很在意对先进武器的掌握。

刀剑的六种锻造工艺

刀剑的六种锻造工艺

刀剑的六种锻造工艺
1.折叠锻造:又称为“多层锻造”,是日本传统刀剑锻造的主要
工艺之一。

将铁和钢折叠叠加后,经过多次锻打和淬火,使钢的纯度和硬度更高。

这种锻造方法制造出的刀剑纹理独特,锋利度和耐用度也非常出色。

2. 粉末冶金:这种锻造方法利用粉末冶金技术,将不同的金属
粉末混合,然后加压成型,在高温下烧结成坚固的材料。

这种方法可以制造出高硬度和高强度的刀剑,适用于现代刀剑制作。

3. 工艺铸造:这种锻造方法是通过铸造技术制造刀剑,使刀剑
的形状和纹理更加精确。

但是由于铸造工艺的限制,这种方法所制造出的刀剑往往比折叠锻造和粉末冶金的刀剑质量稍逊。

4. 热处理:这种锻造方法将刀剑加热到高温,然后快速冷却,
以改善刀剑的硬度和强度。

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修复和改善旧的刀剑。

5. 水淬火:这种锻造方法是将刀剑在水中快速冷却,以提高刀
剑的硬度。

但是这种方法有可能使刀剑变形或破裂,需要非常谨慎地使用。

6. 手工锻造:这种锻造方法是最传统的刀剑制作方法,需要锻
造师傅手工打造。

经过反复锻打和整形,刀剑的硬度和强度都可以得到提高。

这种方法制造出的刀剑质量极高,但是需要非常熟练的技能和经验。

- 1 -。

刀剑的六种锻造工艺

刀剑的六种锻造工艺

刀剑的六种锻造工艺
刀剑的六种锻造工艺分别是:
1. 火焰淬火法:刀剑经过高温加热,然后迅速浸入冷水中,使其达到较高硬度和韧性的一种方法。

2. 折叠锻造法:将多段铁条叠合在一起,然后反复加热、敲打和折叠,使其内部结构均匀,强度提高的一种方法。

3. 透骨刃法:将刀剑背部切割出“透骨刃”,使刀身变薄,重心前移,提高切割力和使用感受的一种方法。

4. 多重淬火法:利用不同的淬火方式,使刀剑的不同部位硬度不同,达到更好的性能的一种方法。

5. 地火淬火法:将刀剑置于地火中烧烤,让其表面呈现金属光泽,产生美观的表面效果的一种方法。

6. 湿淬火法:利用草木灰水、盐水等液体进行淬火,使刀剑达到不同的硬度和韧性的一种方法。

关于刀剑煅造的古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关于刀剑煅造的古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关于刀剑煅造的古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古代刀剑煅造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古老工艺,通过煅造方法将铁矿石转化为优质的刀剑。

这项工艺不仅在古代军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书中对刀剑煅造的记载,探寻其历史背景、工艺流程以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影响与价值。

通过对古书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期望能够对刀剑煅造这一传统工艺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探讨古书中关于刀剑煅造的记载。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回顾古代刀剑煅造的历史背景,探讨刀剑煅造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发展情况。

其次,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深入研究刀剑煅造的工艺流程,包括原料选择、炼制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我们将在第四部分中分析古书对刀剑煅造的影响与价值,探讨刀剑煅造在文化传承和艺术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以上结构的分析,我们将全面了解古书中关于刀剑煅造的记录,深入探讨其历史渊源、工艺技术和文化意义,为今后刀剑煅造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本文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古书中关于刀剑煅造的记载,探索古代刀剑煅造的历史背景、工艺流程、影响与价值,并总结其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同时,对未来刀剑煅造的展望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技艺,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撰写,希望能够增进读者对刀剑煅造的了解,为这一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

2.正文2.1 古代刀剑煅造的历史背景:古代刀剑煅造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起源于中国古代。

在古代社会,刀剑被视为武器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文化意义。

因此,刀剑的制作工艺备受重视,而煅造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了刀剑的煅造工艺。

当时,煅造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技术,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湛的工艺。

刀剑煅造涉及多个环节,包括选材、熔炼、锻造、淬火等步骤,每一步都需要精益求精。

中国古代的刀剑锻造技艺

中国古代的刀剑锻造技艺

中国古代的刀剑锻造技艺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财富。

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和刀剑锻造技艺在古代世界中享有盛名,其刀剑的钢质、造型、刀纹等技艺都十分优秀,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精湛的刀剑锻造技术。

以下将详细探讨。

一、刀剑锻造技艺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的冶金技艺和刀剑锻造技艺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但是在商代时期,这项技艺已经十分成熟。

通过对古代青铜器和铁器的研究,可以得知古代的铁器锻造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从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古代中国的铁器制作技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正是开始形成的时期。

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刀剑的需求量逐渐增多,因此古代中国的刀剑锻造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刀剑制造成为了一个独特的行业,并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强调锋利和音效的兵器,逐渐被更注重内功和刀纹的兵器所代替。

战国后期,刀剑锻造技艺达到了一个高峰,许多精美的刀剑被制造出来,其钢质、造型、刀纹等技艺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相当高的声誉。

二、刀剑锻造技艺的技术特点刀剑锻造技艺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冶金技艺,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钢质技术。

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和刀剑锻造技艺中,钢铁制造技艺是十分重要的。

古代中国的钢铁制造技艺主要有炼钢和炼铁两大类。

其中,炼钢技艺是古代中国刀剑锻造技艺的核心,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技艺之一。

炼钢技艺包括多种手法,如碳母炉、鲁炉、车床焊等,每种手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点。

(2)造型技术。

古代中国的刀剑造型有很多种,出现了直刀、弯刀、大刀、短刀等多种形式。

刀剑的造型一般兼顾实用性和美感,力求在形态上突出刀剑的威力和美观。

造型技术要求设计者在刀剑的各个方面,如刃口、刀柄、刀纹等环节上都能做到精湛的技艺,力求让刀剑变得更加美观。

(3)刀纹技艺。

刀纹是中国古代刀剑锻造技艺中最为独特和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

刀纹是指在铁器表面上形成的具有艺术性的痕迹,是铁器所特有的纹样。

要求刀剑的刀纹清晰、美观,刃口锋利,刀身硬度适宜,可以极大提高刀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图解:刀剑的六种锻造工艺

图解:刀剑的六种锻造工艺

图解:刀剑的六种锻造工艺
全钢:也叫单钢,整刀都用一种钢材打造,硬度高,价格低,对刀匠的技术水准要求也低,适合初玩。

一般来说,采用花纹钢的全钢刀剑韧性好于别的材质,当然,这是在淬火技术一样的情况下。

甲伏锻:中国叫“包钢”,最原汁原味武士刀结构,用较硬的材料包裹较软的材料,增加了刀剑芯部的韧性,即使外部受损,刀剑也不至折断。

本三枚:甲伏锻的衍生物。

从图上看,刀尖用最硬的材料,芯部用最软的,两侧则采用适中硬度的,进一步保护刀剑互砍时两侧不受损。

四方咭:甲伏锻的衍生物。

在本三枚基础上,用适中硬度的材料把刀脊部分也保护起来。

夹钢:把硬的刃部嵌进较软的刀身,刀身会留下很整齐的夹钢线。

这个对刀匠要求很高。

想想你玩橡皮泥,要把一块捏进另外一块,还要保证接口处工整没有杂质,是多不容易,何况刀匠要面对的是几百度的两种钢铁!
后面的三枚合、五枚合还有七枚合都是刀匠个人创造,就像艺术家总想搞点创新似的,不多赘述了。

冷兵器,中国古代刀剑锻造技艺

冷兵器,中国古代刀剑锻造技艺

冷兵器,中国古代刀剑锻造技艺中国古代刀剑锻造博大而精深,常见的鍛造紋理有团打、流水、旋焊、马牙(马齿)等。

首先是团打,这是一种非常大众化的折叠锻造,相对工艺比较简单,省工省时,适合于大批量制造,这类锻造所呈现纹理较粗犷,或似卷云或似绵延的山峦。

其次是流水,流水纹分粗细,多在刃体的锋尖处有折返,这也是判断此种锻造纹理的刀剑刃体是否有折损残缺的参考之一。

流水粗者均匀流淌于刃身,细者多集中显现于刃体中间部位,也有于刀剑刃体间出脊而去者。

流水纹理舒展顺畅,似潺潺流水。

同时还有一类纹理,如水中几朵涟漪荡漾,均匀分布于刃体之上,有称之拇指纹,个人認為此纹理还应是流水的表现之一!旋焊,此为现代词汇,为一概括称呼。

旋焊的花纹并无固定,似羽毛、似鱼肠、似菊花、似天梯,不一而同。

旋焊也是一种折叠锻造,但它呈现的锻造纹理非常具有规律性,所呈现花纹绚烂,极具欣赏美感,这其中与工匠的锻造技法有很大关系,而锻造刀剑所用材料也有相当影响。

至于传说中的镔铁是否即为旋焊,现在依然云遮雾罩,这里节选两段古籍记载,供参考研判。

其一为宋人周密《云烟过眼录》记载:篦刀一,其铁皆细花文,云此乃银片细剪,又以铁片细剪如丝发,然后团打万槌,乃成自然之花。

另一记载为明人曹昭《格古要论》:镔铁出西番,面上有旋螺花者,有芝麻雪花者,凡刀剑打磨光净,用金丝矾矾之,其花则见,价值过于银。

是否旋焊即为镔铁,亦或某一种旋焊才为镔铁,只能依各人理解了,但可以肯定的是镔铁一定是在旋焊范畴之内!马牙钢与前有所不同,此并非锻造纹理,而是刀剑刃口一种表现特征。

在清陈克恕《篆刻针度》中这样描述:用猪牙,头发及硝各烧灰等分,酽醋调画刀口如锯牙状,号马牙钢,磨砺不与余铁同鳞,为独坚也。

依文判断,马牙应为烧刃淬火的产物,是刀剑刃体锻造整理完毕后对刃口的热处理,而非传统简单的夹钢、嵌钢。

所见实物中,马牙形似尖尖獠牙,整齐排列于刃口,刃体多为流水锻造纹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刀剑的锻造艺术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名刀利剑一直披着神秘的外衣,从青铜时代的莫邪舍身祭炉而得千古名剑“干将”“莫邪”。

到钢铁时代的赵云在长板坡用“青罁”宝剑在曹操的百万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救下后主阿斗。

这些千古流传的故事感动着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郎。

但是中国古代关于刀剑锻造的专著却一直没有被发现,我们只能在一些相刀剑吉凶的相术书册中找到一些关于刀剑锻造的只言片语,如《相利善刀剑》,《汉书·艺文志》中的《相宝剑刀》与《吕氏春秋·别类》中有记载:“又视之身中生如黍粟状,利剑也”,“黄白杂则坚且轫牣,良剑也”(指复合青铜剑)。

然而这些只停留在表相上的记载却没有解释其中的原理。

为了能够知其所以然,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好刀,笔者通过十几年的收集与研究古代刀剑与剑术初步解开了古代刀剑锻造的端倪,下面我用一些自己的藏品来举列说明。

每当一剑在手时,首先是隔着鞘装给你带来的最初的视觉与手感。

但这时的感觉是很重要的,这支剑是否合乎剑理,在这时已经开始向你表露了。

接着抽剑出鞘,闭上眼睛让剑静静地躺在你的掌中,用你的双手去感触此剑的平衡性与顺畅度。

好刀剑应该在出鞘与挥斩时不会因刀自身的原因抖动,遇到对手格挡阻碍时不会偏离目标太远。

同时,刀剑追求的是杀伤力,重量越大的刀剑破击力也越强,但重量大了灵活使用就有问题,所以一柄好刀剑其重量与灵活使用之间的权衡与平衡点(重心)就成了最基础最重要的指标,这一切都需要抛开表面的浮华诱惑,用心来感受的。

我时常听藏友讲,一剑在手入手感觉如何的轻,重心如何的好,但一个并非日日训练的常人,觉得刀剑手入手轻对吗?回答是否定的。

比如我平时训练用觉得很合手的刀,不练武朋友就觉得不能使用,但我还并非日日训练的古代专业武者啊。

所以反过来一柄好刀在不练武的藏友手中觉得压手方为良刃。

但这些只有通过练习实战剑术才能真正地体会,犹如好琴只有在好琴手手上才有感觉一样,所以爱刀之人有机会还是应该要学习一下剑术的。

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刀剑本身的姿形,锻打与热处理来解释中国刀剑的锻造艺术与实战中表现的优劣:1:姿形关系到用法,各个时代不同,同时代中各个流派亦有所不同.姿形的设计并不是为了追求雄壮或美丽优雅而凭空臆想出来的。

很多刀友赞S形的刀剑雄壮,直柄的刀剑优雅,但为何会有这些型制上的变化呢?其实S形的刀身是为了在马上做高速直线挥砍时提高切割力与保护使用者的手腕,不使高速产生的巨大惯性扭伤使用者的手腕而设计的。

我国古代采用的S形,即刀身上扬手柄下垂,民间戏称为“三道弯”的设计来保护手腕,日本用腰反或茎反的设计来保护手腕,印度则用大型的圆盘式柄头设计来保护手腕。

而直身或直柄配合小弧度的刀身是多为步战而设计的,步战刀法由于技术细腻精巧,通过直身或直柄配合小弧度的刀身的设计,可以使刀剑更精确的落到目标上。

直身的刀剑设计还可以使剑手在出刀攻击后自己的空门面积减少,同时刀锷也可以仍然处于保护手腕与胸腹的位置。

反之如果使用S形的刀,腕与胸就会完全暴露,刀锷也失去了“护手”的作用。

但由于各个流派的使用手法有所不同,姿形也会随之略有不同。

(图四依次为中国马刀;中国步战刀;日本马刀;日本步战刀;印度乌兹马刀)以上事实证明刀姿的设计是必然规律,与审美无关。

其中我们现在所称品位好,张扬有力作品恰恰是姿形设计最为合理的作品。

2:刀身要绵密均匀方为上乘,这也是现代匀质钢材的稳定性与综合性能远远超过古代宝刀的原因.由于中国古代无高炉冶炼技术,并且是使用木炭作为燃料,所以炉温较低,沙铁不能达到完全熔解温度,所以炼出的铁是海绵状的“草铁”。

“草铁”由于含杂质多,组织松散,只有经过加热锻打才能去除杂质,使组织紧密,含碳均匀。

日本刀的钢材则被称作玉钢,也是以传统低温方法冶炼。

首先,刀匠会将烧红的钢材折叠锻打,如果用两片烧红的钢材折叠锻打10次,就会得到1024层的钢材。

通过折叠锻打,还可以将钢材中的杂质与过多碳排除,增加钢材的弹性与韧性。

锻打的次数越多,刀胚的含碳量就会更加均匀,铁晶体也会更加细致,最终锻造出来的刀胚会达到几千层,使刀剑拥有强大的韧性。

在锻打中为了使钢材有更好的可塑性,所以要尽量提高温度。

为了提高温度,就会选择在炉中最上层的氧化焰中加热。

但氧化焰中有过量的氧,在焰芯外面形成了一个氧化性的富氧区,在反复加热锻打中,刀胚会产生大量的氧化皮并严重脱碳,因此在锻造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在下层的碳化焰(还原焰)中渗碳,让刀胚吸收碳素,提高含碳量。

但这样做并不能完全补充在加热锻打中所失去的碳素,所以为了保持钢材的含碳量,加热次数受到严格地限制。

而且钢材的可塑性会在快速冷却时有很大的改变。

所以经验丰富的刀匠要准确的调整好每一锤的力量的变化,才能在有限的加热次数中将钢材做成刀胚。

这样的刀剑钢在古代称为“百炼钢”。

“百炼钢”刀剑经过上等研磨后会出现各种形态美丽的锻肌。

古代文献对此有过详细的记载,如《典论》记载:丕为太子时,曾命国工精炼宝剑三枚,宝刀三枚,匕首两枚,露陌刀一枚,皆因姿定名。

宝剑“流采”是因锻肌形如虹霞,“灵宝”锻肌形如龟甲,“含章”锻肌似丹露,“龙鳞”锻肌则形如片片龙鳞。

,张协在“文身刀铭”“七命”中也记载了刀剑美丽的锻打纹理,文中提到:“宝刀既成,穷理尽妙,繁文波回,流光电照”。

“神器化成,阳文阴缦;流绮星连,浮采泛发”。

这些古籍中记载的带有美妙花纹的刀剑正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百炼钢”剑。

“百炼钢”因其含碳均匀,组织细密,一直被用来制作宝刀,宝剑。

所以匀质绵密的刀身是好刀的基础,古代刀匠无不孜孜以恒地追求着。

汉至唐宋由于锻造技术不发达的缘故,刀身难以达到极至绵密的要求。

这时候的钢质较为松散,所以力求均匀就成了刀匠们的主要目标,这也是我们现在鉴赏此类刀剑的观察点,较松散的钢质需布局均匀方为良刃(参考图五)。

宋以后随着与外部世界的不断交流和锻造技术的不断完善,较为绵密的锻造产品开始出现,特别是明中后期以后刀身的绵密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程度,我国出现了十分匀质绵密的所谓“牛毛纹”(图六中左半部分),同时代日本出现了同样匀质绵密的“小糠肌”(图六中右半部分),这时的刀剑钢已经开始渐渐地接近现代的匀质钢材了。

进入清代以后,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方国家的成品钢材质量开始明显超越了东方的钢材。

但由于运输不便,那时候用外来钢制造的刀剑就显得十分宝贵,在我国与日本都曾经是少数达官显贵们炫耀的资本。

这些外来钢在日本被称为“南蛮铁”,只有少数大名才能拥有,所以也只有他们的御用刀匠才有权用“南蛮铁”来锻造刀剑,并无比自豪的刻上“以南蛮铁作之”的铭文。

由于我国的刀匠没有在刀剑上留铭文的习惯,所以要考证出哪些刀剑是用外来钢制造的,就需要对比日本的“以南蛮铁作之”的刀剑,因为西洋钢铁有着特征鲜明的结构与光泽。

(图七中左半部分为清朝中期用外来钢铁制造的中国刀,右半部分为日本德川将军御用名匠康继“以南蛮铁作之”的武士刀)为何有着匀质绵密的刀身才是良刃呢?因为世界所有的刀剑格斗术都有一条定律,即“选择最短的距离攻击对手”与“选择最短的距离回防”。

所以在剑术身法中体位的间距被设计得十分吝啬。

举一列:在刀剑格斗中,防守的要求是格开或躲闪让开对方剑锋的同时,尽可能地使之接近自己划过,最好是从自己的袖边或耳际划过,这样对手就会离你很近,你的反攻路线也短了。

由于双方距离很近,还可以使用一些招数使来不及收劲的对方撞到己方的刀锋上。

但如果使用一支质地不甚均匀的刀剑就有可能在关键时刻失去这一点宝贵的距离。

因为质地不甚均匀的刀剑表面张力差,如果某一处不均匀的地方恰好被用来格挡的话,刀剑就会失去应有的张力,弹不开对方的剑,从而失去那一点十分吝啬的距离被对手击中。

所以好刀必是质地均匀充满张力的,同时质地越绵密张力表现越佳。

最初中国刀剑的构造是包钢技术,包钢是以含碳量高的高硬度刃钢与皮铁将含碳量低的柔软心铁包裹起来做成刀身,有三枚;四枚;五枚等结构(图八为五枚结构的包钢)。

这样的复合结构使处于外侧的刃钢与皮铁为刀剑提供优秀的锋利度与抗折性能,而柔软心铁使刀剑有很好的缓冲抗震性能。

但包钢会耗费极大的财力物力,所以从宋开始主流中国刀剑采用了廉价的嵌钢技术,即以铁质刀身在刃口处镶嵌一条刃钢。

这样一来,优点是可以快速廉价的大规模装备军队,但刀剑的品质却开始落后了。

此后,只有极少数的中国刀剑仍然采用包钢技术,但日本却一直保留了我国的包钢技术。

3:刃要清亮通透方为佳刃,刃一眼望去朦朦胧胧绝非佳刃。

刀剑的刃部通常会采用局部淬火处理,用“嵌钢烧刃”(图九左半部分为我国明代嵌钢烧刃长刀)“包钢烧刃”(图九右半部分为日本室町时代包钢烧刃武士刀)或“嵌钢整烧”来提高刃部的切割性能,日本则称为水减。

刀胚完成后刀匠会进行淬火处理,这样可以使刃部坚硬锋利,刀身则柔软坚韧具有良好的弹性。

在淬火处理中刀匠要对刀胚的温度与水温控制精确,才能夠在完工时得性能超群的刀剑。

局部淬火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刀工会用粘土;木炭粉和磨石粉末调制出烧刃土,再将锻打成形的刀身用烧刃土包裹。

刃部覆土较薄,镐地和栋的覆土较厚。

不同流派烧刃土的成份和调配方法会有所不同。

覆土后的刀身会被放到 750℃ - 760℃的炉火中锻烧。

刀工从火炎的颜色来判断炉火温度,一旦温度超过800℃,就会严重影响到刀身的强度。

经过锻烧后的刀身会立即投入26℃的水中急冷,这就是“淬火”。

通过这一工序,刀刃表面会生成一层非常坚硬的“马氏体”组织。

所谓马氏体,就是高温晶体因为急冷被锁定在“亚稳定”状态,晶体之间因为存在着巨大的内在张力,所以会产生坚硬的效果。

包钢局部淬火或嵌钢淬火后,刀刃与刀面的边界处会产生如同银色细沙一样的颗粒组成的线条,我国形容为“黑夜中的繁星”(图十左半部分),日本则称做沸(图十右半部分)。

刃部的视觉感觉会比刀身“清亮”,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古籍中被称为“白坚”(“白坚”亦有可能是指复合青铜剑)。

同时刀身则会产生美丽的自然弧度。

由于这一工序的技术要求非常高,稍有失误,就会造成刀刃变形碎裂,而使刀剑产生的致命瑕疵。

刃部“清亮”反映出刀匠操作时对自身技术的自信与果断,在出火与入水时决不拖泥带水。

“清亮”也代表了整个刃部在战斗中的表现将是灵敏的,与对手两剑相搭便可以敏锐的洞察到对手的意图。

“清亮”同时也代表着刃部钢质优良,砍杀时有很强的穿透性。

而“通透”则代表整个刃部的均匀与连续性,完美无缺的连续性提供了刃部无比优秀的张力与传达性。

在击中目标时可以让剑手使出的劲力准确不打折扣的传递到目标上。

所以“通透”是刃部至关重要的指标。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中日刀剑的结构,发现各种锻打方法的配比与结合是完全符合现代物理学原理的。

中国刀剑的刃部多为团打的精钢,接着会有一段软钢用来保护硬而脆的刃,而且为了使刃部在受到冲击时避免大面积的崩裂,保护刃部的软钢也是采用团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